期刊文献+
共找到16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肠埃希菌中质粒AmpC型β内酰胺酶基因型的检测 被引量:45
1
作者 陈轶兰 王辉 +1 位作者 吴伟元 陈民钧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2年第3期158-161,共4页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型 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 方法 :收集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 4 2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 ;用等电聚焦电泳、接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 (PCR)确定AmpC型酶的表型... 目的 :研究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AmpC型 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 方法 :收集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 4 2株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 ,用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AmpC酶 ;用等电聚焦电泳、接合试验、聚合酶链反应 (PCR)确定AmpC型酶的表型和基因型。结果 :16株菌高产AmpC酶 ,其中 11株同时产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 ;这 16株菌对亚胺培南敏感 ,5株只产AmpC酶的菌对头孢吡肟敏感 ;等电聚焦电泳发现这 16株菌产生 2~ 5种酶 ,且都有一个能为氯唑西林抑制的、等电点>7.8的酶带 ;1株大肠埃希菌通过接合试验可将头孢西丁耐药性传递给受体菌 ;PCR扩增和测序证实其为质粒介导的ACT 1型AmpC酶。 结论 :2 0 0 0年我院分离的对头孢西丁不敏感的 4 2株革兰阴性杆菌中证实有 15株大肠埃希菌和 1株肺炎克雷伯菌产AmpC酶 ,并在国内首次发现 1株大肠埃希菌产ACT 1型质粒AmpC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埃希菌 质粒 ampc型β内酰胺酶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鲍曼不动杆菌ADC型AmpC β-内酰胺酶基因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黄支密 储秋菊 +4 位作者 糜祖煌 单浩 杨海燕 仵蕾 秦玲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369-374,383,共7页
目的了解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中ADC型AmpC β-内酰胺酶基因(blaADC)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000年7月-2002年12月所分离到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 目的了解浙江湖州解放军第98医院自临床分离的鲍曼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baumannii)中ADC型AmpC β-内酰胺酶基因(blaADC)存在状况。方法收集2000年7月-2002年12月所分离到的60株鲍曼不动杆菌,采用聚合酶链反应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blaADC基因。结果60株中有59株blaADC基因呈阳性(98.3%),序列分析表明4号菌株(原始编号HZB3944)blaADC基因为-新亚型,其核酸序列已登录GenBank(注册号EF569589)。结论鲍曼不动杆菌中blaADC基因阳性率很高,产ADC型AmpC β-内酰胺酶是本组菌株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鲍曼不动杆菌 ADC ampc Β-内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鸡源大肠杆菌AmpC型β-内酰胺酶的分子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刘河冰 李新生 +4 位作者 张素梅 莫娟 肖方 潘玉善 杜向党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34-36,共3页
为了解河南地区AmpC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在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大肠杆菌的流行与分布,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05—2008年在河南地区病鸡的病料中分离保存的158株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鸡大肠杆菌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检测结果显示... 为了解河南地区AmpC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在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大肠杆菌的流行与分布,分别设计特异性引物对2005—2008年在河南地区病鸡的病料中分离保存的158株16S rRNA甲基化酶阳性鸡大肠杆菌进行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检测结果显示,在158株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大肠杆菌中,CMY-2和DHA-1检出率分别为34.8%和36.1%。提示AmpC型β-内酰胺酶耐药基因在河南地区产16S rRNA甲基化酶鸡大肠杆菌中普遍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ampc Β-内酰胺酶 耐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粒介导AmpC型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和检测方法 被引量:3
4
作者 冯福英 胡望平 《中国人兽共患病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175-178,共4页
关键词 质粒介导ampc 新基因 Β-内酰胺酶 检测 革兰氏阴性杆菌 C 公共卫生问题 耐药性 发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机制 被引量:1
5
作者 涂婉 赵虎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89-193,共5页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 目的研究质粒传播和ampD基因突变两种机制对阴沟肠杆菌AmpC β-内酰胺酶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的影响作用和比率。方法收集医院感染患者标本,将诱导型阴沟肠杆菌和其转变后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分为一组。对每组细菌的质粒ampC基因和染色质ampD基因进行扩增、测序和序列比对。结果195例感染拟似诱导型阴沟肠杆菌患者中,25例(12.82%)的菌株转变为组成型。其中,10组菌株的阳性转变为单纯的质粒传播所致,10组为单纯的ampD基因突变所致,1组既有质粒传播又存在ampD基因突变,另外4组则两者全无。12株转变的组成型阴沟肠杆菌ampD基因存在有意义的突变位点,其中7株存在移码突变,另外5株为点突变。结论阴沟肠杆菌由诱导型转变为组成型已经达到较高的比率,质粒传播和染色质突变均为引起这种转变的重要原因。质粒介导的AmpC酶已经跨种、跨区域传播,染色质ampD基因的突变率也远远高于其自然突变率,这两种机制均应在临床医疗中得到足够的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Β-内酰胺酶 组成 质粒传播 染色质突变 ampD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圆环估计试验检测诱导型AmpC-β-内酰胺酶
6
作者 张蓓 沈立松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9期751-754,共4页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诱导型AmpC-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 建立一种圆环估计试验(KBDA)的检测方法,以头孢西丁作为诱导剂,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作为指示剂,观察抑菌圈的大小和在诱导剂一边抑菌圈形状的改变。结果 ...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中产诱导型AmpC-β-内酰胺酶的情况。方法 建立一种圆环估计试验(KBDA)的检测方法,以头孢西丁作为诱导剂,第三代头孢菌素(头孢他啶和头孢噻肟)作为指示剂,观察抑菌圈的大小和在诱导剂一边抑菌圈形状的改变。结果 诱导剂引起抑菌圈形状的改变被分为S、B、C、D、R型,其中诱导型产AmpC酶耐药细菌(C型和D型)占67.5%,这些细菌对庆大霉素和环丙沙星的敏感率分别为85%和93%。结论 KBDA试验能检测出传统的K-B或MIC药敏试验所不能发现的诱导型产AmpC酶对第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可加用庆大霉素或环丙沙星来提高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 Β-内酰胺酶 第三代头孢菌素 ampc 改变 庆大霉素 环丙沙星 抑菌圈 诱导剂 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物源大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与头孢菌素酶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20
7
作者 张珍珍 吴俊伟 +3 位作者 魏述永 唐建华 陈红伟 李赛 《畜牧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898-903,共6页
为了解重庆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型的分布,利用初筛及表型确认方法,从临床分离的192株仔猪白痢大肠杆菌、65株奶牛乳腺炎大肠杆菌、69株鸡大肠杆菌中筛选出19株产ESBLs、6株产AmpC酶大... 为了解重庆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头孢菌素酶(AmpC)基因型的分布,利用初筛及表型确认方法,从临床分离的192株仔猪白痢大肠杆菌、65株奶牛乳腺炎大肠杆菌、69株鸡大肠杆菌中筛选出19株产ESBLs、6株产AmpC酶大肠杆菌,并应用PCR扩增及PCR产物测序方法进行ESBLs及AmpC基因型分析。结果显示,重庆地区动物源大肠杆菌携带TEM型、CTX-M型、DHA-1型和CMY-2型基因的阳性率分别为2.15%、5.21%、0.61%和0.61%。其中,有5株同时携带2种基因。而DHA-1型基因为国内兽医临床首次检出,获得GenBank登录号为FJ386455。结果提示,重庆地区以TEM型和CTX-M型β-内酰胺酶为主,且产ESBLs与AmpC酶大肠杆菌为多重耐药菌株,需引起兽医临床的高度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肠杆菌 ESBLS ampc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分离耐药摩氏摩根菌的β-内酰胺酶表型和基因型分析 被引量:8
8
作者 余娴 凌保东 +2 位作者 谢勇恩 周岐新 雷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1期665-668,685,共5页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耐药摩氏摩根菌3-87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琼脂二倍稀释法对摩氏摩根菌3-87进行15种抗菌药的M IC测定;超声破碎法提取β-内酰胺酶;并用n itrocefin做定性检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酶活性;超薄层等电聚焦测定β... 目的探讨临床分离耐药摩氏摩根菌3-87耐药的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常规琼脂二倍稀释法对摩氏摩根菌3-87进行15种抗菌药的M IC测定;超声破碎法提取β-内酰胺酶;并用n itrocefin做定性检测,用紫外分光光度计检测酶活性;超薄层等电聚焦测定β-内酰胺酶等电点和酶抑制实验;ESBL s表型鉴定;Am pC酶的检测;纸片协同法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菌株;以摩氏摩根菌3-87质粒DNA为模板扩增blaSHV、blaTEM和blaCTX-M基因,以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ampC结构基因;ampC结构基因扩增产物的DNA序列测定及同源性分析。结果摩氏摩根菌3-87对10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2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耐药,对哌拉西林/三唑巴坦和头孢哌酮/舒巴坦、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阿米卡星敏感。产酶活性为3727.5U的β-内酰胺酶。产生的pI7.3、8.2及9.6的三种β-内酰胺酶分别能被氯唑西林、克拉维酸、EDTA部分抑制。β-内酰胺酶表型鉴定试验结果显示菌株产ESBL s、Am pC酶及金属β-内酰胺酶三种β-内酰胺酶。blaCTX-M基因引物扩增出阳性扩增条带。ampC结构基因引物扩增阳性扩增带,对扩增产物进行序列分析与已报道的摩氏摩根菌ampC结构基因的核苷酸序列高度同源,推导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1个氨基酸残基的变异。结论临床分离耐药摩氏摩根菌3-87呈多重耐药,其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机制是产生了ESBL s、Am pC酶及金属β-内酰胺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氏摩根菌 Β-内酰胺酶 ESBLS ampc 金属Β-内酰胺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表型及基因分析 被引量:14
9
作者 余娴 袁斌 雷军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56-59,共4页
目的首次分析本地区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uper-spectrum β-lactamase,SSBLs)菌株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现状。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从临床分离的对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105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与... 目的首次分析本地区产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Super-spectrum β-lactamase,SSBLs)菌株的耐药性及分子流行病学现状。方法收集自2008年1月~2009年6月本院从临床分离的对头孢西丁和头孢他啶耐药的革兰阴性杆菌105株,采用改良三维试验与质粒结合实验筛选产SSBLs菌株,通过药敏试验鉴定其耐药表型,运用PCR扩增检测其ESBLs基因型与AmpC酶基因型。结果筛选出的2株产SSBLs菌株(1株阴沟肠杆菌和1株大肠埃希菌)均表现为多重耐药,仅对亚胺培南敏感。阴沟肠杆菌质粒编码的ESBLs基因型为TEM、CTX-M,AmpC酶基因型为ACT;大肠埃希菌质粒编码的ESBLs基因型为SHV、CTX-M,AmpC酶基因型为ACT。结论本院存在产SSBLs革兰阴性杆菌引起的感染,但此类菌株尚未在本院传播流行,ACT型是SSBLs菌株质粒AmpC酶主要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超广谱β-内酰胺酶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 质粒 耐药性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AmpC酶基因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6
10
作者 周铁丽 郑佳音 +1 位作者 李超 黄海霞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615-619,共5页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产生情况,研究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别,并分析产酶特性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提取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β-内酰胺酶的基因;VITEK全自动药敏分... 目的了解阴沟肠杆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和AmpC酶的产生情况,研究β-内酰胺酶的基因型别,并分析产酶特性和耐药表型的相关性。方法用酶提取三维试验检测ESBLs和AmpC酶,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β-内酰胺酶的基因;VITEK全自动药敏分析系统和KB法检测细菌耐药性。结果101株阴沟肠杆菌中,检出ESBLs阳性株39株,高产AmpC酶阳性株53株,其中16株ESBLs和AmpC酶均阳性,非产酶菌25株;12株AmpC酶阳性菌中,7株扩增出blaDHA基因,8株扩增出blaMIR基因,其中5株同时携带blaDHA和blaMIR基因,1株同时携带blaMIR和blaFOX基因,4株三维试验阴性菌株blaMIR基因阳性;16株ESBLs阳性菌中,8株扩增出blaTEM基因,2株ESBLs三维试验阴性菌株blaTEM基因阳性,未检出blaSHV基因。阴沟肠杆菌对多种抗生素高度耐药,产酶菌株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结论阴沟肠杆菌中ESBLs和AmpC酶检出率均很高,AmpC酶以blaDHA、blaMIR基因型为主。产ESBLs和AmpC酶是阴沟肠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阴沟肠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 基因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呼吸道感染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被引量:29
11
作者 张永标 张扣兴 +4 位作者 唐英春 陆坚 宋玮 朱家馨 谈淑卿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3年第4期220-222,共3页
目的 :了解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离株中AmpC酶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的检出情况。方法 :通过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 CLS)表型筛选... 目的 :了解临床下呼吸道感染标本常见革兰阴性杆菌分离株中AmpC酶和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的检出情况。方法 :通过酶提取物三维试验检测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菌株 ;采用美国国家临床实验室标准委员会 (NC CLS)表型筛选和确认试验检测单产ESBLs菌株。结果 :从临床下呼吸道标本分离对第一、二代及一种以上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的 2 2 6株常见革兰阴性杆菌 ,包括阴沟肠杆菌、弗劳地枸橼酸杆菌、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 ,分别检出单产AmpC酶、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及单产ESBLs细菌 34株、1 5株、1 0 9株 ,总检出率分别为 1 5 .0 %、6 .6 %、4 8.2 %。AmpC酶检出率在阴沟肠杆菌中最高 ,为 5 7.9% ;ESBLs检出率以肺炎克雷伯菌最高 ,其次为大肠埃希菌 ,分别为 78.5 %、77.8%。结论 :下呼吸道产AmpC酶和ESBLs细胞感染常见 ,前者以阴沟肠杆菌为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下呼吸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州地区肠杆菌属高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调查 被引量:10
12
作者 叶惠芬 刘平 +3 位作者 杨银梅 陈惠玲 莫健民 林丹丹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601-602,621,共3页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肠杆菌属高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氯唑西林三维试验。结果612株菌中初筛出381株可疑菌株进行检测,其中高产AmpC酶有88株(14.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临床分离的肠杆菌属高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方法采用头孢西丁和头孢曲松+氯唑西林三维试验。结果612株菌中初筛出381株可疑菌株进行检测,其中高产AmpC酶有88株(14.4%),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261株(42.6%),高产AmpC酶合并产ESBLs28株(4.6%);药敏分析亚胺培南对肠杆菌属耐药率最低为1.1%,头孢吡肟对高产AmpC酶菌株敏感性较高。结论应常规检测高产AmpC酶和ESBLs,强调临床合理应用抗菌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ESBL 肠杆菌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广州地区 调查 临床合理应用 高产 菌株 测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和高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耐药性检测 被引量:13
13
作者 方平 潘晓龙 +2 位作者 周东升 吴同生 吴祥林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5年第5期270-274,共5页
目的了解铜陵地区产ESBLs和高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铜陵地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70株,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NCCLS2002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27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产ESBLs或(... 目的了解铜陵地区产ESBLs和高产AmpC酶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性。方法2003年10月至2004年9月铜陵地区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270株,用Kirby-Bauer法进行药敏试验,根据NCCLS2002年判断标准分析结果。结果27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产ESBLs或(和)高产AmpC酶68株,检出率25.2%,其中单产ESBLs49株,以肺炎克雷伯菌、大肠埃希菌中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1.6%和31.0%:单产AmpC酶3株,均为阴沟肠杆菌,同时产AmpC酶和ESBLs16株,其中鲍曼不动杆菌8株。产酶株对头孢菌素耐药率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ESBLs菌株对替卡西林-克拉维酸、头孢哌酮-舒巴坦等含酶抑制剂的抗菌药物耐药率在50%以上,对亚胺培南敏感性好。结论ESBLs和高产AmpC酶是导致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主要两类酶,产酶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仅对亚胺培南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常见产ampC 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质ampD基因突变位点的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赵虎 王寅 +2 位作者 涂婉 方毅 庞立峰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37-341,357,共6页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体ampD的分布及其突变位点。方法41株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医院感染样本,抽提其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 目的了解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中染色体ampD的分布及其突变位点。方法41株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铜绿假单胞菌)分离自医院感染样本,抽提其染色质DNA,PCR法扩增ampD基因并连接入pMD19-T载体后,再行PCR确定其存在。双链测序后比对染色体ampD基因的突变位点。结果41株细菌的基因组中,使用PCR法扩增出染色体ampD基因有36株,并成功测定了其ampD基因的序列;比对后发现阴沟肠杆菌、肺炎克雷伯菌、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的染色体ampD基因的核苷酸序列差异较大。染色质ampD易突变位点分析统计表明,这些细菌的ampD基因的平均突变率分别为:64.5%、100.0%、97.0%和95.0%。结论大部分临床常见产ampCβ-内酰胺酶菌株含有ampD基因,并且有较高的突变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Β-内酰胺酶 ampD 突变 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126株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 被引量:15
15
作者 彭奕冰 朱月秋 +1 位作者 季育华 王碧强 《中国抗感染化疗杂志》 2001年第4期231-232,共2页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不同菌株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布。方法:Ampc酶的检测是通过冻融法获得酶粗提物,然后作三维试验,以狭缝与抑菌圈交界处是否出现扩大的长菌区域来判断试验的结果。ES-BLs的检测是采用...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革兰阴性杆菌不同菌株产AmpC酶及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分布。方法:Ampc酶的检测是通过冻融法获得酶粗提物,然后作三维试验,以狭缝与抑菌圈交界处是否出现扩大的长菌区域来判断试验的结果。ES-BLs的检测是采用纸片确证试验。结果:126株对第三代头孢菌素耐药或中介的革兰阴性杆菌中产 AmpC酶株有 58株(占46%),产ESBLs株有28株(占22.6%)。结论:ESBLs及AmpC酶已成为介导革兰阴性杆菌耐药的两大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mpc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革兰阴性杆菌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被膜肺炎克雷伯杆菌AmpC酶、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 被引量:6
16
作者 李乃静 李岩 +2 位作者 潘作东 何平 李胜岐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08年第4期384-387,共4页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BF)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肺炎... 目的:探讨生物被膜(BF)菌的耐药机制,为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应用改进的平板培养法建立肺炎克雷伯杆菌BF模型,用银染法和扫描电镜观察鉴定。采用改良三维试验法检测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及AmpC酶。结果:浮游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酶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5%(1/40)、20.0%(8/40)、2.5%(1/40);BF肺炎克雷伯杆菌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ESBLs和AmpC酶的菌株分别为20.0%(8/40)、45.0%(18/40)、22.5%(9/40)。对浮游组和BF组的检出率两两分别进行χ2检验,BF组各酶的检出率均明显高于普通浮游组各酶的检出率(P<0.05)。产酶BF肺炎克雷伯杆菌对8种抗生素(除亚胺培南全部敏感外)的耐药率均较高。结论:BF的形成和产生ESBL及AmpC酶的协同作用是肺炎克雷伯杆菌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炎克雷伯杆菌 生物被膜 超广谱Β-内酰胺酶 amp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时产PER-1型和TEM-1型β内酰胺酶铜绿假单胞菌的检出 被引量:10
17
作者 侯天文 尹晓琳 +4 位作者 王永祥 陈兴 李烛 张林 李玮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295-298,共4页
目的 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 (编号 0 10 7)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其原因。 方法 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 0 10 7株产生的 β内酰胺酶表型 ,以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扩增质粒的酶基因型别 ,并对阳... 目的 分析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 (编号 0 10 7)对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及其原因。 方法 用改良三维试验分析 0 10 7株产生的 β内酰胺酶表型 ,以碱裂解法提取质粒 ,用聚合酶链反应 (PCR)方法扩增质粒的酶基因型别 ,并对阳性产物测序。结果  0 10 7号铜绿假单胞菌临床株产生超广谱 β内酰胺酶 (ESBLs) ,携有blaPER - 1基因 ,同时还有blaTEM - 1型基因。结论  0 10 7号菌株耐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可能原因是产生PER - 1型的ESBLs和TEM - 1型的广谱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R-1 TEM-1 β内酰胺酶 铜绿假单胞菌 质粒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性分析 被引量:10
18
作者 邓赞章 朱红军 +1 位作者 杨宏生 李行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6年第14期1691-1693,共3页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K-B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结果:在... 目的:了解革兰阴性杆菌产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情况及其耐药特征,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VITEK-32系统鉴定细菌;K-B法测定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敏感性;标准纸片扩散法检测ESBLs;三维试验法检测AmpC酶。结果:在650株革兰阴性杆菌中,检出单产AmpC酶、单产ESBLs及同时产AmpC酶和ESBLs细菌分别为101株、212株和26株,总检出率分别为15.5%、32.6%、4.0%,其中阴沟肠杆菌AmpC酶检出率最高,为54.5%,肺炎克雷伯菌ESBLs检出率最高,为56.7%。产酶菌株对前三代头孢菌素、磺胺类药物、单环类抗生素氨曲南及含酶抑制剂复合制剂均高度耐药,其耐药率均高于80%,但对亚胺培南和头孢吡肟仍保持高度敏感性,其耐药率分别为0%和20%左右,另外对环丙沙星和阿米卡星亦有一定的敏感性。产酶菌株耐药率明显比非产酶菌株高。结论:革兰阴性杆菌产ESBLs和AmpC酶的状况已十分突出,其多重耐药机制严重影响各类抗菌药物的治疗,给临床抗感染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及时、准确的检测AmpC酶与ESBLs菌株,为临床提供细菌的耐药分析,指导临床合理应用抗生素,延缓耐药的产生,控制耐药株传播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菌 β内酰胺酶 ampc 耐药性 微生物 抗菌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的检测及耐药分析 被引量:15
19
作者 徐加勤 朱红国 +1 位作者 曹娟 张雪斐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8年第10期1817-1818,共2页
目的:探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80株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ESBLs的产生情况,运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 目的:探讨本地区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的产生情况及其耐药性。方法:收集80株临床分离无重复肺炎克雷伯菌,通过改良三维试验检测肺炎克雷伯菌AmpC酶和ESBLs的产生情况,运用K-B琼脂扩散法进行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从80株临床送检标本中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单产ESBLs25株,单产AmpC酶8株,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共4株,检出率分别为31.3%、10.0%和5.0%。单产AmpC酶、ESBLs及同时产AmpC酶和ESBLs对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不产酶菌株(除哌拉西林/他巴唑)。结论:产Ampc酶及ESBLs酶的细菌的耐药性不完全相同,产酶类型不同需选用不同类型的抗生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雷伯菌 肺炎 Β-内酰胺酶 药物耐受性 ampc 三维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型筛选法检测革兰阴性菌AmpC β-内酰胺酶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雪莲 应群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革兰阴性菌AmpCβ-内酰胺酶的表型筛选法应用于临床实验室,指导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以控制AmpCβ-内酰胺酶所致耐药性的蔓延。方法:采用表型筛选法对196株革兰阴性菌进行AmpCβ-内酰胺酶检测,并对... 目的:建立一种简便、快速、准确的检测革兰阴性菌AmpCβ-内酰胺酶的表型筛选法应用于临床实验室,指导合理正确使用抗生素,以控制AmpCβ-内酰胺酶所致耐药性的蔓延。方法:采用表型筛选法对196株革兰阴性菌进行AmpCβ-内酰胺酶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分析。结果:196株革兰阴性菌表型筛选结果显示,产AmpCβ-内酰胺酶的菌株共22株,占11.2%(22/196),以肠杆菌属及不动杆菌属为主。结论:表型筛选法检测方法简便,结果可靠,易于在临床实验室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兰氏阴性茵ampc β-内酰胺酶筛选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