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76篇文章
< 1 2 1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宁南山区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土壤干层水分动态及草粮轮作恢复效应 被引量:38
1
作者 刘沛松 贾志宽 +3 位作者 李军 任小龙 李永平 刘世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83-191,共9页
以各类作物农田水分为对照,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深层土壤水分以及10年生苜蓿地耕翻后轮作不同年份作物农田的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干层深度与厚度先增加后减小。3年生苜蓿干层深度为720c... 以各类作物农田水分为对照,连续两年对宁南山区不同生长年限苜蓿深层土壤水分以及10年生苜蓿地耕翻后轮作不同年份作物农田的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随着苜蓿生长年限的增加,干层深度与厚度先增加后减小。3年生苜蓿干层深度为720cm,6年生干层最深可达1000cm以下,10年生干层深度为920cm,3—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基本上均属于土壤干层范围。苜蓿地0—800cm土壤湿度随生长年限增加而降低,2004年测定的4、7年生和12年生苜蓿地0—700cm土层平均含水率分别为5.30%、5.22%和5.01%;2005年测定的3、6年生和10年生苜蓿地0—800cm土层湿度分别为6.26%、5.60%和5.27%;而800~1000cm土层湿度在一定年限后有恢复趋势。300cm为苜蓿地降水下渗的最大临界深度,300cm以下土壤干层一旦形成,将长期存在,7—12年生苜蓿300~700cm土层湿度仅维持在4.0%左右。苜蓿地和农田的土壤干层厚度与湿度有较大差异,草粮轮作可使苜蓿土壤干层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湿度,而且轮作年份越长,土壤各层次水分恢复效果越好,10年生苜蓿轮作18年后土壤水分基本恢复到农田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南山区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土壤干层 草粮轮作 水分恢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源lea3基因转化紫花苜蓿的研究 被引量:26
2
作者 王瑛 朱宝成 +2 位作者 孙毅 张琳宇 罗建平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49-252,260,共5页
将来源于大麦的lea3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中苜一号”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过膦丝菌素类除草剂(PPT)的4次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后共获得21株抗性再生植株。经叶片涂抹除草剂试验和lea3基因的PCR分子检测证明,l... 将来源于大麦的lea3基因通过基因枪法导入紫花苜蓿栽培品种“中苜一号”的胚性愈伤组织中,经过膦丝菌素类除草剂(PPT)的4次筛选获得抗性愈伤组织,诱导分化后共获得21株抗性再生植株。经叶片涂抹除草剂试验和lea3基因的PCR分子检测证明,lea3基因已整合到紫花苜蓿的基因组中。与对照植株相比,获得的转基因植株具有显著增强的耐盐能力,表明遗传转化lea3基因可用于苜蓿抗旱耐盐新品种的选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胚性愈伤组织 lea3基因 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宁南黄土丘陵区人工柠条林与苜蓿地土壤水分特征 被引量:1
3
作者 任鸿武 汪星 +4 位作者 吕雯 滕远 杨赵昱 侯嘉娜 马维薇 《水土保持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8-166,177,共10页
[目的]探究柠条与苜蓿土壤水分特征,阐明宁南山区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宁夏固原彭阳县人工种植柠条林地(20 a)与紫花苜蓿地(18 a)0—200 cm土层生长季土... [目的]探究柠条与苜蓿土壤水分特征,阐明宁南山区人工植被对土壤水分的影响,进而为生态环境高质量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对宁夏固原彭阳县人工种植柠条林地(20 a)与紫花苜蓿地(18 a)0—200 cm土层生长季土壤水分进行了长期定位监测。[结果](1)人工柠条林地与苜蓿地土壤含水量差异显著(p<0.05),0—200 cm土层柠条林地土壤含水量平均值大于苜蓿地,苜蓿地土壤含水量下降幅度大于柠条林地;(2)柠条林地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先增大后减小再增大,苜蓿地整体呈现“S”形;(3)人工柠条林地与苜蓿地分别在60—200 cm土层和40—200 cm土层土壤水分垂直变异系数趋于稳定,柠条林地在3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异系数大于苜蓿地;(4)人工柠条林地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储水量较苜蓿地显著提高(p<0.05),5月7日—6月7日和6月26日—7月9日人工柠条林地平均土壤储水量高于苜蓿地;(5)人工柠条林地与苜蓿地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最深层为人工柠条林地40 cm土层、苜蓿地30 cm土层,人工柠条林地0—3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对降雨的响应速度大于苜蓿地。[结论]苜蓿地0—200 cm土层平均土壤含水量相较于人工柠条林地较低,且40—2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受降水补给有限,易造成水分亏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柠条苜蓿 土壤水分入渗 土壤储水变化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毕节地区不同紫花苜蓿品种适应性评价与筛选 被引量:1
4
作者 孙小富 杨红文 +4 位作者 赵丽丽 廖加法 王勇 赵文武 黄雷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7-154,共8页
牧草的区域适应性研究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在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塔山基地,对‘角斗士’‘WL-525HQ’‘维多利亚’‘巨能801’‘迪特’‘皇冠’等6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适应性研究,测定产量和各项形态学指标,并采... 牧草的区域适应性研究有利于促进畜牧业的可持续发展。本试验在贵州省威宁高原草地试验站塔山基地,对‘角斗士’‘WL-525HQ’‘维多利亚’‘巨能801’‘迪特’‘皇冠’等6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适应性研究,测定产量和各项形态学指标,并采用模糊隶属函数法进行综合评价,旨在筛选适宜毕节地区推广种植的紫花苜蓿品种。结果表明,‘角斗士’的株高和主茎长均高于其余5个紫花苜蓿品种;‘维多利亚’和‘角斗士’具有较高的年干草产量,分别达2064.47、1354.62 g/m^(2)。‘维多利亚’的干鲜比、‘角斗士’的茎叶比均高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角斗士’的茎粗高于其他紫花苜蓿品种;‘维多利亚’和‘皇冠’在第一茬时节间数最多,为16节,在第三茬时分枝数最多,分别为25枝、23枝。利用模糊隶属函数均值法对6个紫花苜蓿品种进行综合评价,排序依次为:‘维多利亚’>‘角斗士’>‘皇冠’>‘WL-525HQ’>‘迪特’>‘巨能801’。研究表明,‘维多利亚’和‘角斗士’在贵州毕节地区具有较强的适应性,推广利用价值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产量 模糊隶属函数分析 适应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aCl胁迫对不同苜蓿种质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10
5
作者 李源 刘贵波 +2 位作者 高洪文 孙桂枝 王赞 《华北农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B08期109-116,共8页
试验以来自俄罗斯的48份苜蓿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在0.3%,0.4%,0.5%,0.6%NaCL胁迫下,通过测定不同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分析了不同NaCl浓度胁迫对苜蓿种质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 试验以来自俄罗斯的48份苜蓿种质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盆栽法,在0.3%,0.4%,0.5%,0.6%NaCL胁迫下,通过测定不同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地下生物量等形态指标,分析了不同NaCl浓度胁迫对苜蓿种质苗期生长特性的影响,并运用聚类分析法对引进种质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随着盐浓度的增加,供试苜蓿种质的存活率、株高、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呈下降趋势,不同材料间表现出显著性差异,试验共筛选出ZXY05P-776、ZXY05P-1026、ZXY05P-1091、ZXY05P-1104、ZXY05P-1040、ZXY05P-785、ZXY05P-809、ZXY05P-857、ZXY05P-820、ZXY05P-1115、ZXY05P-1140、ZXY05P-1232、ZXY05P-1215、ZXY07P-3537等15份耐盐性较强的种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ACl胁迫 苜蓿 苗期 耐盐性 综合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个苜蓿品种对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的抗性测定 被引量:8
6
作者 郑芳芳 贺伟 尹淑霞 《植物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99-101,共3页
以20个苜蓿(Medicagosativa L.)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对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的抗性。通过对不同苜蓿品种抗苜蓿炭疽病的室内鉴定,以苜蓿的病叶量作为测定指标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抗苜蓿炭疽病能力的... 以20个苜蓿(Medicagosativa L.)品种为材料,研究其对苜蓿炭疽病(Colletotrichum truncatum)的抗性。通过对不同苜蓿品种抗苜蓿炭疽病的室内鉴定,以苜蓿的病叶量作为测定指标并对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抗苜蓿炭疽病能力的强弱不同,通过聚类分析将供试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以ProINTA Patricia和Victoria SPI对苜蓿炭疽病的抗性最好,Defi德福、Lobo路宝、Salado萨兰多、新疆大叶苜蓿和Travois的抗病性最差,其他品种呈中等抗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 炭疽病 平头刺盘孢 抗病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对淹水深度与水温的生理生化响应
7
作者 邓超艳 谢锦 +3 位作者 王士超 曲清华 李瑶 韩立朴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74-1583,共10页
夏季高温涝害是影响华北地区苜蓿生长的重要胁迫因素。本文通过模拟淹水深度和水温胁迫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夏季高温涝害生理生化响应特征及品质变化过程,以期为苜蓿抗高温涝害栽培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涝害下苜蓿抢收以... 夏季高温涝害是影响华北地区苜蓿生长的重要胁迫因素。本文通过模拟淹水深度和水温胁迫研究了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对夏季高温涝害生理生化响应特征及品质变化过程,以期为苜蓿抗高温涝害栽培提供数据支撑,并为涝害下苜蓿抢收以减少经济损失提供理论指导。试验采用双因素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淹水水深设3个水平(W1:与土壤齐平0 cm;W2:高于土壤10 cm;W3:高于土壤20 cm),淹水水温设4个水平(25℃、30℃、35℃、40℃),共12个处理组,以空气温度(25±2)℃+田间持水量70%为对照组(CK),分别在第2、第4和第6天取样,测定紫花苜蓿的营养品质、代谢产物、根系活力、抗氧化酶活性和无氧呼吸酶活性相关指标。结果表明:1)淹水水温、淹水水位和淹水时间对紫花苜蓿的生理生化指标均具有显著影响。2)淹水水温对苜蓿生理生化指标的影响显著大于淹水水位,尤其是高温(40℃)下,苜蓿的生理功能几乎完全丧失;淹水水温是夏季涝害下导致苜蓿迅速死亡的关键环境因素。3)随着淹水深度、淹水水温和淹水时间的增加,苜蓿的存活时间变短,粗蛋白(CP)、粗脂肪(EE)、相对饲喂价值(RFV)、根部可溶性糖含量(SSR)和根系活力(RSV)显著下降,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显著升高;叶片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根部乙醇脱氢酶(ADH)和根部丙酮酸脱羧酶(PDC)活性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4)与CK相比,在较轻度胁迫条件下(如水温25℃、水位W1、淹水时间为2 d),苜蓿的CP、EE、SSR、RSV显著升高,中性洗涤纤维(NDF)和酸性洗涤纤维(ADF)含量显著降低,其中,CP、SSR和RSV在水温25℃、水位W1处理第2天升至最高,NDF和ADF分别于水温25℃、水位W1处理第4天和第2天降至最低,RFV在水温25℃、水位W2处理第2天升至最高。结果表明水淹和高温胁迫下存在短暂的品质优化窗口,是灾害抢收的关键时间节点。本研究揭示了淹水深度-水温-时间复合胁迫下苜蓿的生理生化响应机制及品质变化,为高温涝害区苜蓿抗逆品种选育、灾时抢收决策及精准栽培管理提供了理论框架和数据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涝害 淹水深度 水温 品质 生理生化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4-表油菜素内酯对NaCl胁迫下紫花苜蓿幼苗根系生长抑制及氧化损伤的缓解效应 被引量:21
8
作者 寇江涛 师尚礼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1010-1019,共10页
为探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耐盐性的生理调控机制,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和‘陇中苜蓿’为材料,研究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生长... 为探讨外源2,4-表油菜素内酯(2,4-epibrassinolide,EBR)提高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耐盐性的生理调控机制,采用营养液水培法,以紫花苜蓿品种‘中苜3号’和‘陇中苜蓿’为材料,研究Na Cl胁迫下添加外源EBR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生长、渗透调节物质含量、抗氧化酶活性、非酶抗氧化物质、活性氧及MDA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50 mmol·L?1 Na Cl胁迫下,‘中苜3号’、‘陇中苜蓿’幼苗根系的生长显著受到抑制,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显著降低,幼苗根系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显著降低,活性氧和MDA含量显著增加,根系脂质过氧化程度加剧,细胞质膜完整性受到破坏。添加0.1μmol·L?1外源EBR显著增加了2个品种苜蓿幼苗的主根长、根系总长度、根系总表面积、根体积、根尖数、根系干重和根系活力,幼苗根系中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抗氧化酶(SOD、APX、GPX、CAT、GR)活性、非酶抗氧化物质(As A、GSH)含量均显著增加,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产生速率、羟自由基(OH·)浓度、H2O2含量和膜脂过氧化产物MDA含量显著降低,有效缓解了根系脂质过氧化程度,提高了细胞质膜的完整性。说明外源EBR能够有效缓解Na Cl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生长的抑制作用,增强紫花苜蓿幼苗根系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系统活性,降低活性氧的积累和膜脂过氧化水平,减小Na Cl胁迫对紫花苜蓿幼苗根系造成的氧化伤害,促进根系生长,增强苜蓿幼苗的抗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NACl胁迫 2 4-表油菜素内酯 根系生长 渗透调节 活性氧 抗氧化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WL525在广州地区的引种试验 被引量:5
9
作者 刘艾 张伟丽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8期36-38,共3页
为研究紫花苜蓿在广州地区的引种及适应性,选用紫花苜蓿美国WL525品种在广州进行适应性试验,采用3个不同喷灌量处理,统计发芽率、株高、分枝数、鲜干比、叶茎比、物候期、越夏率、越冬率。试验结果表明,中湿处理的发芽率和株高、分枝数... 为研究紫花苜蓿在广州地区的引种及适应性,选用紫花苜蓿美国WL525品种在广州进行适应性试验,采用3个不同喷灌量处理,统计发芽率、株高、分枝数、鲜干比、叶茎比、物候期、越夏率、越冬率。试验结果表明,中湿处理的发芽率和株高、分枝数、越冬率和越夏率都是3个处理中最高的,分别为95.30%、55.8cm、20条、98.56%和96.68%。干旱处理的鲜干比和叶茎比在3个处理中最大,分别为23.41%和56.15%;中湿处理的鲜干比和叶茎比次之,分别为24.34%和50.66%。高湿处理除鲜叶含水量指标外,其余的各项指标都是最低的。3种处理下美国WL525紫花苜蓿都能正常生长,4-5月期间中湿、干旱和高湿处理的苜蓿的平均生长速度分别为3.06、2.65cm/d和2.52cm/d。试验表明参试品种可适应当地夏季高温气候条件和土壤条件,在广州地区具有很高的引种价值,其中中湿和干旱喷灌量的美国WL525紫花苜蓿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Wl525 引种 适应性 广州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LEA蛋白基因ihpRNA表达载体构建及烟草转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白永琴 康俊梅 +2 位作者 孙彦 杨青川 李燕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484-1489,共6页
根据紫花苜蓿LEA蛋白MsLEA3-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EU665182)序列,设计两对含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LEAf1/LEAf2和LEAr1/LEAr2,以构建好的PMD-LEA质粒为模板,分别合成用于构建干扰载体的正反义片段pMD-F和pMD-R,将正反义片段分别插入... 根据紫花苜蓿LEA蛋白MsLEA3-1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EU665182)序列,设计两对含有酶切位点的特异性引物LEAf1/LEAf2和LEAr1/LEAr2,以构建好的PMD-LEA质粒为模板,分别合成用于构建干扰载体的正反义片段pMD-F和pMD-R,将正反义片段分别插入表达载体pART27的相应位置,构建成含有发夹结构的RNAi载体pART-F-R,经过NotI酶切鉴定,证明载体构建成功。通过农杆菌介导的方法,以干扰表达载体pART-F-R转化烟草,经过PCR检测,得到16株阳性转基因植株,为MsLEA3-1基因的功能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MslEA3-1基因 RNA干扰 ihpRNA表达载体 烟草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风沙草滩区20个紫花苜蓿品种的生产性能与营养品质比较
11
作者 李军保 郑瑞云 +4 位作者 史雷 徐伟洲 韩侠 乔雨 俞靓 《饲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1-147,共7页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在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的适应性,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苜蓿品种。选用20个紫花苜蓿品种,测定其生产性能和营养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大银河、擎天柱和WL343HQ的年均干草产量较... 试验旨在探究不同品种紫花苜蓿在榆林北部风沙草滩区的适应性,筛选适宜当地推广的优质苜蓿品种。选用20个紫花苜蓿品种,测定其生产性能和营养指标,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进行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大银河、擎天柱和WL343HQ的年均干草产量较高,分别为343.64、337.49和343.20 kg/667 m^(2)。三得利的株高和茎粗年平均值较高,分别为57.25 cm和3.12 mm。中苜3号的叶茎比年平均值最高,为0.96。皇后的年平均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DS310FY年平均干物质含量最高,甘农4号年平均粗灰分含量最低,擎天柱和甘农3号年平均粗蛋白含量较高。灰色关联度分析显示,大银河、DS310FY和皇后综合表现最优,加权关联度值分别为0.8530、0.8454和0.8353。研究表明,大银河、DS310FY和皇后适宜在榆林风沙草滩区推广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风沙草滩区 品种适应性 灰色关联分析 生产性能 营养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有机酸对铜尾矿砂胁迫下苜蓿生理特性及铜积累的影响
12
作者 许敏 韩玉林 +2 位作者 张衡锋 韦庆翠 陆晓燕 《黑龙江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8-14,共7页
为促进螯合剂在修复和治理矿区废弃尾矿砂,及在土壤修复植物筛选中的应用,以两种苜蓿属植物为试材,研究两种浓度(0.1和1.0 mmol·kg^(-1))乙二胺四乙酸(EDTA)、柠檬酸、醋酸对铜胁迫下植物生理、生长及Cu离子积累、转运的影响。结... 为促进螯合剂在修复和治理矿区废弃尾矿砂,及在土壤修复植物筛选中的应用,以两种苜蓿属植物为试材,研究两种浓度(0.1和1.0 mmol·kg^(-1))乙二胺四乙酸(EDTA)、柠檬酸、醋酸对铜胁迫下植物生理、生长及Cu离子积累、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处理下紫花苜蓿株高均低于对照,黄花苜蓿株高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各处理下紫花苜蓿SOD活性均低于对照,柠檬酸和醋酸提高了黄花苜蓿SOD活性,添加EDTA后两种植物GSH含量较对照降低,HAc和CA处理下黄花苜蓿幼苗GSH含量较对照增加;EDTA处理下两种植物光合色素含量均下降,柠檬酸处理下有所提高;施入有机酸提高了紫花苜蓿地下部·O_(2)^(-)含量,醋酸和柠檬酸处理下地上部·O_(2)^(-)含量较对照低。EDTA能够促进植物对Cu的富集及Cu的运转,但抑制了植物生长,抑制作用表现为紫花苜蓿>黄花苜蓿;低浓度的EDTA、柠檬酸增强了紫花苜蓿对Cu的耐性。添加柠檬酸和醋酸后黄花苜蓿对Cu的耐性高于紫花苜蓿,且促进效果表现为柠檬酸大于醋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苜蓿 紫花苜蓿 有机酸 Cu尾矿砂 植物修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及田间杂草的影响
13
作者 岳海燕 严保卫 +3 位作者 张树振 梁晨 安有萍 王学瑞 《草食家畜》 2025年第3期49-55,共7页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及田间杂草生长的影响。【方法】统计监测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田间杂草种类、密度以及株高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灌溉方式处理中,浅埋式滴灌处理下三茬... 【目的】旨在探讨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产量及田间杂草生长的影响。【方法】统计监测不同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田间杂草种类、密度以及株高的影响。【结果】在不同灌溉方式处理中,浅埋式滴灌处理下三茬紫花苜蓿的干草产量最高,分别为6 036.90 kg/hm^(2)、5 342.82 kg/hm^(2)和3 061.80 kg/hm^(2);喷灌方式次之,分别为5 218.00 kg/hm^(2)、5 138.87 kg/hm^(2)和2 962.97 kg/hm^(2);漫灌方式干草产量最低,分别为4 684.74 kg/hm^(2)、4 490.42 kg/hm^(2)和2 542.74 kg/hm^(2)。灌溉处理下,紫花苜蓿田间杂草种类主要包括播娘蒿、藜、遏兰菜,田旋花和一些菊科、蓼科等杂草。不同灌溉处理对紫花苜蓿田间杂草密度存在显著影响(P<0.05),其中浅埋式滴灌处理下紫花苜蓿田间杂草密度最低,为190.30株/m^(2)。【结论】适时适量的浅埋式滴灌处理能够有效降低田间杂草危害,减少灌溉方式对紫花苜蓿生产性能的负面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灌溉方式 紫花苜蓿 田间杂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94份紫花苜蓿种质资源农艺性状评价
14
作者 杨学清 任卫波 +5 位作者 白卓安 米文韬 刘亚玲 苑峰 周成德 胡志杰 《种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7-104,共8页
作物的遗传改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种质资源及其有效利用,遗传资源的评价、鉴定和筛选是苜蓿育种的基础。以从国内外收集的94份紫花苜蓿材料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对其生育期、株高、叶长、叶宽、茎叶比、鲜重、干重等9个农艺性状... 作物的遗传改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丰富的种质资源及其有效利用,遗传资源的评价、鉴定和筛选是苜蓿育种的基础。以从国内外收集的94份紫花苜蓿材料为研究对象,连续两年对其生育期、株高、叶长、叶宽、茎叶比、鲜重、干重等9个农艺性状进行观测及统计,并进行多样性分析、相关性分析、聚类分析、隶属函数分析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除株高和鲜干比外,其余性状的变异系数均超过10%;株高与鲜重、干重呈极显著正相关。隶属函数综合评价及聚类分析将94份种质材料分为四大类。中林1号、雷霆、蕴能、赛沃7和飞跃综合表现优异,可作为苜蓿新品种选育和改良的优异亲本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种质资源 农艺性状 评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花期调控基因MsCOL2的克隆及功能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卢栋宇 王雪 +4 位作者 蒋旭 张云秀 张丽丽 栗亚静 康俊梅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905-2915,共11页
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转折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产量和品质与开花时间密切相关。光周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重要因素之一,CONSTANS-like(COL)基因家族在光周期开花调控途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揭示COL家族... 开花是植物由营养生长过渡到生殖生长的转折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的产量和品质与开花时间密切相关。光周期是影响植物开花的重要因素之一,CONSTANS-like(COL)基因家族在光周期开花调控途径中发挥重要的作用。为揭示COL家族基因在紫花苜蓿开花调控中的功能,本研究克隆了MsCOL2基因,该基因编码401个氨基酸;组织差异性表达分析显示,MsCOL2在花中表达量最高;花不同发育时期表达分析显示,MsCOL2在花芽分化期表达量最高;在不同光周期条件下,MsCOL2的表达水平具有不同的节律性表达;外源激素50μmol·L^(-1)赤霉素和100μmol·L^(-1)水杨酸处理后,MsCOL2表达水平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为了验证过表达MsCOL2对开花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分析了过表达MsCOL2株系中开花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促进开花基因的表达水平下调,抑制开花基因的表达水平上调。表型观察显示,过表达株系延迟开花,表明MsCOL2对延迟开花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 MsCOl2 开花时间 表达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施ALA对紫花苜蓿耐热性的诱导效应 被引量:4
16
作者 李宛宣 王世敏 赵雁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1188-1194,共7页
本研究以高温胁迫下的‘德钦’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eqin’)为材料,探讨喷施不同浓度的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其形态指标、相对电导率、叶绿体色素、丙二醛(Malony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 本研究以高温胁迫下的‘德钦’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Deqin’)为材料,探讨喷施不同浓度的5-氨基乙酰丙酸(5-aminolevulinic acid,ALA)对其形态指标、相对电导率、叶绿体色素、丙二醛(Malonydialdehyde,MDA)和过氧化物酶(Peroxidase,POD)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喷施ALA浓度的升高,叶片中POD活性、MDA含量和叶片数增长率逐渐降低,分枝数增长率逐渐升高,叶绿体色素含量和生物量增长率先升高后降低,相对电导率先降低后升高,表明喷施适宜浓度的ALA溶液有利于提高紫花苜蓿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清除活性氧的能力,进而缓解高温对植物细胞膜的过氧化损伤。此外,适宜浓度的ALA溶液还能保护植物细胞色素,促进植物干物质的积累和生长发育。综合试验结果得出,ALA浓度为30 mg·L^-1时,有利于促进紫花苜蓿的生长,降低相对电导率,差异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钦’紫花苜蓿 AlA 高温胁迫 生理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离子体处理的苜蓿种子活力综合评价
17
作者 王德成 黄晨 +4 位作者 尤泳 刘金龙 贺刚 张宇卓 惠云婷 《农业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234-242,共9页
为获取促进苜蓿生长效果的最佳等离子体处理条件,构建等离子体苜蓿种子处理的实际效应模型,该研究以中苜4号为试验材料,运用二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探究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对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电导率、种皮吸水... 为获取促进苜蓿生长效果的最佳等离子体处理条件,构建等离子体苜蓿种子处理的实际效应模型,该研究以中苜4号为试验材料,运用二元二次正交回归旋转组合设计,探究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对苜蓿种子发芽势、发芽率、电导率、种皮吸水率、幼苗根长、芽长、鲜质量、干质量8项指标的影响,通过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统计方法,构建综合评价模型,建立等离子体处理功率和处理时间与苜蓿种子综合发芽试验指数的数学模型,并寻求优化的处理条件方案。结果表明:等离子处理对苜蓿种子活力提升有积极作用,显著(P<0.05)提高了种皮吸水率(20.93%)、幼苗芽长(16.05%)、鲜质量(18.57%)、干质量(18.39%),显著(P<0.05)降低了种子电导率(28.86%);主成分分析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积贡献率达93.38%,其中综合得分最高的是G12试验组(处理功率120 W、处理时间12 s);二因素对苜蓿综合发芽试验指数的影响有阈值效应,且影响效应为处理功率>处理时间;由模型分析得到等离子体处理的优化条件为处理功率142 W,处理时间16 s;经试验验证,在优化处理条件下的苜蓿综合发芽试验指数为0.973,与理论值0.955相比,相对误差为2.83%,进一步证明了模型的可靠性。研究结果为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的推广应用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为种子质量提供一种全面的评价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子活力 主成分分析 等离子体 苜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耐盐性相关NAC转录因子的挖掘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2
18
作者 荣梦茹 余如刚 +4 位作者 韦英铭 王国良 杜雪玲 杨改梅 高佳佳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55-1067,共13页
NAC(NAM,ATAF1/2,CUC2)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可调控植物响应盐胁迫。本研究基于盐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耐盐品种GIB和盐敏感品种LS根和叶的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17个差异表达的MsNAC转录因子家... NAC(NAM,ATAF1/2,CUC2)是植物特有的一类转录因子家族,可调控植物响应盐胁迫。本研究基于盐胁迫下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耐盐品种GIB和盐敏感品种LS根和叶的转录组数据,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筛选出17个差异表达的MsNAC转录因子家族成员,并对其序列特征、系统进化、顺式作用元件及盐胁迫下的表达模式等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7个MsNACs均具有NAC典型的NAM结构域,且蛋白结构相似。系统进化分析将17个MsNACs分成8个亚族,各亚组成员具有高度相似的保守基序。顺式作用元件分析发现,有15个MsNACs具有ABA响应顺式元件ABRE。转录组数据表达模式分析与RT-qPCR验证结果显示MsNAC1,MsNAC2,MsNAC35,MsJUB1和MsNAC40基因在盐处理下GIB叶中上调表达,在LS叶中下调或者未发生变化,推测这些基因参与调控紫花苜蓿的耐盐反应。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紫花苜蓿NAC转录因子响应盐胁迫功能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NAC 盐胁迫 生物信息学分析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播苜蓿对退化草地植物群落结构和生产力的影响途径 被引量:6
19
作者 郭美琪 郭童天 +1 位作者 徐民乐 张英俊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6-53,共8页
近年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被广泛选作补播材料,用于修复退化草地。尽管研究表明二者的植物学特征存在差异,但鲜有人关注它们是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为了探究二者对退化... 近年来,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 L.)和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a L.)被广泛选作补播材料,用于修复退化草地。尽管研究表明二者的植物学特征存在差异,但鲜有人关注它们是否会通过不同的方式影响退化草地的生产力。为了探究二者对退化草地的修复效果是否存在差异,并确定影响补播地生产力的限制因素,本研究选取黄花苜蓿和紫花苜蓿作为补播种对退化草甸草原进行了补播,并在隔年对草地植被、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进行监测。结果表明,两种苜蓿都可以显著增加退化草地生产力并改善土壤健康状况。然而,紫花苜蓿通过增加土壤铵态氮改变植被群落结构,其补播样地生产力也由土壤速效养分影响;黄花苜蓿通过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改变植被群落结构,其补播样地生产力由植被群落结构和土壤微生物量共同影响。初步结果表明,黄花苜蓿更适宜在养分贫瘠的退化草地进行补播。此外在选择紫花苜蓿补播时,可以适当施肥以提高补播成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播 黄花苜蓿 紫花苜蓿 植物群落结构 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田苜蓿蚜虫诱集技术优化 被引量:1
20
作者 乔浪 韩海斌 +5 位作者 王振 张志强 魏淑花 倪鹏 邢丽伟 谭瑶 《山西农业科学》 2024年第3期137-146,共10页
苜蓿蚜虫是紫花苜蓿田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种类有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及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为优化紫花苜蓿田苜蓿蚜虫的诱集技术,为防治苜蓿田蚜虫制定科学详尽的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科... 苜蓿蚜虫是紫花苜蓿田的一类重要害虫,主要种类有豌豆蚜(Acyrthosiphon pisum)、苜蓿蚜(Aphis craccivora)及苜蓿斑蚜(Therioaphis trifolii)。为优化紫花苜蓿田苜蓿蚜虫的诱集技术,为防治苜蓿田蚜虫制定科学详尽的综合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分别于2021、2022年连续2 a测定苜蓿生长期8种颜色诱虫板、2个悬挂高度、2个田间位置、每日4个时段等因素对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田内苜蓿蚜虫诱集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蓝色诱虫板对苜蓿蚜虫具有强烈趋性且对天敌影响小,2 a平均诱集量分别为57、56头/板;蓝色诱虫板悬挂高度在50 cm处诱集效果显著高于20 cm处;诱虫板放置在田间边缘地段较中央地段诱虫板的诱集效果好;在每日监测的4个时段内,下午至黄昏时分(15:00—19:00)诱集到苜蓿蚜虫的数量最多。此外,监测了苜蓿蚜虫的年种群动态发生规律,即每年7月中下旬苜蓿蚜虫为害达到高峰;第2茬诱集到的苜蓿蚜虫最多,而每一茬次苜蓿在现蕾期蚜虫为害最严重。综上,蓝色诱虫板放置在田间边缘地段,悬挂高度为50 cm,在每天15:00—19:00诱集,可以达到较好的苜蓿蚜虫诱集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苜蓿蚜虫 诱虫板 天敌 紫花苜蓿 绿色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