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5,79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股权激励对货币薪酬的影响——“替代效应”抑或“福利效应” 被引量:3
1
作者 沈真真 李明辉 《管理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57-78,共22页
关于股权激励与货币薪酬之间的关系,即股权激励实施后高管货币薪酬是下降还是上升,形成了替代效应和福利效应两种竞争性假说,现有研究对此缺乏相关经验证据。基于此,本文以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6年—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PSM+DID... 关于股权激励与货币薪酬之间的关系,即股权激励实施后高管货币薪酬是下降还是上升,形成了替代效应和福利效应两种竞争性假说,现有研究对此缺乏相关经验证据。基于此,本文以A股非金融类上市公司2006年—2019年的数据为样本,采用PSM+DID模型克服内生性问题,考察了股权激励计划的实施对高管货币薪酬的影响。结果表明,股权激励计划实施后,高管货币薪酬不降反升。股权激励不会替代货币薪酬,反而会促进货币薪酬增加,表现为福利效应。因此,上市公司很难利用股权激励来抑制高管薪酬的过快增长,管理层可以利用股权激励获取私人利益。进一步研究发现,福利效应存在于股权激励有效期较长、激励强度较大的公司,而股权激励标的不会影响股权激励与货币薪酬之间的关系。本文通过异质性分析发现,股权激励的福利效应仅存在于管理层权力较小、有管理层异常离职和外部审计质量较差的公司。本文从薪酬结构的角度提供了股权激励实施效应的经验证据,丰富了股权激励与货币薪酬间互动关系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权激励 货币薪酬 替代效应 福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5年1月7日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形变场特征及场地效应分析 被引量:7
2
作者 赵伟华 许强 +4 位作者 吉锋 解明礼 范宣梅 王运生 赵建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3-184,共12页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 2025年1月7日9时5分,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定日县(28.50°N,87.45°E)发生M_(S)6.8级地震,震源深度10 km。本次地震发生在申扎—定结裂谷与藏南拆离系的交汇区域,是近年来该区域发生的最大地震。采用现场调查、雷达遥感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等方法,对西藏定日M_(S)6.8级地震的地质背景、形变场、地表破裂特征以及地震场地效应进行了较为详细的分析,得到以下成果。(1)通过InSAR技术分析和光学遥感解译,揭示了地震造成的强烈地表位移,断层主要表现为北段上盘的垂直向下位移分量和相对左旋位移分量,因此可以推断登么错断裂的运动机制以北段的上盘正断运动为主,兼少量左旋运动。(2)地震引发的地表破裂显著,北段破裂显著而南段相对较弱,破裂带与登么错湖边界形态较为一致,整体表现为拉张陷落特征。(3)场地效应方面,地震导致房屋建筑严重破坏,表现为断裂带破坏效应、上盘效应、延伸方向效应和房屋结构效应,特别是土木结构的房屋受损严重;此外,地震未诱发大规模地质灾害,仅在局部地区发现少量滑坡和崩塌。本研究可为深入理解该地区地震活动规律、提升地震灾害防范能力以及灾后重建提供一定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定日县 6.8级地震 InSAR形变场 地表破裂 场地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北黄土覆盖区煤层上覆岩系层状结构对开采区土壤损伤效应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王双明 宋世杰 +5 位作者 魏江波 刘浪 牛瑞琳 李源红 谈庆钰 田雨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3-42,共20页
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难题。科学认识煤层上覆岩层对煤炭开采采动损害向地表传递的响应规律是实现煤矿区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保护的重大需求。以陕北黄土覆盖区煤炭开采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野外地质... 煤炭开采区生态保护是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亟需破解的重大难题。科学认识煤层上覆岩层对煤炭开采采动损害向地表传递的响应规律是实现煤矿区生态环境全生命周期保护的重大需求。以陕北黄土覆盖区煤炭开采区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野外地质调查、采样测试、数值模拟、室内实验和理论计算方法,针对覆岩层数、层厚、岩性、厚硬岩层与煤层的空间位置等层状结构对地下采煤的“响应-传递”特点,研究了相同采矿条件下煤层覆岩层状结构对采动覆岩应力场的影响规律,揭示了不同煤层覆岩层状结构下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侵蚀四大特性的损伤特征及煤炭开采区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变化对侵蚀特性的作用机制。结果表明:①相同或相近的采矿条件下,采煤沉陷区地表生态损害结果的迥异主要取决于煤层上覆岩(土)层对地下采煤活动的应力应变响应、由下向上的传递及土壤损害特点。在覆岩层状结构与采动应力传递的耦合下,煤层覆岩自下而上形成了垂向强力链塑性变形区(VCP)、水平强力链弹塑性变形区(HCEP)、水平强力链弹性变形区(HCE)的采动损害特征。其中,煤层覆岩下部的互层结构及特征对塑性变形区界面高度具有重要影响。煤层上覆岩(土)层和地表土层(壤)均是地下采煤活动及其损害作用的响应载体。岩层层数、层厚、岩性、厚硬岩层与煤层的空间位置及地表变形等是影响土壤损害类型及特点的重要地质因素。②厚砂岩在覆岩中的位置是地下“VCP-HCEP”界面、“HCEP-HCE”界面发育高度和地表形变程度的第一主控因素,决定了“两界面”的发育位置和地表变形的程度,高位厚砂岩对“两界面”发育和地表形变具有较明显的抑制作用;砂层系数作为第二主控因素,在既定厚砂岩位置且砂层系数小于73%条件下与“两界面”发育和地表形变均呈正相关关系;③基于两大主控因素划分了4个覆岩层状结构基本类型,从“地下覆岩层状结构基本类型+地表形态变化程度+地表采动损害形式+土壤质量特性指标”耦合的角度,发现“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类型对地表土壤损害效应最为显著,其中沉陷坡面土壤物理、化学、微生物特性指标的损伤均集中在坡顶、坡中部位,降幅介于11.81%~42.01%(p<0.05);采动地裂缝是沉陷坡面土壤损伤的主要原因;④“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类型对坡面土壤可蚀性K值的放大效应最为明显,平均增幅为26.38%(p<0.05),其中坡顶部位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增幅最大,为37.98%(p<0.05);沉陷坡面同一部位裂缝区土壤可蚀性K值平均增幅较非裂缝区高出92.28%(p<0.05);黄土沉陷坡面可蚀性K值与土壤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与土壤含水率、黏粒质量分数、有机质质量分数、速效养分质量分数、土壤微生物数量及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因此,“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的覆岩层状结构类型区是陕北黄土沟壑煤炭开采区生态损害的关键区域,应采取充填减沉、土壤改良等人工措施进行保护与修复,对于“低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小于73%”和“高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大于73%”的覆岩层状结构类型区可采取人工辅助的生态修复方式,对于“高位厚砂岩+砂层系数小于73%”的覆岩层状结构类型区则可采取自然恢复方式进行生态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覆岩层状结构 响应传递 土壤 损伤效应 陕北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村电商促进乡村创新创业的资源效应和融合效应——基于中国1546个县域数据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4
作者 杨志安 韩紫微 《农业经济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0-132,共13页
促进乡村创新创业是事关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议题,农村电商作为乡村创新创业的关键抓手,其赋能作用亟待深入探讨。因此,以2014—2021年中国1546个县域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电商发展能够通过赋予... 促进乡村创新创业是事关实现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目标的重要议题,农村电商作为乡村创新创业的关键抓手,其赋能作用亟待深入探讨。因此,以2014—2021年中国1546个县域为样本构建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研究发现,农村电商发展能够通过赋予乡村更多资源和促进城乡融合显著提高乡村创新创业水平。并且,农村电商对乡村创业的赋能效果更显著,对于乡村创新的赋能则在经济发达地区更加显著,同时,农村电商在促进乡村创新创业中存在县域产业结构异质性。为此,应加强对经济欠发达地区的直接性农业创新技术输出和农村科技服务支持,推动消费电商向产业电商转变;深化县域城乡融合,促进县域创业生态系统健康发展;加快县域城乡统一市场的建立,促进县域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流动。因此,应解释农村电商对乡村创新创业的赋能机制,探索形成可复制的乡村数字化转型路径,这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和实现共同富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村电商 乡村创新创业 资源效应 融合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产业融合、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测算与效应检验 被引量:6
5
作者 王珊珊 高铭阳 吕杰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16,共6页
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以数字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逐渐成为关键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测度了数字经济、产业... 提升农业产业链韧性是保障我国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推动我国向农业强国迈进的重要举措,以数字经济促进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逐渐成为关键路径。文章基于2011—2021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和熵值法分别测度了数字经济、产业融合以及农业产业链韧性指数,运用中介效应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实证分析,揭示了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数字经济能够促进农业产业链韧性提升,且农村产业融合在二者的关系中起到中介作用;数字经济对农业产业链韧性具有空间溢出效应,不但对本地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且对邻近地区农业产业链韧性的提升具有正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产业融合 农业产业链韧性 空间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价格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作用机制分析——基于技术进步效应和要素资源配置效应视角 被引量:3
6
作者 孙玉环 许子易 董莹 《统计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99,共12页
为实现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我国碳交易政策背景下碳交易价格提高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对改善我国碳市场机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色经济增长框架中尝试引入碳交易,并基于2005—2... 为实现新时期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与经济高质量发展,探索我国碳交易政策背景下碳交易价格提高与地区经济增长之间的内在机制,对改善我国碳市场机制、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绿色经济增长框架中尝试引入碳交易,并基于2005—2022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分别构建基准回归模型、以地区全要素生产率为中介变量的简单中介效应模型,以及将绿色生产率与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作为并行中介变量的多重中介效应模型。通过考察碳交易价格对地区生产总值的影响机制发现,提高碳交易价格能够通过提升全要素生产率来实现地区经济增长;在进一步将全要素生产率分解之后,碳交易价格提高会产生绿色生产率提升效应和行业间要素配置效率优化效应,从而促进地区经济增长,以上结论均通过了稳健性检验。基于经济区层面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碳交易价格提高对地区经济增长的有效性及作用机制在不同经济区的表现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交易价格 地区经济增长 中介效应模型 技术进步效应 要素资源配置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路累积效应对绕组磁-力特征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律方成 汪鑫宇 +2 位作者 王平 耿江海 高树国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5-102,共8页
为探究变压器绕组在多次短路冲击下逐渐劣化过程,开展了110 kV真型变压器短时多次短路冲击试验,测量了短路试验过程中的漏磁、振动加速度实时波形以及试验后绕组轴向压力稳态值及电抗变化率,提取了漏磁、振动频谱特征,获得了各项物理量... 为探究变压器绕组在多次短路冲击下逐渐劣化过程,开展了110 kV真型变压器短时多次短路冲击试验,测量了短路试验过程中的漏磁、振动加速度实时波形以及试验后绕组轴向压力稳态值及电抗变化率,提取了漏磁、振动频谱特征,获得了各项物理量随短路电流强度、短路次数下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多次短路冲击会使变压器绕组产生累积效应,累积效应影响程度与冲击次数和冲击强度有关;在累积效应作用下,磁场信号会由于绕组形变程度低或测点距离形变处较远而变化不明显,但振动加速度的频谱熵、Pearson相关系数的变化可以良好反映绕组的机械状态改变。因此监测变压器振动信号并分析其频谱是评估短路累积效应影响、绕组形变诊断的可靠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压器绕组 累积效应 短时多次短路 特征评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空间溢出效应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王圣云 房方 王石 《地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950-962,共13页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 数字经济是驱动碳减排和人类福祉提升的重要力量,也是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本文构建并测度了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和人类福祉碳强度,分析了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研究表明:①2011—2020年,中国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显著提升,形成“西低东高”空间格局;而人类福祉碳强度明显降低,呈“北高南低”空间特征。②发展数字经济能够显著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数字经济发展指数每提高1单位,人类福祉碳强度相应降低1.138单位。数字经济通过降低用电能耗与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人类福祉碳强度,人均用电量、第三产业占比每提高1单位,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分别降低0.645、0.083单位,降低用电能耗的促减效应明显更强。③数字经济对中国省域人类福祉碳强度的促降作用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发展数字经济对本省及邻近省域的人类福祉碳强度具有显著降低作用。建议缩小中国数字经济的东西差距与人类福祉碳强度的南北差异,发挥数字经济的空间溢出效应,减少用电能耗,推进产业结构升级,降低中国人类福祉碳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人类福祉碳强度 门槛效应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燃气射流多角度倾斜冲击发射平台效应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曲普 陈光辉 +2 位作者 袁伟亮 梁兴旺 姜瑞洲 《弹箭与制导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231,共9页
针对火箭弹发射时产生的燃气射流对发射系统造成较强冲击,可能对发射系统造成较大损害问题,以不同高低射角下火箭弹尾流场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离散,建立不同高低射角尾流场数学物理模型。在高低... 针对火箭弹发射时产生的燃气射流对发射系统造成较强冲击,可能对发射系统造成较大损害问题,以不同高低射角下火箭弹尾流场为研究对象,基于计算流体动力学方法,采用有限体积法进行数值离散,建立不同高低射角尾流场数学物理模型。在高低射角调整范围内,选择0°、5°、15°、28°、38°五种角度进行仿真模拟。通过分析射流速度和压力等参数分布随射角及时间变化,得到不同射角下射流发展规律;通过分析壁面压强分布及最大压强变化情况,得到不同射角下射流对发射平台冲击效应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随射角增大,壁面压强整体有升高趋势;射角大于15°后,壁面压强会有较大提高幅度;发射平台各位置受射流冲击影响程度不同,需采用不同防护策略。本研究为发射平台防护设计提供了理论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低射角 尾流场 冲击效应 壁面压强 数值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床护士工作投入在管理关怀感知和个人-组织契合度间的中介效应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田书梅 魏永婷 +2 位作者 张霞 郑一宁 席祖洋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8-123,共6页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工作投入在管理关怀感知和个人-组织契合度中的中介作用,为管理者制订管理措施、提高临床护士个人-组织契合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3年11月,选取北京市、湖北省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临床护... 目的:分析临床护士工作投入在管理关怀感知和个人-组织契合度中的中介作用,为管理者制订管理措施、提高临床护士个人-组织契合水平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于2023年11月,选取北京市、湖北省6所三级甲等综合医院的临床护士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个人-组织契合度量表、管理关怀性评估量表、Utrecht工作投入量表为调查工具,采用Amos 26.0软件构建中介效应模型。结果:共调查临床护士1480名,个人-组织契合度得分为(183.74±25.89)分,管理关怀感知总分为(131.68±23.58)分,工作投入总分为(51.49±10.96)分,三者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工作投入在管理关怀感知和个人-组织契合度之间发挥部分中介效应,中介效应量为0.112,占总效应的16.20%。结论:工作投入是管理关怀感知和个人-组织契合的中介变量,护理管理者可通过提高自身管理关怀的水平和素养,激发护士工作投入水平的提升,进而提高护士个人-组织契合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工作投入 管理关怀感知 个人-组织契合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收敛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任晓松 梁宇琪 +2 位作者 赵敏 高彩虹 薛晓达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4-735,共12页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收敛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收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从勉强协调阶段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省份数量占比由10%升至20%。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协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北京市和江苏省始终保持在中级协调阶段。②2012−2022年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收敛趋势,以5.7%的年均速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并呈现空间溢出特征。③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密度、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污染治理投资额是影响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显示,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逐渐增强,区域差异趋于缩小,各影响因素表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建议统筹制定多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政策,充分发挥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收敛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智慧农业的规模测度与效应评估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少华 陈壬涛 黎美玲 《贵州财经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31,共10页
文章旨在对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次测度中国智慧农业的增加值规模并评估其产业关联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为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借助100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将农业部门的产业数字化部门分解出来,... 文章旨在对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首次测度中国智慧农业的增加值规模并评估其产业关联效应和最终需求效应。为此,根据国家统计局《数字经济及其核心产业统计分类(2021)》,借助100多部门的投入产出表,将农业部门的产业数字化部门分解出来,以测度中国智慧农业的规模并评估其效应。研究发现:(1)我国智慧农业的平均规模为3713.88亿元,在农业大类中占比为5.58%,占GDP比重仅为0.47%,说明我国智慧农业发展空间巨大。同时,无论是智慧农业还是传统农业,其年均增长速度均低于同期GDP增长速度,说明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下依然要加大农业发展力度。(2)从产业关联角度看,我国智慧农业与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尤其是数字产品制造业的后向联系较大,智慧农业发展从初期的基础建设转移到提高生产服务效率与数字技术创新领域;与此同时,智慧农业和传统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需求拉动和供给推动作用几乎相等,且相比于传统农业,智慧农业对国民经济其他产业的供需变动不敏感。(3)从最终需求的敏感度分析看,智慧农业是消费依赖性产业,但各项最终需求对智慧农业的推动较小,且有效需求的扩张大部分作用于传统农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农业 投入产出分析 产业关联效应 最终需求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及区域异质性分析 被引量:1
13
作者 吕洁华 王明晖 +1 位作者 孙喆 蔡秀亭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9-547,共9页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对于我国区域间协同治理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 数字经济作为一种新型经济形态,逐步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力量,研究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对于我国区域间协同治理以及“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2010−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利用三阶段全局超效率SBM模型对碳效率进行测算,然后运用空间杜宾模型检验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最后进行区域异质性和均等化效应分析。结果表明:①研究期内我国整体碳效率水平较低,东部地区碳效率为0.580,比中部、西部地区分别高0.162和0.302,且各区域均呈逐年波动上升的趋势。②数字经济对碳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空间溢出效应占总效应的52.17%。在多维度视角下,数字科技创新、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产业规模对碳效率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数字基础环境对碳效率具有显著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③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效应存在区域异质性,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西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碳效率的空间溢出效应更明显。数字经济可以缩小碳效率差距,这种影响不只局限于本地,对邻地的碳效率差距也有改善。据此,我国应继续推进数字经济发展,尤其数字科技创新、产业数字融合和数字产业规模的构建要增质提效,夯实数字经济提升碳效率的多维空间效应;同时根据地区的资源禀赋不同,政府应建立有助数字经济发展的差别化政策,充分发挥数字经济的减碳作用,以期助力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效率 多维空间效应 区域异质性 均等化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声室效应与数字民主的解决方案 被引量:4
14
作者 佟德志 徐舒 《浙江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4-142,240,共10页
网络传播的回声室效应直接影响着数字时代的民主极化,值得深入研究。就当代西方的情况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回声室效应带来了群体内部的同质化和群体外部的异质化,加剧了选民极化、社会极化、党派极化和信任危机,对数字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 网络传播的回声室效应直接影响着数字时代的民主极化,值得深入研究。就当代西方的情况来看,社交媒体中的回声室效应带来了群体内部的同质化和群体外部的异质化,加剧了选民极化、社会极化、党派极化和信任危机,对数字民主产生了重要影响。个人选择、算法推荐、意见领袖的引导、包容性强的沟通平台的缺失、政府监管不力等因素推动了回声室效应的产生和固化。随着政治极化的蔓延,打破回声室效应的闭环,恢复民主对话与社会共识,已成为当务之急。通过引导用户主动寻求多样化信息源、推动社交媒体平台改进算法推送、鼓励意见领袖参与跨界对话、建立渠道平台加强用户交流沟通以及加强政府监管,有望修正回声室效应,缓解政治极化风险,维护和重构健康的公共话语环境和民主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交媒体 回声室效应 数字民主 政治极化 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 被引量:9
15
作者 宫攀 贺媛丽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0-155,共6页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兴旺。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2)数字普惠金融可... 乡村振兴的实现离不开乡村产业的兴旺。文章利用我国30个省份2011—2020年的面板数据,通过空间计量模型分析了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影响机制及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数字普惠金融的发展能促进乡村产业振兴。(2)数字普惠金融可以通过增加农户收入、提高农村地区产业创新水平和劳动者素质促进乡村产业振兴。(3)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存在空间溢出效应,而受其发达程度以及政策不同等影响,部分地区可能存在虹吸效应。应加大对乡村产业的金融扶持力度,充分发挥数字普惠金融对乡村产业振兴的中介效应,推动数字普惠金融更好地为乡村产业服务,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普惠金融 乡村产业振兴 空间计量模型 中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教育家精神的历史积淀、内涵呈现与激励效应 被引量:3
16
作者 申国昌 姬溪曦 《教育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14,共7页
倡导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精神文明谱系的赓续与创新,是对古代传统师道文化的追本溯源,是对近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强信念的赓续传承,是对当代“大先生”立德树人使命的承典塑新。教育家精神精准呈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在进德修业、守正创新、... 倡导教育家精神是对中华精神文明谱系的赓续与创新,是对古代传统师道文化的追本溯源,是对近代知识分子救国图强信念的赓续传承,是对当代“大先生”立德树人使命的承典塑新。教育家精神精准呈现了新时代优秀教师在进德修业、守正创新、育人强国和兼善天下等方面的人格画像和精神风范。教育家精神所蕴藏的深厚内涵,为推动中国从教育大国迈向教育强国提供了坚实的价值遵循和精神根基。精准把握教育家精神的时代价值和内涵意蕴,有助于充分发挥教育家精神的激励效应,从而为打造高质量教师队伍锚定精神坐标,为教育数字化创新发展开启时代篇章,为建设现代化教育强国营造尊师风尚,为教育高水平对外开放提振文化自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家精神 历史积淀 价值意蕴 激励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苏蕾 邵慰 盛春光 《征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2-92,共11页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金融模式难以契合实体经济的多元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径,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2011—2023年沪深A股中小企业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托,借助企业绿色创新投... 在数字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下,传统金融模式难以契合实体经济的多元需求。数字普惠金融为中小企业融资开辟新径,有力推动了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以2011—2023年沪深A股中小企业及创业板上市公司的数据为依托,借助企业绿色创新投入与创新产出指标来量化中小企业绿色创新水平,实证探究数字普惠金融对中小企业绿色创新的效应机制。研究发现:其一,企业融资约束、新质生产力与数字技术在二者关系中发挥中介效应;其二,企业良好的环境表现和市场地位对其具有正向调节效应;其三,企业财务杠杆率对数字普惠金融与中小企业绿色创新具有一定的门槛效应;其四,根据企业性质以及行业分类对企业进行划分,并展开异质性分析。基于上述结论,为持续赋能数字普惠金融发展,金融机构应丰富数字普惠金融产品种类,完善产品体系;企业应加快推进数字化转型来提高数据交互水平;政府应对环境表现较好的企业予以政策扶持,协同促进中小企业绿色创新迈向新高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企业绿色创新 数字技术 ESG表现 门槛效应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砂岩不同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8
作者 李利萍 余泓浩 +1 位作者 李秋雨 潘一山 《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87-700,共14页
为揭示应力扰动下巷道砂岩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机制,利用自制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沈阳某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砂岩块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分别模拟深部岩体整体和分层含水特性,以中间砂岩为工作块体,利用其峰值水平位... 为揭示应力扰动下巷道砂岩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影响机制,利用自制超低摩擦试验装置,以沈阳某矿砂岩为研究对象,通过改变砂岩块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分别模拟深部岩体整体和分层含水特性,以中间砂岩为工作块体,利用其峰值水平位移和岩岩界面合摩擦力分别表征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和阻力,开展砂岩不同含水特性对超低摩擦效应影响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含水率和浸水高度工作块体位移时程曲线,均有准备、冲击和振荡3个阶段性特征,同时其峰值水平位移随垂直扰动频率增加均具有明显分区特性,超低摩擦效应强影响区和弱影响区分界处峰值水平位移均值分别为0.232和0.368 mm;(2)工作块体干燥、饱和含水率下超低摩擦效应平均强度分别比自然含水率状态下高165%和89.7%,含水率增加后摩擦力平均最大降幅为16.6%,表明砂岩含水率由自然状态下继续增加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但强度减弱;(3)工作块体浸水高度75 mm时超低摩擦效应强度平均增幅146%,摩擦力最大降幅为12.1%,表明此时易发生超低摩擦效应且强度较高;(4)砂岩块体含水率1.05%和浸水高度75 mm时,超低摩擦效应强度最高,实际工况中需合理控制岩体含水率和浸水高度,防止超低摩擦型冲击地压灾害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力学 岩岩界面 含水特性 超低摩擦效应 砂岩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中游陕北煤矿区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及其侵蚀效应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世杰 成星 +4 位作者 王双明 刘露 李源红 张家杰 陈宝灯 《煤炭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34-1248,共15页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 破解黄河中游煤矿区采动地裂缝的水土流失效应,对于陕北煤矿区生态环境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以陕北柠条塔井田北翼典型采动地裂缝发育区内宽度0~10、10~20、20~30 cm的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水平距离80 cm以内、垂直深度20 cm以浅)为研究对象,利用定水头法和仪器分析法分别测定土壤入渗速率、累积渗透量、饱和导水率(K_(s))、有机质、机械组成、>0.25 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揭示了采动地裂缝对土壤入渗特性的影响规律,基于RUSLE2模型计算阐明了考虑入渗特性的采动地裂缝小空间尺度上的土壤侵蚀效应。结果表明:①采动地裂缝周围土壤的入渗速率随时间变化而呈现出瞬变(0~3 min)、渐变(3~60 min)及稳定(60~110 min)3个阶段的动态变化过程;②采动地裂缝发育提高土壤K_(s)的效应最显著,平均增幅为60.63%,该效应随采动地裂缝宽度的增大和距裂缝水平距离的减小而增强;③土壤累积入渗量和K_(s)与极细砂粒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黏粒、有机质则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与>0.25 mm水稳性团聚体也呈显著负相关(p<0.05);④考虑入渗特性计算的可蚀性K值变化幅度比不考虑时增大了1.12~2.13倍;基于指数函数构建了不同宽度采动地裂缝影响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和可蚀性K值作用范围的预测模型,发现当距采动地裂缝水平距离分别超过226、157 cm时,采动地裂缝增大周围土壤入渗速率及可蚀性的效应基本消失,其可作为黄河中游陕北黄土采动地裂缝发育区水土流失效应的精准防控靶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动地裂缝 土壤入渗特性 土壤侵蚀效应 RUSLE2模型 陕北煤矿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社区同群效应与居民网络消费扩容提质 被引量:3
20
作者 尹振涛 张珩 《武汉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6-159,共14页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扩内需、促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高效循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途径。作为人际互动与社会关系构建的关键场所,社区居民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不仅能强化居民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能使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同群效应。社... 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扩内需、促消费已成为推动经济高效循环、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关键途径。作为人际互动与社会关系构建的关键场所,社区居民所形成的关系网络,不仅能强化居民之间的相互依赖,也能使居民消费行为产生同群效应。社区同群效应的信息传递与知识溢出,在促进居民网络消费扩容提质的同时,可以通过增加网络消费信贷、提升消费等级和降低居民依赖心理,使得低于参考点的居民受到激励,实现网络消费的扩容提质,这一点在男性和银发群体以及处于中小城市和农村地区的居民中表现得更为明显。社区同群效应对居民网络消费所产生的这种积极作用,为建立社区交流机制、设计符合居民需求特点的网络消费信贷体系、树立理性消费观和构建能释放内需动力的消费机制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也丰富了居民消费领域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区同群效应 网络消费 扩容提质 网络消费信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