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小鼠2-细胞胚胎ATP合成酶6基因特异表达分析及鉴定 被引量:6
1
作者 杨立新 郁卫东 陈清轩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01-204,共4页
合子基因组活化是小鼠胚胎早期发育由细胞质调控向核调控转变的关键 .小鼠合子基因组活化发生在 2 细胞胚胎阶段 ,通过对 2 细胞胚胎阶段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分析 ,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早期小鼠胚胎的发育机理 .用DD RTPCR技术 ,从单个... 合子基因组活化是小鼠胚胎早期发育由细胞质调控向核调控转变的关键 .小鼠合子基因组活化发生在 2 细胞胚胎阶段 ,通过对 2 细胞胚胎阶段特异性表达基因的分析 ,可以从分子水平上揭示早期小鼠胚胎的发育机理 .用DD RTPCR技术 ,从单个小鼠 2 细胞胚胎与成熟卵母细胞 (MII细胞 )中分离了 2个差异片段 ,片段 2同小鼠睾丸中表达的一个未知片段具有高度同源性 .经过cDNA文库构建、筛选 ,分离到其全长cDNA .序列分析结果表明 ,该基因为小鼠ATP合成酶亚单位 6基因 .ATP合成酶亚单位 6基因由线粒体DNA编码 ,与细胞内ATP的合成相关 .小鼠 2 细胞胚胎特异表达的ATP合成酶亚单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鼠 胚胎发育 早期发育 atp合成酶亚单位6基因 DD-RTPCR技术 合子基因组活化 2-细胞胚胎 特异表达 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疫里默氏杆菌ATP合成酶F1亚单位α亚基的部分生物学特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邢林林 卢凤英 +8 位作者 愈慧 祁晶晶 姜盼 孙冰清 崔俊生 欧长灿 于圣青 常维山 胡青海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66-269,共4页
为筛选和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RA)的感染相关蛋白,本研究采用血清1型RA CH3株活菌和灭活菌体免疫鸭的阳性血清分别与血清2型Th4株的全菌蛋白进行交叉免疫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ATP合成酶F1亚单位α亚基(ATP-F1-α)、Gro EL蛋白和TPR re... 为筛选和鉴定鸭疫里默氏杆菌(RA)的感染相关蛋白,本研究采用血清1型RA CH3株活菌和灭活菌体免疫鸭的阳性血清分别与血清2型Th4株的全菌蛋白进行交叉免疫蛋白质组学分析,结果表明ATP合成酶F1亚单位α亚基(ATP-F1-α)、Gro EL蛋白和TPR repeat-containing protein等的抗体仅存在于活菌免疫鸭的血清中,推测其可能为感染相关的交叉性抗原;而Tbd R1的抗体在活菌和灭活菌免疫鸭的血清中均存在。利用自杀质粒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了ATP-F1-α的基因缺失株,并将其与野生株CH3的生长曲线进行比较。结果表明,缺失株菌体形态与野生株相似,但其在TSB培养基中的生长几乎停滞。以上结果表明RA ATP-F1-α既是一种交叉抗原,又与细菌的生长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疫里默氏杆菌 免疫蛋白质组学 atp合成酶F1单位α 交叉抗原 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杜氏盐藻叶绿体ATP合酶α亚单位基因启动子的克隆及初步功能分析
3
作者 谷辉辉 冯书营 +2 位作者 潘卫东 李杰 薛乐勋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18-23,共6页
采用DraⅠ,EcoRⅤ,PvuⅡ,ScaⅠ,Sma I和StuⅠ六种内切酶消化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叶绿体基因组DNA,与相应DNA接头连接,构建成无载体连接的盐藻叶绿体GenomeWalker DNA文库。利用长距离PCR(long distance-polymerase chain reacti... 采用DraⅠ,EcoRⅤ,PvuⅡ,ScaⅠ,Sma I和StuⅠ六种内切酶消化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叶绿体基因组DNA,与相应DNA接头连接,构建成无载体连接的盐藻叶绿体GenomeWalker DNA文库。利用长距离PCR(long distanc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LD-PCR)技术从该文库中克隆得到ATP合酶α亚单位(atpA)基因上游序列1 347bp。启动子特征分析显示该序列具有一般启动子的保守序列特征,根据这些特征设计引物,扩增4个5′端系列缺失的启动子片段,并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作为报告基因,构建启动子5′端系列缺失重组质粒,以期鉴定不同启动子片段的驱动报告基因转录的活性。基因枪转化结果显示,启动子长度约1 000 bp的重组载体转化盐藻后,其转化株中有黄绿色的盐藻细胞出现。说明克隆的序列具有启动子活性,能驱动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在杜氏盐藻中有效表达,为建立盐藻叶绿体转化系统奠定了工作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杜氏盐藻(Dunaliella salina) 叶绿体转化 atp合酶α单位基因启动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蛋白酶体α6亚单位基因1233A/T位点多态性与脑梗死的关系
4
作者 何芳梅 任春晓 +2 位作者 宋春霞 高惠霞 王晶晶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966-970,共5页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蛋白酶体α6亚单位(PSMA6)基因1233A/T(-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选择脑梗死患者211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201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国汉族人群中蛋白酶体α6亚单位(PSMA6)基因1233A/T(-1520C/T)位点的多态性与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2012年1月至2015年4月,选择脑梗死患者211例(病例组)和健康体检者201例(对照组),应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检测PSMA6基因1233A/T位点单核苷酸多态性,并分析其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脑梗死患者和正常人群中的分布特点。结果两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及C、T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0.053,P>0.05)。性别分层后,无论男性、女性,两组CC、CT、TT基因型频率和C等位基因频率均无显著性差异(χ2<2.735,P>0.05)。结论PSMA6基因1233A/T位点可能与脑梗死的发病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酶体α6单位基因 单核苷酸多态性 脑梗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榄香烯对HeLa细胞端粒酶催化亚单位基因表达的作用 被引量:14
5
作者 马东礼 童善庆 +1 位作者 肖家祁 吴建和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9-13,共5页
目的 :探讨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人乳头瘤病毒 18型E6 (HPV18 E6 )基因、p5 3基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基因表达的变化 ,为临床诊断、治疗宫颈癌提供新思路。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电镜证实细胞凋亡 ;用PCR和RT PCR方法研究HPV18 E... 目的 :探讨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人乳头瘤病毒 18型E6 (HPV18 E6 )基因、p5 3基因、端粒酶催化亚单位 (hTERT)基因表达的变化 ,为临床诊断、治疗宫颈癌提供新思路。方法 :用流式细胞仪、电镜证实细胞凋亡 ;用PCR和RT PCR方法研究HPV18 E6基因、p5 3基因、hTERT基因表达在细胞凋亡过程中的变化及相互关系。结果 :在榄香烯作用下 ,HPV18 E6基因、p5 3基因表达没有变化 ,但hTERT基因表达受到抑制。结论 :榄香烯诱导HeLa细胞凋亡过程中 ,hTERT基因表达受到明显抑制 ,对于耐药性肿瘤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催化单位 人乳头瘤病毒E6 榄香烯 HELA细胞 基因表达 宫颈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L-6受体α亚单位mRNA和蛋白在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6
作者 刘爽 奚永志 +5 位作者 郭斯启 刘楠 梁飞 金荔 陈兴国 孔繁华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1期22-26,共5页
为了探讨IL 6R的α亚单位基因与蛋白在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为临床利用IL 6 /IL 6R系统介导重组IL 6 PE4 0外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杀伤白血病细胞提供可靠依据 ,采用RT PCR半定量技术、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了IL 6R的α亚单... 为了探讨IL 6R的α亚单位基因与蛋白在人白血病细胞中的表达 ,为临床利用IL 6 /IL 6R系统介导重组IL 6 PE4 0外毒素融合蛋白靶向杀伤白血病细胞提供可靠依据 ,采用RT PCR半定量技术、直接免疫荧光标记及流式细胞术检测了IL 6R的α亚单位基因及蛋白在多种人白血病细胞细胞系中的表达。结果表明 ,粒系、单核系、红白血病细胞系HL 6 0 ,KG 1,U937和TF 1均高表达IL 6R的α亚单位基因和蛋白 ;淋巴系白血病细胞系Raji亦有一定量的基因表达 ;而淋巴系细胞等CEM和HuT2 8以及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 6 2无论是IL 6Rα亚单位的基因还是蛋白均为阴性。相对表达丰度依次为KG 1>TF 1>U2 6 6 >U937>HL 6 0 >Raji。鉴于粒系、单核系、红白血病细胞高表达IL 6Rα亚单位的基因和蛋白 ,而IL 6Rα亚单位蛋白在正常人外周血细胞均为阴性表达这一事实 ,提示可以利用IL 6 /IL 6R系统介导重组IL 6 PE4 0外毒素融合蛋白进行靶向杀伤和治疗这些白血病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L-6受体 α单位mRNA 基因表达 白血病细胞 白血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小细胞肺癌免疫组化指标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相关性 被引量:16
7
作者 邢舴 呼群 +3 位作者 苏乌云 赵海燕 王华 张称心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75-278,共4页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 目的目前靶向治疗已经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表皮生长因子(EGFR)突变者的首选治疗方案,但关于免疫组化相关指标与EGFR基因突变之间的关系研究较少。文中旨在分析NSCLC组织中人类胸苷酸合成酶(TS)、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ERCC1)、β-微管蛋白Ⅲ(β-tubulin-Ⅲ)和核糖核苷酸还原酶亚单位1(RRM1)的表达与EGFR基因突变的关系。方法选取2014年6月至2015年12月初诊于内蒙古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肿瘤内科并行EGFR突变检测的336例肺癌患者,进行EGFR 29种基因突变检测,EGFR基因存在突变的患者则为突变组,而无基因突变的患者则为无突变组。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进行TS、ERCC1、β-tubulin-Ⅲ和RRM1蛋白的染色,比较2组肺癌组织中上述4种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突变组患者138例(41.07%),无突变组患者198例(58.93%)。突变组、无突变组患者TS和β-tubulin-Ⅲ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42%vs 39.39%、44.2%vs 60.1%,P<0.05)。EGFR突变与TS低表达、β-tubulin-Ⅲ低表达相关(r=-0.332、-0.157,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女性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男性患者2.109倍[OR=2.109、95%CI:1.268~3.509],腺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鳞癌的24.265倍[OR=24.265,95%CI:3.508~167.845],鳞癌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腺癌的15.2倍[OR=15.200,95%CI:4.480~51.569],肺穿刺患者EGFR突变发生是手术患者的2.364倍[OR=2.364,95%CI:1.266~4.413],TS低表达的患者EGFR突变的风险是高表达患者的6.171倍[OR=6.171,95%CI:3.145~12.109]。结论 NSCLC组织中TS和β-tubulin-Ⅲ的低表达可以提示EGFR基因的突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小细胞肺癌 人类胸苷酸合成酶 切除修复互补交叉基因1 β-微管蛋白Ⅲ 核糖核苷酸还原酶单位1 表皮生长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6803和PPP6R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和细胞中的表达及其甲基化状态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沈素朋 徐凤楼 +4 位作者 刘江惠 卢帆 梁佳 郭炜 董稚明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972-978,共7页
目的:探讨微小RNA-6803(mi R-6803)及其宿主基因蛋白磷酸酶6调节亚单位1(protein phosphatase 6 regulation subunit 1,PPP6R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和PPP6R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在ESCC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 目的:探讨微小RNA-6803(mi R-6803)及其宿主基因蛋白磷酸酶6调节亚单位1(protein phosphatase 6 regulation subunit 1,PPP6R1)在食管鳞状细胞癌(ESCC)中的表达和PPP6R1基因启动子区甲基化状态及其在ESCC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采用2013年至2014年间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生物标本库的72例ESCC手术患者癌组织及对应的癌旁组织标本,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mi R-6803和PPP6R1在ESCC组织及其癌旁组织和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5-氮杂-2’-脱氧胞苷(5-Aza-d C)处理前后的ESCC细胞株TE1、TE13、Eca109、T.TN、Kyse170中的表达水平。用甲基化特异性PCR(MSP)法检测ESCC细胞系和组织及其癌旁组织中PPP6R1的甲基化状态,分析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ESCC组织中mi R-6803和PPP6R1的表达水平显著低于癌旁组织(0.318±0.156,0.408±0.177 vs 1.000±0.001,均P<0.05),mi R-6803表达水平与淋巴结转移、组织分化程度及TNM分期密切相关(均P<0.05);PPP6R1表达水平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均P<0.05)。ESCC组织中mi R-6803和PPP6R1基因的表达具有显著相关性(P<0.05)。ESCC组织中PPP6R1的启动子区甲基化率显著高于癌旁组织(56.94%vs 36.11%,P<0.05),并与TNM分期和组织学分化程度密切相关(均P<0.05),mi R-6803和PPP6R1基因的低表达与PPP6R1启动子区甲基化明显相关(P<0.05)。经5-Aza-d C处理后,5种ESCC细胞中mi R-6803和PPP6R1的表达均升高,并且TE1、TE13、Kyse170细胞中PPP6R1基因甲基化程度降低,非甲基化程度增加,其余2种细胞中PPP6R1基因均表现为非甲基化状态。结论:mi R-6803及其宿主基因PPP6R1的低表达可能与ESCC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其启动子区甲基化可能是mi R-6803和PPP6R1表达沉默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鳞状细胞癌 微小RNA-6803 蛋白磷酸酶6调节单位1(PPP6R1)基因 甲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因多态性对阿米替林代谢动力学、药效学和不良反应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王恩特 张晓丹 +3 位作者 周双 赵侠 周颖 崔一民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9年第2期235-240,共6页
阿米替林是广泛应用于治疗重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阿米替林的药物疗效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研究表明,CYP2D6、CYP2C19和ATP结合蛋白亚家族1抗体(ABCB1)等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 阿米替林是广泛应用于治疗重症抑郁症和创伤后应激障碍等多种精神疾病的三环类抗抑郁药。但在临床应用过程中发现,阿米替林的药物疗效存在较大个体差异,研究表明,CYP2D6、CYP2C19和ATP结合蛋白亚家族1抗体(ABCB1)等基因的多态性会影响阿米替林的药物代谢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PK)、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PD)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ADR)。在本文中,通过对比CYP2D6和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对阿米替林PK、PD和ADR的影响,发现当CYP2C19为快代谢型或正常代谢型时,CYP2D6的基因多态性对阿米替林总体代谢的影响更大,而CYP2C19为慢代谢型时,CYP2C19的基因多态性影响更大。该结论为阿米替林基于基因多态性的个体化给药提供了建议与证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米替林 基因多态性 CYP2C19 CYP2D6 atp结合蛋白家族1抗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