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三七皂苷对造血细胞AP-1家族转录调控蛋白NF-E2,c-jun和c-fos的诱导作用 被引量:9
1
作者 高瑞兰 徐卫红 +2 位作者 陈小红 钱煦岱 吴超群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1期16-19,共4页
为了进一步研究三七总皂苷 (PNS)对转录调控蛋白AP 1家族的主要成员NF E2、c jun和c fos转录因子的诱导作用 ,探讨PNS在造血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 ,选用人粒系HL 6 0、红系K5 6 2、巨核系CHRF 2 88和Meg 0 14个细胞株作靶细胞 ,经PNS刺... 为了进一步研究三七总皂苷 (PNS)对转录调控蛋白AP 1家族的主要成员NF E2、c jun和c fos转录因子的诱导作用 ,探讨PNS在造血细胞内的信号传递途径 ,选用人粒系HL 6 0、红系K5 6 2、巨核系CHRF 2 88和Meg 0 14个细胞株作靶细胞 ,经PNS刺激处理后提取细胞核蛋白 ,分别用人抗NF E2、c jun和c fos抗体与核蛋白作Wes ternblot杂交试验 ,并用3 2 P标记的具有与NF E2、c jun和c fos转录因子共同结合位点的AP 1双链寡核苷酸探针作电泳带移动阻滞试验 (EMSA)。结果表明 :①Westernblot显示PNS诱导HL 6 0 ,K5 6 2 ,CHRF 2 88和Meg 0 14株细胞的NF E2和c jun转录因子蛋白水平分别是未经处理细胞的 1.5 - 2 .5倍和 2 .0 - 3.0倍。诱导的c fos蛋白在K5 6 2 ,CHRF 2 88和Meg 0 13株细胞分别提高 2 .0 - 3.0倍 ,但HL 6 0细胞的c fos在PNS处理后无明显变化 ;②EMSA显示AP 1转录调控蛋白与DNA结合复合物的特异性条带 ,经PNS诱导后 4株细胞的AP 1蛋白与DNA复合物条带密度明显高于未经处理的细胞。结论 :PNS在造血细胞内对基因的转录调控涉及到AP 1家族转录因子成员NF E2、c jun和c fos,通过诱导这些转录因子量的增加 ,与特异性DNA促进子结合的活性增高而调控与细胞增殖分化相关的基因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七皂苷 造血细胞 ap-1家族转录因子 NF-E2 C-JUN C-FO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创伤小鼠核转录因子AP-1活性及IL-2表达变化 被引量:4
2
作者 罗艳 梁华平 +2 位作者 胡承香 徐祥 王正国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1期1019-1022,共4页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 1(Activatorprotein 1,AP 1)的DNA结合活性和IL 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它们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 ,于创伤后 6、12h ,1、4、7、10、14d处死动物 ,分离脾细胞 ,经C... 目的 探讨创伤后脾细胞核转录因子激活蛋白 1(Activatorprotein 1,AP 1)的DNA结合活性和IL 2表达的动态变化及它们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小鼠双后肢闭合性砸伤 +骨折模型 ,于创伤后 6、12h ,1、4、7、10、14d处死动物 ,分离脾细胞 ,经ConA刺激细胞后收集培养上清以测定IL 2活性 ;提取脾细胞RNA以测定IL 2mRNA ;提取脾细胞核蛋白 ,用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lectrophoreticmobilityshiftassay ,EMSA)检测AP 1的DNA结合活性。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相比 ,创伤后IL 2活性、IL 2mRNA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其受抑的程度在创伤后 4d更为明显。创伤后脾细胞AP 1的DNA结合活性亦逐渐下降 ,至伤后 4d时下降最明显 ,仅为正常对照组的 49%。这与创伤后脾细胞IL 2的活性和IL 2mRNA的降低相一致。结论 创伤后脾细胞IL 2表达受抑至少部分是由于核转录因子AP 1的DNA结合活性降低所导致 ,表明AP 1参与介导了创伤后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 IL-2 mRNA ap-1 转录因子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7-1与B7-2对调节人IL-2基因的转录因子NF-κB和AP-1的相同作用 被引量:5
3
作者 克晓燕 John Gribben +1 位作者 王晶 王德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6期512-518,共7页
为了解B7共刺激对细胞因子 ,特别是对IL 2mRNA及转录因子NF κB和AP 1的影响 ,探讨B7介导的IL 2调节的分子机制 ,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体系中分别或联合加入抗B7 1、抗B7 2单克隆抗体和CTLA 4Ig以阻断B7/CD2 8信号传导 ,通过... 为了解B7共刺激对细胞因子 ,特别是对IL 2mRNA及转录因子NF κB和AP 1的影响 ,探讨B7介导的IL 2调节的分子机制 ,在异基因混合淋巴细胞反应 (MLR)体系中分别或联合加入抗B7 1、抗B7 2单克隆抗体和CTLA 4Ig以阻断B7/CD2 8信号传导 ,通过竞争性PCR定量检测其对IL 2和IL 4mRNA的影响 ,并初步测定IFN γmRNA的改变 ,同时用转染MHCⅡ类分子及联合转染等量B7 1或B7 2的NIH3T3转基因细胞tDR7,tDR7/B7 1和tDR7/B7 2刺激CD2 8+ T细胞 ,通过DNA 蛋白结合实验观察B7对IL 2转录因子NF κB和AP 1的影响。结果表明 :抗B7 2单抗和CTLA 4Ig可明显抑制B7介导的IL 2和IL 4mRNA合成 ,而抗B7 1单抗仅有轻度抑制作用 ,2种或 3种抗体联合应用时抑制作用相加。MLR 1 - 6小时 ,单独tDR7即可诱导NF κB的表达 ,联合转染B7早期对其结合活力无明显影响 ,6小时后tDR7诱导作用减弱 ,B7却可显著延长tDR7的诱导作用至 72小时。tDR7早期同样可诱导AP 1的表达 ,联合转染B7分子在 2 4小时内对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 ,而在反应后期可延长tDR7对AP 1的上调作用 ,B7 1与B7 2间作用未见明显不同。结论 :B7通过减少IL 2mRNA降解和影响基因转录而上调IL 2分泌 ,并可同时影响多种细胞因子分泌 ;在转录水平B7 1与B7 2作用未见明显不同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7-1 B7-2 IL-2基因 NF-кB 转录因子 ap-1 移植免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53在二乙基亚硝胺诱导肝细胞转录因子AP-1活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吕刚 高璐 +5 位作者 郭献灵 浦浩 吕志强 蒲永东 吴孟超 卫立辛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398-401,406,共5页
目的研究p53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恶变过程的影响,探讨p53功能缺失与细胞恶变的关系。方法使用p53特异性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和(或)人p53小RNA干扰质粒sip53抑制L02细胞p53的转录活性。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不同... 目的研究p53对二乙基亚硝胺(DEN)诱导肝细胞恶变过程的影响,探讨p53功能缺失与细胞恶变的关系。方法使用p53特异性抑制剂pifithrin-α(PFT-α)和(或)人p53小RNA干扰质粒sip53抑制L02细胞p53的转录活性。采用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法检测不同时间点、不同浓度DEN对p53功能正常和缺失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检测不同DEN处理时间对p53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及PFT-α对AP-1转录激活活性的影响。转录激活活性用相对荧光强度表示。结果应用PFT-α或转染sip53质粒24h后,p53的转录活性明显下降。单纯DEN处理后AP-1的相对荧光强度轻度上调,而DEN+PFT-α和DEN+sip53处理的细胞内AP-1相对荧光强度与单纯DEN处理组比较均有上调,呈现时间和浓度双重依赖性;在作用24h时点或DEN浓度为100ng/L时作用达高峰,随后回落。DEN处理后p53相对荧光强度明显上调,且存在时间依赖性,在24h达高峰,随后回落。DEN+PFT-α处理的细胞p53相对荧光强度在各时间点的变化不明显,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以PFT-α抑制p53功能后,L02细胞内AP-1的相对荧光强度上调,且此上调作用与PFT-α的作用时间相关。结论DEN刺激可上调L02细胞内p53的表达,后者可抑制细胞的恶性增殖。p53功能缺失可明显促进DEN诱导的L02细胞AP-1转录激活活性上调,提示p53是正常肝细胞抗恶变的重要保护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 二乙基亚硝胺 基因 p53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感病毒PB1-F2蛋白通过激活ERK1/2激酶刺激AP-1转录因子的活化 被引量:1
5
作者 金新 于洪敏 +3 位作者 张茂林 段铭 李影 关振宏 《中国预防兽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681-685,共5页
为探索A型流感病毒PB1-F2蛋白对转录因子AP-1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PB1-F2蛋白的表达对AP-1转录活性的调控,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B1-F2对c-Fos/AP-1的m RNA转录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 为探索A型流感病毒PB1-F2蛋白对转录因子AP-1信号通路的调控机制,本研究通过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试验检测PB1-F2蛋白的表达对AP-1转录活性的调控,利用荧光定量PCR和免疫印迹方法检测PB1-F2对c-Fos/AP-1的m RNA转录和ERK1/2磷酸化水平的影响,并以ERK通路特异性抑制剂U0126抑制ERK1/2的活性后,以验证PB1-F2调控AP-1是否通过ERK1/2激酶介导。结果显示:A549和293T细胞中表达PB1-F2蛋白后,AP-1的转录活性均显著升高,并且c-Fos/AP-1的m RNA转录水平呈现显著上调;过表达PB1-F2蛋白同样能够显著上调磷酸化ERK1/2水平;以U0126抑制ERK1/2激活后,PB1-F2上调AP-1转录活性的作用显著下降。本研究表明,流感病毒PB1-F2蛋白能够通过激活ERK1/2激酶诱导AP-1转录因子的活化,为进一步研究PB1-F2蛋白参与调控炎症反应的机制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型流感病毒 PB1-F2蛋白 ERK1/2信号通路 ap-1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外人巨细胞病毒感染与核转录因子AP-1活化及原癌基因c-jun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程敏 闻良珍 +1 位作者 凌霞珍 赵捷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335-338,共4页
目的 研究人胚肺成纤维 (HEL)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 (HCMV)后 ,转录激活蛋白 1(AP 1)活化和原癌基因c junmRNA表达的时序性变化 ,探讨其在HCM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c junmRNA的表达 ,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MSA... 目的 研究人胚肺成纤维 (HEL)细胞感染人巨细胞病毒 (HCMV)后 ,转录激活蛋白 1(AP 1)活化和原癌基因c junmRNA表达的时序性变化 ,探讨其在HCMV感染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原位杂交法检测c junmRNA的表达 ,凝胶电泳迁移率改变试验 (EMSA)检测AP 1活性。结果 HEL细胞感染HCMV后 15min ,c junmRNA即有阳性表达 ,30~ 6 0min达高峰 (P <0 0 1) ,以后逐渐下降 ,正常对照组HEL细胞无c junmRNA表达。HCMV感染后AP 1亦迅速被活化 ,至 2h达高峰 (P <0 0 1) ,其后有所下降 ,维持于一定水平。结论 HEL细胞感染HCMV后 ,c junmRNA表达迅速增加 ,AP 1活化。提示HCMV可能通过刺激原癌基因过度表达而参与细胞的信号传导 ,以干扰细胞增殖和分化的调控 ;AP 1活化为早期病毒基因有效表达所必需 ,并可启动一系列前炎性细胞因子的基因转录与蛋白合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p-1 原癌基因C-JUN HCMV感染 mRNA表达 人巨细胞病毒感染 体外 转录因子 HEL细胞 转录激活蛋白 凝胶电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赤苍藤WRI1基因家族的全基因组鉴定及表达模式分析
7
作者 黄诗宇 田姗姗 +2 位作者 杨天为 高曼熔 张尚文 《生物技术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42-254,共13页
【目的】鉴定赤苍藤WRI1转录因子,为进一步探究WRI1在油脂合成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基于赤苍藤全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赤苍藤中的WRI1转录因子,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WRI1在赤苍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在赤... 【目的】鉴定赤苍藤WRI1转录因子,为进一步探究WRI1在油脂合成中的作用提供基础。【方法】基于赤苍藤全基因组数据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鉴定赤苍藤中的WRI1转录因子,基于转录组数据分析WRI1在赤苍藤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模式。【结果】在赤苍藤鉴定出17个含有2个AP2保守结构域的WRI1蛋白(EsWRI1-1-EsWRI1-17),氨基酸数为359-776,平均分子量为56 kD,多为偏酸性不稳定亲水性蛋白。亚细胞定位显示其多位于细胞核,17个EsWRI1s成员不均匀分布在8条染色体上;蛋白序列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将17个WRI1蛋白分为9个亚家族(Grooup1-Group9),其中Group3成员与拟南芥、大豆亲缘关系较近,EsWRI1-10与拟南芥亲缘关系最近。EsWRI1s基因家族启动子分析显示,含有较多的生物与非生物胁迫、植物激素响应及植物生长发育相关的基序,其中生长发育相关的元件最多。基因表达模式分析显示,EsWRI1-10、EsWRI1-14、EsWRI1-16基因在未成熟种仁中的表达量高于其他组织,其中EsWRI1-10基因在赤苍藤种仁形成中发挥主要作用;EsWRI1-11、EsWRI1-17、EsWRI1-7在赤苍藤的不同组织中均有较高表达。RT-qPCR验证与转录组数据一致。【结论】共鉴定出17个WRI1基因,编码蛋白均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和亲水性且预测主要定位于细胞核;EsWRI1s基因家族与拟南芥、大豆、蒜头果WRI1都具有较高的同源性;特定基因在未成熟种仁特异性表达,暗示其对种仁生长发育有重要作用,可能在赤苍藤油脂合成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苍藤 WRI1转录因子 基因家族 油脂 药食同源植物 油酸 表达模式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的克隆及特性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郗学鹏 魏伟 +2 位作者 张卫星 王红芳 胥保华 《昆虫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23-431,共9页
【目的】克隆获得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基因Acc AP-1序列,分析其在中华蜜蜂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以及不同非生物应激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蜜蜂... 【目的】克隆获得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转录因子AP-1(transcription factor AP-1)基因Acc AP-1序列,分析其在中华蜜蜂不同发育时期和组织中以及不同非生物应激条件下的表达差异,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蜜蜂全组织c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克隆获得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采用MEGA 5.2软件中的邻接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与其他膜翅目昆虫同源AP-1蛋白系统发育树;通过实时定量PCR分析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在不同发育时期(1-6日龄幼虫、预蛹、白眼蛹、红眼蛹、褐眼蛹、1日龄成年工蜂和15日龄成年工蜂)以及15日龄成年工蜂不同组织(头、肌肉、表皮、中肠、直肠和毒腺)中的mRNA表达情况;将15日龄成年工蜂分别置于极端温度(4℃,16℃和44℃)下,以及饲喂含有农药(0.01 mL/L百草枯)和重金属(1 mg/mL Cd Cl2)的蔗糖溶液条件下,分析目的基因m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中华蜜蜂转录因子AP-1基因Acc AP-1(GenBank登录号:MF994311)开放阅读框(ORF)的序列,其长度为813 bp,编码270个氨基酸,预测蛋白分子量为30.24 kD,理论等电点为8.31。保守结构域分析表明,在第7-13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Jun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在第195-255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b ZIP_Jun超家族的保守结构域。氨基酸序列比对以及进化树结果显示,中华蜜蜂与西方蜜蜂Apis mellifera的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cc AP-1在各发育时期表达量差异显著(P<0.05),其中,在1日龄幼虫和15日龄成蜂期表达量最高;Acc AP-1在测试的各组织中均有表达,在肌肉中的表达量最高(P<0.05)。不同非生物应激条件下的表达量分析表明,4℃低温可以诱导Acc AP-1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16℃处理0.5~2 h可显著提高其表达量(P<0.05),2 h后表达量逐渐降低,而44℃处理时除了在15 min时表达量显著下降(P<0.05),其余时间点表达量差异不显著(P>0.05);在饲喂含有百草枯的蔗糖溶液后,其表达量显著降低(P<0.05),而Cd Cl2处理诱导其表达量显著升高(P<0.05)。【结论】结果提示Acc AP-1基因可能参与中华蜜蜂机体抵抗外界环境压力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华蜜蜂 转录因子ap-1 基因克隆 基因功能 胁迫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刺NtBES1转录因子家族的鉴定及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王丽蓉 杜萌 +3 位作者 易丹 王博 杨鑫光 李毅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5-54,共10页
该研究基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全长转录组数据,以白刺幼苗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转录组数据中鉴定白刺NtBES1家族成员,预测其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其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关系;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 该研究基于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全长转录组数据,以白刺幼苗为材料,利用生物信息学手段,从转录组数据中鉴定白刺NtBES1家族成员,预测其理化性质、磷酸化位点、亚细胞定位,分析其保守结构域和系统进化关系;采用荧光定量PCR方法分析该家族基因在不同浓度PEG和NaCl处理下白刺叶片中的表达模式,为深入研究白刺NtBES1家族成员的功能以及白刺抗逆分子机理奠定基础。结果表明:(1)从白刺全长转录组中共鉴定出7个具有完整BES1_N保守结构域的NtBES1成员,分别命名为NtBES1-1~NtBES1-7。(2)NtBES1蛋白氨基酸数在86~422 aa之间,分子量在9.75~47.53 kD之间,等电点在5.29~10.22之间,不稳定指数范围在34.88~75.02之间,平均亲水系数均为负值。(3)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果显示,NtBES1-6定位在细胞质中,其余6个成员均被定位在细胞核中。(4)系统发育树将7个成员分为3组,NtBES1-2、NtBES1-3和NtBES1-7为一组,NtBES1-1、NtBES1-5和NtBES1-6为一组,NtBES1-4单独为一组,且同组成员的结构、理化性质以及功能注释均相似。(5)经预实验筛选的表达水平较高的3个基因在胁迫下呈现不同的表达模式,其中:NtBES 1-2和NtBES 1-6仅在30%PEG胁迫2 h时表达上调;NtBES 1-2和NtBES 1-4在200 mmol/L NaCl处理2 h时表达量最高,在450 mmol/L NaCl处理12 h后3个基因的表达陆续开始上调,于24 h时表达量达到最高。研究认为,白刺NtBES1家族成员结构特征存在差异,且不同成员在白刺耐干旱和耐盐的过程中发挥不同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ES1转录因子家族 白刺 生物信息学 表达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IPR1启动子甲基化促进转录因子AP-2α下调VIPR1的表达并促进肝细胞癌的生长 被引量:2
10
作者 宁诗雨 何春梅 +2 位作者 郭泽皓 张豪 莫之婧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957-965,共9页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R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低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方法肝癌细胞系Hep3B和Huh7常规培养,实验分为VIPR1启动子野生型组、启动子突变载体1组、启动子突变载体2组和启动子突变载体1+2组。双荧光... 目的探讨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VIPR1)在肝细胞癌(HCC)组织中低表达的转录调控机制和生物学功能。方法肝癌细胞系Hep3B和Huh7常规培养,实验分为VIPR1启动子野生型组、启动子突变载体1组、启动子突变载体2组和启动子突变载体1+2组。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检测AP-2α表达对VIPR1启动子活性的影响;DNA甲基化转移酶抑制剂(DAC)处理肝癌细胞,焦磷酸测序法检测VIPR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的变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检测AP-2α与VIPR1启动子的结合能力;Westernblot检测AP-2α的敲减作用以及VIPR1的表达;Westernblot检测两种细胞株中VIPR1的差异表达;qPCR和Westernblot检测VIPR1过表达和敲减效果;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CCK8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建立裸鼠移植瘤模型,检测LV-NC组和LV-VIPR1组中肿瘤的体积和质量。结果与VIPR1启动子野生型组相比,启动子突变载体1+2与AP-2α表达质粒共转染后,荧光素酶活性明显恢复(P<0.05);DAC处理后,VIPR1启动子甲基化水平降低,并且随着甲基化程度减弱,与VIPR1启动子结合的AP-2α显著减少(P<0.01);敲减AP-2α后,VIPR1表达上升;Huh7细胞株中VIPR1表达低于Hep3B细胞株,在两种细胞株中成功构建了VIPR1过表达和敲减模型,VIPR1过表达增加了G2/M期的细胞数量(P<0.01),凋亡细胞显著增加(P<0.001),细胞增殖受到抑制(P<0.001),而VIPR1敲低则相反。体内实验表明VIPR1过表达组的肿瘤体积减小(P<0.001),肿瘤量降低(P<0.05)。结论HCC中VIPR1的启动子甲基化促进了转录因子AP-2α的结合,并且抑制了VIPR1表达,而VIPR1过表达可使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促进细胞凋亡,抑制细胞增殖和肿瘤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ap- 肝细胞癌 甲基化 肿瘤生长 血管活性肠肽受体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N1基因5′上游AP-1顺式调控元件在同型半胱氨酸诱导HUVECs EDN1基因转录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1
作者 段金虹 徐海珊 +7 位作者 戴顺龄 王小明 吴云清 张彦东 程锦轩 孙仁宇 李良 陈槐卿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1665-1670,共6页
目的:探讨EDN1基因5′上游AP-1顺式调控元件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HUVECs EDN1基因转录中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探针DCF检测HUVECs内活性氧的含量;用RT-PCR法检测EDN1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c-jun/AP-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 目的:探讨EDN1基因5′上游AP-1顺式调控元件在同型半胱氨酸(Hcy)诱导HUVECs EDN1基因转录中的作用。方法:用荧光探针DCF检测HUVECs内活性氧的含量;用RT-PCR法检测EDN1mRNA的表达,用Western blotting法测定c-jun/AP-1蛋白的表达;同时用双抗夹心法测定HUVECs上清液中EDN1的分泌;利用重组质粒的瞬时转染技术观察了HUVECs的AP-1报告基因的活性。结果:Hcy能明显增加HUVECs ROS的生成,促进EDN1的分泌和提高EDN1mRNA的表达;瞬时转染分析实验结果显示Hcy能明显诱导质粒pGL3-EDN1-AP-1(-115/+135)荧光素酶的表达,但对质粒pGL3-EDN1-AP-1(-115/+135)的突变体pGL3-EDN1-AP-1MU(-115/+135)荧光素酶的基础表达及Hcy的诱导作用均明显降低。结论:推测Hcy可能改变HUVECs内的氧化还原状态,促进ROS的释放,激活核转录因子AP-1,通过EDN1基因中AP-1顺式作用元件调控该基因转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ap-1 高半胱氨酸 基因 EDN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F10基因对转录因子NF-κB、AP1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
12
作者 曹晓敏 庞战军 +1 位作者 全松 邢福祺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01-904,共4页
目的:研究F10基因对转录因子NF-κB、AP1活性的影响。方法:质脂体共转染F10基因和报道质粒NF-κB-Luc、AP1-Luc,通过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以确定F10基因对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影响;提取各实验组不同时点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 目的:研究F10基因对转录因子NF-κB、AP1活性的影响。方法:质脂体共转染F10基因和报道质粒NF-κB-Luc、AP1-Luc,通过测定荧光素酶的活性以确定F10基因对NF-κB和AP1转录活性的影响;提取各实验组不同时点细胞核蛋白,用电泳迁移率改变实验(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检测AP1、NF-κB和DNA的结合活性。结果:F10基因瞬间转染A549细胞48h NF-κB-Luc和AP1-Luc荧光素酶的活性较其对照组分别下降0.3和上升2倍、AP1和NF-κB与DNA的结合活性分别上升23%和下降49%。结论:F10基因上调AP1活性、下调NF-κB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胎 基因 F10 NF-ΚB 转录因子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Ets1和Ets2在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洋 金波 +4 位作者 郭斌 赵丽红 韩玉帅 岳占碰 张学明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6-10,共5页
目的:检测Ets家族转录因子Ets1和Ets2在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小鼠睾丸发育的调控及其对精原干细胞(SSCs)增殖、分化的可能影响。方法:取生后第1、5、10、15、20、25、30、35、40、50和70天的小鼠睾丸组织,对成年小鼠进行白消安... 目的:检测Ets家族转录因子Ets1和Ets2在小鼠睾丸组织中的表达,探讨其对小鼠睾丸发育的调控及其对精原干细胞(SSCs)增殖、分化的可能影响。方法:取生后第1、5、10、15、20、25、30、35、40、50和70天的小鼠睾丸组织,对成年小鼠进行白消安10mg.kg-1腹腔注射,分别在注射后第0、3、5、8、10和18天取睾丸组织,用半定量RT-PCR方法对比内参β-actin在对应组织内的表达水平,分析Ets1、Ets2mRNA在睾丸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结果:Ets1的表达量在生后第1~30天显著高于出生后第35天(P<0.05或P<0.01),之后明显降低并保持稳定;Ets2在生后第1~25天表达量显著高于第35天(P<0.05或P<0.01),之后明显下降并保持稳定。白消安处理后,Ets1的表达量于第5天降至最低,随后逐渐恢复,第9天后基本达到处理前水平并保持相对稳定,其中第5、8天表达量均显著低于处理后第0天(P<0.05或P<0.01);Ets2的表达量在白消安处理后前期变化不明显,第10天时明显降低,与第0和18天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之后缓慢回升,第18天左右恢复至处理前水平。结论:转录因子Ets1和Ets2可能对睾丸早期发育、成年精子发生的维持及精原细胞的增殖、分化具有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ts转录因子家族 ETS1 Ets2 睾丸 白消安 小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ng-Ⅱ通过AP-1调控内皮细胞中巨噬细胞移动抑制因子的表达
14
作者 林秋雄 单志新 +1 位作者 杨敏 余细勇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A10期2077-2078,共2页
关键词 ap-1 Ang 内皮细胞 转录因子 转录活性 序列构建 EMSA 结合序列 表达载体 调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苏AP2基因家族PfWRI1促进植物种子油脂积累 被引量:2
15
作者 冯小燕 王其凤 +5 位作者 岳柯昕 侯福朋 徐华祥 陆俊杏 胡建 张涛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61-1172,共12页
AP2转录因子属于AP2/ERF超家族,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然而,关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AP2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从紫苏基因组中鉴定到18个AP2家族成员,使用生物... AP2转录因子属于AP2/ERF超家族,参与调节植物生长发育的各种生物学过程,以及对生物和非生物胁迫的响应。然而,关于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AP2转录因子家族的研究未见报道。在本研究中,从紫苏基因组中鉴定到18个AP2家族成员,使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了基因结构、保守基序和顺式作用元件。WRINKLED1 (WRI1)是许多植物物种中脂质生物合成的关键调节因子,在油脂合成过程中发挥重要调控作用。通过序列比对发现其中1个成员与AtWRI1序列高度同源,含有2个保守的AP2结构域,命名为PfWRI1。结合转录物组数据分析了PfAP2家族基因在紫苏不同组织和种子发育不同阶段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PfWRI1仅在紫苏种子中高表达,暗示PfWRI1可能与种子的发育过程有关。进而构建植物过表达载体pCAMBIA1303-PfWRI1,通过农杆菌侵染技术转化野生型(Col)以及突变体(wri1-1)拟南芥,分别获得过表达和回补株系。结果表明,相比于Col,PfWRI1的表达导致拟南芥种子含油率提高了8.90%~13.57%,并促进转基因拟南芥种子中油酸(C18:1)和亚油酸(18:2)的积累,减少棕榈酸(C16:0)、花生酸(C20:0)和花生一烯酸(C20:1)的积累。此外,外源PfWRI1基因的表达增加了糖酵解和脂肪酸生物合成相关基因AtPKP-α、AtPKP-β1、AtBCCP2、AtSUS2和AtLIP1的表达。综上所述,PfWRI1可能通过与上述基因互作,增加不饱和脂肪酸含量来促进油脂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苏 AP2转录因子家族 WRINKLED1 油脂积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皮肤基底细胞癌中TBX1的表达及其调控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机制
16
作者 时永强 范治强 +1 位作者 李文超 赵云超 《临床皮肤科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31-337,共7页
目的:研究皮肤基底细胞癌(BBC)T盒转录因子(TBX)1的表达及其调控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皮肤B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检测TBX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培养BCC细胞株TE354T,分组并分别转染阴性对照(NC)小干扰RNA(s... 目的:研究皮肤基底细胞癌(BBC)T盒转录因子(TBX)1的表达及其调控细胞增殖的生物学机制。方法:选取手术切除的皮肤BCC组织和正常皮肤组织,检测TBX1的mRNA和蛋白相对表达水平。培养BCC细胞株TE354T,分组并分别转染阴性对照(NC)小干扰RNA(siRNA)、TBX1 siRNA、空白载体、Sonic hedgehog(Shh)过表达载体及Gli家族锌指(Gli)2过表达载体,用不同浓度(1μmol/L、5μmol/L、10μmol/L)Shh抑制剂、不同浓度(5μmol/L、10μmol/L、20μmol/L)Gli2抑制剂处理,检测细胞增殖的吸光度(A)、凋亡率及TBX1、Shh、Gli1、Gli2的mRNA和蛋白水平。结果:皮肤BCC组织中TBX1的mRNA表达水平和蛋白水平均高于正常皮肤组织(P<0.05);与si-NC组比较,si-TBX1组TE354T细胞24 h、48 h、72 h的A值及细胞中TBX1、Shh、Gli2的表达水平降低(P<0.05),细胞凋亡率增加(P<0.05),Gli1的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浓度Shh抑制剂组、Gli2抑制剂组TE354T细胞24 h、48 h、72 h的A均显著降低(P<0.05);与si-TBX1+空白质粒组比较,si-TBX1+Shh质粒组和si-TBX1+Gli2质粒组TE354T细胞24 h、48 h、72 h的A值均增加,细胞凋亡率降低(P<0.05)。结论:皮肤BCC中TBX1表达增加,敲低TBX1通过抑制Shh/Gli2通路抑制皮肤BCC细胞株TE354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肤基底细胞癌 T盒转录因子1 Sonic hedgehog Gli家族锌指2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组蛋白脱乙酰酶2-核转录因子-κB/激活蛋白-1介导的重度哮喘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的分子机制 被引量:7
17
作者 邓至 邹依宁 +5 位作者 毕晶 闵智慧 曾瑜真 毛若琳 姜志龙 陈智鸿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3-40,共8页
目的探讨重度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的分子机制,尤其从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glucocorticoid receptor,GC/GR)及组蛋白脱乙酰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及其下游的炎性转录因子途径进行研究。方法临床... 目的探讨重度哮喘患者对糖皮质激素不敏感的分子机制,尤其从糖皮质激素/糖皮质激素受体(glucocorticoid/glucocorticoid receptor,GC/GR)及组蛋白脱乙酰酶2(histone deacetylase 2,HDAC2)及其下游的炎性转录因子途径进行研究。方法临床招募健康对照者12例,轻中度哮喘患者12例,重度哮喘患者10例,收集其外周血,进行地塞米松(dexamethasone,Dex)抑制IL-8释放试验,检测重度哮喘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lecule cells,PBMCs)是否存在激素敏感性下降。通过Western blot和细胞免疫荧光染色法检测PBMCs的GRα蛋白质水平及跨膜转运情况。HDAC2活性试剂盒检测PBMCs核蛋白的HDAC2活性,Western blot检测磷酸化NF-κB、激活蛋白1(activating protein-1,AP-1)的亚基磷酸化c-Jun及磷酸化c-Fos的水平。结果重度哮喘患者PBMCs在TNFα诱导IL-8释放实验中表现出对Dex敏感性下降;GR总蛋白质水平虽然代偿性升高,但GRα水平下降且向核内转移减弱;HDAC2活性降低,炎性转录因子NF-κB、AP-1亚基被激活。结论重度哮喘患者的PBMCs中存在激素不敏感,可能是通过HDAC2-NF-κB/Ap-1介导的炎症通路引起了GRα表达量下降和转运能力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度哮喘 组蛋白脱乙酰酶2(HDAC2) 糖皮质激素受体 转录因子 激活蛋白-1(ap-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转录因子AP1为靶的decoy核酸体内外抗肿瘤研究
18
作者 王雪根 叶青 +4 位作者 陈武领 冯莹 韦策 刘晖 欧阳平凯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27-31,共5页
合成了双链寡聚核苷酸———decoy核酸 ,其与靶转录因子AP 1有高亲和性 ,可进入细胞作为decoy顺式元件 ,通过抑制特异的转录因子和调控区域的结合 ,调控基因转录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在体内外抗肿瘤试验中 ,decoy核酸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 合成了双链寡聚核苷酸———decoy核酸 ,其与靶转录因子AP 1有高亲和性 ,可进入细胞作为decoy顺式元件 ,通过抑制特异的转录因子和调控区域的结合 ,调控基因转录而改变基因的表达 .在体内外抗肿瘤试验中 ,decoy核酸有显著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录因子ap-1 decoy核酸 肿瘤 转录调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SP1通过调控ABCC1影响小细胞肺癌H446/DDP细胞耐药的机制 被引量:2
19
作者 高月娟 李志平 +1 位作者 贺飞飞 王加良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025-1031,共7页
目的:探讨敲减转录因子特异蛋白1(SP1)对小细胞肺癌(SCLC)H466/DDP细胞顺铂(DDP)耐药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敲减SP1同时过表达ATP结合盒亚家族C成员1(ABCC1)的SCLC H466/DDP细胞,采用IHC法检测SP1、ABCC1在非耐药和耐药SCLC组... 目的:探讨敲减转录因子特异蛋白1(SP1)对小细胞肺癌(SCLC)H466/DDP细胞顺铂(DDP)耐药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构建敲减SP1同时过表达ATP结合盒亚家族C成员1(ABCC1)的SCLC H466/DDP细胞,采用IHC法检测SP1、ABCC1在非耐药和耐药SCLC组织中的表达,用Spearman r法分析SP1与ABCC1在SCLC组织中表达的相关性;WB法检测SP1、ABCC1、CD44在转染后H446/DDP细胞中的表达;CCK-8法、FCM术、微球实验检测转染后H446/DDP细胞的增殖、凋亡及自我复制能力的变化;染色质免疫共沉淀(CHIP)实验检测SP1是否是ABCC1的转录因子。结果:耐药细胞H446/DDP和耐药SCLC组织中的SP1、ABCC1蛋白水平均高于H446细胞和非耐药SCLC组织(均P<0.05),SCLC组织中的SP1、ABCC1蛋白表达呈正相关;敲减SP1抑制H446/DDP细胞的增殖活力,降低CD44、ABCC1蛋白表达水平、减少细胞微球形成数(均P<0.05),促进细胞凋亡(P<0.05);SP1是ABCC1的转录因子。结论:转录因子SP1通过调控ABBC1的表达影响SCLC H446/DDP细胞的耐药,SP1是SCLC对DDP耐药的潜在治疗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细胞肺癌 顺铂 H446/DDP细胞 耐药 ATP结合盒亚家族C成员1 特异蛋白1 转录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转录因子Fox家族与心肌梗死关系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吴逸卓 冯炜琦 于昱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23年第5期490-494,共5页
转录因子Fox家族在心肌梗死中发挥重要作用。FoxP1既调控巨噬细胞,加重炎症反应;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新生。FoxO3发挥抗氧化应激和调控自噬作用,同时促进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FoxO4和FoxO6促进心肌细胞... 转录因子Fox家族在心肌梗死中发挥重要作用。FoxP1既调控巨噬细胞,加重炎症反应;也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新生。FoxO3发挥抗氧化应激和调控自噬作用,同时促进心脏微血管内皮细胞凋亡或抑制心肌细胞凋亡。FoxO4和FoxO6促进心肌细胞凋亡和氧化应激。本文对Fox家族在心肌梗死中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作一综述,以期对心肌梗死的诊疗提供新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肌梗死 转录因子 叉头框P1 叉头框O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