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对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观察 被引量:7
1
作者 李航 黎乐群 +3 位作者 万里凯 丁战玲 杨伟萍 李蔚英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09-311,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DP-ALD)测定对经皮肝穿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术(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方法:18例共24个肝癌肿瘤结节行PEI治疗,检测治疗后不同时点的血清FDP-ALD和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FD... 目的: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DP-ALD)测定对经皮肝穿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术(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方法:18例共24个肝癌肿瘤结节行PEI治疗,检测治疗后不同时点的血清FDP-ALD和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FDP-ALD活性在第1次PEI术后达最高值,随后呈波浪状下降,第8次回到术前水平,提示血清FDP-ALD活性变化可反映肝癌组织的坏死程度。血清AFP浓度治疗后也呈下降趋势,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血清FDP-ALD活性测定可用于肝癌PEI的疗效评价,对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也有判断疗效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肝癌 1 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 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术 疗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腾冲红花油茶花蜜蛋白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鉴定、克隆与分析 被引量:2
2
作者 卿卓 苏睿 +4 位作者 赵文正 李林庶 任晓晓 董坤 和绍禹 《核农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303-1310,共8页
为鉴定出花蜜中某些影响花蜜化学组成的功能蛋白,并探讨其在花蜜分泌及组分调控过程中的功能,以腾冲红花油茶为试验材料,利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方法初步鉴定出腾冲红花油茶花蜜中含有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P2),然后根据质谱得到的... 为鉴定出花蜜中某些影响花蜜化学组成的功能蛋白,并探讨其在花蜜分泌及组分调控过程中的功能,以腾冲红花油茶为试验材料,利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方法初步鉴定出腾冲红花油茶花蜜中含有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P2),然后根据质谱得到的部分肽段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腾冲红花油茶花蜜FBP2全长cDNA,命名为CRFBPase (GenBank登录号:MG764086)。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全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8 428.13 Da,等电点为7.56。经同源比对分析发现CRFBPase基因序列与普通油茶的FBP2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8.8%,同时酶活检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该花蜜中含有FBP2,且该酶的活性会随着花蜜分泌累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RFBPase基因在开花后第5天的蜜腺和花部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且蜜腺中表达量最高,开花后第5天(泌蜜高峰期)蜜腺显著高于花蕾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FBP2在植物花蜜形成、分泌及糖组分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腾冲红花油茶 花蜜蛋白 1 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P2)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花生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AhFBA1的克隆与表达 被引量:17
3
作者 陈娜 潘丽娟 +7 位作者 迟晓元 陈明娜 王通 王冕 杨珍 胡冬青 王道远 禹山林 《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934-941,共8页
以花生品种花育33为试材,根据cDNA文库中已知的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FBA)基因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克隆到该基因,命名为AhFBA1。AhFBA1全长为1489 bp,开放阅读框为1200 bp,编码400个氨基... 以花生品种花育33为试材,根据cDNA文库中已知的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FBA)基因全长序列设计引物,通过RT-PCR克隆到该基因,命名为AhFBA1。AhFBA1全长为1489 bp,开放阅读框为1200 bp,编码400个氨基酸。预测该基因编码的蛋白含有Glycolytic保守结构域,可能定位于叶绿体中。蛋白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花生与大豆(Glycine max)、苜蓿(Medicago truncatula)、鹰嘴豆(Cicer arietinum)和菜豆(Phaseolus vulgaris)等豆科植物中的FBA序列相似性最高,亲缘关系最近。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高盐和干旱胁迫下,AhFBA1在花生叶和根中的表达均受明显诱导,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花生对高盐和干旱胁迫的适应性调控;AhFBA1在花生根和叶中均受ABA的明显诱导,说明该基因对花生非生物胁迫的调控可能是依赖ABA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生 果糖-1 6-二磷酸醛缩酶 克隆 系统发育分析 非生物胁迫 荧光定量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花苜蓿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全长克隆及分析 被引量:12
4
作者 龙瑞才 杨青川 +2 位作者 康俊梅 王凭青 秦智慧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075-1082,共8页
根据已知的与盐胁迫相关的EST序列,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了紫花苜蓿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ALD)全长cDNA,命名为MsALD(GenBank accession No.FJ896113)。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1 487bp,包含一个1 194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39... 根据已知的与盐胁迫相关的EST序列,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了紫花苜蓿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ALD)全长cDNA,命名为MsALD(GenBank accession No.FJ896113)。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cDNA全长1 487bp,包含一个1 194 bp的最大开放阅读框,编码398个氨基酸。经同源比对和进化树分析,MsALD基因编码的氨基酸与红三叶草、马铃薯、烟草等的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ALD)氨基酸序列一致性高达90%以上,确定其属于第Ⅰ类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半定量RT-PCR分析表明,MsALD基因可能与紫花苜蓿抗盐机理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紫花苜蓿 果糖-1 6-二磷酸醛缩酶(ALD) SMART RACE 进化树 半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油茶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CoFBA4)的分子特征与表达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曾艳玲 谭晓风 +3 位作者 蒋瑶 刘敏 王建勇 周俊琴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64-170,共7页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ructose-1,6-diphosphatealdolase,FBA,EC4.1.2.13),简称醛缩酶,是糖酵解代谢途径中第4步关键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Fru.1,6-BP)可逆地裂解为磷酸二羟丙酮(DHAP)和3-磷酸甘油醛(G.3-P)...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ructose-1,6-diphosphatealdolase,FBA,EC4.1.2.13),简称醛缩酶,是糖酵解代谢途径中第4步关键酶,催化果糖-1,6-二磷酸(Fru.1,6-BP)可逆地裂解为磷酸二羟丙酮(DHAP)和3-磷酸甘油醛(G.3-P)(Rutter,196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茶 果糖-1 6-二磷酸醛缩酶 基因克隆 基因表达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苗期对非生物胁迫的响应及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的表达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孙得壬 田丰 +3 位作者 张静雅 陈贵松 郭蔼光 徐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39-745,共7页
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Chloroplast 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CpFBA)参与叶绿体(质体)的碳、氮代谢,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功能,并能对植物的非生物胁迫产生积极响应。为了深入研究小麦CpFBA的生物学功能和对外界逆境... 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Chloroplast Fructose-1,6-bisphosphate aldolase,CpFBA)参与叶绿体(质体)的碳、氮代谢,在光合作用中具有重要功能,并能对植物的非生物胁迫产生积极响应。为了深入研究小麦CpFBA的生物学功能和对外界逆境的响应模式,以矮变1号、返白系、中国春、西农928、西农2000和晋麦47等六个不同生理特性的小麦品种(系)为材料,分析其在低温、NaCl、PEG模拟干旱和ABA处理下最大叶长和主根根长受到的影响,并采用半定量RT-PCR的方法研究小麦幼苗中CpFBA基因表达模式的变化。结果表明,各种外界非生物胁迫均不同程度的抑制了小麦幼苗叶片和根的生长,其中低温和ABA处理的抑制最为显著。在各种处理条件下,小麦幼苗CpFBA均有明显的上调表达,但不同品种间存在差异,表达模式的改变与品种的生理特性之间表现出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幼苗 叶绿体果糖-1 6-二磷酸醛缩酶(CpFBA) 非生物胁迫 半定量RT-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麦叶绿体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活性的测定方法及应用 被引量:6
7
作者 吕科 刘富兵 +3 位作者 花庆 张兆龙 郭蔼光 徐虹 《麦类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82-87,共6页
高等植物中的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高效表达,可逆催化卡尔文循环中果糖-1,6-二磷酸(FBP)和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SuBP)的合成反应,在各种非生物胁迫的逆境条件下,FBA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为了测定小麦叶绿体F... 高等植物中的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A)在叶肉细胞的叶绿体中高效表达,可逆催化卡尔文循环中果糖-1,6-二磷酸(FBP)和景天庚酮糖-1,7-二磷酸(SuBP)的合成反应,在各种非生物胁迫的逆境条件下,FBA会表现出不同的响应。为了测定小麦叶绿体FBA(CpFBA)的活性,进一步研究小麦中CpFBA的功能,本研究比较了两种酶活性测定方法:一种方法是根据FBA催化FBP分解的过程中NADH转化为NAD+的量来确定FBA的活性;另一种是利用谢利万诺夫试剂(Sediwanoff reagent)与酮糖FBP作用生成鲜红色复合物,根据OD520的变化测定FBA的活性。在此基础上,测定了两个小麦材料在4℃低温处理过程中CpFBA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谢利万诺夫试剂法对于测定小麦叶绿体FBA活性较为可行。CpFBA酶活性受到温度的影响,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在35d内两个材料的FBA酶活都呈现升高-降低-升高的交替变化,相比较而言,对低温不敏感的小麦矮变1号相对稳定,对低温敏感的返白系小麦出现先升高后又逐渐降低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叶绿体 果糖-1 6-二磷酸醛缩酶 酶活性测定 NADH 谢利万诺夫试剂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蔗果糖-1,6-二磷酸酯酶的cDNA片段克隆及序列分析 被引量:5
8
作者 叶冰莹 黄金存 +2 位作者 邵武华 陈由强 陈如凯 《中国糖料》 2009年第3期1-4,共4页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光合产物大部分以蔗糖的形式供应和运输,其中果糖-1,6-二磷酸酯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FBPase)水解果糖-1,6-二磷酸(FBP)形成F6P和无机磷。根据GenBank登录的甘蔗细胞质型FB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x89006... 植物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光合产物大部分以蔗糖的形式供应和运输,其中果糖-1,6-二磷酸酯酶(fructose-1,6-bisphosphatase,FBPase)水解果糖-1,6-二磷酸(FBP)形成F6P和无机磷。根据GenBank登录的甘蔗细胞质型FBPase基因(GenBank登录号x89006)的序列设计引物,从甘蔗叶片cDNA文库和茎中扩增出FBPase基因的cDNA片段sfbp1和sfbp2,并构建到pMD18-T载体进行序列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sfbp1和sfbp2长均是1180bp,包含完整的开放读码框,编码332个氨基酸。sfbp1核苷酸序列及其推演的氨基酸序列与甘蔗FBPase基因进行序列比对,相似性均是99%。采用DNAMAN比对分析sfbp1和sfbp2的cDNA序列及其推演的氨基酸序列,结果表明,相似性分别是99.93%和99.7%。采用ExPASy软件预测推演的sfbp1的分子量大小为36.074kD,理论等电点为5.8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蔗 果糖-1 6-二磷酸酯酶(FBPase) CDNA克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PFKFB3)抑制剂3PO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新生血管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4
9
作者 胡萍 韦芳 +3 位作者 顾青 曹阳 田敏 吕红彬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428-432,共5页
目的探讨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6-phosph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 3,PFKFB3)抑制剂3-(3-吡啶基)-1-(4-吡啶基)-2-丙烯-1-酮[3-(3-pyridinyl)-1-(4-pyridinyl)-2-propen-1-one,3PO]对高糖环境下人脐... 目的探讨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6-二磷酸酶(6-phosphofructokinase-2/fructose-2,6-bisphosphatase 3,PFKFB3)抑制剂3-(3-吡啶基)-1-(4-吡啶基)-2-丙烯-1-酮[3-(3-pyridinyl)-1-(4-pyridinyl)-2-propen-1-one,3PO]对高糖环境下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man umbilical vein endothelial cells,HUVEC)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影响。方法将传代培养的HUVEC随机分为4组:正常对照组(5.5 mmol·L^(-1)葡萄糖)、高渗组(5.5 mmol·L^(-1)葡萄糖+24.5 mmol·L^(-1)甘露醇)、高糖组(30.0 mmol·L^(-1)葡萄糖)及高糖+3PO组(30.0 mmol·L^(-1)葡萄糖+10μmol·L^(-1) 3PO)。细胞同步化后按分组情况更换相应培养基,继续培养细胞,用于后续实验。采用MTS实验检测细胞增殖率,细胞划痕实验检测细胞迁移率,体外管腔形成实验检测细胞成管情况,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FKFB3 mRNA表达,Western blot检测PFKFB3及ERK蛋白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细胞增殖能力降低(均为P<0.05);24 h高糖组细胞增殖能力无明显升高(P>0.05),48 h高糖组细胞增殖能力升高(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细胞增殖能力明显被抑制(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均为P<0.05);24 h高糖组细胞迁移率明显升高(P<0.05),但在48 h高糖组中细胞迁移率升高不明显(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细胞迁移率明显降低(均为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及高糖组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均明显减弱(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细胞管腔形成能力减弱(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PFKFB3 mRNA的表达水平变化不大(P>0.05),高糖组PFKFB3 mRNA的表达升高(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PFKFB3 mRNA的表达明显降低(P<0.05)。与正常对照组相比,高渗组及高糖组中p-ERK/ERK蛋白比值及PFKFB3蛋白表达均升高(均为P<0.05)。与高糖组相比,高糖+3PO组p-ERK/ERK蛋白比值及PFKFB3蛋白表达下降(均为P<0.05)。结论 PFKFB3抑制剂3PO可明显降低高糖环境下HUVEC的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的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MAPK/ERK信号通路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糖 6-磷酸果糖激酶-2/果糖-2 6-二磷酸 3-(3-吡啶基)-1-(4-吡啶基)-2-丙烯-1- 新生血管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二磷酸果糖对脑白质损害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征宇 袁宝莉 邓素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2330-2333,共4页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白质损害(WMD)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ion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日龄新生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FDP组(13只)、生理盐水组(12只)及WMD组(13只),后3组通过... 目的:探讨1,6-二磷酸果糖(FDP)对脑白质损害(WMD)大鼠皮质生长相关蛋白43(growthassociation protein43,GAP-43)表达的影响。方法:选用2日龄新生大鼠5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12只)、FDP组(13只)、生理盐水组(12只)及WMD组(13只),后3组通过结扎右侧颈总动脉,吸入氧体积浓度为6%的氮氧混合气,制作新生大鼠WMD模型,分别进行相应的实验干预。损伤后第7天和14天时将大鼠处死,取脑组织应用Western Blots方法检测皮质GAP-43的表达,损伤后30d进行感觉运动功能检测,以观察治疗效果。结果:FDP组感觉运动功能较WMD组和生理盐水组有明显改善(P<0.01或P<0.05)。WMD组、生理盐水组和FDP组皮质GAP-43的表达在干预后7d时高于对照组,在14d时FDP组高于WMD组、生理盐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FDP可以上调WMD大鼠皮质GAP-43表达,改善WMD大鼠的脑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 损害 GAP-43 皮质 1 6-二磷酸果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二磷酸果糖抗心律失常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宋学奎 宋平 +2 位作者 马骁 庞晓玲 周丽萍 《中国心血管杂志》 1998年第1期54-55,共2页
近年来,FDP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国内报导尚少,作者就这一临床研究作一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本科94年3月至96年5月有心律失常的住院病人98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冠心病21例,风心... 近年来,FDP在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但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国内报导尚少,作者就这一临床研究作一报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研究对象选择本科94年3月至96年5月有心律失常的住院病人98例,随机分为治疗和对照两组,治疗组56例,其中冠心病21例,风心病6例,高心病6例,病毒性心肌炎11例,心力衰竭12例(冠心病6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律失常 药物疗法 1-6-二磷酸果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日本血吸虫亮氨酸氨基肽酶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重组疫苗对小鼠的保护性免疫效果观察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萍 沈继龙 +1 位作者 钟政荣 罗庆礼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740-743,共4页
目的利用重组亮氨酸氨基肽酶(rSjLAP)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rSjFBPA)辅以佐剂免疫BALB/c小鼠,观察基于2-DE和血清蛋白质组筛选的上述二种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福氏佐剂和纳米C60佐剂在增强免疫效果方面的比较,探讨纳米C60佐剂在血... 目的利用重组亮氨酸氨基肽酶(rSjLAP)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rSjFBPA)辅以佐剂免疫BALB/c小鼠,观察基于2-DE和血清蛋白质组筛选的上述二种重组抗原的免疫保护效果;通过福氏佐剂和纳米C60佐剂在增强免疫效果方面的比较,探讨纳米C60佐剂在血吸虫分子疫苗接种中的价值。方法从重组质粒转化的E.coli中诱导表达rSjLAP和rSjFBPA,纯化并检测含量。将6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为7组,生理盐水对照组(A组)、rSjLAP+福氏佐剂组(B组)、rSjFBPA+福氏佐剂组(C组)、rSjLAP+rSjFBPA+福氏佐剂组(D组)、rSjLAP+纳米C60佐剂组(E组)、rSjFBPA+纳米C60佐剂组(F组)、rSjLAP+rSjFBPA+纳米C60佐剂组(G组),每组6只。除A组外,B~G组小鼠皮下多点注射rSjLAP或rSjFBPA100μg,共免疫3次,每次间隔2周。用尾蚴感染小鼠6周后,处死小鼠,收集成虫,计算减虫率;收集肝组织虫卵,计算减卵率。结果 B~G组的减虫率分别为:35.59%、33.05%、37.98%、38.99%、43.21%和45.75%,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B~G组的减卵率分别为:40.25%、42.57%、48.88%、41.64%、45.44%和46.88%,与A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B/c小鼠经rSjLAP和rSjFBPA辅以福氏佐剂或纳米C60佐剂免疫,获得了一定的免疫保护力;福氏佐剂和纳米C60佐剂均增强了重组疫苗的免疫效果,但两种佐剂的免疫增强效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吸虫 日本/免疫学 亮氨酸氨基肽酶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疫苗 合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糖1,6二磷酸镁在大鼠体内的药代动力学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力 陈淑娟 +3 位作者 杨毅梅 张晓娟 龚培力 曾繁典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6期530-532,共3页
28 0只大鼠随机分组 ,分别静脉滴注不同剂量的果糖 1,6二磷酸镁 (FDP- Mg) ,在给定时间点采血 ,酶法测定 FDP血药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Mg2 +血药浓度 ,旨在研究 FDP- Mg在大鼠体内的主要动力学特征。结果发现 :大鼠尾静脉滴注 ... 28 0只大鼠随机分组 ,分别静脉滴注不同剂量的果糖 1,6二磷酸镁 (FDP- Mg) ,在给定时间点采血 ,酶法测定 FDP血药浓度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测定 Mg2 +血药浓度 ,旨在研究 FDP- Mg在大鼠体内的主要动力学特征。结果发现 :大鼠尾静脉滴注 FDP- Mg三种剂量后 ,Mg2 +的血药浓度 -时间曲线符合二室开放模型 ,其 T1 / 2α为 12 .0~ 16 .9m in,T1 / 2β为 10 3.5 9~ 118.46 m in,分布容积 Vd为 1.6 1~ 1.78L/ kg,各剂量组间主要动力学参数 CL、T1 / 2 el、Vss、AUC/X0 经 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 (P>0 .0 5 ) ,显示非剂量依赖性特征。FDP的血浆消除半衰期 T1 / 2 el为 8~ 10 m in,MRT为 19~ 2 2 min,CL为 (0 .0 11~ 0 .0 31) L· kg- 1 · min- 1 。在 12 5~ 5 0 0 mg/ kg范围内 ,FDP呈线性消除 ,各剂量间主要动力学参数统计学差异无显著性。 FDP和 Mg2 +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差异较大 ,提示 FDP- Mg经静脉注射进入生物体后 ,可解离为 FDP、 Mg2 +两部分 ,二者分别按照各自的药代动力学特征从体内消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糖1 6-二磷酸 药代动力学 动物实验 心血管系统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的遗传学诊断及突变位点分析 被引量:5
14
作者 赵银霞 梁娟 +2 位作者 刘静 陆彪 于辛酉 《临床儿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881-884,共4页
目的探讨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的遗传学诊断及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方法回顾1例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的panel筛选结果。结果 2岁女孩,反复感染后出现恶心、呕吐、精神差及嗜睡,伴有间断抽搐。血生化检查... 目的探讨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的遗传学诊断及致病基因的突变位点分析。方法回顾1例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患儿的临床资料及相关基因的panel筛选结果。结果 2岁女孩,反复感染后出现恶心、呕吐、精神差及嗜睡,伴有间断抽搐。血生化检查示低血糖症、酸中毒;FBP1基因存在错义变异c.355G>A,p.Asp119Asn(纯合),父母均携带该位点变异(杂合)。结论对于反复感染后出现发作性低血糖、酸中毒的患儿,需考虑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症的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糖1 6-二磷酸酶缺乏 FBP1基因 低血糖症 酸中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健康人外周血白念珠菌果糖二磷酸醛缩酶的抗原特异性T细胞检测 被引量:2
15
作者 胡毓安 王静瑜 +5 位作者 商秀娟 李伟 周妍 陆静芬 李芳秋 史利宁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65-568,共4页
目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临床致死率较高,文中旨在研究白念珠菌免疫优势抗原1,6-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的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以评估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是否具有保护性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建立检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念珠菌Fba... 目的侵袭性念珠菌病临床致死率较高,文中旨在研究白念珠菌免疫优势抗原1,6-果糖二磷酸醛缩酶(Fba)的细胞免疫应答类型,以评估其在侵袭性念珠菌病中是否具有保护性细胞免疫功能。方法建立检测健康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中白念珠菌Fba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分泌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与白细胞介素-17A(IL-17A)的酶联免疫斑点法(ELISPOT)。用白念珠菌重组抗原Fba为刺激物,检测26名健康人外周血PBMC中分泌IFN-γ、IL-4和IL-17A的阳性斑点形成细胞(SFC)频数。结果 Fba刺激后,26名健康人分泌IFN-γ、IL-4和IL-17A的频数分别为23.00(9.75,42.50)个、0(0,0.25)个和1.5(0.75,8.25)个,三者间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IFN-γ、IL-4和IL-17A的应答率分别为100%(26/26)、15.38%(4/26)和76.92%(20/26),IFN-γ和IL-17A的应答率显著高于IL-4应答率(P<0.01)。其中Fba刺激后产生强IFN-γ应答(SFC≥20)者占57.69%(15/26),而产生IL-17A强应答者1人,无人产生强IL-4应答。健康受试者PBMC应答同时产生Th1和Th17型应答者占65.38%(17/26);其中19.23%(5/26)的受试对象仅产生Th1型细胞免疫应答,无受试对象单独产生Th2型细胞免疫应答。结论白念珠菌特异性抗原Fba诱导的T细胞免疫以Th1型和Th17型为主,提示该抗原将产生保护性细胞免疫应答,具有成为理想疫苗的潜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酶联免疫斑点法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7 白念珠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6-磷酸果糖-2-激酶在结直肠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6
作者 魏莱 王喆 梁后杰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983-989,共7页
目的检测6-磷酸果糖-2-激酶(6-phosphofructokinase-2,PFKFB)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本院90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和相应90例癌旁组织中PFKFB1、PFKFB2、PFKFB3、PFKFB4及... 目的检测6-磷酸果糖-2-激酶(6-phosphofructokinase-2,PFKFB)在结直肠癌及癌旁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结合免疫组化技术检测本院90例结直肠癌组织标本和相应90例癌旁组织中PFKFB1、PFKFB2、PFKFB3、PFKFB4及缺氧诱导因子-1(HIF1-α)的表达。结果 PFKFB1、PFKFB2、PFKFB3、PFKFB4和HIF1-α在90例结直肠癌组织中高表达例数分别为57、59、59、51和60,表达均显著高于相应癌旁组织(P<0.05)。PFKFB3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高表达与肿瘤的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密切相关(P<0.05),高表达组比低表达组预后差(P<0.01),临床分期高的结直肠癌患者中,PFKFB3的高表达提示了临床预后差(P<0.01),但在临床分期低的患者中不存在这种差异(P>0.05)。PFKFB3的表达同HIF-1α的表达呈正相关(r=0.627,P<0.01)。而PFKFB1、PFKFB2和PFKFB4的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肿瘤大小、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预后等无显著相关性(P>0.05)。结论 PFKFB家族在结直肠癌中高表达,且结直肠癌患者中PFKFB3高表达者比低表达者预后差,并且其作用同HIF1-α的表达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癌 组织芯片 6-磷酸果糖-2-激酶/果糖-2 6-二磷酸 缺氧诱导因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的克隆与表达
17
作者 杨蕴刘 饶娆 +1 位作者 沈健 冯磊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57-63,共7页
目的:为了获得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表达的两重组菌。方法:以大肠杆菌C600染色体DNA为模板,通过引物设计和PCR扩增,克隆获得编码Neu5Ac醛缩酶基因(nanA)的片段;以pET28b构建的nanA基因重组质粒pRY1转化E.coliBL21(DE3),然后将nan... 目的:为了获得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基因表达的两重组菌。方法:以大肠杆菌C600染色体DNA为模板,通过引物设计和PCR扩增,克隆获得编码Neu5Ac醛缩酶基因(nanA)的片段;以pET28b构建的nanA基因重组质粒pRY1转化E.coliBL21(DE3),然后将nanA基因片段组入到pDR540载体的Ptac启动子下游,所得重组菌E.coliDH5α/pRY3的nanA基因在tac启动子控制下呈组成型表达。结果:DNA序列测定证明,该基因的开放阅读框(open read ing frame,ORF)大小为894 bp,编码298个氨基酸组成的酶蛋白;SDS-PAGE显示,纯化的目的蛋白为33 kD的单一条带。以pET28b构建的nanA基因重组质粒pRY1转化E.coliBL21(DE3),在得到的转化子E.coliBL21(DE3)/pRY1中,nanA基因受lac启动子控制,无需IPTG或乳糖所诱导。在N-乙酰-D-神经氨酸醛缩酶固定化酶的催化下合成N-乙酰-D-神经氨酸的合成效率为78.3%,结晶回收率为90.2%,总回收率为70.6%。全波长扫描分析表明:本实验室结晶品与Sigma公司商品的全波长扫描图谱有相同的特征。结论:所构建的诱导型产酶菌株E.coliBL21(DE3)/pRY1和组成型表达菌株E.coliDH5α/pRY3都可较多量的产酶。合成的结晶品具有N-乙酰-D-神经氨酸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乙酰神经氨酸/遗传学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大肠杆菌/遗传学 聚合酶链反应 克隆 分子 重组 遗传 转染 遗传载体 基因表达 重组蛋白质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ALD和sE-Cad检测在TAE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劳明 欧盛秋 +3 位作者 吴芸 潘元平 朱波 黄文成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2007年第2期115-117,共3页
为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ALD)和可溶性上皮型钙粘蛋白(sE-Cad)检测对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临床价值,对46例原发性肝癌行TAE术后监测各阶段患者血清ALD、sE-Cad及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比较... 为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ALD)和可溶性上皮型钙粘蛋白(sE-Cad)检测对行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临床价值,对46例原发性肝癌行TAE术后监测各阶段患者血清ALD、sE-Cad及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显示,ALD活性变化反映了肝癌组织的坏死程度,sE-Cad及AFP水平随治疗进行呈下降趋势,ALD活性及sE-Cad水平术前、术后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血清ALD活性及sE-Cad水平检测均可用于TAE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特别是对AFP阴性的肝癌患者的疗效判断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 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 可溶性上皮钙粘蛋白 原发性肝癌 经皮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刚地弓形虫醛缩酶基因及其内含子的分析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南 何蔼 +2 位作者 李卓雅 郑斌 詹希美 《中国人兽共患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580-583,共4页
目的刚地弓形虫醛缩酶是其速殖子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本研究对该酶基因序列及其内含子进行实验和分析。方法提取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基因组DNA和总RNA,采用PCR技术分别从基因组DNA和cDNA中扩增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 目的刚地弓形虫醛缩酶是其速殖子入侵宿主细胞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分子,本研究对该酶基因序列及其内含子进行实验和分析。方法提取刚地弓形虫RH株速殖子基因组DNA和总RNA,采用PCR技术分别从基因组DNA和cDNA中扩增编码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的基因,并克隆到T载体上,经测序鉴定后对其基因组序列和cDNA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NCBI数据库资源对醛缩酶内含子的分布及大小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根据醛缩酶基因设计的引物从基因组DNA扩增得到的片段长度为1315bp,从cDNA扩增得到的片段为993bp。比对结果显示来源于基因组DNA的序列在对应于编码序列起始密码子下游109bp后有一个322bp的内含子。通过在线工具收集得到NCBI及EMBL数据库中来源于不同物种的32种醛缩酶数据,分析显示推断氨基酸序列具有保守性。结论编码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gondii)RH株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基因编码区内存在一个322bp的内含子。醛缩酶氨基酸序列保守性较高。内含子在不同进化等级之间插入位置数目及大小两方面均存在明显的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刚地弓形虫 果糖1 6-二磷酸醛缩酶 内含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ogist判别分析6项检测对原发性肝癌诊断价值的探讨
20
作者 袁爱力 刘为纹 +2 位作者 晋华源 罗元辉 门荣甫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1期76-79,共4页
本文对55例原发性肝癌及51例肝硬化同时进行AFP、AFP变异体(AFP-V)、α_1-抗胰蛋白酶(AAT,生化法),γ-谷酰转肽酶(GGT)、GGT同工酶(GGT-Ⅱ,圆盘电泳法)、醛缩酶同工酶(ALD-A,放免法)测定,在苹果Ⅱ微机上计算出Logist判别函数方程,将各... 本文对55例原发性肝癌及51例肝硬化同时进行AFP、AFP变异体(AFP-V)、α_1-抗胰蛋白酶(AAT,生化法),γ-谷酰转肽酶(GGT)、GGT同工酶(GGT-Ⅱ,圆盘电泳法)、醛缩酶同工酶(ALD-A,放免法)测定,在苹果Ⅱ微机上计算出Logist判别函数方程,将各项数据代入后进行分析,得出各检测方法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及诊断总符合率。以诊断总符合率来看,Logist判别分析法最优,其他依序为AAT、GGT-Ⅱ、AFP、AFP-V、GGT、ALD-A。从对19例AFP阴性生肝癌的分析来看,以AAT、Logist判别分析及GGT的阳性率较高,从8例AFP阳性的肝硬化的分析来看,以GGT-Ⅱ、Logist差别分析、AFP-V及ALD-A有鉴别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肝硬化 Γ-谷氨酰转移酶 果糖二磷酸醛缩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