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2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pplication of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 to study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s in a biogasbearing area:A case study on the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in Taidong area,Sanhu Depression,Qaidam Basin,NW China
1
作者 XU Zhaohui LI Jiangtao +4 位作者 LI Jian CHEN Yan YANG Shaoyong WANG Yongsheng SHAO Zeyu 《Petroleum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SCIE 2024年第3期647-660,共14页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stor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edicting reservoirs in loose gas-bearing sediment,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ic analysis of the first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set of China,a four... To solve the problems in restoring sedimentary facies and predicting reservoirs in loose gas-bearing sediment,based on seismic sedimentologic analysis of the first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set of China,a fourth-order isochronous stratigraphic framework was set up and then sedimentary facies and reservoirs in the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in Taidong area of Qaidam Basin were studied by seismic geomorphology and seismic lithology.The study method and thought are as following.Firstly,techniques of phase rotation,frequency decomposition and fusion,and stratal slicing were applied to the 9-component S-wave seismic data to restore sedimentary facies of major marker beds based on sedimentary models reflected by satellite images.Then,techniques of seismic attribute extraction,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and random fitting were applied to calculate the reservoir thickness and physical parameters of a key sandbody,and the results are satisfactory and confirmed by blind testing wells.Study results reveal that the dominant sedimentary facies in the Qigequan Formation within the study area are delta front and shallow lake.The RGB fused slices indicate that there are two cycles with three sets of underwater distributary channel systems in one period.Among them,sandstones in the distributary channels of middle-low Qigequan Formation are thick and broad with superior physical properties,which are favorable reservoirs.The reservoir permeability is also affected by diagenesis.Distributary channel sandstone reservoirs extend further to the west of Sebei-1 gas field,which provides a basis to expand exploration to the western peripheral are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9-component S-wave 3d seismic data seismic sedimentology biogas sedimentary facies reservoir Qaidam Basin Sanhu Depression Pleistocene Qigequan Forma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pplication of 3D Seismic Data Inversion to Coal Mining Prospecting
2
作者 LIU Zhao-guo DONG Shou-hua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EI 2005年第3期218-221,共4页
Seismic inver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for lithological prospecting . Seismic data with lowresolution is converted into impedance data of high resolution which can reflect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by i... Seismic inversion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methods for lithological prospecting . Seismic data with lowresolution is converted into impedance data of high resolution which can reflect the geological structure by inversionThe inversion technique of 3D seismic data is discussed from both methodological and theoretical aspects, and the in-version test is also carried out using actual logging data. The result is identical with the measured data obtained fromroadway of coal mine. The field tests and research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is method can provide more accurate data foridentifying thin coal seam and minor fault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seismic data INVERSION IMPEDANCE logging dat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teratively Weighted Least Square Inversion of 3D Seismic Data Regularization under Constraints of Local Plane Wave Model
3
作者 Liu Yujin Li Zhenchun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A02期41-47,共7页
关键词 石油 地球物理勘探 地质调查 油气资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 HIGH RESOLUTION SEISMIC PROSPECTING IN MINING AREAS,XIEQIAO COLLIERY
4
作者 崔若飞 《Journal of China University of Mining and Technology》 1996年第1期88-96,共9页
3D seismic prospecting in mining areas of Xieqiao Colliery is a successfulmodel for an advancement from the resource prospecting to mining prospecting stagein coal fields. Its results have proved that faults with a th... 3D seismic prospecting in mining areas of Xieqiao Colliery is a successfulmodel for an advancement from the resource prospecting to mining prospecting stagein coal fields. Its results have proved that faults with a throw of 5-10 m can be detected in an area with good seismogeologic conditions by using 3D seismic technique.Detection of underground tunnels for the first time utilizing 3D seismic data indicates that subsided columns, gotten and mine goaf can be detected using 3D seismic technique, so it has a broad applied prospe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 seismic prospecting seismic data interpretation FAULT pattern recognitio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VSP与3D地震资料的联合处理 被引量:7
5
作者 王紫娟 刘德威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6-25,共10页
在VSP与其井旁3D地震资料在同一小区域内反射系数R(t)相同的条件下,利用VSP提取3D地震资料的子波,可实现稳定、可靠、高分辨率的子波反褶积。由于VSP走廊叠加与地质柱状剖面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使这种条件约束的子波反褶积置信度高... 在VSP与其井旁3D地震资料在同一小区域内反射系数R(t)相同的条件下,利用VSP提取3D地震资料的子波,可实现稳定、可靠、高分辨率的子波反褶积。由于VSP走廊叠加与地质柱状剖面有良好的可对比性,使这种条件约束的子波反褶积置信度高,有利于储层描述研究,对重新利用和研究老资料很有用处,能大幅度提高分辨率而又不增加野外投资,是一项经济而又十分有效的方法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资料 地震勘探 电阻率法 电法勘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3C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在SLG气区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年春 王宇超 王建华 《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4-68,13,共5页
利用转换波(P-SV)的传播速度比纵波低,传播不受孔隙流体的影响,传播规律和纵波有较大的区别,可以进行有效的油气识别。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储层以陆相中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储层分布变化大,横向上低孔低渗,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比... 利用转换波(P-SV)的传播速度比纵波低,传播不受孔隙流体的影响,传播规律和纵波有较大的区别,可以进行有效的油气识别。针对鄂尔多斯盆地储层以陆相中的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砂体为主,储层分布变化大,横向上低孔低渗,储层物性的非均质性比较强,P-SV波资料处理与P波资料处理有一些差异的特征,对SLG气区实际3D-3C地震资料处理中的转换波静校正问题、共转换点(CCP)道集抽取方法、转换波的速度分析方法、动校正方法及转换波和纵波比例压缩方法等进行了研究,建立了3D-3C地震资料处理方法和技术,并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可以将该方法在实际生产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换横波 3d-3C地震资料 SLG气区 共转换点 转换波静校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泌阳凹陷井地联合3D-VSP采集方法探讨 被引量:8
7
作者 梁运基 肖都建 +2 位作者 闫有平 丁艳红 尉红立 《河南石油》 2006年第3期14-16,共3页
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和井中VSP测井技术都是相对成熟的勘探技术,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井地联合3D-VSP勘探技术,是一项新型的地震勘探方法,它实现了地面三维地震采集与井中VSP采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井地联合3D-VSP采集设计、论证思路、方法... 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和井中VSP测井技术都是相对成熟的勘探技术,两者结合起来形成的井地联合3D-VSP勘探技术,是一项新型的地震勘探方法,它实现了地面三维地震采集与井中VSP采集的有机结合。通过对井地联合3D-VSP采集设计、论证思路、方法以及井地联合3D-VSP采集资料频谱、信噪比与波场等效果的分析,认为该方法有效的提高了地震剖面的解释精度,为落实构造、扩大和发现新的圈闭、确定油藏类型、油气开发评价等提供依据,在泌阳凹陷深凹区应用该方法,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地联合 地震勘探 三维地震 VSP 数据采集 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采区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8
作者 王忠伟 崔晓芹 +1 位作者 杜文凤 孙庆华 《矿业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共8页
针对煤矿不同盘区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参数和施工条件的不一致问题,分析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的主要技术难点,提出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决方法,建立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流程。在统一观测系统下,将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相结合,对不... 针对煤矿不同盘区三维地震资料采集参数和施工条件的不一致问题,分析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的主要技术难点,提出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解决方法,建立了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流程。在统一观测系统下,将静校正和剩余静校正相结合,对不同盘区数据静校正量进行计算,实现全区静校正处理。叠前组合去噪方法采用分类、分步、分频、分域和分时处理,有针对性地压制噪声,来提高地震资料信噪比。采用地表一致性振幅补偿方法,消除炮点和检波点变化所造成的地震波能量在空间上的差异,实现全区地表一致性振幅均衡。建立合理的偏移速度场,通过叠前时间偏移,获得波组特征明显、反射波与断面波合理归位的偏移数据体。实际地震资料处理结果表明,所建立的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技术与流程可有效消除不同盘区地震数据的不一致性,提高不同盘区边界处地震资料的处理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数据 连片处理 煤矿采区 静校正 去噪 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D匹配滤波器和伪地震数据算法的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方法 被引量:8
9
作者 李钟晓 高好天 +2 位作者 陈鑫泽 李永强 李振春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30-540,468-469,共13页
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是预测减去法压制多次波的关键步骤。为进一步去除残余多次波,基于常规2D匹配滤波方法,文中引入3D匹配滤波器,同时利用多个预测多次波道集以匹配原始数据。针对3D匹配滤波器可能造成的一次波损伤现象,利用相同的3D匹配... 多次波自适应相减是预测减去法压制多次波的关键步骤。为进一步去除残余多次波,基于常规2D匹配滤波方法,文中引入3D匹配滤波器,同时利用多个预测多次波道集以匹配原始数据。针对3D匹配滤波器可能造成的一次波损伤现象,利用相同的3D匹配滤波器同时拟合多个原始数据道集;同时,引入伪地震数据算法求解对一次波施加Huber范数最小化约束的优化问题,不需满足一次波与多次波正交的假设,能有效分离一次波与多次波。另外,在整个迭代过程中,伪地震数据算法只需利用Cholesky分解算法进行一次矩阵分解,计算效率较高。模型和实际数据的处理结果表明,与基于一次波能量最小化的3D匹配滤波器方法和基于伪地震数据算法的2D匹配滤波器方法相比,所提方法能更好地均衡一次波保护与多次波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次波自适应相减 3d匹配滤波器 伪地震数据算法 Huber范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在生物气区沉积储层研究中的应用——以柴达木盆地三湖坳陷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为例 被引量:3
10
作者 徐兆辉 李江涛 +4 位作者 李剑 陈琰 杨少勇 王永生 邵泽宇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65-577,共13页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 为解决疏松岩性含气区沉积相恢复及储层预测难题,基于中国首例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资料的地震沉积学分析,应用地震地貌学和地震岩性学建立四级等时地层格架,研究柴达木盆地台东地区更新统七个泉组沉积相和储层特征。研究方法和思路:首先,利用九分量横波地震相位旋转、分频融合和地层切片技术,在卫星影像揭示沉积模式的基础上恢复主要标准层沉积相;然后,利用地震属性提取、主因子分析和随机拟合技术计算重点砂体的储层厚度和物性参数,经盲测井检验效果较好。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七个泉组的优势沉积相为三角洲前缘和浅湖,三原色融合切片揭示发育2个旋回,同期存在3套水下分流河道体系;其中七个泉组中下部分流河道砂体厚度大、分布广、物性最好,是研究区有利储层,其渗透率还受成岩作用影响;分流河道砂体储层向涩北一号气田以西延伸范围较广,为该区勘探向西侧外围区扩展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九分量横波三维地震 地震沉积学 生物气 沉积相 储层 柴达木盆地 三湖坳陷 更新统七个泉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波形反演在复杂地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的应用——以HQ工区为例 被引量:1
11
作者 杜鑫 李奇伟 +1 位作者 刘沛然 潘薪羽 《石油地质与工程》 CAS 2024年第5期36-41,共6页
由于HQ工区目的层埋深浅,受复杂地表影响存在较大范围的空炮段,故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常规速度建模方法得到的速度模型精度低、成像效果差。通过总结分析全波形反演数据准备与常规数据处理的差别,将基于armousi模型的全波形反演技术于H... 由于HQ工区目的层埋深浅,受复杂地表影响存在较大范围的空炮段,故在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常规速度建模方法得到的速度模型精度低、成像效果差。通过总结分析全波形反演数据准备与常规数据处理的差别,将基于armousi模型的全波形反演技术于HQ工区三维地震资料处理中进行测试应用,并开展应用效果评价。应用结果表明,全波形反演技术可以准确还原复杂地表条件下地下介质的结构和性质,建立较高精度的地下速度模型,对应的叠前深度偏移成像效果具有明显提高。研究结果证实了全波形反演技术的优越性,对于全波形反演技术于复杂地表地区的应用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地三维地震 速度建模 叠前深度偏移 全波形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属性分析的煤层构造预测
12
作者 程龙艺 朱建刚 《科技创新与应用》 2024年第24期90-93,共4页
华东矿区煤层发育多,且构造复杂,对解释精度要求高,常规窄方位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已无法保证煤层异常体的解释精度。针对这一问题,以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属性分析技术,对地质异常体进行综合解释与刻画。研究表明,基于高密度... 华东矿区煤层发育多,且构造复杂,对解释精度要求高,常规窄方位地震勘探数据解释,已无法保证煤层异常体的解释精度。针对这一问题,以高密度三维地震数据为基础,采用多属性分析技术,对地质异常体进行综合解释与刻画。研究表明,基于高密度数据基础的多属性联合解释技术,能够有效佐证解释成果的可靠性,对异常体在煤层的展布情况刻画更精确详细,显著提高煤层异常体的预测,为今后在同地区的地震勘探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常体 全数字高密度 三维地震数据 多属性 煤层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池里采区地面三维地震勘探研究
13
作者 房小夏 《山西焦煤科技》 2024年第12期12-16,共5页
为了查明经坊煤业池里采区内的煤层赋存、构造情况,为矿井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对池里采区进行了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按40 m×80 m网度所抽取的时间剖面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剖面质量满足《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 为了查明经坊煤业池里采区内的煤层赋存、构造情况,为矿井开采提供可靠的地质依据,对池里采区进行了地面三维地震勘探。对三维地震数据体按40 m×80 m网度所抽取的时间剖面进行了综合质量评价,剖面质量满足《煤矿采区三维地震勘探规范》要求。查明了池里采区3号、9号、15号煤层幅度大于5 m的褶曲3条;勘探区内3号煤层采空区3处;勘探区内3号、9号、15号煤层落差≥5 m的断层5条;勘探区内3号、9号、15号煤厚长轴直径大于30 m的陷落柱3个;预测了3号、9号、15号煤厚度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勘探 资料解释 属性解释 构造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致密储层裂缝发育带的地震识别及相应策略 被引量:32
14
作者 贺振华 胡光岷 黄德济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190-195,122-252,共6页
致密岩层中的裂缝和孔洞系统对油气赋存和运移起重要作用。但由于裂缝的多尺度性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有限性,使得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和检测致密储层裂缝系统变得很困难。本文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指出如果采用适当的技术和策略,则有可能确定... 致密岩层中的裂缝和孔洞系统对油气赋存和运移起重要作用。但由于裂缝的多尺度性和地震资料分辨率的有限性,使得利用地震资料识别和检测致密储层裂缝系统变得很困难。本文探讨了这些问题,并指出如果采用适当的技术和策略,则有可能确定储层中裂缝发育带的空间分布。主要技术有:三维地震多尺度边缘检测技术的应用,地震数值模拟和检测结果的相关分析以及应用地震、地质、测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缝发育带 致密储层 地震识别 地震资料 多尺度边缘 油气赋存 裂缝系统 空间分布 主要技术 检测技术 三维地震 相关分析 检测结果 综合解释 多源信息 有限性 分辨率 应用 运移 孔洞 地质 测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古地貌恢复及其对三角洲前缘沉积砂体的控制作用——以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1^(3)亚段为例 被引量:25
15
作者 李进步 王继平 +3 位作者 王龙 付斌 夏辉 李志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6-1145,1158,共11页
盆地内的微古地貌是控制沉积砂体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储集砂体的发育位置及分布规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数据,运用残余厚度法与沉积学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去压实校正及古流向分析,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 盆地内的微古地貌是控制沉积砂体的重要因素,决定着储集砂体的发育位置及分布规模。基于三维地震资料,结合钻井数据,运用残余厚度法与沉积学综合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残余厚度求取、去压实校正及古流向分析,恢复鄂尔多斯盆地庆阳气田二叠系山西组1^(3)亚段(山1^(3)亚段)沉积期的微古地貌,分析微古地貌对三角洲前缘砂体的控制作用,进而预测山13亚段的有利砂体的分布规律,指导井位部署。研究表明:山1^(3)期研究区西部和南部为地貌高地,东北部为低洼区,中部为缓坡过渡带;沉积期的古流向整体呈南西-北东向,自南部高地发育的3~4支分支河道在研究区中北部汇聚,形成叠合砂带;基于预测的山1^(3)亚段砂体展布规律开展井位部署后,直井钻遇砂岩的平均厚度增加0.6m,水平井砂岩钻遇率提高20%,进一步证实了基于古地貌恢复预测砂体方法的可靠性。该方法对庆阳气田其他区块的天然气井位部署和类似地质条件致密气的开发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 残余厚度法 古地貌 去压实校正 沉积砂体 致密气 庆阳气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层复杂地质构造带地震勘探关键技术——以四川盆地龙门山断褶带北段为例 被引量:34
16
作者 赵路子 张光荣 +5 位作者 陈伟 彭勇 谢冰 彭忻 周祺 曾乙洋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39-48,共10页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 四川盆地西北部地区处于龙门山断褶带北段,地表地势变化剧烈、地腹断层发育、地震资料品质差、构造落实难;主要目的层——中二叠统栖霞组埋藏深、储层薄、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大。为此,通过开展地震采集、处理、解释联合攻关,形成了适合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的地震勘探配套技术:(1)通过表层结构调查、动态井深岩性识别、单点检波器埋置工具及工艺优化激发接收参数,采用高覆盖、宽方位、大偏移距观测系统,提高地震资料采集品质;(2)形成以微测井约束层析静校正、保真保幅高分辨率处理、全方位角度域叠前深度偏移为主的复杂构造带地震成像技术,提高地震资料深层成像质量;(3)利用高精度重磁电资料提取地质结构、断裂等信息,结合地震资料精细解释,落实构造细节和断裂特征;(4)基于模型正演和单井储层地震精细标定,优选属性预测储层分布。运用上述配套技术,新发现川西北部地区1223 km^2大型构造—岩性复合圈闭,双鱼石—江油地区整体处于构造高带,双鱼石以南地区栖霞组台缘带白云岩储层连片发育。结论认为,该配套技术较好地解决了该区复杂构造带圈闭落实和薄储层预测等难题,明确了勘探方向,为井位部署提供了技术支撑,加快了深层海相碳酸盐岩气藏勘探开发示范工程的建设步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龙门山断褶带 中二叠世 地面地下双复杂构造 薄储集层 三维地震采集 地震成像 储层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胜利油田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技术实践与认识 被引量:16
17
作者 吕公河 张光德 +2 位作者 尚应军 杨德宽 张加海 《石油物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62-572,共11页
胜利油田三维高精度采集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到现在的提高阶段,随着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高精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高品质震源与激发技术、高保真信号接收与点位测量技术、精细近地表... 胜利油田三维高精度采集技术的发展共经历了3个阶段,从最初的探索阶段、发展阶段,到现在的提高阶段,随着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的发展,形成了以高精度观测系统设计技术、高品质震源与激发技术、高保真信号接收与点位测量技术、精细近地表结构探测技术为核心的高精度地震采集技术系列。通过这些技术的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地质成果,为油田持续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精度三维地震采集 观测系统 震源 近地表 滩浅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三维地震资料识别长垣油田曲流河废弃河道 被引量:11
18
作者 卢勉 姜岩 +3 位作者 李操 吴高平 蔡东梅 张秀丽 《石油地球物理勘探》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290-1297,共8页
以长垣油田密井网区葡萄花油层葡Ⅰ2小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横向高密度信息、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结合浩特陶海海拉尔河段现代沉积等资料,剖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形成了"地震趋势引导,井点微相控制"... 以长垣油田密井网区葡萄花油层葡Ⅰ2小层为例,利用三维地震资料的横向高密度信息、井资料纵向分辨率高的特点,结合浩特陶海海拉尔河段现代沉积等资料,剖析废弃河道在平面和剖面上的响应特征,形成了"地震趋势引导,井点微相控制"的井震结合废弃河道精细识别方法。按照废弃河道成因机理,结合卫星照片、现代露头、三维地震及测井等资料,将废弃河道划分为2大类4小类测井、地震响应特征,完成了长垣油田密井网区块葡Ⅰ2小层曲流河沉积环境废弃河道精细识别和平面组合,并利用抽稀井网的方法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井震结合相图对废弃河道的识别精度提高了11%;废弃河道走向及组合方式控制着曲流河点坝砂体的几何形态、分布规律和储层的分布特征,影响剩余油分布;研究区废弃河道以决口改道型为主,平面上呈"S"形,其中一条废弃河道横跨整个工区,长度达4.8km,宽度约为60~130m。应用废弃河道识别成果指导开发调整挖潜,取得了较好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曲流河 废弃河道 响应特征 长垣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辽盆地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关键技术及其应用效果分析 被引量:26
19
作者 陈可洋 吴清岭 +3 位作者 李来林 范兴才 关昕 毕民 《岩性油气藏》 CSCD 2012年第2期87-91,116,共6页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区块间能量不均、子波差异、空面元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覆盖次数的能量优化调整技术、时差计算和调整技术、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加剩余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后插值、叠后时间偏移技术等,来确保区块间振幅... 针对三维地震资料连片处理中的区块间能量不均、子波差异、空面元等突出问题,提出采用基于覆盖次数的能量优化调整技术、时差计算和调整技术、地表一致性预测反褶积加剩余静校正技术以及叠后插值、叠后时间偏移技术等,来确保区块间振幅能量分布和子波特征分布均匀,无闭合差存在。结果表明,采用这些技术在深、浅层均能得到较好的处理效果,偏移剖面无空间假频存在,且信噪比得到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维地震资料 连片处理 一致性处理 互相关计算 插值 叠后时间偏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深层海相碳酸盐岩地震勘探关键技术及其应用 被引量:12
20
作者 肖富森 冉崎 +6 位作者 唐玉林 马波 应丹琳 张光荣 陈骁 廖奇 陈康 《天然气工业》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7-73,共7页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寒武系及震旦系埋藏深度大,地震反射信号弱,同时储层受沉积相及岩溶作用的双重控制,基质物性差,缝洞发育,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极大。为此,针对该类储层,通过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联合攻关,开展了... 四川盆地乐山—龙女寺古隆起寒武系及震旦系埋藏深度大,地震反射信号弱,同时储层受沉积相及岩溶作用的双重控制,基质物性差,缝洞发育,非均质性强,地震预测难度极大。为此,针对该类储层,通过地震采集、处理、解释一体化联合攻关,开展了三维宽方位地震采集,地震资料二、三维连片处理,构造精细解释,低孔渗储层定量预测,缝洞体识别,烃类检测等技术攻关,逐步建立起一套适用于该区深层碳酸盐岩古老气藏的地震勘探技术系列,取得了很好的应用效果。高精度的地震预测成果有力地支撑了该区油气勘探部署和天然气三级地质储量的提交,技术的进步和创新极大地提升了天然气勘探成效,促进了四川盆地深层碳酸盐岩气藏勘探的突破和大型气田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乐山—龙女寺古隆起 三维地震 连片处理 正演 储集层预测 缝洞体识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