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31)P核磁共振光谱法测定坚果类食品中的6种磷脂 被引量:11
1
作者 庞思勉 张明霞 姬红萍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44-47,共4页
采用31P核磁共振光谱法快速测定坚果类食品中的6种磷脂。样品经碾碎后,采用三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提取其中的脂类物质,用氮气流挥干溶剂后,将残渣直接溶于三氯甲烷-甲醇(2+1)氘代溶剂进行核磁分析。6种磷脂的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5~2... 采用31P核磁共振光谱法快速测定坚果类食品中的6种磷脂。样品经碾碎后,采用三氯甲烷-甲醇混合溶剂提取其中的脂类物质,用氮气流挥干溶剂后,将残渣直接溶于三氯甲烷-甲醇(2+1)氘代溶剂进行核磁分析。6种磷脂的质量浓度的线性范围为0.05~2.5g·L^(-1)。方法加标回收率在96.0%以上,测定值的相对标准偏差(n=5)小于5%。实际样品分析结果显示,磷脂酰胆碱、磷脂酰乙醇胺和磷脂酰肌醇为坚果类食品中3种主要磷脂,含量分别为1.72~2.92mg·g^(-1),0.61~2.20mg·g^(-1)和0.72~4.24mg·g^(-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核磁共振光谱法 磷脂 坚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1)P核磁共振探究退化高寒湿地土壤磷素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
2
作者 罗原骏 蒲玉琳 +2 位作者 袁大刚 李亚丽 钱虹宇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12,共12页
探明高寒湿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磷素组成特征及其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和碳汇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为对... 探明高寒湿地不同退化程度土壤磷素组成特征及其形态演变的驱动机制对于湿地生态恢复过程中养分和碳汇的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以若尔盖自然保护区内相对原生沼泽(RPM)、轻度退化沼泽(LDM)、中度退化沼泽(MDM)、重度退化沼泽(HDM)为对象,采用液相31P核磁共振波谱技术、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研究了高寒湿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磷素演变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高寒湿地退化导致植物群落组成由湿生向中生演替,土壤有机质与氮含量降低。正磷酸盐和磷酸单酯含量随湿地退化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正磷酸盐在HDM中相较于RPM降低46.45%,磷酸单酯在LDM、MDM和HDM中相较于RPM分别增加27.02%、54.96%和41.74%;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含量随湿地退化逐渐降低。分段式结构方程模型的拟合结果显示,植被生物量、土壤养分和微生物活性是影响湿地土壤磷素演变的主要因素,其中微生物活性是正磷酸盐、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的正向影响因子,是磷酸单酯的负向影响因子,植物生物量是正磷酸盐和磷酸二酯的正向影响因子,土壤养分虽对各形态磷没有直接影响,但可通过调控微生物活性间接影响焦磷酸盐和磷酸二酯含量。综上所述,湿地退化通过改变植物群落组成、降低土壤养分含量和微生物活性,促进了土壤磷酸二酯分解;重度退化湿地土壤磷有效性因磷酸单酯矿化能力减弱、正磷酸盐含量降低而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若尔盖高原 高寒湿地退化 液相^(31)p核磁共振 磷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31)P核磁共振研究鸡腿肉中4种多聚磷酸钠的水解 被引量:17
3
作者 彭增起 周光宏 +2 位作者 徐幸莲 姚蕊 吉艳峰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0-134,共5页
用31P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添加到鸡腿肉(CT)中的焦磷酸四钠(TSPP)、焦磷酸二氢二钠(DSPP)、三聚磷酸钠(STPP)和六偏磷酸钠(HMP)的水解变化。按200 mL.kg-1的比例分别将5种腌制液(50 g.kg-1NaC l、50 g.kg-1NaC l+60 g.kg-1TSPP、50 ... 用31P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添加到鸡腿肉(CT)中的焦磷酸四钠(TSPP)、焦磷酸二氢二钠(DSPP)、三聚磷酸钠(STPP)和六偏磷酸钠(HMP)的水解变化。按200 mL.kg-1的比例分别将5种腌制液(50 g.kg-1NaC l、50 g.kg-1NaC l+60 g.kg-1TSPP、50 g.kg-1NaC l+60 g.kg-1DSPP、50 g.kg-1NaC l+60 g.kg-1STPP、50 g.kg-1NaC l+60 g.kg-1HMP)均匀注入鸡腿肉样品中3。1P核磁共振技术分析结果表明,TSPP、DSPP和STPP在鸡腿肉中均发生水解。TSPP和DSPP水解成正磷酸钠,STPP水解成焦磷酸钠和正磷酸钠,生成的焦磷酸钠又被水解成正磷酸钠。DSPP的水解速度比TSPP慢得多,10 h时DSPP相对含量仍然为0.62,TSPP相对含量仅为0.21。STPP在10 h时水解完全,而此时水解产生的焦磷酸钠的相对含量高达0.49。HMP在鸡腿肉中比较稳定,没有水解产生焦磷酸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腿肉 多聚磷酸盐 水解 ^31p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泊磷的核磁共振(NMR)分析--1环境标准样品的^31P-NMR表征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晓钧 丁士明 +2 位作者 蒋海青 白秀玲 范成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5-50,共6页
通过对环境标准样进行31P-NMR测试,研究了磷的化学结构与化学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正磷酸盐(PO43-)化学位移在6.412×10-6,焦磷酸盐的化学位移在-4.353×10-6;多聚磷的化学位移分布特点是:主链末端磷化学位移在-3.53×1... 通过对环境标准样进行31P-NMR测试,研究了磷的化学结构与化学位移的关系.结果表明:无机正磷酸盐(PO43-)化学位移在6.412×10-6,焦磷酸盐的化学位移在-4.353×10-6;多聚磷的化学位移分布特点是:主链末端磷化学位移在-3.53×10-6至-4.40×10-6之间,中间磷在-18.159×10-6至-20.246×10-6之间,有机磷中单酯和二醑的化学位移分别在4.3540×10-6至6.3652×10-6和-0.107×10-6至2.195×10-6之间,部分二脂不稳定,会降解为单脂;膦酸盐的化学位移在18.670×10-6至21.460×10-6之间,磷酸肌酸位于-0.380×10-6,有机多聚磷中α-P的化学位移在-8.833×10-6至-9.449×10-6之间,由于偶合作用产生P峰的裂分,P峰的偶合符合核磁中n+1的规则.结构环境影响31P的化学位移值的偏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标准样 ^31p核磁共振 化学位移 沉积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聚磷酸盐在鸡腿肉中水解的^(31)P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高瑞昌 彭增起 +2 位作者 陈德倡 袁丽 王桂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7期71-74,共4页
利用31P核磁共振(NMR)对添加到鸡腿肉中的焦磷酸四钠(TSPP)和三聚磷酸钠(STPP)所发生的水解进行了研究。三组新鲜鸡腿肉样品,按照200ml腌制液/kg的比例分别注入新配制的腌制液5%NaCl、5%NaCl+6%TSPP、5%NaCl+6%STPP。结果表明,TSPP和STP... 利用31P核磁共振(NMR)对添加到鸡腿肉中的焦磷酸四钠(TSPP)和三聚磷酸钠(STPP)所发生的水解进行了研究。三组新鲜鸡腿肉样品,按照200ml腌制液/kg的比例分别注入新配制的腌制液5%NaCl、5%NaCl+6%TSPP、5%NaCl+6%STPP。结果表明,TSPP和STPP在肉中均发生水解。TSPP水解成正磷酸钠,STPP水解成焦磷酸钠和正磷酸钠,生成的焦磷酸钠随即水解成正磷酸钠。STPP水解速率大于TSP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鸡腿肉 水解 ^31p核磁共振 腌制 品质改良 检测 作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种多聚磷酸钠在鸡胸肉中水解的^(31)P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彭增起 周光宏 +1 位作者 徐幸莲 吴菊清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8期61-65,共5页
本文利用31P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添加到鸡胸肉(CB)中的焦磷酸四钠(TSPP)、焦磷酸二氢二钠(DSPP)、三聚磷酸钠(STPP)和六偏磷酸纳(HMP)所发生的水解。研究结果表明,TSPP、DSPP、STPP和HMP在鸡胸肉中均发生水解。TSPP在10h内完全水解... 本文利用31P核磁共振技术(NMR)研究了添加到鸡胸肉(CB)中的焦磷酸四钠(TSPP)、焦磷酸二氢二钠(DSPP)、三聚磷酸钠(STPP)和六偏磷酸纳(HMP)所发生的水解。研究结果表明,TSPP、DSPP、STPP和HMP在鸡胸肉中均发生水解。TSPP在10h内完全水解为正磷酸盐。DSPP水解较慢,10h后仍占核磁共振总可测磷的40%。STPP在10h时已经完全水解为焦磷酸盐和正磷酸盐,10h之后由三聚磷酸钠产生的焦磷酸盐继续水解。在HMP腌制液处理的鸡胸肉匀浆物中,没有焦磷酸盐存在,两端的磷原子到10h时的相对含量为零,内部磷原子的相对含量在10h内基本保持不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水解 ^31p核磁共振 鸡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液相^(31)P核磁共振的太湖水体溶解态磷富集方法优化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白秀玲 周云凯 孙金华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078-1082,共5页
铝盐富集法是应用31P核磁共振技术(31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31P-NMR)分析水体溶解态磷组成的前处理方法。为将该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太湖水体溶解态磷的研究中,针对铝盐添加时水体的pH值、铝盐的添加量、提取剂的选择、水样体积等... 铝盐富集法是应用31P核磁共振技术(31P 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31P-NMR)分析水体溶解态磷组成的前处理方法。为将该方法更好地应用于太湖水体溶解态磷的研究中,针对铝盐添加时水体的pH值、铝盐的添加量、提取剂的选择、水样体积等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铝盐的添加量不仅和水体中溶解态总磷的浓度有关,也与富集水的体积相关;铝盐添加过程中,水体pH值会影响有机磷的去除率;太湖水体溶解态磷富集的最优方法是取过滤后的湖水20 L,添加3 g AlCl3·6H2O并充分搅拌,且水体pH值保持6.0,静置过夜后,除去上覆水,收集含磷絮状物并离心,最后用0.5 mol/L NaOH+0.1 mol/L EDTA进行提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富集 水体 太湖 31p核磁共振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血小板的^(31)P核磁共振分析
8
作者 乔娟 黄荣清 +3 位作者 骆传环 肖炳坤 张红医 吴德雨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第4期201-203,共3页
血小板的分泌、变形、聚集等可能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有关,研究血小板内的含磷化合物的含量和代谢能更好地考察血小板的这些功能,因此运用31P核磁共振方法对兔血小板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pH值。血小板与活体器官、组织不同,其研究体系相对简... 血小板的分泌、变形、聚集等可能与很多疾病的发生有关,研究血小板内的含磷化合物的含量和代谢能更好地考察血小板的这些功能,因此运用31P核磁共振方法对兔血小板进行了研究并测定了pH值。血小板与活体器官、组织不同,其研究体系相对简单,而且测试对象用NMR分析适宜,因此避免了器官、组织和活体等在NMR分析过程中的很多干扰因素。核磁共振技术的无损伤性可使血小板在接近生理条件下进行测试,省去了其它方法复杂繁琐的分离提取等步骤,有利于作用机制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核磁共振 兔血小板 pH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体^(31)P核磁共振的研究
9
作者 晏礼明 徐家 《生理科学进展》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2期176-178,共3页
通过对^(31)P核磁共振((31)-P-nuclearmagneticresonance,^(31)P-NMR)的Invivo谱图介绍,总结了该方法用于定量计算ADP、AMP、游离[Mg^(2+)]、pH、自由能变化... 通过对^(31)P核磁共振((31)-P-nuclearmagneticresonance,^(31)P-NMR)的Invivo谱图介绍,总结了该方法用于定量计算ADP、AMP、游离[Mg^(2+)]、pH、自由能变化(△G)及定性研究多种含磷化合物的代谢过程,突出其无创性,显示了该技术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 生物体 ^31p核磁共振 方法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核磁共振研究羟苯氨酮对离体灌流心脏能量代谢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闫永彬 罗雪春 +2 位作者 张日清 王小寅 范礼理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546-550,共5页
羟苯氨酮是一种新型强心扩血管剂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 ,羟苯氨酮对实验性心衰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利用3 1P核磁共振表面线圈技术 ,对羟苯氨酮在Langendorff模型的离体灌流心脏 6 0min缺血 6 0min再灌注中的作用机制进行... 羟苯氨酮是一种新型强心扩血管剂 ,在以往的研究中发现 ,羟苯氨酮对实验性心衰和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 .利用3 1P核磁共振表面线圈技术 ,对羟苯氨酮在Langendorff模型的离体灌流心脏 6 0min缺血 6 0min再灌注中的作用机制进行了探讨 .实验结果显示给药组胞内pH值比对照组恢复得更快 ,但是胞内高能磷酸化合物的含量却低于对照组 .羟苯氨酮对缺血 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表现在提高心肌细胞的能量代谢水平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谢 心肌缺血 离体Langendorff灌流大鼠心脏 羟苯氨酮 ^31p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核磁共振研究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蛋黄磷脂 被引量:4
11
作者 俞舜杰 赵子建 +2 位作者 万鹏 杨晓莹 陈德慰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121-128,共8页
利用^(31)P核磁共振比较酶促氧化前后蛋黄磷脂的组成,通过^(1)H核磁共振监测并比较空白组(未氧化)与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及95℃水浴加热氧化过程中脂肪酰基的相对物质的量、一级和二级氧化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 利用^(31)P核磁共振比较酶促氧化前后蛋黄磷脂的组成,通过^(1)H核磁共振监测并比较空白组(未氧化)与脂肪氧合酶酶促氧化及95℃水浴加热氧化过程中脂肪酰基的相对物质的量、一级和二级氧化化合物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是蛋黄磷脂的主要成分;蛋黄磷脂氧化后,磷脂酰胆碱和磷脂酰乙醇胺含量均下降,而溶血性磷脂含量增加;所有被氧化的蛋黄磷脂样品中总不饱和脂肪酸相对物质的量均下降,而饱和脂肪酸相对物质的量均上升;其中在pH 6酶促条件下,亚油酸降解速率最快。脂肪氧合酶在pH 6条件下催化氧化蛋黄磷脂生成更多的氢过氧化物,加热后主要生成(Z,E)-2,4-二烯醛;而在pH 9条件下蛋黄磷脂生成氢过氧化物后快速降解,在加热后生成较多正构烷醛。因此,可以利用脂肪氧合酶在pH 6条件下催化氧化蛋黄磷脂生成更多的2,4-二烯醛类风味化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黄磷脂 脂肪氧合酶 酶促氧化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氢过氧化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相^(31)P-NMR快速检测鱼子酱中磷脂 被引量:4
12
作者 张明霞 庞建光 +1 位作者 呼秀智 姬红萍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53-156,共4页
建立液相^(31)P-核磁共振光谱法快速检测鱼子酱食品中磷脂的分析方法。样品匀浆后氯仿和甲醇混合溶剂提取其中的全脂,无需分离直接溶于氘代试剂后进行核磁分析。该方法回收率为96%~102%,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5%。采用本方法对4种品牌鱼子... 建立液相^(31)P-核磁共振光谱法快速检测鱼子酱食品中磷脂的分析方法。样品匀浆后氯仿和甲醇混合溶剂提取其中的全脂,无需分离直接溶于氘代试剂后进行核磁分析。该方法回收率为96%~102%,相对标准偏差不超过5%。采用本方法对4种品牌鱼子酱食品检测均发现6种磷脂组分存在,且圆鳍鱼籽中磷脂酰胆碱和溶血磷脂酰胆碱总量均占总磷脂量的80%以上,而鲟鱼籽中磷脂酰肌醇含量远高于圆鳍鱼籽。其他3种磷脂磷脂酰乙醇胺、鞘磷脂和甘油磷脂酸在2种取材的鱼子酱中含量相差不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1p-核磁共振光谱法 磷脂 鱼子酱 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血液红细胞^(31)P-NMR谱的特征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利永 夏蒙准 +3 位作者 卢芳华 王一中 林玉满 黄志伟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7年第2期73-76,共4页
本文介绍了用31P-NMR谱研究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MDS)患者血液红细胞的方法。分析了患者和正常人的血液红细胞在31P-NMR谱上的差异,探讨这些差异在临床医学上对MDS患者进行诊断和疗效跟踪检测的应用途径。
关键词 ^31p核磁共振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 血液 红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31)P NMR研究猪背最长肌中3种多聚磷酸钠的水解 被引量:3
14
作者 靳红果 彭增起 《肉类研究》 2008年第9期7-10,共4页
试验利用31P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焦磷酸四钠(TSPP)、三聚磷酸钠(STPP)和六偏磷酸钠(HMP)在猪背最长肌中的水解变化。研究结果表明,TSPP和STPP的最终水解产物为正磷酸盐(Pi),TSPP在猪肉背最长肌中12h后还未完全水解,STPP在12h时已经... 试验利用31P核磁共振(NMR)技术研究了焦磷酸四钠(TSPP)、三聚磷酸钠(STPP)和六偏磷酸钠(HMP)在猪背最长肌中的水解变化。研究结果表明,TSPP和STPP的最终水解产物为正磷酸盐(Pi),TSPP在猪肉背最长肌中12h后还未完全水解,STPP在12h时已经完全水解为焦磷酸盐和正磷酸盐,派生的焦磷酸盐继续水解;HMP在肉中是稳定的,只有少量支链多聚磷酸盐能逐渐分解为P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聚磷酸盐 31p核磁共振 水解 猪背最长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细胞灌注装置的研制及^(31)P NMR谱测试
15
作者 曾造 李黔柱 周建威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1期8359-8361,8366,共4页
研制一套细胞灌注装置,将该装置与核磁共振技术联用监测细胞内31P谱。结果表明:本装置温度、流量和压力稳定可控;细胞灌注核磁共振联用方法可在线检测细胞的31P谱,能推测药物作用下细胞内部能量代谢变化。
关键词 细胞灌注装置 核磁共振 31p NMR 能量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酯类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31)P-NMR波谱分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张玉华 彭勤纪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1995年第4期16-21,共6页
用^(31)P核磁共振波谱定性定量分析了烷基磷酸酯盐(I)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Ⅱ)中各含磷组分及其含量。研究了溶液pH值、氯化钠含量、样品浓度等对各组分^(31)P化学位移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定量准确度的因素;找出... 用^(31)P核磁共振波谱定性定量分析了烷基磷酸酯盐(I)和烷基聚氧乙烯醚磷酸酯盐(Ⅱ)中各含磷组分及其含量。研究了溶液pH值、氯化钠含量、样品浓度等对各组分^(31)P化学位移的影响。探讨了影响定量准确度的因素;找出了最佳分析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酸酯 表面活性剂 ^31p核磁共振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配合物[Fe(CO)x(Ph2PPY)y(HgCl2)z](x=3,4;y=1,2;Z=0,1,2)的Fe-Hg相互作用及31P化学位移的理论研究 被引量:2
17
作者 谢梅香 许旋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861-1864,共4页
用密度泛函理论PBE0法计算配合物[Fe(CO)x(Ph2Ppy)y(HgCl2)z](1:x=4,y=1,z=0;2:x=3,y=2,z=0;3:x=4,y=1,z=1;4:x=3,y=2,z=1;5:x=4,y=1,z=2;6:x=3,y=2,z=2)的几何构型,用PBE0-GIAO法计算配合物1~6的31P化学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含2个Ph2Pp... 用密度泛函理论PBE0法计算配合物[Fe(CO)x(Ph2Ppy)y(HgCl2)z](1:x=4,y=1,z=0;2:x=3,y=2,z=0;3:x=4,y=1,z=1;4:x=3,y=2,z=1;5:x=4,y=1,z=2;6:x=3,y=2,z=2)的几何构型,用PBE0-GIAO法计算配合物1~6的31P化学位移.计算结果表明,含2个Ph2Ppy的配合物5和6的Fe—Hg相互作用略大于含单个Ph2Ppy的配合物3和4.含2个HgCl2的配合物4和6存在Fe—Hgσ键,比含单个HgCl2的配合物3和5的Fe—Hg相互作用强,配合物3和5的Fe—Hg相互作用以Fe→Hg和Fe←Hg离域为主.配合物3中Fe的负电荷比5的小,故配合物5的Fe—Hg相互作用比配合物3的强且Fe→Hg离域比较显著,而配合物3的Fe←Hg离域更显著.Fe—Hg相互作用增大了双核配合物中P核周围的电子密度,其31P化学位移比相应的单核配合物小,且含2个HgCl2的双核配合物的31P化学位移更小.含单个Ph2Ppy的配合物的31P化学位移小于含2个Ph2Ppy的配合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泛函理论 自然键轨道 Fe—Hg相互作用 31p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1)P NMR的自然成土过程中有机磷组分演变特征及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8
作者 罗原骏 黄来明 袁大刚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23-38,共16页
土壤有机磷(P_(o))是土壤中重要的磷库,其形态、含量与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磷素供应、养分平衡及生态系统生产力。然而,与土壤无机磷(P_(i))相比,以往的研究对P_(o)的重视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P_(o)的提取... 土壤有机磷(P_(o))是土壤中重要的磷库,其形态、含量与生物有效性随成土过程而发生变化,进而影响土壤磷素供应、养分平衡及生态系统生产力。然而,与土壤无机磷(P_(i))相比,以往的研究对P_(o)的重视不够,这主要是由于土壤中P_(o)的提取、分析和鉴定方法难于P_(i)。近年来,随着液相^(31)P核磁共振(^(31) P NMR)波谱技术在土壤学领域的应用,为定量分析土壤P_(o)组分及含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为更好地理解生态系统演化过程中不同形态P_(o)的转化特征奠定了基础。本文主要总结了土壤P_(o)的种类和性质,介绍了液相^(31)P NMR分析土壤P_(o)的原理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综述了自然成土过程中不同形态P_(o)的转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并指出了需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关键科学问题:包括量化成土过程中不同形态P_(o)转化速率、途径与环境阈值,阐明不同发育阶段土壤P_(o)与C、N等养分之间的耦合关系及其固释机理,构建不同类型土壤P_(o)演化模型。回答上述问题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地球关键带磷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为不同发育阶段土壤养分管理与调控及土壤资源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相^(31)p核磁共振 土壤演化 有机磷组分 动态变化 养分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31)P-NMR的延边州东部两市苹果梨园土壤磷化合物变化
19
作者 秦博 黄金风 +2 位作者 徐同良 谢修鸿 梁运江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17-20,共4页
针对延边州东部和龙市和珲春市苹果梨园土壤,分别选取剖面点并进行挖掘,根据土壤物理状态划分土壤自然发生层,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采用^(31)P-NMR核磁共振波谱法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磷化合物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和龙、珲春两市苹... 针对延边州东部和龙市和珲春市苹果梨园土壤,分别选取剖面点并进行挖掘,根据土壤物理状态划分土壤自然发生层,分层采集土壤样品,采用^(31)P-NMR核磁共振波谱法对果园不同土层土壤磷化合物变化趋势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和龙、珲春两市苹果梨园土壤磷化合物组成均含有正磷酸盐、正酸磷单酯和焦磷酸盐,且正磷酸盐>正酸磷单酯>焦磷酸盐;与珲春苹果梨园相比,和龙苹果梨园的A层和AB层土壤含有磷酸二酯。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正磷酸盐所占磷化和物的比例总体呈升高趋势,两地最深层土壤的正磷酸盐比例均高达80%以上;与正磷酸盐相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磷酸单酯所占磷化合物的比例呈减小的趋势。两地苹果梨园土壤磷化合物中,焦磷酸盐所占比例最大的土层均为AB层。磷酸单酯在和龙苹果梨园土壤中的丰富度明显高于珲春苹果梨园土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苹果梨园 磷化合物 ^31p核磁共振(^31p-NMR)波谱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NMR技术测定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
20
作者 陈德慰 莫雪莹 +4 位作者 张皓然 胡小双 肖金珊 周夏陶 赵子建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254-263,共10页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 为深入探究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该研究采用不同溶剂分别提取小麦胚芽中的磷脂和中性脂质,利用核磁共振技术(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NMR)对小麦胚芽中的脂质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1)P NMR在小麦胚芽中检测到6种磷脂和相对应的5种溶血性磷脂,以及非脂质含磷化合物甘油磷脂酰胆碱(GPC);磷脂中含量最高的是磷脂酰胆碱(PC),其摩尔浓度为0.42μmol/g,摩尔分数为28.50%,质量浓度为0.31 mg/g,质量分数为30.20%;^(1)H NMR测定小麦胚芽中的多种中性脂质组成及含量,包括甘油三酯(TG)、甘油二酯(DG)、甘油单酯(MG)和游离脂肪酸(FA),其中含量最高的甘油酯是TG,占比为77.25%,含量最低的是2-甘油单酯(2-MG),占比为0.03%;小麦胚芽的甘油三酯和磷脂中检测出亚油酸(L)、油酸(O)和亚麻酸(Ln)等6种不饱和脂肪酸,其中亚油酸的含量最高,在甘油三酯中占比56.26%,在磷脂中占比45.37%。溶血性磷脂和GPC是磷脂的水解产物,DG、MG和FA是甘油三酯的水解产物,这些物质可以反映样品中脂质的水解程度。研究结果表明,利用NMR不仅能够对小麦胚芽脂质的组分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而且可以监测小麦胚芽脂质水解程度的变化。NMR技术在小麦胚芽相关产品的脂质分析研究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质 磷脂 小麦胚芽 ^(31)p核磁共振 ^(1)H核磁共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