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对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相关性的初步探讨 被引量:6
1
作者 刘晓伟 李彩英 +2 位作者 杨海庆 任向杰 马国景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4-307,共4页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多时相三维容积重建,初步探讨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40例,将原始扫描数据重建成10个时相(5%... 目的:利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cT)冠状动脉(冠脉)成像多时相三维容积重建,初步探讨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的相关性。方法:连续选取我院行常规冠脉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阴性患者40例,将原始扫描数据重建成10个时相(5%~95%,间隔10%),分析左心房、左心耳在不同心动周期中容积的变化及左心房、左心耳功能参数之间的关系。结果:在心动周期75%时相时左心耳容积(6.47±2.25)ml,是左心房容积(68.91±15.62)ml的10.65%,二者在心动周期中同步变化。左心房排血量、左心房排空分数、左心耳排血量及左心耳排空分数平均值分别为(45.51±9.66)ml、(51.03±5.10)%、(5.55±1.94)m1、(63.91±7.75)%。左心耳排血量与左心房排血量呈正相关(r=0.644);左心耳排空分数与左心房排空分数呈正相关(r=0.499)。结论:左心耳与左心房功能密切相关;256层螺旋CT实时三维容积成像可以对左心耳及左心房的容积和功能进行客观评价,为临床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左心房 左心耳 容积 功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排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冠状动脉造影临床应用 被引量:6
2
作者 戴汝平 吕滨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33-234,共2页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冠状动脉造影 临床应用 64螺旋CT SPIRAL 冠状动脉检查 MDCT 1998年 2001年 2004年 心血管病 CT技术 临床医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测定的心外膜脂肪体积与心房颤动的相关性 被引量:3
3
作者 寇晨光 李彩英 +3 位作者 贾芳莹 卓利勇 袁迎芳 田伟伟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CT)测定的心外膜脂肪组织体积(EATV)与心房颤动(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6-09至2017-09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6例作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患者42例,持续性房颤患者24例;同期入选70例窦性心律者作为窦性心律组。136例患者均行256层螺旋CT心脏成像,测量所有患者的EATV、房颤组患者的心周脂肪组织体积(PATV)。进一步对阵发性房颤患者与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房颤组患者的EATV大于窦性心率组[(138.94±37.93)ml vs(93.55±34.79)ml,P<0.001]。持续性房颤患者的EATV[(142.20±40.86)ml vs (137.07±36.53)ml]、PATV[(230.67±60.83)mlvs(223.56±60.62)ml]均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房颤患者的EATV与PATV呈显著正相关(r=0.953,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EATV是房颤发生的独立相关危险因素(OR=1.143,95%CI:1.027~1.158),P=0.000)。结论:采用256层螺旋CT可以客观定量测量EATV,EATV与PATV显著相关,EATV的增加与房颤的发生密切相关,但不同类型房颤患者之间的EATV差异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周脂肪组织 256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正常人冠状静脉定量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贾芳莹 李彩英 +4 位作者 寇晨光 王岑 田伟伟 袁迎芳 卓利勇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91-195,共5页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 MSCT冠状动脉成像... 目的:采用256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MSCT)定量测量正常成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系统参数,提出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的正常参考值范围。方法:选取临床可疑冠心病或无症状体检的受试者70例, MSCT冠状动脉成像结果并未发现冠状动脉病变,无冠状动脉畸形、变异,均为右冠状动脉优势型,对原始图像选取心脏收缩期(45%时相)、心脏舒张期(75%时相)进行重建,测量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并对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各测量值进行比较。结果:(1)心动周期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45%时相数值均较75%时相增大(P<0.05)。(2)心动周期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无差异(P>0.05);按照身高、体重计算截面积进行标化,在同一时相冠状静脉窦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男性与女性数值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P>0.05)。(3)提出45%及75%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95%参考范围。结论:采用MSCT显示冠状静脉成像可以客观定量测量、分析不同时相冠状静脉窦口及其分支静脉开口径线、截面积,其正常参考值提出为临床成功实行心脏介入手术提供了重要影像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56螺旋计算机断层摄影术 冠状静脉 定量测量 心动周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在骨关节检查中的应用 被引量:2
5
作者 董建军 曹伯峰 刘奉立 《放射学实践》 2006年第11期1186-1188,共3页
关键词 螺旋CT 骨关节 计算机断层扫描技术 检查 计算机技术 设计原理 临床诊断 电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召珍 贺益萍 +3 位作者 沈俊 许玲辉 盛伟琪 师英强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期44-49,共6页
背景与目的:内镜超声是目前临床上广泛运用的胃癌术前分期的检查方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黏膜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已广泛开展,因此提高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尤其是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本文旨在探讨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high frequenc... 背景与目的:内镜超声是目前临床上广泛运用的胃癌术前分期的检查方法。内镜下黏膜切除术及黏膜剥离术在治疗早期胃癌中已广泛开展,因此提高胃癌术前分期的准确性,尤其是早期胃癌的诊断率。本文旨在探讨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high frequency endoscopic ultrasound mini probe,UMP)在胃癌术前T分期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2008年10月-2009年4月,对63例胃癌患者术前分别行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和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检查,并与手术后病理进行对照。结果:UMP与MSCT对T分期判断准确率分别为82.26%(51/62)和88.71%(55/6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UMP与MSCT对早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分别为100.00%和88.89%;进展期胃癌的诊断准确率则是79.25%和88.68%。结论:UMP对早期胃癌诊断具有重要价值,因此对于内镜下查找浅表病灶应首选UMP。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高频小探头内镜超声 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淋巴管肌瘤病CT特点及与血清学指标的关系 被引量:4
7
作者 李树娇 周敏 +2 位作者 张利 瞿介明 杨文洁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311-315,共5页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患者胸部影像学特征并评估肺气囊体积及其与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关系,以帮助提高对该疾病特征的认识。方法: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MSCT)扫描的LAM患者胸部... 目的:探讨淋巴管肌瘤病(LAM)患者胸部影像学特征并评估肺气囊体积及其与患者体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VEGF-D)的关系,以帮助提高对该疾病特征的认识。方法:分析自2015年8月至2017年6月于我院行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MSCT)扫描的LAM患者胸部影像学表现,并对每位患者行肺气囊体积的测定;并行血清VEGF-D的测定。结果:本研究共收集69例LAM患者胸部CT数据,患者平均肺体积为4255.66±1000.89ml,平均肺气囊体积为1330.6±836.17ml,肺气囊体积平均占肺体积比为28.7%±13.9%。本研究中气囊分布于左右肺之间无统计学差异(P=0.84);而双肺上中叶肺气囊分布与双肺下叶肺气囊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1),双肺上中叶肺气囊体积分布(32.3%±14.6%)较双肺下叶分布(24.4%±14.6%)多;46例患者同意进行VEGF-D测定,血清VEGF-D的中位数为2925.0pg/ml(251.750~12000.000pg/ml),其升高水平与气囊体积占比无相关关系(r=0.12,P=0.41)。此外,69例患者中,7例(10.1%)患者合并气胸;17例(24.6%)患者合并胸腔积液;11例(15.9%)患者存在磨玻璃样改变;肺部实变和小叶间隔增厚各19(27.5%)例。结论:淋巴管肌瘤病患者主要肺部表现为弥漫分布的气囊,肺气囊分布上中叶多于下叶。患者体内VEGF-D的升高水平不能作为评价该疾病严重程度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管肌瘤病 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肺气囊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SCT征象联合纹理分析在预测胸腺上皮性肿瘤WHO简化病理分型中的价值 被引量:17
8
作者 任采月 王升平 +1 位作者 张盛箭 彭卫军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468-474,共7页
背景与目的: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TET)是前上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组织学分型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和比较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征象及基于CT图像... 背景与目的:胸腺上皮性肿瘤(thymic epithelial tumor,TET)是前上纵隔最常见的原发肿瘤,其组织学分型是判断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探讨和比较术前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征象及基于CT图像的纹理分析在预测TET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简化病理分型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并分析2011年1月—2018年6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手术后经病理学检查证实为TET、且经免疫组织化学确定组织分型的120例患者的增强CT图像及临床资料,并根据WHO简化病理分型分为低危组(A1、AB、B1型胸腺瘤)及高危组(B2、B3型胸腺瘤及胸腺癌)。评估及记录每例TET患者的CT征象。选用纵隔窗CT图像进行病灶分割及纹理特征的提取。采用R软件套索(least absolute shrinkage and selection operator,Lasso)模型进行特征筛选及模型建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和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评价模型的预测效能。不同预测模型之间诊断效能的比较采用DeLong检验。结果:120例TET患者中低危组61例,高危组59例,分别记录及提取了每例患者CT图像的11种CT征象和14种纹理特征。分别建立了以MSCT征象、纹理参数以及两者联合为基础的CT预测模型、纹理预测模型以及联合预测模型,3个模型在预测低危组及高危组TET的AUC分别为0.78、0.80、0.88,灵敏度分别为86.4%、88.1%和93.2%,特异度分别为60.7%、65.6%和67.2%,准确率分别为70.8%、74.2%和80.0%。DeLong检验结果显示,联合预测模型在预测TET恶性程度中的效能及准确率最高(P<0.05)。结论:MSCT检查是TET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纹理特征比肉眼评估得到的CT征象更能反映TET的微观异质性程度,CT征象与纹理特征相结合在预测TET恶性程度中更有优势,可为临床制订治疗方案及评估预后提供更全面及准确的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腺上皮肿瘤 WHO病理分型 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纹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胃癌术前分期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9
作者 顾鹏飞 邓靖宇 梁寒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6-11,共6页
准确的胃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精确的术前准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式。近年来,胃癌的术前分期已经通过超声内镜(EUS)、多层螺旋CT(MD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准确的胃癌术前分期对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评估预后等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精确的术前准备,可以避免不必要的治疗,选择最合理的治疗方式。近年来,胃癌的术前分期已经通过超声内镜(EUS)、多层螺旋CT(MDCT)、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PET-CT)和分期腹腔镜等诊断手段获得了极大改善。由于各种诊断手段均存在优点与局限性,准确术前分期通常需要多种诊断模式的组合。本文就上述胃癌术前分期方法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术前分期 超声内镜 螺旋CT 腹腔镜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尸体MSCT血管造影技术的法医学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0
作者 万雷 邹冬华 +7 位作者 汪茂文 王亚辉 黄平 李正东 田志岭 宋凤祥 刘宁国 陈忆九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0年第6期820-827,840,共9页
虚拟解剖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探究尸体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其在死因鉴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某些鉴定机构已将尸体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常规检查手段,虽然其尚不... 虚拟解剖是应用医学影像学技术探究尸体组织器官形态学改变的一门新技术,目前其在死因鉴定中的应用日趋广泛。某些鉴定机构已将尸体多层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multislice spiral computed tomogra⁃phy,MSCT)作为常规检查手段,虽然其尚不能完全替代传统尸体解剖,但在某些非正常死亡的鉴定中可起到关键辅助或替代作用。MSCT平扫无法对尸体脉管系统进行成像,但可以进行尸体血管造影来判断血管损伤或者疾病。近年来,该技术进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在对比剂、灌注方法以及成像方法上都有较大进展。本文综述了常见的几种尸体MSCT血管造影技术,包括全身造影、心肺复苏技术造影、靶向造影和心腔穿刺造影等,并对其应用前景进行分析比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病理学 虚拟解剖 螺旋计算机断层扫描 血管造影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