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6篇文章
< 1 2 1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论英国18世纪小说中乡村共同体的裂变
1
作者 王影君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9-117,共9页
英国社会在18世纪发生全方位现代转型,传统的乡村共同体也在发生时代的裂变。18世纪小说作为文学类型的新形式应势而起,展现出英国从乡村庄园经济向都市经济过度的变革图景和社会风貌。分析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乡村共同体不可逆的... 英国社会在18世纪发生全方位现代转型,传统的乡村共同体也在发生时代的裂变。18世纪小说作为文学类型的新形式应势而起,展现出英国从乡村庄园经济向都市经济过度的变革图景和社会风貌。分析这一时期的作品可以看到,乡村共同体不可逆的裂变主要源于两种类型:外来客携带城市资本介入乡村共同体,导致乡村共同体边界的破裂,并与外部的都市力量产生分裂性融合;出走乡村共同体的离乡行为如远赴战场、迁徙伦敦、海外航行等,从内部分裂了共同体。这种裂变成为一种促发小说情节的结构主义因素,作家们以真实性为审美原则,塑造出一系列饱含人文智慧和人性自由的社会转型期的人物形象,成为田园牧歌末世时代来临前的最后吟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小说 乡村共同体 裂变 外来客 离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英国刑事逮捕权的扩大及其影响
2
作者 杨松涛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5-127,共13页
在英国历史上,刑事司法具有显著的民众参与性,对犯罪嫌疑人的逮捕主要由普通个人来承担,而官方警务力量,即作为非专业官员的警役,只起到辅助作用。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前期,先前由普通民众担任的警役一职逐渐走向官僚化,这一过程伴随... 在英国历史上,刑事司法具有显著的民众参与性,对犯罪嫌疑人的逮捕主要由普通个人来承担,而官方警务力量,即作为非专业官员的警役,只起到辅助作用。从17世纪后期到18世纪前期,先前由普通民众担任的警役一职逐渐走向官僚化,这一过程伴随着警役逮捕权的扩大,主要体现在他们可以基于他人报告的怀疑来实施逮捕。当时有法学家对警役逮捕权扩大的合法性提出质疑,且不乏有人希望通过正当程序来保护个人自由,以限制警役的逮捕权,但在整体上,这些观点并未显著改变当时的执法实践。借助于禁止夜行的法律和流民法,下层民众,尤其女性,容易成为警役实施逮捕的目标。18世纪英国刑事起诉中逮捕权的扩大具有明显的社会性别和阶级偏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英国 逮捕 社会性别 警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中后叶荒政背景下扬州园林的发展流变
3
作者 郭以德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3,共7页
18世纪中后叶,扬州园林在水灾的特殊背景下得以繁盛,并形成“水土丰沃”与“清雅幽胜”的显著特色,这一现象未得到充分关注。通过梳理18世纪中后叶扬州水灾及灾后荒政救灾史料,结合图文信息开展关联分析,着重探讨荒政背景下的扬州园林... 18世纪中后叶,扬州园林在水灾的特殊背景下得以繁盛,并形成“水土丰沃”与“清雅幽胜”的显著特色,这一现象未得到充分关注。通过梳理18世纪中后叶扬州水灾及灾后荒政救灾史料,结合图文信息开展关联分析,着重探讨荒政背景下的扬州园林发展与特色,旨在补充园林史论研究视角的不足,并为当今景观设计提供可行性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中后叶 荒政 园林 营建 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法国政治话语中的“民族”概念与民族主权创生
4
作者 黄艳红 柴元元 《江苏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1-240,共10页
路易十四去世之后,法国贵族将“民族”重新引入政治话语。18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危机中,法院贵族大力标举“民族”概念,并自命为民族的代言人,民族开始成为与国王分离的政治实体,并通过公共舆论在日常政治话语中广泛传播。但贵族是在... 路易十四去世之后,法国贵族将“民族”重新引入政治话语。18世纪50—60年代的政治危机中,法院贵族大力标举“民族”概念,并自命为民族的代言人,民族开始成为与国王分离的政治实体,并通过公共舆论在日常政治话语中广泛传播。但贵族是在以等级-团体制为基础的“特殊主义”思想框架中理解和运用“民族”概念的,这种保守性在革命前夕导致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的决裂。西耶斯以自然权利学说,对“民族”作了同质化、单数化和非历史性的定义。革命者选择性地运用卢梭的公意学说、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分工理论,重塑了绝对君主制的代表理论,新的国民议会因而获得了代表民族主权的资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法国 政治话语 民族 代表制 概念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19世纪西方视角下的中国服饰艺术研究
5
作者 赵博翀 《毛纺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I0005-I0006,共2页
法国政治家亨利·伯丁(Henri Bertin)作为中国文化的推崇者,毕生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工艺与社会的图文资料,其中包括400余幅珍贵的手工业主题原创版画。这些藏品由学者约瑟夫·布列东(Joseph Breton)系统整理编纂成《中国服饰与... 法国政治家亨利·伯丁(Henri Bertin)作为中国文化的推崇者,毕生收集了大量关于中国工艺与社会的图文资料,其中包括400余幅珍贵的手工业主题原创版画。这些藏品由学者约瑟夫·布列东(Joseph Breton)系统整理编纂成《中国服饰与艺术》,其于1811年正式出版后旋即被翻译成多国语言,成为研究中国服饰和风俗的必读书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服饰与艺术 18-19世纪 西方视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艺术特征研究
6
作者 刘乐君 赵琪琪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87-95,共9页
“南京样式”作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的集中凝练,在瓷器上形成即融合多元文化、又兼具本土特色的“南京样式”图像,伴随贸易往来风靡世界。基于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研究,考证这一装饰图式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流变及艺... “南京样式”作为中国传统山水园林文化的集中凝练,在瓷器上形成即融合多元文化、又兼具本土特色的“南京样式”图像,伴随贸易往来风靡世界。基于17-18世纪中日瓷器上“南京样式”图像的研究,考证这一装饰图式在中日两国的发展流变及艺术特征。从两国瓷器中该图像的题材选取、构图形式两大方面入手深入比较分析,探索“南京样式”图像如何被日本吸收并融入本土文化基因中,进一步得出中日两国在该图像设计上的审美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7-18世纪 中日瓷器 “南京样式” 园林图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试论18世纪英国小说文体的形成与社会文化的关系 被引量:3
7
作者 赖骞宇 詹慧芳 袁演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88-93,共6页
18世纪英国小说是作为一种对深远的文化和社会变化的文学反映而出现的。社会和文化的变化以文学的形式反映出来,小说成为了一种载体;反过来,因为小说对于这些变化的反映而进一步促进了这些变化的发生并且使某些观念得以牢固树立。
关键词 18世纪 英国 小说 文体 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园林在18世纪欧洲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朱建宁 张文甫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90-95,共6页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模仿中国园林的造园热潮,它对欧洲人造园观念的转变及后世西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热"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阐述欧洲人对中国造园要素和手法的模仿以及在造园思想上... 18世纪下半叶,在欧洲掀起了一场模仿中国园林的造园热潮,它对欧洲人造园观念的转变及后世西方园林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通过分析"中国热"的产生、发展的历史背景,阐述欧洲人对中国造园要素和手法的模仿以及在造园思想上的异同,着重论述欧洲园林在园林建筑、理水、掇山叠石、植物配置等方面向中国园林的借鉴、学习之处,并从自然观的角度探究中西方园林在造园思想方面的异同。在此基础上,以历史和客观的态度看待这一时期的中西方园林交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18世纪 中国热 欧洲园林 中国园林 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前西方有关“身体、锻炼与健康”的文献学考察 被引量:2
9
作者 王震 赵歌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3-39,共7页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可知,18世纪前西方关于"身体、锻炼与健康"方面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身体健康观念一直被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及哲学理论所支配,公元1世纪基督... 通过大量的文献分析可知,18世纪前西方关于"身体、锻炼与健康"方面的认知与实践活动经历了相当漫长的历史岁月。在这一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人们的身体健康观念一直被古希腊及古罗马时期的医学及哲学理论所支配,公元1世纪基督教建立以来人们的健康观念还受到"宗教、巫术以及外界环境论"的影响。文艺复兴之后,新理论和新知识的出现使人们渐渐摆脱蒙昧,在身体健康的实践活动中逐渐的由"体液排出""放血疗法"过渡到"身体锻炼"上来并开始关注锻炼的形式和效率。总体上来看,18世纪前西方身体健康观念经历了由从蒙昧走向科学、从必然走向自由以及从"身体内在调整"过渡到"身体外在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关爱自我、关心身体是永恒的主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西方 “身体 锻炼与健康” 文献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意义、进展和思路 被引量:3
10
作者 项松林 李虹 《理论探索》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共5页
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本来面目,有助于对文明多样性的考察,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有助于思考社会转型背景下思想的再启蒙。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体现在"... 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有助于揭示其本来面目,有助于对文明多样性的考察,有助于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与制度自信,有助于思考社会转型背景下思想的再启蒙。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取得的新进展体现在"复数的启蒙运动"研究越来越成为共识,对18世纪各国启蒙运动的民族特色与差异性有深刻的认知,展开了多层次的比较研究,并对启蒙精神及其内在张力进行研究。进一步深化18世纪启蒙运动比较研究的思路和方向体现在历史情境、思想主题、理论路径、思想学说、历史价值等层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启蒙运动 “复数的启蒙运动” “单数的启蒙运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宗教争论与18世纪法国的政治转变 被引量:9
11
作者 洪庆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111-119,共9页
起源于17世纪的宗教争论,进入18世纪后,发展成以王权和教会为一方、以詹森派和巴黎高等法院为另一方的大规模政治争论。持续半个世纪的激烈论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教会,导致耶稣会被赶出了法国,而且为了与具有天然优势的王权对抗,巴黎高... 起源于17世纪的宗教争论,进入18世纪后,发展成以王权和教会为一方、以詹森派和巴黎高等法院为另一方的大规模政治争论。持续半个世纪的激烈论争,不仅沉重地打击了教会,导致耶稣会被赶出了法国,而且为了与具有天然优势的王权对抗,巴黎高等法院诉诸公众舆论的支持,从而打破了法国绝对主义王权封闭的政治运作原则,开辟了"争论的政治"的局面,使立基于市民社会里的公众舆论取代传统的王权权威,成为法国政治中新的裁判权力。更为重要的是,舆论争夺中意识形态话语的构建和传播,促进了旧制度末年法国社会的政治文化总体转变,为1789年的来临准备了必要的思想氛围和意识形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宗教争论 18世纪中期 清国大革命 公共领域 意识形态话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 被引量:4
12
作者 宝成关 《河北学刊》 CSSCI 1997年第3期89-95,共7页
18世纪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宝成关18世纪的中国,即清中叶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时期,清政府一反清初对耶稣会士的优容礼遇,采取严厉禁教政策,西方传教士被全部驱逐出境。其影响所及,不仅使以传教士为主要传媒的西学东渐... 18世纪清政府禁教政策的确立与实施宝成关18世纪的中国,即清中叶雍正、乾隆、嘉庆三朝时期,清政府一反清初对耶稣会士的优容礼遇,采取严厉禁教政策,西方传教士被全部驱逐出境。其影响所及,不仅使以传教士为主要传媒的西学东渐潮流为之断落,并导致清政府再次颁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清朝 禁教政策 宗教 宗教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历史进步观与18、19世纪西方史学 被引量:7
13
作者 何平 《学术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82-86,共5页
人类历史就其本质而论是变化、发展和进步。反映了人类历史过程的本质的历史进步观因而构成了现代历史意识的基础。本文探讨历史进步观刚出现时对西方历史编纂学的影响。
关键词 史学理论 历史进步观 西方史学 19世纪 18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启蒙与情感:18世纪思想与文学中的“人类科学” 被引量:5
14
作者 金雯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2-14,172,共14页
18世纪启蒙时期应该被视为“情感时代”,此时的思想和文学对情感问题的探讨和关注史无前例。作为个体的人基本的需求是什么,由此引发何等情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个人如何与物质世界以及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互动,这些问题成为启蒙思潮... 18世纪启蒙时期应该被视为“情感时代”,此时的思想和文学对情感问题的探讨和关注史无前例。作为个体的人基本的需求是什么,由此引发何等情感,有着什么样的历史进程,个人如何与物质世界以及由他人构成的社会互动,这些问题成为启蒙思潮的焦点,成为此时形成的“人类科学”的核心。18世纪的情感观念有两个相反的侧面,情感一方面是身体将其自身波动传递给心灵(用18世纪的术语来说是“灵魂”soul或“心灵”mind)使二者协调一致的沟通桥梁,但同时也成为两者发生冲撞和冲突的重要表现。厘清启蒙情感观念的两个侧面有助于深入阐释西方现代性的起源和内在悖论,也有益于人们考察自身的处境,以“现代性”这个遍布全球但呈现出巨大差异性的文化形态为背景,提出当代人精神世界和共同生活构建的原创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启蒙 情感 跨学科研究 主体 社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园林之父威廉·肯特的如画贡献 被引量:14
15
作者 朱宏宇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57-61,共5页
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画园林美学对世界性的园林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画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回归,也有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的超越。其中,被誉为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的威... 英国在18世纪发展起来的如画园林美学对世界性的园林风格作出了重要贡献。如画园林的形成和发展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既有对传统的回归,也有打破旧传统建立新传统的超越。其中,被誉为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式园林之父的威廉·肯特,被公认为是首先使如画在园林实践中发挥重要作用的造园师。基于大量文献的考据,从其成长背景、设计思想、方法和手段等多个层面探讨了威廉·肯特对如画园林美学思想所产生的直接的和间接的影响和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英国18世纪自然风景园林 威廉·肯特 如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个性化与类型化——试析18世纪英国小说中的人物及其塑造手法 被引量:7
16
作者 赖骞宇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136-141,共6页
类型化和个性化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程。18世纪英国小说作为这一文体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人物塑造艺术既继承了早期文学的成就———类型化手法,又表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为后世小说人... 类型化和个性化是两种不同的人物塑造手法。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经历了从类型化到个性化的过程。18世纪英国小说作为这一文体发展的起始阶段,其人物塑造艺术既继承了早期文学的成就———类型化手法,又表现出个性化的倾向,为后世小说人物塑造艺术的发展与完善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英国小说 人物塑造 个性化 类型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18世纪英国资本市场的兴起 被引量:4
17
作者 刘金源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6-82,共7页
在18世纪经济转型时期,英国政府国债的出现以及农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的发展,造成了资本需求的增加,由此促进了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的兴起。新兴的资本市场,为资本的流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的兴起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资... 在18世纪经济转型时期,英国政府国债的出现以及农业、交通运输业、工业的发展,造成了资本需求的增加,由此促进了多元化的资本市场的兴起。新兴的资本市场,为资本的流转提供了全新的平台,在这一过程中,银行业的兴起起到重要推动作用。资本市场的兴起,不仅大大缓解了近代以来政府一直面临的财政压力,同时也突破了制约农业、交通运输业以及工业发展的资本短缺瓶颈,由此推动了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资本市场 英国 18世纪 工业资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代性的形成和扩展——17、18世纪的世界现代化历史进程 被引量:4
18
作者 李宏图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18-131,共14页
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各有不同,其进步的动力也各有差异,但现代性的形成当是其共同或普遍的趋势,也是衡量与判定现代化的核心标准。本文将以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为个案,探讨现代性如何在西欧最早形成... 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尽管各国现代化发展的速度各有不同,其进步的动力也各有差异,但现代性的形成当是其共同或普遍的趋势,也是衡量与判定现代化的核心标准。本文将以17—18世纪世界历史的进程为个案,探讨现代性如何在西欧最早形成,以及这种现代性又如何在进行扩展。也正是发生在这一时期的现代性的形成与扩展,以及亚、非、拉诸国对现代性的错误认识造就了这样的一种世界体系,即西欧取得了它在世界上的优势地位,而亚、非、拉诸国已日渐落伍,逐步远离这个快速发展的现代世界,在现代世界体系中沦降为依附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世界近代史 17世纪 18世纪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鄚氏河仙政权(“港口国”)与18世纪中南半岛局势 被引量:4
19
作者 李庆新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81-92,163,共12页
明清易代之际,中国正处于改朝换代的持续动乱中,大批不满清朝统治的民众迁往海外,广东雷州海康人鄚玖(Mac Cuu)举族“越海南投真腊国为客”,在河仙地区建立起以华人为主体、具有相当独立性的政权,把河仙经营成为人烟辐辏、“华夷杂处... 明清易代之际,中国正处于改朝换代的持续动乱中,大批不满清朝统治的民众迁往海外,广东雷州海康人鄚玖(Mac Cuu)举族“越海南投真腊国为客”,在河仙地区建立起以华人为主体、具有相当独立性的政权,把河仙经营成为人烟辐辏、“华夷杂处”、经济繁荣的国际性港埠,后向广南阮氏称臣.鄚玖之子鄚天赐(Mac Thien Tu)在缅甸侵暹战争中成为清朝在南海的“耳目”,复在军事与外交上与暹罗相颉颃,成为18世纪30~70年代左右中南半岛国际政局的重要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世纪 鄚玖 鄚天赐 河仙 中南半岛 国际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英国在印度的“文明使命”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本英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72-79,共8页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 在"文明使命"价值观的指引下,英国人在印度扮演的角色,既是征服者和殖民者,又是统治者和开化者。他们在治理与掠夺印度的过程中,摧毁了印度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结构,推进了印度社会的近代化,用强力手段将古老的印度拉进了以英国为中心的世界资本主义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国 印度 殖民统治 文明使命 18世纪末至19世纪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