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德藏吐鲁番出土Ch.1635文书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翟旻昊 《敦煌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92-98,共7页
德藏吐鲁番出土Ch.1635虽经学者著录,但尚缺乏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录文和研究,认为其为术士所用周易纳甲筮法手册的一部分,应定名为《周易纳甲占残片》。此外,还将其与敦煌等地发现的类似写本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易占思想的延续... 德藏吐鲁番出土Ch.1635虽经学者著录,但尚缺乏研究。通过对其进行录文和研究,认为其为术士所用周易纳甲筮法手册的一部分,应定名为《周易纳甲占残片》。此外,还将其与敦煌等地发现的类似写本进行了比较,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易占思想的延续与传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藏吐鲁番文献 CH 1635 易占 纳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35—1643年中国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气候背景 被引量:1
2
作者 高兴 李钢 +3 位作者 王星星 王烁 汪宇欣 张翠玲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71-79,共9页
近年来灾害地理视角下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考察特定地域与时间序列,重大灾害个案复原亟需关注。明末崇祯八至十六年(1635—1643年)发生的旱、蝗、饥、疫群聚性灾害无论从持续时长、受灾范围还是灾情等级来看都较为罕见。通过整理历史文... 近年来灾害地理视角下的历史灾害研究重点考察特定地域与时间序列,重大灾害个案复原亟需关注。明末崇祯八至十六年(1635—1643年)发生的旱、蝗、饥、疫群聚性灾害无论从持续时长、受灾范围还是灾情等级来看都较为罕见。通过整理历史文献构建群聚性灾害数据集,以旱、蝗为主线复原群聚性灾害的时空演进与相互关联,探讨群发性灾害的气候背景。结果表明:(1)各灾种演变均呈单峰"快增慢减"态势,但峰值年份不同。旱灾、蝗灾、饥荒在1638—1641年灾情较重,疫灾经历较长的孕灾期,在1641年达到顶峰;(2)旱灾广泛分布于东部季风区,黄淮海流域与长江下游沿线是核心灾区;蝗灾暴发相对集中,聚集在黄河下游沿线及河网湖泊周边,体现显著"水缘性"特征;(3)相对于旱灾,蝗灾暴发存在显著空间相关性和时间承继性,饥荒呈现一定滞后性。旱情显著提升蝗灾的暴发强度,重度旱灾下蝗灾等级显著增加;(4)在明清小冰期,连续的极端冷干气候加剧蝗灾暴发,或与大尺度环流等外部变化相关,且灾害链发模式加剧了灾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聚性灾害 蝗灾 时空演进 气候背景 明朝末期(1635—1643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越阶层限制的教育期望从何而来——基于儒家“学而至”的考察 被引量:7
3
作者 戴红宇 辛治洋 《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17,111,共10页
教育期望是影响青少年教育成就的中介因素,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家庭普遍有着较高的教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阶层限制的特征。以“学而至”为考察对象,儒家的教育期望指向的是人格修养,并推动其普遍化。其一,儒家“学而至”强调人... 教育期望是影响青少年教育成就的中介因素,受儒家文化影响,中国家庭普遍有着较高的教育期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超越阶层限制的特征。以“学而至”为考察对象,儒家的教育期望指向的是人格修养,并推动其普遍化。其一,儒家“学而至”强调人格修养在教育成就中的优先性,使超越阶层限制的教育期望立足教育主体的平民化。其二,儒家将教育内容世俗化,教育成就的差异不构成人格修养的差异,以勉励底层民众形成教育期望。其三,儒家认为存在“不可学而至”的境况,教育期望可以超越阶层的限制,却不能违背个人禀赋的差异。在高等教育普及化的当下,学界应反思如何推动“学而至”成为普遍的教育期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育期望 “学而至” 儒家教育 人格修养 阶层限制 个人禀赋 家庭出身 颜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