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T核磁共振成像与多层螺旋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比较 被引量:2
1
作者 居晓峰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25期97-98,共2页
目的:比较1.5T核磁共振成像(MRT)与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4例,分别利用1.5T MRI和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灵敏度、约登指数、诊断特异性、Bigli... 目的:比较1.5T核磁共振成像(MRT)与多层螺旋CT(MSCT)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诊断价值。方法: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54例,分别利用1.5T MRI和MSCT检查。比较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灵敏度、约登指数、诊断特异性、Bigliani检出率等指标。结果:MRI诊断的灵敏度与约登指数均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RI与MSCT诊断特异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MRI与MSCT检查中,其肩峰段形态BiglianiⅠ型与Ⅱ型的检出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RI在肩峰段形态BiglianiⅢ型的检出率高于MS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中,MRI与MSCT的特异性虽然无差异,但灵敏度前者高于后者,其对软组织的分辨率更高,无辐射,临床推广可能性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核磁共振成像 多层螺旋Ct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诊断准确率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及磁共振血管成像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
2
作者 覃星悦 陈圣昌 +1 位作者 秦柱贵 陈奎 《长春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4年第5期566-570,共5页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 目的分析CT血管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磁共振血管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3年1月广西贵港市人民医院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均接受CAT及MRA检查,将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病理学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测量颅内动脉瘤瘤体直径与瘤颈宽度、对比不同大小的颅内动脉瘤检出情况,分析两种方法单独及联合诊断颅内动脉瘤的价值。结果90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经CTA检查后诊出64例单发颅内动脉瘤,经MRA检查后诊出61例单发颅内动脉瘤,两种方法检出情况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当瘤体<3 mm时CTA检出率93.33%高于MRA 60.00%(P<0.05);CT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3.33%、敏感度83.56%、特异度82.35%、Kappa值=0.548;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82.22%、敏感度80.82%、特异度88.24%、Kappa值=0.543;CTA联合MRA诊断颅内动脉瘤的准确率95.56%、敏感度95.89%、特异度94.12%、Kappa值=0.861。结论CTA与MRA均可用于诊断颅内动脉瘤,其中CTA可明显提高<3 mm的微小颅内动脉瘤诊出率,但联合应用时的敏感度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1.5t磁共振血管成像 颅内动脉瘤 诊断效能 数字减影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分析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3
作者 师红莉 詹浩辉 +1 位作者 周祺源 程鹏 《罕少疾病杂志》 2022年第11期23-25,共3页
目的分析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具体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应用1.5T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资料;对... 目的分析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2020年5月至2022年5月期间我院诊治的90脑梗死患者的病历资料,根据具体检查方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为应用1.5T磁共振成像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资料;对照组为应用双源CT对脑梗死早期患者的诊断资料。比较两组检查不同时间段检出率、脑梗死检查相关指标、脑部不同位置检出率。结果观察组发病后24h内检出率以及发病48h后总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检查相关指标中发病至诊断时间、病灶体积以及检查时间均低于对照组,病灶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基底节及丘脑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1.5T磁共振成像检测有助于提高脑梗死患者的早期检出率,获取更准确的病灶数量及体积,并有利于缩短诊断时间,因此对于脑梗死早期诊断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早期 1.5t磁共振成像 临床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Matlab 6.5软件对奶酪和面包样品的核磁共振成像进行T_2分布重建的研究(英文)
4
作者 张锦胜 林向阳 +1 位作者 齐锦宁 阮榕生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197-201,共5页
本文论述了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中的spin3D成像序列,采用不同Tau值对奶酪和面包样品进行成像实验。应用Matlab软件编程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并对T2分布进行重建,最后得到T2分布状态图像。为核磁共振... 本文论述了采用低场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中的spin3D成像序列,采用不同Tau值对奶酪和面包样品进行成像实验。应用Matlab软件编程对图像进行数据处理,并对T2分布进行重建,最后得到T2分布状态图像。为核磁共振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及其成像 自旋自旋弛豫时间 t2分布 奶酪 t2分布状态重建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的价值对比 被引量:8
5
作者 李鑫 《四川生理科学杂志》 2019年第4期280-282,共3页
目的:对比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比较3.0T核磁共振成像... 目的:对比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间收治的67例脑梗死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同时应用64排螺旋CT与3.0T核磁共振成像进行检查。比较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对患者病变检出情况、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病灶大小、病灶检出数、检查时间以及不同梗死部位的异常检出率情况。结果: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检出24 h以内和24~72 h内的检出率均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P<0.05)。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和64排螺旋CT检查检出72 h以上的的检出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3.0T核磁共振成像检查发病至影像确诊时间、平均病灶大小、平均检查时间均低于64排螺旋CT检查,病灶平均检出数高于64排螺旋CT检查(P<0.05)。结论:3.0T核磁共振成像在多发性脑梗死早期诊断中的价值相较于64排螺旋CT检查而言诊断更加准确,具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脑梗死 诊断 3.0t核磁共振成像 64排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出血性病变应用1.5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2
6
作者 冯朝阳 《中国社区医师》 2017年第13期90-90,92,共2页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脑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拟诊脑出血性病变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1.5T磁共振进行常规扫描及SWI扫描。结果:诊断为慢性腔隙性脑梗死20例,急性脑梗死11例,混合性脑梗死5例,脑前动脉畸形1...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磁敏感成像在脑出血性病变中的诊断价值。方法:收治拟诊脑出血性病变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使用1.5T磁共振进行常规扫描及SWI扫描。结果:诊断为慢性腔隙性脑梗死20例,急性脑梗死11例,混合性脑梗死5例,脑前动脉畸形1例,窦汇变异1例,腔隙性脑梗死合并脑微量出血12例,正常2例。结论:SWI是一种有潜力的新技术,在诊断脑出血,尤其微量出血中已显示出明显的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1.5t磁共振 敏感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效果分析 被引量:11
7
作者 牙韩东 《当代医药论丛》 2017年第2期49-51,共3页
目的:探讨分析用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CT组(44例)和核磁共振组(4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T检查和1.5T核磁共振检查,... 目的:探讨分析用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0月至2015年11月间我院收治的膝关节损伤患者88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CT组(44例)和核磁共振组(44例),分别对两组患者进行CT检查和1.5T核磁共振检查,然后比较两组患者的确诊率。结果:核磁共振组患者的确诊率明显高于CT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用1.5T核磁共振技术诊断膝关节损伤的临床效果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膝关节损伤 Ct检查 1.5t核磁共振技术 临床效果 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序列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4
8
作者 荣青青 《中国社区医师》 2021年第34期107-108,共2页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疑似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其中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A组;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B组(含3例出血性脑梗死)。使用1.5T磁共振进行颅... 目的:分析1.5T磁共振磁敏感加权成像(SWI)序列在急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8年3月-2021年2月收治疑似急性脑血管病患者56例,其中28例急性脑出血患者为A组;2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为B组(含3例出血性脑梗死)。使用1.5T磁共振进行颅脑磁共振常规序列和SWI序列扫描,常规序列包括T1WI、T2WI、FLAIR、DWI,观察病灶在各个序列的信号特点。对比各序列对病灶的检出率。结果:两组患者在T1WI、T2WI、FLAIR、DWI序列信号无明显差异,但在SWI序列存在明显差异,急性脑出血的信号明显低于急性脑梗死;SWI序列对急性脑出血的检出率明显高于对急性脑梗死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SWI序列对急性脑出血的特异性和敏感性高,可鉴别急性脑出血和急性脑梗死,明确急性脑血管病的类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 磁敏感加权成像 急性脑梗死 急性脑出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 被引量:2
9
作者 马盟明 太文静 《中国社区医师》 2016年第20期108-108,110,共2页
研究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急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分别对患者颈部病变部位以及周围2个脊椎距离的相对正常区域进行磁共振检测。结果:颈髓内常规MRI图像无异常信号26例,26例患者在相... 研究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脊髓损伤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治急性脊髓损伤患者50例,分别对患者颈部病变部位以及周围2个脊椎距离的相对正常区域进行磁共振检测。结果:颈髓内常规MRI图像无异常信号26例,26例患者在相应的C5~6以及C5层面其ADC值的降低显著低于对照层面(P<0.05);MRI及DWI有异常信号患者24例,损伤部位较正常部位ADC值有明显减低(P<0.05)。结论: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急性脊髓损伤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急性脊髓损伤诊断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成像之SE序列在猪肉质量评估中的应用——TR值对成像质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锦胜 林向阳 +1 位作者 阮榕生 何承云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36-38,共3页
本文论述了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中的自旋回波(Spinecho,SE)序列对猪肉进行二维成像,从信号成像的质量效果入手,在改变重复时间(Repeattime,TR)值的情况下分析图像变化规律。利用一系列图像信号值拟合得... 本文论述了采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resonanceimaging,MRI)中的自旋回波(Spinecho,SE)序列对猪肉进行二维成像,从信号成像的质量效果入手,在改变重复时间(Repeattime,TR)值的情况下分析图像变化规律。利用一系列图像信号值拟合得出了所测猪肉的纵向弛豫时间T1范围,并发现了在SE序列成像过程中图像信号与T1之间有相关性。由此可推知,准确计算T1值时应采集相应TR值段的图像信号。而图像中脂肪与瘦肉两部分的对比度在此范围之内也是差别最大,这将有利于今后对猪肉进行NMR成像的质量分析的开展,提供了一种研究食品物质性质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MRI) SE序列 猪肉 t1 信号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观察
11
作者 朱立乾 谭金龙 刘何鹏 《中国社区医师》 2022年第4期104-106,共3页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诊断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将以螺旋CT诊断的47例设为对照组,以1.5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47例... 目的:研究脑梗死早期诊断中应用1.5T磁共振成像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的早期脑梗死患者94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依据诊断方法不同进行分组,将以螺旋CT诊断的47例设为对照组,以1.5T磁共振成像诊断的47例设为研究组。比较两组临床诊断结果。结果:研究组检出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疾病确诊时间、检查总时间以及病灶体积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低,而病灶检出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24 h、72 h内的疾病检出率相较于对照组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T磁共振成像用于脑梗死早期诊断准确率较高,可准确检出病灶发病区、病灶体积以及数量,且确诊时间更短,从而为患者的早期治疗提供可靠依据,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死 1.5t磁共振成像 螺旋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核磁共振分析方法的实验及应用——以塔河油田为例 被引量:19
12
作者 郎东江 尚根华 +3 位作者 吕成远 丁绍卿 孙爱军 尚绪岚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363-369,共7页
针对塔河油田裂缝性和孔洞型岩心,给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碳酸盐岩储层分析的新方法,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测试岩心油层物性参数的原理。通过岩心测试分析,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分析岩心空间结构和划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 针对塔河油田裂缝性和孔洞型岩心,给出利用核磁共振技术进行碳酸盐岩储层分析的新方法,阐述了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测试岩心油层物性参数的原理。通过岩心测试分析,建立了利用核磁共振成像和T2谱分析岩心空间结构和划分碳酸盐岩储集空间类型,并进行油水识别、研究岩心流体动用条件及评价储层开发效果的方法。结果表明,核磁共振技术可直接探测岩心中的流体及其分布,测量结果与样品形状及大小无关。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可以分为四大类,即孔隙类(基质)、溶孔类、裂缝类和孔洞缝类,它们的核磁共振图像和T2谱各有其特点。通过测试可快速划分岩心储集空间类型及其特征。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可动流体饱和度计算的基础数据T2平均截止值为86.25ms,它是评价碳酸盐储层开发潜力的一个重要物性参数。对塔河油田不同开发区块进行核磁共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效果的应用研究表明,评价预测储层开发效果与油田实际开发效果一致,从而验证了核磁共振技术评价碳酸盐岩储层开发效果的可行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核磁共振t2谱 碳酸盐岩储层 塔河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频核磁共振测井仪实时数据采集的质量控制 被引量:8
13
作者 陈江浩 张本庭 +1 位作者 肖立志 余卫东 《测井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79-281,283,共4页
根据核磁共振测井成像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阐述了核磁共振测井质量控制参数的含义及控制范围、核磁共振测井的刻度和校验方法,重点探讨了质量控制参数、刻度和校验方法、环境校正算法、快速直观解释对核磁共振测井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 根据核磁共振测井成像质量控制的一般原则,阐述了核磁共振测井质量控制参数的含义及控制范围、核磁共振测井的刻度和校验方法,重点探讨了质量控制参数、刻度和校验方法、环境校正算法、快速直观解释对核磁共振测井原始资料质量的影响。核磁共振测井探测深度较浅,其信号采集质量主要受冲洗带、侵入带、井眼形状、井眼尺寸、泥浆侵入等因素的影响,测井时不但要注意实时观察质量控制参数的变化,还要结合常规测井曲线综合分析,以确保测井资料的准确性。测前参数的设计包括观测模式、测速等对测井质量的影响也很重要,需要根据现场地质情况具体分析设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测井仪器 多频核磁共振成像测井 质量控制 回波串 t2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MRI成像单指数模型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诊断胰腺癌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李军苗 杨登法 +3 位作者 华浅近 陈建华 张海涛 吴贵阳 《浙江临床医学》 2019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 分析1.5T?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单指数模型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诊断胰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胰腺癌患者46例为胰腺癌组,选择同期胰腺无异常的健康者50例为健康组.分析两组的常规... 目的 分析1.5T?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单指数模型及体素内不相干运动成像(IVIM)诊断胰腺癌的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10月至2017年6月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胰腺癌患者46例为胰腺癌组,选择同期胰腺无异常的健康者50例为健康组.分析两组的常规单b值DWI序列生成单指数模型ADC值、ADCstandard、双阶单指数相关扩散系数值(D)、灌注相关扩散系数值(D*)、灌注分数(f)值.结果 胰腺癌组与健康组的T2WI、DWI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T1WI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的ADC、ADCstandard、D、D*与f参数值低于健康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胰腺癌组的ADC、D、D*与f参数值鉴别胰腺癌有一定的诊断效能,ADCstandard、D*的特异度较高,D的灵敏度较高.结论 1.5T?MRI?DWI单指数模型及IVIM单指数模型有一定诊断胰腺癌的临床价值,同时获得较全面的参数信息,灵敏度与特异性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腺癌 1.5t磁共振成像 单指数模型 体素内不相干运动 应用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共振T2-mapping与DTI序列对膝关节软骨慢性损伤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4
15
作者 张新慧 于静红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0年第13期93-97,共5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不同序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关节软骨慢性损伤损伤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骨关节炎(OA)患者35例,作为病变组;另选取健... 目的探讨磁共振不同序列在膝关节骨性关节炎(KOA)关节软骨慢性损伤损伤程度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17年12月~2018年12月在内蒙古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膝关节核磁共振成像(MRI)检查的骨关节炎(OA)患者35例,作为病变组;另选取健康成人志愿者35名,作为正常组。两组同时行膝关节MRI常规序列及功能成像序列[T2弛豫时间图(T2-mapping)、扩散张量成像(DTI)]扫描,分别测量两组股骨内、外侧髁软骨,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髌骨软骨这5个感兴趣区T2-mapping值及髌骨软骨表观弥散系数(ADC)值、部分各向异性系数(FA)值。由两名医师(副主任医师)根据Recht MRI分级标准对病变组膝关节各个感兴趣区软骨进行分级(分为Ⅰ、Ⅱ、Ⅲ、Ⅳ级),同时对所测量值进行病变组组间比较及与正常组之间的统计学分析。结果病变组股骨内、外侧髁软骨,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髌骨软骨关节面T2-mapping值,髌骨软骨关节面ADC值均较正常组增高,髌骨软骨关节面FA值较正常组降低,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Ⅱ、Ⅲ、Ⅳ级组膝关节股骨内、外侧髁软骨,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髌骨软骨关节面软骨T2-mapping值和膝关节髌骨软骨关节面ADC值均较正常组明显增高,且Ⅳ级组高于Ⅲ、Ⅱ、Ⅰ级组,Ⅲ级组高于Ⅱ、Ⅰ级组,Ⅱ级组高于Ⅰ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Ⅰ级组膝关节髌骨软骨关节面FA值与正常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Ⅱ、Ⅲ、Ⅳ级组膝关节髌骨软骨关节面FA值均较正常组降低,且Ⅳ级组低于Ⅲ、Ⅱ、Ⅰ级组,Ⅲ级组低于Ⅱ、Ⅰ级组,Ⅱ级组低于Ⅰ级组,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均P<0.01)。股骨内、外侧髁软骨,胫骨内、外侧平台软骨,髌骨软骨关节面T2-mapping值和髌骨软骨关节面ADC值均与Recht分级间呈明显正相关(r>0,均P<0.01),髌骨软骨关节面FA值与Recht分级间呈负相关(r<0,P<0.01)。病变组ADC值在髌骨软骨区曲线下面积较同一部位的T2-mapping值及FA值大。结论T2-mapping、DTI成像技术可以对KOA患者关节软骨损伤程度进行定量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磁共振成像 t2弛豫时间图 扩散张量成像 膝关节软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 MR动态增强成像联合扩散加权成像及T2加权成像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2
16
作者 汪博 《中国实用医药》 2022年第19期34-38,共5页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动态增强成像(DCE)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及T2加权成像(T2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2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将122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前列腺癌组、9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前列腺增生组。所有患者均经MR扫描、DC... 目的探讨1.5T磁共振(MR)动态增强成像(DCE)联合扩散加权成像(DWI)及T2加权成像(T2WI)对前列腺癌的诊断价值。方法22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将122例前列腺癌患者作为前列腺癌组、98例前列腺增生患者作为前列腺增生组。所有患者均经MR扫描、DCE、DWI检查,比较两组DCE、DWI参数[速率常数(Kep)、容量转运常数(Ktrans)、血浆容积分数(Vp)、血管外细胞外间隙容积分数(Ve)、表观扩散系数(ADC)];比较DCE、DWI、T2WI单独检查与联合检查的诊断结果。结果前列腺癌组患者的Vp(0.14±0.04)、Ve(0.83±0.10)、Kep(1.82±0.20)、Ktrans(1.41±0.26)均高于前列腺增生组的(0.05±0.01)、(0.75±0.15)、(1.10±0.03)、(0.80±0.13),ADC(0.91±0.13)×10^(-3) mm^(2)/s低于前列腺增生组的(1.67±0.20)×10^(-3) mm^(2)/s,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20例前列腺疾病患者中,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阳性122例,阴性98例;DCE单独检查阳性114例,阴性106例;DWI单独检查阳性109例,阴性111例;T2WI单独检查阳性108例,阴性112例;DCE+DWI+T2WI联合检查阳性136例,阴性84例。以穿刺活检或手术病理为金标准,DCE单独检查的灵敏度为87.70%(107/122),特异度为92.86%(91/98),准确率为90.00%(198/220),阳性预测值为93.86%(107/114),阴性预测值为85.85%(91/106);DWI单独检查的灵敏度为81.97%(100/122),特异度为90.82%(89/98),准确率为85.91%(189/220),阳性预测值为91.74%(100/109),阴性预测值为80.18%(89/111);T2WI单独检查的灵敏度为82.79%(101/122),特异度为92.86%(91/98),准确率为87.27%(192/220),阳性预测值为93.52%(101/108),阴性预测值为81.25%(91/112);DCE+DWI+T2WI检查的灵敏度为99.18%(121/122),特异度为84.69%(83/98),准确率为92.73%(204/220),阳性预测值为88.97%(121/136),阴性预测值为98.81%(83/84)。DCE+DWI+T2WI检查的灵敏度、阴性预测值均高于DCE、DWI、T2WI单独检查,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DCE+DWI+T2WI检查的特异度、准确率、阳性预测值与DCE、DWI、T2WI单独检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腺癌诊断中1.5T MR DCE+DWI+T2WI的诊断效果优于单独检查,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1.5t磁共振 动态增强成像 扩散加权成像 t2加权成像 穿刺活检 手术病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比较分析 被引量:18
17
作者 邹明洋 曾玉蓉 +1 位作者 唐润辉 王乐富 《广州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29-32,共4页
目的:分析对比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9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颅脑1.5T MRA与64排螺旋CTA检查,将手术或数字减影... 目的:分析对比1.5T磁共振血管成像(MRA)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CTA)在颅内动脉瘤患者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1月我院96例疑似颅内动脉瘤患者临床资料,均接受颅脑1.5T MRA与64排螺旋CTA检查,将手术或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检查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检出率与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及对不同瘤体大小颅内动脉瘤的检出情况。结果: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载瘤动脉、瘤颈、瘤体与其间关系显示情况优于1.5T MRA,且有助于清晰显示4~5级脑动脉分支情况;64排螺旋CTA对瘤体大小<3 mm的颅内动脉瘤检出率高于1.5T MRA(P<0.05);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诊断灵敏度为94.44%(68/72)、准确度为93.75%(90/96),均高于1.5T MRA的77.77%(56/72)、79.17%(76/96)(P<0.05);1.5T MRA与64排螺旋CTA对颅内动脉瘤的测量瘤体直径、瘤颈宽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5 T磁共振血管成像与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均对颅内动脉瘤有着较高诊断价值,且其中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的诊断效力更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动脉瘤 1.5 t磁共振血管成像 64排螺旋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5T 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8
作者 田月玲 《河南医学研究》 CAS 2018年第20期3755-3756,共2页
目的探讨1. 5 T磁共振成像(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自发性低颅压患者2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设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颅MRI检查,统... 目的探讨1. 5 T磁共振成像(MRI)在自发性低颅压综合征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项城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自发性低颅压患者26例设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26例设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接受头颅MRI检查,统计两组脑桥和乳头体间距、脑桥腹侧和中脑夹角、直窦(SS)和大脑大静脉(VOG)夹角、VOG和大脑内静脉(ICV)夹角。结果观察组脑桥和乳头体间距、脑桥腹侧和中脑夹角、SS和VOG夹角、VOG和ICV夹角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自发性低颅压经1. 5 T MRI检查可见显著改变,且脑桥和乳头体间距、脑桥腹侧和中脑夹角、SS和VOG夹角等均缩小,在疾病诊断中具有较高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t磁共振成像 自发性低颅压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骨折术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效果T_2 star mapping评价研究 被引量:8
19
作者 伍忠根 傅闽兰 +3 位作者 李志国 万林 郭珍珍 刘小涛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9期1599-1603,共5页
目的 本研究应用MRI对关节镜下微骨折法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效果进行大体组织形态学评估及定量分析.方法 本研究纳入14例有膝关节软骨损伤症状并接受关节镜下微骨折法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所有病例的关节软骨损伤均为ICRS... 目的 本研究应用MRI对关节镜下微骨折法治疗膝关节软骨损伤修复效果进行大体组织形态学评估及定量分析.方法 本研究纳入14例有膝关节软骨损伤症状并接受关节镜下微骨折法治疗的病例进行回顾性病例分析.所有病例的关节软骨损伤均为ICRS分级Ⅲ或Ⅳ,术中测量病变面积为2~8cm^2.1年随访期内所有病例都接受常规MRI序列及T2 star mapping序列扫描(1.5T).对损伤修复区域采用软骨组织修复磁共振观察评分系统(MOCART)进行评价.采用T2 star mapping序列扫描图像感兴趣区划分的方法对修复区域及自身正常软骨所测量的T2*弛豫值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年随访期软骨修复区MOCART评分为59.50±23.90,相邻本体软骨组织评分为65.21±21.84,与软骨修复组间比较无显著差异.软骨修复区和邻近正常自体软骨组织T2*弛豫时间分别为(31.14±9.26)ms和(32.93±11.69)ms,修复区软骨组织质地与正常软骨组织相近.结论 经关节镜下微骨折法修复膝关节软骨损伤后1年随访观察期内,MRI软骨扫描可见软骨损伤区填充良好.经T2*测量值分析证实软骨修复组织可以达到与邻近正常透明软骨相近的组织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软骨修复 微骨折术 核磁共振成像 t2 star mapping序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颈部小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1
20
作者 刘振丽 门永召 +1 位作者 谢静 韩瑞霞 《环球中医药》 CAS 2015年第S2期197-197,共1页
目的研究分析1.5T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颈部小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6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颈部淋巴结MRI常规平扫资料、增强扫描资料、DWI影像学资料等。对患者的颈... 目的研究分析1.5T MRI扩散加权成像对鼻咽癌颈部小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本院2013年10月-2015年4月经病理证实的60例鼻咽癌患者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颈部淋巴结MRI常规平扫资料、增强扫描资料、DWI影像学资料等。对患者的颈部转移性大淋巴结组、转移性小淋巴结组、良性淋巴结组的ADC值进行测量。进而对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转移性小淋巴结组的ADC值为(0.75±0.43)×10^(-3)mm^2/s,而转移性大淋巴结组的ADC值为(0.73±0.23)×10^(-3)mm^2/s,两者比较差异不显著.无统计学意义(P>0.05)。良性淋巴结组的ADC值跟转移性大淋巴结组ADC值以及鼻咽癌颈部转移性小淋巴结组ADC值却有着明显的差异.两者统计学意义明显(P<0.05)。对患者的鼻咽癌颈部小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特异性、敏感性、.ADC诊断阈值进行总结,分别为90.90%、83.22%、0.907×10^(-3)mm^2/s。结论对于鼻咽癌颈部小淋巴结转移瘤的诊断,使用1.5TMRI扩散加权成像可以取得非常显著的效果,具有非常显著的诊断价值以及诊断意义,值得进一步推广使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5 t MRI 扩散加权成像 鼻咽癌 颈部小淋巴 结转移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