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群坦布苏病毒NS1蛋白抑制鸭Ⅰ型干扰素产生的机制研究
1
作者 黄允真 张俊勤 +4 位作者 李林林 董嘉文 向勇 廖明 孙敏华 《广东农业科学》 CAS 2024年第7期151-160,共10页
【目的】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病是重要的水禽传染病,研究发现TMUV感染鸭早期,2群TMUV在肝、肾、脑等组织中的病毒拷贝数显著高于3群TMUV。研究2群TMU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 protein)和3群TMUV NS蛋白对鸭天... 【目的】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病是重要的水禽传染病,研究发现TMUV感染鸭早期,2群TMUV在肝、肾、脑等组织中的病毒拷贝数显著高于3群TMUV。研究2群TMUV非结构蛋白(Non-structural protein,NS protein)和3群TMUV NS蛋白对鸭天然免疫反应是否存在差异。【方法】以2群TMUV-JM株和3群TMUV-GX株为研究对象,构建两种毒株NS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研究NS蛋白对视黄酸诱导基因蛋白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protein I,RIG-I)诱导的β干扰素(βinterferon,IFN-β,为I型)启动子活性的影响。构建重组嵌合NS1蛋白真核表达质粒,通过激光共聚焦、免疫共沉淀、Western Blotting技术研究NS1与RIG-I信号通路中关键分子的互作区域。利用反向遗传操作系统构建NS1重组嵌合病毒,研究NS1在TMUV感染DEF细胞后对IFN-β产生的抑制作用。【结果】TMUV-JM株NS1能抑制RIG-I诱导的IFN-β启动子活性,而TMUV-GX株NS1对其无抑制作用。进一步研究发现,TANK结合激酶1(TANK-binding kinase 1,TBK1)为TMUV-JM NS1蛋白抑制RIG-I介导的I型IFN表达的作用节点分子,且NS1蛋白255~352 aa为发挥抑制作用的功能区域。TMUV-JM NS1与TBK1不存在直接相互作用,是间接降低TBK1磷酸化水平从而降低I型IFN的表达量。【结论】2群TMUV NS1具有抑制RIG-I信号通路的活性,并鉴定出其抑制功能的关键活性区域及作用的通路节点分子,明确2群TMUV NS1通过间接抑制TBK1磷酸化而影响鸭I型IFN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坦布苏病毒 非结构蛋白 RIG-I信号通路 I干扰素 TBK1磷酸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人Ⅰ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人源化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和鉴定
2
作者 裘霁宛 孔永 +4 位作者 陈卫 徐蕾 曹纯洁 陈涛 吴亦亮 《中国药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04-411,共8页
Ⅰ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抗体阻断其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以人Ⅰ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IFNAR1)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采用B细胞克隆技术筛选兔抗人IFNAR... Ⅰ型干扰素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等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制中发挥重要作用,采用抗体阻断其信号转导通路具有潜在的治疗作用。本研究以人Ⅰ型干扰素受体亚基1(IFNAR1)重组蛋白为抗原免疫新西兰白兔,采用B细胞克隆技术筛选兔抗人IFNAR1单克隆抗体,经过人源化改造获得QX006N。体外研究结果显示,QX006N能特异性地结合人IFNAR1,亲和力约108 pmol/L,可阻断Ⅰ型干扰素信号通路及其介导的生物学效应。本研究为开发靶向干预Ⅰ型干扰素信号途径用于治疗SLE的抗体药物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细胞克隆 人源化 兔单克隆抗体 ifnAR1 干扰素 系统性红斑狼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1b及6a亚型慢性丙型肝炎的疗效 被引量:14
3
作者 周宝桐 范蕴明 +1 位作者 李德明 刘晓清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观察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1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基因1b型145例,基因6a型26例。140例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PEG-IFN-... 目的观察两种聚乙二醇干扰素(PEG-IN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澳门仁伯爵综合医院1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基因1b型145例,基因6a型26例。140例患者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b注射剂(PEG-IFN-2b)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31例采用聚乙二醇干扰素α-2a注射液(PEG-IFN-2a)与利巴韦林联合治疗,总疗程48周,分别于治疗12、24、48周及治疗结束后24周评价病毒学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治疗,总早期病毒应答率(EVR)为78.95%,持续病毒学应答率(SVR)为69.59%。两组患者在EVR(P=0.091)、治疗结束时病毒学应答率(ETVR)(P=0.542)、SVR(P=0.079)和复发率(P=0.497)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种基因型患者的EVR(P=0.268)、ETVR(P=0.276)、SVR(P=0.479)和复发率(P=1.000)间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两种PEG-INF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均有较高应答率且疗效相当,对两种HCV基因型患者的疗效也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丙肝炎 聚乙二醇干扰素 利巴韦林 病毒学应答 肝炎病毒基因1b 肝炎病毒基因6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基因型1b及6a慢性丙型肝炎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对比 被引量:6
4
作者 周宝桐 范蕴明 +1 位作者 李德明 刘晓清 《中国全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8期1972-1974,共3页
目的对比两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分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方法共收集1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140例采用PEG-IFN-2b(佩乐能)治疗,1.5 g/kg皮下注射,1次/周;31例采用PEG-IFN-2a(派罗欣)治疗,180 ... 目的对比两种聚乙二醇化干扰素(PEG-IFN)分别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的血液系统不良反应。方法共收集171例慢性丙型肝炎患者,其中140例采用PEG-IFN-2b(佩乐能)治疗,1.5 g/kg皮下注射,1次/周;31例采用PEG-IFN-2a(派罗欣)治疗,180 g皮下注射,1次/周。两组均联合利巴韦林治疗,剂量:PEG-IFN-2b组≥10.6 mg.kg-1.d-1,PEG-IFN-2a组为800~1 200 mg/d,口服,总疗程为48周。定期随访,观察药物不良反应,尤其对血液系统的影响。结果 171例患者均完成治疗,联合治疗后血液系统明显的不良反应/骨髓抑制的发生情况:中性粒细胞≤0.75×109/L发生率为12.87%,血红蛋白≤10 g/L发生率为16.96%;血小板≤50×109/L发生率为12.28%,经调整用药方案后血象均改善,患者均能坚持完成疗程。PEG-IFN-2b组和PEG-IFN-2a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中性粒细胞≤0.75×109/L为12.06%vs.12.90%(P=1.000);血红蛋白≤10 g/L为17.02%vs.16.12%(P=0.892);血小板≤50×109/L为11.35%vs.16.12%(P=0.544)。HCV基因1b和6a不良反应发生率:中性粒细胞≤0.75×109/L为12.41%vs.15.38%(P=0.750);血红蛋白≤10 g/L为16.56%vs.19.23%(P=0.137);血小板≤50×109/L为11.72%vs.15.38%(P=1.000)。结论 PEG-IFN-2b与PEG-IFN-2a联合利巴韦林治疗慢性丙型肝炎,不良反应发生率两种PEG-IFN比较无明显差异,基因型1b和6a间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无明显差异,患者均可以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HCV基因1b 6a 聚乙二醇化干扰素 利巴韦林 不良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白介素(IL-1β)及干扰素(IFN)重组质粒构建及联合应用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闫春梅 郑伟 +6 位作者 杜晓燕 肖志国 李忠强 熊占山 刘长有 李秀颖 刘慧吉 《黑龙江水产》 2015年第6期36-42,共7页
为增强鱼类自身防病抗病能力,本研究人工合成了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及干扰素(IFN)基因序列,分别与p 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荧光表达质粒。两种质粒分别接种Hela细胞,倒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质粒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 为增强鱼类自身防病抗病能力,本研究人工合成了细胞因子白介素(IL-1β)及干扰素(IFN)基因序列,分别与p IRES2-EGFP真核表达载体连接,构建荧光表达质粒。两种质粒分别接种Hela细胞,倒置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确定质粒在细胞内的表达情况。之后将两种质粒注射免疫鱼体,于免疫后第2周抽样采集腹水、肌肉组织及血清,通过荧光、RT-PCR及SDS-PAGE方法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情况。最后将两种质粒联合免疫待产虹鳟亲鱼,同时在人工授精过程中进行二次免疫,抽样采集孵化出的虹鳟鱼苗,检测目的蛋白表达情况。结果表明,两种质粒转染Hela细胞均可见荧光反应,空白对照无荧光,表明两种质粒在细胞内成功表达;室内动物试验结果表明只有两试验组腹水中检测到荧光信号,RT-PCR结果可见两试验组每组10尾均可检测到目的片段,空白组未检测到目的片段。SDS-PAGE显示,两试验组在40KD处可见目的条带;中试试验幼鱼可检测到荧光蛋白表达;试验组繁殖成活率97%,空白对照组繁殖成活率56%。以上结果证明人工合成IL-1β、IFN荧光质粒免疫鱼体,显著提高了鱼体自身免疫力,可有效的增强鱼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IL-1β) 干扰素(ifn) 蛋白表达 核酸免疫 联合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病毒靶向人Ⅰ型干扰素受体1的负调控机制 被引量:1
6
作者 陈邦涛 王誉雅 彭宜红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140-145,共6页
人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的诱生和应答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病毒多可逃逸宿主此类抗病毒免疫,导致感染和致病。Ⅰ型干扰素受体(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IFNAR)是识别及结合IFN-I的一种跨细胞膜蛋... 人Ⅰ型干扰素(type Ⅰ interferon,IFN-Ⅰ)的诱生和应答在机体抗病毒固有免疫中发挥重要作用。但病毒多可逃逸宿主此类抗病毒免疫,导致感染和致病。Ⅰ型干扰素受体(interferon alpha receptor,IFNAR)是识别及结合IFN-I的一种跨细胞膜蛋白受体,其IFNAR1亚型在干扰素发挥抗病毒效应的启动阶段发挥关键作用;本文从IFNAR1蛋白质的表达、降解及其功能等方面,概述病毒以IFNAR1为靶点负调控IFN-I的抗病毒机制,以期为该领域基础研究和临床抗病毒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干扰素受体1 病毒 磷酸化 泛素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乙二醇干扰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致1型糖尿病1例报告 被引量:1
7
作者 张婷婷 赵珏 +2 位作者 杨彦 康姚洁 王煊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905-1906,共2页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因“口干,多饮多尿1周”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于1998年7月中旬查体发现HBsAg、HBeAg、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无乏力、纳差、腹胀等不适,未予治疗。此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无糖尿病家... 1病例资料患者男性,33岁,因“口干,多饮多尿1周”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内分泌科。于1998年7月中旬查体发现HBsAg、HBeAg、抗HBc阳性,肝功能正常,无乏力、纳差、腹胀等不适,未予治疗。此后定期复查肝功能基本正常。无糖尿病家族史。2009年9月于本院门诊查肝功能:ALT 195 U/L,AST 210 U/L,余正常。HBV DNA 2.549×10^(8)IU/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炎 慢性 干扰素 糖尿病 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γ、肿瘤坏死因子-α和白细胞介素-1β在体外对人气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的作用 被引量:2
8
作者 罗雅玲 赖文岩 +2 位作者 徐健 袁勇 张荣华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65-168,共4页
目的 :研究是否干扰素 -γ(IFN -γ)、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在体外能够诱导人气管平滑肌细胞 (ASMCs)凋亡。方法 :分离人ASMCs并在含有 10 %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用 4- 6代的细胞作实验。IFN ... 目的 :研究是否干扰素 -γ(IFN -γ)、肿瘤坏死因子 -α(TNF -α)、白细胞介素 - 1β(IL - 1β)在体外能够诱导人气管平滑肌细胞 (ASMCs)凋亡。方法 :分离人ASMCs并在含有 10 %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中培养。用 4- 6代的细胞作实验。IFN -γ、TNF -α和IL - 1β ,每种细胞因子单独或一起用于处理人ASMCs。用MTT法在 0、2 4、4 8、72h检测IFN -γ、TNFα和IL - 1β对细胞生长的作用。用光镜和电镜观察形态学的改变。用琼脂糖电泳分析DNA片断。用SP -免疫组化染色方法检测p5 3、bcl- 2、bax基因表达的改变。通过碎片DNA原位末端标记技术(TUNEL)检测凋亡细胞的百分率。结果①IFN -γ以时间依赖的方式单独或 /和TNF -α和IL - 1β一起减低存活的细胞数 ;②光镜和电镜检查显示人ASMCs细胞皱缩、膜出泡 ,核缩小 ,染色质浓聚和核破碎 ;③琼脂糖电泳显示在用上述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的人ASMCs ,有代表寡核苷酸片断整倍数的特征性的DNA梯状条带 (大约 180 - 2 0 0bp) ;④在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组p5 3和bax基因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 ,但bcl- 2基因表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⑤用IFN -γ( 4× 10 5U/L)、TNF -α( 4× 10 5U/L)和 /或IL - 1β( 10× 10 4U/L)同时刺激诱导人ASMCs凋亡。在用细胞因子联合处理组的人ASMCs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 肿瘤坏死因子 白细胞介素-1 细胞凋亡 哮喘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气道重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Ⅰ型干扰素控制H5N1AIV复制
9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70-70,共1页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USDA—ARS)联合艾莫利大学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Ⅰ型干扰素(IFNα/β)具有控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老鼠体内外复制的作用。他们采用的体内试验毒株是分离自人体的2株... 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美国农业部农业研究服务中心(USDA—ARS)联合艾莫利大学进行的最新研究显示,Ⅰ型干扰素(IFNα/β)具有控制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老鼠体内外复制的作用。他们采用的体内试验毒株是分离自人体的2株H5N1AIV,分别是对老鼠高致病性的HK/483和对老鼠低致病性的HK/48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疾病控制中心 干扰素 H5N1禽流感病毒 复制 美国农业部 体内试验 高致病性 服务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休克蛋白65-MUC1融合蛋白对小鼠干扰素γ产生细胞的诱生作用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大鹏 王莉 +7 位作者 卫红飞 张培因 吴秀丽 万敏 王燕媚 王爱丽 杨世杰 王丽颖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405-408,共4页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 6 5 - MU C1 (HSP6 5 - MU C1 )融合蛋白对小鼠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 :用HSP6 5 - MU C1融合蛋白免疫 C5 7BL/ 6小鼠 3次后 ,取脾脏和淋巴结 ,分离淋巴细胞 ,体外用 HSP6 5 - MU C1融合蛋白、 MUC1肽或非特异... 目的 :研究热休克蛋白 6 5 - MU C1 (HSP6 5 - MU C1 )融合蛋白对小鼠免疫细胞的激活作用。方法 :用HSP6 5 - MU C1融合蛋白免疫 C5 7BL/ 6小鼠 3次后 ,取脾脏和淋巴结 ,分离淋巴细胞 ,体外用 HSP6 5 - MU C1融合蛋白、 MUC1肽或非特异性刺激剂如 Cp G ODN和 Con A进行刺激 ,采用酶联免疫斑点法 (enzyme linkedim munospot,EL ISPOT)检测免疫细胞分泌干扰素 γ的情况。结果 :HSP6 5 - MU C1融合蛋白免疫后小鼠的淋巴细胞在特异性或非特异性抗原刺激下所分泌的干扰素 γ比 PBS组明显增多。结论 :HSP6 5 - MUC1融合蛋白对小鼠干扰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休克蛋白-MUC1融合蛋白 干扰素 诱生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扰素抗体对干扰素α-1b疗效影响的动态研究
11
作者 陆坚 马为民 王火生 《临床肝胆病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18-219,221,共3页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 148例接受干扰素 (IFN)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干扰素体 (抗 -IFN) ,结合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动态分析抗 -IFN产生对IFN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抗体阳性者中 ,抗 -IFN的产生能够逆转HBVDNA水平的下降趋势 ,应... 采用酶联免疫法检测了 148例接受干扰素 (IFN)治疗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的干扰素体 (抗 -IFN) ,结合HBVDNA荧光定量检测动态分析抗 -IFN产生对IFN疗效的影响。结果显示 :在抗体阳性者中 ,抗 -IFN的产生能够逆转HBVDNA水平的下降趋势 ,应答率和持续应答率均明显低于抗体阴性者 (P <0 0 1)。提示抗 -IFN可能是影响IFN近、远期疗效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乙肝炎 干扰素Α 干扰素抗体 ifnα-1b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肾综合征出血热患者白细胞介素-1β、干扰素-γ、细胞间黏附分子-1的变化及意义
12
作者 任金华 孙志坚 +1 位作者 张东军 马志俊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361-363,共3页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4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其中轻症组18例,重症组16例,另取2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 目的:研究肾综合征出血热(HFRS)患者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1β(IL-1β)、干扰素-γ(IFN-γ)、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34例HFRS患者按病情分为轻、重两组,其中轻症组18例,重症组16例,另取20例健康成人作对照组。采自不同病期的血标本分别用放射免疫法检测IL-1β,IFN-γ及ICAM-1用ELISA法检测,并同期检测血小板和肾功能。结果:从发热期至多尿期,轻、重症组血清IL-1β、IFN-γ和ICAM-1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0.01),INF-γ与血尿素氮呈一致性变化趋势,而与血小板的变化方向相反。结论:HFRS急性期血清IL-1β、IFN-γ、ICAM-1含量增加是全身炎症反应的重要标志,也是引起毛细血管渗漏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重要因素,合理的对症治疗,恢复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的平衡,可望改善本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肾综合征出血热 白细胞介素1 干扰素 胞间黏附分子1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干扰素α2b-胸腺肽α1融合基因在家蚕细胞中的表达和活性研究 被引量:4
13
作者 郭冬生 朱成钢 +1 位作者 张耀洲 吴祥甫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803-807,共5页
根据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特点,采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人干扰素(IFN)α2b 胸腺肽(THY)α1融合基因,克隆到pBacPAK8上,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 IFN THY.与线形化Bm 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经过体内重组,筛选到重组病毒Bm Bac... 根据细胞因子协同作用的特点,采用重组DNA技术构建了人干扰素(IFN)α2b 胸腺肽(THY)α1融合基因,克隆到pBacPAK8上,获得重组转移载体pBacPAK IFN THY.与线形化Bm BacPAK6病毒基因组DNA共转染家蚕细胞,经过体内重组,筛选到重组病毒Bm BacPAK IFN THY.将Bm BacPAK IFN THY感染家蚕细胞进行表达.DNA印迹证明IFN THY已插入Bm BacPAK6中(4kb左右的杂交带);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蛋白质印迹证明IFN THY在家蚕细胞中得到了表达(分子质量为 2 3ku左右),且具有IFN蛋白的免疫原性;微量细胞病变抑制法和玫瑰花结法显示 96h的表达产物IFN活性为 3 72× 10 4U/ml,12 0h表达产物IFN活性为 3 10× 10 5U/ml,4 8~ 72h表达产物IFN活性较低;4 8~ 12 0h表达产物的玫瑰花结形成率均在 10 %以上.结果表明融合基因在家蚕细胞中得到了高效表达,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IFN α2b和TH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α2b-胸腺肽α1融合基因 家蚕细胞 活性 家蚕核多角体病毒 基因表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脑心肌炎病毒VP1蛋白抑制Ⅰ型IFN信号通路和促进病毒体外增殖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玉梅 谢晶莹 +2 位作者 毕英杰 许淑娟 冯若飞 《浙江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8-26,共9页
脑心肌炎病毒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为了初步研究EMCV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将VP1蛋白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MV-HA,转染HEK293细胞后,使其在细胞内过表达,通过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P1过表达对IFN-β表达和RLRs信号... 脑心肌炎病毒是一种重要的人畜共患病病原,为了初步研究EMCV介导的天然免疫反应的分子机制,将VP1蛋白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MV-HA,转染HEK293细胞后,使其在细胞内过表达,通过ELISA和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VP1过表达对IFN-β表达和RLR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以及下游刺激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VP1蛋白可显著抑制IFN-β的表达。进一步研究发现,VP1可显著抑制EMCV引起的RLRs信号通路相关因子mRNA水平(P<0.01),并且随着VP1的表达,MAVS蛋白的表达明显减少,但对MDA5表达无影响。实验数据初步表明,VP1蛋白可以通过抑制MAVS的表达,进而抑制Ⅰ型IFN基因的表达并阻断其下游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心肌炎病毒 结构蛋白VP1 ifn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IFIT1负反馈上调干扰素β表达促进抗HSV-1病毒保护 被引量:2
15
作者 方义军 胡好 +2 位作者 蔡少丽 丰志华 傅雅娟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88-96,共9页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能够通过受损皮肤或黏膜感染宿主细胞并引起多种疾病。HSV-1的侵入激活先天免疫模式识别受体,诱导干扰素β(IFN-β)的产生,通过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发挥抗病毒功能。近年来... 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是危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原体之一,能够通过受损皮肤或黏膜感染宿主细胞并引起多种疾病。HSV-1的侵入激活先天免疫模式识别受体,诱导干扰素β(IFN-β)的产生,通过表达干扰素刺激基因(ISG)发挥抗病毒功能。近年来,干扰素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1(IFIT1)在病毒感染过程中的作用引起了广大研究者的关注。然而,其具体机制尚未完全清楚。本研究利用CRISPR/Cas9技术构建了小鼠成纤维细胞(L929)IFIT1敲除细胞株,免疫印迹方法检测敲除细胞株IFIT1在蛋白质水平的表达。转染HT-DNA和Poly[I:C]刺激L929 WT和IFIT1敲除细胞株,实时定量PCR技术检测发现,HT-DNA刺激敲除细胞时,IFN-β及下游ISGs的表达量显著升高。IFN-β的表达量比L929-WT组平均高出13.4倍,IFIT1和趋化因子10(CXC chemokine ligand-10,CXCL10)的表达量比L929 WT组分别平均高出6.7倍和21倍(P<0.001),而Poly[I:C]刺激无明显变化(P>0.05),表明IFIT1是通过DNA信号通路来行使其负反馈调节作用。为研究IFIT1基因的抗病毒作用,利用CRISPR/Cas9技术改造的HSV-1-VP26-mCherry病毒感染该敲除细胞株,通过测定病毒荧光数及病毒拷贝数,发现IFIT1敲除细胞株与L929 WT细胞相比,存活率提高了60%(P<0.001),病毒增殖能力在48 h后降低28.6倍(P<0.001)。该结果表明,IFIT1基因的缺失有利于抵抗HSV-1的感染。综上所述,IFIT1通过DNA信号通路负反馈上调IFN-β及ISG的表达,IFIT1的缺失对病毒入侵发挥了保护作用。该结果为后续研究开发治疗HSV-1感染相关的治疗药物提供了一个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单纯疱疹病毒 CRISPR/Cas9 干扰素诱导的四肽重复蛋白1 干扰素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型H1N1流感患者Th1/Th2细胞因子水平的观察 被引量:8
16
作者 李杨 秦晓松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753-755,共3页
目的通过检测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初步了解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1月14日到200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的... 目的通过检测甲型H1N1流感患者血清中细胞因子的水平,初步了解重症甲型H1N1流感患者的免疫应答特点。方法收集2009年11月14日到2009年12月31日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就诊并确诊为甲型H1N1流感患者作为病例组,同时随机选择同时期的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分别检测2组血清干扰素γ(IFN-γ),白细胞介素4(IL-4)及白细胞介素10(IL-10)浓度。结果与对照组相比,IFN-γ及IL-10均显著增高(P<0.05)。IL-4显著降低(P<0.05)。结论在甲型H1N1流感病毒感染的进程中,Th1和Th2细胞的平衡被打破,患者细胞免疫相对增强,体液免疫不同程度的受到抑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1N1流感病毒 干扰素Γ 白细胞介素4 白细胞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miR-148a-3p通过抑制IL-12/IL-12Rβ_(1)/IL-12Rβ_(2)/IFN-γ通路抑制Th1细胞极化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晗 李雪 +10 位作者 刘元林 刘伟江 王洋 白海涛 张金霞 苏菲娅 袁福临 李露 孟广雨 郑荣秀 张毅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1期816-823,共8页
目的探讨miR-148a-3p调控1型辅助性T(Th1)细胞极化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6周龄小鼠的脾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得初始CD4+(naïveCD4+)Th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naïve CD4+Th细胞CD62L表达水平。用小鼠白细胞介素12... 目的探讨miR-148a-3p调控1型辅助性T(Th1)细胞极化调控的分子机制。方法分离6周龄小鼠的脾单个核细胞,经免疫磁珠阴性分选获得初始CD4+(naïveCD4+)Th细胞,用流式细胞术测定naïve CD4+Th细胞CD62L表达水平。用小鼠白细胞介素12(IL-12)和IL-2及抗小鼠IL-4,CD28和CD3ε单克隆抗体的混合因子体外诱导naïveCD4+Th细胞向Th1细胞极化,同时在诱导体系中加入miR-148a-3p模拟物,诱导72 h。流式细胞术检测干扰素γ(IFN-γ)和CD4双阳性(IFN-γ+CD4+)细胞百分比,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Th1细胞极化相关基因IFN-γ、信号转导与转录激活因子1(STAT1)、IL-12受体β_(1)(IL-12Rβ_(1))、IL-12Rβ_(2)、STAT4和T细胞介导的转录调节因子21(Tbx21)mRNA表达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Th1细胞极化关键转录因子STAT4和磷酸化STAT4(p⁃STAT4)蛋白表达水平。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预测miR-148a-3p对IL-12/IL-12Rβ_(1)/IL-12Rβ_(2)/IFN-γ通路分子IL-12Rβ_(1),IL-12Rβ_(2),Tbx21和STAT4的调控靶标序列,用双荧光素酶载体psiCHECK2分别构建IL-12Rβ_(1),IL-12Rβ_(2),Tbx21和STAT4的3′UTR序列(psi-wt)及靶标点突变(psi-mutant)序列的克隆载体。将psi-wt和psi-mutant载体分别与miR-148a-3p模拟物共转染至人宫颈癌HeLa细胞,转染36 h后裂解细胞进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检测。结果经免疫磁珠分选获得的naïveCD4+Th细胞高表达CD62L,表明naïveCD4+Th细胞分离成功;诱导后Th1细胞极化百分比为(71±5)%,miR-148a-3p模拟物转染后Th1细胞极化百分比下降至(61±3)%(P<0.05)。miR-148a-3p模拟物转染可下调Th1极化关键转录因子STAT1(P<0.01),Tbx21(P<0.01)和STAT4(P<0.01)mRNA表达水平,同时IL-12/IL-12Rβ_(1)/IL-12Rβ_(2)/IFN-γ通路的关键受体IL-12Rβ_(1)(P<0.05)和IL-12Rβ_(2)(P<0.01)及调控Th1极化关键细胞因子IFN-γ(P<0.01)mRNA表达水平亦显著下调。miR-148a-3p模拟物转染可显著下调Th1极化过程所必需的STAT4和p-STAT4蛋白表达水平。生物信息学预测miR-148a-3p靶标并用双荧光素酶报告载体构建含其psi-wt和psi-mutant序列的克隆载体;经双荧光素酶报告系统检测证实,miR-148a-3p可靶向下调IL-12/IL-12Rβ_(1)/IL-12Rβ_(2)/IFN-γ通路的多个关键分子STAT4(P<0.01),Tbx21(P<0.01),IL-12Rβ_(1)(P<0.01)和IL-12Rβ_(2)(P<0.01)表达。结论miR-148a-3p通过靶向抑制IL-12/IL-12Rβ_(1)/IL-12Rβ_(2)/IFN-γ通路中STAT4,Tbx21,IL-12Rβ_(1)和IL-12Rβ_(2)蛋白表达抑制Th1细胞极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iR-148a-3p 1辅助性T细胞 细胞极化 干扰素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糖尿病患者血IL-1,IL-6,IFNγ测定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8
作者 田林红 陈雪红 +1 位作者 倪安民 宁英远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0年第7期538-539,共2页
目的 :探讨IL 1,IL 6 ,IFNγ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放射法对 15例 1型糖尿病、6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2 0例正常人的血IL 1,IL 6及IFNγ进行测定。 6 3例 2型糖尿病中有 30例合并早期肾病及眼底病变。结果 :1型糖尿病组血IL 1高... 目的 :探讨IL 1,IL 6 ,IFNγ与糖尿病的关系。方法 :用免疫放射法对 15例 1型糖尿病、6 3例 2型糖尿病患者及 2 0例正常人的血IL 1,IL 6及IFNγ进行测定。 6 3例 2型糖尿病中有 30例合并早期肾病及眼底病变。结果 :1型糖尿病组血IL 1高于正常组及 2型糖尿病组 [(31 14± 14 36 )pg/ml对 (2 1 37± 8 2 4)pg/ml及(2 3 15± 8 5 3)pg/ml,两者均P <0 0 5 ];血IL 6明显低于正常组及 2型糖尿病组 [(0 45± 0 2 1)ng/ml对 (0 95± 0 47)ng/ml及 (1 5 3± 0 0 7)ng/ml,P <0 0 5 ,P <0 0 1];1,2型糖尿病组血IFNγ均低于正常组 [(0 94± 0 6 5 )IU/ml及 (1 0 1± 0 6 1)IU/ml对 (1 6 4± 0 49)IU/ml,均P <0 0 1]。结论 :1型糖尿病胰岛 β细胞损伤与血IL 1,IL 6密切相关 ;1,2型糖尿病IFNγ水平均降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白细胞介素1 白细胞介素6 干扰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患儿外周血T辅助细胞1/2细胞因子水平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姜丽娇 卢美萍 +3 位作者 郭莉 吴建强 邹丽霞 徐益萍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3期281-286,共6页
目的:分析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患儿外周血T辅助细胞1/2(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特点,了解相关病理机制,以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活动期非SOJIA患儿4... 目的:分析非全身型幼年特发性关节炎(SOJIA)患儿外周血T辅助细胞1/2(Th1/Th2)细胞因子水平变化特点,了解相关病理机制,以期为治疗决策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12年11月至2015年5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活动期非SOJIA患儿41例(非SOJIA组,n=41)的临床资料,其中多关节炎型11例,少关节炎型10例,附着点炎型20例。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患儿血清IL-2、IL-4、IL-6、IL.10、TNF-α和γ干扰素水平,并与同期85例活动期SOJIA患儿及202名健康体检儿童(正常对照组,n=202)比较,同时分析非SOJIA患儿血清细胞因子水平与红细胞沉降率、c反应蛋白的相关性。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非SOJIA组患儿血清IL-2、IL-6、γ干扰素升高(2.9pg/mL与2.6pg/mL,9.9pg/mL与6.4pg/mL,6.3pg/mL与5.1pg/mL,均P〈0.05),而TNF—α、IL-10降低(2.7pg/mL与3.9pg/mL,2.9pg/mL与7.1pg/mL,均P〈0.01);与SOJIA组比较,非SOJIA组IL-6、IL-10降低(9.9pg/mL与33.5pg/mL,2.9pg/mL与4.1pg/mL,均P〈0.01),IL-4、1干扰素升高(3.1pg/mL与2.3pg/mL,6.3pg/mL与4.4pg/mL,均P〈0.05)。同时非SOJIA组附着点炎型、多关节炎型患儿血清IL-6水平高于少关节炎型(12.7pg/mL、11.0pg/mL与4.2pg/mL,均P〈0.05);附着点炎型患儿血清IL-6、TNF-α水平与超敏CRP呈正相关。结论:非SOJIA患儿Th1/Th2细胞因子失衡且Th1细胞占优势,血清IL-6可能参与非SOJIA的发病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炎 幼年类风湿/病理生理学 Th1细胞/免疫学 Th2细胞/免疫学 干扰素/血液 细胞因子类/血液 肿瘤坏死因子α/血液 白细胞介素类/血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与其配体结合活性的鉴定 被引量:1
20
作者 王玉姣 郭永丽 +2 位作者 罗修鑫 高明春 王君伟 《中国畜牧兽医》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2610-2619,共10页
为研究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与其配体结合的生物学性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犊牛原代肾细胞中扩增得到IFNAR1基因,然后构建了表达BoIFNAR1胞外区多肽(BoIFNAR1-EC)的... 为研究牛Ⅰ型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与其配体结合的生物学性质,本研究采用RT-PCR方法从感染水疱性口炎病毒(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VSV)的犊牛原代肾细胞中扩增得到IFNAR1基因,然后构建了表达BoIFNAR1胞外区多肽(BoIFNAR1-EC)的原核表达载体pET30a-BoIFNAR1-EC,在RosettaTM(DE3)pLysS宿主菌中表达出重组蛋白rBoIFNAR1-EC,并以纯化后的rBoIFNAR1-EC作为免疫原制备兔抗牛IFNAR1的多克隆抗体,随后鉴定BoIFNAR1与其配体的结合活性。结果表明,试验成功克隆得到1 685bp的牛IFNAR1基因,编码560个氨基酸,由24个氨基酸组成的信号肽、414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外区、23个氨基酸组成的跨膜区及99个氨基酸组成的胞内区组成,与其他物种IFNAR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63%~91%,在进化上具有高度保守性,其与羊的亲缘关系最近。随后构建了含牛IFNAR1胞外区基因的重组表达载体,并诱导表达了重组牛IFNAR1胞外区蛋白rBoIFNAR1-EC,其在大肠杆菌中几乎全部为可溶性表达,经纯化透析后作为免疫原制备了兔抗牛IFNAR1的特异性抗体,抗体效价高达1∶204 800。配体结合试验表明,牛IFNAR1重组蛋白可与牛IFN-αA和IFN-ε结合,其多克隆抗体可阻断牛IFN-αA和IFN-ε与细胞表面的IFNAR1特异性结合,进而阻断牛IFN-αA和IFN-ε的抗病毒信号传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干扰素受体α链(ifnAR1) 重组蛋白 多克隆抗体 抗病毒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