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32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ABRUPT CHANGE OF LAKE ENVIRONMENT IN WEST CHINA: AN EVIDENCE FOR GLOBAL CLIMATE WARMING
1
作者 Li Shijie, Shi Yafeng, Li Wanchun, Wu Jinglu, Yin Yu, Yang Xiangdong,Xia Weilan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375-376,共2页
Expanding or shrinking of lakes, especially in the closed basin, directly reflects the balance situation of water\|heat regime in the catchment. Fluctuations of the water\|level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climatic... Expanding or shrinking of lakes, especially in the closed basin, directly reflects the balance situation of water\|heat regime in the catchment. Fluctuations of the water\|level can be used as an indicator of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changes. Authors have investigated many lakes in West China in recent years, including lakes in the Tibet Plateau and in the arid area in the northwest China. We found that all lakes have been in shrinkage, some of them were changed into swamp and some dried dramatically up, which caused the abrupt change of the lake environment. This change led the grassland to be retrogression and desertification, and made the eco\|environment deterioration in West China.The Xingcuo Lake, in the height of 3425m ASL with 29km\+2 drainage area, located in the Zoige Basin, Northeastern Tibet Plateau, had changed into swamp in the area of 2km\+2 , and the vast area of peripheral marsh changed into grassland by the years of 1990. But the topographic map in the scale of 1/100000 and aerial photography surveyed at the end of 1960’s show clearly that this lake was in the area of 3 3km\+2 and surrounded by vast area of marshland. In the north central part of the Tibet Plateau, the Gourencuo Lake, in the height of 4650m ASL, was in the area of 23 5km\+2 with the average water depth of 1 3m in 1990. Then a dramatic change had been appearing in the recent years. When authors went there again in 1998,they found that the lake dried fully up. A thin salt crystal layer with saturated brine covered the flat central lake floor. This means that at least 30×10 6 m 3 water volume stored in the lake had been lost by the evaporation in 8 years, and many sand dunes had been formed. This abrupt change of lake environment could be recognized as the result of natural process or climate warming because of no human activity ther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BRUPT change lake environment west China CLIMATE WARM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ERSISTENCES IN THE δ^(13)C AND δ^(18)O FROM TS95, A LAKE CORE AT THE SOUTH FRANK OF WEST KUNLUN MOUNTAIN
2
作者 Zhou Houyun 1, Zhu Zhaoyu 1, Wen Qizhong 1,Li Bingyuan 2,Li Shijie 3, He Yixian 3 (1 Guangzhou Institute of Geochemistr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Guangzhou 510640, China 2 Institute of Geography, the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444-444,共1页
Tibet Plateau has uplifted greatly in the Late Cenozoic era (Li Jijun et al., 1979; Sun Honglie, 1996; Shi Yafeng et al., 1998). The uplift will unquestionably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of the plateau in t... Tibet Plateau has uplifted greatly in the Late Cenozoic era (Li Jijun et al., 1979; Sun Honglie, 1996; Shi Yafeng et al., 1998). The uplift will unquestionably influence the environment and climate of the plateau in the same time (such as resulting in the decrease of temperature) and leave some footprint on the contemporary sediments on or around the plateau. So, there must be some persistence component in the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evolution reflected by the geochemical information in the contemporary sediments. TS95, namely Tianshuihai Lake core is at the south frank of West Kunlun Mountain of Tibet Plateau and is suitable for the investigation of the persistence component. Using R/S analysis, Zhou Houyun et al. (1999) have previously calculated the Hurst index H of the three ferric indexes, FeO, Fe\-2O\-3 and ratio of FeO/ Fe\-2O\-3, from TS95. It is found that all these indexes satisfy Hurst law and they all are greater than 0 5, which means that there are some long run dependencies\|persistence component in th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evolution around Tianshuihai Lake area. This is in accordance with previous work by Yu Suhua et al. (1996). In this paper, the authors use the same method to do some R/S analysis on the other two climatic proxies of TS95, δ 13 C and δ 18 O, which are more suitable than the three ferric indexes to be climatic and environmental proxies. It is found that both the δ 13 C and δ 18 O satisfy Hurst law very well with H δ 13 C =0 875 and H δ 18 O =894, which suggests stronger persistence than the three ferric index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 δ 18 O TS95 west KUNLUN Mounta in R/S analysis environmental and CLIMATIC evolution PERSISTENC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patial Variations in Particle Size,Heavy Mineral Assemblage and Magnetic Concentration of Dark-reddish Sands on Cedar Beach,Western Lake Erie,Ontario,Canada
3
作者 Maria T.Cioppa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S1期124-124,共1页
Environmental magnetic research on beaches and shoreline processes is limited.Therefore,we carried out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tudies on the heavy mineral-enriched,dark-reddish sands on Cedar Beach of western Lake Eri... Environmental magnetic research on beaches and shoreline processes is limited.Therefore,we carried out environmental magnetic studies on the heavy mineral-enriched,dark-reddish sands on Cedar Beach of western Lake Erie(41.68°N,82.40°W).Magnetite has been identified as the dominant magnetic mineral of these sands.This study reveals a spatial variation in concentration of magnetite particles,distribution of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avy mineral MAGNETIC CONCENTRATION grain size dark-reddish SANDS cross-shore and lonshore variation Cedar BEACH lake Eri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eview of Restoration Technology and Multi-environmental Factors Analysis of West Lake Ecosystem in Hangzhou City
4
作者 Wang Xin Zhao Congcong Liu Yang 《Journal of Northeast Agricultural University(English Edition)》 CAS 2022年第3期37-47,共11页
The urban lake eco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term,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in it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ss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t multiple levels.Located in Hangz... The urban lake ecosystem ha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ong-term,complex and comprehensive in its ecological restoration process because it is related to social and economic activities at multiple levels.Located in Hangzhou City,China,the West Lake is a national-level scenic spot and a world heritage cultural landscape.It provides key ecosystem services for the city and has a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urban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nd the well-being of citizens.The West Lake has undergone an 1800-year governance process in history,realizing the harmonious coexistence with Hangzhou City.Since modern times,due to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urbanization and industrialization,the water quality of the West Lake and its freshwater ecosystem have been greatly damaged.Since 2002,Hangzhou City has achieved the overall restoration of the West Lake ecosystem through a series of measures,such as water diversion projects,dredging projects,and the West Lake comprehensive protection project,and the water environment and lakeshore landscape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This study analyzed the restoration technology of the West Lake ecosystem from two scales of the watershed and the site and discussed the water ecological governance system of the West Lake in the past 20 years.Through thedata analyses of the West Lake land use,vegetation,TP,TN,NH_(3)-N,COD_(Mn) and other multi-environmental factors,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water quality,transparency and eutrophication of the West Lake had been greatly improved.At the same time,the application of large-scale restoration methods and technologies also required long-term observation,and attention should be paid to the proliferation of alien species and the loss of heritage value,so as to further avoid potential ecological risks caused by ecological restoratio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rban lake aquatic ecosystem ecological restoration technology comprehensive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proje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与滞留率研究
5
作者 杨文晶 吕文 +6 位作者 刘帅 杨金艳 谢茂嵘 孙瑞瑞 谈剑宏 姜宇 王杰 《水利水电科技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8,共6页
基于2007—2019年阳澄西湖逐月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物通量滞留率。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年内分布不均,在水量差异较大时更易受水量影响;多年来各项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 基于2007—2019年阳澄西湖逐月水质水量同步监测数据,定量分析了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时空变化特征和污染物通量滞留率。结果表明:阳澄西湖入湖污染物通量年内分布不均,在水量差异较大时更易受水量影响;多年来各项入湖污染物通量整体呈下降趋势,降幅从大到小依次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8条主要入湖河道中白荡的入湖污染物贡献率最大,其次是蠡塘河和界泾河;空间分布上阳澄西湖南部入湖污染物通量最大,其次是北部和中部;2019年阳澄西湖污染物滞留率从大到小依次为氨氮、总磷、总氮、高锰酸盐指数,一半以上的入湖污染物量继续汇入中湖。建议重点关注主要污染物汇入区白荡和蠡塘河,加强对周边污染源的控制与综合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染物通量 污染物滞留率 入湖河道 水量 时空变化 阳澄西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WRF-Lake模式不同参数化方案对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模拟的影响
6
作者 王梓奕 杨显玉 +2 位作者 吕雅琼 孟宪红 王黎欢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416-1432,共17页
采用改进湖泊动力参数模块的WRF-Lake模式(WRF4.4.1),选取6种微物理方案、5种积云对流方案、2种边界层方案,共60种参数化方案组合对纳木错湖区2008年7月5-13日天气进行模拟,通过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大气边界层内变... 采用改进湖泊动力参数模块的WRF-Lake模式(WRF4.4.1),选取6种微物理方案、5种积云对流方案、2种边界层方案,共60种参数化方案组合对纳木错湖区2008年7月5-13日天气进行模拟,通过敏感性试验对比分析不同参数化方案组合对大气边界层内变量的模拟效果,利用“排名方法”对不同参数化方案在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的模拟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结果表明,模式能较好捕捉纳木错夏季平均2 m温度的总体时空分布特征,但湖上2 m温度模拟值偏高;受积云对流参数化方案和模式性能影响,各试验组对降水的模拟效果差异化显著并对日降水量存在不同程度的高估;模式对纳木错测站潜热通量日平均变化模拟性能最好,感热和风向较好,风速最差。整体而言,综合分析各试验组对纳木错湖夏季大气边界层的模拟能力发现,方案58(SBU-Tiedtke-MYNN3)对纳木错湖夏季2 m温度、日降水量、10 m风场及地表热通量的模拟效果最好。2 m温度RMSE值为2.38℃,日降水量RMSE值为10.48 mm,10 m风速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41,标准差之比为0.94,10 m风向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59,标准差之比为0.73,感热通量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94,标准差之比为1.89,潜热通量日平均变化的相关系数为0.89,标准差之比为0.91。因此,建议使用以上次网格参数化方案进行纳木错湖区夏季大气边界层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纳木错湖 WRF-lake 参数化方案 边界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0—2021年鄱阳湖及其河口渔业资源调查 被引量:2
7
作者 吴斌 章海鑫 +5 位作者 吴子君 张桂芳 傅培峰 王昌来 张燕萍 付辉云 《水生态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9-110,共12页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 调查鄱阳湖及其邻近河口水域渔业资源状况,为禁捕后长江流域通江湖泊的渔业资源养护提供科学依据。2020—2021年在鄱阳湖水域7个监测站位开展了84次渔业资源调查,获渔获物14333尾、10300.048 kg,经鉴定有93种。7个站位优势种分别为2~7种,其中湖口站位优势种仅2种,都昌站位和鄱阳站位优势种均为7种。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158~2.909、4.265~6.459和0.617~0.822。与2012年相比,2021年主要经济鱼类的变化体现在3个方面,即体长更长,增幅为6.1%~61.26%;体重更大,增幅为15.14%~291.57%;年龄结构更优,1龄和2龄所占比例明显减少,3~4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其中鳜(Siniperca chuatsi)是禁捕下上述变化的代表性鱼类之一。需要特别指出的是,青鱼(My-lopharyngododon piceus)数量仍然较少,且未发现4龄及以上个体,但2龄所占比例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渔业资源 多样性 禁捕 鄱阳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代西湖诗的演进轨迹
8
作者 肖瑞峰 《浙江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30-141,160,F0003,共14页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 作为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风景名胜,西湖酿成了西湖文学,而西湖文学又反哺西湖,造就了它的百代盛名。在西湖文学的艺术长廊里,唐代西湖诗居于引人瞩目的地位。其演进轨迹既有长久徘徊后的跃迁,也有陡然冲高后的回落。西湖诗发轫于初唐。尽管初唐诗人的笔触还停留在西湖的外围,西湖诗却已水波初兴,开启了它的艺术征程。盛唐时西湖诗渐趋成熟,因孟浩然、李白等诗坛高手的助推而风生水起。至中唐元和、长庆年间,在经历过九曲回环的流程后,终于掀起了涛飞浪卷的洪峰,而傲立于洪峰之上呼风唤雨、驱雷驭电的主导者则是白居易。但在白居易之后,西湖诗并没有能延续山呼海啸、高潮迭起的洋洋大观。晚唐、唐末及五代,西湖诗的创作都相对沉寂,对比白居易的巅峰之作,呈现出断崖式下坠的趋向。不过,作为西湖文学发展链条上的一个环节,它仍然具备承先启后的独特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代西湖诗 演进轨迹 白居易 张祜 钱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白居易西湖诗的经典性
9
作者 肖瑞峰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6-89,共14页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 追溯唐代西湖诗的演进历程,呈现出连点成线、再扩线成面、从而渐入佳境、蔚为大观的发展轨迹,而白居易是其间承前启后、只身登顶的集成者。可以说,他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全面观察、深入体验且持续描写西湖的诗人。西湖及其周边的所有景物都是他驰骋诗思的视点和摅写情感的触角。他与西湖的遇合及相知,是西湖文学史上的一段令人歆羡的佳话。白居易的西湖诗既在题材上拓展新境,又在艺术上创立新格,从而把唐代西湖诗推向巅峰,成为具有经典性的作品,而凝成这种经典性的主要元素是其艺术上的独创性。从意象的熔铸、画面的调适,到结构的锻造、语言的锤炼,白居易都力图推陈出新,以戛戛独造的艺术风貌标新立异、继往开来。其独创性至少包括西湖风光的整体呈现、审美意象的多维重构、诗画融合的深度推进、语言结构的锐意创新等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居易西湖诗 经典性 视点与触角 集成与超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雍正朝西湖行宫改置圣因寺园林考论
10
作者 陈兆肆 黄思珩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24-135,共12页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 雍正五年,清帝同意浙江总督李卫所请,将康熙帝的西湖行宫改造成圣因寺园林。自此,圣因寺园林开始呈现“景观化”和“宗教化”的双重特性。此举洵非“体圣心而惜物力”之类表面说辞所能解释,实则背后有强烈的政治意图,具体表现在:以“俯顺浙民慕思无已之诚”为由,缓和雍正帝先前与浙江士民剑拔弩张的关系;通过士民御容瞻仰、御碑观摩等活动,完成天命、亲民、仁泽等诸多意识形态的教化和渗透,成为“恩威并施”统治策略的具体展示;利用改造后的圣因寺,对以杭州为中心的浙江佛教秩序重加整顿,并适时获取地方情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雍正朝 西湖行宫 圣因寺园林 政治教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湖底泥磷释放量及释放规律的研究综述 被引量:4
11
作者 朱伟 侯豪 +5 位作者 刘环 许小格 朱瑜星 陈诺 曹俊 林乃喜 《湖泊科学》 EI CAS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4-35,共22页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 太湖是我国最为重要的湖泊之一,是国家湖泊治理的重点。自2007年水危机以来,太湖治理累计投入超2620亿元,是世界上治理力度最大的湖泊。2016年以来太湖出现磷反弹,2020年开始显著好转,2023年水华减少。太湖蓝藻水华与磷的响应相对显著,回顾太湖磷十余年来的研究,关于底泥内源释放对水体总磷贡献的说法不一,这对于太湖整体磷负荷的认识及内源治理措施的制定产生了重要影响。针对太湖底泥磷的源汇、释放量以及释放规律,本文对国内外关于湖泊底泥磷释放的监测、实验、计算等研究进行系统回顾,对关于太湖底泥释放方面的研究进行梳理。通过比较和分析,尝试形成对太湖底泥磷释放规律和范围的一些基本认识。通过综述总结提出了“总源”“总汇”“净源”“净汇”的概念,并对可能成为“净源”的5个过程的发生条件和释放强度进行分析。认为Fick扩散释放是可以恒常性发生的过程,而在具备条件才发生的过程中,DO<2 mg/L后出现的磷还原释放是比较主要的过程,需要重点关注。“净源”是否发生应该依据实际湖泊的环境条件开展动态释放实验来判断。太湖目前虽然处于“总汇”状态,但“净源”是显著存在的,明确“净源”存在的位置和发生的时段对于太湖内源治理非常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湖 底泥磷释放 源汇 质量平衡 释放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DNA技术在河流水库生境鱼类多样性评估中的应用——以重庆玉滩湖为例 被引量:1
12
作者 沈子伟 谢浪 +5 位作者 刘寒文 邓华堂 田辉伍 薛洋 陈大庆 段辛斌 《湖泊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96-1105,共10页
玉滩湖是重庆市西部四大供水工程之一,有2条入河河流,是一个典型的多栖境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尚未见玉滩湖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环境DNA(eDNA)技术,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玉滩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和... 玉滩湖是重庆市西部四大供水工程之一,有2条入河河流,是一个典型的多栖境生态系统。截至目前,尚未见玉滩湖鱼类组成和多样性的相关报道。本研究采用环境DNA(eDNA)技术,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研究玉滩湖鱼类群落多样性和结构特征,探索eDNA技术在河流水库生境鱼类多样性中的应用潜力。结果显示:应用eDNA技术共检测出鱼类36种,隶属于4目11科32属,物种相对序列丰度分析发现鳙(Hypophthalmichthys nobilis)、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的相对丰度较高;传统鱼类网具调查共检测出21种鱼类,隶属于3目9科20属。eDNA技术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共检测出鱼类42种,其中15种为共有物种,占传统鱼类网具调查鱼类总数的71.43%。基于序列丰度的α和β多样性分析表明,湖区、河口和入库缓冲区鱼类组成和多样性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河口和入库缓冲区的鱼类多样性高于湖区。综上,eDNA技术在鱼类物种检出率上高于传统鱼类网具调查,eDNA可作为一项重要的无损伤性鱼类资源监测辅助手段,在河流水库生境资源监测中进一步增加监测的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玉滩湖 EDNA 鱼类多样性 河流水库生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球南方”的历史传播:“南方元话语”与阐释共同体的建构 被引量:1
13
作者 马立明 《云南社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8-179,共12页
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调整的当下,“全球南方”被认为将强力挑战“全球西方”主导的既有秩序。然而,目前“全球南方”更多的仍是一个想象,并未真正成为具有共同话语体系与行动纲领的实体,很多南方国家依然处于游离状态,“全球南方”降临... 在国际局势发生深刻调整的当下,“全球南方”被认为将强力挑战“全球西方”主导的既有秩序。然而,目前“全球南方”更多的仍是一个想象,并未真正成为具有共同话语体系与行动纲领的实体,很多南方国家依然处于游离状态,“全球南方”降临的历史时刻仍未到来。在国际传播视域中,要呼唤“全球南方”,需要激活三大洲运动留下的思想遗产,打造系统性的“南方元话语”及促进南方国家阐释共同体的建构。作为南方国家重要一员的中国,推进“全球南方”的浮现有重要现实意义。但是,“全球南方”的建构并非取代西方话语,而是指向一个更加包容、更加公正的国际传播新秩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南方” 全球西方 元话语 阐释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Budyko模式的白洋淀流域不同时间尺度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于涛 韩鹏飞 +3 位作者 王旭升 蒋小伟 张志远 万力 《地学前缘》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49-458,共10页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 气候变化严重影响流域内水资源的形成和水文要素之间的转化,准确量化河川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对流域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当前非稳态条件下的水文气候弹性解析研究相对较少,本研究以白洋淀流域山区的八个子流域为研究区,使用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解析新方法,将年际径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进行分析,在中国流域验证该方法的有效性,将其适用范围进行拓展,并进一步与采用多年时间尺度稳态条件下的基于Budyko模式的弹性方法分析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表明:年际尺度下,年蒸散比和水储量变化比与年干旱指数具有良好的线性相关性;在年际和多年时间尺度下河川径流对降水变化更为敏感;而年际尺度下径流弹性系数小于多年稳态下的结果,表明流域水储量对径流气候变化的响应起到了重要的调节作用。年际弹性系数与流域面积的相关性较好。本研究验证了最新提出的基于Budyko模式的非稳态径流弹性系数新方法的有效性,并进一步将其适用性由湿润区拓展到半湿润、半干旱地区,对今后白洋淀流域和雄安新区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udyko模式 气候变化 弹性系数 白洋淀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进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於鹏 王健 +1 位作者 陈刚 倪志伟 《体育文化导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4-31,共8页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探究后冬奥时期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进的内在逻辑、困境,并提出路径。内在逻辑:以国家体育发展需要为根本遵循,以加快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为价值目标,以“点—面—全”循序渐进为... 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探究后冬奥时期我国冰雪运动“南展西扩东进”战略推进的内在逻辑、困境,并提出路径。内在逻辑:以国家体育发展需要为根本遵循,以加快推动体育强国建设为价值目标,以“点—面—全”循序渐进为战略布局。困境:冰雪文化底蕴薄弱,常态化参与者数量不足;冰雪运动资源短缺,服务供给质量不高;冰雪产业不健全,现代化水平较低;冰雪整体竞技实力薄弱,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待完善。路径:加强冰雪文化传播,营造冰雪文化氛围;统筹推进资源建设,提供高质量冰雪服务;打造冰雪全产业链,推动冰雪产业升级;提升冰雪整体竞技实力,完善后备人才培养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管理 冰雪运动 “南展西扩东进”战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林 邢国栋 +3 位作者 李正 孙祥余 李艳婷 袁金蕊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0-47,80,共9页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 云南省九大高原湖泊主要为封闭、半封闭型湖泊,且滇池、程海、杞麓湖、星云湖、异龙湖被列为治理型湖泊。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由于受自然因素及人类活动的影响,区域生态环境主要存在山地林草退化、农业农村面源污染严重、入湖河流水生态环境退化、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整体不稳定、流域综合监管能力和系统治理能力水平亟待提高等突出问题。针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以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为指导,以提升九湖流域生态功能和生态价值为导向,以恢复九湖流域水质为核心,从山地林草保护修复、农业农村面源污染综合治理、入湖河流水生态修复、湖滨带和湖体水环境治理修复、综合监管能力提升五大方面、23个方向出发,梳理集成现有成熟有效的修复技术及整治措施,形成九湖流域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修复框架,以期为九湖流域统筹开展生态保护修复工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湖泊 水生态保护 山水林田湖草沙 系统修复 云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RA5-Land青藏高原湖冰特征误差分析及FLake模式改进
17
作者 杨柳依依 文莉娟 +2 位作者 王梦晓 苏东生 董靖玮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25-1137,共13页
青藏高原上湖泊众多,其中大多数被季节性湖冰覆盖。湖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其生消过程会显著改变湖-气交换通量。而现有的高原湖冰长时间观测数据较少,需要利用湖冰再分析资料进行研究。但目前对ERA5-Land湖冰资料在高原的适用性及改... 青藏高原上湖泊众多,其中大多数被季节性湖冰覆盖。湖冰对气候变化响应敏感,其生消过程会显著改变湖-气交换通量。而现有的高原湖冰长时间观测数据较少,需要利用湖冰再分析资料进行研究。但目前对ERA5-Land湖冰资料在高原的适用性及改进方法还不甚清楚。因此,本文首先利用2010-2022年青海湖和鄂陵湖的湖冰观测数据,评估了ERA5-Land再分析资料对青藏高原典型湖泊湖冰特征的模拟能力。结果表明:ERA5-Land资料对青海湖和鄂陵湖的冰厚平均高估0.54~0.62 m,对封冻期天数高估约68 d·a^(-1)。其次对再分析湖冰数据误差来源进行分析,通过对比ERA5-Land和鄂陵湖观测资料及其各自驱动模式的模拟结果,得出误差主要来源于输出ERA5-Land湖冰数据的FLake一维湖泊模式。最后基于2010-2022年青海湖和鄂陵湖的MCD43A3地表反照率产品,利用其多年平均反照率和动态日均反照率改进了FLake模型,模拟冰厚平均偏差可分别减小85%和90%,封冻期天数的模拟偏差减小了约6d·a^(-1)和8d·a^(-1)。两种方法均可以改进FLake模型对湖冰的模拟效果,特别是对积雪覆盖时间较长的湖泊,动态反照率方法改进效果更明显。本研究揭示了ERA5-Land湖冰特征的主要误差来源为FLake模式中的湖冰反照率,并对该参数进行了改进,提高了模型对湖冰的模拟效果,可为提高ERA5-Land再分析湖冰数据在青藏高原典型湖泊的模拟精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湖冰 ERA5-Land Flake模式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力学溃坝模型的理论与方法评价 被引量:1
18
作者 巨江 刘少斌 +1 位作者 张若羽 兰志良 《泥沙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共8页
土力学溃坝模型理论和方法不成熟,包括溃口侵蚀方程漏掉了溃口长度和坝体干容重,溃口纵剖面形状人为假设,溃口横向展宽依赖于侵蚀深度等缺陷,导致计算的溃口流量与流速过程线,溃口下切与库水位降落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均与实测资料偏... 土力学溃坝模型理论和方法不成熟,包括溃口侵蚀方程漏掉了溃口长度和坝体干容重,溃口纵剖面形状人为假设,溃口横向展宽依赖于侵蚀深度等缺陷,导致计算的溃口流量与流速过程线,溃口下切与库水位降落过程线,溃口展宽过程线均与实测资料偏差较大,甚至规律性失真。溃坝扩散模型在经历了溃口纵剖面下切与横断面展宽的中间验证后,又用堰塞湖溃坝和土石坝溃坝实测资料与土力学方法最终对比,更客观地揭示了溃坝机理和规律。反映了坝体几何尺寸、材料特性、溃口水力特性及库容特性对溃口发展的综合影响,在溃坝应急抢险及数字模型平台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堰塞湖 溃坝扩散模型 误差函数 土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文博 廖启林 +5 位作者 范健 黄顺生 任静华 崔晓丹 刘玮晶 徐宏婷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30-341,共12页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 为有效防控耕地重金属污染,对江苏太湖地区获取的42套水稻全株样品Cd、Hg、Pb等元素地球化学数据进行系统分析,基于土壤-水稻系统元素分布分配及其相关性等,探讨水稻全株(根、秆、茎、叶、枝、皮、米等全部器官)Cd、Hg、Pb分布富集特征。结果显示:太湖地区水稻全株Cd、Hg、Pb分布富集存在显著差异,水稻器官中以稻米富集Cd、Hg、Pb的能力最弱。在Cd、Hg、Pb中,水稻吸收Cd的能力最强,水稻全株Cd的生物富集系数(BCF)比Hg高35倍、比Pb高42倍;水稻全株Cd分布具有显著的单向逐渐降低特征,顺序为根→秆→茎→叶→枝→皮→米,Cd均量从10.61 mg·kg^(-1)逐渐降到0.62 mg·kg^(-1),其BCF均值从5.941降到0.325,各水稻器官之间的Cd含量均具有显著正相关性,稻米Cd主要受控于土壤Cd、pH、总有机碳(TOC)等及根系吸收;水稻全株Hg分布呈现叶、根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Hg均量为0.0044~0.0276 mg·kg^(-1),其BCF均值为0.020~0.124,富集能力排序为米<秆<皮<茎<枝<根<叶,稻米Hg主要受控于土壤TOC、Hg等及茎、叶吸收;水稻全株Pb分布呈现根、叶相对富集特征,各水稻器官Pb均量为0.10~8.25 mg·kg^(-1),其BCF均值为0.002~0.178,富集能力排序为米<茎=秆<枝=皮<叶<根,稻米Pb主要受控于土壤Pb、TOC等及茎、叶、根系吸收。因此,当地防控水稻Cd污染要重点关注土壤环境,而防控水稻Hg、Pb污染既要关注土壤环境,还要或更要关注大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全株 CD HG PB 分布 富集特征 江苏太湖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骅坳陷深凹区油气成藏条件与富集模式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长伟 陈家旭 +6 位作者 柴公权 刘国全 崔宇 宋舜尧 董文韬 张绍辉 张睿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16,共15页
断陷湖盆深凹区勘探程度低,是寻找战略资源接替的重要勘探领域,深凹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有待开展。以黄骅坳陷沧东深凹区和歧口深凹区为例,深入开展了深凹区沉积、储层、烃源岩和圈闭条件研究,明确了深凹区控砂成储机制与成藏模式。结果... 断陷湖盆深凹区勘探程度低,是寻找战略资源接替的重要勘探领域,深凹区油气成藏系统研究有待开展。以黄骅坳陷沧东深凹区和歧口深凹区为例,深入开展了深凹区沉积、储层、烃源岩和圈闭条件研究,明确了深凹区控砂成储机制与成藏模式。结果表明,沧东深凹为盆缘深凹,距离物源区近,源-断-凹配置控制发育扇三角洲沉积,具备“砂泥互层-下生上储型”源储空间配置和“早充注-早深埋型”源储时间配置。与之对比,歧口深凹为盆中深凹,距离物源区远,源-沟-坡配置控制发育远岸水下扇沉积,具备“泥包砂-立体充注型”源储空间配置和“晚充注-晚深埋型”源储时间配置。2类深凹区均呈现出泥岩与砂岩富集的特征,深凹区优质烃源岩热演化程度高,具备规模生烃的条件,同时也具备发育大砂体的有利条件,“优势矿物-有机酸溶蚀-异常超压”三大控储因素造就深凹区有效储层发育。深凹区圈闭条件优越,以岩性油气藏为主,具备源储耦合、近源充注、带状富集的特点。研究进一步证实断陷湖盆深凹区具备良好的勘探潜力,为深凹区油气勘探提供了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断陷湖盆 黄骅坳陷 深凹区 成藏条件 油气成藏 富集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