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59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学》诠释与中晚明的朱王之争
1
作者 李敬峰 《文史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92,166,共10页
《大学》是中晚明朱子学与阳明学辩争的典据所在。朱子、阳明先后藉由《大学》为中晚明学者点明创立新说的路径,推动《大学》成为中晚明学者介入和回应朱王之争的要津,并从文本与义理两面展开全方位的争辩。在《大学》文本上,中晚明学... 《大学》是中晚明朱子学与阳明学辩争的典据所在。朱子、阳明先后藉由《大学》为中晚明学者点明创立新说的路径,推动《大学》成为中晚明学者介入和回应朱王之争的要津,并从文本与义理两面展开全方位的争辩。在《大学》文本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分章、格致补传、亲民或新民等展开构思,形成数量众多、内容互异的《大学》改本,使得中晚明成为《大学》改本史上数量最多的时期。在《大学》义理上,中晚明学者围绕《大学》的宗旨、格物以及“三纲领”之间的关系等展开辩论,将《大学》的义理在尽可能的诠释方向上打开。要之,这一经典诠释与学术思潮的双向互动富含至深且远的学术史意义:一是丰富和拓展了《大学》诠释的方向和维度;二是显豁朱子学与阳明学的异同,并使得朱王之争一直持续到清初,成为朝野共同关注的学术思潮;三是一定程度上推进朱子学与阳明学的融合;四是推动明清之际原始儒学的复兴,为我们理解经学与理学的关系提供了一个具体而鲜活的案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 朱王之 中晚明 朱子学 阳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80年代文学价值论争的理论逻辑及其影响
2
作者 李明彦 《江淮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77-185,共9页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 20世纪80年代中国学界掀起了文学价值的讨论热潮,形成了三种主要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外部关系世界,第二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虚构空间上建立起来的意义世界,第三种观点认为文学价值在于文学自身的审美性。三种理论实际上对应着文学的现实维度、意义维度、审美维度这三种本体特性,是文学本质特征在价值论上的具体体现。价值论争经历了由外在向内在转移、由宏观向微观转移的视野变化,三种观点最终合流,在80年代末期形成文学价值综合论。总体来看,80年代的文学价值论争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直接催生了20世纪90年代“文论失语症”“审美意识形态论”“躲避崇高”等理论话题的提出与讨论,并且讨论形成的各个理论分支为新世纪以来的文学思潮奠定了基础,促进了文学多元发展态势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0世纪80年代 文学价值论 理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习近平文化思想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原创性理论贡献
3
作者 吴争春 何宝君 《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共12页
“古今中西之争”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核心时代命题在思想文化维度的探索,长期以来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引进外来文化与保持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文化... “古今中西之争”深刻反映了近代以来国人对“中国向何处去”这一核心时代命题在思想文化维度的探索,长期以来是中国文化思想史研究的重要内容。如何处理引进外来文化与保持本民族文化主体性的问题、传统文化与现代化的关系问题、文化主体性—文化主导性—文化领导权的关系问题,是百年“古今中西之争”所争论的三大核心问题。习近平文化思想创造性提出文化主体性、以理性态度对待传统文化、创造性提出“根脉”论、“魂脉”论和文化领导权理论,对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三大核心问题作出了原创性理论贡献。习近平文化思想是中国共产党在文化建设领域长期实践经验的深刻提炼与系统性理论总结,为新时代中国共产党肩负新的文化使命,引领中华文化走向世界舞台,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提供了理论指引和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古今中西之 文化主体性 文化领导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学理逻辑:以近代以来体用关系为线索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强 王舒悦 《学习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0-117,共8页
“体用”关系贯穿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学理逻辑主线。回顾百年中国学术史,“古今中西之争”围绕“体用”关系展开,这集中表现在两个转变上:一是面临三千年之大变局的“天下—中国”世界观遭受挑战,中华文... “体用”关系贯穿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发展,是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学理逻辑主线。回顾百年中国学术史,“古今中西之争”围绕“体用”关系展开,这集中表现在两个转变上:一是面临三千年之大变局的“天下—中国”世界观遭受挑战,中华文明内部的“夷夏之辨”转变为中西关系的“体用之辩”;二是“体用之辩”从中国哲学的“道器”“理气”“心物”形而上学层面,转变为“中国向何处去”的政治论争,提出了“中体西用”“西体中用”以及“中西各有体用”等不同主张。但是,在传统文化视域中,无法破解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现代化道路选择上的“两难困境”。在引入了马克思主义以后,中国人在精神上由被动转入主动,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唯物主义的历史观和认识论基础。作为习近平文化思想理论品格的“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是对中国传统“体用”关系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既赋予了“体用”以新的文化生命体的生存本体论基础,同时也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提供了方法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 “体用”关系 习近平文化思想 学理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李党争与晚唐之际的石刻书写
5
作者 李军 梁雨昕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74-83,共10页
石刻材料作为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备受中古史学界重视。通过分析崔郸、令狐梅、裴夷直和牛僧孺等人的碑志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撰文者为了将当事人与失势的李德裕划清界限,同时也出于保护自身的考量,在相关碑志中掺入了不少虚构的史实。这... 石刻材料作为传世文献的重要补充,备受中古史学界重视。通过分析崔郸、令狐梅、裴夷直和牛僧孺等人的碑志材料,我们可以发现撰文者为了将当事人与失势的李德裕划清界限,同时也出于保护自身的考量,在相关碑志中掺入了不少虚构的史实。这种做法隐蔽性较强,从而给学者的研究带来了严重的干扰。学界在利用牛李党争背景下所生成的碑志材料时,不仅要挖掘其所提供的历史信息,而且要留意时局对石刻材料所产生的偏差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唐之际 牛李党 石刻书写 政治区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部会之争”与抗战时期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的统一
6
作者 沈杰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8-106,158,159,共21页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成立,开始筹谋全国边疆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教育部蒙藏教育司与执掌蒙藏兴革事项的蒙藏委员会在蒙藏教育事业上存在职能重叠,双方围绕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纷争。抗战全面爆发后... 1929年国民政府教育部蒙藏教育司成立,开始筹谋全国边疆教育事业的建立与发展。教育部蒙藏教育司与执掌蒙藏兴革事项的蒙藏委员会在蒙藏教育事业上存在职能重叠,双方围绕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展开了长达十余年的纷争。抗战全面爆发后,随着边疆教育地位的上升,“部会之争”日益公开化和白热化。经过多方集中讨论和国民党高层的综合考量,1941年11月,国民政府颁发《边地青年教育及其人事行政实施纲领》,正式确立教育部主管全国边疆教育事务。“部会之争”,既反映了国民政府边疆教育中央行政管理权的演变过程,又展示了教育部统筹战时边疆教育体制的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部会之 蒙藏委员会 边疆教育 行政管理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邦德国对纳粹历史的反思历程与两次“历史学家之争”
7
作者 谭渊 望路 《史学集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1-61,共11页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德国虽然对纳粹进行了清算,但是对历史罪责的反思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战后初期,亲身经历纳粹统治的德国民众对历史罪责普遍采取沉默与回避态度。战后出生的青年一代成长起来后,在1968年学生运动的推动下... 1945年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后,德国虽然对纳粹进行了清算,但是对历史罪责的反思经历了曲折的历程。在战后初期,亲身经历纳粹统治的德国民众对历史罪责普遍采取沉默与回避态度。战后出生的青年一代成长起来后,在1968年学生运动的推动下,德国官方开始认真反思纳粹历史。1970年勃兰特总理的“华沙之跪”,成为德国反思历史罪责的重要标志。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在德国总统魏茨泽克的公开呼吁和“历史学家之争”的推动下,德国社会逐步直面历史,最终以立法形式确认了历史罪责反思的成果。进入21世纪后,在全球化、移民潮和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下,德国对历史罪责的反思屡经波折,经历了“第二次历史学家之争”的考验,但其不断走向深入的总趋势已不可阻挡。德国民众对纳粹历史罪责的反思历程,成为反映战后德国政治、社会与意识形态发展的一面镜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 纳粹罪行 历史反思 历史学家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联三争”助推乡村振兴新探索——以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新楼房村为例
8
作者 王政英 茅欣媛 《南方农机》 2025年第6期92-95,共4页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新楼房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出了“三联三争”的发展模式,依托“村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关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局性、历史性任务。云南省曲靖市马龙区马鸣乡新楼房村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牢固树立新发展理念,因地制宜,精准施策,提出了“三联三争”的发展模式,依托“村党总支+公司+合作社+农户”的联营抱团发展模式,通过平台联建、资源联合、利益联结的“三联”机制,构建了新型的农业产业经营体系,实现了农村产业发展组织化、规模化、产业化,有效提升了农业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坚持党建引领、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产业、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有助于优化农村资源配置,带动经济发展,促进农村组织振兴、人才振兴和文化振兴,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三联三争”模式可为其他地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提供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联三 乡村振兴 新探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古今中西之争到新的文化生命体 被引量:8
9
作者 陈立旭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2-145,160,共15页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 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作出了“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论断。近代以来,面对西方冲击,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的旧文化生命体濒临解体,如何处理中与西、古与今的关系,再造新的文化生命体,构筑文化自信赖以依托的文化主体性,找回并坚定文化意义上的自我,重构国家认同的文化基础,就成为一个摆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面前的重大课题。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后,以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基因,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发展出了中华文明的现代形态、中国式现代化的文化形态,“造就了一个有机统一的新的文化生命体”,“巩固了文化主体性”。这就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 新的文化生命体 文化主体性 马克思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访非洲文学语言之争——一个社会历史的视角 被引量:1
10
作者 翟乃海 《山东外语教学》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9-107,共9页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 语言问题是非洲现代英语文学批评和理论中的焦点问题之一。表面上,非洲文学的语言论争是关于使用英语等欧洲语言还是非洲语言进行文学创作的论战,但它包含语言媒介与非洲审美经验表达、英语与民族团结、文化认同、非洲文学向谁言说等多重维度。它的实质是语言政治和文学功用的问题。从这个角度看,位于论争两端的阿契贝和恩古吉的分歧,不单纯是语言选择的问题。它反映了两人政治倾向和意识形态的冲突,折射出尼日利亚和肯尼亚文化精英对独立后社会未来和共同体的不同想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洲文学 语言之 社会历史 阿契贝 恩古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的存废之争及其启示
11
作者 赵俊芳 李露 《黑龙江高教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3-88,共6页
鉴于“肯定性行动”取消导致弱势群体录取比例下降、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筛选功能需求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利益受到影响,美国众多院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一招生政策的调整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 鉴于“肯定性行动”取消导致弱势群体录取比例下降、学术能力评估测试筛选功能需求降低以及高等教育机构利益受到影响,美国众多院校不再强制要求学生提交标准化考试成绩。这一招生政策的调整引发学界和社会的广泛关注,美国学术能力评估测试存废问题成为争论焦点。持否定观点者质疑SAT的公平性和有效性,认为标准化考试成绩和考生的社会经济地位有着显著的相关性等;持肯定观点者认为,SAT成绩是美国绝大部分高校开展招生录取工作的重要依据,在维护弱势群体利益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回顾美国SAT存废之争的基础上,客观分析这一论争的深层原因,为我国高考改革提供一些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准化考试 SAT 存废之 高考改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阳修与濮议之争新论
12
作者 顾友泽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3-121,共9页
追奉宋英宗生父濮安懿王使用何典,执政派与台谏派展开了激烈论辩。台谏派依据纲纪礼法、皇权合法性等原则,主张英宗称其生父濮安懿王为皇伯;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执政派则以人情论为理论基础,对经典的理解不依傍汉唐经传而自我发明,解释... 追奉宋英宗生父濮安懿王使用何典,执政派与台谏派展开了激烈论辩。台谏派依据纲纪礼法、皇权合法性等原则,主张英宗称其生父濮安懿王为皇伯;而以欧阳修为代表的执政派则以人情论为理论基础,对经典的理解不依傍汉唐经传而自我发明,解释《仪礼》中“为人后者为其父母报”,主张称皇考。濮议之争表面以执政派胜利而终结,但欧阳修因被误认为执政派的首议者,遭到公议的排斥,其政治生命与自然生命提前终结,成为濮议最大的受害者。欧阳修以及执政派对濮议之争走向的不确定性未有充分预估,在论辩中丧失了先机。欧阳修以及执政派之所以坚持主张称亲,是因为他们认为称皇考或亲既有理论依据和历史经验,且符合其同情英宗的心理,欲借此帮助英宗建立心理安全。欧阳修遭到台谏派最激烈的攻击,既因为他是执政派的代言人,又与其高度的学术自信和偏执的性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阳修 濮议之 误解 人情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陈亮“事功之学”的哲学贡献及其现代价值——以重思“朱陈之争”为中心
13
作者 高瑞泉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6-89,共14页
在南宋这一“中国转向内在”的时代,陈亮以“事功之学”对朱熹理学提出了挑战。这场争论围绕“义利之辩”“王霸之争”和何谓理想人格三项议题展开。朱熹构建了形上学和伦理学的精微体系,陈亮则发扬了孔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以功利主义匡... 在南宋这一“中国转向内在”的时代,陈亮以“事功之学”对朱熹理学提出了挑战。这场争论围绕“义利之辩”“王霸之争”和何谓理想人格三项议题展开。朱熹构建了形上学和伦理学的精微体系,陈亮则发扬了孔子积极用世的精神,以功利主义匡救世儒空谈心性之弊,两者构成了宋儒伦理学的主流与伏流的关系;在政治文化的向度,朱熹的儒家王道理想主义和陈亮儒法合一的现实主义,凸显了古代政治史的显/隐、表/里结构。朱熹意在挽“人欲横流”之世风,陈亮则拒绝朱熹的“醇儒”楷模,坚持孔子的学以成人理想,力主豪杰人格,以救理学人格论偏枯之失。从现代性视域看,陈亮所提倡的“豪杰”人格屡屡为后来的改革者所推崇;他对商业和商人地位的重视,可以视为倡导商业伦理之前驱。进入中国对外开放、积极进取的20世纪,功利主义从“伏流”翻转为“主流”,陈亮的政治理论与现代国家的建构也颇有契合之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陈亮 功利主义 王霸之 豪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方哲学起源与哲学史重构——文明比较与古今之争视野下的探析
14
作者 林志猛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34-141,共8页
西方哲学史的书写存在诸多范式,重写西方哲学史首先应注意到,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为过度的理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强力主义等提供理论资源。其次是关注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近东和埃及文明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深刻影响,考察早期希腊... 西方哲学史的书写存在诸多范式,重写西方哲学史首先应注意到,西方哲学思想如何为过度的理性主义、技术主义、功利主义、强力主义等提供理论资源。其次是关注古代地中海文明尤其是近东和埃及文明对西方哲学起源的深刻影响,考察早期希腊哲学关于宇宙、本原、灵魂、政治秩序的看法与东方文明的紧密关系,以破解单一文明中心论的叙事逻辑。最后是从古今之争的视野出发,完整呈现西方古今哲人在理解重要哲学议题上的纷争,及为何会产生不同的政制设计、道德意识、人性认知、文明构建等,从而看清西方现代性危机的根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哲学起源 近东文明 希腊哲学 古今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熙宁变法中的道学之争及审美转向
15
作者 李昌舒 曹务龙 《东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1-130,149,共11页
熙宁变法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北宋风起云涌的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激烈冲突,主要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之间的矛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变法的政治冲突,或者是具体的学术之争,但通过对二者思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 熙宁变法不仅是一个政治事件,更是北宋风起云涌的儒家思想内部的一次激烈冲突,主要是二程为代表的洛学与王安石为代表的新学之间的矛盾。已有研究大多集中于变法的政治冲突,或者是具体的学术之争,但通过对二者思想的深入分析,可以看到,二者有同有异:异者,是关于“道”与“术”的关系,或者说“道”为一还是为二;同者,都致力于性命道德的追求。变法及其失败对于洛学以及南宋理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奠定了两宋之际文化转向的雏形。北宋前中期士人关于审美的焦虑在这一过程中也得以消解,“道”成为审美的标准,这也是南宋美学转向内在的根本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熙宁变法 道学之 新学 洛学 审美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代新征程怎样交出破解“古今中西之争”的出色答卷?
16
作者 王子蕲 《理论与改革》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12,1,共5页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①这个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中... 2023年6月2日,习近平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讲话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①这个重要论述充分彰显了中国共产党坚定的文化自信和高度的文化自觉,从历史演进的维度提出了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历史课题的新要求。“古今中西之争”源于近代中国社会衰败而引起的文化冲突。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用先进的军事武器轰开了东方古老帝国的大门,使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泥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今中西之 文化自信 近代中国社会 文化冲突 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文化自觉 破解 历史演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原创性贡献 被引量:2
17
作者 范鹏 杨丽 《求是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21,共12页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 “中国向何处去”的道路寻找在思想文化上表现为“古今中西之争”,从“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到“中体西用”,由进化论背景到唯物史观视域,这一争论的演进逐步深化。中国共产党人在破解“古今中西之争”过程中经过了长期努力,李大钊、毛泽东、邓小平的贡献尤为突出。习近平文化思想从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目标的确立、“文化生命体”的现代文明观的确立和通过全球文明倡议促进形成人类文明共识体等方面,为彻底破解“古今中西之争”创造了根本的理论条件、提供了必要的思想基础,这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的原创性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习近平文化思想 根本条件 “古今中西之 “文化生命体” “人类文明共识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方法论还是本体论——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阐释学之争的学理重省 被引量:3
18
作者 朱海坤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96-104,共9页
方法论与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互相对立的两种理论形态。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在学理层面揭开了它们之间的深刻矛盾。首先,在意义旨归上,方法论阐释学主张意义的先在性,追求理解的同一性;本体论阐释学强调意义的生产性,肯定理解的... 方法论与本体论是西方现代阐释学互相对立的两种理论形态。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在学理层面揭开了它们之间的深刻矛盾。首先,在意义旨归上,方法论阐释学主张意义的先在性,追求理解的同一性;本体论阐释学强调意义的生产性,肯定理解的差异性。其次,在本体论上,方法论阐释学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自然本体论为基础,而哲学阐释学以海德格尔的本体论变革为前提,主张理解即存在。再次,在价值论上,方法论阐释学秉持价值优先原则,而伽达默尔坚守事实理性,面临价值相对主义的问题。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争为中国阐释学建构的路径选择和学理奠基提供了必要参考。中国阐释学应当以方法论为主,强化价值论维度,从民族文化传统中确立其学理根据,化解方法论与本体论的冲突,避免因激进历史主义而造成价值虚无主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特劳斯与伽达默尔之 方法论阐释学 本体论阐释学 中国阐释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问题”与“主义”之争的再审视——基于核心资料的解读 被引量:1
19
作者 杨宏雨 《学术界》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64-180,共17页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曾被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核心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核心资料的基础上叙述、构建的历史,才是比较真... 五四时期的“问题”与“主义”之争曾被定性为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之争、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改革开放以后,不少学者对这一观点提出了异议。核心资料是史学研究的基础,在核心资料的基础上叙述、构建的历史,才是比较真实、可靠的历史。仔细阅读“问题”与“主义”之争的核心资料,不难发现,问题与主义之争并不似一些学者构建的那种剑拔弩张的意识形态之争,而是一场极为平和的学术探讨。五四时期,胡适、蓝公武、李大钊秉持“真理愈辩愈明”“君子和而不同”“吾爱真理,吾惜友谊;不因追求真理而害友谊,也不因珍惜友谊而昧真理”等理念,在《每周评论》上进行的这场讨论,是思想的碰撞和学术的对话,争论中达成了一些共识,也存在着不少分歧,但无论是共识还是分歧,都促进了思想发展。当时的舆论界对这场讨论的参与度不高,几乎没有人将其看作是马克思主义与实验主义的较量。“问题”与“主义”之争在中国近现代思想史上只激起了小小的涟漪,在1949年以前的史学著作中,很少有人重视这场争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问题”与“主义”之 核心资料 和而不同 共识与歧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蒂斯之争”再考察
20
作者 王旭明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90-203,216,217,共16页
延安时期的美术创作在对“洋”形式的选择上面临着内在困境:既承担着革命运动自身具有的“国际”属性,同时又面对着革命理论“中国化”与革命实际需求的选择。“马蒂斯之争”作为发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的美术论争,包含诸多重要... 延安时期的美术创作在对“洋”形式的选择上面临着内在困境:既承担着革命运动自身具有的“国际”属性,同时又面对着革命理论“中国化”与革命实际需求的选择。“马蒂斯之争”作为发生在“延安文艺座谈会”期间的美术论争,包含诸多重要的问题。比如,此次论争的历史文献存在许多关联性问题:一方面,涉及西方艺术运动及其“现代精神”;另一方面,包含“五四”新文化运动、左翼文艺运动、延安文艺运动以来“革命”与“美术”之间的关系转换。回到历史语境,此次论争的发生逻辑,“马蒂斯”在鲁艺美术教学活动中的呈现,以及“马蒂斯之争”与座谈会的关系等关键问题仍需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蒂斯之 延安鲁艺 革命“新文艺” 延安美术史 价值转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