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施氮量对川东南冬水田稻鱼共作系统下杂交稻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影响 被引量:2
1
作者 徐富贤 周兴兵 +6 位作者 张林 郭晓艺 刘茂 朱永川 熊洪 郭长春 蒋鹏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09-921,共13页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 【目的】利用川东南冬水田区连续多年稻鱼共作系统,研究施氮(N)量对免耕栽培杂交稻产量形成和土壤养分的影响,为制定稻鱼共作系统下免耕栽培杂交稻长期、合理的氮肥管理策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18—2022年在川东南冬水田区开展了5年大田定位试验,供试杂交稻品种为蓉优1015和内6优103,耕作方式为免耕。设置N 0、45、90、135 kg/hm^(2)4个施氮水平,分别记作N_(0)、N_(45)、N_(90)、N_(135)。在水稻收获期,调查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分析0—20 cm土层土壤全量和速效氮、磷、钾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和pH,通过回归分析,研究施氮量与水稻产量和土壤养分因子含量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稻鱼共作系统下,年份、施氮量对杂交稻产量及产量构成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5年间,杂交稻产量与施氮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r=0.9070^(**)~0.9720^(**)),与低氮量处理N_(45)相比,N_(90)和N_(135)处理杂交稻产量分别增加了6.37%~26.53%、9.11%~25.11%,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也显著增加。而N_(90)处理杂交稻产量与N_(135)处理相当或更高。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产量构成(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粒数、结实率和千粒重)与产量的偏相关系数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t=2.20*~9.17^(**))。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杂交稻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对产量的直接贡献(分别为0.8754和0.4987)和总贡献(分别为0.6364和0.3598)较大,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是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在N_(0)、N_(45)处理下,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下降,而在N_(90)、N_(135)处理下随稻鱼共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而全磷、全钾、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则随施氮量增加而下降。杂交稻产量与土壤养分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可见提高磷素、钾素供给能力是稻鱼共作系统杂交稻高产的重要基础。【结论】川东南冬水田区稻鱼共作系统下,年施氮90 kg/hm^(2)可以提高杂交水稻的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粒数,进而维持甚至提高水稻产量。连续施用中、高量氮肥还可以提升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且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增加趋势;土壤pH值则随稻鱼共作年限延长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水田 稻鱼共作 氮肥管理 水稻产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田间机械除草装备与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被引量:66
2
作者 马旭 齐龙 +2 位作者 梁柏 谭祖庭 左彦军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162-168,共7页
水稻田间机械除草技术在减量除草剂防治和有机稻草害控制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水稻田间机械除草装备与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除草装备的不足之处,并总结了水稻田间机械除草技术的类型和特点,... 水稻田间机械除草技术在减量除草剂防治和有机稻草害控制的研究和应用中具有重要作用。该文在收集、整理国内外水稻田间机械除草装备与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指出了现有除草装备的不足之处,并总结了水稻田间机械除草技术的类型和特点,最后提出水稻田间机械除草技术应向着智能化、仿生化和多种除草技术联合化发展,进而提高除草精度,使其在水稻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除草 装备 技术 水田除草机 智能识别 机械仿生 水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养分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2
3
作者 吕艳东 徐令旗 +8 位作者 姜红芳 兰宇辰 安懿亮 崔致远 张佳柠 赵海红 李红宇 钱永德 郭晓红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103-111,共9页
于2017—2018年,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氮肥运筹方式:不施氮肥(N0)、农民习惯施氮(N1)、平衡施氮(N2)、减氮施肥(N3)和氮肥后移(N4),研究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磷钾养分积累转运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 于2017—2018年,以粳稻品种垦粳7号和垦粳8号为试验材料,设置5种氮肥运筹方式:不施氮肥(N0)、农民习惯施氮(N1)、平衡施氮(N2)、减氮施肥(N3)和氮肥后移(N4),研究氮肥运筹对苏打盐碱地水稻氮磷钾养分积累转运以及生产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农民习惯施氮相比,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显著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积累量,而氮肥后移则相反;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提高了齐穗期和成熟期植株氮、磷、钾的转运量和转运效率以及氮、磷、钾收获指数,且以平衡施氮增幅最大,氮、磷、钾转运量分别提高了55.54%、60.03%和40.07%,转运效率分别提高了12.75%、19.72%和14.26%,氮、磷、钾收获指数分别提高了6.04%、5.13%和2.08%。此外,水稻100 kg籽粒吸钾量>100 kg籽粒吸氮量>100 kg籽粒吸磷量,且均表现为平衡施氮>减氮施肥>农民习惯施氮>氮肥后移>不施氮肥,而氮、磷、钾素稻谷生产效率则呈相反趋势。平衡施氮和减氮施肥有利于提高苏打盐碱地水稻养分的积累和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肥运筹 养分积累 养分转运 水稻 产量 苏打盐碱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创新扩散过程中的障碍因素分析 被引量:6
4
作者 张辉玲 崔建勋 +2 位作者 马力 白雪娜 黄修杰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107-2112,共6页
【目的】深入分析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扩散中的障碍因素,以提高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扩散效果。【方法】选取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东西两翼次发达地区、粤北不发达地区6个典型自然村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采用者及技术... 【目的】深入分析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扩散中的障碍因素,以提高现阶段我国农业技术扩散效果。【方法】选取珠江三角洲发达地区、东西两翼次发达地区、粤北不发达地区6个典型自然村的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采用者及技术提供单位和科研推广人员为调查对象,对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扩散过程中的扩散源、被扩散技术本身特性、技术采用者、技术扩散环境中的障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水稻"三控"施肥技术适应性广、效果稳定,扩散过程中有课题项目支持和行政手段激励将推广得更顺利;空间距离越小、交通越便利、语言和信息交流越顺畅,则技术人员的的推广主动性越强;户主文化程度越高、越年轻,水稻种植面积越具规模,采用该技术的可能性越大。【建议】应激励技术扩散源实施主体、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缩小技术势差、开展不同层次不同形式的技术培训和指导,政策倾斜完善基础建设,鼓励规模化经营、促进成立农民合作经济组织,以促进农业技术扩散效果的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 扩散 采用行为 障碍因素 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水稻病虫害防治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策略 被引量:56
5
作者 何忠全 张志涛 陈志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2004年第1期110-114,共5页
在总结"九五"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国内水稻生产因稻米消费市场变化引起的结构调整、品种多元化、增效简化栽培等重大变革凸现的病虫害新问题,按照生产无公害稻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 在总结"九五"期间我国水稻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分析了近年国内水稻生产因稻米消费市场变化引起的结构调整、品种多元化、增效简化栽培等重大变革凸现的病虫害新问题,按照生产无公害稻米、保护生态环境、提高水稻产值等协调并重的总体思路,提出了与此相适应的水稻重大病虫害可持续控制技术的研究方向和突破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病虫害 防治技术 研究现状 发展趋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 被引量:87
6
作者 钟旭华 黄农荣 +2 位作者 郑海波 彭少兵 Roland J Buresh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3-15,43,共4页
从氮肥总量控制、氮肥的分阶段调控、磷钾肥的施用和其他配套技术等方面,介绍了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并指出应用水稻“三控”施肥技术规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 水稻 “三控”施肥技术 规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条件下水稻全生育期稻田氮素浓度变化规律 被引量:20
7
作者 王莹 彭世彰 +1 位作者 焦健 孔伟丽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12-16,共5页
为了寻找较优的水肥运筹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开展了基于蒸渗仪中水样采集与室内水质化验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水稻全生育期不同水肥模式对稻田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与不同土壤深度氮素浓度的变化规律。结... 为了寻找较优的水肥运筹模式以促进农业生产和减少过量施肥对环境造成的面源污染,开展了基于蒸渗仪中水样采集与室内水质化验的试验研究,分析了水稻全生育期不同水肥模式对稻田氮素浓度变化的影响与不同土壤深度氮素浓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水肥条件下稻田地表水与土壤溶液中氮素浓度总体呈现施肥后10 d内出现峰值,之后迅速下降,并逐渐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减少施肥后10 d内稻田排水量或推迟排水时间,是降低其氮素随径流流失的有效途径。控制灌溉减少了稻田氮素对地表水的污染,其土壤溶液中氮素浓度虽略有增加,但由于总渗漏量减少,因此总淋失量仍小于淹水灌溉。受不同水肥因素的影响,地表水和各层土壤溶液中硝态氮和铵态氮的浓度变化规律存在差异。淹水灌溉条件下施肥水平对氮素浓度影响不显著,而控制灌溉条件下实地施肥氮素浓度低于常规施肥。综合考虑水肥耦合的影响,控制灌溉实地养分管理运筹模式是减少稻田氮素淋失量的较优水肥运筹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 氮素 控制灌溉 实地养分管理 运移 淋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在高要市的示范应用效果 被引量:7
8
作者 黄农荣 梁向明 +7 位作者 李嘉明 钟旭华 陈荣彬 钟佐明 陈文丰 马万雄 谭耀华 田卡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17-19,24,共4页
介绍了高要市2007~2008年连续2年开展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每667 m2产量早季增加26.98 kg、晚季增加52.95 kg,增产率分别为7.29%和12.64%;早季节省... 介绍了高要市2007~2008年连续2年开展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示范的效果。试验结果表明:与当地习惯施肥相比,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每667 m2产量早季增加26.98 kg、晚季增加52.95 kg,增产率分别为7.29%和12.64%;早季节省氮肥28%、节约肥料成本18%左右,晚季节省氮肥13%、节约肥料成本14.5%;每667 m2纯收益增加85.76~139.45元;氮肥利用率提高22.2%~59.5%,产投比提高11.3%~15.6%;同时,水稻"三控"施肥处理的稻株更健壮、抗倒性和抗病虫能力更强,稻飞虱和稻纵卷叶螟危害率分别减少了21.97%和48.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控”施肥技术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化肥减量化栽培技术规范 被引量:6
9
作者 钟旭华 梁向明 +3 位作者 黄农荣 田卡 麦燕霞 梁笑英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71-72,共2页
从品种选择、育秧、施肥、水分管理、稻草还田和病虫草害防治等方面,介绍了水稻化肥减量化栽培技术操作规范,可在珠江三角洲双季稻高产高效栽培中应用,也可供其他稻区参考。
关键词 水稻 化肥减量化 技术规范 “三控”施肥技术 稻草还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12
10
作者 钟旭华 黄农荣 郑海波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2007年第5期19-22,共4页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省肥省药、节本增效的施肥新技术,其主要生物学基础是:(1)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基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后者又高于分蘖肥,因此应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实... 水稻“三控”施肥技术是一项高产稳产、省肥省药、节本增效的施肥新技术,其主要生物学基础是:(1)氮肥利用率与总施氮量、基蘖肥施氮量呈显著负相关,穗粒肥的氮肥利用率高于基肥,后者又高于分蘖肥,因此应控制总施氮量和基蘖肥施氮量,实行氮肥后移;(2)分蘖速率由群体已有茎蘖数、叶片含氮量和叶面积指数共同决定,提高成穗率要从控制最高苗数和提高已有分蘖成活率两方面入手,群体成穗率与干物质积累动态密切相关,适当控制幼穗分化前生长速率和提高幼穗分化后生长速率,是提高群体成穗率的重要物质基础;(3)水稻纹枯病的发生主要由气候条件和植株群体指标决定,纹枯病病情指数与最高茎蘖数、抽穗期叶面积指数和叶绿素含量呈正相关,而与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呈负相关,为通过群体调控减少纹枯病的发生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三控”施肥 氮肥利用率 成穗率 纹枯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肥调控对水稻植株不同部位磷素含量及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8
11
作者 庞桂斌 彭世彰 +2 位作者 张杰 张黎明 金小平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1-4,11,共5页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水稻植株的含磷量、磷素累积量以及不同部位的磷素分配。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下,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实地氮肥管理(SSNM)提高了水稻叶片含磷量,生育后期叶片磷素累积量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 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水稻植株的含磷量、磷素累积量以及不同部位的磷素分配。结果表明:两种灌溉方式下,与农民习惯施肥(FFP)相比,控制灌溉条件下实地氮肥管理(SSNM)提高了水稻叶片含磷量,生育后期叶片磷素累积量仍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同时在拔节孕穗期提高了茎鞘和根系含磷量,茎鞘磷素累积量有所上升。乳熟期SSNM处理水稻穗部含磷量高于FFP处理。两种施肥方式下,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降低了水稻叶片、茎鞘含磷量,但是在拔节孕穗期SSNM处理下控制灌溉提高了水稻根系含磷量,到了生育后期磷素累积量有所反弹,抽穗开花期控制灌溉水稻穗部含磷量显著高于淹水灌溉。水肥联合分析显示,控制灌溉与实地氮肥管理联合调控促进磷素向生长中心转移,提高了磷素的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肥调控 控制灌溉 实地氮肥管理 水稻 含磷量 磷素累积量 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氮调控对水稻氮素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彭世彰 熊玉江 +3 位作者 庞桂斌 徐俊增 焦健 於家红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4,共4页
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有很大影响。根据大田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在植株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模式显著改善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促进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 合理的水肥运筹对提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和水稻产量有很大影响。根据大田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水分管理和氮肥管理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及在植株体内分布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灌溉模式显著改善了水稻对氮素的吸收,促进氮素在籽粒中的积累;实地氮肥管理(SSNM)模式有效控制了生育前期营养器官对氮素的吸收,有效促进了水稻秸秆中累积的氮素参与再分配与再利用;控灌与SSNM联合调控有效地控制无效分蘖,显著降低秸秆氮素含量,提高了水稻营养器官氮素的转运量。控灌和SSNM处理节省了水肥的投入,提高了水肥利用效率,为南方灌区实现合理的水肥管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制灌溉 实地氮肥管理 含氮量 氮素转运率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水灌溉稻田水肥调控技术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3
作者 庞桂斌 杨士红 徐俊增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44-47,51,共5页
水和肥是制约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减轻农田面源污染。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水稻节水45.9%,减产7.8%... 水和肥是制约水稻生长的重要因素,合理的灌溉和施肥有利于提高水肥利用效率和减轻农田面源污染。根据田间试验资料,分析了不同灌溉和施肥方式对水稻产量和水肥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淹水灌溉相比,控制灌溉水稻节水45.9%,减产7.8%,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6.3%~79.8%,群体水平和产量水平下达到显著差异,氮肥利用率增加5.2%~38.4%。与农民习惯施肥相比,实地氮肥管理和控释肥水稻施氮量减少59.8%和55.4%,减产2.4%和13.7%,氮肥利用率增加40.8%~70.8%,叶片水平和群体水平下水分利用效率提高了4.8%~22.8%。水肥综合调控表明,控制灌溉和实地氮肥管理可以作为节水、控污、高效的稻田水肥管理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控制灌溉 实地氮肥管理 控释肥 水分利用效率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水肥模式的水稻叶面积修正系数试验研究 被引量:2
14
作者 韩金旭 彭世彰 魏征 《节水灌溉》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5-7,共3页
叶面积修正系数直接决定着长宽修正系数法测量叶面积的精确程度。为探讨水肥模式对水稻叶面积修正系数的影响,基于水稻实测叶面积及叶片长、宽数据计算叶面积修正系数,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生育前期水稻叶面积修正系数接... 叶面积修正系数直接决定着长宽修正系数法测量叶面积的精确程度。为探讨水肥模式对水稻叶面积修正系数的影响,基于水稻实测叶面积及叶片长、宽数据计算叶面积修正系数,并分析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各处理生育前期水稻叶面积修正系数接近或超过经验值0.75,中期较小,抽穗开花期略有上升并稳定至0.7左右。常规灌溉处理上层叶片叶面积修正系数较控制灌溉大,叶片更加细长。不同肥料处理中,控释肥处理叶面积修正系数普遍偏低;常规肥及实地肥处理在生育前期可以采用经验值进行叶面积计算;抽穗开花及以后各生育期,各处理均可采用相同的叶面积修正系数;生育中期各处理叶面积修正系数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叶面积修正系数 控制灌溉 控释肥 实地施肥 叶片长宽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问题与对策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祥明 王文军 +1 位作者 洪国胜 凌国宏 《农学学报》 2016年第4期1-6,共6页
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 针对皖南山区冷浸田农户水稻养分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合理调控该区氮肥用量,合理调配磷钾等养分的施用,达到提高作物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目的。通过农户调查的方法研究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现状与存在的主要问题,根据冷浸田特征和水稻养分吸收规律调控养分,研制冷浸田专用配方肥,并通过示范试验。调查结果表明,农户间施肥量差异大,过量与不足现象并存;养分施用不平衡、偏施氮肥的现象比较普遍;氮肥施用时期不合理,与水稻生长发育需求不同步;没有考虑环境养分供应与水稻养分动态需求特征。研制的专用配方肥能提高作物的产量。示范试验结果表明,冷浸田水稻专用肥处理均获得了最高产量,比农民习惯增产23.08%~32.39%,有很稳定的增产效果;增施白云石比水稻专用肥产量增加8.95%。皖南山区冷浸田水稻养分管理不合理是限制水稻产量提高的主要原因。合理调控冷浸田氮肥用量和氮肥的运筹方式,调配其他养分的施用,可以明显提高水稻产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皖南冷浸田 水稻 施肥调查 养分管理 问题与对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淮安地区机插稻田杂草综合防治技术研究 被引量:3
16
作者 刘伟中 付佑胜 赵桂东 《农业灾害研究》 2017年第4期24-26,共3页
[目的]科学防控江苏淮安地区机插稻田杂草。[方法]对机插秧田杂草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设置了"一封"、"封+杀"、"一杀"、"二封"、"封、杀、封"5个处理进行筛选。[结果]采用"封+... [目的]科学防控江苏淮安地区机插稻田杂草。[方法]对机插秧田杂草发生规律进行调查,并设置了"一封"、"封+杀"、"一杀"、"二封"、"封、杀、封"5个处理进行筛选。[结果]采用"封+杀","二封"和"封、杀、封"的各个处理在整地后30 d对杂草的株防效分别是92.22%、91.67%和97.78%。[结论]根据杂草的不同发生规律和抗性情况,并结合生产实践,提出了在生产上推荐采用"二封"和"封、杀、封"的方法,可取得较好的防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机插稻田 杂草综合防治 淮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县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中低碳高值农业技术研究——以韶山灌区在建生态循环农业园种养业发展为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林杰 许振成 +5 位作者 罗琳 黄璜 李劲松 赵志彬 陈月华 何清林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1期11668-11672,共5页
探索县域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方略,以微观、宏观与动态视角三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韶山灌区湘乡湘潭等县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水质、土壤与大气污染的严重性;提出了城乡"四维污染"的控制对策——低碳高值农业及其技术创新;且... 探索县域城乡环境污染综合整治方略,以微观、宏观与动态视角三结合的研究方法,揭示了韶山灌区湘乡湘潭等县市及其周边地区农村水质、土壤与大气污染的严重性;提出了城乡"四维污染"的控制对策——低碳高值农业及其技术创新;且以韶山灌区在建生态循环农业园种养业产前、产中与产后深加工三部分低碳高值化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为驱动力,力求推进稻、草、树、药和猪、牛、鸡、鸭、鱼的低碳生态种养业,缓解以往种养业结构失衡、"谷贱伤农"与社会-经济-生态效益"短腿"问题的解决。结果表明,低碳高值农业体系是一个基于生态学的促进物质多层分级利用、节能降耗、清洁生产的多联产技术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县域环境污染综合整治 城乡四维污染 低碳高值农业 生态循环农业 环境安全-城乡循环耦合模式 低碳高值化技术创新产业化示范 加-树-药-草-稻-鸭-牛-鸡-猪-鱼-沼-游生态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方农区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栽培管理技术及其利用现状 被引量:4
18
作者 郭健桦 何宏斌 +2 位作者 彭雪 辛国荣 张建国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1170-1175,共6页
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是近年来形成的冬闲田生产利用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复种指数,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缓解南方农区冬季青饲料紧缺问题,而且可以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 水田冬种意大利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 Lam.)是近年来形成的冬闲田生产利用模式,不仅可以充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增加复种指数,生产大量的优质青饲料,缓解南方农区冬季青饲料紧缺问题,而且可以改善稻田土壤的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态群落,增加天敌昆虫的多样性,抑制农田杂草数量及其种子库,从而促进后作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加其产量。随着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南方地区意大利黑麦草的栽培管理技术也日臻成熟。本文从黑麦草品种的选择、播种方法、水肥管理、刈割利用,以及对土壤和后作水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分析,旨在为意大利黑麦草在南方冬闲田种植技术的全面推广及黑麦草的可持续利用提供更为系统的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意大利黑麦草 冬闲田 栽培管理技术 后作水稻 利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倒伏性状与抗倒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14
19
作者 刘佳欣 吴周周 +3 位作者 周婵婵 阿娜 李漪濛 王术 《中国稻米》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4-48,55,共6页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制约了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也降低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效率。本文阐述了水稻的倒伏类型,水稻根系和茎秆形态、茎秆解剖结构及化学成分等与水稻倒伏的关系,并从选育抗倒品种、优化栽培方式、加强田间... 倒伏是水稻生产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不仅制约了水稻高产、稳产和优质,也降低了水稻机械化收获效率。本文阐述了水稻的倒伏类型,水稻根系和茎秆形态、茎秆解剖结构及化学成分等与水稻倒伏的关系,并从选育抗倒品种、优化栽培方式、加强田间管理和应用化控技术等角度提出水稻抗倒途径,最后进行总结与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倒伏 茎秆特征 抗倒途径 化控技术 田间管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控释氮肥运筹对粳稻养分吸收与氮素利用的影响 被引量:9
20
作者 吕思琪 张迪 +2 位作者 徐文越 陆磊 许芳维 《中国稻米》 2020年第1期67-71,74,共6页
以绥粳18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一次性施入控释氮肥免追肥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量(高、中、低、无)和施肥深度(5 cm、10 cm),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粳稻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粳稻各生育期氮... 以绥粳18为供试材料,通过盆栽试验,在一次性施入控释氮肥免追肥条件下,设置不同施肥量(高、中、低、无)和施肥深度(5 cm、10 cm),探讨不同氮肥施用方式对粳稻养分吸收和氮素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氮肥运筹条件下,粳稻各生育期氮、磷、钾的吸收、转运均存在明显的协同效应,施肥深度5 cm组,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粳稻的氮吸收总量增加,同时可促进磷的吸收,但影响幅度较小。钾变化与氮、磷变化有所不同。施肥深度10cm组,施高量氮肥抑制了粳稻对磷的吸收、减少了对氮的吸收,但有利于提高氮素利用率,对钾的吸收无显著影响。施用树脂包膜控释肥,纯氮用量为153 kg/hm^2、施肥深度5 cm、一次性施肥免追肥可获得最优水稻氮素利用效率并显著提高磷钾肥利用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粳稻 控释肥 氮素运筹 养分吸收 氮素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