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数理方法的醴陵釉下五彩瓷跨界文创设计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文良 马雪寒 马言璞 《家具与室内装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3,共7页
跨界文创产品设计是突破当下醴陵釉下五彩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桎梏的有效路径,以消费者群体的需求端为切入口,通过综合使用数理方法模型精准获取用户需求因子,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殊之处设计转译为具备生活实用性强特质的文创产品... 跨界文创产品设计是突破当下醴陵釉下五彩瓷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桎梏的有效路径,以消费者群体的需求端为切入口,通过综合使用数理方法模型精准获取用户需求因子,将醴陵釉下五彩瓷的特殊之处设计转译为具备生活实用性强特质的文创产品,以此促进醴陵釉下五彩瓷绽放时代魅力。通过调研分析醴陵釉下五彩瓷文创发展的现状,将基于KANO模型的消费者需求特征获取通过层次分析法创建评价维度,之后对其排名靠前的设计因子进行着重设计,从而展开设计实践。综合使用数理方法可精准获取消费者需求,有效避免设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醴陵釉下五彩瓷跨界文创产品设计提供较为准确且合理的设计要素,从而提升醴陵釉下五彩瓷跨界文创产品的质量与大众幸福消费体验指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层次分析法 KANO模型 醴陵釉下五彩瓷 文创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HP-FCE的辽瓷文化因子选取与应用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靳开严 陈竑 《包装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4,共11页
目的 以文化基因理论为视角,对辽瓷的文化基因进行溯源,构建文化基因图谱,选取最佳识别因素进行设计转译,传承辽瓷文化并为文创设计提供文脉指引方向。方法 将辽瓷的文化基因依据生物学理论分为表型与基因型两种结构,表型结构为造型、... 目的 以文化基因理论为视角,对辽瓷的文化基因进行溯源,构建文化基因图谱,选取最佳识别因素进行设计转译,传承辽瓷文化并为文创设计提供文脉指引方向。方法 将辽瓷的文化基因依据生物学理论分为表型与基因型两种结构,表型结构为造型、色彩、纹样、技法,基因型结构为民族、环境、行为、使用基因,通过AHP层次分析结合FCE模糊综合评价,分别确定两大类基因与层级下各级指标的权重,将权重值带入到模糊综合评价模型构建之中,根据专家评价得出综合排名,选取辽瓷文化的最佳识别因子,确定因子转化的关键指标并对其进行设计转译。结论 通过对辽瓷文化基因评价模型的综合研究可以更加系统全面地得出辽瓷的特征,结合数学模型的方法为辽瓷文化提供了量化的依据与设计转译目标因素,使文化的传承更具参与感,为文化与器物的链接打开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辽瓷 文化基因 AHP层次分析法 FCE模糊综合评价 因子转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浦城大口窑青白瓷科技分析及工艺研究
3
作者 吴晨宇 吴晴雯 +3 位作者 吴卫华 吴强 李锦伟 李其江 《陶瓷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85-194,共10页
大口窑是宋元福建的重要青白瓷窑口,2018年经考古勘探出土一批青白瓷样品。本文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色差计等测试方法,对大口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进行... 大口窑是宋元福建的重要青白瓷窑口,2018年经考古勘探出土一批青白瓷样品。本文主要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光谱仪、偏光显微镜、热膨胀仪、X射线光电子能谱以及色差计等测试方法,对大口窑青白瓷胎釉化学组成、显微结构、物理性能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口窑青白瓷制备原料与同时期景德镇窑和繁昌窑具有明显的区别,属于单一高铝瓷石类原料。大口窑青白瓷釉分为钙釉和钙碱釉两类,制釉使用瓷石类原料和烧炼的石灰石。釉主要呈青白色,并以浅绿青白色为主,着色氧化物为Fe_(2)O_(3),采用还原气氛烧成。大口窑青白瓷烧成温度在1200℃左右,胎体致密性较好,胎釉结合处可见清晰钙长石反应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口窑 青白瓷 科技考古 制备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鹤壁集窑宋金粗白瓷的烧制工艺与成分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李季鸿 赵维娟 +3 位作者 张斌 牛和斌 王兵 刘海东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3414-3421,共8页
鹤壁集窑作为北方中原地区著名的民间窑场,其生产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以白釉瓷器为主,同时也生产黑釉、钧釉、黄釉、豆青釉等多种釉色瓷器。通过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偏光显微镜(OM)、分光光度计(UV-Vis-NIR)和热膨胀... 鹤壁集窑作为北方中原地区著名的民间窑场,其生产规模宏大,种类繁多,工艺精湛,以白釉瓷器为主,同时也生产黑釉、钧釉、黄釉、豆青釉等多种釉色瓷器。通过质子激发X射线荧光分析(PIXE)、偏光显微镜(OM)、分光光度计(UV-Vis-NIR)和热膨胀仪(TD)等技术,对鹤壁集窑宋代粗白瓷、刻划花粗白瓷以及金代粗白瓷的胎釉化学成分、微观结构、反射光谱等进行了测试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鹤壁集窑三类粗白瓷中大多数呈现微弱的黄绿色调,并以黄色调为主,大部分样品的反射率分布在43.4R%~57.2R%,釉面明度值L*普遍偏高,分布在72.3~90.3。宋金时期粗白瓷的釉料配方比较稳定,其中金代和宋代粗白瓷的釉料配方基本一致,刻划花白瓷釉中除了助熔剂总量相对另外两类偏低外,其余化学成分基本相同。三类粗白瓷釉都属于钙碱釉系,并且釉层与胎体之间都存在厚度不同的化妆土层。三类粗白瓷胎体都具有北方高铝低硅的特征,金代粗白瓷胎中助熔剂含量略低于宋代的两类粗白瓷,原料特征相近。宋代粗白瓷的烧成温度普遍较高,其中粗白瓷的主要集中在1250~1340℃,刻划花的在1310~1390℃,这两种样品都存在“生烧”和“过烧”两种状态,胎体致密性普遍较好;而金代粗白瓷的烧成温度较低,范围在1220~1250℃,普遍处于“生烧”状态,烧结程度较差。鹤壁集窑金代粗白瓷与宋代粗白瓷相比它的制瓷工艺有所下降。该研究全面分析了鹤壁集窑粗白瓷的工艺特征与发展趋势,对于认识其与其他窑口的关系具有重要价值,为未来进一步弄清楚它与其他窑口的关系奠定了科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鹤壁集窑 粗白瓷 PIXE 烧制工艺 UV-Vis-NI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螺杆挤出工艺对瓷白ABS产品性能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赵雪悠 王君明 +3 位作者 刘国强 胡慧林 康宁 孔新越 《现代塑料加工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8-31,共4页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工艺制备瓷白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ABS)产品,考察了不同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喂料比)、挤出温度和螺杆转速对瓷白ABS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喂料比越小,钛白粉在ABS树脂中分散越好,产品的冲击强度... 采用双螺杆挤出机熔融挤出工艺制备瓷白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ABS)产品,考察了不同螺杆转速/喂料速度(喂料比)、挤出温度和螺杆转速对瓷白ABS产品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喂料比越小,钛白粉在ABS树脂中分散越好,产品的冲击强度、拉伸强度、弯曲强度、弯曲模量和熔体流动速率均得到提升。挤出温度对产品的明暗度(L值)和红绿色度(A值)无影响。挤出温度越高,产品黄蓝色度(B值)越高,产品色度越黄。螺杆转速越高,产品的L值越高,B值越低,产品色度越好。螺杆转速对产品A值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白丁二烯-苯乙烯-丙烯腈三元共聚物树脂 挤出工艺 应用 钛白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传统“锔瓷”工艺之美 被引量:6
6
作者 黄修林 黄思洁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0-103,共4页
锔瓷传统工艺作为一项修复技艺,不只在于修复瓷器本身,如今更是能将其转换成另一类独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以传统工艺的工艺之美与中国传统直觉经验审美为基础,传统"锔瓷"工艺之美则无论在形式与技法上... 锔瓷传统工艺作为一项修复技艺,不只在于修复瓷器本身,如今更是能将其转换成另一类独具观赏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瓷文化工艺美术品。以传统工艺的工艺之美与中国传统直觉经验审美为基础,传统"锔瓷"工艺之美则无论在形式与技法上或是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上都极具艺术审美特色。结合匠人神与物游的无心之美传述其特有的手工情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锔瓷”工艺 和合之美 意境 吉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静脉孔区的显微解剖及定位标志研究 被引量:10
7
作者 刘庆 袁贤瑞 +2 位作者 潘亚文 姜维喜 罗端午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40-243,共4页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 目的:研究颈静脉孔区的显微外科解剖,探讨寰椎横突(TPA)、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在颈静脉孔区病变手术中的定位意义。方法:成人头颈标本15例,男13例,女2例,红色乳胶灌注颈总动脉和椎动脉。手术显微镜下(×3~×30)逐层显露颈静脉孔区结构,明确该区显微解剖特征、相关的解剖标志及其定位意义。结果:颈静脉孔区多数重要的解剖结构均可以TPA为参照标志予以明确。二腹肌后腹位于其浅层。TPA的后方为枕下三角,三角内有椎动脉、椎静脉丛和颈1神经通过。头侧直肌起始于TPA的外表面,止于枕骨颈静脉突的下表面,可作为确定颅外颈静脉孔的解剖标志。茎突位于TPA的前方,颈内静脉、迷走神经、副神经、舌下神经穿行于茎突与TPA之间,颈内动脉位于颈内静脉的前内侧。二腹肌、颈静脉突、颈动脉嵴对定位面神经、颈静脉孔及舌咽神经等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结论:颈静脉孔区解剖结构复杂,利用寰椎横突、头侧直肌、二腹肌沟、颈静脉突等解剖标志有助于明确此区域重要的解剖结构,避免术中不必要的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静脉孔区 显微外科解剖 寰椎横突(TPA) 颈静脉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清出土战国时期原始青瓷的工艺特征 被引量:4
8
作者 吴军明 张茂林 +3 位作者 李其江 吴隽 江鹏飞 黄梦璇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66-69,共4页
德清亭子桥和冯家山窑址出土原始青瓷不仅器型新奇美观,其制作工艺和材质属性也非常精良。因此,这批样品引起了考古界和古陶瓷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已将亭子桥和冯家山窑誉为早期官窑。本文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技术、X射线衍射仪、热膨... 德清亭子桥和冯家山窑址出土原始青瓷不仅器型新奇美观,其制作工艺和材质属性也非常精良。因此,这批样品引起了考古界和古陶瓷界的广泛关注,甚至已将亭子桥和冯家山窑誉为早期官窑。本文采用能量色散X荧光分析技术、X射线衍射仪、热膨胀分析仪等手段,对样品胎釉的主次量元素组成,及胎体的物相组成和相关物理性能进行了系统分析,并通过横纵向比较综合分析了两窑址出土原始青瓷制作工艺的共性特征及其差异性,为重新探讨我国瓷器的起源打下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亭子桥窑 冯家山窑 原始青瓷 工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景德镇历代青花瓷胎釉化学组成的多元统计分析 被引量:20
9
作者 吴隽 李家治 《陶瓷学报》 CAS 1997年第3期130-135,共6页
通过对44个景德镇历代青花瓷的胎、釉化学组成分别进行多元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根据景德镇历代青花瓷的股、釉配方的演变规律,基本上可划元、明、清三个阶段。综合胎、釉判别函数的判别时效,可较明确地推断未知样品的所属朝代。
关键词 青花瓷 胎釉 瓷釉 化学成分 多元统计分析 陶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粗糙集理论(RST)及其在古陶瓷分类上应用的初探 被引量:7
10
作者 熊樱菲 何文权 王兵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2002年第B12期298-308,共11页
为了获得古陶瓷器的产地和制造年代的信息,需要应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古陶瓷器的化学组成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本文介绍了粗糙集理论(RST)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给出了用粗糙集方法建立古陶瓷分类模型的基本步骤和对古陶瓷器化学组成数据的... 为了获得古陶瓷器的产地和制造年代的信息,需要应用科学分析方法对古陶瓷器的化学组成数据进行归纳、分类。本文介绍了粗糙集理论(RST)的一些基本概念,同时给出了用粗糙集方法建立古陶瓷分类模型的基本步骤和对古陶瓷器化学组成数据的处理方法,通过对瓷器产地、时代判别的应用举例,表明用该方法对古陶瓷分类研究的效果能达到预期目的,回代检验分析结果正确率为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粗糙集理论 RST 古陶瓷 数据处理 瓷器分类 瓷器产地 瓷器年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产地再论-从装烧工艺的角度 被引量:3
11
作者 郑建明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9-78,共10页
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器,无论平底器还是圈足器,在平底的一侧或圈足端均存在生烧现象,这种生烧特征是在战国大型支烧具出现之前、斜坡状龙窑中着地烧造所特有的现象。龙窑是南方地区起源并独具特色的窑炉形态,自夏商时期开始出现... 北方地区出土先秦时期原始瓷器,无论平底器还是圈足器,在平底的一侧或圈足端均存在生烧现象,这种生烧特征是在战国大型支烧具出现之前、斜坡状龙窑中着地烧造所特有的现象。龙窑是南方地区起源并独具特色的窑炉形态,自夏商时期开始出现,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而北方地区在北朝晚期至隋唐时期始用馒头窑烧造高温瓷器。因此从装烧工艺与南北方窑炉形态的差别来看,北方地区出土的先秦时期原始瓷应该是南方龙窑炉烧造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方地区 先秦时期 原始瓷 装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代景德镇纹章瓷装饰工序产地转移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被引量:3
12
作者 江凌 董亮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77-79,共3页
景德镇纹章瓷在清代出现了装饰工序产地转移的现象,主要为转移至广州,其次为转移至国外。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如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欧美"中国风物热"与定制行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与珐琅彩... 景德镇纹章瓷在清代出现了装饰工序产地转移的现象,主要为转移至广州,其次为转移至国外。这种现象的产生,与当时社会变迁有着密切关联,如广州在对外贸易中的中心地位、欧美"中国风物热"与定制行为;中西文化艺术交流与珐琅彩瓷、粉彩兴起。装饰工序转移后,对清代社会也形成一定影响,如促进外销并提高中国国际地位;促进广彩瓷兴起,与广州繁荣;促进与影响景德镇瓷业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清代景德镇 纹章瓷 装饰工序 产地转移 社会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越国原始瓷礼乐器的生产制作工艺探微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汇文 《中国陶瓷》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82-86,共5页
原始瓷是越地物质文化的重要贡献,受礼制习俗的影响,为了节约铜原料,越国烧制各类原始瓷礼器以代替青铜礼器,供贵族的丧葬礼仪之用,促进制瓷业的兴盛。越国原始瓷礼乐器的制作工艺、成型方式、装烧技术、龙窑建造等皆有别于一般民窑,体... 原始瓷是越地物质文化的重要贡献,受礼制习俗的影响,为了节约铜原料,越国烧制各类原始瓷礼器以代替青铜礼器,供贵族的丧葬礼仪之用,促进制瓷业的兴盛。越国原始瓷礼乐器的制作工艺、成型方式、装烧技术、龙窑建造等皆有别于一般民窑,体现窑工的智慧,代表了战国原始青瓷制作工艺的最高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始瓷 礼乐器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德清出土东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工艺特征浅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余文质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90-92,共3页
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被誉为"瓷之源"。为系统了解德清地区出土东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工艺特征,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德清出土东周时期原始瓷器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并与浙江上虞、江西角山... 以德清为中心的东苕溪流域是商周原始瓷窑址的重要分布区,被誉为"瓷之源"。为系统了解德清地区出土东周时期原始青瓷的工艺特征,通过研究具有代表性的德清出土东周时期原始瓷器标本的胎、釉化学组成,并与浙江上虞、江西角山出土的东周时期原始青瓷和浙江上林湖出土的宋代越窑青瓷进行纵横向比较,对德清地区原始青瓷的工艺特征进行了探讨和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德清窑 原始青瓷 越窑青瓷 工艺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谱技术的瓷青纸材料及工艺分析——以一件明代瓷青纸为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田江南 解明思 +4 位作者 刘锦缘 刘铮峰 翁连溪 李修 施继龙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787-1791,共5页
瓷青纸是我国古代一种名贵的加工纸,瓷青纸文物存世稀少往往是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关于瓷青纸相关材料与工艺的文献记载甚少,对其开展的科技研究工作鲜见,对其材料组成及制作工艺缺乏系统认知,难以对瓷青纸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复... 瓷青纸是我国古代一种名贵的加工纸,瓷青纸文物存世稀少往往是博物馆的馆藏珍品。关于瓷青纸相关材料与工艺的文献记载甚少,对其开展的科技研究工作鲜见,对其材料组成及制作工艺缺乏系统认知,难以对瓷青纸文物进行科学的保护、修复、复制等工作。为进一步加深对瓷青纸的认识,利用视频显微镜、拉曼光谱仪、扫描电镜-能谱仪、赫氏染色法纤维分析等技术对一件明代瓷青纸文物样品进行制作材料及工艺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通过拉曼光谱分析,对比该瓷青纸文物样品纸张染料跟靛蓝的拉曼峰位,两者的峰位较为匹配,而在1 570~1 701cm^(-1)范围内为C=C键和C=O键和N—H键共轭体系的伸缩振动,是靛系染料分子特有的特征吸收峰,而样品纸张染料在1 570cm^(-1)出现的强拉曼峰符合靛蓝的拉曼光谱特征,因此可以确定为靛蓝,这也与中国历史悠久的种植蓝草、提取靛蓝作为染料的情况相一致;通过扫描电镜-能谱分析,纸张主要元素如S、Ca、Al、Si、Mg应来源于填料或涂料,纸张经过了加填以及涂布处理以达到改善纸张不透明度、透气度、光泽度的目的,同时也排除了样品蓝色染料为蓝铜矿、青金石以及天然群青等蓝色矿物颜料的可能性;通过赫氏染色法纤维分析,纸张样品纤维特征为纤维壁上有横节纹、纤维外壁上有胶质膜、纤维中有少量草酸钙晶体、纤维上有较多的黄色无定形蜡状物,表明纸张纤维与构皮、桑皮等皮类纤维接近,瓷青纸的基纸应属于皮纸,皮纸纤维强度较高,在染色过程中不易水解导致纸张破损。该瓷青纸文物样品的制作材料与工艺可以概括为:将靛蓝染料在经过加填以及涂布处理的皮纸上进行单面染色后上下叠合制成。通过该研究能够加深对明代瓷青纸造纸材料与工艺的认识,同时为瓷青纸文物的研究、保护、修复、复制等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青纸 纸张材料 加工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水窑与介休窑白底彩绘工艺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6
作者 胡彩虹 罗武干 +1 位作者 王昌燧 孟耀虎 《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71-81,共11页
白底黑花装饰风格的瓷器,始终是陶瓷、科技界和陶瓷爱好者关注的热点。临水窑(磁州窑)与介休窑白底黑花风格的瓷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两窑产品的科技分析甚少,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本工作利用岩相分析、SEM-... 白底黑花装饰风格的瓷器,始终是陶瓷、科技界和陶瓷爱好者关注的热点。临水窑(磁州窑)与介休窑白底黑花风格的瓷器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是对于两窑产品的科技分析甚少,至于两者的对比研究更是无从谈起。因此,本工作利用岩相分析、SEM-EDS等方法分析了临水窑(磁州窑)、介休窑样品的瓷胎、化妆土及瓷釉的化学成分和显微结构。比较分析显示,两窑样品的瓷胎均为低硅高铝配方,且介休窑瓷胎中的Al2O3含量更高;两窑瓷胎粗糙,Fe2O3、TiO2含量较高,致使其呈浅黄色。瓷胎表面均施有化妆土,所不同的是,介休窑的瓷胎表面施有两层化妆土,其靠近釉的一层化妆土(h2),Fe2O3、TiO2含量极低,靠近胎的一层化妆土(h1),Fe2O3、TiO2含量较高;临水窑样品的瓷胎表面仅施一层化妆土,其Fe2O3、TiO2含量较低,但高于介休窑近釉层化妆土中的相应含量。介休窑瓷釉为典型的高钙釉,而临水窑则为典型的碱钙釉和钙碱釉。不难认识到,介休窑似在临水窑白底黑花及化妆土工艺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勇于创新,形成了成本低廉、技术先进的两层化妆土工艺,在当地原料较为粗糙的条件下,生产出质量较好的白底釉下彩绘瓷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水窑 介休窑 SEM—EDS 白地黑花 化妆土 制作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切端全瓷贴面的破坏力学分析 被引量:1
17
作者 刘天爽 樊成 +1 位作者 李振春 陈小冬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2年第5期565-567,共3页
目的应用真实破裂过程分析(RFPA)软件分析不同切端瓷贴面的破坏过程。方法使用RFPA软件在模拟的上颌中切牙矢状面解剖外形上,根据临床常用的4种牙体预备外型:I型、L型、U型和贴面冠型,建立全瓷贴面模型12种,分析比较不同设计的瓷贴面复... 目的应用真实破裂过程分析(RFPA)软件分析不同切端瓷贴面的破坏过程。方法使用RFPA软件在模拟的上颌中切牙矢状面解剖外形上,根据临床常用的4种牙体预备外型:I型、L型、U型和贴面冠型,建立全瓷贴面模型12种,分析比较不同设计的瓷贴面复合体的破损过程。结果不同切端类型的瓷贴面在对刃加载条件下,破损出现的位置均在粘接剂层。I型和L型最先出现粘接剂破损的位置在切端贴面与牙体交界区,U型和贴面冠型则在舌侧贴面与牙体交界区或颈缘。I型、U型和贴面冠型所承受的最大负荷间无明显差异,L型承受的最大对刃负荷明显小于其他3种设计。结论提高贴面复合体强度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选择高强度的粘接剂,L型贴面复合体的抵抗对刃负荷能力较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瓷贴面 二维有限元分析 真实破裂过程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磁州窑系瓷枕制作工艺初探 被引量:10
18
作者 陈馨 《考古与文物》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96-100,共5页
The Cizhou type kiln is famous with its unique decoration styles and various types of products. Among them, porcelain pillow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distinctive produc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llectio... The Cizhou type kiln is famous with its unique decoration styles and various types of products. Among them, porcelain pillow i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and distinctive product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collections from the Museum of the Western Han Dynasty Mausoleum of the Nanyue King by observing traces of production process, and generally categorizes the production procedures into four steps: making clay plates, jointing plates, making decorations and firing. This paper further discusses the variations among different types of porcelain pillow in terms of their manufacturing techniqu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州窑系 瓷枕 制作 制作痕 工艺学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谈景德镇瓷上“刀马人”图的发展历程 被引量:6
19
作者 徐智明 《中国陶瓷》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85-86,93,共3页
景德镇瓷上"刀马人"图兴起于元末时期。明代早中期一度衰败,明末时得到复兴。清早期瓷上"刀马人"图不断完善和成熟,至清康熙时期达到了发展顶峰,并盛行于整个清代。景德镇瓷上"刀马人"图发展的每一时期... 景德镇瓷上"刀马人"图兴起于元末时期。明代早中期一度衰败,明末时得到复兴。清早期瓷上"刀马人"图不断完善和成熟,至清康熙时期达到了发展顶峰,并盛行于整个清代。景德镇瓷上"刀马人"图发展的每一时期都有着自身独特的艺术特征和思想内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德镇 瓷上“刀马人”图 发展历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吉州窑木叶天目瓷的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昆 徐轶男 +2 位作者 程志鹏 谭灵 包启富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85-993,1011,共10页
宋代吉州窑是中国古代生产黑瓷的典型窑口,有着1 2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黑瓷就是吉州窑生产的木叶天目瓷。木叶天目瓷是指在黑釉上贴饰天然木叶,在烧成过程中通过木叶灰与釉层反应形成茎叶分明的叶片纹饰。目前对木叶天目瓷的... 宋代吉州窑是中国古代生产黑瓷的典型窑口,有着1 200多年的历史,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黑瓷就是吉州窑生产的木叶天目瓷。木叶天目瓷是指在黑釉上贴饰天然木叶,在烧成过程中通过木叶灰与釉层反应形成茎叶分明的叶片纹饰。目前对木叶天目瓷的研究主要集中在组成测试分析和仿制方向,对整体的技术和发展缺少相关综述。本文从木叶天目瓷的化学组分、叶子种类、制瓷工艺及成色机理等方面进行了综述与分析,这对解析吉州窑木叶天目瓷及其传承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用陶瓷 吉州窑 木叶天目瓷 制瓷工艺 呈色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