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民众与艺术间的一个过电器”——摩登社“学校戏剧运动”及其论争考察
1
作者 焦欣波 《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88-96,共9页
摩登社发起的“学校戏剧运动”,因其倾向于无产阶级的民众戏剧运动实践和对“学校戏剧运动”理论与实行的总结,在戏剧界尤其是“学校剧”和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在考察艺术剧社等革命知识分子之外,严重忽视... 摩登社发起的“学校戏剧运动”,因其倾向于无产阶级的民众戏剧运动实践和对“学校戏剧运动”理论与实行的总结,在戏剧界尤其是“学校剧”和学校教育中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力。然而长期以来,学界在考察艺术剧社等革命知识分子之外,严重忽视了以左明、姜敬舆等为代表的一批知识分子接近无产阶级戏剧的艰难探索。因此,梳理、辨析“学校戏剧运动”及其有关的诸种声音,对于重新审视左翼之前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语境和倾向无产阶级的戏剧谱系,都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众戏剧运动 无产阶级戏剧 “学校剧” 学校教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理论争鸣与中国设计学派话题重建 被引量:5
2
作者 杨先艺 刘震 汪笑楠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7-60,共4页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理论争鸣与话题重建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艺术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学派”的更迭,实现了中国设计学研究由“工艺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向“中国设计学...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改革开放40年,中国设计理论争鸣与话题重建经历了“工艺美术运动”“艺术设计运动”“现代设计运动”以及“中国设计学派”的更迭,实现了中国设计学研究由“工艺美术学”“艺术设计学”向“中国设计学”的观念转换,围绕它们的讨论成为改革开放后中国设计艺术理论研究的主旋律。而“中国设计学派”等原创理论愿景的最终提出,标志着中国设计理论研究实行了自我认知的回归。只有着力打造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设计理论话语体系,用中国理论来回答中国问题,用中国话语来解读中国发展问题,才是中国设计未来创新发展的真正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革开放40年 工艺美术 艺术设计 现代设计运动 中国设计学派 话语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余上沅及其戏剧理论 被引量:2
3
作者 沈达人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6-75,181,共11页
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余上沅在对西方戏剧、舞台艺术、戏剧家及戏剧理论的引荐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国剧运动"反映了余上沅唯美主义的艺术观,随着"国剧运动"的终结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 作为我国近现代著名戏剧教育家、戏剧理论家,余上沅在对西方戏剧、舞台艺术、戏剧家及戏剧理论的引荐方面有着重要的贡献。"国剧运动"反映了余上沅唯美主义的艺术观,随着"国剧运动"的终结和日本帝国主义的入侵,他明确了"艺术为人生"的艺术观。通过对戏曲程式、虚拟、线段结构的论述,余上沅还为戏曲美学的构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余上沅 戏剧理论 西方戏剧 国剧运动 戏曲美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剧运动派”的群体构成及文化心态考察 被引量:1
4
作者 顾金春 《江苏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6-171,共6页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 国剧运动研究难以有新突破的原因主要在于过于依赖文本的分析,研究方法比较单一。本文把国剧运动看作一种流派,从社群流派的角度对"国剧运动派"的成员构成进行分析,从而揭示出"国剧运动派"内部两种不同的文化心态,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这两种心态的形成进行深入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剧运动派” 群体构成 文化心态 戏剧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泰国自由泰政府时期的华文教育 被引量:4
5
作者 张美君 《南洋问题研究》 CSSCI 2011年第3期61-69,86,共10页
二战结束后最初几年,泰国华文教育出现了井喷式的复兴现象,其迅猛程度和发展规模史无前例。究其原因,一是自由泰政府调整了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使其有了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由于中泰建交后,中国民国政府对华文教育发挥了推动作用;三是自... 二战结束后最初几年,泰国华文教育出现了井喷式的复兴现象,其迅猛程度和发展规模史无前例。究其原因,一是自由泰政府调整了对华文教育的政策,使其有了宽松的发展空间;二是由于中泰建交后,中国民国政府对华文教育发挥了推动作用;三是自由泰政府因忙于处理战后所面临的复杂而棘手的内政和外交难题而放松了对华文教育的管理和控制,从而扩大了大办华文教育的自由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泰国 自由泰政府 华文教育 华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回望“轴心时代”——“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被引量:4
6
作者 洪峻峰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106-113,共8页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 胡适等新文化人提出"五四文艺复兴"之说,认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实质上是中国的文艺复兴运动。他们发现先秦诸子并立、百家争鸣的辉煌时期,是中国历史上可以与古希腊罗马文化媲美的"轴心时代",发掘了久已衰落的先秦诸子之学,从而确立了"五四文艺复兴"的目标和内容。通过对"轴心时代"思想文化和精神传统的复兴,为新文化的创造提供本土资源与动力,这是新文化人倡导的"五四文艺复兴"的理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四新文化运动 中国文艺复兴 轴心时代 诸子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堂名”在近现代昆曲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 被引量:1
7
作者 谢建平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76-183,共8页
本文根据历史上江、浙地区民间"堂名"乐班这一存在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对其在近现代昆曲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堂名"对于延续昆曲艺术传承所发挥的保障性作用;二是&qu... 本文根据历史上江、浙地区民间"堂名"乐班这一存在现象,通过实地调查及相关资料的研究,对其在近现代昆曲传承中的地位与作用,分别从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一是"堂名"对于延续昆曲艺术传承所发挥的保障性作用;二是"堂名"在培养职业昆班演员方面所具有的"预科"性质;三是"堂名"为新中国昆曲教育事业所作出的重要贡献。文章同时论述了如何评价民间"堂名"乐班的历史生存价值,以及全面认识近现代昆曲发展的史实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坐唱戏文 吹打十番 昆曲艺术 堂名 戏曲音乐 职业昆班预科 拍先 扎网巾 戏校师资 文化传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一个侧面谈时代生活文化的相互联系对中国近现代音乐发展的影响——“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有感 被引量:4
8
作者 汪毓和 《黄钟(武汉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9-12,共4页
文章力图从宏观的角度,将发轫与本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中震惊海内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新音乐"萌发的"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文艺思潮"和"音乐变革"的多... 文章力图从宏观的角度,将发轫与本世纪初中国民主革命发展进程中震惊海内外的"辛亥革命",与中国近代"新音乐"萌发的"时代发展"、"社会生活"、"文艺思潮"和"音乐变革"的多方面的相互联系,作一个概略回顾和史学分析。"辛亥革命"前后引发中国"学堂乐歌"产生的重要社会条件和它所包含的一系列中心思想内容和艺术表现的"中西融合";以及在"辛亥革命"影响下中国近代新音乐文化才得以全面建设和发展的基本线索和历史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昌起义 辛亥革命 清代戏曲改良运动 学堂乐歌 中国近代新音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唐文坛的夷夏之辨 被引量:2
9
作者 李建华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23-128,共6页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qu... 安史之乱以后的中唐,文坛再度兴起复古主义思潮。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韩孟诗派皆在复古的旗号下追求创新。中唐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与安史之乱以后的夷夏之辨有密切关系,胡汉关系的破坏导致汉民族本位文化的强化,传统儒家文化中的"夷夏大防"和"尊王攘夷"的观点得到推崇。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反映在文学上,带来了文坛的复古主义思潮。民族之间的冲突和融合最终使得文化趋同,少数民族的汉化也使得文化上的夷夏之辨变得更为复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夷夏之辨 古文运动 新乐府运动 韩孟诗派 复古主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生对不同词语类型预视加工的发展
10
作者 张巧明 崔磊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2014年第5期645-651,共7页
采用边界范式,以6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效率;(2)预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出现明显的预视效应;(3)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差异不显著;(4)未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 采用边界范式,以60名小学生为被试,探讨了小学生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结果表明:(1)五年级学生表现出更高的阅读效率;(2)预视类型的主效应显著,出现明显的预视效应;(3)不同词语类型的预视效应差异不显著;(4)未出现副中央凹-中央凹效应。研究结果支持阅读眼动的序列加工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文阅读 预视效应 边界范式 小学 眼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以“独创”为标尺重读现当代戏剧文学——兼论话剧与戏曲的文学史地位
11
作者 孙惠柱 《文艺理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18,共13页
本研究在各种比较中审视现当代戏剧文学,以独创为标尺评判所有剧作,给予常被忽视的戏曲剧本同样的重视,结论是:戏曲文学成就高于话剧,还无意中攻克了西方现代戏剧家百年来未曾解决的一大难题——现代诗剧,更可能出现中国现代戏剧中最有... 本研究在各种比较中审视现当代戏剧文学,以独创为标尺评判所有剧作,给予常被忽视的戏曲剧本同样的重视,结论是:戏曲文学成就高于话剧,还无意中攻克了西方现代戏剧家百年来未曾解决的一大难题——现代诗剧,更可能出现中国现代戏剧中最有价值的世界性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独创 戏剧文学 话剧 戏曲 国剧运动 现代诗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李玉论 被引量:2
12
作者 顾聆森 《艺术百家》 CSSCI 北大核心 2011年第5期119-125,227,共8页
李玉父子二代均是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人。李玉的青少年时代在申相国家成长,自幼受到申家所崇尚的儒家文化和礼教道德的浸润,以及申时行、申用懋父子生平行藏、道德准则和申家"甲于吴中"的家班演唱的深刻影响。李玉成名后,... 李玉父子二代均是明内阁首辅申时行的家人。李玉的青少年时代在申相国家成长,自幼受到申家所崇尚的儒家文化和礼教道德的浸润,以及申时行、申用懋父子生平行藏、道德准则和申家"甲于吴中"的家班演唱的深刻影响。李玉成名后,作为一个社会底层的市民剧作家,却与士大夫阶层保持着密切联系,同时他把笔锋深入于市民社会。他生平创作传奇42种。形成了众多同时代剧作家竞相效仿的风格,作品内容着重于市民道德和贵族精神的张扬,或从儒家的道德层面对明亡教训作深刻反思,对于社会因忠、孝、节、义的缺失而酿就的见利忘义、腐化堕落进行了无情鞭挞。他的作品面对着已然改变了的新的观众层面,在承接前朝"汤沈之争"的学术成果的同时,完成了传奇形式结构的改革,导致了昆曲艺术真正的雅俗共赏,开创了昆剧一代风格流派——"苏州派",从而迎来了昆曲的新纪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戏曲 昆曲艺术 一笠庵 苏州派 雅俗共赏 两擅其极 艺术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鬼行贱业”的救赎与转型:新旧之交下的梅兰芳游美记
13
作者 潘桐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92-124,共33页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传统艺术走上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现代性建构道路。通过对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筹备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京剧现代转型的机制、特点与得失。从以齐如山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梅兰芳与京剧的改造中可见,近代中... 近代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使传统艺术走上了与西方艺术不同的现代性建构道路。通过对1930年梅兰芳赴美演出前筹备过程的梳理,可以看到京剧现代转型的机制、特点与得失。从以齐如山为代表的近代知识分子对梅兰芳与京剧的改造中可见,近代中国传统艺术探索出了一条以新知识分子为参与主体,以“中西结合、古今共用”的艺术理论为革新理念,以推动艺术成为跨越阶级和国家的大众时尚为革新目的,以“救亡图存、发扬国光”为最高理想的转型道路,由此在“为艺术而艺术”与“为社会而艺术”之间找到了现实平衡,成为了兼具国际性与民族性的大众时尚。因此,梳理和分析近代京剧的改革史可以为当下探寻“文化自觉”的方向提供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京剧 国剧运动 梅兰芳游美 现代转型 文化自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