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1篇文章
< 1 2 1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产苦马豆素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原生质体的制备和再生 被引量:3
1
作者 张蕾蕾 余永涛 +2 位作者 何生虎 赵清梅 葛松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53-58,共6页
以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 NX-FEL001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培养方式、菌龄、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对U.oxytropis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U.oxytropis菌丝在质量分数为10g/L纤维素酶+10g/L蜗牛酶+1g/L溶壁酶组... 以产苦马豆素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 NX-FEL001为供试菌株,研究了培养方式、菌龄、酶解时间和酶解温度等,对U.oxytropis原生质体制备和再生的影响。结果表明,U.oxytropis菌丝在质量分数为10g/L纤维素酶+10g/L蜗牛酶+1g/L溶壁酶组成的复合酶溶液,35℃恒温,80r/min振荡孵育3h左右,原生质体释放量最高;原生质体在YCM培养基上,22℃培养9d可以再生形成菌落,培养15d其再生率可达8.5%;原生质体在YCM培养基上再生后其菌落颜色与野生型U.oxytropis不一致,呈现白色;菌丝形态与野生型U.oxytropis相一致,经检测再生后菌丝仍然能够产生苦马豆素。U.oxytropis原生质体的制备,将为进行疯草内生真菌的遗传转化和基因操作研究提供重要工具,为进一步开展疯草内生真菌合成苦马豆素的分子调控机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Undifilum oxytropis 原生质体 制备及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内生真菌的培养与鉴定 被引量:30
2
作者 卢萍 Dennis Child +3 位作者 赵萌莉 Dale R Gardener 吕桂芬 韩国栋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8,共6页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重要毒草,实验结合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了其内生真菌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生长缓慢,呈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辐射状生长的白色菌落,后菌体分泌黑褐... 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是内蒙古草原上的重要毒草,实验结合微生物学和分子生物学手段进行了其内生真菌研究。结果表明:体外培养的小花棘豆内生真菌生长缓慢,呈圆形、隆起、边缘整齐、辐射状生长的白色菌落,后菌体分泌黑褐色的色素物质,分生孢子近圆柱形,有粗且比孢子壁厚的暗色横隔膜,隔膜数1-5个。10个菌株的5.8S rDNA/ITS序列与内生真菌Embellisia sp.L12株的序列高度相似。推测该内生真菌属于Embellisi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棘豆 内生真菌 5.8S rDNA/ITS 分生孢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沙坡头地区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根际AM真菌时空分布研究 被引量:8
3
作者 刘雪伟 贺学礼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2-56,65,共6页
2007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从宁夏沙坡头地区的猫头刺根际分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系统研究了AM真菌时空分布以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对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最高定殖率出现在10~30 cm土层,最大孢子密度... 2007年5月、8月和10月分别从宁夏沙坡头地区的猫头刺根际分5个土层采集土壤样品,系统研究了AM真菌时空分布以及与土壤因子的相关性。结果表明:土层深度对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有显著影响,最高定殖率出现在10~30 cm土层,最大孢子密度出现在0~10 cm土层;猫头刺在3个时期均有较高的AM真菌定殖率和孢子密度,AM真菌平均总定殖率为86.98%,孢子密度平均为836.97个/100g土。孢子密度与有机质和碱解氮显著正相关,与速效磷极显著正相关,菌丝定殖率与碱解氮极显著正相关,总定殖率与碱解氮极显著正相关,与pH值显著负相关。蛋白酶活性与泡囊定殖率显著负相关,脲酶活性与菌丝定殖率和总定殖率显著正相关,与孢子密度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猫头刺 AM真菌 土壤酶 沙坡头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窄膜棘豆(Oxytropis moellendorffii Bunge)(豆科)的分类学研究
4
作者 刘莲芬 钱关泽 张永忠 《木本植物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69-371,共3页
作者对窄膜棘豆 (OxytropismoellendorffiiBunge)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新的观点 :通过对原产地标本、资料的研究 ,认为五台山棘豆 (O .wutaiensisTatewakietHurusawa )实际上是窄膜棘豆 (O .moellendorffiiBunge) ,对其变种 (O .wu taiens... 作者对窄膜棘豆 (OxytropismoellendorffiiBunge)的分类学处理提出了新的观点 :通过对原产地标本、资料的研究 ,认为五台山棘豆 (O .wutaiensisTatewakietHurusawa )实际上是窄膜棘豆 (O .moellendorffiiBunge) ,对其变种 (O .wu taiensisTatewakietHurusawavar.glabrataTatewakietHurusawa )也进行了归并 ;另外本文中发表一个新等级———西灵山棘豆 (O .moellendorffiiBungevar.sylin chanensis (Franch .)G .Z .Qia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豆属 五台山棘豆 窄膜棘豆 变种 豆科 分类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薛瑞旭 权海云 +2 位作者 任祯慧 路浩 赵宝玉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64-70,共7页
为阐明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为其生物活性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本实验室保存的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为研究菌株,采用察氏液体培养基对该菌发酵培养30d,收集菌丝体和发酵液,按照植物... 为阐明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次级代谢产物的化学组成,为其生物活性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依据,以本实验室保存的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为研究菌株,采用察氏液体培养基对该菌发酵培养30d,收集菌丝体和发酵液,按照植物化学成分传统预试方法进行预试。在此基础上用不同极性有机溶剂梯度萃取得到菌丝体和发酵液石油醚相、氯仿相、乙酸乙酯相和正丁醇相,经薄层色谱检测及气相检测方法对其次级代谢产物进行初步分析。系统预试表明,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中含有生物碱、蛋白质、酚类与鞣质、黄酮类、醌类、挥发油和油脂等物质;薄层色谱检测发现,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中至少含有5种化合物,且菌丝体和发酵液正丁醇相均有苦马豆素及其类似物存在;气相色谱分析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液中苦马豆素含量为5.17×10^(-3)g/L。疯草内生真菌Undifilum oxytropis发酵产物含有苦马豆素等多种次级代谢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Undifilure oxytropis 苦马豆素 次级代谢产物 内生真菌 疯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棘豆属植物Oxytropis pseudoglandulosa化学成分研究 被引量:4
6
作者 游美 Purevsuren Sodnomtseren 胡昌奇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CAS CSCD 2008年第4期647-649,共3页
从棘豆属植物O.pseudoglandulosa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个芳香性酰胺类化合物和3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N-苯乙基苯甲酰胺(N-phenylethyl-Benzamide,1),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N-(2-hydroxy-2-phenylethyl)cinnamamide... 从棘豆属植物O.pseudoglandulosa的地上部分中分离得到2个芳香性酰胺类化合物和3个黄酮类化合物,经波谱学方法鉴定为N-苯乙基苯甲酰胺(N-phenylethyl-Benzamide,1),N-(2-羟基,2-苯乙基)肉桂酰胺(N-(2-hydroxy-2-phenylethyl)cinnamamide,2),5-羟基,7-甲氧基二氢黄酮(5-hydroxy-7-methoxyflavanone,3),5-羟基,7-甲氧基黄酮(5-hydroxy-7-methoxyflavone,4),7-羟基二氢黄酮(7-hydroxyflavanone,5)。其中3个黄酮类化合物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分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棘豆属 O.pseudoglandulosa 疯草 酰胺类 黄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根系土壤细菌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12
7
作者 曹鹏熙 刘怡萱 +4 位作者 许国琪 姬亚丽 李敬科 李小燕 刘星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4期4954-4965,共12页
冰川棘豆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主要伴生毒草之一,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对4种不同生态环境中冰川棘豆根系土壤细菌的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 冰川棘豆是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和荒漠草原主要伴生毒草之一,对青藏高原草地退化及畜牧业的发展产生严重影响。对4种不同生态环境中冰川棘豆根系土壤细菌的16S rRNA进行高通量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结合土壤的理化性质,分析了不同生态环境下冰川棘豆根系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其与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探讨了根系土壤细菌对冰川棘豆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形成优势种可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生态环境下冰川棘豆根系土壤细菌多样性丰富,且受土壤pH和有机物影响最大,同时,能够保持稳定的核心菌群网络,对冰川棘豆在高寒生态系统中形成优势种具有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冰川棘豆 根系土壤细菌 核心菌群 土壤理化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不同生态环境下冰川棘豆(Oxytropis glacialis)内生细菌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5
8
作者 许国琪 刘怡萱 +1 位作者 曹鹏熙 刘星 《高原科学研究》 CSCD 2020年第1期20-29,共10页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有助于宿主植物生存与扩散。文章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TAS)和灌丛草甸区(TAM)冰川棘豆内生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为疯草类有毒植物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测序得到236205条有效序列,注释到... 植物内生菌(Endophyte)有助于宿主植物生存与扩散。文章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青藏高原高寒草原区(TAS)和灌丛草甸区(TAM)冰川棘豆内生细菌多样性进行分析,为疯草类有毒植物的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参考。测序得到236205条有效序列,注释到476个OTUs,隶属17个门281个属。多样性分析表明,区域间菌群结构无显著性差异。组成分析显示,不同样本间优势菌门均为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Lachnoclostridium 5和泛菌属(Pantoea)等18个菌属为优势菌属。环境分析认为,土壤电导率(EC)、空气CO2浓度(CC)和土壤温度(ST)对菌群结构的差异具有不同程度的显著性影响,56%的优势菌属与环境因子显著相关。功能预测分析认为,KEGG代谢通路和COG各功能相关的基因丰度在不同区域样本间相似,参与多种宿主代谢调控。综上所述,不同区域间冰川棘豆内生细菌菌群结构及功能的宿主保守性大于地域特异性,在宿主植物中参与各种代谢网络调控。相对稳定的菌群结构及优势菌属丰度随环境显著变化,这有利于冰川棘豆在不同的生态环境中生存和扩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冰川棘豆 植物内生细菌 16S rRNA 土壤理化因子 PICRUSt KEGG CO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苦马豆素对家兔脾脏免疫功能及代谢的影响
9
作者 赵金香 陶大勇 +3 位作者 杜国丰 张家鸣 沈佳宜 矫继峰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4-80,共7页
为了探讨苦马豆素通过消化系统对家兔脾脏免疫功能和代谢的影响,将体重为(1.9±0.12)kg的24只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雌、雄各半。试验组家兔饲喂含有小花棘豆的自制颗粒饲料,饲喂苦马豆素剂量为2 mg/(kg·d),对照组... 为了探讨苦马豆素通过消化系统对家兔脾脏免疫功能和代谢的影响,将体重为(1.9±0.12)kg的24只家兔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试验组,每组雌、雄各半。试验组家兔饲喂含有小花棘豆的自制颗粒饲料,饲喂苦马豆素剂量为2 mg/(kg·d),对照组家兔饲喂自制颗粒饲料中不含小花棘豆。所有家兔单笼饲养,自由饮水,每天观测并记录家兔的健康状态。在试验的第60天,采取所有家兔脾脏,对脾脏进行基于iTRAQ的定量蛋白质组学分析、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关键蛋白质的Western blot验证。结果显示,所有试验组家兔均呈现明显的中毒现象。与对照组相比,共鉴定出315个与新陈代谢(81%)及免疫相关(15%)的差异表达蛋白质(>1.5倍或<1/1.5倍)。而且,苦马豆素中毒家兔脾脏细胞分解代谢处于激活状态,但其免疫反应处于抑制状态。说明苦马豆素抑制了家兔脾脏的免疫功能,激活了脾脏组织的分解代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马豆素 小花棘豆 脾脏 同位素标记的相对和绝对定量技术 蛋白质组 免疫 家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化情景下西藏三种棘豆属植物潜在分布格局分析
10
作者 蔡志远 张飞宇 +1 位作者 曲家鹏 刘永杰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95-104,共10页
棘豆属(Oxytropis)中多种植物是西藏天然草地主要的优势毒杂草,对天然草地健康和家畜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评估棘豆属三种有毒植物在西藏草原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格局变化,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样本数据和环境变量,利... 棘豆属(Oxytropis)中多种植物是西藏天然草地主要的优势毒杂草,对天然草地健康和家畜安全生产构成严重威胁。为评估棘豆属三种有毒植物在西藏草原的潜在分布和影响因素及其空间格局变化,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选取样本数据和环境变量,利用最大熵(MaxEnt)模型建模,预测棘豆属的黄花棘豆(O.ochrocephala)、镰荚棘豆(O.falcata)和冰川棘豆(O.proboscidea)三种有毒植物当前和未来气候情景下的潜在分布。结果表明:棘豆属三种有毒植物的分布均受温度、降水、人类活动和海拔的影响;黄花棘豆的潜在分布主要受人类足迹指数、气温年较差、最冷季度平均温度和最冷季度降水量的影响,影响镰荚棘豆潜在分布的主要是气温年较差、最冷季度降水量、最暖季度降水量和气温季节性,影响冰川棘豆的环境变量分别为最暖季度降水量、气温年较差、最暖季度平均温度以及海拔。与当前气候情景相比,在未来(2041—2060年)三种不同共享社会经济路径(SSP1-2.6、SSP2-4.5和SSP5-8.5)下,黄花棘豆和镰荚棘豆的适生区域面积呈现缩减趋势,而冰川棘豆的适生区域面积呈现增加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人类活动 棘豆属 有毒植物 最大熵模型 适生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扎布耶盐湖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
11
作者 李星冉 刘怡萱 +2 位作者 刘星 拉琼 曹鹏熙 《高原科学研究》 2025年第2期32-42,共11页
以西藏扎布耶盐湖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探究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共有476个OTUs,隶... 以西藏扎布耶盐湖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为研究对象,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分析,探究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1)冰川棘豆内生真菌、根际土壤真菌和大田土壤真菌共有476个OTUs,隶属于9门28纲56目129科206属281种,不同组织真菌群落多样性和组成存在一定差异。(2)Alpha多样性分析显示,茎Shannon指数显著高于其他组(P<0.05),其内生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高;门水平上看,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和子囊菌门(Ascomycota)是冰川棘豆内生和根际土壤真菌的优势菌门;在属水平,茎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柄孢壳菌属(Podospora),叶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链格孢属(Alternaria),根际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赤霉菌属(Gibberella),大田土壤中相对丰度最高的属为枝顶孢属(Acremonium)。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表明,冰川棘豆内生和根际土壤真菌中含有多个潜在的产苦马豆素Alternaria属;冰川棘豆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群落结构主要受pH值和含水量的影响。研究结果明确了生长在扎布耶盐湖的冰川棘豆茎、叶内生真菌和根际土壤真菌的多样性特征,为高寒盐漠植物真菌多样性的研究提供了数据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扎布耶盐湖 冰川棘豆 内生真菌 根际土壤真菌 多样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棘豆的化学成分及抗疟活性研究
12
作者 雷丹 苟亮 +5 位作者 孙河 卯锦 陈启银 肖朝江 姜北 张永增 《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070-1076,共7页
研究高寒地区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分离和纯化过程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 研究高寒地区甘肃棘豆Oxytropis kansuensis Bunge干燥全株的化学成分和抗疟活性。分离和纯化过程采用硅胶、D101大孔树脂、Sephadex LH-20等多种柱色谱方法;根据理化性质及波谱数据鉴定化合物的结构;采用SYBR Green I法,对分离得到的化合物进行抗疟活性筛选。从甘肃棘豆中分离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β-谷甾醇亚麻酸酯(1)、羽扇豆酮(2)、β-谷甾醇(3)、9,12,15-十八烷三烯酸甲酯(4)、芹菜素(5)、木犀草素(6)、1-O-反式对香豆酰甘油(7)、1-O-p-coumaroyl-3-O-feruloylglycerol(8)、胡萝卜苷(9)、芹菜素-7-O-β-D-吡喃葡萄糖苷(10)。化合物1作为天然产物首次报道,本文还首次报道了其1H NMR、13C NMR数据。此外,化合物2、4~8、10为首次从甘肃棘豆中分离得到,化合物1、4~6、8、10对恶性疟原虫3D7株具有一定抗疟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肃棘豆 化学成分 抗疟活性 SYBR Green I法 β-谷甾醇亚麻酸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苦马豆素的疯草内生真菌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丹 卢萍 +4 位作者 袁博 杜玲 李玉玲 高峰 姜凯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8-368,共11页
含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的棘豆属(Oxytropis DC.)和黄芪属(Astragalus L.)植物称为疯草,其共生着一种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疯草中的SW由其内生真菌产生,而非由宿主植物产生。SW是一种吲哚里西... 含苦马豆素(Swainsonine, SW)的棘豆属(Oxytropis DC.)和黄芪属(Astragalus L.)植物称为疯草,其共生着一种疯草内生真菌(Alternaria Section Undifilum oxytropis)。疯草中的SW由其内生真菌产生,而非由宿主植物产生。SW是一种吲哚里西啶类生物碱,牲畜食用疯草后引起中毒,严重者死亡,对我国畜牧业危害巨大。本文对棘豆属疯草的分类与分布,疯草内生真菌的分类、分布、传播方式及形态学差异,不同真菌中SW的合成相关酶及合成途径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讨论了SW合成途径及其关键酶的作用,旨在为疯草内生真菌的研究、利用及SW合成途径的明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疯草内生真菌 苦马豆素 次级代谢产物 棘豆属植物 疯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区小花棘豆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性 被引量:6
14
作者 吕亮雨 刘青青 +2 位作者 蔡宗程 雷莎清 施建军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0-57,共8页
为了探究三江源地区野生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三江源地区6个主要且具代表性的小花棘豆天然居群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特征和主成分分析,基于这些表型性状对6个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并对这些... 为了探究三江源地区野生小花棘豆(Oxytropis glabra DC.)表型多样性及其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对三江源地区6个主要且具代表性的小花棘豆天然居群的18个表型性状进行变异特征和主成分分析,基于这些表型性状对6个居群进行聚类分析,并对这些表型性状与经度、纬度、海拔、土壤pH值和土壤电导率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除单株花序数和种形指数外,其余表型性状的F值均达到显著(p<0.05)水平,其中,花序长的F值最大,叶形指数和种子千粒质量的F值较大。供试居群18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为0.30%~53.79%,均值为14.99%,其中,叶形指数、单株花序数、花序长和单荚果种子数变异系数的均值均在20%以上,而种子千粒质量变异系数的均值最小(0.47%)。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仅单叶鲜质量与纬度呈显著负相关,开花后株高和冠幅与海拔呈极显著(p<0.01)负相关,单叶鲜质量和种子千粒质量与土壤电导率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3个主成分的累计贡献率为92.960%,说明这3个主成分能够反映小花棘豆表型性状的绝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居群被分成2组,其中,甘德县柯曲镇和天峻县木里镇居群为一组,其余居群为另一组。综上所述,三江源地区小花棘豆表型性状变异较为丰富,但仅个别表型性状受纬度、海拔和土壤电导率的影响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棘豆 表型性状 环境因子 相关性分析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棘豆总生物碱提取工艺及抗斜纹夜蛾活性研究
15
作者 张洪艳 陈仁俊 +4 位作者 张雅昆 王亭亭 卫亚丽 曾艳荣 谭承建 《化学研究与应用》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3-39,共7页
试验旨在优化黄花棘豆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进行抗斜纹夜蛾活性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之上,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采用浸虫浸叶法探究总生物碱抗斜纹夜蛾活性。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4.... 试验旨在优化黄花棘豆中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并进行抗斜纹夜蛾活性研究。在单因素试验基础之上,设计Box-Behnken响应面试验优化总生物碱的提取工艺,采用浸虫浸叶法探究总生物碱抗斜纹夜蛾活性。结果显示,最佳提取工艺条件为:乙醇浓度64.00%、提取温度81.00℃、提取2次、提取时间1.50 h、液料比11.00 mL·g^(-1),总生物碱提取率为1.79 mg·g^(-1)。此工艺条件下获取的总生物碱对3日龄斜纹夜蛾幼虫的LC_(50)值为42.10 mg·mL^(-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棘豆 总生物碱 提取工艺 斜纹夜蛾 响应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
16
作者 李鸿亮 李文鹏 +6 位作者 苟育聪 周凯欣 吕玺玮 孙富燕 莫重辉 洪金 高磊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136-1144,共9页
【目的】探究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为高原动物黄花棘豆中毒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黄花棘豆病理模型,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RT-qPCR检测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基因(Grp78、Chop、Xbp1... 【目的】探究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为高原动物黄花棘豆中毒机理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小鼠黄花棘豆病理模型,HE染色检测小鼠肝脏组织形态变化,RT-qPCR检测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基因(Grp78、Chop、Xbp1、Atf4、Atf6)表达变化,WB检测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蛋白(GRP78、CHOP)表达变化,明确黄花棘豆对小鼠肝脏内质网应激和损伤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饲喂黄花棘豆小鼠出现病理症状,体重显著下降,肝脏质量降低,肝细胞索紊乱,肝小叶排列松散,肝细胞变形、细胞坏死,肝脏内质网应激相关基因和蛋白表达显著升高。【结论】说明黄花棘豆导致小鼠肝脏发生内质网应激反应和肝脏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花棘豆 小鼠 肝脏 内质网应激 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防沙效应风洞模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陆文赋 屈建军 +4 位作者 赵爱国 朱志昊 王磊 李敏岚 孟晨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4-92,共9页
[目的]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是运用仿生学原理,由盾状铁网筛与上方扎制固沙灌木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茎叶构成的一种新型固沙障。对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固沙障类型,并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 [目的]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是运用仿生学原理,由盾状铁网筛与上方扎制固沙灌木猫头刺(Oxytropis aciphylla)茎叶构成的一种新型固沙障。对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防风固沙效应进行试验,以确定最佳固沙障类型,并揭示其防风固沙机理,为野外工程防沙措施的选择和制定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风洞模拟试验,在6,10,14,18 m/s 4个风速条件下测量了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风速流场,并在10,14,18 m/s 3个风速条件下对该固沙障进行了携沙风吹蚀试验。对照分析了原位自然型与不同类型,不同大小仿生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防风沙效应。[结果](1)气流在经过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时速度均会减弱,形成明显的减速区。在6 m/s时,减速沉降区均达到了20 H(H为沙障高度,H=11 cm);随着风速增加,减速沉降区缩小。风速10与14 m/s时,减速沉降区为15 H;且在风速18 m/s时,也能维持15 H的减速沉降区。(2)3种风速梯度下,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的平均输沙量是无沙障的13.8%(10 m/s风速),21.1%(14 m/s风速),23.4%(18 m/s风速)。[结论]结构完整,直径更大的猫头刺盾状移动式固沙障具有最好的防风沙效果。该移动式仿生固沙障防风沙效果好,可移动,可组合并可机械化编制,在防治荒漠化、防风固沙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洞模拟 猫头刺 盾状 移动式固沙障 流场 风速廓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叶棘豆种子休眠原因及破除休眠方法的研究
18
作者 乌日力嘎 红艳 +1 位作者 白金亮 白萨那拉图 《种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18-122,共5页
本研究以多叶棘豆种子为材料,通过观察种子形态特征,研究种子生活力、种子吸水率、种子破除硬实、种子萌发等指标,分析多叶棘豆种子休眠的原因。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种子,探索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结果表明,多叶棘豆种子生活力达77.80%,但... 本研究以多叶棘豆种子为材料,通过观察种子形态特征,研究种子生活力、种子吸水率、种子破除硬实、种子萌发等指标,分析多叶棘豆种子休眠的原因。用不同的方式处理种子,探索种子休眠的解除方法。结果表明,多叶棘豆种子生活力达77.80%,但不处理种皮的完整种子发芽率极低。用砂纸打磨能破除种子硬实,硬实率降低至7%,发芽率为86%。砂纸破除种子硬实后,50 mg/L IBA对种子发芽的促进作用表现最为明显,发芽率高达97%,平均发芽天数短于对照。综合比较,先用砂纸打磨种皮,再用50 mg/L的IBA溶液处理后多叶棘豆种子的发芽效果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叶棘豆 种子休眠 破除休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地区、采收期及部位多叶棘豆中槲皮素与山奈素含量研究
19
作者 乌日力嘎 红艳 +2 位作者 张苏雅拉吐 白金亮 淑敏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第9期38-41,45,共5页
该研究以测定内蒙古不同地区、采收期及部位多叶棘豆中槲皮素与山奈素的含量为目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作为研究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不同地区的多叶棘豆药材中槲皮素含量介于0.19~0.65 mg/g之间,山... 该研究以测定内蒙古不同地区、采收期及部位多叶棘豆中槲皮素与山奈素的含量为目标。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作为研究方法,并对其科学性进行评估。研究结果显示,内蒙古不同地区的多叶棘豆药材中槲皮素含量介于0.19~0.65 mg/g之间,山奈素含量则在0.04~0.14 mg/g之间。不同采收期中,花期的山奈素含量高于果期,而果期的槲皮素含量高于花期。不同部位中叶子的2种成分含量最高。该研究所建立的槲皮素和山奈素含量测定方法具有操作简便、准确度高、重复性和稳定性优良等特点,适用于多叶棘豆药材中槲皮素和山奈素的含量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叶棘豆 HPLC 不同地区 采收期 不同部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花棘豆苦马豆素和营养成分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倪苗 马崇勇 +9 位作者 董海娟 乌仁曹 巴图那顺 乌银嘎 季彦华 嘎丽娃 梁艳 苏秦 孙彦楠 余奕东 《现代畜牧科技》 2024年第9期75-78,共4页
该文选取鄂尔多斯市乌审旗3个试验点天然草地小花棘豆,分别在分枝期、现蕾期、盛花期和枯黄期检测其苦马豆素和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和营养成分在不同物候期呈动态变化,苦马豆素在盛花期... 该文选取鄂尔多斯市乌审旗3个试验点天然草地小花棘豆,分别在分枝期、现蕾期、盛花期和枯黄期检测其苦马豆素和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营养成分。结果表明,小花棘豆中苦马豆素含量和营养成分在不同物候期呈动态变化,苦马豆素在盛花期含量最高,粗蛋白、粗纤维、中性洗涤纤维、酸性洗涤纤维、磷平均含量在现蕾期表现最好。综合评定小花棘豆毒素和营养成分,结果为现蕾期>分枝期>盛花期>枯黄期。在小花棘豆综合利用过程中,如提取苦马豆素,最佳刈割期为盛花期,如作饲草料,最佳刈割期为现蕾期,结合脱毒或间歇饲喂等方式进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花棘豆 苦马豆素 营养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