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02篇文章
< 1 2 6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发灶不明的转移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1
作者 胡珍瑜 裴建国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04-605,共2页
病例女,83岁。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1年,增大伴麻木1月”入院。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8 cm,皮肤表面无红肿破溃,活动度差,质韧,边界不清,伴有右下肢麻木感,躯干及四肢未见明显可疑色素沉着或溃烂部位。患者既往史、家... 病例女,83岁。因“发现右侧腹股沟肿物1年,增大伴麻木1月”入院。查体:右侧腹股沟区可触及一肿物,大小约8 cm,皮肤表面无红肿破溃,活动度差,质韧,边界不清,伴有右下肢麻木感,躯干及四肢未见明显可疑色素沉着或溃烂部位。患者既往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肿瘤标志物CA125、CA153、CA199、CEA、Hsp90α均在正常参考范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磁共振成像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阳性皮肌炎胸部CT特征定性及定量分析
2
作者 王蕾 徐妍妍 +3 位作者 黄振国 任雁宏 舒晓明 刘敏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559-563,571,共6页
目的 定性及定量分析血清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胸部CT特征及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67例MDA-5阳性的皮肌炎患者,分析胸部CT特征与短期不良... 目的 定性及定量分析血清抗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胸部CT特征及其与短期预后的关系。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7年1月—2018年12月中日友好医院收治的67例MDA-5阳性的皮肌炎患者,分析胸部CT特征与短期不良预后的关系。结果 9例患者1年内死亡。死亡组与存活组间质性肺疾病(ILD)影像学类型(χ^(2)=9.964,P=0.025)和肺动脉直径/主动脉直径比值(U=103.0,P=0.0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抗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患者合并ILD影像学类型主要为机化性肺炎。弥漫性肺泡损伤的患者死亡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类型。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肺动脉直径/主动脉直径比值(OR 4.208,P=0.002)是抗MDA-5抗体阳性的皮肌炎合并ILD患者发生死亡的强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MDA-5阳性皮肌炎患者大部分伴ILD,其中以机化性肺炎为主要特征。1年内不良预后患者ILD类型不同,但肺动脉直径/主动脉直径比值是MDA-5阳性皮肌炎合并ILD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分化相关基因5抗体 皮肌炎 间质性肺疾病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SM对黑色素瘤的抑制作用与基因-放射治疗效果 被引量:10
3
作者 吕星 邢瑞云 +3 位作者 路萍 孙志贤 裴雪涛 吴祖泽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1年第1期27-30,共4页
目的 :探讨OSM对黑色素瘤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在基因 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用重组的人OSM基因表达质粒 (pO)和辐射诱导性OSM表达质粒 (pEO)转染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 ,筛选OSM表达细胞 (pO 17和pEO 1) ,皮下接种C5 7BL/ 6小鼠 ,... 目的 :探讨OSM对黑色素瘤体内生长的抑制作用及其在基因 放射治疗中的应用。方法 :用重组的人OSM基因表达质粒 (pO)和辐射诱导性OSM表达质粒 (pEO)转染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 ,筛选OSM表达细胞 (pO 17和pEO 1) ,皮下接种C5 7BL/ 6小鼠 ,观察和比较相同生长期内瘤体重量及给予60 Coγ 线局部照射后肿瘤抑制率的变化。结果 :在未照射实验中 ,pO 17和pEO 1细胞接种 2 0d后的瘤体重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 ;在照射实验中 ,pEO 1细胞照射后 7d后瘤体重量的下降最为显著 ,肿瘤抑制率由未照射时的 33.8%提高至 48.1%。结论 :转基因分泌的OSM可对瘤细胞的体内生长产生抑制 ;射线可通过Egr 1R增强OSM表达的途径加剧肿瘤抑制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基因-放射治疗 OSM 质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靶向免疫治疗联合放射治疗在晚期黑色素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8
4
作者 罗小美 陈继冰 牛立志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55-258,共4页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具侵袭性、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Ⅰ、Ⅱ期黑色素瘤采取手术切除可完全治愈,Ⅲ、Ⅳ期黑色素瘤应用传统的手术、放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近年来,随着对Ⅲ、Ⅳ期黑色素瘤治疗方案的探索,靶向免疫治疗取得... 黑色素瘤是皮肤癌中最具侵袭性、死亡率较高的恶性肿瘤。Ⅰ、Ⅱ期黑色素瘤采取手术切除可完全治愈,Ⅲ、Ⅳ期黑色素瘤应用传统的手术、放化疗方案治疗效果不理想,预后差。近年来,随着对Ⅲ、Ⅳ期黑色素瘤治疗方案的探索,靶向免疫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靶向免疫药物可抑制负性调节因子,增强全身抗肿瘤免疫效应。放疗在杀死局部肿瘤的同时,也可增强全身免疫应答。近期研究发现,靶向免疫联合放射治疗可增强对肿瘤局部和远处的控制作用,延长患者总体生存期,两者联合治疗优于单一治疗方案。本文对上述研究领域内的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靶向免疫治疗 放射治疗 黑色素瘤 联合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SV-tk/GCV协同放射治疗黑色素瘤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叶传忠 裴雪涛 +3 位作者 李澎灏 郑宇辉 李梁 陈仕平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0年第2期112-114,共3页
目的:了解HSV-tk/GCV系统协同放射治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的联合杀伤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将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和HSV-tk的融合基因(hytk)导入黑色素瘤细胞中并获得表达,通过体外和C57BL/6小鼠动... 目的:了解HSV-tk/GCV系统协同放射治疗对小鼠黑色素瘤的联合杀伤作用。方法:通过逆转录病毒介导,将潮霉素磷酸转移酶和HSV-tk的融合基因(hytk)导入黑色素瘤细胞中并获得表达,通过体外和C57BL/6小鼠动物实验,检测 GCV对转基因细胞的体内外杀伤作用及联合应用放射治疗对黑色素瘤的治疗作用。结果:PCR、RNA Dot blotting、免疫组化检测证实HyTK在转基因细胞的表达,体内外实验示GCV对B16/HyTK细胞有明显的杀伤作用,而对野生型B16细胞无明显杀伤作用(P<0.05);联合应用低剂量GCV可使转入hytk基因的黑色素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明显增高(SER=1.62),体内实验也证实协同疗法可延缓荷瘤小鼠的肿瘤生长。结论:HSV-tk/GCV系统协同放射治疗有望成为黑色素瘤基因治疗的一种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放射疗法 HSV-TK/GCV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咽恶性黑色素瘤的放射治疗——附1例报告
6
作者 张恩罴 吴少雄 钱剑扬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1989年第2期70-71,76,共3页
鼻咽恶性黑色素瘤(NPM)不常见,截今仅Lobo(1979)报告1例放疗成功者[1]。由于本病的放射抗拒性和鼻咽邻近组织结构对放射的耐受性低,
关键词 恶性黑色素瘤 放射治疗 抗拒性 颈动脉鞘 设野 靶区剂量 放射敏感性 隆突 局部控制 治疗中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gr-1基因调控序列连接OSM cDNA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黑色素瘤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9
7
作者 吕星 邢瑞云 +2 位作者 孙志贤 裴雪涛 吴祖泽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5,共5页
OSM是一种对黑色素瘤细胞显示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为进行OSM针对黑色素瘤的基因-放射治疗研究,构建了小鼠Egr-1基因调控序列引导入OSMcDNA真核表达质粒(pEO),pEO质粒转染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经G... OSM是一种对黑色素瘤细胞显示抑制作用的细胞因子.为进行OSM针对黑色素瘤的基因-放射治疗研究,构建了小鼠Egr-1基因调控序列引导入OSMcDNA真核表达质粒(pEO),pEO质粒转染小鼠B-16黑色素瘤细胞,经G418和抗人OSM抗体的筛选,获得了稳定表达OSM的克隆细胞(pEO-1细胞),OSM表达量可达5.97ng每105细胞天,分子量为32kD.pEO-1细胞用一定浓度H2O2处理后OSM表达量可提高6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GR-1基因 抑瘤蛋白 黑色素瘤 基因-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 被引量:19
8
作者 李培岭 翟昭华 +2 位作者 王萍 黄亮 杨振峰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1期1156-1158,共3页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9例患者主要CT表现为单侧(8例)或双侧(1例)鼻腔内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无钙化,8例(8...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证实的9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学表现。结果:9例患者主要CT表现为单侧(8例)或双侧(1例)鼻腔内密度均匀、形态不规则的软组织肿块,无钙化,8例(8/9)伴邻近结构的侵犯,2例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MRI表现:1例表现为典型的T1WI上不均匀高信号,T2WI上不均匀低信号;2例表现为T1WI上呈等信号或稍高信号,T2WI上稍高信号;3例MRI增强后肿瘤不均匀明显强化。结论: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CT表现缺乏特异性,典型的恶性黑色素瘤的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黑色素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显像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 被引量:7
9
作者 李丽琴 李德鹏 +1 位作者 王争明 龙凤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106-2109,共4页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 目的探讨恶性黑色素瘤的全身18F-FDG PET/CT影像表现特点,评价18F-FDG PET/CT对恶性黑色素瘤分期的价值。方法对28例病理证实的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18F-FDG PET/CT全身显像资料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眼球内黑色素瘤表现为眼球内高密度结节,>1.0cm病灶FDG代谢增高,PET/CT较单独PET或单独CT发现更多转移灶,但对于原发病灶的显示较MRI差。颅内恶性黑色素瘤PET/CT表现有一定特征,但对病灶的检出及鉴别诊断较MRI差。四肢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显示为局部软组织肿胀,FDG摄取未见明显增高;转移灶显示为局域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单独CT对所有检出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87.20%,单独PE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72.5%,PET-CT对所有检查病灶诊断的阳性率为99.1%。结论18F-FDG PET/CT对于恶性黑色素瘤的定性诊断有一定价值,对判断临床分期具有重要价值。PET-CT检查较单独CT或单独PET检查能够检出更多病灶,提高诊断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体层摄影术 发射型计算机 X线计算机 诊断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肛管直肠恶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 被引量:13
10
作者 李振辉 张治平 +2 位作者 王关顺 李鵾 丁莹莹 《放射学实践》 2014年第8期957-960,共4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一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AMM患者的临床、CT、MRI和病理资料。1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15例AMM中,10例病变位于直肠远端与... 目的:探讨原发性肛管一直肠恶性黑色素瘤(AMM)的CT和MRI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15例AMM患者的临床、CT、MRI和病理资料。11例行CT检查,3例行MRI检查,1例行CT和MRI检查。结果:15例AMM中,10例病变位于直肠远端与肛管交界处,2例位于直肠,3例位于肛管。肿瘤形态呈蕈伞形肿块9例,肠壁环形增厚4例,肠壁未见明显增厚2例。4例有肺部或者肝脏转移,5例有周围淋巴结转移。15例患者均未见明星的肠梗阻征象。CT平扫示肿块呈稍低密度,最大径约2~4cm,增强后强化方式不一,以中度强化为主。MRI示肿瘤在T2wI上以等信号为主,T2wI上以稍高信号为主,DWI上呈高信号,增强后均有明显强化。结论:AMM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但AMM病灶较大时,MRI信号不具有黑色素瘤特异性的典型信号。CT检查有助于发现远处转移灶,MRI检查对其鉴别诊断有提示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肛管 直肠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8)F-FDG 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5
11
作者 胡莹莹 林晓平 +3 位作者 梁培炎 张旭 张伟光 樊卫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685-688,共4页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8F-FDGPET/CT显像,对原发恶性黑色素瘤5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6例及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40例,分别研究... 目的探讨18F-FDG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诊断及分期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61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18F-FDGPET/CT显像,对原发恶性黑色素瘤5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16例及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40例,分别研究PET/CT诊断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及转移瘤的应用价值。结果5例原发恶性黑色素瘤病灶均异常摄取FDG,SUV3.52~14.76,其中2例示区域淋巴结转移并经病理确诊。3例原发灶未明的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经18F-FDGPET/CT检出原发灶,原发灶检出率18.75%,其中2例示远处多发转移;另2例患者临床体检发现原发灶,18F-FDGPET/CT未见原发征象。40例恶性黑色素瘤原发灶(不全)切除患者中,18F-FDGPET/CT诊断原发灶残留8例,经病理确诊5例,准确率62.50%;18F-FDGPET/CT示区域淋巴结转移7例,病理确诊5例,阳性预测价值71.43%;18F-FDGPET/CT示远处多发转移14例,远处转移率35.00%(14/40);40例患者中,2例因PET/CT显像降低临床分期,11例提高分期,18例患者治疗方案改变。结论18F-FDGPET/CT在恶性黑色素瘤准确分期方面有较大临床价值,但在淋巴结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寻找原发灶的价值有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氟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肿瘤分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食管下段恶性黑色素瘤1例 被引量:4
12
作者 刘志健 耿婷婷 高素美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20年第1期70-71,共2页
病例女,65岁,高血压病史20年,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为阵发性胀痛,于深吸气、夜间、饭后加重,与剧烈活动有关,无吞咽困难。既往无肿瘤病史。上消化道钡餐示:食管下段椭圆形腔内充盈缺损,形态规则(图1)。胸部+上腹部CT平扫... 病例女,65岁,高血压病史20年,患者2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骨后疼痛,为阵发性胀痛,于深吸气、夜间、饭后加重,与剧烈活动有关,无吞咽困难。既往无肿瘤病史。上消化道钡餐示:食管下段椭圆形腔内充盈缺损,形态规则(图1)。胸部+上腹部CT平扫及增强示:食管下段占位,凸入食管腔内,黏膜部分欠清晰,边界光滑,密度均匀,平扫CT值约38 HU,增强后中度强化,CT值约70 HU(图2~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食管肿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线诱导的HtrA2基因表达对人葡萄膜黑色素OCM-1细胞的影响 被引量:2
13
作者 雷荣 李娟 +1 位作者 余天 张帆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12-118,共7页
背景与目的: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放射治疗是多年来葡萄膜黑色素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辐射抗性和受照部位正常组织的损伤是长期困扰UM放疗的问题。本实验运用放... 背景与目的: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最常见的眼内原发性恶性肿瘤,其恶性程度高,转移早。放射治疗是多年来葡萄膜黑色素瘤最常用的方法之一,但辐射抗性和受照部位正常组织的损伤是长期困扰UM放疗的问题。本实验运用放射线可调控的HtrA2基因联合疗法,探讨其对UM的抑制作用。方法:含Egr1启动子的pIRES-Egr1-Omi/HtrA2(pEgr1-HtrA2)质粒体外转染入OCM-1细胞,转染后的细胞暴露于不同剂量的放射线中。将移植瘤模型小鼠分为对照组、放射组、基因组和基因放射组,每组10只。应用实时定量PCR(qRT-PCR)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HtrA2基因的mRNA表达和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联合处理后的OCM-1细胞凋亡情况。通过克隆形成实验检测HtrA2基因对放射敏感性的影响。在动物实验中测量联合治疗后肿瘤体积。结果:转染pEgr1-HtrA2质粒后,放射组HtrA2 mRNA表达在8 Gy达到高峰,且HtrA2蛋白表达较放射前明显增加(P<0.05),OCM-1细胞凋亡显著增加。克隆形成实验显示,HtrA2基因可增强OCM-1细胞放射敏感性。与对照组相比,基因放射组肿瘤生长被显著抑制(P<0.05)。结论:转染pEgr1-HtrA2质粒后可在放射线调控下增加HtrA2基因表达,并能增强OCM-1细胞对放射的敏感性,抑制肿瘤细胞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黑色素瘤 细胞凋亡 HtrA2基因 基因放射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CT及MRI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丁爽 黄玉洁 +1 位作者 米日古丽.沙依提 王金英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6-29,共4页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CT及MRI特征,以帮助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3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女8例,男5例,平均年龄70.8岁)纳入研究,分析其CT及MRI表现,包括病灶部位、侵及范围、骨质破坏、密度/信号特点以及增强后... 目的:探讨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的CT及MRI特征,以帮助诊断。方法:经病理证实的13例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女8例,男5例,平均年龄70.8岁)纳入研究,分析其CT及MRI表现,包括病灶部位、侵及范围、骨质破坏、密度/信号特点以及增强后强化程度等。结果:12例病灶发生在单侧鼻腔,1例发生在双侧;12例(12/13)邻近骨质吸收伴部分破坏;肿瘤呈稍低、等及稍高的软组织密度;9例(9/12)在T2WI上与脑实质信号比较呈等或稍低信号,3例(3/12)呈等、高混杂信号,2例(2/12)在T1WI上呈明显高信号,10例(10/12)呈等及稍低信号;增强扫描后3例(3/12)明显强化,9例(9/12)呈轻中度强化。结论:CT和MRI能很好地显示肿瘤的部位、周围骨质破坏和邻近重要结构的侵犯,鼻腔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MR-T2WI等或稍低信号、轻中度强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可帮助诊断;但T2WI稍高信号表现是不典型的,诊断需依靠病理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腔 黑色素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葡萄膜黑色素瘤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效果与眼部并发症
15
作者 王姮 魏文斌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0年第12期18-22,共5页
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针对其的治疗主要分为保留眼球治疗和眼球摘除术两类。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保留眼球治疗之一。既往研究已表明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可以有效... 葡萄膜黑色素瘤(uveal melanoma,UM)是成人眼内最常见的原发性恶性肿瘤,目前针对其的治疗主要分为保留眼球治疗和眼球摘除术两类。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是目前使用范围最广的保留眼球治疗之一。既往研究已表明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可以有效控制肿瘤,保留眼球,挽救视功能。但仍有部分患者在治疗后出现相关并发症,严重影响其视力预后和生存质量。本文就巩膜外敷贴放射治疗对UM的治疗效果及其常见并发症进行综述,有助于临床医生把握治疗适应证,选择并调整治疗方案,以及更好地进行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膜黑色素瘤 放射治疗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腮腺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爱云 郭素萍 +1 位作者 肖帆 黄绍辉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1期1794-1794,共1页
患者女,55岁,因"半年前发现右侧颈部包块"就诊。查体:右侧腮腺区皮肤正常,表面稍隆起,触及大小2.0cm×1.0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右侧颈部触及多个包块,大者1.0cm×0.8cm,质稍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可。超声检查:右侧腮腺内探... 患者女,55岁,因"半年前发现右侧颈部包块"就诊。查体:右侧腮腺区皮肤正常,表面稍隆起,触及大小2.0cm×1.0cm包块,质硬,活动度差;右侧颈部触及多个包块,大者1.0cm×0.8cm,质稍硬,表面光滑,活动度可。超声检查:右侧腮腺内探及大小1.9cm×1.1cm低回声,呈分叶状,边界清,未见明显血流信号(图1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腮腺肿瘤 黑色素瘤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肛管黑色素瘤肝脏多发转移1例 被引量:2
17
作者 宋扬 谭晓天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25-226,共2页
病例 女,49岁,口服中药后腹胀不适,胀痛半个月为主诉入院。查体:肝肋下3cm,质硬,肝区压痛明显,肝区扣痛(+、-),既往无肝炎病史。肝脏平扫:肝脏增大,肝表面尚光滑,肝脏密度减低,不均,可见等略高网格状结构,未见结节影... 病例 女,49岁,口服中药后腹胀不适,胀痛半个月为主诉入院。查体:肝肋下3cm,质硬,肝区压痛明显,肝区扣痛(+、-),既往无肝炎病史。肝脏平扫:肝脏增大,肝表面尚光滑,肝脏密度减低,不均,可见等略高网格状结构,未见结节影,脾不大。肝脏增强扫描:肝脏出现弥漫性多发小结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肛门肿瘤 黑色素瘤 肝肿瘤 肿瘤转移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食管黑色素瘤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郝传玺 洪楠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684-1684,共1页
关键词 黑色素瘤 食管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肝脏局灶型转移恶性黑色素瘤1例并文献复习 被引量:3
19
作者 丁婕 戴旭 《中国临床医学影像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71-73,共3页
病例 女,49岁,6年前出现右上腹胀痛不适,无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右上腹胀持续存在。半年来出现右下肢麻木和疼痛感。1月前右上腹胀痛加重,饮食后更加明显,不伴有恶心呕吐,无皮肤巩膜黄染,无发热,来诊。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肝肿瘤 肿瘤 继发原发性 体层摄影术 螺旋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影像表现 被引量:1
20
作者 陈妙玲 郑晓林 +3 位作者 邹玉坚 梁满球 黄翔 高敏 《放射学实践》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116-1121,共6页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PMD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PMDT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0例PMDT患者中6例影像表现为蕈伞型肿块充满管腔,4例表现为管壁明显增厚,均沿肠管纵轴生长,大于2.0 cm... 目的:探讨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PMDT)的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经组织病理学证实的PMDT患者的影像及临床资料。结果:10例PMDT患者中6例影像表现为蕈伞型肿块充满管腔,4例表现为管壁明显增厚,均沿肠管纵轴生长,大于2.0 cm,局部扩大管腔,但多无消化道梗阻;肿瘤T 1WI呈稍高信号,T 2WI多呈高低混杂信号;密度均匀,无钙化及囊变坏死;增强扫描动脉期肿瘤多呈中度强化,静脉期呈进行性强化,其中7例周围见增粗血管;PET/CT示肿瘤18 F-FDG摄取明显。6例肿瘤浸润周围脂肪,7例可见周围多发淋巴结。结论:原发性消化道恶性黑色素瘤的CT和MRI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肿瘤较大却多无梗阻、质地均质、T1驰豫时间缩短、较明显强化并持续性强化、高代谢水平对诊断具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色素瘤 消化道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