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强的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及其藻酸盐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许琦 李芳 +2 位作者 艾青 谭琪 余加林 《重庆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151-1155,共5页
目的:在体内探讨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增强后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biofilm,BF和其重要的胞外基质藻酸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气道黏液型P.a BF感染模型,分别用呼吸爆发增强剂(PMA)(BF-PMA组)和生理盐... 目的:在体内探讨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增强后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生物膜(biofilm,BF和其重要的胞外基质藻酸盐的影响。方法:建立大鼠气道黏液型P.a BF感染模型,分别用呼吸爆发增强剂(PMA)(BF-PMA组)和生理盐水(BF-对照组)干预,平板计数法检测BF内活菌数目,扫描电镜观察BF的结构;硫酸-咔唑法测定BF内藻酸盐含量;HE染色观察2组肺组织病理损伤情况、ELISA分析炎症反应水平。结果:扫描电镜显示BF-PMA组的BF结构较对照组更复杂、更厚,且BF-PMA组的BF活菌数目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0);BF-PMA组BF内藻酸盐合成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4);HE染色发现BF-PMA组肺组织病理改变更严重,且炎症反应更重,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水平较对照组高(P=0.002),IFN-γ与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比值也高于对照组(P=0.023)。结论:在体内中性粒细胞呼吸爆发增强后可能通过促进黏液型P.a BF的重要胞外基质藻酸盐的合成,导致黏液型P.a BF清除更难,同时伴随更严重的病理损害和炎症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性粒细呼吸爆发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 藻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依地酸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作用 被引量:3
2
作者 林雅茵 余加林 +1 位作者 林丽华 刘官信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363-366,共4页
目的研究金属离子螯合剂依地酸(EDTA)联合3种抗菌药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方法平板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单独及与EDTA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目的研究金属离子螯合剂依地酸(EDTA)联合3种抗菌药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清除效应。方法平板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微量肉汤稀释法测量环丙沙星、庆大霉素、氨苄西林单独及与EDTA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荧光探针FITC-ConA染生物膜细菌胞外多糖、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DTA作用前后生物膜多糖差别,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生物膜内细菌、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LSM)观察药物作用前后生物膜的结构变化。生物膜中单独或联合加入抗菌药与EDTA后,超声清洗,琼脂板计数生物膜内菌量。结果0.5mg/ml EDTA与抗菌药联合可使环丙沙星和氨苄西林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30、庆大霉素的MIC降低至原值的1/2。30mg/ml EDTA作用后生物膜多糖减少、生物膜厚度降低、死菌比例增加、菌落稀疏,且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有显著的协同杀菌效应,使其中菌落数约由107降至103CFU/ml,P<0.05。结论EDTA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浮游状态下的铜绿假单胞菌均有协同杀菌效应。EDTA可以破坏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与3种抗菌药联合对生物膜均有显著的清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生物 药物 鏊合剂 依地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7
3
作者 高巧营 吴尚为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CAS 2011年第2期158-160,共3页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菌血症、泌尿系感染及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根据菌落形态及是否产生大量藻酸盐,可将PA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2个型别。黏液型和非黏液型... 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是引起菌血症、泌尿系感染及多种慢性呼吸道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也是医院感染的主要病原菌之一。根据菌落形态及是否产生大量藻酸盐,可将PA分为黏液型和非黏液型2个型别。黏液型和非黏液型菌株表现出不同的致病性和抗菌药物耐药性,是目前细菌学中非常活跃的研究领域,本文就黏液型PA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黏液 生物 藻酸盐 抗药性 生物 mucA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2
4
作者 倪明 余冰 +3 位作者 田德英 陈红云 李霞 宋佩辉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776-779,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 U/ml的DNase 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 目的研究不同浓度DNase Ⅰ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及成熟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分光光度计法检测25、501、00 U/ml的DNase Ⅰ对非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OⅠ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PA17生长曲线的影响;改良平板培养法建立生物膜模型,分别在生物膜形成过程中及生物膜形成后用25、50、100 U/ml的DNase Ⅰ处理,扫描电镜观察PAO Ⅰ和PA17的生物膜形态。结果随着DNase Ⅰ浓度增加,PAO Ⅰ和PA17的对数生长期延迟,但最终不能抑制细菌生长;25 U/ml的DNase Ⅰ即可抑制不同类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且分解成熟生物膜,100U/ml的DNase Ⅰ可完全阻止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彻底分解成熟生物膜。结论DNase Ⅰ不能直接杀灭铜绿假单胞菌,但可有效抑制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并分解成熟生物膜,对非黏液型和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无明显差异,作用效果呈浓度依赖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NASE 铜绿假单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谱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X的生物学特性及生物膜清除能力的研究
5
作者 谢萧屹 汪心婕 +4 位作者 戎誉 陈淑华 刘根焰 白莉 汤华民 《南京医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945-953,共9页
目的:分离纯化新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方法:从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天元湖中分离得到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对纯化后的噬菌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学性状解析、体外抑菌曲线绘制及生物膜清除实验。结果:分离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将... 目的:分离纯化新的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方法:从南京医科大学校园天元湖中分离得到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并对纯化后的噬菌体进行基因组测序和生物学性状解析、体外抑菌曲线绘制及生物膜清除实验。结果:分离出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将其命名为PAPX,基因组分析表明它与假单胞菌噬菌体Epa12亲缘关系较近(同源性为98%),属于假单胞菌病毒家族Pbunavirus属分支。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显示,它具有直径约90 nm的球形头部和长约50 nm、直径26 nm的收缩性尾部,是一种肌尾噬菌体。生物学性状分析表明,它能裂解24株临床菌株中的17株,表明其对宿主菌有很强的裂解作用。噬菌体的体外抑菌实验显示,该株噬菌体PAPX能在细菌增殖初期就表现出抑制菌株生长的能力。生物膜裂解实验,证明该噬菌体PAPX能有效清除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膜,减少菌株定植。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纯化了一株铜绿假单胞菌噬菌体PAPX,通过生物学特性研究、体外实验及生物膜清除实验的验证,揭示了其在治疗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方面具有广阔的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体治疗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及其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
6
作者 刘岩 潘蓓珍 +4 位作者 杨继飞 张先宇 丁文博 宋伶俐 赵云冬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21-928,共8页
目的:探讨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阐明耐药性增加的机制。方法:收集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其耐药性将菌株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微孔板法构建生物膜筛选最佳形成条件,采用光学显微... 目的:探讨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群体感应相关基因表达对生物膜形成和耐药性的影响,阐明耐药性增加的机制。方法:收集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根据其耐药性将菌株分为多重耐药组和敏感组,微孔板法构建生物膜筛选最佳形成条件,采用光学显微镜观察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情况,结晶紫染色半定量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形成能力,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组铜绿假单胞菌对群体感应抑制剂呋喃酮(C-30)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试剂盒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的RNA,改良TRIzol法提取2组铜绿假单胞菌中多重耐药组浮游态和生物膜态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2组以及加入C-30抑制剂前后铜绿假单胞菌中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结果: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中有56株多重耐药株(多重耐药组),21株全敏感株(敏感组)。构建生物膜最佳条件,当铜绿假单胞菌浓度为1.5×10^(8)CFU·mL^(-1)、培养时间为48 h时生物膜形成量最多;77株铜绿假单胞菌标本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1%,其中生物膜强阳性、中等阳性、弱阳性和阴性分别占16%、34%、41%及9%,多重耐药株的生物膜阳性率为96%,且多重耐药组的生物膜形成能力高于敏感组(P<0.05)。当群体感应抑制剂C-30的浓度为8 mg·L^(-1)时,可抑制多数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形成,且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明显;浮游态RNA和生物膜态RNA的吸光度(A)值在1.8~2.0。RT-qPCR法,与浮游态比较,生物膜态的铜绿假单胞菌重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升高(P<0.01);与未加抑制剂组比较,加入抑制剂组铜绿假单胞菌中生物膜态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asR/I、RhlR/I和PqsR/A mRNA表达水平降低(P<0.01)。结论: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的群体感应相关基因高表达会促进生物膜的形成,从而导致耐药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生物 群体感应系统 实时荧光定量PCR 耐药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人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抗生素耐药性的Meta分析
7
作者 张郴燕 孙峥科 +2 位作者 梁文娟 龙文芳 黄海溶 《海南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771-785,共15页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患者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搜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1日~2024年11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负责查找和... 目的:系统评价中国患者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对不同抗生素的耐药情况。方法:计算机检索CNKI、PubMed等数据库,搜集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不同抗生素耐药性的研究,检索时间从2000年1月1日~2024年11月1日。由2名研究人员分别负责查找和筛选文献、根据所收集的资料,再评价所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然后用R语言4.4.版本对所有纳入文献的具体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32个研究,共计2483株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Meta分析结果显示,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耐药率高的前3类抗生素分别为:氨曲南24%(95%CI 18%~29%)、环丙沙星23%(95%CI 17%~30%)、哌拉西林18%(95%CI 13%~24%);耐药率较低的三类抗生素为:亚胺培南7%(95%CI 3%~12%)、美罗培南6%(95%CI 2%~10%)、阿米卡星6%(95%CI 3%~9%)。对耐药率高的3类抗生素进行亚组分析,结果显示2010年之前的耐药率普遍低于2011~2024年耐药率;华东和华北地区的耐药率高于西南地区耐药率。结论:现有证据表明我国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氨曲南、环丙沙星、哌拉西林耐药率较高,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及阿米卡星相对敏感。不同时间、地区耐药率存在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铜绿假单 抗生素 耐药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林霉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影响 被引量:9
8
作者 李鸿雁 夏前明 +1 位作者 李福祥 全燕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0期875-878,共4页
目的 探讨克林霉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PA)体外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单独用克林霉素(CM)组、单独用左氧氟沙星 (LFX)组和CM +LFX组。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 ;用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体外... 目的 探讨克林霉素对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 (PA)体外生物被膜的影响。方法 实验分为生理盐水对照组 ,单独用克林霉素(CM)组、单独用左氧氟沙星 (LFX)组和CM +LFX组。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 (MIC) ;用平板法建立生物被膜体外模型 ;用甲基四氮唑蓝(MTT)活菌计数法测定存活细菌数 ;扫描电镜(SEM)观察克林霉素或左氧氟沙星单独作用及两种药物合用时对生物被膜的破坏及清除作用。结果 PA培养 7天后可形成稳定的生物被膜。克林霉素或左氧氟沙星单独作用时 ,生物被膜形态及存活细菌数无改变。二者联合应用后 ,生物被膜结构被破坏 ,存活细菌数量显著减少。结论 CM与LFX对黏液型PA生物被膜具有协同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假单 铜绿 生物 克林霉素 氧氟沙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携带bla_(SPM)基因的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9
作者 马玲 杨清 +5 位作者 韦珊珊 覃绍敏 许力士 韦珏 陈凤莲 林俊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9,共9页
旨在开展环境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致病性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菌种,随后进行药敏试验、部分药物MIC测定、耐药基因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毒力因子检... 旨在开展环境样品中铜绿假单胞菌的存在、耐药性、耐药基因携带、致病性及生物膜形成的研究。通过分离纯化、形态特征、生化鉴定和16S rRNA鉴定菌种,随后进行药敏试验、部分药物MIC测定、耐药基因检测、生物膜形成能力测定、毒力因子检测及细菌和胞外产物致病性试验。结果分离到1株铜绿假单胞菌,命名为PA/GX912;该菌对头孢噻呋钠和亚胺培南敏感,对美罗培南中介,对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类、脂肽类、单环内酯类药物耐药,为多重耐药菌株;PCR检测发现,菌株同时携带bla_(SPM-1)、bla_(OXA-48)和bla_(GIM-1)共3种碳青霉烯酶基因以及aph(3′)-Ⅱa、SulⅠ和norA耐药基因,耐药基因检测结果与耐药表型一致;群体感应系统lasR基因检测阳性,rhlR基因阴性,生物膜形成能力强,对4周龄昆明小鼠有一定致病性,LD_(50)为2.51×10^(8)CFU/mL,胞外产物对小鼠无致病性。结果表明,从养殖场环境中分离鉴定到1株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该菌携带多种耐药基因和lasR基因,具有较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和一定的致病性。研究结果为环境中铜绿假单胞菌存在及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也为其耐药机制和致病机理的深入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碳青霉烯酶 多重耐药 毒力因子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生物膜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莎 杜晶辉 +1 位作者 商希鹏 刘旭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384-387,共4页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常引起慢性囊性肺纤维化患者、慢性创伤患者及滞留导尿管患者感染,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菌体形成生物膜,包裹于外周,转化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极不敏感,疗效不佳,感染难以治愈... 铜绿假单胞菌是临床上常见的重要条件致病菌,常引起慢性囊性肺纤维化患者、慢性创伤患者及滞留导尿管患者感染,当感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时,菌体形成生物膜,包裹于外周,转化成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对抗菌药物极不敏感,疗效不佳,感染难以治愈。因此,防止生物膜的形成、破坏已形成的生物膜成为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的关键。本文就抗生物膜治疗相关的研究进行汇总概述,为临床有效治疗黏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铜绿假单 生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基因型与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分析 被引量:2
11
作者 石磊 寇娅丽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5-7,共3页
通过改良的组织平板培养法及ERIC-PCR方法对48株PA生物被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其指纹图谱。结果发现48株PA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同,且在17%相似水平上分为A、B、C、D、E五个基因型,其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弱的菌株大多属于前三... 通过改良的组织平板培养法及ERIC-PCR方法对48株PA生物被膜的形成进行定量分析并绘制其指纹图谱。结果发现48株PA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同,且在17%相似水平上分为A、B、C、D、E五个基因型,其中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弱的菌株大多属于前三个基因型,而D和E基因型则包含了大部分生物被膜形成能力较强的菌株,这表明不同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的PA在5个基因型中的分布并非随机的,菌株生物被膜形成能力和基因型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生物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细菌生物膜的影响
12
作者 田淼梅 郭思维 +3 位作者 颜冰倩 蒋蓉 徐兵 李昕 《中国感染控制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8-66,共9页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 目的探讨多黏菌素B联合新型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对耐多黏菌素B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的活性及机制。方法采用微量肉汤稀释法和卡尔加里生物膜装置测定所有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最低生物膜抑制浓度(MBIC)和最低生物膜根除浓度(MBEC);采用结晶紫染色法评估亚MIC剂量下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头孢他啶/阿维巴坦、美罗培南/阿维巴坦、氨曲南/阿维巴坦、美罗培南/法硼巴坦及亚胺培南/雷利巴坦抑制生物膜形成和根除成熟生物膜的效果;筛选出抗生物膜活性最佳的联合方案,采用硫酸苯酚法、细菌运动试验以及群体感应抑制试验初步探讨该联合方案的抗生物膜机制。结果所有抗菌药物的MBIC和MBEC均高于MIC,基于多黏菌素B的联合方案均能抑制铜绿假单胞菌和肺炎克雷伯菌生物膜形成并根除成熟的生物膜,其中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抑制率和根除率最高,分别为67.99%~90.16%、58.26%~63.86%。多黏菌素B联合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抑制肺炎克雷伯菌的胞外多糖,抑制率为34.04%~61.10%,该组合还能减小细菌的泳动和蹭行运动直径。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单药对群体感应信号分子的抑制作用呈浓度依赖性,与多黏菌素B联合后,抑制作用与单药效果一致。结论多黏菌素B和头孢吡肟/阿维巴坦可能是临床治疗多黏菌素B耐药菌株生物膜相关严重感染的潜在方案,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细菌胞外多糖和运动能力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铜绿假单 肺炎克雷伯 耐多黏素B β-内酰胺酶抑制剂复方制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密度感应系统基因lasR/rhlR对大鼠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感染气管插管模型肺组织Foxp3、TGF-β_1和IL-10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6
13
作者 向青青 芦起 +4 位作者 余加林 王政力 冯蕾 艾青 张云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QS)系统基因las R/rhl R缺失株(Δlas RΔrhl R)生物膜感染对气管插管模型鼠肺组织Foxp3、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21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 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野生株(PAO1)及其密度感应(QS)系统基因las R/rhl R缺失株(Δlas RΔrhl R)生物膜感染对气管插管模型鼠肺组织Foxp3、转化生长因子β_1(TGF-β_1)、白细胞介素10(IL-10)表达的影响。方法 21只SD大鼠随机均分为3组(n=7):PAO1组、Δlas RΔrhl R组及无菌对照组。体外培养生物膜(BF)并经导管置入气管,7d后行肺组织HE染色及肺部组织匀浆菌落计数(cfu),并检测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IL-10、肺组织TGF-β_1、肺组织细胞Foxp3 m RNA表达情况。结果 PAO1组、Δlas RΔrhl R组肺组织均培养出细菌(cfu分别为10 400.00±6313.70、975.00±559.97/g肺组织),显著高于无菌对照组(未培养出细菌,P<0.05),且PAO1组肺部细菌量明显高于Δlas RΔrhl R组(P<0.05);肺组织HE染色结果显示:无菌对照组局部轻微充血,无明显炎症改变;PAO1组血管及支气管周围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肺泡间隔增宽,局部脓肿、坏死;Δlas RΔrhl R组肺组织病理改变较PAO1组减轻。PAO1组、Δlas RΔrhl R组IL-10含量(分别为188.07±57.01ng/ml、93.31±17.26ng/ml)明显高于无菌对照组(57.43±22.13ng/ml),且PAO1组明显高于Δlas RΔrhl R组(P<0.05)。PAO1组、Δlas RΔrhl R组TGF-β_1累积光密度值明显高于无菌对照组,且PAO1组明显高于Δlas RΔrhl R组(P<0.05)。PAO1组、Δlas RΔrhl R组Foxp3 m RNA表达量(分别为4.62±1.07、2.15±1.43)明显高于无菌对照组(0.65±0.32),且PAO1组明显高于Δlas RΔrhl R组(P<0.05)。结论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las R/rhl R基因可促进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引起的气管插管模型大鼠的炎症反应,促进肺组织Foxp3表达上调,伴随TGF-β_1、IL-10分泌增多,促使感染迁延化和慢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密度感应 生物 叉头转录因子类 转化生长因子β1 白细介素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Ⅵ型分泌系统和群体感应系统参与生物被膜形成 被引量:7
14
作者 邹雅如 李颖 +1 位作者 伍勇 汪怀周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732-736,共5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中Ⅵ型分泌系统(T6SS)和群体感应(QS)系统在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中的作用。方法将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阳性的模式菌株PAO1制备成生物被膜菌和浮游菌。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菌株中T6SS相关溶血素共调节蛋白(Hcp)基因Hcp1、Hcp2和Hcp3,QS系统相关基因LasR,胞外多糖相关多糖合成位点基因A(PslA)和菌膜基因A(PelA),以及Ⅳ型菌毛基因(PilA)和鞭毛蛋白基因(FliC)的表达水平。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比较PAO1生物被膜菌与浮游菌中上述基因表达的差异。结果 PAO1生物被膜菌PslA、PelA、PilA和FliC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714、274、604和42倍(P均<0.05),提示制备的PAO1生物被膜菌形成了具有鞭毛和菌毛结构的成熟生物被膜。PAO1生物被膜菌Hcp1、Hcp2、Hcp3和LasR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明显高于浮游菌,分别为浮游菌的1 045、11 268、6 654和1 226倍(P均<0.05),提示T6SS和QS系统与PAO1菌生物被膜的形成有关。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T6SS和QS系统可能参与生物被膜形成,其具体调控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分泌系统 群体感应系统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铜绿假单胞菌与轻型链球菌混合生物膜体外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
15
作者 傅雅琨 余加林 +4 位作者 芦起 艾青 宋思捷 贺雨 张云辉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78-284,共7页
目的探索混合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培养的适宜条件,建立混合细菌BF体外模型,并为研究混合细菌BF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PAO1、轻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标准株ATCC49456。... 目的探索混合细菌生物膜(biofilm,BF)培养的适宜条件,建立混合细菌BF体外模型,并为研究混合细菌BF的调控机制奠定基础。方法分别培养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菌株PAO1、轻型链球菌(Streptococcus mitis)标准株ATCC49456。紫外分光光度计、CCK-8(cell counting kit-8)比色法比较2种细菌在不同p H值、培养基、混合比例、加入顺序和混合时间条件下的生长情况。建立单独及混合细菌BF后,荧光探针SYTO9/PI标记,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scanning microscopy,CLSM)观察BF内部活死菌比例。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观察BF结构。结果 p H值为7.5最适宜2种细菌生长,P<0.01;2种细菌在脑心浸出液培养基中生长明显优于胰大豆蛋白胨肉汤培养基,P<0.01;PAO1与S.mitis以1:3混合,且PAO1优先加入,能形成较好的BF,P<0.01;2种细菌混合的时机以PAO1培养后立即混合S.mitis为优,P<0.01。CLSM结果显示PAO1可形成成熟致密的BF;S.mitis单独培养不形成BF;混合细菌BF较单独PAO1组活菌比例增多,3组厚度分别为(19.02±1.298)μm,(2.250±0.25)μm和(28.76±3.472)μm,P<0.05。SEM显示混合细菌BF内两种细菌共存,结构更加致密立体。结论成功建立PAO1混合S.mitis的BF体外模型,方法简便易行,结果可靠,重复性强。初步证实S.mitis可参与混合菌BF形成,并起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链球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 被引量:39
16
作者 杨华 余加林 +1 位作者 刘官信 陈波曼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研究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孔径为0.22μm的医用微孔滤膜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环丙沙星透过生物膜的量,并测定在2和0.75mg/ml氨溴索作用后环丙沙星透过细... 目的研究氨溴索对环丙沙星透过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影响。方法孔径为0.22μm的医用微孔滤膜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的体外模型;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方法测定环丙沙星透过生物膜的量,并测定在2和0.75mg/ml氨溴索作用后环丙沙星透过细菌生物膜的量。结果经过7d的连续培养后,铜绿假单胞菌可在微孔滤膜上形成均匀致密的生物膜。环丙沙星可缓慢透过细菌生物膜,8h左右达到平衡;2和0.75mg/ml氨溴索作用后可以明显增加环丙沙星8h内透过生物膜的量。结论以医用微孔滤膜为载体可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体外模型;氨溴索可以显著地促进环丙沙星对细菌生物膜的透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环丙沙星 氨溴索 铜绿假单 渗透限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盐酸氨溴索联合环丙沙星抗铜绿假单胞菌成熟生物膜作用研究 被引量:16
17
作者 李芳 余加林 +2 位作者 杨华 李禄全 陈波曼 《中国抗生素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503-505,共3页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发光菌株,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研究盐酸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是否具有协同杀菌作用。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质粒转染铜绿假... 目的构建铜绿假单胞菌发光菌株,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研究盐酸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影响及与环丙沙星合用是否具有协同杀菌作用。方法将携带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的质粒转染铜绿假单胞菌,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BF,建立铜绿假单胞菌BF体外模型,经盐酸氨溴索作用后,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盐酸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盐酸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通过发光菌株荧光强度定量分析盐酸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量。结果盐酸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黏液样物变稀疏,不规则。盐酸氨溴索浓度大于0.49mg/mlBF内活菌数减少(F=18,P<0.05);盐酸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盐酸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盐酸氨溴索破坏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减少其内活菌数;盐酸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增强其杀菌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 环丙沙星 铜绿假单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QS系统中LasR和RhlR蛋白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免疫原性研究(英文) 被引量:13
18
作者 谢轶 曾蔚 +6 位作者 贾文祥 杨发龙 杨维青 程曦 康梅 王兰兰 张再容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31-38,共8页
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 PAO1 中 lasR 和 rhlR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它们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方法扩增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 PAO1 中的 lasR 和 rhlR 基因,全... 为探讨铜绿假单胞菌 PAO1 中 lasR 和 rhlR 基因表达产物的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它们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以及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果,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 (PCR) 方法扩增铜绿假单胞菌标准株 PAO1 中的 lasR 和 rhlR 基因,全自动荧光测序仪测序,并用 Blast 方法检测克隆片段. 利用 pGEX4T-1 载体分别构建 lasR/rhlR-pGEX4T-1 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 BL21(DE3)中诱导表达,并经过免疫印迹实验验证其生物学活性. 用硅胶膜培养法建立生物被膜模型,诱导转入了pGFPuv 质粒的铜绿假单胞菌 PAG0305 形成生物被膜,并测定 LasR 蛋白和 RhlR 蛋白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 同时用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菌落计数法检测免疫组和对照组鼠肺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 以 PAO1 染色体 DNA 为模板的 PCR 结果显示,lasR 的全基因序列为 720 bp,rhlR 基因序列为 726 bp,经序列分析和同源性比较分别与 GenBank 中 lasR/rhlR 基因(登录号:M59425; AE004768) 的同源性为 100%. 大肠杆菌 BL21 (DE3) 分别转化重组质粒 lasR/rhlR-pGEX4T-1 后,经 IPTG诱导和 SDS- 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均为 54 ku 左右,与预期蛋白质分子质量相同. 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测定结果表明,在硅胶膜上 PAG0305 能够形成典型的发荧光的生物被膜,LasR 或 RhlR 蛋白 (10 mg/L) 存在的情况下,PAG0305 生物被膜的形成速度在前三天比对照组平均提高 40.77%,而且两蛋白单独存在与同时存在时的作用相同. 体内实验中,免疫小鼠肺部对铜绿假单胞菌的清除率显著高于未经免疫的正常组 (P < 0.05). 上述结果表明:构建的lasR/rhlR-pGEX4T-1 重组质粒能够在大肠杆菌 BL21(DE3)中成功地表达并具有生物学活性. LasR/RhlR 蛋白在体外模型中能够加快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形成速度,是调节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形成的重要因素之一. 免疫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对小鼠表现出一定的保护作用,这为进一步开展疫苗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铜绿假单 数量感知系统 生物 免疫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溴索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3
19
作者 李芳 余加林 +1 位作者 刘官信 杨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探讨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结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7d,得到成熟BF,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 目的建立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膜(biofilm,BF)模型,探讨氨溴索对粘液型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的结构影响。方法平板培养法培养铜绿假单胞菌7d,得到成熟BF,用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观察氨溴索对BF形态结构的影响;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结合BF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 struc-ture analyer,ISA)对BF结构参数分析;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氨溴索对BF内活菌的作用,并测定氨溴索单独作用以及与环丙沙星联用后BF内活菌的荧光强度。结果氨溴索作用后电镜观察可见BF被破坏,基质样物变稀疏,仅见少量散在细菌。ISA软件定量分析显示:2mg/ml氨溴索作用后,BF厚度、平均扩散距离(average diffusion distance,ADD)和结构熵(textual entropy,TE)均减少(P<0.05);区域孔率(areal porosity,AP)增加(P<0.05)。0.75mg/ml氨溴索干预后,有同样趋势,但效应不如高浓度明显。用荧光显微镜定性观察,当氨溴索浓度大于0.49mg/ml时,BF内活菌数减少。同时,氨溴索与环丙沙星存在协同作用(F=15.1,P<0.05),且随着氨溴索浓度升高,协同作用增强。结论氨溴索可影响铜绿假单胞菌成熟BF形态结构,从而增强抗生素的杀菌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溴索 铜绿假单 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生物被膜形成的动态观察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波曼 余加林 +3 位作者 刘官信 胡琳燕 李芳 杨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390-392,共3页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方法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菌株,体外建立6h、1d、3d及6d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 目的探讨铜绿假单胞菌细菌生物被膜(biofilm,BF)形成发展过程中空间立体结构变化。方法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PAO1菌株,体外建立6h、1d、3d及6d时间组铜绿假单胞菌PAO1菌株BF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y,CLSM)摄取BF形成发展各阶段不同层面的图片堆,经图像结构分析软件(imagestructureanaly-zer,ISA)分析获得PAO1菌株BF相关空间结构参数定量化数据。结果①CLSM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标记,实现了对PAO1菌株BF动态形成过程的观察。②随着BF形成时间的延长,各层死菌比例逐渐增加,且死菌多分布于微菌落中心。③ISA软件定量化分析显示,随着BF发展,厚度显著增加,前3d增加程度显著大于后3d;区域孔率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扩散距离呈逐渐增加趋势;结构熵呈显著上升趋势。结论利用ISA程序结合SYTO9/PI荧光探针可以表征PAO1菌株BF的空间结构特征和BF各层细菌的生存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铜绿假单 定量分析 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