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3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黄土半干旱区集水造林条件下林木生长适宜的土壤水分环境 被引量:107
1
作者 贺康宁 张光灿 +2 位作者 田阳 史常青 宋吉红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16,共7页
20 0 0年在山西方山 ,采用LI-62 0 0光合测定系统和LI-1 60 0稳态气孔仪 ,对不同集水措施试验地的刺槐、侧柏和苹果的生理指标进行了实地观测 ,并辅以相同树种实地盆栽苗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林木生理指标观测 ,研究了林木净光合速率、羧... 20 0 0年在山西方山 ,采用LI-62 0 0光合测定系统和LI-1 60 0稳态气孔仪 ,对不同集水措施试验地的刺槐、侧柏和苹果的生理指标进行了实地观测 ,并辅以相同树种实地盆栽苗木水分胁迫条件下的林木生理指标观测 ,研究了林木净光合速率、羧化效率、水分利用效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定量关系。结果表明 :维持刺槐、侧柏和苹果净光合作用的最佳土壤含水量分别为 1 7 1 3 %、1 5 9%和 1 6 1 1 % ,三树种维持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最佳土壤含水量依次为 1 3 2 3 %、1 0 66%和 1 2 3 8% ;羧化效率最高时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依次为 1 5 7%、1 5 5 %和 1 5 8% ;土壤水合补偿点分别为 4 5 5 %、3 91 %和 4 49%。上述三树种蒸腾速率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 1 8 82 %、1 9 70 %和 1 6 3 3 %。根据集水造林的基本构思 ,可选取维持最佳叶片水分利用效率的土壤含水量临界值作为集水造林林木密度调控的土壤水分阈值和林木需水量的低限计算条件。这一指标可量化为刺槐 1 0 %~ 1 3 % ,苹果 1 0 %~ 1 2 5 % ,侧柏 9 5 %~ 1 1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半干旱区 林木生长 集水造林 土壤含水量 光合速率 蒸腾速率 水分利用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地土壤蒸发特性研究 被引量:14
2
作者 张卫强 贺康宁 +2 位作者 周毅 邓军涛 甘先华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396-399,403,共5页
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微型蒸发器(Micro-lysimeters,MLS),人为控制土壤水分梯度,对不覆盖、枯枝落叶物覆盖和苔藓覆盖3种处理的林地土壤蒸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 对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内的土壤蒸发状况,进行比较系统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微型蒸发器(Micro-lysimeters,MLS),人为控制土壤水分梯度,对不覆盖、枯枝落叶物覆盖和苔藓覆盖3种处理的林地土壤蒸发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利用枯落物覆盖减小林地土壤蒸发效果晴天好于多云天,枯落物覆盖、苔藓覆盖与无覆盖相比,分别减少了20.15%~52.46%和11.11%~36.72%的土壤蒸发,枯落物覆盖效果好于苔藓;林地土壤蒸发量随土壤水分的增加呈上升趋势,当土壤含水量增加到一定临界值以后,林地土壤蒸发量由上升变为下降,表现出土壤水分对林地土壤蒸发具有明显的阈值反应,土壤含水量的临界值分别为14.2%(枯落物覆盖)和16.8%(不覆盖);基于林地土壤蒸发量(E1)与水面蒸发量(E0)的观测数据,利用STATISTICA软件统计分析,建立林地土壤蒸发模型,可用于林地土壤蒸发量的估算,为林地土壤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刺槐林地 土壤水分 林地土壤蒸发 林地土壤蒸发模型 黄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油松苗木蒸腾特性与影响因子的关系 被引量:16
3
作者 张卫强 贺康宁 +3 位作者 朱艳艳 周毅 巩玉霞 唐道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07年第1期49-54,共6页
为分析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对油松蒸腾作用的影响程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并为林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2004年生长季典型晴天,采用盆栽试验,人为控制土壤水分,利用针叶Li-1600稳态气孔仪和BP-3400精密天平等仪器,对黄土半干旱区油松苗... 为分析土壤水分与气象因子对油松蒸腾作用的影响程度,提高造林成活率,并为林地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在2004年生长季典型晴天,采用盆栽试验,人为控制土壤水分,利用针叶Li-1600稳态气孔仪和BP-3400精密天平等仪器,对黄土半干旱区油松苗木的蒸腾特性及其影响因子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不同的土壤水分条件下,油松蒸腾速率和气孔阻力的日变化曲线分别呈“双峰型”和“W”型;在典型晴天下,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的关系呈三次曲线相关,7、8和10月份,油松叶片蒸腾速率达到最大值时所对应的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7.7%、19.8%和17.5%。蒸腾速率除自身生理特性的影响外,还受土壤水分和气象因子综合影响,当土壤水分充足时,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高;当土壤水分产生胁迫时,蒸腾速率与气象因子相关性降低。在严重土壤水分胁迫下,7和8月份气温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最大,10月份光合有效辐射的影响最大。在土壤充分供水的条件下,7月份空气相对湿度对蒸腾作用的影响最大,8月份是气温,10月份是叶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油松 蒸腾特性 土壤水分 气象因子 黄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白榆和侧柏夜间液流动态分析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兴波 韩磊 +5 位作者 张东 贺康宁 陈静 刘静 秦景 于洋 《中国水土保持科学》 CSCD 2010年第4期51-56,共6页
利用TDP茎流计研究了黄土半干旱区白榆和侧柏夜间液流的特征,结果表明:与白天相比较,2树种夜间液流通量密度较小;夜间水分补充的时间段主要在前半夜;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白榆的夜间水分补充量雨天要远大于晴天;白榆的夜间液流通量密度及... 利用TDP茎流计研究了黄土半干旱区白榆和侧柏夜间液流的特征,结果表明:与白天相比较,2树种夜间液流通量密度较小;夜间水分补充的时间段主要在前半夜;受干旱胁迫的影响,白榆的夜间水分补充量雨天要远大于晴天;白榆的夜间液流通量密度及其对日蒸腾量的贡献率对环境因子较为敏感,主要影响因素为降雨量;侧柏由于本身极强的保水能力和抗旱性,其夜间液流通量密度及其对日蒸腾量的贡献率受环境因子的影响不显著。在黄土半干旱区侧柏具有比白榆更强的适应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间液流 夜间水分补充 环境因子 黄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土壤水分对侧柏叶片水气交换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郭江红 王百田 田晶会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57-160,165,共5页
2002年4~10月,在山西省方山县径流林业试验基地,通过水分控制措施形成土壤水分梯度,对野外栽植的侧柏叶片进行了蒸腾、光合及环境因素的观测。结果表明:侧柏叶片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水分胁迫加剧... 2002年4~10月,在山西省方山县径流林业试验基地,通过水分控制措施形成土壤水分梯度,对野外栽植的侧柏叶片进行了蒸腾、光合及环境因素的观测。结果表明:侧柏叶片的蒸腾速率与土壤含水量有密切的关系,随着土壤含水量的降低水分胁迫加剧,蒸腾速率显著降低,而且一般受到水分胁迫的树体在低光照条件下出现蒸腾的峰值,随着光照与气温的增加蒸腾速率下降,水分胁迫程度越严重蒸腾峰值出现的时间越早。当土壤含水量没有造成水分胁迫时,侧柏叶片的蒸腾速率日变化与光照及气温的变化相一致。试验条件下,春季土壤含水量在5.79%以下时产生了严重的水分胁迫,土壤含水量达到6.50%时相对水分胁迫较轻;夏季土壤水分在6.94%以下时产生严重水分胁迫;秋季没有产生水分胁迫,但是仍然是土壤含水量较高时蒸腾速率也较高,这为黄土高原地区布设相应的径流林业措施,进行有效的土壤水分管理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半干旱区 土壤水分 侧柏 叶片 水气交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刺槐林水分与生长关系研究 被引量:18
6
作者 田晶会 王百田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61-63,121,共4页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由于土壤水分供应严重不足,使人工造林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水分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其特殊的生理生态意义.因此,在水分是植被生产力第一决定因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主要造林树种刺槐为研究对象,研究水分与林木生长的... 黄土高原半干旱地区,由于土壤水分供应严重不足,使人工造林遇到了极大的困难.水分在黄土高原地区具有其特殊的生理生态意义.因此,在水分是植被生产力第一决定因子的干旱半干旱地区,以主要造林树种刺槐为研究对象,研究水分与林木生长的相互作用关系,已成为该区人工植被建设的重要课题,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介绍了刺槐林地的水分运动及变化和供水与耗水关系的研究现状,阐述了研究水分与生长关系的基本因子、指标及在水分与生长方面的研究概况,并确定了合理的林分密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运动 水量平衡 林木生长 因子指标 林分合理密度 刺槐林 黄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半干旱区白榆人工林密度与林下物种多样性的关系研究 被引量:3
7
作者 王晓学 吴秀芹 +1 位作者 赵陟峰 王玉 《林业调查规划》 2009年第3期12-16,共5页
选取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相似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下的4种密度白榆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林下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不同密度人工林下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评价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白榆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4... 选取半干旱黄土丘陵沟壑区相似气候、土壤和立地条件下的4种密度白榆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查林下物种组成和结构,比较不同密度人工林下的物种组成、结构特征及其差异,评价人工林林下植被的发育状况.结果表明:白榆林下共有维管束植物43种,分属18科35属;群落乔木层结构比较简单,灌木层优势种主要以建群种的幼苗和达乌里胡枝子为主,草本层物种较多,优势种为菊科、禾本科;当林分密度为1 667株/hm2时,乔木、灌木及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均匀度指数均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榆 物种多样性 人工林密度 黄土半干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流域产水功能时空变化特征
8
作者 高雅玉 胡玉沛 +2 位作者 宋玉 郝建斌 李泽霞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60-472,共13页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 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背景下研究产水量的时空特征和变化响应,分析马莲河流域产水功能的时空分异特征和变化趋势,对半干旱区域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InVEST模型定量分析了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的时空变化特征和土地利用类型、海拔、降水和实际蒸散发等影响因素对产水量的影响。结果表明:(1)流域1990、2000、2010和2020年总产水量分别为4.563×10^(8)、2.640×10^(8)、3.853×10^(8)和3.264×10^(8)m^(3),30 a间流域产水空间格局基本一致,总体呈下游高、上游低的空间分异特征;流域产水深度以减少为主,显著减少区集中于中上游,极显著减少区主要在中下游。(2)城镇用地、建设用地和高覆盖度草地产水能力最强,水域产水能力最弱;降水越多、海拔越低、实际蒸散越小、植被覆盖度越低的区域产水能力越强。(3)产水量与降水量呈显著正相关,与海拔、实际蒸散量呈负相关,各影响因子对产水量的影响程度排序为降水量>高程>实际蒸散量>土地利用。(4)西南部作为产水功能重点功能区应加以规划保护,东北部是产水低值区,应减少人类活动以重点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1990—2020年马莲河流域产水量时空格局变化显著,降水因子是其主要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水功能 时空演变 空间格局 InVEST模型 黄土高原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花椒种子育苗及管理技术 被引量:4
9
作者 郭连东 姜抢平 +2 位作者 王小亚 唐丽 王小华 《现代农业科技》 2024年第5期213-216,共4页
花椒是一种经济林树种,其栽培具有投资少、生长快、收获早和回报高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纷纷进行花椒种植,推动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花椒育苗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出苗... 花椒是一种经济林树种,其栽培具有投资少、生长快、收获早和回报高的特点,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现阶段,我国许多地区纷纷进行花椒种植,推动了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与进步。本文介绍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花椒育苗地选择、种子处理、播种、出苗管理以及移栽后的土壤、水肥、常见病虫害防控等关键技术,以期促进花椒高效种植,提高农户种植效益,推动花椒特色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花椒 育苗技术 管理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调控研究 被引量:34
10
作者 程积民 万惠娥 +1 位作者 王静 雍绍萍 《草地学报》 CAS CSCD 2003年第4期296-300,共5页
以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为重点,研究封育和未封草地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平水年封育草地鲜草产量达5860.7kg/hm2,未封草地鲜草产量仅785.4kg/hm2,植物生长期降水补充量封育草地39.4mm,未封草地29.2mm;在丰... 以黄土丘陵半干旱区天然草地土壤水分为重点,研究封育和未封草地土壤水分的消耗与恢复过程。结果表明:平水年封育草地鲜草产量达5860.7kg/hm2,未封草地鲜草产量仅785.4kg/hm2,植物生长期降水补充量封育草地39.4mm,未封草地29.2mm;在丰水年干物质生产2.65kg/(hm2·mm);平水年1.94kg/(hm2·mm);枯水年仅0.64kg/(hm2·mm)。在未封草地上采用工程整地措施修筑蓄水带和蓄水沟,13年0~500cm土壤含水量为11.3%~13.5%,比对照提高3.0~5.2个百分点,鲜草产量提高5~8倍。采用调控措施集蓄土壤水分是促进植物生长和提高草地生产力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旱区 天然草地 土壤水分特征 土壤水分调控 植物生长 草地生产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措施 被引量:20
11
作者 谭勇 王长如 +1 位作者 梁宗锁 杜峰 《草业学报》 CSCD 2006年第4期4-11,共8页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借鉴前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水分与林草植被建设的相互效应出发,提出了以土壤水分平衡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3项措施:1)不同地带天然植被类型的... 水分是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的主要限制因子。在借鉴前人进行林草植被建设取得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水分与林草植被建设的相互效应出发,提出了以土壤水分平衡为核心的黄土高原林草植被建设3项措施:1)不同地带天然植被类型的林草植被建设;2)不同植被地带的水分生态条件和立地条件的林草植被建设;3)注重林草植被布局,加强草地建设。认为要提高林草植被的成活率、保存率和最大限度发挥林草植被的生态效益,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林草植被建设必须要仿拟天然植被结构和遵循适地、适树、适草的原则进行,并探讨了今后进行林草植被建设的方向和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植被建设 水分 林草植被 生态建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几种人工林的土壤水分、光照变化及其对林分的影响 被引量:10
12
作者 刘晨峰 王正宁 +3 位作者 贺康宁 尹婧 张卫强 田晶会 《西部林业科学》 CAS 2004年第3期34-41,共8页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7年生4种造林密度(1 5m×2m、1 5m×4m、1 5m×6m、1 5m×8m)的人工刺槐林、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白榆林及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油... 对黄土高原半干旱的山西黄土丘陵沟壑区17年生4种造林密度(1 5m×2m、1 5m×4m、1 5m×6m、1 5m×8m)的人工刺槐林、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白榆林及2种造林密度(1 5m×3m、1 5m×5m)的油松林地土壤水分、林下光照强度进行了观测;并对各林分林木的生长状况和林下植物的种类、数量、生长及发育状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相同林分类型中,密度小、营养空间大的林分林内土壤水分、光照强度有显著随林分密度增大而减小的趋势。在刺槐林内随着林分密度的增大,渐渐出现干旱、半干旱地区成龄人工林所具有的土壤干化现象,林下植被的种类和数量相应减少,物种丰富度和物种多样性指数也降低,且逐步由以田旋花、小菅草为典型的中生植物,向以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铁丝草为典型的旱生植物过渡;白榆林密度1 5m×5m的林分中已有30%的林木出现枯梢,密度为1 5m×3m的林分中65%的林木严重枯梢,林下植被以耐旱性强的达呼里胡枝子为主要植物;油松林两个密度的林分林地平均土壤水分含量均比其他林分低。反映出林分内的小环境条件、林木生长状况和林下植被发育水平随林分种类、林分密度变化而变化的特点。因此,在半干旱区的营林中,树种选择要以其生物生态特性和实际生长状况为依据,且密度不可过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人工林 土壤水分 光照变化 林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保护性耕作适应性评价 被引量:15
13
作者 孙利军 张仁陟 +1 位作者 黄高宝 蔡立群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2008年第5期1122-1126,共5页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适应性(生态与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两种轮作次序(小麦/豌豆、豌豆/小... 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连续4年保护性耕作试验的基础上,利用层次分析法,对5种保护性耕作法与传统耕作法适应性(生态与经济)进行综合评价,探究适合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的保护性农业技术体系。结果表明:在两种轮作次序(小麦/豌豆、豌豆/小麦)、两种投入方式(计秸秆和不计秸秆)下,保护性耕作法免耕秸秆覆盖(NTS)综合适应性指数(PI)均显著高于其他几种耕作方式,且PI在0.76-0.86之间,是传统耕作法(T)的2-2.5倍,NTS在该地区的适应性最强;NTS、免耕不覆盖(NT)、免耕结合地膜覆盖(NTP)3种耕作方式的PI高于传统耕作结合秸秆还田(TS)、T、传统耕作结合地膜覆盖(TP),说明NTS、NT、NTP在该区的适应性优于TS、T、TP。因此,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实施保护性耕作措施NTS,更能促进该区农业的持续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性耕作 生态适应性 黄土高原旱区 层次分析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锦鸡儿人工林对土壤水分的影响 被引量:33
14
作者 郭忠升 邵明安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7,共7页
为了解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中子水分仪同步定位观测多年撂荒地转变为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前后2种覆被类型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并对测定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荒地造林后,除丰水年林地剖面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增加,表... 为了解覆被变化对土壤水分的影响,采用中子水分仪同步定位观测多年撂荒地转变为人工柠条锦鸡儿林地前后2种覆被类型的土壤剖面水分动态变化,并对测定资料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荒地造林后,除丰水年林地剖面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增加,表现为对土壤水分的正效应外,其他年份均表现为对土壤水分的负效应。随林龄增加,柠条锦鸡儿林对土壤水分影响程度逐渐增强,林地土壤含水量和储水量下降幅度加大。由于林地土壤水分主要依靠穿过林冠的天然降水来补充,为了实现森林植被和土壤水资源的可持续发展,防止深层土壤干层形成,造林后第5年就需采取适当措施控制柠条锦鸡儿生长,以减少土壤水分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旱区 柠条锦鸡儿人工林 土壤水分 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春小麦和春玉米产量动态与土壤干燥化效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6
15
作者 胡伟 李军 +3 位作者 孙剑 陈豫 王学春 王美艳 《水土保持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49-155,161,共8页
为了寻求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大田作物及其合理的施肥水平,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1960-2000年... 为了寻求与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降水状况相适应、有利于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的大田作物及其合理的施肥水平,为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数据库组建的基础上,应用WinEPIC模型定量模拟研究了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1960-2000年不同肥力水平下连作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变化和深层土壤水分效应。结果表明:(1)连作条件下春玉米和春小麦产量均随降水量呈现波动性降低趋势,产量波动性春玉米明显大于春小麦;(2)与连作春小麦相比,春玉米田0-7m土层土壤有效含水量较低,土壤干燥化速度较快;(3)随肥力水平的提高和作物连作年限的延长,农田土壤干层逐年加深和加厚,无肥、低肥、中肥、高肥处理下春玉米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9年、第6年、第8年和第6年后分布于2-3,2-3,2-4,2-4m土层,春小麦田土壤干层分别在连作第11年、第8年、第6年和第8年后分布于2-3,2-3,2-3,2-4m土层,此后仅0-2m土层土壤湿度随降水量发生年际变化;(4)从产量稳定性、土壤干燥化程度和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角度统筹考虑,固原旱地适宜于种植春小麦,适宜的施肥量范围为N60~90kg/hm2和P2O530~45kg/h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粮食作物 WINEPIC模型 产量 施肥 土壤有效含水量 土壤燥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候变暖对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马铃薯适播期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马雅丽 栾青 +6 位作者 李效珍 刘文平 李芬 班胜林 李海涛 张娜 张祎玮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4-281,共8页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气候变化对马铃薯物候期、生长发育及产量都产生很大影响,研究马铃薯生长季热量资源和适播期变化特征,对调整品种布局和合理利用气候资源具有重要意义。利用1981—2016年晋北地区地面气象观测站和农业气象观测站资料,通过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研究晋北马铃薯气候资源变化特征及对马铃薯产量的影响;基于积温稳定性原理,建立气象产量预测模型,得出最高气象产量对应的适播期,并分析适播期的年代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晋北马铃薯生长季气温以0.32℃·10a^(-1)速率呈升温趋势,≥5℃积温以47.0℃·d·10a^(-1)速率呈增加趋势。气候变暖背景下对晋北马铃薯产量影响显著的气候因子主要是出苗~分枝期的平均气温,全生育期的积温、日照时数、需水量,出苗~分枝期、花序形成~可收期及全生育期的最高气温≥30℃的日数。气温和日照基本为负效应,降水在营养生长期为负效应,生殖生长期为正效应。晋北马铃薯适播期随着气候变暖有提前的趋势,20世纪8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末至5月中旬,90年代适播期在5月上旬,21世纪最初10 a适播期在4月下旬至5月上旬初,2010年以后马铃薯适播期提前到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建议晋北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盆地地区种植中晚熟品种,尽量选择早播,可以选择4月中旬末至4月下旬,高海拔地区建议种植中熟品种或采取地膜覆盖提早播期来种植中晚熟品种,可以在4月下旬末至5月上旬播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暖 马铃薯 适播期 产量 晋北黄土高原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生长过程研究 被引量:4
17
作者 赵龙 郭忠升 +2 位作者 郭满才 袁志发 王振凤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92-195,共4页
以经典的Logistic方程为基础,添加了一个生长阻力因素,建立了林木生长的改进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宁夏自治区固原市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生长状况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成林密度对新模型具有显著影响,改进模型的密度适用值在51~71丛/1... 以经典的Logistic方程为基础,添加了一个生长阻力因素,建立了林木生长的改进模型,并采用该模型对宁夏自治区固原市黄土丘陵半干旱区柠条林生长状况进行了拟合。结果表明,成林密度对新模型具有显著影响,改进模型的密度适用值在51~71丛/100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旱区 柠条 生长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研究 被引量:7
18
作者 胡伟 陈豫 《河南农业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3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实地观测了不同类型旱作农田的深层土壤湿度... 为了揭示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旱作农田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为黄土高原旱作农田土壤水分可持续利用和当地粮食生产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在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3个有代表性的区域实地观测了不同类型旱作农田的深层土壤湿度,分析了旱作农田的土壤干燥化发生规律和土壤干层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黄土高原半干旱区固原、定西和海原各类农田0~600cm土层土壤湿度平均值分别为11.46%、14.37%、9.27%,各类农田土壤湿度均明显低于其土壤稳定湿度值,均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土壤干燥化现象;(2)固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土壤干层厚度分别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120cm和260cm;海原高产麦田和高产马铃薯田比低产农田土壤干层厚度厚20cm和80cm。黄土高原半干旱区随着旱作粮田产量的提高,农田深层土壤湿度逐渐降低,土壤干层逐渐加深和加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旱作农田 土壤燥化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生态化“水—绿”双赢空间模式构建 被引量:8
19
作者 刘滨谊 王南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2015年第4期23-28,共6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生态敏感地带,缺水少绿是当地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水、绿、人三者微妙关系的研究,以集水造绿、生态修复与产业规划为切入点,将"水绿双赢"理论与基于人居要素的景观空间规划实践... 黄土高原半干旱区是风景园林规划的生态敏感地带,缺水少绿是当地人居环境面临的主要问题。通过对水、绿、人三者微妙关系的研究,以集水造绿、生态修复与产业规划为切入点,将"水绿双赢"理论与基于人居要素的景观空间规划实践相结合,可总结出该区生态化水绿双赢的秩序原则、类型原则、形式原则和承载原则,并根据四类典型地形构建川塘水岸挂淤减蒸、固根护岸、乔灌混交、农林共产的空间模式,沟壑沟底保墒淤地、果农间作、沟坡同治、固坝缓流的空间模式,山地坡面因产制地、散坡控流、纯混复层、梯坡同造的生态化水绿双赢空间模式。空间模式可指导该区的风景园林规划,改善人居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旱区 生态化水绿双赢 生态修复 产业规划 空间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黄土丘陵半干旱区退耕还林还草决策系统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马瑞 蒋志荣 +3 位作者 王继和 魏怀东 丁峰 周兰萍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6期75-78,共4页
在GIS及相关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图件进行几何校正和数字化等一系列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数据,并由安定区等高线生成坡度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坡度数据、侵蚀强度数据... 在GIS及相关软件支持下,对甘肃省定西市安定区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相关图件进行几何校正和数字化等一系列处理,获得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侵蚀强度的空间数据,并由安定区等高线生成坡度数据.将土地利用类型数据与坡度数据、侵蚀强度数据先后进行叠加,形成包括三者所有属性的空间数据库,并从中提取满足退耕还林条件的数据,从而确定退耕还林还草地和荒山造林地的面积及其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IS 退耕还林还草 面积 空间分布 黄土丘陵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