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35
1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2 位作者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麦-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基于能值方法的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9-736,共8页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按物质投入量不同分为FR1、FR2和FR3)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F和CFS模式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例较大,主要依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同模式系统的总能值产出量依次为CF>FR2>CFS>FR1>FR3,与CF和CFS模式相比,FR1、FR2、FR3模式的产投比相对较大,FR2模式最大,其产投比为2.35。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值占系统总能值比例较高,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FR2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是最适合成都平原的秸秆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
稻
-
麦
”
轮作
农田生态
系统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食用菌废料还田
能值分析
成都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
35
1
作者
刘益仁
郁洁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机构
南京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
江西省农业科学院土壤肥料与资源环境研究所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9-994,共6页
基金
国家科技部"973"项目(2007CB109304)
农业部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201103004)
文摘
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比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连续4茬麦-稻轮作后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单施化肥处理促进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和微生物熵的增加,提高了土壤蔗糖酶、蛋白酶、脲酶活性,降低了过氧化氢酶活性,提高了放线菌的数量,但对土壤细菌、真菌数量的影响不明显;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的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土壤酶活性及3大类土壤微生物数量显著高于单施化肥及对照处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微生物生物量氮、微生物熵和3大类微生物数量随着有机肥配施比例的提高而增加,以配施3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土壤酶活性综合指数以配施20%有机肥处理的最高。可见,化肥配施有机肥特别是配施中高量有机肥更有利于改善土壤微生物学特性,提高土壤生产能力。
关键词
有机无机肥配施
麦-稻轮作系统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
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
土壤微生物熵
土壤酶活性
Keywords
combined application of organic and inorganic fertilizers
wheat
-
rice rotation system
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SMBC )
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SMBN )
soil microbial quotient
soil enzyme activity
分类号
S154.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基于能值方法的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被引量:
10
2
作者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机构
四川农业大学生态环境研究所
四川农业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出处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29-736,共8页
基金
国家“十二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12BAD14B18)资助
文摘
本文采用能值分析方法与理论,以成都平原"稻-麦"轮作农田生态系统不同秸秆循环利用模式为研究对象,通过系统定位试验与随机抽样调查,对农田生态系统常规施肥生产模式(CF)、秸秆直接还田生产模式(CFS)和食用菌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按物质投入量不同分为FR1、FR2和FR3)的能值投入产出进行比较。研究表明:CF和CFS模式不可更新能值投入比例较大,主要依附工业辅助能的投入;不同模式系统的总能值产出量依次为CF>FR2>CFS>FR1>FR3,与CF和CFS模式相比,FR1、FR2、FR3模式的产投比相对较大,FR2模式最大,其产投比为2.35。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下农田生态系统有机能值占系统总能值比例较高,系统净能值产出率高,环境负载率较低,环境压力小,可持续发展性能较强,FR2菌废料还田生产模式是最适合成都平原的秸秆循环利用生产模式。
关键词
“
稻
-
麦
”
轮作
农田生态
系统
秸秆循环利用模式
食用菌废料还田
能值分析
成都平原
Keywords
"Rice
-
wheat rotation" farmland system
Straw cycling mode
Mushroom residues utilization
Emergy analysis
Chengdu Plain
分类号
S181 [农业科学—农业基础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麦-稻轮作系统土壤微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刘益仁
郁洁
李想
徐阳春
沈其荣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
3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基于能值方法的成都平原农田生态系统秸秆循环利用模式研究
高雪松
邓良基
张世熔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
10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