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束红梅 张国伟 +3 位作者 杨长琴 王晓婧 梁婷 刘瑞显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348-1356,共9页
为探讨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花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45、90和180 kg/hm^(2)),研究了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麦... 为探讨麦秸还田下施氮量对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花生土壤养分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施氮水平(0、45、90和180 kg/hm^(2)),研究了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结果表明,同一施氮量条件下,麦秸还田增加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和土壤酶活性,其中土壤全氮含量增幅为12.8%~23.1%、全碳含量增幅为20.9%~35.4%、土壤微生物量碳和氮含量增幅均高于48.3%,麦秸还田改变花生结荚期土壤各细菌门的相对丰度且影响细菌功能。麦秸还田条件下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土壤酶活性及花生产量均随施氮量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土壤蔗糖酶、土壤纤维素酶活性最高,土壤细菌丰富度指数高,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细菌相对丰度受麦秸还田影响最大,且45 kg/hm^(2)施氮水平土壤全氮、全碳含量、花生产量与90 kg/hm^(2)施氮水平无明显差异。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处理的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受土壤全氮、全碳、铵态氮、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影响。说明麦秸还田和施氮不仅影响花生结荚期土壤养分含量、土壤酶活性还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组成,且麦秸还田条件下45 kg/hm^(2)施氮水平既能保证花生稳产,又能增加结荚期土壤微生物碳氮含量,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因此在小麦-花生轮作模式中麦秸还田花生可减少氮肥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施氮量 花生 土壤养分 细菌群落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对水稻产量及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红江 陈留根 +1 位作者 周炜 郑建初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1337-1343,共7页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处理(A)、麦秸还田(B)、麦秸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旋耕(E)5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比常规处理增...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水稻品种运2645为供试材料,设置常规处理(A)、麦秸还田(B)、麦秸还田减肥(C)、肥料运筹(D)和旋耕(E)5个处理组合,研究不同处理对水稻产量及农田地表径流NPK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1)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比常规处理增加3.0%左右;(2)试验年度稻季农田总地表径流水量为4.3×103m3·hm-2;(3)麦秸还田减肥和麦秸还田处理比其处理明显降低农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N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常规处理、肥料运筹和旋耕,不同处理地表径流总P和K的流失量由低到高依次为麦秸还田减肥、麦秸还田、肥料运筹、常规处理和旋耕;(4)麦秸还田能够降低稻田地表径流NPK的流失率,但麦秸还田减肥处理由于流失量减小幅度远低于肥料施用量的减小幅度,其NPK流失率均表现为最高;(5)麦秸还田使水稻产量略有增加,使稻田地表径流水体NPK流失量和流失率均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水稻产量 地表径流 NPK流失量 NPK流失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麦秸还田模式对稻田土壤微生物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32
3
作者 王宁 罗佳琳 +2 位作者 赵亚慧 李勇 于建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25-133,共9页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 为探讨典型稻麦轮作区土壤微生物活性和群落组成对麦秸还田的响应规律,开展大田试验研究了麦秸直接还田、麦秸与氮肥配施、麦秸泡田还田三种模式下,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微生物量氮含量、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组成的变化响应规律。结果表明:三种麦秸还田模式均显著提高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251 mg·g^-1vs 263~282 mg·g^-1)、氮(16.9 mg·g^-1vs 24.6~27.6 mg·g^-1)含量,降低微生物量碳氮比(14.9 vs 8.58~10.7),提高土壤中多酚氧化酶活性(16.7 mmol·g^-1·h^-1vs 21.5~24.8 mmol·g^-1·h^-1),但对于酸性磷酸酶活性并无显著影响。稻田土壤中过氧化氢酶、蔗糖酶和脲酶活性的变化在不同麦秸还田模式下存在显著差异,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显著提高过氧化氢酶活性;麦秸泡田还田对过氧化氢酶活性无影响,但显著提高蔗糖酶活性;而秸秆直接还田和麦秸泡田还田则显著降低脲酶活性。基于高通量测序,稻田土壤中优势细菌是绿弯菌门(Chloroflexi,24.2%~25.5%)、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1.5%~24.1%)、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18.2%~21.1%)、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9.5%~11.1%)和厚壁菌门(Fimicutes,7.1%~8.4%)。与未施用麦秸土壤相比,麦秸还田显著提高了土壤中变形菌门的相对丰度,提升幅度为13.9%。非度量多维尺度分析(NMDS)结果显示,与未施用麦秸还田相比,麦秸直接还田和麦秸与氮肥配施还田改变了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而麦秸泡田还田则未能改变土壤中细菌群落组成。综合分析认为,麦秸还田为微生物提供了充足的碳源和能源,提高了土壤微生物量,而酶活性和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对不同秸秆还田模式的响应不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微生物量碳 微生物量氮 酶活性 微生物群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和结实期灌溉方式对超级稻籽粒结实和米质的影响 被引量:4
4
作者 陈培峰 顾俊荣 +4 位作者 韩立宇 乔中英 王建平 朱赟德 董明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543-550,共8页
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结实期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结实和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 以大穗型超级杂交粳稻‘甬优8号’为材料,设置麦秸还田(麦秸全量还田与麦秸不还田)和结实期灌溉方式(浅水层灌溉、轻干湿交替灌溉和重干湿交替灌溉)两因素试验,研究其对大穗型超级稻籽粒结实和主要米质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结实期灌溉方式对籽粒结实性状有显著影响。在麦秸还田与麦秸不还田下,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显著提高了‘甬优8号’的千粒重、结实率、充实度,而重干湿交替灌溉则相反;麦秸还田处理下籽粒结实性状均优于秸秆不还田处理,麦秸还田与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互作可以改善超级稻‘甬优8号’的结实性状;与麦秸不还田相比,麦秸还田提高了籽粒的整精米率、粗蛋白含量和消减值,降低了垩白率、垩白度、直链淀粉含量、胶稠度和崩解值;与浅水层灌溉相比,轻干湿交替灌溉降低了直链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和消减值,提高了整精米率、垩白率、垩白度、胶稠度和崩解值,但重干湿交替灌溉则使米质明显变差;两处理对弱势粒的主要稻米品质的调控作用大于强势粒。在麦秸还田下,结实期轻干湿交替灌溉可以较好地协调‘甬优8号’结实性状和稻米品质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杂交稻 麦秸还田 干湿交替灌溉 结实性状 稻米品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王春虎 杨文平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85-87,共3页
以夏播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试验探讨了麦秸还田免耕与麦秸不还田免耕两种处理对夏播玉米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和产量差异等,结果显示,麦秸还田免耕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比麦秸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高,对夏玉米生长有利、增产效果显著,平... 以夏播玉米郑单958为材料,试验探讨了麦秸还田免耕与麦秸不还田免耕两种处理对夏播玉米土壤养分动态变化规律和产量差异等,结果显示,麦秸还田免耕处理土壤养分含量比麦秸不还田处理的土壤养分含量高,对夏玉米生长有利、增产效果显著,平均单产增加1079.10 kg/hm2,增产12.09%,单穗重增加7.667 g,在夏玉米生产上应大力推广麦秸还田免耕栽培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玉米 土壤养分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9000kg/hm^2条件下机插水稻高产栽培技术 被引量:1
6
作者 王兴龙 石广跃 《农业科技通讯》 2011年第3期131-132,共2页
介绍了麦秸还田9 000 kg/hm2条件下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技术关键是在麦秸还田条件下保证机插秧早发足穗,主要内容包括选择适宜品种、培育壮秧、抢时栽插、麦秸全量还田、化学除草、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等,从而为麦秸还田... 介绍了麦秸还田9 000 kg/hm2条件下水稻机插秧高产栽培技术,技术关键是在麦秸还田条件下保证机插秧早发足穗,主要内容包括选择适宜品种、培育壮秧、抢时栽插、麦秸全量还田、化学除草、合理施肥、科学管水、综合防治等,从而为麦秸还田在本市迅速推广提供技术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 机插秧 麦秸还田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方式对改良盐化潮土的不同效果 被引量:1
7
作者 吕彪 《中国农村科技》 2005年第5期23-23,共1页
关键词 麦秸还田方式 盐化潮土 土壤改良 有机质 土壤物理性状 作物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旱地麦秸还田的方法及增产效益
8
作者 兰晓泉 郭贤仕 《甘肃农业科技》 北大核心 1994年第2期30-31,共2页
旱地麦秸还田的方法及增产效益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兰州730070)兰晓泉,郭贤仕秸秆还田是国内外普遍推广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从60年代起,我国北方一些国营农场就已采取秸秆(玉米秆)还田,70年代以来秸秆还田一直处于发... 旱地麦秸还田的方法及增产效益甘肃省农科院旱农所(兰州730070)兰晓泉,郭贤仕秸秆还田是国内外普遍推广的一项农业技术措施。从60年代起,我国北方一些国营农场就已采取秸秆(玉米秆)还田,70年代以来秸秆还田一直处于发展之中,特别是生物产量高,燃料又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旱地 麦秸还田 增产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对水稻生育状况及效益分析
9
作者 张大友 李进永 +4 位作者 郭红 张亚 许建权 刘志生 徐为元 《农业科技通讯》 2009年第9期42-44,共3页
本文以中粳稻新品种"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了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 本文以中粳稻新品种"盐粳11号"为试验材料,研究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对水稻生育进程、茎蘖动态、植株性状、产量结构等因素的影响,并通过对投入与产出的分析比较,得出相应的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了全量麦秸还田不同轻简稻作方式的优缺点和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轻简稻作方式 生长效应 产量 经济效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海县稻田麦秸还田技术
10
作者 张效明 李毅 +2 位作者 徐宗进 汪洪洋 张立智 《现代农业科技》 2010年第5期272-272,共1页
总结了东海县稻田麦秸秆还田技术,包括提高埋草质量、科学施肥、田间水分调控、草害防治,以期促进秸秆充分利用,发挥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埋草质量 施肥 水分调控 江苏东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豆麦轮作下连续施肥和麦秸还田对大豆产量及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
11
作者 李婧阳 刘鑫 +6 位作者 王秋菊 姜宇 周鑫 米刚 刘凯 姜辉 常本超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21年第15期151-154,共4页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 为明确豆麦轮作条件下连续施肥和麦秆还田对土壤物理性质及大豆产量的影响,在黑龙江北部地区暗棕壤上开展不施肥、麦秆还田(麦秆逢麦季还田,还田量3000 kg/hm^(2))、施肥、施肥与麦秆还田长期定位试验。试验自2002—2018年共实施麦秸还田8次,种植大豆9茬。结果表明,连续施肥还田区大豆平均产量最高,表现为施肥还田>施肥>还田>对照,还田与不还田比,在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4.99%,增减产变化幅度为-22.8%~39.3%;在不施肥条件下平均增产19.65%,增产幅度在3.2%~33.5%,麦秸还田在低生产力(不施肥)下的增产效果好于高生产力(施肥)下的效果;施肥在麦秸还田条件下比不施肥平均增产23.63%,增产幅度在1.1%~60.5%;在不还田条件下平均增产40.88%,增产幅度在8.2%~87.7%;长期施肥和麦秸还田有增加土壤有效孔隙趋势,对于增强耕层土壤持水能力有一定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豆麦轮作 麦秸长期还田 暗棕壤 产量 物理性质 孔隙组成 持水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清泉 《大豆通报》 1996年第5期6-6,共1页
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李清泉(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齐齐哈尔市,161041)大豆是一种共生固N的作物,在田间条件下根瘤固N一般可满足大豆需N量的1/3~1/2.显然只依靠根瘤菌共生固N满足不了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 麦秸还田大豆增产效果李清泉(黑龙江省农科院嫩江农科所,齐齐哈尔市,161041)大豆是一种共生固N的作物,在田间条件下根瘤固N一般可满足大豆需N量的1/3~1/2.显然只依靠根瘤菌共生固N满足不了大豆生长发育的需要,这就需要人为地施氮肥。为解决氮素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麦秸还田 产量 增产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形式对土壤肥力及春小麦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鼎国 王志英 《甘肃农业科技》 2006年第9期7-9,共3页
经连续5a在6个试验点进行的麦秸还田试验结果表明,以施垫麦秸农家肥春小麦产量最高,为6127.5kg/hm^2,较对照增产25.8%;其次施农家肥产量为5778.0kg/hm^2,较对照增产18.6%;麦秸高茬收割、麦秸覆盖、麦秸翻压分别较对照增... 经连续5a在6个试验点进行的麦秸还田试验结果表明,以施垫麦秸农家肥春小麦产量最高,为6127.5kg/hm^2,较对照增产25.8%;其次施农家肥产量为5778.0kg/hm^2,较对照增产18.6%;麦秸高茬收割、麦秸覆盖、麦秸翻压分别较对照增产10.2%、12.6%、14.3%。可增加土壤有机质0.19~0.67g/kg,降低土壤容重0.03~1.09g/cm^2,增大土壤孔隙度3.93~10.44个百分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春小麦 土壤肥力 产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施氮量对麦秸还田后机插水稻产量的效果初探
14
作者 徐长清 黄新明 +1 位作者 朱从海 肖军治 《农技服务》 2017年第12期35-36,共2页
研究表明,麦秸还田后机插水稻的产量以667m^2施纯氮22kg最高,为644.3kg/667m^2,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而结实率和千粒重呈降低趋势;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生育期推迟,后期纹枯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施氮量 机插水稻 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对夏玉米播种的影响与技术对策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艳玲 杨忠妍 秦立杰 《现代农村科技》 2014年第8期19-20,共2页
麦秸还田是改土增肥,净化生态环境,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措施。本文论述了麦秸还田的七大好处,分析了其对夏玉米播种产生的影响,提出了保证夏玉米苗全苗壮的技术措施。
关键词 麦秸还田 夏玉米播种 保苗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工艺及设备优选
16
作者 王立君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期67-67,共1页
保持土壤养分平衡和增加土壤肥力是关系到农业生产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应该引起高度重视。因此,以黑河市为例,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出发,对麦秸还田工艺及设备优选等做出了系统的论述。
关键词 麦秸还田 设备优选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陆市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现状、问题及对策
17
作者 费华萍 《农业科技通讯》 2016年第3期5-8,共4页
安陆市以稻麦两熟为主,稻麦秸秆资源近40万t。针对安陆市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田建设、完善技术保障措施、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农机农艺... 安陆市以稻麦两熟为主,稻麦秸秆资源近40万t。针对安陆市稻麦轮作区麦秸还田工作在实施过程中遇到的一些主要问题,提出了加大宣传力度、搞好技术培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加强农田建设、完善技术保障措施、创新服务机制、强化农机农艺融合等对策,旨在为丘陵区稻麦轮作麦秸还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麦轮作 麦秸还田 问题 对策 安陆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麦秸还田的增产效应及对土壤理化性状的影响
18
作者 罗志桢 马天林 《甘肃农业科技》 1999年第1期30-31,共2页
3a定位试验表明,不同麦秸还田方式及还田量均有肥田增产效果,但以简便易行、省工省时、一次到位的小麦高茬收割翻压还田为佳,其留茬高度以30cm为佳,还田量4500kg/hm2最为经济合理。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改土 增产 小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赣榆区麦秸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试验总结
19
作者 樊继刚 刘彦东 +2 位作者 孙启忠 杜传锟 王修玲 《现代农业》 2016年第1期50-53,共4页
麦秸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是水稻持续增产的基本方向,笔者分析了近年来麦秸还田及机插水稻相关实验与实践经验,集成了适合赣榆区的麦秸还田全程机械化稻作农机与农艺相结合的高产优质水稻生产技术。
关键词 麦秸还田 机械化 稻作 腐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脱毒甘薯麦秸还田免耕高产栽培技术
20
作者 何志祥 《现代农业科技》 2009年第16期27-27,30,共2页
介绍了脱毒甘薯麦秸还田免耕高产栽培技术,包括品种选择、播种、苗床管理、大田栽培、田间管理和收获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广大薯农提供技术指导。
关键词 脱毒甘薯 麦秸还田 高产 栽培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