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2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稻共生种养模式的技术难点与应对措施
1
作者 段合荣 《中国畜牧业》 2025年第13期44-45,共2页
鸭稻共生种养模式是种植与养殖的充分结合,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可促进农户增收,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可积极引进并推广鸭稻共生种养模式,同步发展种植产业与养殖产业,使鸭子与稻田相辅相成,构建一个完整的农田生态系... 鸭稻共生种养模式是种植与养殖的充分结合,在提升土地资源利用率的同时,还可促进农户增收,故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农村地区可积极引进并推广鸭稻共生种养模式,同步发展种植产业与养殖产业,使鸭子与稻田相辅相成,构建一个完整的农田生态系统,继而增强生态韧性,促进水稻与鸭子的和谐共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资源利用率 种养模式 鸭稻共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温对稻-鸭共生模式下肉鸭行为学、生长性能及除草效果的影响
2
作者 叶胜强 龚萍 +6 位作者 梁振华 江洋 顾泽茂 杨宇 王丽霞 陈星 钱运国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6-163,共8页
为优化稻-鸭共生模式,选取稻-鸭共生试验田5块,分1个大田块(T0,2 hm^(2))和4个小田块(T1―T4,0.33 hm^(2)),按105~225只/hm^(2)投放武禽10肉鸭,试验从6月30日起至8月31日止。持续观察鸭全天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和持续... 为优化稻-鸭共生模式,选取稻-鸭共生试验田5块,分1个大田块(T0,2 hm^(2))和4个小田块(T1―T4,0.33 hm^(2)),按105~225只/hm^(2)投放武禽10肉鸭,试验从6月30日起至8月31日止。持续观察鸭全天在田间的游动、休息、采食等行为的发生和持续时间,以及除草效果;记录试验期间每日08:00、14:00时野外温度、鸭周增质量、饲料消耗等数据。结果显示,夏季高温条件下,鸭田间活动高峰在05:00―10:00、15:00―19:00较凉爽时段,中午高温时段鸭主动寻找阴凉处纳凉;鸭一般在鸭舍近端一定半径范围内活动,T0田块远端几乎无鸭活动;稻-鸭共生除草效果与鸭田间活动频次正相关,鸭在无水区域的活动频次明显降低,除草效果较差;高温可引起鸭热应激,明显降低生长速度。结果表明,武禽10肉鸭适用于稻-鸭共生模式,其除草效果与鸭群活动范围正相关,夏季高温显著影响其生长性能,运动场遮阳、稻田和环沟灌水可有效缓解热应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行为 除草效果 生长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不同类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鸭共生系统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的影响
3
作者 白采禾 陈玮 +2 位作者 李长飞 鄢孟琴 续勇波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7-400,共14页
为揭示洱海流域稻鸭共生下有机肥替代化肥稻田氨挥发(NH_(3))和温室气体(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以等氮量(180 kg·hm^(-2))投入,以‘云梗37’水稻、旱鸭为试验对象进行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 为揭示洱海流域稻鸭共生下有机肥替代化肥稻田氨挥发(NH_(3))和温室气体(N_(2)O、CH_(4)和CO_(2))排放规律及影响因素,本研究通过以等氮量(180 kg·hm^(-2))投入,以‘云梗37’水稻、旱鸭为试验对象进行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不施肥不养鸭水稻单作、牛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鸡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和单施化肥+稻鸭共生。每次施肥后监测稻田氨挥发和温室气体排放,同时测定土壤及田面水pH、Eh、NH_(4)^(+)-N和NO_(3)^(-)-N含量。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速率均在施肥后1~4 d内达峰;与单施化肥+稻鸭共生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能降低稻田氨挥发速率56.41%~87.05%,减少氨挥发累积量95.47%~98.65%和挥发损失率96.00%~99.22%;鸡粪和牛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处理间无显著差异。与单施化肥+稻鸭共生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显著减少稻田56.71%~56.93%N_(2)O排放通量和70.36%~70.52%N_(2)O累积排放量,显著增加了稻田136.56%~182.34%CH_(4)排放通量和61.96%~93.33%CH_(4)累积排放量,减少稻田10.49%~30.54%CO_(2)累积排放量。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与单施化肥+稻鸭共生的全球增温潜势和温室气体强度差异不显著。影响氨挥发的主要因素是田面水总氮、可溶性总氮、NH_(4)^(+)-N和NO_(3)^(-)-N浓度,影响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因素是土壤温度、pH、Eh、NH_(4)^(+)-N、NO_(3)^(-)-N浓度和降雨量。稻鸭共生下,有机肥替代化肥能显著减少稻田氨挥发和N_(2)O排放,其中鸡粪替代化肥能够显著提高水稻产量,是减排增效稳产的可持续发展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有机肥替代化肥 氨挥发 温室气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洱海流域有机肥替代化肥对稻鸭共育下水稻产量和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影响
4
作者 续勇波 白采禾 +1 位作者 陈玮 雷宝坤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53-1364,共12页
为明确洱海流域稻鸭共生下不同有机肥(牛粪、鸡粪)等氮替代化肥对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等氮量180 kg·hm^(-2)投入,以云粳37水稻为试验对象进行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CK,不施肥、不养鸭;C+D,牛... 为明确洱海流域稻鸭共生下不同有机肥(牛粪、鸡粪)等氮替代化肥对田面水氮磷浓度变化和水稻产量的影响,本研究设置等氮量180 kg·hm^(-2)投入,以云粳37水稻为试验对象进行随机区组田间试验,共设置4个处理:CK,不施肥、不养鸭;C+D,牛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处理;P+D,鸡粪替代化肥+稻鸭共生处理;F+D,单施化肥+稻鸭共生处理。研究在等氮条件下,施用不同有机肥对田面水氮磷浓度和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与F+D处理相比,C+D处理存在减产风险(-18%);P+D处理显著增产且产量可持续性较高,对水稻产量各构成要素有促进作用。各处理之间的氮肥农学利用率、氮肥生理利用率、氮肥偏生产力、氮肥吸收利用率和氮肥贡献率均有显著差异(P<0.05),除C+D处理的氮肥生理利用率为最高外,其余的氮肥利用效率均为P+D处理最高。氮、磷、钾在籽粒和秸秆中的累积量均存在差异。与F+D处理相比,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处理在水稻收获期能提高0~30 cm土层1.13%~3.16%土壤全氮(TN)、8.81%~29.92%有机质(OM)、18.02%有效磷(AP)含量,生育期内土壤NH_(4)^(+)-N、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在稻作后期增加。有机肥替代化肥+稻鸭共生的田面水总氮(TN)和可溶性总氮(TDN)含量施基肥后升高,随即降低稳定在低水平,整个生育期田面水磷素养分(TP、TDP)均显著高于F+D处理。研究表明,在稻鸭共生下,有机肥替代化肥能够有效提高水稻产量和肥料利用率,并且鸡粪替代化肥可作为一项较优的增产提效生态农业措施,但需进一步评估磷素流失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有机肥替代化肥 产量 氮肥利用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稻鸭共生的研究现状 被引量:23
5
作者 卢跃红 魏红江 +2 位作者 张曦 杨华松 戴志明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2006年第1期81-85,共5页
稻鸭共生模式是一项种植业与养殖业结合的生态型有机农业,近年来以其“高效、优质、环保”的优点,在东南亚国家得到了深入的研究和广泛的推广。综述了稻鸭共生模式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并提出今后稻鸭共生模式需研究的问题。
关键词 共生 生物效应 生态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稻季N、P循环 被引量:26
6
作者 张帆 隋鹏 +1 位作者 陈源泉 高旺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093-1100,共8页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循环。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输出分别为153.50 kg/hm...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循环。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N、P输出分别为153.50 kg/hm2和59.03kg/hm2,其中鸭产品N、P输出分别是23.98 kg/hm2和3.10 kg/hm2;"稻鸭共生"系统在目前的N、P养分投入水平下,土壤存在严重的N和P亏缺;鸭子系统N、P输入对系统外饲料投入依赖高,自持能力较差;鸭粪N、P参与当季的稻田养分循环,其循环率分别为10.66%和28.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生态系统 子系统 土壤子系统 N循环 P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对鸭肉品质和屠宰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1
7
作者 卢跃红 戴志明 +4 位作者 张曦 魏红江 万田正治 中西良孝 韩自鸿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20-22,共3页
以云南麻鸭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稻鸭共生(稻鸭组)和常规网上平养(常规组)两种饲养模式下饲养至体重达1.8kg,测定其常规肉品质和部分屠宰性能。结果表明:①两组间鸭肉失水率、嫩度、熟肉率、肉色亮度值和红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稻鸭... 以云南麻鸭为试验材料,分别在稻鸭共生(稻鸭组)和常规网上平养(常规组)两种饲养模式下饲养至体重达1.8kg,测定其常规肉品质和部分屠宰性能。结果表明:①两组间鸭肉失水率、嫩度、熟肉率、肉色亮度值和红度值无显著差异(P>0.05);稻鸭组的pH值显著高于常规组(P<0.05);肉色黄度值B极显著高于常规组(P<0.01)。②两组间屠宰率、半净膛率、全净膛率、胸肉率差异不显著(P>0.05);稻鸭组的皮脂厚、腹脂率比常规组分别降低了18.52%、11.76%(P<0.05);腿肉率提高了11.40%(P<0.05)。③稻鸭组的生长速度明显慢于常规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饲养模式 肉品质 屠宰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对稻田水生动物群落的影响 被引量:15
8
作者 曹凑贵 汪金平 邓环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0期2644-2649,共6页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鸭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水的动静有关,放鸭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为15种;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 通过稻田共生的田间试验,利用水生动物取样的方法,对稻鸭共生中稻田水生动物的种类及数量进行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表明:各类水生动物的种类数与水的动静有关,放鸭越多,种类数越少,水源区最少,为15种;且稻田水生动物种类出现频次的分布符合C.R aunk iaer频度定律。各类水生动物的数目和生物量均按水源区、对照区、少鸭区、多鸭区的顺序下降。用M arga lef多样性指数公式计算各处理的多样性指数,以对照稻田的多样性指数2.15为最高,水源区和放鸭的稻田均不高,放鸭越多,多样性指数越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水生动物群落 多样性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循环 被引量:7
9
作者 张帆 高旺盛 +1 位作者 隋鹏 陈源泉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0期3198-3208,共11页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对比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的输入输出及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早稻-鸭"...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对比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的输入输出及循环情况。结果表明:"早稻-鸭"生态系统碳输出中,水稻籽粒C占42.21%;水稻秸秆C占38.42%;气态C(CH4和CO2)占18.50%;鸭产品C仅占0.87%。"晚稻-鸭"生态系统碳输出中,水稻籽粒C占53.80%;水稻秸秆C占35.12%;气态C占8.67%;鸭产品C仅占1.07%。两季稻作里,"稻鸭共生"土壤截存C量是2103.2 kg/hm2,水稻植株地上部分固定的C量是15109.96 kg/hm2,水稻根固定的C量是1261.34 kg/hm2,归还给土壤的鸭粪C量是229.87 kg/hm2。鸭子系统C输入主要来自系统外投入的饲料C,早稻季鸭所食的杂草C和害虫C分别为60.53 kg/hm2和2.75 kg/hm2,晚稻季鸭所食的杂草C和害虫C分别为3.64 kg/hm2和6.73 kg/hm2。对"双季稻-鸭"共生生态系统的碳收支与平衡的分析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是碳汇,且固碳潜力大于常规稻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生态系统 子系统 土壤子系统 C循环 碳收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对枞阳媒鸭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 被引量:5
10
作者 李俊营 刘伟 +5 位作者 钱立祥 詹凯 马瑞钰 李岩 章薇 刘盛南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2-36,共5页
为探索枞阳媒鸭稻鸭共生养殖效果,选择同批次孵化、相同条件下饲养的28日龄体重差异不显著的枞阳媒鸭2 400只,随机分为稻鸭共生组和圈养组(对照组),研究稻鸭共生对枞阳媒鸭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稻鸭共生... 为探索枞阳媒鸭稻鸭共生养殖效果,选择同批次孵化、相同条件下饲养的28日龄体重差异不显著的枞阳媒鸭2 400只,随机分为稻鸭共生组和圈养组(对照组),研究稻鸭共生对枞阳媒鸭生产性能和血液生化指标的影响,试验期56 d。结果显示:稻鸭共生组枞阳媒鸭第8、10和12周龄体重均显著高于圈养组(P<0.05)。试验期间稻鸭共生组每只枞阳媒鸭平均日耗料(75.70 g)显著低于圈养组(147.88 g)(P<0.05)。稻鸭共生组枞阳媒鸭的体斜长、骨盆宽、胫围、宰前体重、胸肌率和瘦肉率均显著高于圈养组(P<0.05)。稻鸭共生组枞阳媒鸭血清总胆固醇、碱性磷酸酶、尿素氮和三碘甲腺原氨素含量显著低于圈养组枞阳媒鸭(P<0.05),甘油三酯和甲状腺素含量则显著高于圈养组枞阳媒鸭(P<0.05)。研究表明,枞阳媒鸭适合稻鸭共生养殖模式,生产性能较好,饲料消耗量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枞阳媒 生产性能 血液生化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生态系统重金属镉的转化、迁移及循环特征 被引量:10
11
作者 张帆 李海露 程凯凯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1206-1213,共8页
重金属镉(Cd)通过污染的饲料和化肥而影响农产品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关注的焦点。为完善"稻鸭共生"系统的肥料和饲料管理,建立合理的物质产投结构及降低重金属Cd的生态毒理风险,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 重金属镉(Cd)通过污染的饲料和化肥而影响农产品进而危害人体健康已经成为食品安全和生态环境关注的焦点。为完善"稻鸭共生"系统的肥料和饲料管理,建立合理的物质产投结构及降低重金属Cd的生态毒理风险,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桐林坳社区开展了2年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采用投入产出法,研究分析"稻鸭共生"生态系统重金属Cd的转化、迁移及循环特征。结果表明,"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d输入量为:肥料>饲料>秧苗>雏鸭,其中肥料Cd输入主要是磷肥输入。"稻鸭共生"生态系统Cd输出主要是水稻籽粒Cd和成鸭Cd。"稻鸭共生"生态系统内循环的Cd主要是鸭粪Cd、杂草Cd、害虫Cd及归还给系统的水稻秸秆Cd和根系Cd。鸭所摄食的Cd主要来自鸭饲料,大鸭饲料Cd输入大于小鸭饲料Cd输入。在"稻鸭共生"生态系统中重金属Cd沿食物链的转化、迁移过程以鸭粪Cd形式放大,且鸭粪Cd高于鸭饲料Cd输入。稻田土壤Cd输出来看,"稻鸭共生"和常规稻作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无论是常规稻作还是"稻鸭共生",水稻植株Cd含量次序为根>秸秆>籽粒。与常规稻作相比,"稻鸭共生"没有增加水稻植株Cd含量和Cd积累。糙米和鸭肉镉含量分别为0.033 mg·kg-1和0.008 mg·kg-1,短期来看,"稻鸭共生"能够提供安全无Cd污染的农产品(鸭和稻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生态系统 重金属镉 物质产投结构 食物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绿色农业生产技术初探 被引量:9
12
作者 熊国远 朱秀柏 《饲料工业》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28-30,共3页
关键词 环保型农业技术 共生 绿色农业 生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作用——以贵州从江稻鱼鸭共生模式为例 被引量:26
13
作者 张琳杰 李峰 崔海洋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31-134,共4页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思考传统农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 现代农业在带来粮食高产的同时也造成难以治理的农业污染和生态环境破坏,因而现代农业发展开始转向保护生态环境、可持续的农业形式,同时人们开始重新发现和思考传统农业文化的功能和价值。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与现代生态农业发展中有机农业的生产理念和技术规程天然耦合,蕴含着现代农业所倡导的生态环保、循环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思路,具有重要的环境、经济和社会价值。从稻鱼鸭系统的特点和功能出发,分析了传统农业地区现代化进程所引发的农业面源污染问题,以及稻鱼鸭传统农业生态系统在农业面源污染中的预防和治理作用。以期通过对稻鱼鸭共生模式的价值挖掘和动态保护,为农业面源污染的防治提供新的启示和思路,同时也为现代农业的可持续发展起到借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统农业生态系统 共生模式 农业面源污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模式下鸭饲养效果评价 被引量:2
14
作者 卢跃红 戴志明 +4 位作者 张曦 魏红江 万田正治 中西良孝 韩自鸿 《中国家禽》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4期45-46,共2页
本试验以鸭的常规网上平养模式为对照,研究了稻鸭共生饲养模式下鸭的生长性能、饲料报酬、经济效益以及鸭肉无公害指标。
关键词 共生 饲养效果 共生模式 评价 网上平养 生长性能 饲养模式 饲料报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田养鸭”到“稻鸭共生”:民国以来“稻田养鸭”技术的过渡与转型——以广东地区为中心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波 丘俊超 +2 位作者 王宇丰 罗琤琤 向安强 《农业考古》 2015年第3期145-148,共4页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 民国至20世纪80年代,是"稻田养鸭"传统技术阶段向现代技术阶段的过渡转型时期。民国时期,一套简单可行的"稻田养鸭"技术体系基本完成。后因工业化农业的兴起,化肥和农药等化学物品进入农田,"稻田养鸭"技术因不能满足人们高产高效的生产要求而倍受冷落,发展处于停滞阶段。在现代农业自我审视和观念转换的浪潮中,传统农业中的"稻田养鸭"技术重新获得人们关注。"稻田养鸭"技术从传统阶段进入现代阶段;"稻田养鸭"从简单的"稻田放鸭"转化成为系统的"稻鸭共生";"稻鸭共生"技术使传统的"稻田养鸭"技术在现代重新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养 共生 技术转型 传统技术阶段 现代技术阶段 广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水稻植株对氮、磷的吸收 被引量:13
16
作者 张帆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65-269,共5页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对水稻植株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季&q... "稻鸭共生"是对我国传统农业稻田养鸭的继承与发展。在长江流域双季稻主产区湖南布置了稻田养鸭田间试验,以常规稻作为对照,研究早、晚稻两季"稻鸭共生"养分归还特征及对水稻植株氮、磷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季"稻鸭共生"后,稻田可增加鸭粪碳229.87 kg.hm 2、鸭粪氮18.22 kg.hm 2、鸭粪磷17.75 kg.hm 2。"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分别为1 491.21 kg.hm 2、66.02 kg.hm 2、25.14 kg.hm 2,比常规稻作分别提高20.43%(P>0.05)、55.81%(P<0.05)、379.00%(P<0.05)。"稻鸭共生"归还稻田土壤的碳、氮、磷量表现为碳>氮>磷,归还的碳、氮量以水稻根碳、氮占明显优势,归还的磷量以鸭粪磷占明显优势。与常规稻作相比,土壤全氮含量提高5.73%,全磷含量显著提高6.25%;"稻鸭共生"提高了早、晚稻根和秸秆的全氮、全磷含量及早、晚稻籽粒的全磷含量,增加了早、晚稻秸秆的氮、磷吸收量和早、晚稻根的磷吸收量,降低了双季稻产量及籽粒的氮、磷积累量。"稻鸭共生"对水稻植株磷的影响效果好于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养分归还 氮吸收 磷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侗族传统稻鱼鸭共生模式的抗风险功效 被引量:16
17
作者 崔海洋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6期16254-16256,共3页
稻田经营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是我国南方侗族传统生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广大侗族地区在承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后,这种现代环境专家正在竭力推崇的"循环农业模式"正在快速消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在今天的黄岗侗寨... 稻田经营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是我国南方侗族传统生计中的有机组成部分。然而,广大侗族地区在承受了经济全球化的猛烈冲击后,这种现代环境专家正在竭力推崇的"循环农业模式"正在快速消失。由于地理位置偏僻,在今天的黄岗侗寨,稻鱼鸭共生模式还在稳定地延续着。调查发现,这一独特的生计方式具有抗击自然风险的独特功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循环农业 抗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以贵州黎平黄岗侗族为例 被引量:17
18
作者 罗康智 《湖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1期28-32,共5页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得针对自己所处的生态背景进行不断的汰选、调适与应对,在这样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去能动的适应自身所处的生态背景,使自身的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每个民族能动适应所处生态背景的方法和途径千差万别,通过对黄岗侗族... 每个民族的文化都得针对自己所处的生态背景进行不断的汰选、调适与应对,在这样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中,去能动的适应自身所处的生态背景,使自身的文化得到不断的延续。每个民族能动适应所处生态背景的方法和途径千差万别,通过对黄岗侗族的调查,生活在这里的侗族居民采取稻鱼鸭共生的生计方式,不仅使自身的传统文化得以较好的传承与创新,而且与周边的各民族亦能和谐共处,为我们构建了一种可持续利用资源的范式。就这个意义上来说,侗族美丽生存中的稻鱼鸭共生模式,不仅属于自己,也能提供给整个中华民族共享,甚至惠泽全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美丽生存 共生 生态维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态农业稻鸭共生技术综合效益评价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波 丘俊超 +1 位作者 罗琤琤 向安强 《现代农业科技》 2014年第21期269-273,276,共6页
稻鸭共生是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种养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介绍了稻鸭共生技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稻鸭共生技术的生态模型、内在机理及生态功能,并总结了稻鸭共... 稻鸭共生是运用现代生态农业技术措施的种养技术,具有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介绍了稻鸭共生技术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指出了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应注意的问题,分析了稻鸭共生技术的生态模型、内在机理及生态功能,并总结了稻鸭共生技术多重效益的特点。对其进行多重效益的综合评价,为技术的引进与推广提供理论依据,也为技术人员的研究提供定量或定性的参考标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生 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 评价 生态模型 内在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稻鸭鱼共生”结构看侗族的生态智慧 被引量:5
20
作者 胡牧 《农业考古》 2017年第4期175-178,共4页
侗族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稻田里养鸭养鱼就是其生态智慧的一种体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稻鸭鱼共生"结构的科学性及意义,从... 侗族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在稻田里养鸭养鱼就是其生态智慧的一种体现,形成了特色鲜明的地方性知识,成为一种宝贵的农业文化遗产。本文立足于田野调查和文献研究,探讨"稻鸭鱼共生"结构的科学性及意义,从整体上揭示侗族的生态智慧和这种农业文化遗产的功能,尤其是指出"稻鸭鱼共生"结构对侗族节日等民俗文化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侗族 共生 生态智慧 农业文化遗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