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9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毒种保存期的研究 被引量:10
1
作者 吴晓刚 高旭元 +5 位作者 余磊 李雪松 闫丽萍 滕巧泱 李国新 李泽君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CAS 2014年第3期14-18,共5页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新发的一种以蛋鸭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目前仍没有疫苗可预防和控制该病。将鸭坦布苏病毒强毒(FX2010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 broblasts,CEFs)上连续传代培养180代,获得1株致弱毒株(FX2010-180P...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新发的一种以蛋鸭产蛋下降为主要特征的传染病,目前仍没有疫苗可预防和控制该病。将鸭坦布苏病毒强毒(FX2010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 broblasts,CEFs)上连续传代培养180代,获得1株致弱毒株(FX2010-180P株),利用该弱毒株研制了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本研究为了测定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毒种的保存期,将-80℃条件下保存了16个月的原始种子批和基础种子批各取3支,进行纯净性检验、鉴别检验以及病毒滴度测定。结果表明,各批次毒种在保存16个月后,病毒纯净无污染,病毒滴度没有明显下降。把基础种子在CEFs上增殖后,低剂量接种鸭子,检验毒种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用毒种增殖的病毒免疫原性良好,101.5和102.5 TCID50的剂量可以为接种鸭提供90%和100%的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 毒种 保存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科院研制成功“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
2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14年第12期97-97,共1页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一一“坦布苏病毒( Tembusu virus, TMUV)”,近日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 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一一“坦布苏病毒( Tembusu virus, TMUV)”,近日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活疫苗 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VIRUS 分离鉴定 科研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科院成功研制“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
3
《北方牧业》 2014年第23期11-11,共1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先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将之命名为“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V)”,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先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将之命名为“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V)”,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据科研人员介绍,该病毒与登革热病毒、西尼罗河病毒、乙型脑炎病毒均为黄病毒科黄病毒属的病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活疫苗 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西尼罗河病毒 乙型脑炎病毒 科研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科院成功研制“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
4
《福建农业科技》 2014年第11期49-49,共1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先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率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将之命名为“坦布苏病毒( Tembusu vi-rus,TMU灾)”,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先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率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将之命名为“坦布苏病毒( Tembusu vi-rus,TMU灾)”,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 FX2010—180p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活疫苗 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产蛋率下降 分离鉴定 科研人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科院成功研制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
5
《河南畜牧兽医(综合版)》 2014年第12期11-11,共1页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先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将之命名为“坦布苏病毒(TMUV)”,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 近日,中国农业科学院上海兽医研究所科研人员率先从发病鸭场分离鉴定出引起雏鸭高热、食欲不振、生长迟缓、产蛋下降乃至停止新发鸭传染病的病原,将之命名为“坦布苏病毒(TMUV)”,并成功研制出“鸭坦布苏病毒病活疫苗(FX2010—180P株)”。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活疫苗 中国农科院 中国农业科学院 分离鉴定 科研人员 食欲不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诊断及疫苗研制
6
作者 冯嫣芳 李凯善 +2 位作者 尹沛 葛忠凯 彭媛芳 《特种经济动植物》 2025年第5期54-56,共3页
鸭坦布苏病毒作为恩塔亚病毒群中的一种新型黄病毒,可快速传播和蔓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患鸭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产蛋量急剧下降,这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并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发病原因、临床症状... 鸭坦布苏病毒作为恩塔亚病毒群中的一种新型黄病毒,可快速传播和蔓延,发病率高、致死率高。患鸭最典型的临床症状为产蛋量急剧下降,这将严重影响养殖户的经济利益,并对公众健康构成威胁。从鸭坦布苏病毒病的病原学、发病原因、临床症状以及病理变化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以期为鸭坦布苏病毒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产蛋量 研究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Capsid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功能分析
7
作者 成玉婷 焦琳琳 +1 位作者 吴庆国 朱善元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8-26,共9页
为探讨鸭坦布苏病毒(DTMUV)201909株在不同细胞中的适应性,本研究以DTMUV-201909株感染4种不同细胞系(DEF、DF-1、BHK21和Vero),并用TCID_(50)、RT-PCR和IFA方法分析DTMUV增殖情况。结果显示:DTMUV在DEF和DF-1细胞中复制能力较BHK21和V... 为探讨鸭坦布苏病毒(DTMUV)201909株在不同细胞中的适应性,本研究以DTMUV-201909株感染4种不同细胞系(DEF、DF-1、BHK21和Vero),并用TCID_(50)、RT-PCR和IFA方法分析DTMUV增殖情况。结果显示:DTMUV在DEF和DF-1细胞中复制能力较BHK21和Vero细胞强;利用一步克隆技术获得DTMUV Capsid重组真核表达载体并瞬时转染至DEF细胞;PCR扩增获得Capsid片段大小为360 bp;Western blot显示重组质粒在细胞内表达的融合蛋白分子质量大约为16 kDa;IFA观察到DTMUV Capsid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均有分布;将DTMUV Capsid质粒转染至DEF细胞,发现IFN-α、IFN-β和IFN-γ表达分别升高3.78、2.31和1.82倍,MAVS、TLR3和RIG-I表达分别降低49.5%、62.3%和73.1%。本研究为进一步阐明DTMUV的分子致病机理奠定基础,也为深入研究DTMUV Capsid蛋白的结构与功能提供了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衣壳蛋白 细胞适应性 亚细胞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感染DEF细胞相关免疫因子转录水平的研究
8
作者 徐欢 朱玲玲 +4 位作者 殷世彬 汪威 江心月 徐静 汪招雄 《中国动物传染病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43,共8页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引起的一种可以引起蛋鸭产蛋率严重下降、雏鸭出现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在免疫防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是宿主与DTMUV感染之间的免疫机制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本研... 鸭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DTMUV)感染引起的一种可以引起蛋鸭产蛋率严重下降、雏鸭出现神经症状甚至死亡的传染病。目前该病在免疫防控等方面取得了较大的研究进展,但是宿主与DTMUV感染之间的免疫机制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本研究应用DTMUV感染鸭胚成纤维细胞(DEF),利用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抗病毒信号通路主要细胞因子(RIG-1、IRF-7、STAT1、IFN-α、IFN-β、IFN-γ)、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Ⅰ、MHCⅡ)、白细胞介素(IL-1β、IL-6、IL-8)、趋化炎性因子(CCL-4、CCL-5)和凋亡相关因子(Fas、BCL2、BCL2A、APAF-1、CASP7、BiD、MCL、FADD)mRNA转录水平。结果显示DTMUV感染DEF 12 h后,有少数细胞因子呈现轻微下调,但在感染24 h后所测的21种细胞因子全部呈现上调,其中IRF7、IFN-β、MHCII、IL-1β、CCL4与对照组相比上调了4.81倍、14.58倍、3.24倍、4.68倍、11.73倍。对TMUV感染DEF后免疫相关因子mRNA转录水平的变化分析发现,病毒感染DEF细胞24 h后,细胞产生明显的炎性反应,同时激活抗病毒信号通路、细胞凋亡通路,促进多种免疫相关因子的表达。该研究为DTMUV感染宿主致病机制与宿主抗病毒固有免疫反应的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宿主天然免疫反应 免疫因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病的诊断与治疗
9
作者 王海涛 《中国畜牧业》 2025年第2期115-116,共2页
蛋鸭、种鸭和肉鸭的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种鹅、蛋鸭产蛋期表现为突然发病,卵巢变性、出血,产蛋量和采食量大幅下降;肉鸭多表现为走路摇摇晃晃、瘫痪或翻个。该病2010年6月在江浙地区... 蛋鸭、种鸭和肉鸭的坦布苏病毒病是由坦布苏病毒引发的一种急性、病毒性传染病,该病传播迅速,种鹅、蛋鸭产蛋期表现为突然发病,卵巢变性、出血,产蛋量和采食量大幅下降;肉鸭多表现为走路摇摇晃晃、瘫痪或翻个。该病2010年6月在江浙地区首次发现,不久山东德州临邑临盘镇的蛋鸭出现病例,产蛋率从80%~90%降到10%~20%,严重的降至10%以下,同时采食量严重下降,蛋鸭感染后出现腿瘫等症状。目前全国各地鸭子均有该病发生,鹅和鸡以及鸽子也有该病的报道。该病虽然病死率不高,但会造成产蛋率严重下降,给养殖场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传染 布苏病毒 种鹅 产蛋率 山东德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鸭坦布苏病毒的分离鉴定与E蛋白序列分析
10
作者 宋莎莎 肖发沂 +2 位作者 马娅妮 李晓晗 李婧 《山东畜牧兽医》 2025年第5期1-3,6,共4页
为检测山东潍坊某鸭场樱桃谷肉鸭出现的站立不稳、倒地无法起身、行走缓慢等症状的原因,通过采集病料样品,利用RT-PCR、鸡胚培养和病毒基因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将阳性病料样品接种到9日龄SPF鸡胚,连续进行3代的盲传... 为检测山东潍坊某鸭场樱桃谷肉鸭出现的站立不稳、倒地无法起身、行走缓慢等症状的原因,通过采集病料样品,利用RT-PCR、鸡胚培养和病毒基因同源性分析等方法对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将阳性病料样品接种到9日龄SPF鸡胚,连续进行3代的盲传后,鸡胚开始出血并最终死亡,剖检后发现有明显的病理变化。进一步的RT-PCR成功扩增到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E蛋白序列,病毒基因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分离毒株E蛋白序列与国内DTMUV-AH2011株在亲缘关系上最为接近,其核苷酸相似性高达99.5%,表明成功分离到了一株DTMUV,并命名为DTMUV-2022-WF,为DTMUV的流行病学调查及防控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分离鉴定 E蛋白 序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原核表达
11
作者 王家宇 张弛 +2 位作者 王林 张朕鹏 刁有江 《家禽科学》 2025年第7期17-23,I0006,I0007,共9页
E蛋白是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的主要抗原。为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该抗原,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已发表的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通过基因合成技术将E基因连接到克隆载体;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源重组技术使E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 E蛋白是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的主要抗原。为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该抗原,本研究参照GenBank中已发表的鸭坦布苏病毒E基因序列,通过基因合成技术将E基因连接到克隆载体;在此基础上,运用同源重组技术使E基因与原核表达载体pET-28a(+)进行重组,构建重组质粒pET28a-TMUV-E,并将该质粒转化至BL21(DE3)表达菌株,在IPTG诱导培养下表达重组蛋白。SDS-PAGE结果分析显示,表达的重组蛋白分子量约为54.58kDa,与预期蛋白条带大小基本一致;为获取更纯净的目的蛋白以满足下游试验需求,本研究对表达获得的E蛋白进行了融合蛋白的Ni柱亲和纯化;纯化结果表明,目的蛋白全部结合到层析柱,SDS-PAGE显示目的蛋白纯化效果良好,无杂带。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原核表达重组载体pET28a-TMUV-E,且E蛋白可在大肠杆菌中正确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E蛋白 原核表达 纯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重组乳酸菌的构建与鉴定
12
作者 张弛 高玉宸 +3 位作者 杨晶 王林 张朕鹏 刁有江 《家禽科学》 2025年第8期1-7,I0006,共8页
E蛋白为鸭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表面的囊膜蛋白,是该病毒主要的抗原蛋白。为构建表达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重组乳酸菌,本研究首先通过比对GenBank中已发布的DTMUVE基因序列,扩增E基因全长并纯化,构建pMD19-T-E重组克隆载体;以p... E蛋白为鸭坦布苏病毒(Tembusu virus,TMUV)表面的囊膜蛋白,是该病毒主要的抗原蛋白。为构建表达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重组乳酸菌,本研究首先通过比对GenBank中已发布的DTMUVE基因序列,扩增E基因全长并纯化,构建pMD19-T-E重组克隆载体;以pMD19-T-E重组载体为基础,利用同源重组技术将E基因重组至乳酸菌载体pNZ8149,菌液PCR及测序表明,本研究成功构建了pNZ8149-TMUV-E重组乳酸菌表达载体。SDS-PAGE试验结果显示重组乳酸菌pNZ8149-TMUV-E可成功表达E蛋白。综上所述,本研究成功构建了能够表达鸭坦布苏病毒E蛋白的重组乳酸菌,为进一步开发鸭坦布苏病毒病的新型疫苗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E蛋白 乳酸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的试验 被引量:6
13
作者 段会娟 林健 +7 位作者 杨志远 王小蕾 赵际成 潘洁 何平有 邹立宏 杨保收 刘月焕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06-108,共3页
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16日龄北京鸭的效力、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利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201401、201402和201403批),以0.5 mL/只的剂量分别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16日龄DTMUV抗体阴性北京鸭,... 评价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免疫16日龄北京鸭的效力、免疫产生期和持续期。利用实验室制备的3批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201401、201402和201403批),以0.5 mL/只的剂量分别经肌肉或皮下注射途径免疫16日龄DTMUV抗体阴性北京鸭,首次免疫后14 d按照同样的剂量和途径进行二次免疫。分别于首免后14 d,二次免疫后7、14、42、60d和100 d采血分离血清,用ELISA方法检测抗体。采血后以0.5 mL/只含500 DID50的剂量经胸部肌肉注射鸭坦布苏病毒进行攻毒,攻毒后2 d采血,分离血清进行病毒分离。3个批次疫苗免疫16日龄北京鸭,二次免疫后7 d均可检测到血清抗体,至60 d检测时抗体阳性率在80%以上。三批疫苗二次免疫后7 d即对试验鸭产生保护,保护率可达到60%以上,其中皮下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60 d,肌肉注射途径的免疫持续期为100 d。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对16日龄北京鸭采用二次免疫的程序可获得良好的保护效果,胸部肌肉注射途径优于皮下注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疫苗 效力 免疫产生期 免疫持续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安全和效力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何平有 郁宏伟 +4 位作者 吴雅清 邹立宏 张德宝 杨保收 朱秀同 《中国动物保健》 2018年第1期48-51,共4页
为进一步了解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在生产中的使用效果,我们对该产品的临床安全和效力进行了评价。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安全且有效。试验分为两个处理组:1)安全试验组,免疫后21d注射部位疫苗无残留,且该疫... 为进一步了解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HB株)在生产中的使用效果,我们对该产品的临床安全和效力进行了评价。临床试验结果表明,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安全且有效。试验分为两个处理组:1)安全试验组,免疫后21d注射部位疫苗无残留,且该疫苗免疫对雏鸭体重、种鸭的产蛋率和孵化率均无明显影响;2)效力试验组,免疫鸭的ELISA抗体免疫后14d开始转阳,免疫后28d、60d、90d、120d和135d的阳性率均不低于90%。免疫后28d和135d的攻毒保护率均不低于8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疫苗 安全 效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非结构蛋白亚细胞定位及其在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
15
作者 张蓉蓉 潘爱銮 +6 位作者 吴娟 方兵兵 汪最 卢琴 张腾飞 温国元 罗青平 《中国畜牧兽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5470-5478,共9页
【目的】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β-干扰素(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 【目的】探究鸭坦布苏病毒(Duck Tembusu virus,DTMUV)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及其在β-干扰素(IFN-β)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方法】通过RT-PCR法扩增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基因,将其克隆至真核表达载体pCAGGS-HA,构建重组真核表达质粒,并分别转染至HEK-293T细胞,通过Western blotting检测蛋白表达;利用间接免疫荧光试验检测非结构蛋白的亚细胞定位情况,通过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研究DTMUV的非结构蛋白对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的影响。【结果】试验成功构建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带HA标签的真核表达质粒。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真核表达非结构蛋白均正常表达,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蛋白分子质量大小分别为38、25、14.4、68、13.9、28和100 ku。间接免疫荧光试验结果显示,7个非结构蛋白在细胞内的表达形态不一,主要定位在细胞浆中。双荧光素酶报告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过表达NS2B和NS4B蛋白后,鸭源IFN-β启动子活性极显著降低(P<0.01)。【结论】本研究成功构建了DTMUV的7个非结构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非结构蛋白主要表达于细胞浆中,其中NS2B和NS4B蛋白具有颉颃IFN-β活性的功能。试验结果为DTMUV的免疫逃逸研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并为深入探究DTMUV在宿主天然免疫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试验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非结构蛋白 亚细胞定位 IFN-β信号通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优化研究
16
作者 何平有 赵玉龙 +4 位作者 邹立宏 郁宏伟 吴雅清 焦玉兰 翟含流 《中国畜禽种业》 2023年第10期175-178,共4页
为提升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产品质量,在全悬浮培养工艺生产病毒液的基础上,对病毒纯化工艺和佐剂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新纯化工艺,通过深层过滤和超滤的方式处理抗原,抗原损失不超过0.2个滴度,抗原总蛋白下降到0.50mg/mL以... 为提升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的产品质量,在全悬浮培养工艺生产病毒液的基础上,对病毒纯化工艺和佐剂进行研究。试验结果显示,采用新纯化工艺,通过深层过滤和超滤的方式处理抗原,抗原损失不超过0.2个滴度,抗原总蛋白下降到0.50mg/mL以下,有效去除80%以上杂蛋白;采用2种油佐剂(佐剂A和佐剂B)和1种水性佐剂(佐剂C)进行试验,佐剂B疫苗单次免疫后21日鸭坦布苏病毒HI抗体几何平均值达1∶320,攻毒保护率达10/10;进口佐剂B为优选佐剂,安全性和免疫效果均表现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活疫苗 生产工艺优化 抗原纯化 免疫佐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病灭活疫苗生产工艺的研究
17
作者 何平有 刘涛 +6 位作者 杨保收 林建 邹立宏 邱贞娜 郁宏伟 赵玉龙 刘浩 《今日畜牧兽医》 2018年第3期6-6,共1页
本研究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HB株生产工艺进行了筛选,通过不同接毒量和不同收获时间等相关试验,优化了规模化生产工艺,即鸭胚成纤维细胞按体积分数0.5%接种DTMUV HB株毒种,接毒后84h收获病毒液,收获毒液病毒含量达10^(7.1)TCID_(50)/0... 本研究对鸭坦布苏病毒灭活疫苗HB株生产工艺进行了筛选,通过不同接毒量和不同收获时间等相关试验,优化了规模化生产工艺,即鸭胚成纤维细胞按体积分数0.5%接种DTMUV HB株毒种,接毒后84h收获病毒液,收获毒液病毒含量达10^(7.1)TCID_(50)/0.1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疫苗 生产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鹅坦布苏病毒病的流行态势与防控
18
作者 李振林 《福建畜牧兽医》 2025年第3期53-54,共2页
本文阐述坦布苏病毒的流行病学特征,剖析坦布苏病毒病的发病特点及其诱发因素,并提出具有针对性的防控策略与思考。
关键词 布苏病毒 防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病-H9亚型禽流感二联灭活疫苗免疫佐剂筛选 被引量:4
19
作者 田宇杰 嵇辛勤 +8 位作者 章丽娇 刘青涛 韩凯凯 杨婧 刘宇卓 赵冬敏 刘娜 王梦瑶 李银 《动物医学进展》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26-29,共4页
为筛选出理想的鸭TMUV-AIV(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免疫佐剂,将灭活的坦布苏病毒液和禽流感病毒(H9亚型)尿囊液分别与白油佐剂、卡波姆佐剂、铝胶佐剂、蜂胶佐剂制成抗原含量相同的TMUV-AIV二联灭活疫苗。应用阻断ELISA方法和血凝抑制方法... 为筛选出理想的鸭TMUV-AIV(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免疫佐剂,将灭活的坦布苏病毒液和禽流感病毒(H9亚型)尿囊液分别与白油佐剂、卡波姆佐剂、铝胶佐剂、蜂胶佐剂制成抗原含量相同的TMUV-AIV二联灭活疫苗。应用阻断ELISA方法和血凝抑制方法测定免疫鸭血清中坦布苏病毒和禽流感病毒抗体,比较不同佐剂疫苗对试验鸭的免疫效力。结果表明,以白油作为佐剂的灭活疫苗组免疫效果最好,抗体产生快、抗体水平优于其他各组,免疫2周后60%(6/10)血清样品HI抗体可达1∶8以上,80%血清样品呈TMUV抗体阳性,是制备鸭TMUV-AIV(H9亚型)二联灭活疫苗的理想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 禽流感病毒(H9亚型) 佐剂筛选 活疫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鸭坦布苏病毒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方法的建立
20
作者 陈平平 嵇辛勤 +5 位作者 阮涌 王晗晗 罗晓宇 安而立 龙丹丹 段志强 《中国兽医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75-80,共6页
为了建立一种有效、快速、准确的鸭坦布苏病毒(DTMUV)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本试验针对NCBI发布的DTMUV 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qPCR反应体系。通过制备的标准质粒建立标准曲线,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 为了建立一种有效、快速、准确的鸭坦布苏病毒(DTMUV)TaqMan探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方法,本试验针对NCBI发布的DTMUV E基因保守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和探针,建立qPCR反应体系。通过制备的标准质粒建立标准曲线,评估该方法的特异性、敏感性和重复性,并使用该方法对临床样本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所建立的标准曲线相关系数为0.999 5,有良好的线性关系;该方法可特异检测DTMUV;对标准质粒的最低检测限为2.72×10^(2) copies/μL,是普通PCR的100倍;CT值组内变异系数为0.97%~1.32%,组间变异系数为1.24%~1.79%;人工感染DTMUV的20份鸭胚成纤维细胞样本以及12份人工攻毒2 d的雏鸭脾脏组织样本和12份泄殖腔棉拭子样本阳性率为100%(44/44);疑似感染的12份活鸭泄殖腔棉拭子阳性率为25.00%(3/12),14份病死鸭脾脏组织样本阳性率为28.57%(4/14)。结果表明,本试验建立的TaqMan探针qPCR方法有良好的敏感性、准确性和重复性,能特异检测DTMUV,适用于临床快速检测,为DTMUV的分子流行病学调查和临床疾病诊断提供了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苏病毒(DTMUV) TAQMAN探针 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