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乳酸介导的突触可塑性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
1
作者 韩雨梅 张子威 +5 位作者 梁家任 包春辉 田俊生 周石 向欢 杨永红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99-1510,共12页
目的探究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pra... 目的探究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慢性不可预知性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前额叶皮质(prefrontal cortex,PFC)突触可塑性的影响及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雄性Sprague-Dawley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模型组(M组)、对照运动组(HC组)以及模型运动组(HM组)。M组和HM组采用8周CUMS建立抑郁模型,HC组和HM组从第5周开始接受4周HIIT干预,HIIT方案为3 min高速(85%~90%S_(max))和1 min低速(50%~55%S_(max))无间歇重复训练(S_(max)为最大训练速度),每次训练循环3~5组,每周训练5 d。分别于第4周和8周末评价大鼠行为学变化,并检测尾静脉血乳酸含量。干预结束后取大鼠PFC,用高尔基染色检测突触形态学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测定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单羧酸转运蛋白1(MCT1)、乳酸和谷氨酸含量以及血清中5-羟色胺(5-HT)含量,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突触可塑性相关蛋白c-Fos、Arc以及N-甲基-D-天冬氨酸受体1亚单位(NMDAR1)的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相比,M组大鼠糖水偏爱率、穿越格数、直立次数、进入开放臂的次数和时间均显著降低;PFC中突触棘密度显著下降,c-Fos、Arc、NMDAR1表达以及乳酸和谷氨酸含量均显著升高,BDNF和MCT1含量显著降低。血清中5-HT含量显著降低。与M组相比,HIIT能够显著改善HM组大鼠行为学指标,上调PFC中MCT1和乳酸含量,并回调PFC中c-Fos、Arc、NMDAR1表达水平以及谷氨酸和BDNF含量,突触棘密度显著增加。结论4周HIIT干预可能通过增加CUMS大鼠PFC的乳酸含量,降低谷氨酸浓度从而回调NMDAR过度表达,减轻其神经兴奋性毒性,增强突触可塑性进而改善大鼠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乳酸 谷氨酸 突触可塑性 抑郁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调节海马丙酮酸-乳酸轴代谢稳态改善CUMS大鼠抑郁样行为
2
作者 韩雨梅 包春辉 +5 位作者 张子威 梁家任 向欢 田俊生 周石 吴爽爽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68-1483,共16页
目的探讨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调节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丙酮酸-乳酸轴代谢稳态改善其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PF级8周龄雄性SD... 目的探讨4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调节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hronic unpredictable mild stress,CUMS)大鼠海马组织中丙酮酸-乳酸轴代谢稳态改善其抑郁样行为的作用机制。方法48只SPF级8周龄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4组:正常安静组(C)、CUMS安静组(M)、正常运动组(HC)和CUMS运动组(HM)。M组与HM组接受8周CUMS造模;HC组与HM组从第5周开始接受4周HIIT干预(3 min(85%~90%)S_(max)+1 min(50%~55%)S_(max),循环3~5次,S_(max)为最大运动速度)。检测HC组与HM组在第4周安静状态下和运动后第0、2、4、8、12、24 h以及各组第8周安静状态下的血乳酸浓度;在第4周末和第8周末,采用糖水偏爱率、旷场实验直立次数与穿越格数等行为学指标评估各组大鼠抑郁样行为。在第8周末行为学测试后采集海马组织,分别采用液质色谱-质谱法(LC-MS)非靶向代谢组学技术、靶标定量技术、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和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其代谢物含量、乳酸与丙酮酸浓度、丙酮酸-乳酸轴关键代谢酶含量和单羧酸转运载体(monocarboxylate transporter,MCTs)的蛋白质表达水平。结果4周HIIT干预显著提高了CUMS大鼠糖水偏爱率、旷场实验直立次数和穿越格数;非靶向代谢组学检测发现,与C组相比,M组有21种代谢物发生显著变化,4周HIIT干预后,与C组相比,HC组有14种差异代谢物得到显著回调,与M组相比,HM组有11种差异代谢物得到显著回调;靶标定量结果显示,相比于C组,M组海马组织中乳酸浓度显著降低,丙酮酸浓度显著增加,4周HIIT干预显著增加HM组海马组织中乳酸、丙酮酸浓度,血乳酸浓度变化趋势与海马组织乳酸浓度变化一致,与C组相比,M组LDHB含量显著升高,PKM2和PDH含量以及MCT2与MCT4的蛋白质表达水平显著降低,4周HIIT干预上调了HM组PKM2和PDH含量以及MCT2与MCT4蛋白质表达水平。结论4周HIIT干预可以上调CUMS大鼠的血乳酸浓度以及海马组织中PKM2与PDH代谢酶含量,并上调MCT2与MCT4转运载体蛋白的表达,促进中枢乳酸的摄取与利用,从而调节丙酮酸-乳酸轴的代谢稳态,改善抑郁样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丙酮酸-乳酸轴 抑郁症 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 单羧酸转运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耐力运动对DEN暴露小鼠脂肪恶病质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3
作者 曹露 漆正堂 +4 位作者 刘纯羽 张雪 季泰 夏杰 丁树哲 《中国体育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5-69,共15页
目的:癌症恶病质以脂肪萎缩、肌肉丢失、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耐力运动(moderate-intensity endurance training,MET)对小鼠脂肪恶病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 目的:癌症恶病质以脂肪萎缩、肌肉丢失、高消耗为主要特征,研究旨在探究高强度间歇运动(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耐力运动(moderate-intensity endurance training,MET)对小鼠脂肪恶病质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将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安静对照组(NC组)、二乙基亚硝胺(diethylnitrosamine,DEN)腹腔注射组(DEN组)、DEN腹腔注射+MET组(MET组)、DEN腹腔注射+HIIT组(HIIT组)。DEN组、MET组和HIIT组小鼠腹腔注射DEN(25 mg/kg,1次/周,共10次),NC组小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作为对照。随后MET组和HIIT组小鼠进行16周的运动干预,并监测其体成分变化。运动干预结束后采用小动物监测系统监测小鼠能量代谢,采用组织化学染色分析小鼠肝脏、脂肪以及骨骼肌等组织形态改变,采用比色法检测小鼠血清乳酸含量,采用质谱法检测腹股沟白色脂肪组织(inguinal white adipose tissue,iWAT)乳酸水平,采用Simple Western检测iWAT中UCP1、Dio2、Cidea、NDUFS1、PRDM16、MCT1、MCT4、CD147、GPR81和蛋白质泛乳酸化等蛋白表达水平,采用Real-time PCR检测iWAT中Ucp1、Dio2、Cidea、Prdm16等基因的mRNA水平。随后构建运动后乳酸胁迫模型,将3周龄C57BL/6雄性小鼠随机分为DEN腹腔注射组(DIP组),DEN腹腔注射+运动组(ET组),DEN腹腔注射+运动+乳酸输入组(ETL组),各组小鼠腹腔注射DEN,9周龄时进行17周运动干预。ETL组小鼠运动后腹腔注射乳酸钠溶液(2 g/kg,3次/周,共15周)。干预结束后,检测小鼠体成分,采用ELISA检测小鼠血清AFP-L1、TNFα、IL-1β和IL-10的含量。结果:1)与NC组相比,DEN组小鼠体重、体脂率、iWAT和附睾白色脂肪组织(epididymal white adipose tissue,eWAT)质量显著降低,肝指数、肌肉率、日间VVO_(2)以及日间、夜间、总体VVCO_(2)显著增加。DEN组肝肿瘤发生率为45%,MET组肝肿瘤发生率为64%,HIIT组肝肿瘤发生率最低(17%)。2)与DEN组相比,MET组和HIIT组小鼠体脂率和肌肉率均无显著差异;HIIT组日间自主活动显著减少;MET组iWAT中Prdm16的mRNA水平显著增加。与MET组相比,HIIT组iWAT中Prdm16的mRNA水平显著降低,MCT1和MCT4的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增加。3)运动后乳酸胁迫实验显示,与DIP组相比,ET组小鼠肌肉率、血清AFP-L1和TNFα含量显著减少;ETL组小鼠肌肉率显著减少,血清IL-1β和IL-10含量显著增加。与ET组相比,ETL组小鼠体脂率显著下降,血清AFP-L1和TNFα含量增加。结论:与MET相比,HIIT能够降低小鼠肝肿瘤发生率。MET和HIIT均不会促进肝癌恶病质表型,运动后乳酸输入反而促进了DEN暴露小鼠脂肪消耗,表明运动能增强乳酸廓清能力,具有脂肪保存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运动 中等强度耐力运动 脂肪恶病质 脂肪褐化 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和大运动量相结合的体能类项目训练模式述评 被引量:3
4
作者 周庆玺 赵亮 刘瑞东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5-142,共8页
文章探讨了高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的结合效果和应用价值,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科学实用的训练指导。研究表明:(1)短时高强度训练主要集中于增强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代谢,这对于短时、高爆发的运动项目尤为重要,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瞬... 文章探讨了高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的结合效果和应用价值,为运动员和教练员提供科学实用的训练指导。研究表明:(1)短时高强度训练主要集中于增强磷酸原供能和糖酵解代谢,这对于短时、高爆发的运动项目尤为重要,能迅速提高运动员的瞬时爆发力和速度。(2)相对而言,大运动量训练更注重有氧能力提高,对于中长距离的耐力项目有显著效果。(3)高强度训练和大运动量训练各有优点,但结合使用效果更为显著。在制定训练计划时,教练员必须深入了解各个运动项目的能量供应特性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从而为运动员提供更为精准的训练建议。研究结论:高强度与大运动量训练在体能训练中都占有不可替代的地位。针对不同体能运动项目和运动员的个体差异,教练员应综合运用高强度和大运动量训练,确保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量代谢 乳酸阈模式 两极化模式 强度间歇训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干预效果的Meta分析
5
作者 彭李奥 柳鸣毅 +4 位作者 敬艳 孔年欣 刘松 尹子康 蔡静洁 《中国护理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39-545,共7页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指导儿童青少年进行HIIT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搜集评估HIIT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 目的:系统评价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干预效果,为临床指导儿童青少年进行HIIT提供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数据库,搜集评估HIIT干预对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的随机对照试验,检索时限从建库至2024年3月31日。由2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评价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iew Manager 5.3进行Meta分析。结果:最终纳入12篇文献进行Meta分析,共367例研究对象。与对照组相比,HIIT能降低体脂百分比[MD=-1.70,95%CI(-2.42,-0.99),P<0.001],降低总胆固醇水平[MD=-0.37,95%CI(-0.67,-0.07),P=0.02],降低低密度脂蛋白水平[MD=-0.33,95%CI(-0.56,-0.10),P=0.005],降低甘油三酯水平[MD=-0.33,95%CI(-0.41,-0.24),P<0.001]。亚组分析结果表明:每周3次HIIT,对体脂百分比干预效果优于每周2次。与折返跑相比,自行车训练方式(85%~95%VO_(2peak))在BMI和体脂百分比方面的干预效果更为显著。结论:HIIT能够改善儿童青少年体脂百分比、高血脂等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儿童青少年进行12周以上,频率为3次/周,强度在85%~95%VO_(2peak)的HIIT更有可能实现理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强度间歇训练 危险因素 儿童 青少年 META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平衡模型的4分钟低量高强度间歇运动能量代谢特征分析
6
作者 杨俊超 卢智慧 +2 位作者 李祥鑫 赵雪原 邱俊强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358-364,共7页
目的:探索基于W’平衡(W’balance,W’BAL)模型制定的低量高强度间歇运动(low-volum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LV-HIIT)的能量代谢特征,以评价LV-HIIT是否实现机体无氧和有氧能量供应系统的最大激活。方法:本研究招募28名国... 目的:探索基于W’平衡(W’balance,W’BAL)模型制定的低量高强度间歇运动(low-volume 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LV-HIIT)的能量代谢特征,以评价LV-HIIT是否实现机体无氧和有氧能量供应系统的最大激活。方法:本研究招募28名国家级运动员(年龄20±1岁,身高174±9 cm,体重65.1±9.4 kg)进行递增负荷测试,随后根据该测试结果进行6次恒定负荷力竭运动测试,以及5次低于临界功率(critical power,CP)强度的恒定负荷持续运动测试,在确定最大摄氧量(VO_(2max))、最大累积氧亏(maximal accumulated oxygen deficit,MAOD)、CP和无氧储备量(W prime,W’)之后,随机进行3次LVHIIT。3种LV-HIIT总运动时间均为4 min,每组组间均完全静止休息10 s,每组运动时间为10 s(HIIT_(10/10))、20 s(HIIT_(20/10))和30 s(HIIT_(30/10)),每组运动强度则根据W’BAL模型确定,并计算累积氧亏(accumulated oxygen deficit,AOD)、净累积氧亏(net accumulated oxygen deficit,NAOD)指标。结果:HIIT_(10/10)、HIIT_(20/10)和HIIT_(30/10)最后10秒的平均摄氧量(oxygen uptake,VO2)可以达到77%、88%和89%VO_(2max)(P<0.05),HIIT_(10/10)的最后10秒内平均VO2低于HIIT_(20/10)和HIIT_(30/10)(P<0.05);但HIIT_(20/10)和HIIT_(30/10)的最后10秒内平均VO2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HIIT_(10/10)、HIIT_(20/10)和HIIT_(30/10)的AOD与个体MAOD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3种LV-HIIT的NAOD均低于MAOD(P<0.05),其中HIIT_(10/10)的NAOD低于HIIT_(20/10)和HIIT_(30/10),HIIT_(20/10)和HIIT_(30/10)的NAOD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基于W’BAL模型设定的HIIT_(20/10)和HIIT_(30/10)实现了有氧与无氧供能系统的高度激活,虽然W’BAL模型具有为LV-HIIT设定运动强度的潜力,但是未来仍需建立适用于特定群体的W’恢复率和适合间歇性运动的CP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W’平衡模型 临界功率 低量强度间歇运动 最大摄氧量 最大累积氧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和高强度间歇运动对注意缺陷症状男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
7
作者 史磊 还沐阳 +2 位作者 何畅爽 彭晓莹 全明辉 《体育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47-154,共8页
对比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和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注意缺陷症状男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其脑机制。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受试者按随机顺序接受3种干预措施(MICT、HIIT和静坐休息),并在干预前... 对比急性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和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注意缺陷症状男大学生抑制控制的影响,采用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fNIRS)探究其脑机制。采用随机交叉设计,受试者按随机顺序接受3种干预措施(MICT、HIIT和静坐休息),并在干预前、干预后20和50min进行色词Stroop任务和fNIRS测量,共20名受试者完成所有试验。结果表明,MICT和HIIT均改善Stroop任务的正确率,但HIIT仅在干预后50 min的不一致条件下有显著改善(t=3.41,P=0.002)。此外,MICT显著改善Stroop一致任务的反应时(t=-4.12,P=0.001)并持续至运动后50 min(t=-3.45,P=0.001)。运动后20min,MICT显著提高一致条件任务下右侧腹外侧前额叶皮质(R-VLPFC)的激活状态(t=2.92,P=0.005),且反应时和R-VLPFC激活改善正相关(r=-0.37,P=0.02)。研究认为,相较于HIIT,MICT对抑制控制任务的更多维度产生显著改善,R-VLPFC激活增加可能是MICT改善抑制控制的潜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强度间歇运动 注意缺陷症状 功能性近红外光谱技术 抑制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量和锻炼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48
8
作者 张戈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88,183,共6页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T)是指练习者在极量的运动强度下全力持续运动数十秒,然后短暂休息,再重复短时间全力运动的训练方法。诸多报道表明,HIT在有氧运动能力和骨骼肌代谢等方面能产生与传统的耐力训练相...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T)是指练习者在极量的运动强度下全力持续运动数十秒,然后短暂休息,再重复短时间全力运动的训练方法。诸多报道表明,HIT在有氧运动能力和骨骼肌代谢等方面能产生与传统的耐力训练相当的锻炼效果,又能显著增强无氧运动能力;研究显示,HIT能够通过激活PGC-1α信号通路引起骨骼肌细胞线粒体的增殖,并使骨骼肌毛细血管数量增加。HIT运动持续时间和运动量的大幅度减少,使其在量-效关系上具有高度的经济性,有利于锻炼坚持。未来应进一步观察其长期锻炼效应,以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安全应用,对其适应机制开展更加全面深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耐力训练 有氧能力 量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外用碳酸氢钠在高水平足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期的试验 被引量:2
9
作者 邹晓双 陈聪航 +2 位作者 孙蕴 曹春梅 张栋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1期8879-8889,共11页
碳酸氢钠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表现水平和缓解运动疲劳有较好效果,但运动员口服碳酸氢钠会有碱中毒、肠胃反应、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从而无法在竞技体育中广泛应用。研究了碳酸氢钠经皮肤外涂给药对男子足球运动员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期间血清指... 碳酸氢钠对提高运动员竞技表现水平和缓解运动疲劳有较好效果,但运动员口服碳酸氢钠会有碱中毒、肠胃反应、心律失常等副作用,从而无法在竞技体育中广泛应用。研究了碳酸氢钠经皮肤外涂给药对男子足球运动员的高强度间歇训练期间血清指标和延迟性肌肉酸痛的影响。选取16名高水平男子足球运动员为研究对象,每天为其分别涂抹碳酸氢钠外用乳剂和安慰剂乳剂后,分别在7 d高强度间歇训练后对主观疲劳程度和下肢延迟性肌肉酸痛程度进行统计。对训练前后血乳酸、肌酸激酶、尿素氮、血红蛋白等血液生化指标、训练期的训练刺激量、最大心率、能量消耗、有氧和无氧训练效果指标,跑动距离、跑动速度、加速度、高速跑距离、总负荷等运动表现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一次高强度间歇训练前后,实验组相比对照组,血乳酸升高数值显著降低(P<0.05),肌酸激酶升高数值增高,血尿素氮升高幅度降低;在7 d训练期,相比于对照组,实验组的下肢延迟性肌肉酸痛数值(delayed onset muscle soreness,DOMS)和自觉疲劳程度量表(rating of perceived exertion,RPE)总体水平显著降低(P<0.05),下肢DOMS数值在第2天和第6天显著下降(P<0.05);在反映训练强度和训练效果的训练刺激量(training impulse,TRIMP)数值上,实验组的总体水平高于对照组,且变化幅度更小。实验组运动员训练的无氧训练效果、运动后过量氧耗(excess post-exercise oxygen consumption,EPOC)峰值、最大心率、能量消耗相比于对照组均有所提升,其中最大心率、无氧训练效果有显著性提升(P<0.05)。可见碳酸氢钠的外涂给药可以显著降低足球运动员高强度间歇训练带来的肌肉延迟性酸痛,并显著降低高强度训练产生的血液血乳酸浓度升高,有利于高强度训练后的无氧训练效果提升,使得运动员心率储备能力和快速恢复能力增强,从而促进专项运动能力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酸氢钠 强度间歇训练 血清指标 内外部负荷 训练效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抑制功能影响的元分析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运洲 李亚靖 杨勇涛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5-116,共12页
目的:使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相比的效果差异,为不同锻炼人群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PRISMA原则,在国内外的一些检索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检索... 目的:使用元分析方法探讨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及其影响因素,以及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相比的效果差异,为不同锻炼人群选择合适的锻炼方式提供依据。方法:依据PRISMA原则,在国内外的一些检索平台检索相关文献,检索时间为2010年1月1日—2022年8月30日。运用软件“Stata 15.0”和软件“Review Manager 5.3”进行效应量分析。结果:1)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为中等效应量。2)HIIT能够显著提高10~24岁人群的抑制功能,而对25岁以上人群的抑制功能未见显著影响;90%~10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的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且合并效应量较大,70%~90%最大心率运动强度的HIIT能够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10~30 min和30~60 min的HIIT均能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功率自行车、篮球、爬楼梯等方式的HIIT能显著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跑步机上跑步的HIIT对运动者的抑制功能未见显著影响;HIIT结束30 min后仍对运动者的抑制功能有积极影响。3)HIIT与MICT对抑制功能的影响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HIIT能够提高运动者的抑制功能,为中等效应量,HIIT与MICT对抑制功能的积极影响没有差异;HIIT与抑制功能的关系受到年龄、运动强度、运动时间、运动方式等调节变量的影响,HIIT的认知促进效益可以持续30 min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运动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抑制功能 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处方在癌症病人预康复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宫靓雯 王荣 +3 位作者 李方 顾添培 靖馨 段小娜 《护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600-1604,共5页
从癌症预康复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运动处方、对癌症预康复病人各方面的作用、临床应用形式及安全性、可行性、依从性等方面进行综述,以期为高强度间歇训练在国内癌症病人预康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康复 癌症 护理 综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时文霞 谢军 +2 位作者 何玉凤 李旭龙 唐东辉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3-11,78,共10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2名18~22岁、BMI≥30 kg...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oderate-intensity continuous training,MICT)对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剪切力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方法:将52名18~22岁、BMI≥30 kg·m^(-2)的肥胖男大学生分为HIIT组(n=21)、MICT组(n=22)和CON组(n=9),对HIIT组(运动强度为80%~95%HRmax)和MICT组(运动强度为60%~70%HRmax)进行为期8周的运动干预。测定运动前、后受试者身体形态、身体机能、血脂、血管内皮功能和血流动力学指标。采用Endo PAT-2000系统测试指端反应性充血指数(reactivity hyperemia index,RHI);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技术测定受试者运动前、后血管管径(vascular diameter,VD)、血流速度(blood flow velocity,BFV)和血流剪切力(wall shear stress,WSS)等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与运动前相比,8周HIIT和MICT显著改善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指标(P<0.01),但HIIT组与MICT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运动后,HIIT组和MICT组RHI显著高于CON组(P<0.01),HIIT组比MICT组高0.223,但未达到显著性水平(P>0.05)。与运动前相比,HIIT组和MICT组WSS和BFV均显著增大(P<0.01),CON组无显著性变化(P>0.05);HIIT组和MICT组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但HIIT组和MICT组WSS和BFV均显著高于CON组(P<0.05)。与运动前相比,HIIT组和MICT组VD无显著变化(P>0.05),CON组VD有上升趋势,但差异不显著(P>0.05),HIIT组与MICT组组间差异也不显著(P>0.05)。运动前、后WSS的变化程度与RHI(r=0.541,P<0.001)、BFV(r=0.957,P<0.001)的变化程度呈显著正相关,与LDL(r=-0.322,P<0.05)、VD(r=-0.399,P<0.05)的变化程度呈显著负相关。结论:1)8周HIIT和MICT均能够有效改善肥胖男大学生身体形态、血管内皮功能及血流动力学相关参数。2)HIIT和MICT提高肥胖男大学生血管内皮功能的相关机制,可能与HIIT和MICT后WSS的增加有关。3)HIIT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可能与高WSS降低LDL浓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中等强度持续训练 肥胖男大学生 血管内皮功能 血流剪切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对中老年肥胖女性心血管危险生物标记物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孙托托 方虹 +2 位作者 封文平 刘琼 尚文元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518-526,共9页
目的:比较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中老年肥胖女性体成分及心血管危险生物标记物相关指标的影响效果,为HIIT和MICT降低心血管风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中老年肥胖女性选取适合高效的运动方式提供参考。方法... 目的:比较8周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训练(MICT)对中老年肥胖女性体成分及心血管危险生物标记物相关指标的影响效果,为HIIT和MICT降低心血管风险提供理论和实践依据,为中老年肥胖女性选取适合高效的运动方式提供参考。方法:34名符合研究标准的中老年肥胖女性随机分为HIIT组(n=13)、MICT组(n=12)和对照组(CON组,n=9)。受试者均在干预前进行实验室VO_(2max)测试,以此确定相应运动负荷,HIIT组以80%~85%VO_(2max)强度运动2 min、30%VO_(2max)强度运动1 min为1组,重复10组。MICT组以65%VO_(2max)强度持续运动30 min。两运动组均采用功率自行车完成为期8周、3次/周的运动干预,CON组保持原有生活方式不变。在干预前后分别测试受试者体重、体脂量、肌肉量、体脂率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内皮素-1(ET-1)、脂蛋白a[Lp(a)]、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结果:与干预前相比,干预8周后HIIT组体脂量、体脂率显著降低(P<0.05),肌肉量显著增加(P<0.05),MICT组体脂量、体脂率、肌肉量无显著变化(P>0.05);HIIT组hs-CRP、ET-1显著降低(P<0.01),Lp(a)、Hcy无显著性变化(P>0.05),MICT组hs-CRP、ET-1、Lp(a)、Hcy无显著变化(P>0.05),CON组Hcy、Lp(a)显著升高(P<0.01)。干预前后变化值的组间比较显示,HIIT组hs-CRP(P<0.05)、Lp(a)(P<0.05)、Hcy(P<0.01)的降低幅度显著高于CON组,MICT组Hcy降低幅度显著高于CON组(P<0.05)。组间比较两运动组干预效果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HIIT在改善中老年肥胖女性体成分,降低血清hs-CRP、ET-1方面优于MICT,对改善慢性炎症状态及血管内皮功能有积极作用,可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中老年肥胖女性心血管疾病的患病危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运动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肥胖 心血管危险生物标记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功能性训练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绩效比较研究系统综述——基于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测试 被引量:4
14
作者 陈晓可 张栋 +1 位作者 陈超凡 曹春梅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1-333,共13页
目的:阐明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训练绩效差异。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就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对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探析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结果发现... 目的:阐明高强度功能性训练(HIFT)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训练绩效差异。方法:运用文献研究法就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对运动素质、生理机能和身体成分的影响进行梳理与总结,并探析研究热点和前沿。研究共纳入15篇相关文献,结果发现:1)在运动素质方面,HIFT对肌肉力量、肌肉耐力和肌肉爆发力的训练效果优于持续性有氧训练或高强度间歇训练,与抗阻训练或有氧联合抗阻训练没有显著差异,或较弱于抗阻训练,其训练效果受抗阻的负荷和人群差异的影响,HIFT相较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更能提高平衡性和敏捷性;2)在生理机能方面,HIFT对有氧能力的改善优于有氧联合抗阻训练,与高强度间歇训练和高强度持续性有氧训练相当,但相对更能提高肌肉力量和爆发力,HIFT对无氧能力的改善与传统单一训练模式具有相似效果;3)在身体成分方面,HIFT对体成分的影响相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效果相当,HIFT可能是改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成分的一种高效的运动方式;4)由于HIFT的动作模式具有多样性、循环性的特点,参与HIFT的受试者表现出更高的运动愉悦性和运动主动性。结论:HIFT既可提高肌肉运动表现、机体平衡能力和敏捷能力,又可改善心肺机能和身体成分,能使参与者具有更高的愉悦性和主动性,可作为对传统单一训练模式的补充训练方式。建议:今后研究应在明确HIFT训练模式和训练强度的基础上,探索适用于不同人群的HIFT处方指南和适用于不同专项运动员的HIFT方案,结合表面肌电特征或生物力学参数,从更多视角研究和阐明其生物学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功能性训练 运动素质 生理机能 身体成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对超重和肥胖青年异位脂肪的影响
15
作者 路则鹏 李娇 +2 位作者 加林·加恒努尔 薛华丹 包大鹏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19-627,共9页
目的:探讨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对超重和肥胖青年异位脂肪的影响。方法:20位超重和肥胖被试,年龄24.15±1.98岁,进行2次交叉随机自身对照试验,分别为:1)HIIT,高强度运动以85% VO_(2max)强度骑行9组... 目的:探讨急性高强度间歇运动(HIIT)和中等强度持续运动(MICT)对超重和肥胖青年异位脂肪的影响。方法:20位超重和肥胖被试,年龄24.15±1.98岁,进行2次交叉随机自身对照试验,分别为:1)HIIT,高强度运动以85% VO_(2max)强度骑行9组×2 min/组;低强度运动以25%VO_(2max)强度骑行10组×2min/组,以25%VO_(2max)强度开始,以25%VO_(2max)强度结束;2)MICT,以50%VO_(2max)强度持续骑行60 min,功率自行车转速为50~55 rpm,每次干预间隔7天。在运动前、运动后即刻、运动后60 min和运动后120 min等4个时间点分别对被试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扫描,采集股直肌、股二头肌和肝脏的脂肪分数(FF)和自旋弛豫率(R2*),测试结果采用双因素重复测量方差分析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运动后即刻HIIT和MICT组股直肌FF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但两组之间无显著差异;MICT组股直肌FF在运动60 min后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而HIIT组股直肌FF在运动120 min后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运动干预前后,两组股二头肌和肝脏FF均没有发生显著变化(P>0.05)。运动干预后即刻HIIT和MICT组股直肌R2*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且运动120 min后两组股直肌R2*仍显著低于运动前(P<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差异。运动干预后即刻两组股二头肌和肝脏R2*均显著升高(P<0.05);运动120 min后HIIT组肝脏R2*恢复至运动前水平,而MICT组肝脏R2*仍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结论:急性HIIT和MICT均可有效减少超重和肥胖青年的工作肌内脂肪,不能减少肝脏脂肪;急性HIIT和MICT的脂肪消耗效果相似;单次运动对主动肌的减脂效果优于拮抗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运动 中等强度持续运动 异位脂肪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短期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 被引量:16
16
作者 梁崎 焦睿 +5 位作者 江沁 王于领 陈艺莉 伍贵富 刘鹏 丁建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925-928,共4页
目的:探讨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9名青年男性志愿者被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T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组(MCT组)和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CON)。HIT组参加持... 目的:探讨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对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的影响。方法:符合入选条件的19名青年男性志愿者被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组(HIT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组(MCT组)和无运动训练的对照组(CON)。HIT组参加持续2周,每周3次,共6次的高强度间歇运动平板训练。MCT组参加2周,每周3次,共6次的中等强度持续运动平板训练。训练前后3天各进行一次极量运动试验,比较前后运动耐量的变化。结果:HI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运动耐量由运动前的(14.1±1.7)METs增加至运动训练后的(15.0±1.3)METs(P<0.05);训练后与CON组比较差异具显著性(P<0.05)。CMT组训练后完成运动试验的运动总时间增加(P<0.05),但运动耐量增加无显著性。结论:短期的高强度间歇运动训练能有效提高平素缺乏运动的青年男性运动耐量,其效果优于中等强度持续运动训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运动训练 运动耐量 代谢当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和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年脂代谢及慢性炎症的影响 被引量:43
17
作者 高艳敏 王光明 +1 位作者 杨文礼 乔秀芳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628-632,650,共6页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年身体形态、血脂及肥胖性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34名肥胖青年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n=17)和有氧训练组(n=17),分别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并在实验干预前、后两次测试受试者形态学... 目的:探讨高强度间歇训练和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对肥胖青年身体形态、血脂及肥胖性慢性炎症的影响。方法:34名肥胖青年随机分为高强度间歇训练组(n=17)和有氧训练组(n=17),分别进行12周的运动干预,并在实验干预前、后两次测试受试者形态学指标,清晨空腹同侧肘静脉采血检测血脂代谢指标以及α-肿瘤坏死因子(TNF-α)、C-反应蛋白(CRP)、内脂素(Visfatin)等炎症因子。结果:(1)与干预前比较,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有氧训练组受试者体重分别降低了7.3%和6.5%(P<0.01),腰围分别下降了4.8%和4.6%(P<0.01);体脂率分别下降了3.8%(P<0.01)和3.6%(P<0.05);BMI分别显著降低了6.3%和8.3%(P<0.05);二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2)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和有氧训练组受试者血液中TG(P<0.05)、TC(P<0.01)、LDL-C(P<0.05)均有显著下降,而HDL-C显著升高(P<0.05);(3)干预后,高强度间歇训练组受试者TNF-α、CRP显著降低(P<0.01),Visfatin显著降低(P<0.05);有氧训练组受试者TNF-α显著降低(P<0.01),Visfatin、CRP显著降低(P<0.05);两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高强度间歇训练能通过减少机体脂肪重量,改善肥胖青年体成分和脂代谢,使机体血液炎症因子TNF-α、CRP、Vis-fatin等显著降低;与中等强度持续有氧训练减肥效果相比,二者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高强度间歇训练对改善肥胖青年的健康水平有积极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肥胖青年 强度间歇训练 有氧运动 脂代谢 炎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性和消极性恢复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效果的影响 被引量:15
18
作者 孙一 裴晶晶 +1 位作者 李丹 朴忠淑 《中国体育科技》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80-86,116,共8页
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 目的:观察间歇期不同恢复方式[积极性恢复(AR)vs.消极性恢复(PR)]对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不同间歇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HIT)效果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机制。方法:20名青年男子田径运动员通过递增负荷运动实验测试最大摄氧量(VO_(2max))和最大有氧功率(MAP)。受试者以120%MAP强度分别进行短间歇HIT(运动15 s,间歇15 s和30 s)和长间歇HIT(运动15 s,间歇60 s),直至力竭,间歇期分别进行PR(即在功率自行车上休息)和AR(以50%MAP继续蹬车)。测定受试者力竭时间(ET)、摄氧量(VO_2)、心率(HR)和能量代谢率(EMR),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NIRS)测定股外侧肌肌氧含量的变化。结果:1)15 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摄氧量(VO_(2mean))、EMR以及脱氧血红蛋白平均增加速率(△HHb_(rate))、氧合血红蛋白平均降低速率(△Hb O_(2rate))和组织氧合指数平均降低速率(△TSI_(rate))在PR低于AR(P<0.05)。2)30 s短间歇HIT时:ET在PR高于AR(P<0.05),平均心率(HR_(mean))、EMR以及△HHb_(rate)、△Hb O_(2rate)和△TSI_(rate)在PR低于AR(P<0.05)。3)60 s长间歇HIT时:ET、VO_(2mean)、HR_(mean)和EMR在AR高于PR(P<0.05),△HHb_(rate)、△Hb O_(2rate)和△TSI_(rate)在AR低于PR(P<0.05)。结论:不同恢复手段对HIT训练效果的影响与间歇时间有关。对于短间歇HIT(间歇15~30 s),间歇期进行PR的训练效果优于AR,其机制与PR时耗氧量较少、能量消耗较低、Hb脱氧合速率减慢有关;然而,长间歇HIT(间歇时间60 s)时,间歇期采用AR的效果更佳,其原因在于AR时有氧功率输出增加以及Hb快速再氧合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恢复方式 能量代谢 肌氧含量 近红外光谱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中肌氧含量及相关指标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11
19
作者 陈万 田诗彬 +4 位作者 刘倩 张晓辉 黄超 刘振宇 李岳 《成都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110,共5页
目的:探讨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肉氧参数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训练前后的血乳酸(LA)、心率(HR)、主观疲劳感觉(RPE)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游泳运动员(n=15)采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全力蹬踏功... 目的:探讨游泳运动员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肉氧参数动态变化特征和规律,以及训练前后的血乳酸(LA)、心率(HR)、主观疲劳感觉(RPE)变化及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山东省游泳运动员(n=15)采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模式,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30秒、休息120秒、重复进行3次为一组、共2组,组间休息3-4分钟。连续监测受试者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肌氧参数变化;每次全力蹬踏30秒后即刻测试受试者RPE;整个训练过程中实时同步监测HR,并于每次全力蹬踏30秒后即刻读取并记录受试者HR;分别在训练前后即刻取受试者指尖血10μL,测试LA值。结果:(1)全力蹬踏功率自行车过程中股外侧肌组织氧合血红蛋白含量(CHb O2)和局部组织肌氧饱和度(TOI)迅速下降、肌组织还原血红蛋白(CHb)迅速上升;(2)两组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后LA、HR、RPE都分别显著高于训练前(P<0.01);(3)训练前后的LA、HR、RPE之间具有高度相关性(P<0.01)。结论:(1)可通过近红外光谱技术监控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肌组织中CHb O2、CHb、TOI动态变化趋势;(2)在短时间高强度间歇训练过程中,可以通过LA、HR、RPE直接有效地监控训练的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间强度间歇训练 近红外光谱技术 氧饱和度 血乳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度间歇训练运动处方健身效果研究进展 被引量:56
20
作者 王京京 张海峰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246-254,共9页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在竞技体育领域已经应用了50余年,并被证明在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成绩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HIIT很少应用于大众健身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初步证实HIIT对于一般... 高强度间歇训练(high intensity interval training,HIIT)在竞技体育领域已经应用了50余年,并被证明在提高运动员有氧耐力成绩方面效果显著。但由于安全方面的考虑,HIIT很少应用于大众健身领域。近年来的研究成果初步证实HIIT对于一般健身人群甚至心脏疾病人群都是安全的,且由于运动时间较短、存在间歇更容易被接受。本文综述近年来HIIT干预对普通健康人群、肥胖/超重人群、心脏病人群、糖尿病以及代谢综合征人群影响的研究成果,初步总结出:系统的HIIT可以提高上述人群的有氧适能,且在改善体脂含量和分布,降低血糖、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性,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方面均有很好的效果,甚至比相同耗氧量的持续中低强度训练效果更好。但这些研究多为样本量较小的实验性研究,尚需补充不同种族、不同年龄、不同健康水平人群间歇运动处方干预效果的资料以及系统、长期的回顾性和总结性研究成果,为不同人群制定个性化间歇运动处方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度间歇训练 运动处方 健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