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强降水分布及水汽特征
1
作者 杨倩媛 张万诚 +1 位作者 闵颖 朱莉 《大气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565-1583,共19页
利用实况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2012年夏季东南移出高原且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主要分为后部冷空气较强型、高原低涡切变补充型以及东南移减弱型,影... 利用实况资料以及NCEP/NCAR再分析资料,对2008~2012年夏季东南移出高原且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进行统计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主要分为后部冷空气较强型、高原低涡切变补充型以及东南移减弱型,影响云南产生强降水最多的是低涡切变东南移减弱型。强降水的主要区域是滇中及其以北地区,是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的典型区,这些区域的降雨主要发生在夜间。后部冷空气较强型的影响范围最大,能造成全省性强降水过程,但发生频率低。低涡切变东南移减弱型和高原低涡切变不断补充型,在滇缅之间均有高压(脊)维持。降水范围、水汽输送与副热带高压的位置、低涡切变经向度和发生时间有关。影响云南的高原低涡切变过程有明显的水汽净收入,主要是南北向的水汽收入,东西向的水汽收入远小于南北向。通过拉格朗日轨迹模式HYSPLIT对水汽路径的模拟表明,孟加拉湾是云南重要的水汽源地。当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中北部时,有来自高原的水汽输送,高原的水汽一部分是来自阿拉伯海,一部分来自孟加拉湾。气流在到达降水区域之前受下垫面影响,经历了多次的降水和蒸发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切变 强降水 水汽输送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下云南大雨暴雨的分布及成因研究 被引量:7
2
作者 黄慧君 郑建萌 +3 位作者 马涛 张万诚 何钰 朱莉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03-416,共14页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历史天气图、云南125个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 Interim资料,对1991-2018年夏季高原低涡切变造成云南大雨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暴雨平均每... 利用中国气象局MICAPS系统历史天气图、云南125个站点逐日气象观测资料、欧洲中心ERA Interim资料,对1991-2018年夏季高原低涡切变造成云南大雨暴雨过程的气候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夏季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大雨暴雨平均每年出现12次,出现次数整体呈减少趋势,具有明显的年际变化特征;1998年出现最多达25次,2010年最少。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最多的是6月,平均为5次,其次是7月。(2)高原低涡切变可以造成云南全省性的大雨以上降水过程,从影响区域来看,主要分布在滇西北、滇西、滇中及以东地区,滇西北的东部是多发区,最多位于丽江东部至昆明,以及哀牢山附近;(3)产生全省性暴雨过程的合成特征主要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以下简称西太副高)强度较弱,滇缅之间维持弱脊区,高原低涡切变容易从四川西北部边缘南移影响云南,受高原低涡切变影响云南出现暴雨的水汽主要来自孟加拉湾和部分来自高原,两支水汽在云南汇合,为暴雨的产生提供充足水汽。(4)2014年8月初的全省性大雨的天气系统主要是高原低涡切变与700 hPa切变线共同影响造成;中低层的正螺旋度远大于高层的负螺旋度,说明中低层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高于高层负涡度辐散,这为强降雨的产生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条件。研究表明700 hPa湿螺旋度水平分布对高原低涡切变影响造成的强降水落区有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低涡切变 大雨暴雨 分布特征 滇缅高压 云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原低涡切变类的降水成因分析
3
作者 余燕群 次旦巴桑 +1 位作者 旦增冉珍 次仁拉姆 《农业与技术》 2019年第8期149-150,共2页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 通过对常规数据的监测和分析,还有对相关程序的收集,在经典数学模型的分析下,对2013年6月下旬的高原低涡切变造成的强降雨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通过理论论证和实践证明,其分析结果主要为:强降水落区发生在副高边缘西北侧和低涡切变移动方向的右前方。通过热力成像图能够非常直观的看到在峰值切线上,其动力热力在垂直方向的分布较为特殊,其蜗度分布层较浅,在500hPa附近较为密集,其中心强度较弱,最中心部位的压力值大概在1X10^(-5)S^(-1),同时,从涡度图像上能够清晰的看出在高原上通过宽阔的负涡区(400hPa的位置大概在-1. 2X10^(-5)S^(-1));其周围的符合强度也相对较弱,在符合地区存在有较厚的辐射层,而在冷空气部分的侵入下,该地区的垂直奉献加剧了当地的大气层的不稳定行,为降雨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 动力热力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天气系统对昆仑山北坡一次罕见暴雨过程影响分析 被引量:15
4
作者 张俊兰 杨霞 施俊杰 《高原气象》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002-1011,共10页
利用南疆塔里木盆地加密自动站数据、常规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模式预报初始场资料(空间分辨率0.125°×0.125°),针对2019年6月24-26日发生在昆仑山北坡罕见的暴... 利用南疆塔里木盆地加密自动站数据、常规地面观测和高空探测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欧洲中心ECMWF模式预报初始场资料(空间分辨率0.125°×0.125°),针对2019年6月24-26日发生在昆仑山北坡罕见的暴雨过程,分析了南亚高压、高原低涡和切变线等高原天气系统对昆仑山北坡暴雨的影响。结果表明,暴雨出现在100 hPa南亚高压双体型转为青藏高压单体型的大尺度环流下,500 hPa中低纬呈“两高夹一低”经向环流,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简称西太副高)不断西伸,外围偏南风盛行,伊朗高压东进加强,两高之间的高原切变线和低涡维持。500 hPa偏西和偏南两条水汽输送路径中,偏南水汽输送持续更长,偏南气流将孟加拉湾水汽输送至青藏高原和昆仑山脉,水汽辐合明显,暴雨出现在中层水汽输送和辐合的叠加区,水汽源地来源于孟加拉湾、里海和咸海,孟加拉湾水汽贡献更大。高空偏南暖湿气流沿低层“冷垫”爬升,有利于动力抬升并加剧垂直方向的冷暖交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压 昆仑山北坡暴雨 高原切变线 层“冷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海一次短时强降水中FY-4A云型特征分析 被引量:1
5
作者 谢天蓉 祁彩虹 张宁瑾 《农业灾害研究》 2023年第10期235-237,共3页
利用逐时雨量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FY-4A卫星云图资料,对青海省2019年6月30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配置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原切变线附近,定义为高原低涡... 利用逐时雨量资料、常规高空气象观测资料及FY-4A卫星云图资料,对青海省2019年6月30日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的天气形势配置和卫星云图演变特征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此次短时强降水天气过程发生在500 hPa高原切变线附近,定义为高原低涡切变线型,带来短时强降水的云型特征为多个对流云团排列而成的东北—西南走向带状云团,与高原切变线位置重合,随着高原切变线的发展移动而发生变化;组成带状云团的对流云团外形有的近似圆形,有的近似椭圆,面积相差较大,在1~4个平方纬距;云系后部为下沉的西北气流对应的无云区,前部为槽前西南气流,带状云团前侧为强正涡度平流区,对应强的上升运动,云系稠密;云顶亮温较低,持续时间较短,但由于其列车效应明显,不断有新的对流云团生成发展,最终形成具有东北—西南走向长轴的椭圆云团,面积最大可达12个平方纬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时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 云型特征 带状云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16年7月11至13日日喀则市一次强降水天气过程分析
6
作者 次仁卓玛 顿珠 《南方农业》 2017年第9期107-108,共2页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7月11—13日日喀则市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原低涡切变、冷空气、西南暖湿气流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利的高低空形势配置下,促使了日喀则市强降水天气的... 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对2016年7月11—13日日喀则市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得出:高原低涡切变、冷空气、西南暖湿气流是此次天气过程的主要影响系统,有利的高低空形势配置下,促使了日喀则市强降水天气的发生发展;水汽条件、动力和热力条件都与强降水有很好的对应。该分析对于强降水天气预报具有重要指示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强降水 高原低涡切变 西南暖湿气流 中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