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6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动态光学血管造影成像(英文) 被引量:1
1
作者 曾亚光 罗佳雄 +4 位作者 韩定安 熊红莲 王雪花 钟俊平 王茗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12-619,共8页
我们提出一种高动态光学血管造影成像(HDOA)方法来实现活体生物样本血管造影成像.该方法通过设置高动态范围曝光时间,依据动态积分效应和吸收效应以实现高动态积分时间调制.通过该方法,不仅能够同时获得各级血管清晰的造影图像,还能消... 我们提出一种高动态光学血管造影成像(HDOA)方法来实现活体生物样本血管造影成像.该方法通过设置高动态范围曝光时间,依据动态积分效应和吸收效应以实现高动态积分时间调制.通过该方法,不仅能够同时获得各级血管清晰的造影图像,还能消除样品厚度不均、吸收系数不同对成像造成的影响.论文以仿体和活体金鱼为样品,通过实验验证了HDOA方法根据动态积分调制效应和吸收效应,能有效实现各级血管同时成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动态光学血管造影成像 动态积分时间调制 吸收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 被引量:41
2
作者 刘青 艾明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52-55,共4页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ng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特征,分析O... 目的运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和荧光素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对比观察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roliferating diabetic retinopathy,PDR)的临床特征,分析OCTA与FFA对PDR患眼眼底病变检出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选择PDR患者25例(36眼),每例患者均行OCTA和FFA检查,并且两项检查间隔时间不超过2 h。对比观察记录PDR患眼在OCTA和FFA图像中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5种眼底病变的影像学特征,并分析两种检查方法对上述眼底改变检出的一致性。结果 PDR患眼的OCTA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扩张迂曲、深层中心凹无血管区扩大,黄斑水肿区视网膜浅层血管迂曲扩张、视网膜深层片囊状弱信号,视网膜微血管瘤区浅层、深层毛细血管局部囊样扩张膨大或梭形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区浅层、深层不规则异常血管网状结构,视网膜无灌注区片状弱信号;PDR患眼的FFA图像特征主要为黄斑拱环结构改变区周围血管扩张弯曲,黄斑水肿区、视网膜微血管瘤区和视网膜新生血管区造影期强荧光,视网膜无灌注区表现和OCTA相似。OCTA检查发现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分别为26眼、26眼、25眼、13眼、30眼;FFA检查发现5种眼底病变依次为20眼、28眼、28眼、12眼、30眼;OCTA与FFA检查对PDR患眼黄斑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检出的一致性一般(Kappa=0.416、0.705、0.646,均为P<0.01),对视网膜新生血管、视网膜无灌注区检出的一致性较好(Kappa=0.816、0.800,均为P<0.01)。结论 OCTA与FFA能较好地观察到PDR患眼5种眼底病变,并对PDR患眼的部分眼底病变的检出具有良好的一致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血管造影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D的高动态范围成像光学系统设计 被引量:13
3
作者 吕伟振 刘伟奇 +3 位作者 魏忠伦 康玉思 冯睿 杨建明 《红外与激光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167-1171,共5页
为了解决光电成像设备对空间实际场景观测时提出的高动态范围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像元级光强调制的高动态范围成像系统。系统由成像物镜、折叠反射镜、二次成像转置物镜组成,采用TI公司的数字微镜阵列(DMD)作为光强调制器件,通过光瞳... 为了解决光电成像设备对空间实际场景观测时提出的高动态范围要求,设计了一种新型的像元级光强调制的高动态范围成像系统。系统由成像物镜、折叠反射镜、二次成像转置物镜组成,采用TI公司的数字微镜阵列(DMD)作为光强调制器件,通过光瞳匹配原则使两个系统完美衔接,并利用二次成像系统实现DMD单元与图像传感器的像素一一对应,设计结果显示:在像面的Nyquist频率处,全视场的MTF≥0.55,弥散圆的直径小于CMOS图像传感器的像素尺寸,并且畸变等像差也校正良好。该方法不仅可以提高图像传感器的可探测动态范围,还能够实时地探测到强弱目标,满足空间目标视景成像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范围 数字微镜阵列 像元级调制 二次成像 光学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荧光素血管造影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对比研究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20
4
作者 李小凤 高健 廖荣丰 《安徽医科大学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1290-1294,共5页
目的比较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特点,分析两者对DR病变检出一致性。方法选取该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6例(166眼),进行FFA和OCTA检查,进一步将FFA检查后未见眼底... 目的比较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FFA)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诊断中的特点,分析两者对DR病变检出一致性。方法选取该医院眼科就诊的糖尿病患者86例(166眼),进行FFA和OCTA检查,进一步将FFA检查后未见眼底改变的糖尿病患者26例(26眼)纳入实验组,另选取年龄、性别相匹配的无眼底疾病者15例(25眼)作为对照组,进行OCTA检查。获得两种检查图像以及两组OCTA旁中心凹300μm血流密度(FD-300)、旁中心凹浅层及深层视网膜、视盘周围区域血流密度等一系列参数。结果FFA与OCTA诊断DR一致性一般(Kappa=0.514,P<0.001);FFA检出黄斑区拱环结构改变、黄斑水肿、视网膜微血管瘤、视网膜新生血管、无灌注区分别是74、59、138、112、115只眼,OCTA分别是81、52、125、103、101只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实验组与对照组OCTA比较,FD-300、浅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深层旁中心凹血流密度及视盘周围区域血流密度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FFA与OCTA诊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病变一致性一般,而OCTA可检出无眼底改变的糖尿病患者部分血流参数变化,可为早期无眼底改变的糖尿病患者提供新的观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眼底荧光素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空间频域滤波高动态光学投影层析的斑马鱼三维成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李秉尧 张艳婷 +6 位作者 林秋萍 王磊 黎思娜 韩定安 钟俊平 王茗祎 曾亚光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110-1117,共8页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频率滤波的多曝光融合的高动态投影层析三维成像方法,实现了活体斑马鱼(17 mm×4 mm,最大厚度为2.33 mm,最小厚度为0.29 mm)的三维结构成像.通过相机采用不同曝光时间记录系列吸收图像,将每张图像取变换到频...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空间频率滤波的多曝光融合的高动态投影层析三维成像方法,实现了活体斑马鱼(17 mm×4 mm,最大厚度为2.33 mm,最小厚度为0.29 mm)的三维结构成像.通过相机采用不同曝光时间记录系列吸收图像,将每张图像取变换到频域去除低频后,将各张滤波后叠加并逆傅里叶变换回空域,对变换后的图像进行归一化处理,最终获得高动态图像.在每个投影角度获得这种高动态吸收投影图像,进行滤波反投影算法重建,获得高动态的整条斑马鱼三维结构信息.实验成像结果表明,这种空间频率滤波多曝光融合的高动态光学投影层析三维成像研究,可以获得复杂结构更丰富的空间信息,对斑马鱼等模式生物早期胚胎生长发育进程进行监测和定量评估有一定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投影层析成像 动态范围 频域 三维结构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光学相干层析成像与光学微血管造影的指纹防伪方法 被引量:3
6
作者 陈朋 江磊 +3 位作者 王海霞 孙昊浩 张怡龙 梁荣华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0,共10页
提出一种指纹防伪方法,通过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获取手指指尖的表皮层指纹、真皮层指纹与汗腺等结构信息,通过光学微血管造影获取手指指尖下的血流信息,结合两种技术获取具有动态防伪的指尖生物识别特征体数据.用真指纹和制作的假指纹对传... 提出一种指纹防伪方法,通过光学相干层析成像获取手指指尖的表皮层指纹、真皮层指纹与汗腺等结构信息,通过光学微血管造影获取手指指尖下的血流信息,结合两种技术获取具有动态防伪的指尖生物识别特征体数据.用真指纹和制作的假指纹对传统商业指纹采集仪和所提方法的有效性进行实验验证.结果表明:传统商业指纹采集仪难以分辨真假指纹,防伪能力不足;光学相干层析的指纹成像可利用获取的手指皮下结构有效识别常见的人造指纹制品,基于真皮层指纹状态判断真假指纹;利用光学微血管造影获取的手指皮下血流成像,结合平均光强阈值可实现指纹活体防伪;所提出的指纹防伪方法的准确率可达10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光学 相干光 光学相干层析成像 光学血管造影 真皮层指纹 血管 生物识别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应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微血管的临床筛查 被引量:15
7
作者 唐淼 李淑婷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71-274,共4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应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筛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30例NPDR患者(NPDR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OCTA检查,对其黄斑中心凹无...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应用于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患者视网膜微血管筛查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三医院确诊的30例NPDR患者(NPDR组)和30例健康志愿者(对照组)行OCTA检查,对其黄斑中心凹无血管区(FAZ)的面积、周长、圆度变化以及黄斑区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和视盘盘周放射状毛细血管层(RPC)上侧、下侧、鼻侧、颞侧4个象限的血流密度进行量化分析。结果NPDR组患者黄斑区SCP和视盘RPC 4个象限的血流密度较对照组均显著下降(43.68±3.03vs.46.98±3.04、42.79±3.17vs.50.45±2.25、43.21±2.67vs.47.44±2.42、44.21±3.22vs.51.72±5.32、46.43±3.54vs.53.02±2.62、45.97±3.67vs.52.53±2.82、44.63±2.73vs.48.19±3.67、41.73±3.15vs.45.12±3.3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NPDR组患者FAZ面积和周长较正常对照组均明显增大[(0.50±0.06vs.0.43±0.47)mm2、(3.10±0.21vs.2.87±0.22)mm],圆度较对照组明显变小[(0.63±0.05vs.0.67±0.05)%],差异也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OCTA可检测出NPDR的早期视网膜微结构改变,可作为NPDR的辅助筛查,为早期诊治提供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血管造影成像(OCTA) 非增殖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 视网膜浅层毛细血管层(SCP) 视盘旁放射状毛细血管网(RPC) 中心凹无血管区(FAZ)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DMD的高动态范围场景成像技术 被引量:8
8
作者 何舒文 王延杰 +2 位作者 孙宏海 张雷 吴培 《光子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93-99,共7页
为了对高动态范围场景进行实时有效的观测,设计了一种采用数字微镜器件作为空间光调制器的成像系统.通过改进数字微镜器件的驱动时序,提高数字微镜扩展成像系统动态范围能力.针对光学系统存在畸变,采用多项式拟合法获得数字微镜器件到... 为了对高动态范围场景进行实时有效的观测,设计了一种采用数字微镜器件作为空间光调制器的成像系统.通过改进数字微镜器件的驱动时序,提高数字微镜扩展成像系统动态范围能力.针对光学系统存在畸变,采用多项式拟合法获得数字微镜器件到图像传感器的精确映射关系.针对一般调光算法导致调光后图像可视性差的问题,引入色阶映射算子生成调光模板,获得符合人眼视觉特性的调光结果.实验结果表明,在10帧/s的条件下采用数字微镜器件可提高传统成像系统动态范围66dB,成像系统总的动态范围达到126dB,图像传感器控制准确度达到0.69个像素级别,调光后场景高亮目标与暗背景可同时观测到,调光后采集图像的信息熵得到提高,系统满足对高动态范围场景实时成像观测的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成像 数字微镜器件 动态范围 像素级调光 色阶映射算子 图像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与冠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对比分析 被引量:16
9
作者 张玉平 李屏 +1 位作者 梁金峰 杨吉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570-572,共3页
目的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CTA检查,又接受了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资料,以CAG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心病(c... 目的比较320排动态容积CT冠状动脉成像(CTA)与冠状动脉造影对冠心病诊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02例接受CTA检查,又接受了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检查的疑诊冠心病患者的资料,以CAG为"金标准",评价CTA对冠心病(coronary artery disease,CAD)、冠脉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的一致性以及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的差异。结果 CTA对冠心病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Kappa系数分别为91.3%、98.5%、93.1%、98.0%和0.904。CTA对CAD、冠脉不同节段病变诊断的一致性较高,对冠脉狭窄程度诊断与CAG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对于临床疑诊冠心病、拟行外科大手术的患者以及CAD高危人群,如不愿接受创伤性的CAG检查,可考虑首选320排CT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20排CT 动态容积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冠状动脉成像 血管造影 冠心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引导光动力疗法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被引量:9
10
作者 邱新文 任旋 +2 位作者 兰丽霞 邱丘 叶波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8期767-771,共5页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作为一种新方法引导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治疗慢性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central serous chorioretinopathy,CSC)的疗效。方法非随机病例对照研究。慢性CSC患者60例(60眼),按引导PDT光斑设计方法分为三组,每组各20例,A组由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设计、B组由吲哚菁绿血管造影设计、C组由OCTA设计,同时选入正常眼36例(36眼)作为对照;患者均采用半剂量维替泊芬PDT进行治疗。比较治疗前后不同时期最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视网膜下液(subretinal fluid,SRF)吸收时间、光感受器内外节至Bruch膜厚度(photoreceptor inner/outer segment to bruch member thickness,IOBT)、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黄斑中心凹下脉络膜厚度(subretinal fovea choridial thickness,SFCT)、后极部6 mm×6 mm区域脉络膜毛细血管血流密度(choriocapillary layer angio-flow density,CFD)以及治疗后并发症情况。结果 PDT光斑大小A组(1500.00±79.47)μm、B组(2800.00±629.95)μm、C组(2700.00±553.46)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A组明显小于B、C组(均为P=0.000),B、C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358)。三组SRF吸收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A组比B、C组时间延长(均为P=0.000),B、C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51)。SRF吸收后三组BCVA显著提高、IOBT显著增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BCV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76)、IOB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SRF吸收后三组CRT、SFCT与CF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三组间CRT、CF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00),但SFC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45)。CSC患者治疗前后BCVA、CRT、SFCT、IOBT以及治疗前CFD与正常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治疗后未见与视力相关的眼部及全身并发症。结论适当大小PDT光斑有利于缩短CSC病程,但对最终视力影响不大;OCTA引导与FFA、ICGA引导PDT治疗CSC有相似的效果;因为无创及经济,OCTA引导更优于FFA及ICGA引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光动力疗法 中心性浆液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动态MR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诊断颅内静脉系统病变 被引量:4
11
作者 宋清伟 郎志谨 +2 位作者 孙美玉 徐斌 魏强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09年第2期155-158,共4页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 目的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和动态MR数字减影造影术(DSA-MRV)对颅内静脉系统进行成像及评价。方法对31例患者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的DSA-MRV进行颅内静脉系统成像,并与2D-TOF法MR血管造影进行比较。结果31例患者中,DSA-MRV法显示10例正常、11例静脉窦血栓、9例脑动静脉畸形和1例毛细血管瘤。在正常10例中,6例一侧横窦在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DSA-MRV对静脉窦血栓显示率高于2D-TOF法,在11例静脉窦血栓中,5例2D-TOF法未显示而DSA-MRV法可显示。毛细血管瘤1例于2D-TOF法未见显示。结论应用椭圆中心野规序技术的DSA-MRV是一种无创伤、高分辨力的颅内静脉血管造影术,对颅内正常静脉及静脉窦解剖显示满意,对脑静脉血栓、脑动静畸形诊断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动态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管内超声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在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5
12
作者 杨跃进 赵杰 《中国循环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01-403,共3页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 冠状动脉(冠脉)造影仅能提供血管腔的影像,不能反应血管壁和粥样硬化斑块本身的信息,血管内超声(IVUS)和光学相干断层成像(OCT)则可补充之,获得连续血管横断面图像,对斑块进行定性定量分析,识别易损斑块,判断临界病变的严重程度,指导冠脉介入治疗(PCI),并观察支架扩张、贴壁和内膜修复及增生情况,发现晚期支架贴壁不良和断裂等。应用IVUS和OCT指导PCI可显著降低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两者主要区别在于分辨率相差10倍,IVUS成像较模糊,而OCT更清晰,两者合一、互相补充是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超声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介入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海拔地区健康人群眼底微循环参数的量化分析
13
作者 马金兰 陈丽 +2 位作者 许琪 罗一青 余萍 《眼科新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76-480,485,共6页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 目的量化分析长期超高海拔和中高海拔环境暴露对眼底微循环的影响。方法横断面研究。以超高海拔地区(>3500~5500 m)健康居民(超高海拔组)和中高海拔地区(>1500~3500 m)健康居民(中高海拔组)为观察对象,以平原地区健康居民为对照组,所有纳入者均行OCTA扫描和SD-OCT扫描,使用ImageJ软件量化眼底图像,计算并比较各组研究对象的眼底微循环参数。视网膜微循环参数包括:视网膜血流密度(RVD)、视网膜血管骨架密度(RSD)、分形维数(FD)、中央凹无血管区(FAZ)面积、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GCC)厚度;脉络膜微循环参数包括:中央凹下脉络膜厚度(SFCT)、血管腔面积(LA)、脉络膜总面积(TCA)和脉络膜血流指数(CVI)。结果超高海拔组居民RVD为(32.52±3.57)%,RSD为(15.05±4.24)%,FD为1.68±0.08,与对照组相比均显著降低(均为P<0.001);超高海拔组居民GCC平均厚度为(98.76±10.26)μm,较对照组GCC平均厚度显著变薄(P<0.001);超高海拔组TCA为(2.15±0.49)mm^(2),LA为(1.17±0.36)mm^(2),SFCT为(318.12±76.50)μm,与对照组比较均显著增加(均为P<0.001),但是超高海拔组居民CVI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P<0.001)。而中高海拔组居民眼底微循环参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长期超高海拔环境暴露会引起眼底发生以视网膜和脉络膜血流密度下降为主要特点的缺血缺氧改变,而长期中高海拔环境暴露不会引起眼底微循环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拔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视网膜血流密度 脉络膜血流指数 神经节细胞复合体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事件信息与深度学习的高动态范围三维重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王杰 魏振东 +2 位作者 王启江 张启灿 王亚军 《数据采集与处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37-347,共11页
采用光学三维成像技术测量金属零件、黑色物体以及半透明物体等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表面的三维轮廓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目前,传统方法对存在较低反射以及半透明区域的场景进行重建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半透明物体的内... 采用光学三维成像技术测量金属零件、黑色物体以及半透明物体等高动态范围(High dynamic range,HDR)表面的三维轮廓是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问题。目前,传统方法对存在较低反射以及半透明区域的场景进行重建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半透明物体的内部反射噪声很难消除。现有基于深度学习的方法通常使用相对较强的激光强度,这可能会损坏样品,同时会出现采集图像过曝现象,需要对激光强度进行繁琐的调整。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提出基于事件信息和深度学习算法的高动态场景三维测量方法。事件相机通过异步记录单个像素的亮度变化,无需等待全局曝光时间,具有高动态响应范围,能够充分采集到HDR场景的激光条纹反射信息。引入深度卷积神经网络(Deep convolutional neural network,DCNN)来消除半透明物体的内部噪声以及金属物体高反光的过曝影响,同时增强弱激光条纹图像质量。实验结果表明,本文方法能够应用低功率线激光扫描成功实现HDR场景的高质量三维重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三维成像 事件相机 动态范围 深度卷积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疗法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治疗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的效果:基于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CTA)的观察 被引量:5
15
作者 韩珺琳 张桐梅 +4 位作者 解世勇 丛春霞 李立 王健 韩梅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358-362,共5页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o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 目的利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optical coherence tomography angiography,OCTA)及频域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ptical cohorence tomography,OCT)评估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polypoid choroidal vasculopathy,PCV)光动力疗法(photodynamic therapy,PDT)联合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治疗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PCV患者46例48眼的临床资料,患眼均行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undus fluorescein angiography,FFA)、吲哚菁绿血管造影(indocyanine green angiography,ICGA)、OCT及OCTA检查,所有患者按照常规剂量先行PDT治疗,3~5 d内再联合抗VEGF治疗,随访3~24个月。分析并比较PCV治疗前后视力、中央视网膜厚度(central retinal thickness,CRT)的变化,以及治疗前后OCTA上息肉病灶、异常分支血管网(branching vascular network,BVN)的变化。结果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患眼视力均提高,CRT均下降。治疗前最佳矫正视力为(0.50±0.40)logMAR,治疗后24个月为(0.44±0.37)logMA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452,P<0.05)。治疗前CRT为(601.89±183.88)μm,治疗后24个月CRT厚度为(457.54±207.80)μ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68,P<0.05)。治疗前48眼中OCT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70.8%,ICGA上息肉病灶检出率100.0%;34眼联合OCTA检查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息肉病灶完全消退率分别为79.4%、78.8%、75.8%和83.3%。治疗前14眼在OCTA检查中未发现息肉病灶,在联合治疗后复查OCT,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指状突起消退率分别为71.4%、76.9%、75.0%、87.5%。患者联合治疗OCTA上BVN的面积治疗前为(0.916±0.215)mm^2,治疗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及24个月分别为(0.823±0.286)mm^2、(0.909±0.312)mm^2、(1.121±0.389)mm^2和(1.672±0.230)mm^2。结论典型的PCV病变在PDT联合抗VEGF治疗后能安全有效地显著改善和稳定患者的视力、降低CRT、促进息肉病灶消退。无创、快速和可重复的OCTA联合OCT可作为联合治疗后评价PCV病情有用的随诊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息肉状脉络膜血管病变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吲哚菁绿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影像技术在脑白质高信号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关系的应用进展
16
作者 赵继秀 孟莉 《磁共振成像》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47-153,159,共8页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痴呆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病理改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健康具有系... 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ies,WMH)是脑小血管疾病的典型影像学表现,与认知功能损害及痴呆风险有关。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coronary atherosclerosis,CAS)作为心血管疾病的关键病理改变,对心脑血管系统的整体健康具有系统性影响。近年来,随着高分辨率MRI、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coronary 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CTA)等先进影像技术的应用,为深入探索CAS和WMH的病理机制及其相互关系提供了新的视角。本文重点阐述多模态影像技术在两者中的应用以及CAS与WMH在影像学特征上的相关性证据,为临床早期识别高风险人群和制订干预策略提供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白质信号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磁共振成像 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OCT血管成像术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9
17
作者 李倩 陈长征 +1 位作者 苏钰 易佐慧子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2-1106,共5页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 背景病理性近视合并黄斑区新生血管严重影响视功能,以往的检查方法为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和频域OCT(SD-OCT),前者为有创检查,后者不能显示眼底各层面的血管形态。OCT血管成像术(OCTA)是一种新的无创检查方法,可显示眼底多个层面的新生血管形态,其临床价值有待评估。目的评估OCTA在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前瞻性系列病例观察方法,纳入2015年1-10月在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经FFA确诊的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患者40例42眼,患眼屈光度为(-10.5±3.74)D。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包括眼底照相、FFA、SD-OCT及OCTA,OCTA的扫描区域分别为黄斑区3mm×3mm、6mm×6mm范围。经患者的知情同意,35例患者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分别于注射后1d、1周及每个月复查OCT及OCTA,注射后1个月复查FFA,共随访1~6个月,评估OCTA在监测病情变化中的临床应用价值。结果40例42眼FFA均显示造影晚期黄斑区脉络膜新生血管(CNV)渗漏,OCT均可见突破视网膜色素上皮层的异常脉络膜血管网的高反射信号,OCTA显示所有患眼均呈现脉络膜毛细血管层清晰的团状异常血管信号,其中31例31眼可在视网膜外层观察到异常的团状血管形态,清晰度均优于FFA。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的35例35眼注射后1周OCTA显示视网膜外层及脉络膜毛细血管层CNV面积缩小,于注射后1个月时病情稳定。7例7眼复发再次接受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CNV高信号影面积较前缩小。结论OCTA能够在视网膜外层和脉络膜血管层面清晰显示病理性近视黄斑新生血管病变的CNV形态。OCTA在雷珠单抗注射液玻璃体腔注射后1周即可观察到CNV的明显变化,在CNV的病情监测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相干断层扫描 病理性近视/并发症 黄斑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脉络膜新生血管 前瞻性研究 OCT血管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早期诊断的意义 被引量:5
18
作者 杜冰 古洵清 +3 位作者 黄丽娜 张国明 赵铁英 曾键 《眼科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5-417,共3页
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9例16眼VKH患者早期行OCT检查,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全部病例均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后复查OCT 1~2次.结果9例16眼VKH患... 目的评估光学相干断层成像术(OCT)对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VKH)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对9例16眼VKH患者早期行OCT检查,并行彩色眼底照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全部病例均应用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后复查OCT 1~2次.结果9例16眼VKH患者早期OCT检查表现为视网膜神经上皮层浆液性脱离、隆起呈泡状或多囊状,其脱离高度176~1 209μm,平均高度(864.0±234.4)μm.经糖皮质激素冲击治疗1周,浆液性渗出迅速吸收,视网膜神经上皮脱离高度下降至141~220 μm,平均(170.6±31.0)μm,与治疗前比较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P<0.01).结论在VKH早期,患眼视网膜神经上皮显著增厚、浆液性视网膜脱离,OCT在VKH早期诊断和治疗效果的观察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OGT-小柳原田综合征 光学相干断层成像 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 糖皮质激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对急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及预后评估 被引量:8
19
作者 杜先红 刘范林 杨小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10-312,316,共4页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MCA供血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分为HVS阳性组13例和HVS阴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DWI上所示梗死体积... 目的探讨MR液体衰减反转恢复(FLAIR)序列远端高信号血管征(HVS)对急性大脑中动脉(MCA)供血区脑梗死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MCA供血区首次急性脑梗死患者35例,分为HVS阳性组13例和HVS阴性组22例,比较两组患者DWI上所示梗死体积、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入院时及入院10~14d患者的NIHSS评分荸值)。结果HVS阳性组患者平均梗死体积为(76.49±28.72)mm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1(1~22)分,入院10~14d时NIHSS评分为7(0-21)分:HVS阴性组患者平均梗死体积为(97.69±30.26)mm3,入院时NIHSS评分为15(7-25)分,入院10-14d时NIHSS评分为13(4~25)分。HVS阳性组及阴性组梗死体积、入院时NIHSS评分、入院10-14d时NIHSS评分及早期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筹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490、3.538、4.159、5.218,P〈0.05)。结论早期MRFLAIR序列远端HVS可以作为急性脑梗死诊断及预后评估的指标,指导临床治疗,对诊治急性MCA供血区脑梗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梗死 大脑中动脉 急性病 磁共振成像 磁共振血管造影 血管造影 液体衰减反转恢复序列 远端信号血管 信号处理 计算机辅助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状动脉管壁高分辨力磁共振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李治群 龚良庚 +3 位作者 黄鹭 庞颖 唐大宗 夏黎明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1期1241-1244,共4页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管壁的高分辨MR成像方法,评价其在显示冠状动脉细微解剖结构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在1.5T MR设备上行高分辨冠状动脉管壁断面成像,由两位高年资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在评分较高的图像上测... 目的:探讨冠状动脉管壁的高分辨MR成像方法,评价其在显示冠状动脉细微解剖结构方面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例健康志愿者在1.5T MR设备上行高分辨冠状动脉管壁断面成像,由两位高年资MRI医师对图像质量进行评分,并在评分较高的图像上测量血管内径及管壁厚度等数据。结果:18例志愿者均完成检查,共获得冠状动脉管壁横轴面图像97帧,其中右冠状动脉(RCA)59帧,平均得分2.15分;左冠状动脉(LCA)38帧,平均得分1.39分,RCA图像质量优于LCA。在RCA图像中质量评分≥2分的图像上测量血管内径及管壁厚度,RCA近段内径平均值为(3.55±0.51)mm,管壁厚度平均值为(1.11±0.23)mm。结论:冠状动脉管壁MR高分辨成像可以显示冠状动脉管壁细微解剖结构,并可定量测量和分析相关数据,在冠状动脉疾病的临床诊断及研究中具有较大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 磁共振成像 分辨力 血管造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