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24篇文章
< 1 2 4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超高功率锂离子电池脉冲性能研究
1
作者 高蕾 顾洪汇 +4 位作者 张益明 黄伟 陆海燕 周琳 顾梅嵘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2942-2949,共8页
针对某些特殊应用场景对百C级超高倍率脉冲放电性能的需求,短时高频高功率储能技术成为解决特种能源问题的关键。本工作从隔膜、导电剂、集流引出结构设计、混料工艺、负极复合体系等多维度展开研究,降低锂离子电池在超高倍率脉冲放电... 针对某些特殊应用场景对百C级超高倍率脉冲放电性能的需求,短时高频高功率储能技术成为解决特种能源问题的关键。本工作从隔膜、导电剂、集流引出结构设计、混料工艺、负极复合体系等多维度展开研究,降低锂离子电池在超高倍率脉冲放电工况下的欧姆极化,实现脉冲放电初期电池的快速响应。研究发现:高孔隙率湿法隔膜可以兼顾湿法基膜的高机械强度与干法基膜的快离子传输特性;气相生长碳纤维的瞬时导电响应较碳纳米管更迅速;在负极体系优化中,硬碳/石墨复合体系和SiO2/石墨复合体系的性能相反——前者表现出优异的极化抑制能力(150 C脉冲平台提升0.1 V),但是影响比能量发挥,后者的优势在于减薄负极19.4%,提升了4%的比能量,脉冲倍率性能却有所减弱;混料工艺对比发现,不同的混料方式对于高导电剂含量的超薄电极的电池功率性能没有明显区别;对比了两种集流端子引出方式,结果发现两侧引流的电子路径和均一性优于顶部引流,更有利于减小欧姆压降。基于上述研究研制的超高功率锂离子电池,150 C@1 s脉冲放电平台维持在3.4 V以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功率脉冲 离子电池 欧姆极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研究现状与展望 被引量:1
2
作者 刘通 杨瑰婷 +4 位作者 毕辉 梅悦旎 刘硕 宫勇吉 罗文雷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4-76,共23页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器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是评价其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然而,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存在矛盾,有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简称双高型锂离子电池)对于... 锂离子电池已成为当前应用最广泛的储能器件,能量密度、功率密度是评价其性能的两个重要参数。然而,高能量密度与高功率密度存在矛盾,有着“此消彼长”的现象。发展高能量密度和高功率密度兼顾型锂离子电池(简称双高型锂离子电池)对于进一步满足高效能、现代化装备(如特种装备、电动无人机等)具有重要意义。关键新材料是决定双高型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基本和核心因素,电池性能的跃升需要从储能机制、新材料制备技术出发。本文首先介绍了双高型锂离子电池的定义及关键性能指标,随后综述了双高型锂离子电池关键正极、负极材料及其改性策略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以及不同类型的电解质对锂离子电池性能的影响,并对双高型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和研发进行了讨论,总结了研究现状、面临的挑战和未来发展趋势,为下一代双高型锂离子电池的设计开发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能量密度 功率密度 容量倍率电极材料 电压导电电解质 电池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航空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行为与气体燃爆危险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娟 牛江昊 +3 位作者 魏陟珣 胡佳宁 包防卫 张青松 《爆炸与冲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102,共18页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动航空器运行与适航取证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全球电动航空的发展。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燃烧、爆炸等失效事件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介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爆炸特性的研... 动力锂离子电池的安全问题是制约电动航空器运行与适航取证的技术瓶颈问题,影响全球电动航空的发展。由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引发的燃烧、爆炸等失效事件会造成机毁人亡的灾难性后果。旨在为相关研究人员介绍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爆炸特性的研究现状,从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行为、热失控气体爆炸极限和热失控气体爆炸危险性评估3个方面进行阐述:在锂离子电池热失控燃爆行为方面,介绍了锂离子电池热失控发展过程,分析了热失控冲击特征参数测定方法,总结了热射流演变机制及射流火焰的模拟仿真与实验方法;针对热失控气体的爆炸极限,对比国内外气体爆炸极限测试标准,总结了热失控气体爆炸极限理论计算方法,并介绍了原位检测爆炸极限的创新方法;在热失控气体爆炸危险性评估方面,介绍了老化锂离子电池危险性评估方法,以及爆炸危险性参数指标。提出未来的研究将侧重于先进诊断技术、增强电解质稳定性、多尺度建模、先进抑制技术以及建立标准化测试流程和技术法规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航空动力离子电池 热失控 气体燃爆 爆炸冲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在高海拔环境下的热特性
4
作者 杨勉 徐家斌 +3 位作者 刘静茹 夏明远 韩长江 时玮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5-91,共7页
锂离子电池在高海拔的环境中的相关热特性研究很重要。以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低气压实验平台,进行放电性能、热特性和阻抗特性测试。在58 kPa、75 kPa下,首次放电电压相较于常压最多下降0.099 V、0.061 V,容量最多下... 锂离子电池在高海拔的环境中的相关热特性研究很重要。以三元材料锂离子电池为研究对象,通过搭建低气压实验平台,进行放电性能、热特性和阻抗特性测试。在58 kPa、75 kPa下,首次放电电压相较于常压最多下降0.099 V、0.061 V,容量最多下降0.433 Ah、0.158 Ah;最大温差增长2.86℃、2.12℃,平均欧姆阻抗增长14.40 mΩ、8.13 mΩ,平均电荷转移阻抗增长0.51 mΩ、0.20 mΩ。基于集总参数法和阿伦尼乌斯公式对电池进行热仿真,并验证模型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海拔 热特性 热仿真 内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功率状态预测方法研究进展
5
作者 李鹏举 陈晓宇 +2 位作者 谢佳 沈佳妮 贺益君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028-3036,共9页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电池功率状态(state of power,SOP)预测作为保障电池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系统综述了SOP预测方法,对查表法、机理模型法、等效电路模型法和数据驱动法四类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对模组... 随着锂离子电池的广泛应用,电池功率状态(state of power,SOP)预测作为保障电池高效、安全运行的关键技术,其重要性日益凸显。本文系统综述了SOP预测方法,对查表法、机理模型法、等效电路模型法和数据驱动法四类方法进行了梳理,并对模组SOP预测进行了探讨。查表法简单直接,但需要多次充放电实验、时间成本较高、使用工况单一;机理模型法基于多孔电极理论和浓溶液理论,通过偏微分方程精确描述电池内部反应机制,可对电池内部参数进行考量,但计算复杂度高;等效电路模型法采用电路元件模拟电池动态响应,易与电压、电流、荷电状态等参数约束结合,兼顾精度与计算效率;数据驱动法利用机器学习算法直接从运行数据构建SOP预测模型,或结合传统机理模型构建混合模型实施SOP预测,预测性能依赖于数据质量和数量。在模组SOP预测方面,重点阐述了电池不一致性对模组功率的影响,并对其解决思路进行了分析。最后,对现有挑战和未来发展方向进行总结。当前SOP预测技术仍面临四个主要挑战:一是应用于储能场景时存在局限性;二是预测精度和计算效率难以满足应用需求;三是电池老化过程中易发生模型失配问题,影响预测精度;四是模组层面电池一致性差异,增加了预测难度。为应对上述挑战,未来SOP预测技术将朝着高精度建模和求解策略优化、模型参数与约束边界动态更新以及“短板电池识别-特征单体建模-模型参数动态更新”等方向发展,为储能系统提供更安全、更高效的电池管理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电池管理系统 电池模型 功率状态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金属氧化物正极材料Li(CoxNiyMn1-x-y)O2高功率锂离子动力电池的试制及电化学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其鲁 江卫军 +4 位作者 王剑 毛永志 晨晖 吴宁宁 雷向丽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63-869,共7页
用化学方法合成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的新型高电压高容量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Li(CoxNiyMn1-x-y)O2,试制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高功率8Ah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研究了该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后,研制了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电池系统并进行了车... 用化学方法合成用于锂离子动力电池正极的新型高电压高容量复合金属氧化物材料Li(CoxNiyMn1-x-y)O2,试制了具有良好热稳定性的高功率8Ah锂离子动力电池。在研究了该电池的电化学性能后,研制了用于混合动力电动车辆的电池系统并进行了车载实验。结果表明该电池系统在深度放电条件下不仅显现出十分优越的循环性能和一致性,经过模拟工况测试后的数据还表明单体电池升温最高仅为5℃,即电池系统还具有良好的热稳定性,因此该电池系统是适合用于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功率动力锂离子电池 电池系统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气压下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方法试验研究
7
作者 贺元骅 李子桐 +1 位作者 梁家鑫 黄江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875-887,共13页
为了破解低气压下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指标不精准与预警等级不科学的问题,搭建了预警试验平台,试验装置选取UL9540A支持的82 L定容燃烧弹。结果表明,相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条件下,高SOC电池在低气压环境下的开阀时刻... 为了破解低气压下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预警指标不精准与预警等级不科学的问题,搭建了预警试验平台,试验装置选取UL9540A支持的82 L定容燃烧弹。结果表明,相同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条件下,高SOC电池在低气压环境下的开阀时刻早于常气压。根据锂离子电池灾变过程的紧急程度,提出综合温度(θ_(C))超过自产热隔膜融化、电池正极分解和开阀放气温度以及电压(U)第一次骤降10%作为热失控预警的判定条件。通过皮尔逊相关系数法,筛选出池体安全阀口温度(θ_(2))、池体正极侧中心温度(θ_(4))、电压(U)和气压(p)四个预警指标构建多元动态预警方法,可科学预测单体三元动力锂离子电池热失控从自产热到热失控的危险过程,为低气压下动力锂离子电池安全应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安全工程 动力离子电池 低气压 荷电状态 热失控 相关性分析 预警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简单的浆料添加剂调整电极-电解液界面以实现稳定的高电压锂离子电池
8
作者 黄奥羽 许君 +6 位作者 黄玉 储圭 王卯 王黎丽 孙永奇 蒋臻 朱晓波 《物理化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60-69,共10页
5 V级LiNi_(0.5)Mn_(1.5)O_(4)(LNMO)作为无钴正极材料,满足了对廉价高性能锂离子电池(LIBs)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由于高工作电位,LNMO在与商用电解液的界面上存在不稳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使用硅酸四乙酯作为LNMO正极浆料添加剂。这种... 5 V级LiNi_(0.5)Mn_(1.5)O_(4)(LNMO)作为无钴正极材料,满足了对廉价高性能锂离子电池(LIBs)日益增长的需求。然而,由于高工作电位,LNMO在与商用电解液的界面上存在不稳定性问题。本文提出使用硅酸四乙酯作为LNMO正极浆料添加剂。这种简单的方法能够在电极制备过程中在正极表面原位形成乙氧基官能化的聚硅氧烷薄膜。它不仅有助于形成稳固的人工正极-电解液界面,还能清除氢氟酸(HF)以抑制有害的化学串扰影响。因此,与原始正极相比,优化后的LNMO正极在半电池中表现出显著提高的循环稳定性(10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84.6%vs.51.4%),在与商用石墨负极配对的全电池中也是如此(500次循环后保持率为83.3%vs.53.4%),并在50℃的高温测试环境下和软包电池中进一步得到验证,这一简单策略有望为开发下一代高性能锂离子电池铺平道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iNi_(0.5)Mn_(1.5)O_(4) 电压 正极-电解质界面 浆料添加剂 过渡金属溶解 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功率圆柱形锂离子动力蓄电池的研制 被引量:9
9
作者 庞静 卢世刚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19-422,共4页
成功研制了混合电动汽车(HEV)用高功率圆柱形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蓄电池采用尖晶石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中间相碳微球(MCMB)作为负极材料。重点研究了蓄电池的功率特性、循环性能、安全性及其他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蓄电池10C放电时持续... 成功研制了混合电动汽车(HEV)用高功率圆柱形锂离子动力蓄电池。蓄电池采用尖晶石锰酸锂作为正极材料,中间相碳微球(MCMB)作为负极材料。重点研究了蓄电池的功率特性、循环性能、安全性及其他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蓄电池10C放电时持续放电功率达到640W·kg-1,而脉冲功率达到1048W·kg-1,蓄电池1C充放电循环350周的容量保持率大于90%,在-20℃与55℃下1C放电容量分别为常温25℃下的86%和95%,蓄电池在过充、短路的情况下,不爆炸,不起火,具有较好的安全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圆柱形离子动力电池 功率 脉冲功率 安全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高镍三元正极材料表面改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李静 梁雅文 +3 位作者 李威 叶飞 崔鑫炜 许春阳 《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41-48,共8页
高镍三元材料存在表面结构不稳定、锂镍混排、晶间裂纹等问题,导致材料的循环性能降低以及高比容量无法充分发挥,表面包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手段。目前的包覆材料主要有电化学惰性材料、离子/电子电导性材料和复合包覆材料,从这三个... 高镍三元材料存在表面结构不稳定、锂镍混排、晶间裂纹等问题,导致材料的循环性能降低以及高比容量无法充分发挥,表面包覆是解决上述问题的主要手段。目前的包覆材料主要有电化学惰性材料、离子/电子电导性材料和复合包覆材料,从这三个方面综述了高镍三元材料的表面改性研究。介绍了不同类型包覆材料的界面改善稳定机制、离子在固液界面的迁移率提升机理、界面副反应抑制机制以及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包覆改性的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镍三元 正极材料 表面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低温检测标准化综述 被引量:1
11
作者 孙兴春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65-868,共4页
电池的低温性能直接关系到纯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的使用和推广,建立相关的低温性能检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介绍国内外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检测标准的相关情况。对检测标准的内容、适用范围及严格程度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现... 电池的低温性能直接关系到纯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的使用和推广,建立相关的低温性能检测标准显得尤为重要。介绍国内外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检测标准的相关情况。对检测标准的内容、适用范围及严格程度等进行分析比较。探讨现有标准的优点与不足:现有标准中已存在分别针对电池单体、模块、电池组和/或电池系统的标准,但缺乏通用标准;国内外标准各有侧重,尚缺少能全面反映电池低温性能的检测标准;国内外低温测试条件不同,检测结果难以比较。建议综合各个现有标准中的低温性能检测方法,形成能够全面体现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低温性能的国家标准,以适应动力锂离子电池技术发展以及纯电动汽车在寒冷地区推广应用的需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动力电池 离子电池 低温性能 检测标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i-SiO_(x)应用和面密度设计对高比能21700锂电池的影响
12
作者 雷博毅 王含冰 +3 位作者 潘庆瑞 许建峰 孙鹤 杨育圣 《电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606-1611,共6页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需求推动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高镍(NCM911)为正极材料,Li-SiO_(x)和石墨掺混为负极材料,通过对正极面密度和负极Li-SiO_(x)与石墨掺混比例优化,成功制备出高比能2170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比能量达到~300 Wh/k... 电动汽车续航里程的需求推动着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提升,以高镍(NCM911)为正极材料,Li-SiO_(x)和石墨掺混为负极材料,通过对正极面密度和负极Li-SiO_(x)与石墨掺混比例优化,成功制备出高比能21700圆柱型锂离子电池,比能量达到~300 Wh/kg。该电池具有良好的电化学性能,满足5 C充电倍率下恒流充入容量比大于70%,并改善电池低温性能,首次库仑效率在86%以上,1 C循环800次容量保持率大于80%。通过对正极面密度和Li-SiO_(x)掺混比例的优化,平衡了高比能量与倍率、循环性能之间的关系,为高比能锂离子电池的发展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比能 Li-SiO_(x) 面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热还原法增强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的浸出效果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魁 江雨鑫 +4 位作者 黄嘉妮 魏琳 李梓玮 蓝红艳 韦晓丹 《中国有色冶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8,共8页
本文以废旧锂离子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碳热还原-浸出的方法提取其中有价金属,从金属价态变化、浸出活化能、浸出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650℃、焙烧时间2.0 h、碳添加量10 wt%;最佳浸出条件为3 mol/L H_... 本文以废旧锂离子正极材料为研究对象,采用碳热还原-浸出的方法提取其中有价金属,从金属价态变化、浸出活化能、浸出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最佳焙烧条件为焙烧温度650℃、焙烧时间2.0 h、碳添加量10 wt%;最佳浸出条件为3 mol/L H_(2)SO_(4)、浸出温度60℃、固液比100 g/L、反应时间90 min,此时Li、Ni、Co、Mn的浸出率最高分别可达93.10%、98.91%、99.34%、99.26%。采用未反应收缩核模型对浸出动力学数据进行拟合,Ni、Co、Mn的活化能分别为40.09 kJ/mol、41.04 kJ/mol、14.30 kJ/mol。相较于传统酸浸方法,碳热还原可增强Ni、Co、Mn的浸出,浸出率均有大幅增加,浸出活化能更低,更易于废旧锂离子电池中有价金属的浸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离子电池 碳热还原 硫酸 浸出 动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储能用磷酸锰铁锂锂离子电池的性能 被引量:1
14
作者 郑建明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2-98,共7页
磷酸锰铁锂(LiMn_(x)Fe_(1-x)PO_(4))相比磷酸铁锂(LiFePO_(4)),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和能量密度,但在储能应用场景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研究LiMn_(x)Fe_(1-x)PO_(4)(x=0.4、0.5和0.6)与LiFePO_(4)正极材料在电力储能应用场景下的性能差异... 磷酸锰铁锂(LiMn_(x)Fe_(1-x)PO_(4))相比磷酸铁锂(LiFePO_(4)),具有更高的电压平台和能量密度,但在储能应用场景的研究还不够充分。研究LiMn_(x)Fe_(1-x)PO_(4)(x=0.4、0.5和0.6)与LiFePO_(4)正极材料在电力储能应用场景下的性能差异。随着Mn比例的增加,LiMn_(x)Fe_(1-x)PO_(4)电池的内阻增大,倍率充电性能降低,放电容量降低。在0.50 P恒功率模式下,相比LiFePO_(4)(2.50~3.65 V),LiMn0.4Fe0.6PO_(4)(2.50~4.30 V)的容量损失可达到17.8%。x=0.4、0.5和0.6时,LiMn_(x)Fe_(1-x)PO_(4)的能量效率分别为95.3%、95.1%和94.8%,低于LiFePO_(4)的96.2%。在45℃、1.00 P的条件下,经过950次循环后,LiMn_(0.6)Fe_(0.4)PO_(4)电池容量保持率较LiFePO_(4)降低约1.7个百分点。电池拆解分析表明,Fe/Mn元素溶解沉积到石墨负极,加速活性Li+的消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磷酸锰铁(LiMn_(x)Fe_(1-x)PO_(4)) 锰铁比 储能电池 电力储能 功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高镍层状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娜 张锟 +8 位作者 田君 梁晓嫱 胡道中 王一拓 佟蕾 徐春常 田崔钧 高洪波 张跃强 《材料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2-73,共12页
高镍层状正极材料LiNi_(x)M_(1-x)O_(2)(x≥0.8,M=Co,Mn,Al等)由于高比容量、高工作电压和低成本,近年来成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EV)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约350 Wh... 高镍层状正极材料LiNi_(x)M_(1-x)O_(2)(x≥0.8,M=Co,Mn,Al等)由于高比容量、高工作电压和低成本,近年来成为混合动力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EV)高能量密度锂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正极材料。电动汽车技术的进步要求锂离子电池具有约350 Wh·kg^(-1)的高能量密度、500 km的续航里程以用于商业应用。然而,高镍层状正极材料的容量快速衰减和结构不稳定性阻碍了其市场化应用。本文总结了高镍层状正极材料性能衰减的根本性问题,通过元素掺杂、元素比例、表层重构、颗粒排布、颗粒间填充、颗粒尺寸和单晶化等方面对改善高镍层状正极材料循环稳定性的最新进展进行了归纳,并指出未来可以尝试元素和结构协同构筑高结构强度高镍正极材料,以从根本上解决其深度脱锂下的结构和热稳定性难题,为高镍层状正极材料提供改性新工艺和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镍层状正极 离子电池 结构稳定性 循环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前体的制备工艺 被引量:2
16
作者 吴剑扬 王汝娜 +5 位作者 陈耀 申兰耀 于永利 蒋宁 邱景义 周恒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5079-5085,共7页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因其高的充放电比容量(270mA·h/g),被认为是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一种关键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前体通常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其性质对最终烧结得到的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共沉淀反应制备...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因其高的充放电比容量(270mA·h/g),被认为是进一步提升锂离子电池能量密度的一种关键材料。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前体通常采用共沉淀法制备,其性质对最终烧结得到的三元正极材料的性能有显著影响。在共沉淀反应制备前体的过程中,氨含量、pH、反应温度、固含量、搅拌速率、杂质等诸多因素共同影响着产物的物理化学性质,增加了合成特定指标三元正极材料的难度。本文探究了具有不同粒径分布,镍含量(镍在镍钴锰三元素中的摩尔分数)分别为88%、90%、92%、94%的高镍三元前体的制备工艺与基本性质。进一步地,选择镍摩尔分数为94%的前体材料,从氨含量、pH及搅拌速率三个方面探究了合成参数对前体产物的影响,发现在相对较低的氨含量、pH以及搅拌速率条件下,更容易制备得到粒径分布均匀、形貌完好的前体,并且得到的三元材料具有更高的放电容量以及首圈库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制备 镍材料 正极 离子电池 工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由乙烯焦油制备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用碳质前驱体的氧化反应机理与反应动力学 被引量:2
17
作者 郭天瑞 陈荣起 +2 位作者 高伟 王艳莉 詹亮 《新型炭材料(中英文)》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54-366,共13页
为了得到优质的碳质前驱体,研究了乙烯焦油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机理及其反应动力学,并制备出高软化点沥青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的包覆改性。根据热重曲线将乙烯焦油的氧化过程分成350−550、550−700和700−900 K三个阶段,并采用质... 为了得到优质的碳质前驱体,研究了乙烯焦油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机理及其反应动力学,并制备出高软化点沥青应用于锂离子电池负极石墨材料的包覆改性。根据热重曲线将乙烯焦油的氧化过程分成350−550、550−700和700−900 K三个阶段,并采用质谱和红外技术对不同反应温度下的尾气成份进行在线分析以揭示乙烯焦油在空气中的氧化反应机理。根据不同反应温度下乙烯焦油与氧气的热失重曲线,整个反应过程被分为4个阶段,进一步利用Coats-Redfern等转化率法分析17种常用反应动力学模型与实验数据的拟合度,筛选出最适宜表达乙烯焦油与氧气的反应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1)在乙烯焦油的氧化过程中,芳香化合物的支链先与氧气反应生成醇类、醛类小分子化合物和含有过氧自由基的芳香化合物,然后含有过氧自由基的芳香化合物进行热缩聚反应形成分子量更大的芳香族化合物;(2)可采用四级反应模型描述乙烯焦油的前3阶段反应动力学,活化能分别为47.33、18.69和9.00 kJ·mol^(−1);可采用三维扩散模型描述第4阶段的反应动力学,其活化能为88.37 kJ·mol^(−1)。(3)经所制沥青包覆改性后,石墨负极循环300圈后的容量保持率由51.54%增长为7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烯焦油 氧化反应机理 反应动力 碳质前驱体 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废旧锂离子电池正极金属材料回收工艺研究进展
18
作者 郑天新 杨宇 霍东兴 《无机盐工业》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8,共8页
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而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也开始大量退役,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环境负担。因此,采用高效、清洁的回收工艺对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 锂离子电池作为储能装置已经被广泛应用于新能源汽车领域。而在全球能源危机和新能源汽车保有量持续增加的背景下,锂离子电池也开始大量退役,给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压力和环境负担。因此,采用高效、清洁的回收工艺对废旧锂离子电池进行处理已经成为国内外学者的研究重点。从废旧锂离子电池前期预处理、正极材料中有价金属浸出、浸出液中有价金属离子分离3个方面对废旧锂离子动力电池的湿法回收处理工艺进行综述。其中浸出工艺包括酸浸、氨浸和生物浸出工艺;浸出液有价金属分离包括离子交换工艺、溶剂萃取工艺、盐析工艺、化学沉淀工艺和电化学工艺。同时也指明了采用湿法回收工艺回收废旧锂离子电池有价金属的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旧离子电池 动力电池 正极材料 有价回收 湿法冶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高镍正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优化 被引量:1
19
作者 吴剑扬 申兰耀 +5 位作者 于永利 王汝娜 蒋宁 杨新河 邱景义 周恒辉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387-1394,共8页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可被用于提高锂离子电池体系的能量。目前研究较多的高镍材料是镍摩尔分数在三元素中占比为80%的LiNi_(0.8)Co_(0.1)Mn_(0.1)O_(2),但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具有更高镍摩尔分数(镍摩尔分数>8... 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具有很高的理论容量,可被用于提高锂离子电池体系的能量。目前研究较多的高镍材料是镍摩尔分数在三元素中占比为80%的LiNi_(0.8)Co_(0.1)Mn_(0.1)O_(2),但是为了追求更高的能量密度,具有更高镍摩尔分数(镍摩尔分数>88%)的超高镍材料也需要被研究。然而,镍含量的提升对材料结构稳定性造成的负面影响阻碍了高镍材料的实际应用。因此,优化高镍材料的制备工艺十分重要。本工作首先制备了镍摩尔分数为88%、90%、92%、94%以及98%的超高镍材料,探究了它们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与电化学性能,验证了镍摩尔分数提升对于材料容量和结构稳定性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地,本工作选取了镍摩尔分数为90%的高镍材料(Ni90),着重探究了烧结温度对其性质的影响,发现Ni90材料颗粒会随着烧结温度的上升而增大,而在750℃的适宜烧结温度下,材料能在结构和颗粒尺寸上达到平衡,得到倍率和循环综合性能最好的Ni90材料。同时,对于不同镍含量的材料,也需要选择适中的温度进行烧结,才能兼顾材料的性能与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化学 制备 镍材料 正极 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绝热量热仪的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测试影响因素研究
20
作者 刘瑞昊 马小乐 +3 位作者 张宇萱 朱曰莹 刘仕强 白广利 《储能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96-1602,共7页
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是评估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的关键参数。虽然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影响这些热物性参数的因素,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电池本身的特性,而对于外部测试条件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则鲜有涉及。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热量热仪的锂离子... 比热容和导热系数是评估锂离子电池热安全性的关键参数。虽然目前已有研究探讨了影响这些热物性参数的因素,但大多数研究集中于电池本身的特性,而对于外部测试条件对这些参数的影响则鲜有涉及。本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绝热量热仪的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测试方法,旨在同步获取锂离子电池的比热容和垂向导热系数。通过调整加热片尺寸和电池的温升速率验证了相关变量对电池热物性参数测试结果的具体影响。研究发现,当电池的温升速率从0.2℃/min增加到0.8℃/min时,电池的平均比热容略有下降,降幅小于1%,而垂向导热系数显著降低。此外,减小加热片尺寸会导致锂离子电池的平均比热容显著减少,并进一步影响了产热功率的测试结果,而垂向导热系数几乎保持不变。基于实验结果分析提出了锂离子电池热物性参数测试条件优化的见解。在保持加热片尺寸不变的情况下,适当提高电池的温升速率有助于提高测试效率,且不会显著影响产热功率的准确性。建议在测试中使用较大尺寸的加热片,并控制适宜的温升速率,以确保热物性参数测试的准确性和可靠性,同时提高热物性参数的测试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绝热量热仪 产热功率 离子电池 比热容 垂向导热系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