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运动伪影校正
1
作者 曾智雄 王永波 +2 位作者 林宗悦 边兆英 马建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22-436,共15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 目的为了去除患者在牙科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扫描过程中发生躯体运动导致的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提出一种基于分段反投影张量退化特征编码的运动伪影校正模型(SBP-MAC)。方法该模型由一个生成器和一个退化编码器构成。将分段有限角度重建的子图像堆叠成张量并作为模型输入;用退化编码器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自适应调制生成器的各级跳跃连接特征,从而指导模型校正不同运动波形导致的伪影;最后设计伪影一致性损失来简化生成器的学习任务。结果该模型能有效地去除运动伪影,提升重建图像质量。在仿真数据上的峰值信噪比提升了8.28%,结构相似度提升了2.29%,均方根误差降低了23.84%;在真实数据上的专家评分最高4.4221(5分制),与所有对比方法之间的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文提出的SBP-MAC模型能够有效提取张量中空间变化的运动信息,实现从张量域到图像域的自适应伪影校正,提升牙科CBCT图像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运动伪影校正 牙科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分段反投影张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评估上颌后牙区施耐德膜增厚与根尖周病变的相关性分析
2
作者 冯博 李凤翔 杜启涛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44-651,共8页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 目的 评估患者上颌窦内衬黏膜上皮,即施耐德膜(SM)增厚的情况及其与上颌后牙区根尖周病变(PAL)的关系,以期为牙源性上颌窦炎的预防和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回顾性分析符合纳入标准的301例患者554个上颌窦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学资料,以确定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的相关性。记录病理性黏膜增厚的病例数,并根据SM增厚的程度与类型进行分类。评估SM增厚与PAL的直径,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及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在上颌后牙区,当患者出现PAL时,SM增厚的检出率高于无PAL,并且PAL与SM增厚之间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程度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CBCT根尖周指数(CBCT-PAI) 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现正相关性,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程度不具有相关性。PAL各项检测指标与SM增厚类型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有PAL的患牙是否进行根管治疗与SM增厚类型之间具有相关性,而PAL直径和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3种不同波及关系与SM增厚类型不具有相关性。结论 上颌后牙PAL与SM增厚密切相关,PAL直径与SM增厚程度呈正相关;有PAL且进行过根管治疗的患牙常见出现SM息肉型增厚,PAL上缘与上颌窦底的波及关系不影响SM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施耐德膜增厚 根尖周病变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在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中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 被引量:11
3
作者 钱军 马芮 +5 位作者 曲妍 邓少纯 段瑶 左飞飞 王亚杰 毋育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76-581,共6页
目的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锥形束CT(CBCT)影像上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7年1月—2021年12月累及单牙根的慢性根尖周炎的CBCT影像,总计49例患... 目的探讨基于卷积神经网络算法的人工智能(AI)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在锥形束CT(CBCT)影像上识别慢性根尖周炎根尖区病变的应用。方法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院第二门诊部2017年1月—2021年12月累及单牙根的慢性根尖周炎的CBCT影像,总计49例患者55个牙位。由5位中级职称的临床医生通过Materialize MimicsMedical软件对慢性根尖周炎病变区域识别并进行手动逐层分割,然后通过AI 3D U-Net网络对病损特征进行深度学习,网络分割结果与手动分割数据的一致性,本研究通过交联比(IOU)、Dice系数、像素精确度(PA)在测试集上进行评价。结果神经网络在测试集的IOU为92.18%,Dice系数为95.93%,PA为99.27%。结论AI和临床医师的慢性根尖周炎病变检出和分割一致性较高,基于本研究深度学习方法的AI系统为下一步检测CBCT图像中的慢性根尖周炎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智能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深度学习 慢性根尖周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儿童埋伏多生牙拔除术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影像学定位的应用进展 被引量:15
4
作者 刘晓华 王恩博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3期295-300,共6页
儿童埋伏多生牙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常导致错畸形,并可伴发囊肿等破坏性病损,临床中多需尽早拔除。在拔除术中,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精确的定位引导下可以正确地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牙槽外科的手术创伤。... 儿童埋伏多生牙影响正常恒牙的萌出,常导致错畸形,并可伴发囊肿等破坏性病损,临床中多需尽早拔除。在拔除术中,埋伏多生牙的准确定位至关重要,在精确的定位引导下可以正确地制定手术方案,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减少牙槽外科的手术创伤。近十几年来,在口腔牙槽外科诊疗中,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可以说是最先进、精准的影像学技术。目前,CBCT是理想的判定埋伏牙位置的技术手段,其提供的三维图像可在不同的轴向观察埋伏牙及其与邻牙的关系,并判断埋伏牙唇腭侧骨板的距离。当前,CBCT在口腔诊疗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并发挥了其独特的优势。本文就CBCT在儿童埋伏多生牙定位的临床应用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埋伏多生牙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牙槽外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在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的测量方法与分型标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5
作者 朱宸佑 邓佳 +4 位作者 干洲杰 刘浏 王天璐 曹聪 屈依丽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8年第1期59-63,共5页
在牙种植领域,拔牙后牙槽骨的形态和尺寸对种植体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牙槽骨壁的高度和厚度是进行种植时重要的参考指标,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常被用于获取牙槽骨的三维图像并进行测量,但由于牙槽骨三维结构较为复杂,形态多样... 在牙种植领域,拔牙后牙槽骨的形态和尺寸对种植体的存活率有较大影响。其中,牙槽骨壁的高度和厚度是进行种植时重要的参考指标,锥形束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常被用于获取牙槽骨的三维图像并进行测量,但由于牙槽骨三维结构较为复杂,形态多样,目前存在不同的测量方法和分型标准。上颌前牙区是进行牙种植手术的常见部位,本文主要综述了上颌前牙区牙槽骨的测量方法与分型标准的作用,为牙科种植手术术前方案设计和临床科研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 上前牙 种植 测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第一磨牙区舌侧凹陷的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张亮亮 张玉昕 +1 位作者 甘抗 朱娟芳 《口腔医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221-226,共6页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凹陷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研究,以减少种植手术过程中发生舌侧骨穿孔的风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107例成人患者的CBCT资料,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截面影像,根据下颌... 目的:通过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对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凹陷的发生率和程度进行研究,以减少种植手术过程中发生舌侧骨穿孔的风险。方法: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107例成人患者的CBCT资料,选取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截面影像,根据下颌第一磨牙区牙槽嵴的形状将下颌第一磨牙区颌骨形态分为凸型(C型)、直型(P型)、凹型(U型);确定每组的发生率,通过选定的解剖标志测量舌侧凹陷的角度、深度,并分析其特征。结果:在107例患者中,下颌第一磨牙区舌侧凹陷(U型)发生率为29.0%,凹陷的平均角度为(57.77±8.68)°;凹陷的平均深度(LCD)为(2.77±0.80)mm;舌侧最凸点(P)到牙槽嵴顶(Vc)和下颌下缘(Vd)的平均垂直距离分别为(11.61±1.73)mm和(15.33±2.65)mm。结论:下颌磨牙区舌侧倒凹的存在为在该区域进行种植手术增加了潜在风险,本研究中下颌第一磨牙缺牙区舌侧倒凹的发生率为29.0%;CBCT影像可以准确描述下颌磨牙区域的解剖特征,为制定种植计划提供重要的参考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第一磨牙 舌侧凹陷 牙槽嵴形态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种植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纹理和几何特征融合的髁突骨微结构分割与预测
7
作者 李文轩 冯斌 +3 位作者 吴福理 金琳筱 汪郡 张伟华 《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40-348,共9页
下颌骨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颞下颌关节炎(TMJOA)患者常发生髁突异常改变,提示TMJOA病变进展.针对现有工作对于髁突骨微结构的研究不深入,预测髁突病变前的形态比较缺乏的问题,提出一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中髁... 下颌骨髁突是颞下颌关节的重要组成部分.颞下颌关节炎(TMJOA)患者常发生髁突异常改变,提示TMJOA病变进展.针对现有工作对于髁突骨微结构的研究不深入,预测髁突病变前的形态比较缺乏的问题,提出一种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BCT)影像中髁突骨微结构分割方法.首先结合髁突的几何特征,通过数据扩充模块增加训练样本数;然后采用边缘提取模块有效地捕捉髁突边界信息,通过纹理特征提取模块获取影像中的纹理特征;最后将边界信息与解码器中得到的特征图进行融合,获得不同尺度的边缘增强区域特征图,增强模型对纹理和边缘的感知.在髁突CBCT数据集上对髁突骨微结构分割的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在髁突骨微结构的分割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皮质部分的分割Dice达到0.901,松质部分的分割Dice达到0.958;在病变前皮质形态预测的实验结果表明,预测结果的Dice值为0.948,验证了该方法比文中对比方法具有更好的性能.所提方法为TMJOA病变的影像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髁突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 骨微结构分割 病变前皮质预测 边缘检测 纹理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矢状骨面型髁突位置的锥形束CT对比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杜凌晨 赵强 +3 位作者 田美玉 衡超 崔雪涛 李卿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382-385,共4页
目的: 比较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受试者的髁突位置,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50例骨性Ⅰ类受试者(A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6岁)和50例骨性Ⅱ类受试者(B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 目的: 比较骨性Ⅰ类和骨性Ⅱ类受试者的髁突位置,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指导。方法 选择50例骨性Ⅰ类受试者(A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18~30岁,平均年龄26岁)和50例骨性Ⅱ类受试者(B组,男24例,女26例,年龄18~28岁,平均年龄25岁)。两组均拍摄锥形束CT(CBCT)并应用相应软件进行测量分析,测量髁突位置相关测量项目。所有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A组和B组双侧髁突位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后间隙与B组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前后间隙比较B组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骨性Ⅱ类受试者相对骨性Ⅰ类受试者髁突位置为居中位偏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Ⅰ类 骨性Ⅱ类 位置 锥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症状及髁突位置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郭美玲 黄臻 +1 位作者 王宠 王予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19-524,共6页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 目的探讨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BSSRO)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症状及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BSSRO术前、术后1个月、术后12个月按Helkimo指数整理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上测量髁突水平位及冠状截面最大径、髁突短轴径、髁突颈部宽度、髁突高度、不同角度(45°、90°、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双侧髁突间距及髁突角度(水平角、垂直角、受力角),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BSSRO术前与术后的Helkimo指数均为Ai、Di 0级或1级,二者之间无差异。与术前相比,术后1个月时髁突水平角、45°及90°下关节间隙宽度增大,135°下关节间隙宽度减小(P<0.05);术后12个月时,除髁突水平角增大(P<0.05)外,其余测量项目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中,BSSRO不会对Helkimo指数为Ai、Di 0级或1级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的TMJ症状及髁突位置产生明显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侧下颌骨升支矢状劈开截骨后退术 骨性Ⅲ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 锥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后牙长期缺失后髁突形态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徐婉君 卢海平 +1 位作者 史秋涛 谷志远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62-165,共4页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对双侧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CBCT图像,应用Mimics 15.0软件测量双侧髁突体积、面积、线距及骨密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 目的采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对双侧髁突形态的影响。方法收集30例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的CBCT图像,应用Mimics 15.0软件测量双侧髁突体积、面积、线距及骨密度,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缺牙侧的髁突体积、髁顶体积及其骨密度明显小于非缺牙侧(P<0.05);髁突横截平面的面积及其骨密度大于非缺牙侧(P<0.05)。结论单侧后牙长期游离缺失后,双侧髁突均发生适应性改建,缺牙侧髁突小于非缺牙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CT 后牙缺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髁突囊样变的锥形束CT影像特点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澍 雷杰 傅开元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498-502,共5页
目的利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观察髁突囊样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囊样变的影像特点并加以分类。方法收集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有囊样变的194例患者,观察并记录囊样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边缘骨白线、周围骨小梁结构、髁突整体骨质... 目的利用口腔颌面锥形束CT观察髁突囊样变的影像学表现,探讨囊样变的影像特点并加以分类。方法收集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影像学表现有囊样变的194例患者,观察并记录囊样变的部位、大小、数量、边缘骨白线、周围骨小梁结构、髁突整体骨质情况。根据髁突整体骨质情况,将髁突囊样变分为Ⅰ型和Ⅱ型,比较其发生的部位、数量、边缘骨白线以及周围骨小梁结构情况。结果 194例患者的198侧关节发现囊样变表现,94例位于左侧关节,96例位于右侧关节,4例位于双侧关节。50.0%(99侧)的囊样变位于髁突前外侧皮质骨下方;囊样变直径最小1.2 mm,最大13.5 mm,平均(3.4±1.5)mm;75.3%(149侧)为单发囊样变;62.6%(124侧)存在完整的骨白线包绕;80.8%(160侧)周围骨小梁结构有骨质硬化。66.7%(132侧)囊样变髁突表现有晚期骨关节病征象,5.1%(10侧)囊样变髁突表现有早期骨关节病征象,28.3%(56侧)髁突除囊样变外无其他明显骨质改变。Ⅰ型和Ⅱ型髁突囊样变在发生部位、数量和周围骨小梁结构方面存在差异,Ⅰ型髁突囊样变较多发和骨质硬化,Ⅱ型髁突囊样变发生于髁突内部或髁突颈部较多。结论Ⅰ型和Ⅱ型髁突囊样变在发生部位、数量和周围骨小梁结构存在不同,这可能与其病因及形成机制不同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囊样变 放射学特征 锥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下颌下腺结石精确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小凤 孙小娟 +2 位作者 乔光伟 周忠伟 兰会霞 《海军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041-1045,共5页
目的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 目的比较X线片、超声、CT、锥形束CT(CBCT)对不同位置下颌下腺结石的检出率,探讨三维可视化技术在下颌下腺结石诊疗中的辅助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1月至2021年3月宁夏医科大学总医院113例下颌下腺结石患者的X线片、超声、CT、CBCT检查资料,比较4种成像方法对不同位置结石的检出率及总检出率。利用Mimics 19.0软件和CBCT数据对结石进行3D重建,从可视化角度观察结石的位置、大小、形态及数目。结果CBCT和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总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98.2%(111/113)vs 95.6%(108/113),P>0.05],但均高于X线片(65.5%,74/113)和超声(73.5%,83/113)的总检出率。超声对导管前、中段结石的检出率最低[分别为63.6%(21/33)、72.2%(26/36)],与CBCT[分别为97.0%(32/33)、100.0%(36/36)]、CT[分别为93.9%(31/33)、97.2%(35/36)]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X线片对导管后段结石的检出率低于超声、CBCT、CT[40.9%(18/44)vs 81.8%(36/44)、97.7%(43/44)、95.5%(42/44),均P<0.01]。将CBCT数据导入Mimics 19.0软件后,成功地对不同大小、形态及数目的下颌下腺结石进行了可视化重建,重建图像清晰,结石与下颌骨的解剖位置关系显示直观。结论CBCT对下颌下腺结石的诊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可替代传统CT进行涎石病诊断。对于双手双合诊未查及但超声提示的导管后段结石,可直接行CBCT检查进行精确诊断;对于导管前、中段结石,可考虑X线片和CBCT检查。可视化技术有助于临床患者宣教及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下腺结石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诊断 数据可视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在髁突肥大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3
作者 陈宇翔 龙星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09年第1期58-60,共3页
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往往依据于对髁突的生长情况的诊断。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作为一种相对于临床检查和传统影像学判断更为精准灵敏的技术,可为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的原理和... 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往往依据于对髁突的生长情况的诊断。放射性核素骨扫描作为一种相对于临床检查和传统影像学判断更为精准灵敏的技术,可为髁突肥大治疗计划的制定提供依据和指导。因此,国内外学者对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的原理和方法、其在髁突肥大诊断与治疗中的作用、其测量值于髁突肥大治疗计划制定中的指导意义和与临床诊断方法的优劣比较等作了大量相关的研究。下面就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该技术的研究成果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射性核素骨扫描技术 单光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 平面闪烁显像技术 单侧肥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临床特征与髁突骨质变化Logistic回归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秦晗 郭少雄 +3 位作者 刘一帆 刘璐 史明月 于世宾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1-246,共6页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CBCT对453例TMD患者行颞下颌关节扫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髁突骨质变化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8岁及有疼痛、张口受限的患者更易出现髁突骨质改变。髁... 目的:探讨颞下颌关节紊乱病患者髁突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特征的关系。方法:用CBCT对453例TMD患者行颞下颌关节扫描,并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髁突骨质变化与临床特征的关系。结果:<18岁及有疼痛、张口受限的患者更易出现髁突骨质改变。髁突骨质正常组(320例)伴发磨牙症的几率高于髁突骨质改变组(133例)。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磨牙症OR值为0.550,疼痛OR值为1.844,张口受限OR值为2.024。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由于磨牙症因素的保护作用,疼痛OR值降至1.791,张口受限OR值降至1.847。结论:发育期及有疼痛、张口受限的TMD患者更易发生髁突骨质改变,磨牙症可能是TMD患者髁突骨质改变发生的保护性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紊乱 颞下颌关节 锥形CT 磨牙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测量舌厚度预测声门暴露困难的有效性 被引量:1
15
作者 丁媛 程菲 +2 位作者 周晗 赵严礼 张铁成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478-481,共4页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测量舌厚度(TT)在预测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声门暴露困难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颌面手术患者97例,男45例,女52例,年龄18~67岁,ASAⅠ或Ⅱ级。术前采用CBCT测量TT,并记录张口度(IID)、BMI、甲颏距离(TMD)、...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测量舌厚度(TT)在预测颌面外科手术患者声门暴露困难的有效性。方法选择择期在全麻下行颌面手术患者97例,男45例,女52例,年龄18~67岁,ASAⅠ或Ⅱ级。术前采用CBCT测量TT,并记录张口度(IID)、BMI、甲颏距离(TMD)、改良Mallampati分级(MMT)。根据全麻诱导时Cormack-Lehane(CL)分级将患者分为两组:喉镜易显露组(E组,CL分级Ⅰ或Ⅱ级,n=86)和喉镜难显露组(D组,CL分级Ⅲ或Ⅳ级,n=11)。分析IID、BMI、TMD、MMT、TT与喉镜暴露的关系,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各项指标预测喉镜显露困难的有效性。结果与E组比较,D组BMI、MMTⅢ、Ⅳ级占比明显升高(P<0.05),TT明显延长(P<0.05),TMD明显缩短(P<0.05)。BMI、TMD、MMT、TT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ROC曲线下面积(AUC)分别为0.690、0.714、0.726、0.797,敏感性分别为36.4%、63.6%、63.6%、81.8%,特异性分别为95.3%、69.8%、76.7%、68.6%。将BMI、MMT、TMD、TT作为模型预测喉镜暴露困难AUC为0.913,敏感性为90.9%,特异性为83.7%。结论CBCT测量TT是预测喉镜暴露困难的独立影响因素,同时纳入BMI、TMD、MMT和TT四个指标的综合模型具有更好的预测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舌厚度 气道评估 声门暴露困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内扫描与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体外精度研究
16
作者 林宇轩 张思慧 陈江 《口腔医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94-600,共7页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口内扫描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一致性,探讨口内扫描替代CBCT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缺失牙位置和种植体数量构建10种牙列缺损树脂模型,术后分别进行口内扫描... 目的:通过体外实验分析口内扫描与锥形束计算机断层扫描(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评估种植体位置的一致性,探讨口内扫描替代CBCT的可行性。方法:根据缺失牙位置和种植体数量构建10种牙列缺损树脂模型,术后分别进行口内扫描(每组4次)和CBCT扫描(每组1次),利用逆向工程软件测量颈部、尖端、深度及角度偏差,分析正确度(n=4)与精密度(n=6)。结果:正确度结果显示,颈部偏差(0.174±0.080)mm,尖端偏差(0.310±0.098)mm,深度偏差(0.131±0.077)mm,角度偏差(1.311±0.486)°;除深度偏差外(P>0.05),其余偏差随种植体数量增加显著增大(P<0.05)。精密度结果显示,游离端组偏差显著高于非游离端组(P<0.05)。结论:利用口内扫描评估种植体位置可能是评估手术规划精度,避免术后CBCT扫描的有效替代方案,但需进一步临床验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腔种植 口内扫描 锥形计算机断层扫描 精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正畸对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被引量:12
17
作者 郭美玲 黄臻 +1 位作者 王宠 王予江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17-421,共5页
目的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检查并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测量髁... 目的探讨术前正畸对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颞下颌关节(TMJ)的影响。方法选取24例行正畸-正颌联合治疗的骨性Ⅲ类错(牙合)患者,分别在术前正畸完成前后检查并记录关节症状,并行锥形束CT(CBCT)扫描,在三维方向测量髁突各径值(d)、髁突高度(h)、不同角度下关节间隙(L)、双侧髁突间距(R)及各髁突角度值,比较和分析不同时期TMJ症状及骨性结构的变化情况。结果术前正畸前后关节症状无明显改变;颞下颌关节骨性结构在三维方向上的各测量指标均无显著变化(P>0.05)。结论在正畸-正颌联合治疗过程中,术前正畸不会对患者TMJ产生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术前正畸 骨性Ⅲ类错(牙合) 颞下颌关节 锥形C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颌Le Fort 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何伟 谢晓艳 +3 位作者 王兴 王晓霞 傅开元 李自力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829-833,共5页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 目的:研究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术(bilateral sagittal split ramus osteotomy,BSSRO)对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髁突位置的影响。方法:对符合纳入标准的19名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的颞下颌关节间隙及髁突位置进行回顾性研究。所有患者分别于上颌Le FortⅠ型截骨及BSSRO术前1周内(T1)、术后1周内(T2)、术后3个月(T3)及术后6∽14个月(T4),行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计算机断层(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扫描。在经过轴位断面上髁突最大内外径中点并与髁突最大内外径垂直的斜矢状断面上,按照Kamelchuk法测量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计算髁突位置参数,计算髁突在关节窝中位于前位、中位及后位等3种不同相对位置的分布比例,并对不同时期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T2时期双侧颞下颌关节前间隙、后间隙及上间隙[右侧:(2.78±1.23)mm、(2.47±0.89)mm、(3.07±0.85)mm;左侧:(2.93±0.83)mm、(2.69±1.14)mm、(3.44±1.16)mm]分别与T1[右侧:(1.81±0.95)mm、(1.65±0.55)mm、(2.13±0.52)mm;左侧:(2.12±1.05)mm、(1.79±0.59)mm、(2.15±0.93)mm]、T3[右侧:(2.08±1.25)mm、(1.79±0.68)mm、(1.80±0.76)mm;左侧:(2.05±0.75)mm、(1.99±0.94)mm、(2.14±0.71)mm]及T4[右侧:(1.94±0.77)mm、(1.81±0.69)mm、(2.05±0.69)mm;左侧:(1.89±0.69)mm、(1.80±0.61)mm、(2.19±0.75)mm)]时期比较,均增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1、T3及T4期双侧关节各间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位置参数及髁突相对位置分布比例在各时期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结果提示,T2时期髁突向下移动,但在T3时期髁突位置恢复至与术前一致的位置,并在T4时期保持稳定状态。结论:骨性Ⅲ类错畸形患者在行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截骨术及BSSRO术后,短期内髁突的位置可发生显著改变,但可逐渐恢复至术前髁突的位置并保持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截骨术 Le FORT 下颌骨 错[牙合] 安氏Ⅲ类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改建的三维影像评价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硕 刘筱菁 +4 位作者 李自力 梁成 王晓霞 傅开元 伊彪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703-707,共5页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 目的:评价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方法:回顾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颌面外科接受手术的下颌后缩畸形患者18例,基于术前及术后1年双侧颞下颌关节锥形束CT(cone-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数据进行髁突三维分割及重建,并将术前和术后1年的髁突影像进行配准,通过三维色谱分析评价髁突形态的三维变化。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对获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前与术后1年髁突表面平均距离的均方根为(0.37±0.11)mm,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髁突表面骨改建的分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吸收主要发生在髁突后斜面,骨沉积主要发生在前斜面。结论:基于CBCT数据的三维影像重叠法表明,下颌后缩畸形患者正颌外科术后髁突形态发生了改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颌后缩 下颌 正颌外科 计算机体层摄影术 成像 三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锥形束CT在颞下颌关节结构定量研究中的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姚君 刘从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期52-56,共5页
颞下颌关节(TMJ)位置深,结构复杂,锥形束CT(CBCT)可为研究其形态和功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在三维图像和二维断层片上,患者头位的变动可能导致解剖标志点不在同一个切面上,但观察者仍可通过读片确定其标志点。CBCT可以从冠状位、矢状位和... 颞下颌关节(TMJ)位置深,结构复杂,锥形束CT(CBCT)可为研究其形态和功能提供丰富的信息。在三维图像和二维断层片上,患者头位的变动可能导致解剖标志点不在同一个切面上,但观察者仍可通过读片确定其标志点。CBCT可以从冠状位、矢状位和横断位来显示颞下颌关节结构,获得不同方位的关节间隙;可以对TMJ髁突的水平角、高度、半径、体积和表面积等进行测量,从而了解髁突的形态;可以最小的失真度提供颞下颌关节髁突骨组织的三维图像,有利于临床对TMJ髁突骨改变的分析;可以有效地测量关节窝顶的骨厚度以及TMJ结节的高度、关节结节斜度等。总之,CBCT可以明显提高临床对颞下颌关节疾病的诊断能力,切实地指导临床对其进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锥形CT 颞下颌关节 关节间隙 关节窝 关节结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