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5
1
作者 郝素平 王伟 李生文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148-1152,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5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1、4、8、12周时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 目的 探讨血清总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和β-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β-CTX)联合检测对早期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临床价值。方法 测定156例四肢长骨骨折患者术后1、4、8、12周时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根据骨折愈合情况将患者分为延迟愈合组(30例)和正常愈合组(126例),比较两组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影响因素,并采用ROC曲线分析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对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早期预测效能。结果 两组骨折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呈升高趋势,在治疗后8周达高峰,随后下降。骨折术后4、8、12周时,延迟愈合组血清PINP和β-CTX水平均低于正常愈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是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独立危险因素(P <0.05)。ROC曲线显示,术后血清PINP和β-CTX联合检测预测长骨骨折延迟愈合的ROC曲线下面积(AUC)为0.861(P <0.05)。结论 术后血清PINP和β-CTX水平与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密切相关,二者联合检测有助于早期预测四肢长骨骨折延迟愈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迟愈合 转化标志物 氨基端前 β-Ⅰ交联羧基末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血清骨碱性磷酸酶检测在实体瘤骨转移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1
2
作者 胡晓晔 邹青峰 +2 位作者 金川 李卫东 陈文晟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4期2539-2542,共4页
目的:检测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水平,评价其在实体瘤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住院化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32例。在治疗前... 目的:检测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尿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水平,评价其在实体瘤骨转移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7年10月至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住院化疗的实体瘤骨转移患者32例。在治疗前后分别以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BALP。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实体瘤骨转移患者基线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成正相关,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治疗3个月时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5例降至正常,9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比89%(P=0.039);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比90%(P=0.038)。uNTX/Cr,sBALP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骨代谢标记物uNTX、sBALP在恶性肿瘤骨转移的诊断,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 氨基末端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冠心病患者血清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的表达变化及临床意义 被引量:18
3
作者 邓意 陈立珩 +7 位作者 王先宝 宋旭东 凌苑娜 陈爱华 杨平珍 郭敬宾 阙冬冬 陈贵明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506-510,共5页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MMP-2、MMP-9相关性,及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3年10月-2014年03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3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9例,不... 目的:检测冠心病患者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ICTP)的水平变化,探讨其与MMP-2、MMP-9相关性,及在冠心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纳入2013年10月-2014年03月在我院门诊和住院的冠心病患者103例,其中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39例,急性心梗(AMI)患者25例,选取38名非冠心病患者为对照组(Control, C)。留取研究对象5 ml静脉血,用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静脉血清(基质金属蛋白-2)、MMP-9、ICTP水平,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 SAP与C组比较,血清MMP-2,MMP-9,ICTP水平稍增高,P〈0.05。UA组与SAP组、C组比较血清MMP-2、MMP-9、ICTP水平升高,P〈0.05。AMI组与SAP组及C组比较,血清MMP-2、MMP-9、ICTP升高,P〈0.05。AMI组与UA组比较,血清MMP-2、MMP-9、ICTP均无显著差异,P〈0.05。ICTP与MMP-2、MMP-9都具有正相关性(P〈0.05);与斑块纤维组成比例呈负相关,与脂质比例呈正相关(P〈0.05)。结论冠心病患者血清ICTP水平升高可提示粥样斑块的不稳定性,与MMP-2水平相关,可作为无创性的ACS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心病 羧基末端 基质金属蛋白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男性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骨钙素、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与骨密度的关系 被引量:14
4
作者 刘丽君 罗湘杭 +4 位作者 廖二元 伍贤平 谢辉 曹行之 贺佩祥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11期783-787,768,共6页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与BM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0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 目的探讨男性人群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与BMD的相互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309名20-80岁男性志愿者的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血清骨钙素(sOC)和血清Ⅰ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用DEXA(双能X线吸收法)测定腰椎正位(AP)L1-L4总体、腰椎侧位、股骨颈、Wards区(华氏区)及髋部总体的面积BMD。结果(1)直线相关分析显示,sOC、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呈负相关,r分别为-0.007,-0.100。BAP与腰椎正位总体、腰椎侧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负相关,r分别为-0.190、-0.087、-0.175、-0.128、-0.128(P〈0.05)。(2)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的影响后,sOC和各部位BMD相关性消失;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相关性仍存在,r分别为-0.164、-0.171、-0.148、-0.191、-0.105(P〈0.05)。(3)以50岁为切点,将所有样本按年龄分两段,偏相关分析显示50岁以前sOC、sNTX和BAP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50岁以后除腰椎侧位外,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负相关,偏相关系数分别为-0.206、-0.256、-0.183、-0.126(P〈0.05)。sOC与各部位BMD无显著相关,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显著负相关,偏相关系数为-0.202(P〈0.05)。(4)按BMD分组,方差分析显示50岁以上年龄匹配男性骨质疏松组BAP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5)分别以各部位BMD为应变量,年龄、BMI、吸烟(每日吸烟数量×烟龄)、BAP、sOC和sNTX为自变量,进行多元逐步线性回归分析。年龄、体重指数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决定因子;吸烟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BAP为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其BMD变化的百分数分别为16.5%、18.0%、13.4%、10.8%。(P均〈0.05);sNTX为腰椎正位总体BMD的独立决定因子,解释腰椎正位总体BMD变化的15.7%。结论(1)校正年龄、体重指数和吸烟后,50岁以上男性BAP与腰椎正位总体、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sNTX与腰椎正位总体BMD均呈负相关,BAP与sNTX均为50岁以上男性BMD的独立决定因子。(2)50岁以上男性骨质疏松组BAP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与低骨量组,NTX高于正常对照组,较高的骨代谢转换水平与较低的BMD相关联。(3)年龄、体重指数与吸烟均为各部位BMD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钙素 氨基末端 密度 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末端肽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病情活动和骨丢失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李姝玉 朱琦 +1 位作者 姜婷 周嘉陵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248-251,254,共5页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末端肽(ⅠCTP)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和骨丢失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125例RA女性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定量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ⅠCTP、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区)β降解产物(β-CTX)... 目的探讨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末端肽(ⅠCTP)在评价类风湿关节炎(RA)病情活动和骨丢失中的重要意义。方法对125例RA女性患者血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定量检测血清骨代谢指标ⅠCTP、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C区)β降解产物(β-CTX)、Ⅰ型原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的浓度,使用DAS28评估RA患者疾病活动指数,影像学sharp评分评估骨侵蚀与狭窄程度,用双能X线吸收仪测定骨密度,并了解患者服用糖皮质激素情况。结果 RA疾病活动组ⅠCTP值明显高于RA疾病稳定组(P<0.01),在排除了糖皮质激素的影响后,差异仍显示有统计学意义。并且血清ⅠCTP值与局部骨侵蚀、狭窄评分呈正相关,与RA全身骨密度无相关性,而血清β-CTX值与全身骨密度呈负相关,与局部骨侵蚀、狭窄评分无相关性。结论Ⅰ型胶原吡啶交联末端肽(ⅠCTP)是评价RA病情活动及局部骨丢失的有效辅助诊断指标,临床观察到ⅠCTP值明显升高时应积极使用RA病情控制药物以防治进一步关节骨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风湿关节炎 i型吡啶交联末端 密度 DAS28 Sharp评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龄男性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的独立相关因素 被引量:5
6
作者 边平达 寿张轩 +2 位作者 李秀央 应奇峰 陈锦平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4-569,共6页
目的探讨高龄(≥80岁)男性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对423例高龄男性进行伴随疾病和生活方式的调查,并进行骨代谢、血生化、性激素和贫血等指标的检测,运用多元回... 目的探讨高龄(≥80岁)男性血清Ⅰ型胶原C-末端肽交联(C-terminal 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的独立相关因素。方法对423例高龄男性进行伴随疾病和生活方式的调查,并进行骨代谢、血生化、性激素和贫血等指标的检测,运用多元回归分析方法筛选高龄男性血清CTX的独立相关因素。结果高龄男性血清CTX的独立相关因素包括甲状旁腺素(β=1. 281,P=0. 001)、喝牛奶(β=-45. 882,P=0. 016)、雌二醇(β=-2. 306,P=0. 003)、服用钙剂(β=-64. 244,P=0. 008)、叶酸(β=-3. 719,P=0. 033)、室外运动(β=-53. 059,P=0. 028)和血钠(β=7. 421,P=0. 029)。结论降低血清甲状旁腺素和血钠水平,提高血清叶酸水平,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可能是降低高龄男性血清CTX水平的重要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末端交联 甲状旁腺素 血钠 高龄 男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周炎临床检测指标与龈沟液Ⅰ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的关系 被引量:7
7
作者 薛毅 吴仲寅 +1 位作者 赵进 李凤和 《实用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23-226,共4页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I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CTX)水平与常用牙周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牙周病患者60例的77颗牙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龈沟液中CTX水平,并对临床牙周检查... 目的:探讨龈沟液中I型胶原羧基端交联肽(C-terminal telopeptides of type I collagen,CTX)水平与常用牙周炎临床检测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选择就诊牙周病患者60例的77颗牙齿,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其龈沟液中CTX水平,并对临床牙周检查的常用几个指标菌斑指数(PL)、牙龈指数(GI)、牙周袋探诊深度(PD)、附着丧失(AL)进行记录,用SPSS 11.0软件秩和检验分析各指标与龈沟液中CTX的相关性。结果:PL、GI、PD、AL与龈沟液中CTX浓度的Sperman秩相关系数分别为0.386(P<0.01),0.366(P<0.05),0.382(P<0.05)和0.314(P<0.05)。结论:龈沟液中CTX浓度与PL、GI、PD、AL成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牙周炎 龈沟液(GCF) i型羧基交联(CTX) 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量减少人群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水平对FRAX~评估骨折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4
8
作者 王福斌 陈剑明 王娜 《中华骨质疏松和骨矿盐疾病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560-563,共4页
目的评价低骨量人群不同水平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下FRAX~系统对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 目的评价低骨量人群不同水平血清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Beta C-terminal crosslinked telopeptides of typeⅠcollagen,β-CTx)下FRAX~系统对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风险的预测价值。方法收集2014年12月至2017年12月就诊的骨量减少的女性患者,根据β-CTx水平分为>472. 97 pg/m L组和<472. 97 pg/m L组,借助FRAX~评估系统,测算每例患者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的可能性,对比分析两组间的差异。结果β-CTx>472. 97 pg/m L组10年发生髋部骨折概率和主要部位骨质疏松性骨折概率分别为(5. 64±3. 18)%和(1. 79±1. 58)%,β-CTx<472. 97 pg/m L组分别为(4. 37±2. 94)%和(1. 21±1. 33)%,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 13,P <0. 05; t=2. 03,P <0. 05)。结论高β-CTx组患者未来10年骨折风险可能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Ⅰ羧基β特殊序列 代谢标志物 FRAX系统 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年龄段健康人群骨代谢指标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的特点分析 被引量:12
9
作者 庄铭城 王小燕 林泽伟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268-272,共5页
目的确定健康中国人群中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type Ⅰ procollagen propeptide,PⅠNP)的年龄和性别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采用骨密度测定法测定骨密度正常的中国人群599份血清,建立参考区间。年龄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 目的确定健康中国人群中Ⅰ型前胶原N末端前肽(type Ⅰ procollagen propeptide,PⅠNP)的年龄和性别特异性参考区间。方法采用骨密度测定法测定骨密度正常的中国人群599份血清,建立参考区间。年龄组分为20~29岁、30~39岁、40~49岁、50~59岁、≥60岁。结果在划分中国男性和女性人群的年龄组时,不同年龄组的总PINP存在显著差异。在男性人群中,PⅠNP水平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然后在中年后保持稳定。在女性人群中,与男性人群相似的下降趋势与50~59岁年龄组的急剧增加相似。结论本研究初步建立了具有正常骨密度的中国男性和女性人群与年龄相关的PⅠNP参考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作用 片段 N-末端 参考值 代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密度和骨代谢指标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1
10
作者 张瑾 邓敬兰 +3 位作者 欧阳巧洪 刘加昌 韩翠华 刘青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3期319-320,324,共3页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放射免疫方法,对252例中老年志愿者不同部位的BMD及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含... 目的探讨骨密度(BMD)和骨代谢指标在原发性骨质疏松症的诊治过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XR36型双能X线骨密度仪和放射免疫方法,对252例中老年志愿者不同部位的BMD及血清骨钙素(BGP)、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①无论是对照组还是骨质疏松组(OP),老年男性BMD均明显高于老年女性BMD,其差异具有非常显著性(P<0.01);②OP组的BGP值明显低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OP组的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而血清Ⅰ型胶原交联羧基末端肽(ICTP)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联合检测BGP、PINP和ICTP水平可直接反映骨胶原合成和降解状态,对于判断老年OP的进程以及指导OP的用药有着重要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发性质疏松症 密度 代谢指标 发性质疏松症 双能X线密度仪 代谢指标 交联羧基末端 血清钙素 患者 放射免疫方法 对照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视黄醇结合蛋白4与2型糖尿病骨代谢的关系 被引量:1
11
作者 叶爱玲 张红 +1 位作者 彭依群 廖二元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7-20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2型糖尿病(T2DM)骨转换指标骨钙素(OC)、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顶端肽(CTX)及骨密度(BM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28例门诊初诊T2DM患者及同期门诊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组46例和... 目的:探讨血清视黄醇结合蛋白4(RBP4)与2型糖尿病(T2DM)骨转换指标骨钙素(OC)、Ⅰ型胶原C-末端交联顶端肽(CTX)及骨密度(BMD)水平的相关性。方法:128例门诊初诊T2DM患者及同期门诊或体检中心健康体检者,其中正常葡萄糖耐量(NGT)组46例和T2DM组82例,进一步分男女亚组(M-NGT,F-NGT,M-T2DM,F-T2DM)。ELISA测定血清中RBP4,OC,CTX水平;双能X线骨密度仪(DXA)测定各部位BMD。结果:T2DM组无论男性或女性,lnRBP4与lnCTX均存在显著正相关(M-T2DM,r=0.564,P<0.01;F-T2DM,r=0.386,P=0.018),与lnOC不相关;校正年龄、吸烟、血肌酐清除率(CCr)、腰臀比后,M-T2DM的正相关仍显著(r=0.536,P<0.01),而F-T2DM组lnRBP4与lnCTX相关性消失(r=0.317,P=0.072)。NGT组,lnRBP4与lnOC及lnCTX无相关性;无论NGT组还是T2DM组,lnRBP4与各部位BMD均不相关。结论:T2DM患者的血清RBP4可能与骨代谢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视黄醇结合蛋白4 钙素 C-末端交联顶端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补肾通络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模型Wnt信号通路及骨硬化蛋白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凌家艳 薛莎 +2 位作者 马威 杨文强 沈霖 《医药导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0期1429-1434,共6页
目的探讨补肾通络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法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补肾通络方大剂量组、补肾通络方小剂量组、雌激素组,每组8只,同时设置假手术组8只作为对照,各组分别给予相... 目的探讨补肾通络方对去卵巢大鼠骨质疏松症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卵巢切除法复制绝经后骨质疏松大鼠模型,随机分为模型对照组、补肾通络方大剂量组、补肾通络方小剂量组、雌激素组,每组8只,同时设置假手术组8只作为对照,各组分别给予相应的药物灌胃。给药12周后检测大鼠血清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INP)、Ⅰ型胶原羧基端肽β特殊序列(β-CTX),股骨骨密度(BMD)。采用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化和RT-PCR检测股骨中β-catenin、Wnt3a、sclerostin蛋白及mRNA表达水平。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补肾通络方大、小剂量组PINP增高(P<0.01),β-CTX明显降低(P<0.01),骨密度升高。补肾通络方大、小剂量组Wnt3a、β-catenin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增高(P<0.01),sclerostin蛋白和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结论补肾通络方能抑制sclerostin表达,调控Wnt3a表达增高,从而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发挥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补肾通络方 质疏松症 氨基端前 羧基β特殊序列 Wnt/β-catenin信号 硬化蛋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血清胶原降解成分的变化及其意义 被引量:1
13
作者 舒平 刘迪 周惠云 《中国心血管杂志》 2005年第3期183-185,共3页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胶原降解产物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ACS患者6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8例及正常人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Ⅰ和Ⅲ型胶原... 目的探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患者血清胶原降解产物水平与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ACS患者63例[其中急性心肌梗死(AMI)29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P)34例]、稳定型心绞痛(SAP)患者38例及正常人20例。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Ⅰ和Ⅲ型胶原羧基末端终肽(ⅠCTP、ⅢCTP)、Ⅳ型胶原(Ⅳ-C)、层粘连蛋白(LN)。结果ACS组患者的血清ⅠCTP、ⅢCTP、ⅣC、LN浓度明显高于SAP组及正常组(P<0.001),其中AMI组较UAP组更高,但无显著差异。结论ACS患者的血清胶原降解产物明显升高,可以作为判断斑块不稳定性的生化标记物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 羧基末端 层粘连蛋白 ACS 血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型糖尿病患者N-MID和β-CTX与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4
作者 安娜 纪丽慧 +3 位作者 孟海燕 王凌云 黄莹 宗桂芝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1591-1595,1605,共6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形成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molecular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N terminal,N-MID)和骨吸收指标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骨形成指标骨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molecular fragment of osteocalcin N terminal,N-MID)和骨吸收指标I型胶原羧基端肽交联(β-cross-linked C-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β-CTX)与骨密度之间的关系。方法将233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双能X线检测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检查结果分为3组,骨量正常组103例,骨量减少组106例,骨质疏松组24例。记录其性别、年龄、糖尿病病程、血压等一般资料,检测甘油三酯(triglyceride,TG)、总胆固醇(cholesterol,TC)、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 glucose,FPG)、糖化血红蛋白(glycosylated hemoglobin,HBA_1C)、空腹胰岛素(fasting insulin,FINS)、血钙(blood calcium,Ca)、血磷(phosphate,P)、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甲状旁腺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N-MID、β-CTX等生化指标,并进行组间比较及相关分析。结果年龄(age)在三组间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男女构成比、糖尿病病程、SBP、DBP、TC、LDL-C、HDL-C、TG、FPG、GSP、HBA_1C、FINS、C-肽、CRP、HCY、ACR、Ca、P、ALP、血清25(OH)D_3在三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β-CTX、N-MID、PTH在三组间比较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骨量异常与否与年龄、β-CTX、N-MID成正相关关系(P<0.05),与血清25(OH)D_3、PTH均无相关关系(P>0.05);血清25(OH)D_3与PTH成负相关关系(P<0.05),PTH与β-CTX、N-MID成正相关关系(P<0.05),β-CTX与N-MID成正相关关系(P<0.05)。结论 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症的研究对象骨形成与骨吸收均增高,处于高骨转换水平,破骨细胞活性增强,骨吸收强于骨形成。测定N-MID、β-CTX的浓度可以了解骨代谢、评估骨转换,对早期诊断骨质疏松症提供重要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质疏松 羧基交联 钙素N端中分子片段 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缓释微球对2型糖尿病GK大鼠种植体周围骨形成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于淼 惠新民 +3 位作者 王峰 张宁 张和鹏 宋应亮 《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260-264,361,共6页
目的评估重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rIGF-1)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对2型糖尿病GK大鼠种植体周围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GK大鼠进行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加载包裹rrIGF-1的PLGA缓释微球(治疗组... 目的评估重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rrIGF-1)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PLGA)缓释微球对2型糖尿病GK大鼠种植体周围骨形成的影响。方法将20只雄性GK大鼠进行糖尿病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加载包裹rrIGF-1的PLGA缓释微球(治疗组,n=10)和加载包裹与rrIGF-1等量安慰剂的PLGA缓释微球(糖尿病组,n=10)处理,再以10只未做处理的SD大鼠作为对照组。在所有大鼠胫骨内植入种植体,治疗组和糖尿病组大鼠同时分别加载等量相应种类的PLGA缓释微球。术后4、5、8周在种植体周围局部采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骨钙素(OCN)、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LP)及I型前胶原羧基前肽(PICP)含量。结果种植体植入术后4周,糖尿病组和治疗组的血清OCN、B-ALP和PIC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术后5周,糖尿病组的OCN和B-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均<0.05),糖尿病组和治疗组的PICP水平也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的OCN水平明显高于术后4周(P<0.05),对照组的PICP水平则明显低于术后4周(P<0.05);术后8周,糖尿病组大鼠的OCN和B-AL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P均<0.05),糖尿病组和治疗组大鼠的血清PICP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rrIGF-1 PLGA缓释微球局部加载可促进GK大鼠种植体周围骨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大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聚(乳酸-羟基乙酸)共聚物 2糖尿病 GK大鼠 钙素 特异性碱性磷酸酶 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硬化蛋白、PINP、CTX与骨密度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6
16
作者 程力 常九州 周卫东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874-878,883,共6页
目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水平,探讨SO与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tide,PINP)、Ⅰ型胶原C端肽(type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 目的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血清骨硬化蛋白(sclerostin,SO)水平,探讨SO与Ⅰ型前胶原氨基末端(N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tide,PINP)、Ⅰ型胶原C端肽(typeⅠcollagen carboxyterminal peptide,CTX)、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的关系。方法比较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骨质疏松症组、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3组间年龄、绝经年限、糖尿病病程、体重指数、股骨颈及平均腰椎BMD、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25-(OH)D3、SO、PINP、CTX各指标的差异,并做SO与上述指标的单因素相关性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 (1)骨质疏松症组年龄、绝经年限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均=0.000),低骨量组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09、0.002);(2)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25-(OH)D3缺乏113例(90.4%);(3)骨质疏松症组SO、PINP水平显著高于低骨量组、骨量正常组(P=0.000),低骨量组SO水平明显高于骨量正常组(P=0.045);(4)SO与PINP、年龄、绝经年限正相关(r=0.978、0.194、0.205),与股骨颈BMD、平均腰椎BMD、体重指数负相关(r=-0.518、-0.349、-0.249),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SO与PINP呈正相关(β=7.015,P=0.000)、与股骨颈BMD呈负相关(β=-11.245,P=0.023)。结论 (1)绝经后2型糖尿病合并骨质疏松者SO水平明显增高,与PINP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股骨颈BMD呈显著负相关;(2)25(OH)D3在绝经后2型糖尿病患者中普遍缺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糖尿病 硬化蛋白 氨基末端(N端)前 C端 密度 质疏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赵氏雷火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骨钙素及PICP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7
17
作者 方振伟 王野 张兰 《辽宁中医杂志》 CAS 2018年第6期1254-1256,共3页
目的:探讨赵氏雷火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CP)表达及中医临床症状影响。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灸疗组、灸药组及药物组,分别以赵氏雷火灸疗法、赵氏雷火灸疗法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法及鲑鱼... 目的:探讨赵氏雷火灸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患者血清骨钙素、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CP)表达及中医临床症状影响。方法:将69例患者随机分为灸疗组、灸药组及药物组,分别以赵氏雷火灸疗法、赵氏雷火灸疗法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法及鲑鱼降钙素鼻喷法,治疗周期12周。观察比较治疗前后3组患者临床症状积分、检测骨钙素及PICP表达。结果:治疗12周后,3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灸疗组及灸药疗组明显低于药疗组(4.21±1.39、3.03±1.26 VS 6.35±2.11,P〈0.01),灸药疗组低于灸疗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BGP值较前升高,灸疗组及灸药组明显高于药疗组(7.83±0.25、8.01±0.28 VS 6.53±0.11,P〈0.01),灸药组高于灸疗组(P〈0.05);3组治疗后血清BGP值较前升高,灸疗组及灸药组明显高于药疗组(175.21±67.11、191.87±76.89 VS 150.72±65.30,P〈0.01),灸药组高于灸疗组(P〈0.05)。结论:赵氏雷火灸疗法配合鲑鱼降钙素鼻喷法能明显改善血清骨钙素及血清Ⅰ型前胶原羧基肽(PICP)表达及中医临床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疏松症 赵氏雷火灸 钙素 血清Ⅰ羧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的变化及其机制 被引量:7
18
作者 张崇林 郑陆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55-560,共6页
目的:建立过度训练大鼠模型,并研究其骨量变化及机制。方法:将225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120只和对照组105只。运动组和对照组大鼠各随机分成7组。运动组大鼠进行17周的跑台训练。动态观察体重、血红蛋白(Hb)、血清雌二醇(E2)... 目的:建立过度训练大鼠模型,并研究其骨量变化及机制。方法:将225只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运动组120只和对照组105只。运动组和对照组大鼠各随机分成7组。运动组大鼠进行17周的跑台训练。动态观察体重、血红蛋白(Hb)、血清雌二醇(E2)变化作为造模监控指标;检测骨密度(BMD)、血清骨I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PINP)、骨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ICTP)、基质金属蛋白酶8(MMP-8)含量的变化,探讨骨量变化及其机制。结果:在持续17周的跑台训练中,体重、Hb、E2显著性降低,符合过度训练的表现;BMD降低,血清PINP变化不明显,血清ICTP显著性升高,血清MMP-8显著性升高。结论:通过17周的跑台训练成功建立了过度训练动物模型;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MMP-8升高,骨分解代谢增强,是过度训练导致低骨量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密度 过度训练 代谢 血清骨i氨基端延长 骨i型胶原羧基末端肽交联 基质金属蛋白酶8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代谢标志物CTx、OST、BAP和PINP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 被引量:16
19
作者 赵晖 王智煜 +4 位作者 杨玉妹 郑研 宁琳琳 李洪涛 姚阳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469-473,480,共6页
背景与目的:肿瘤骨转移时细胞因子作用于成骨和破骨细胞,破坏正常的骨代谢机制,导致骨代谢指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以期寻找较为可靠的临床随访指标。方法:收集51... 背景与目的:肿瘤骨转移时细胞因子作用于成骨和破骨细胞,破坏正常的骨代谢机制,导致骨代谢指标在恶性肿瘤骨转移中发生变化。本研究旨在探讨骨代谢标志物在乳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中的变化,以期寻找较为可靠的临床随访指标。方法:收集51例乳腺癌骨转移患者,47例乳腺癌无骨转移患者及44例正常对照者的血清,采用放射免疫法和酶联免疫分析方法检测血清中Ⅰ型胶原羧基末端肽(β-C-terminaltelopeptide of typeⅠcollagen,CTx)、骨钙素(osteocalcin,OST)和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specificalkaline phosphatase,BAP)及Ⅰ型胶原氨基端前肽(procollagen typeⅠN-terminal propeptide,PINP)的数值。结果:在乳腺癌骨转移组,CTx、OST、BAP和PINP的数值较对照组明显升高。各骨代谢指标与骨破坏性质、骨转移数量无明显相关。乳腺癌骨转移患者中位总生存时间为42.90个月,95%CI为38.02~47.78个月。中位骨转移发病时间(自确诊乳腺癌起)为63.65个月,95%CI为37.26~90.43个月。结论:CTx、OST、BAP和PINP的数值在乳腺癌骨转移组中明显升高,可作为临床随访的参考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转移 钙素 碱性磷酸酶 氨基末端 羧基末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疗效分析及骨代谢标记物的研究 被引量:34
20
作者 胡晓晔 邹青峰 +3 位作者 金川 李卫东 陈文晟 马磊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343-1346,共4页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以及骨代谢标记物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变化,评价其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肺... 目的观察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治疗肺癌骨转移的临床疗效,以及骨代谢标记物尿I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uNTX)及血清骨碱性磷酸酶(sBALP)变化,评价其在肺癌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2007年2月~2009年1月广州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内二科肺癌骨转移患者32例。唑来磷酸4 mg,每3周1次,含铂方案化疗,每3周1疗程。在治疗前后分别以ELISA、小麦菌凝集素沉淀法测定uNTX、sBALP。随访骨相关事件(SREs)及生存状况。结果治疗后疼痛程度减轻,镇痛药用量减少,与治疗前相比差异显著(P=0.01);治疗期间无骨相关事件发生;治疗前后血钙、血肌酐水平无明显变化;11例患者发生了14人次可能与唑来膦酸相关的不良事件。基线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其浓度与骨转移负荷成正相关,与疼痛强度无显著相关。治疗3个月时uNTX/Cr及sBALP水平明显降低,而放射性核素全身骨显像(ECT)尚无明显改变;32例患者中,24例基线uNTX/Cr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5例降至正常,9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3%比89%(P=0.039);26例基线sBALP水平高于正常,治疗后16例降至正常,10例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两者骨相关事件发生率为50%比90%(P=0.038)。uNTX/Cr,sBALP水平对生存率的影响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唑来膦酸联合化疗是肺癌骨转移的有效治疗方式,安全性和耐受性良好。尿NTX、血清BALP在肺癌骨转移的诊断及对治疗反应的监测及骨相关事件的预测方面有一定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肺癌转移 氨基末端 碱性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