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比较研究 被引量:23
1
作者 江东 敖英芳 +5 位作者 谢兴 龚熹 陈连旭 罗浩 王永健 余家阔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12期1091-1095,共5页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移植物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7月,61例ACL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BPTB重建ACL手术,按...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移植物双束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的中期临床效果。方法 2003年7月~2007年7月,61例ACL断裂患者接受关节镜下BPTB重建ACL手术,按术式和移植物分为3组:异体BPTB双束组(20例),异体BPTB单束组(21例),自体BPTB单束组(20例)。3组平均随访时间分别为(41.6±3.0)、(42.3±3.9)、(42.5±2.7)月。通过膝关节查体、IKDC2000主观评分、Lysholm评分、Tegner评分、膝前痛、常规KT-2000、后推KT-2000及Biodex等速肌力测试系统评估手术效果。结果 3组间的IKDC2000、Lysholm、Tegner评分、大腿围度差值、肌力和常规KT-2000等指标差异无显著性(P>0.05)。异体双束组的Pivotshift阳性发生率(5%,1/20)是异体单束组的1/6(29%,6/21),自体单束组的1/4(20%,4/20)。异体双束组的后推KT-200030°位前移度(中位数15磅0.5 mm,20磅0.5 mm,30磅0.9 mm)明显低于其他两组(P<0.05)。异体双束组(15%,3/20)和异体单束组(10%,2/21)的膝前痛发生率明显低于自体单束组(75%,15/20)(χ2=24.201,P=0.000)。结论同种异体BPTB双束重建ACL能够更好地恢复膝关节整体前向及旋转稳定性,减少并发症,可以作为髁间窝较宽的患者ACL初次解剖重建的理想手术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 双束重建 同种异-髌腱- -髌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36例临床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张辉 王雪松 +3 位作者 冯华 洪雷 耿向苏 王满宜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275-279,共5页
目的:回顾性研究并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36例AC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岁(15~56岁);急性损... 目的:回顾性研究并评估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前交叉韧带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从2004年12月至2006年8月,对36例ACL损伤病例进行了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男性16例,女性20例;平均年龄28岁(15~56岁);急性损伤11例,慢性损伤25例。对所有患者进行了主观评估(包括手术前后Lysholm评分、IKDC评分和症状改善情况)和客观评估(包括Lachman试验、轴移试验、KT-1000测量,以及关节活动范围),并对比了患者术前以及术后的MR影像和关节镜手术探查影像,还对术后发热情况以及并发症进行了记录。结果:本组病例平均随访23.6个月(12~32个月)。主观评估:术前Lyshrolm评分为63.61±13.4分(46~90分),术后最终评分为98.03±3.6分(85~100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术后IKDC评分总体优良率达到91.7%。客观评估:KT-1000测量结果:术前两侧胫骨前移的差别为7.05±2.15mm(2-11mm),术后最终测量值为1.15±1.43mm(0-6mm),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明显的术后并发症以及病毒和细菌感染。1例患者移植物松弛度增加,给予固缩治疗后好转。另1例部分韧带磨损,但主观评估良好,给予清创和髁间窝成形术处理。结论:短期观察显示,采用同种异体骨-髌腱-骨组织移植重建ACL能够获得满意的临床疗效,具备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种异组织移植 -髌腱- 前交叉韧带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髌骨-髌腱复合体中骨-骨愈合和骨-腱愈合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4
3
作者 秦岭 陈俊伟 +1 位作者 符立勤 梁国穗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3年第2期65-70,共6页
目的 比较髌骨 -髌腱复合体中骨 -骨连接和骨 -腱连接愈合。方法  6 0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 1/ 3处横行截骨 ,在骨 -骨连接组中 ,将两髌骨骨折块重新连接 ;在骨-腱连接组中 ,切除远端 1/ 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 目的 比较髌骨 -髌腱复合体中骨 -骨连接和骨 -腱连接愈合。方法  6 0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 1/ 3处横行截骨 ,在骨 -骨连接组中 ,将两髌骨骨折块重新连接 ;在骨-腱连接组中 ,切除远端 1/ 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 8、12和 2 4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和组织学对比研究。结果 两组的拉断载荷没有显着性差异。但骨 -骨连接组第 8周和第2 4周的极限拉应力明显大于骨 -腱连接组 (P <0 .0 5 )。组织学研究表明骨 -骨愈合可通过愈合界面的软骨内化骨 ;在骨 -腱连接组中 ,大量瘢痕组织形成桥接愈合界面 ,并逐渐塑型重建 ,但没有形成典型的骨腱接点中的纤维软骨层。结论 髌骨 -髌腱复合体手术修复时 ,解剖学重建应该是首要考虑的问题 ,应尽可能采用骨折 (骨 -骨 )固定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腱复合 -愈合 -腱愈合 折愈合 生物力学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自体骨-髌腱-骨和腘绳肌腱单束重建前交叉韧带的愈合形态学和前向稳定性对比 被引量:2
4
作者 杨渝平 敖英芳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11年第3期245-248,共4页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和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后的移植物愈合形态和前向稳定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1996年7月~200... 目的探讨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和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进行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单束重建后的移植物愈合形态和前向稳定性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1996年7月~2005年5月,我所对134例急性ACL断裂施行膝关节镜下ACL单束重建,移植物分别为自体B-PT-B和HT,其中51例为去除金属内固定而二次入院手术(术后6~46个月,平均13.8月),根据移植物种类将51例分为2组:B-PT-B组(n=14)和HT组(n=37),比较关节镜下移植物愈合形态,采用膝关节韧带位移测量仪(KT-2000)分别在屈膝30°和90°时测量前向松弛度。结果 B-PT-B组和HT组重建韧带形态学表现如下:韧带完整分别占85.7%(12/14)和86.5%(32/37),断裂〈1/2分别占14.3%(2/14)和13.5%(5/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滑膜完整分别占57.1%(8/14)和64.9%(24/37),部分滑膜覆盖分别占28.6%(4/14)和27.0%(10/37),无滑膜覆盖分别占14.3%(2/14)和8.1%(3/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501,P=0.779);滑膜内有血管形成分别占57.1%(8/14)和64.9%(24/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259,P=0.611);有"独眼征"(cyclops)形成分别占14.3%(2/14)和10.8%(4/37),2组无统计学差异(χ2=0.000,P=1.000)。2组前向松弛度在屈膝30°时分别为(2.2±0.5)、(1.8±1.4)mm(t=1.039,P=0.304),90°时分别为(1.2±0.6)、(1.1±0.7)mm(t=0.472,P=0.639)。结论急性期采用自体B-PT-B和HT单束重建ACL,在韧带愈合形态学表现和重建的前向稳定性方面均无显著性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次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髌腱- 腘绳肌腱 韧带形态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横切口取自体骨-髌腱-骨与腘绳肌腱重建前交叉韧带的疗效比较
5
作者 潘永谦 李健 +3 位作者 杨波 张平 王簕 钟志宏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9-11,共3页
目的:比较分析小横切口取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与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在膝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 目的:比较分析小横切口取自体骨-髌腱-骨(bone-patellar tendon-bone,B-PT-B)与自体腘绳肌腱(hamstring tendon,HT)在膝关节镜下重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 reconstruction,ACL)的临床疗效的差异。方法:回顾分析2003年2月至2011年3月间采用小横切口取B-PT-B在膝关节镜下重建ACL30例和HT移植32例的情况,随访平均54.3个月(18~108个月)和48.6个月(12~96个月)。采用Lysholm膝关节评分和国际膝关节文献编制委员会分级评估标准(IKDC2000)评价。结果:两组间手术时间、术后患者Lysholm评分、IKDC2000功能评分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横切口取B-PT-B和HT移植在膝关节镜下重建ACL疗效相近,操作简便,骨愈合较好,疗效确切,手术技术的改进能有效地避免术后跪地时直接压迫皮肤瘢痕引起膝前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 重建 前交叉韧带 -髌腱- 腘绳肌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 被引量:1
6
作者 徐琦 杨柳 +3 位作者 郭林 戴刚 段小军 陈光兴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441-443,共3页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骨一髌腱一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者125例,获得随访的患者109例,所有患... 目的评价关节镜下应用同种异体骨一髌腱一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12月,我科住院患者经关节镜检查证实为前交叉韧带(anterior cruciate ligament,ACL)断裂者125例,获得随访的患者109例,所有患者均于关节镜下行同种异体骨-髌腱-骨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术。疗效评估采用:KT1000,Lysholm,Irrgang,改良larson,国际膝关节评分委员会(international knee documentation committee,IKDC)韧带评分系统。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6.9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时异体移植物位置良好,术后所有患者KT-1000检查双侧膝关节前向松弛度差值〈3mm,IKDC评分活动水平正常或接近正常98例(89.9%),Lysholm评分从(50.2±4.3)分提高至(88.4±6.4)分,Irrgang评分从(43.4±4.3)分提高至(82.6±5.3)分,Larson评分从(41.4±4.8)分提高至(88.5±4.3)分,和术前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所有患者均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同种异体移植物是前交叉韧带重建良好的选择之一,关节镜下同种异体骨,髌腱一骨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手术能使膝关节功能获得良好的恢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节镜 前交叉韧带重建 -髌腱- 同种异移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种异体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复合β-磷酸三钙支架修复兔桡骨大段骨缺损 被引量:6
7
作者 吴子征 李受珉 +2 位作者 王泽 李智 张键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38-343,共6页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 目的探讨以β-磷酸三钙(β-tricalcium phosphate,β-TCP)陶瓷为支架材料复合兔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rabbit adipose-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rADSCs)构建组织工程骨修复骨缺损的可行性。方法将体外培养的rADSCs接种于β-TCP支架上,构建rADSCs/β-TCP骨组织工程复合体,并进行体外培养。将24只新西兰大白兔在双侧桡骨中下段造成2cm长度的节段性骨缺损模型,随机平均分为3组,A组:空白对照组,不植入任何材料;B组:单β-TCP人工骨对照组;C组:rADSCs/β-TCP复合体实验组。在手术后2周、4周、6周和8周时进行X线检查,然后每组各选2只兔处死后取出标本,对标本进行大体观察以及常规HE染色,光镜下观察骨修复情况,并观察是否发生免疫排斥反应。结果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复合β-TCP后对其生长分化无影响。X线检查结果发现,A组有稍多的骨组织形成,未见髓腔及正常骨影像学表现;B组虽然骨连接性基本恢复,但骨髓腔尚未完全再通;C组骨连接性完全恢复,骨缺损基本修复,骨髓腔再通。术后4周,C组可观察到骨缺损周围开始形成新生骨,并随着时间的延长新生骨量逐渐增多。术后6周,材料逐渐降解,材料孔隙内有新生骨长入。术后8周,C组材料降解明显,材料孔隙基本消失,髓腔已基本再通;B组部分骨髓腔再通,而A组未发现骨髓腔再通。新生骨组织面积比较,各时间点C组的面积最大,且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组织学检测未见免疫排斥现象。结论 rADSCs在适当的诱导条件下具有成骨细胞分化潜能。ADSCs有望成为理想的修复骨缺损、促进骨折愈合的组织工程骨所需要的种子细胞,为大段骨缺损组织工程的修复提供可行的技术方案,为临床治疗大段骨缺损提供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肪源性间充质干细胞 组织工程复合 大段缺损 Β-磷酸三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兔髌骨-髌腱结合部新骨形成与大小预测其愈合程度 被引量:6
8
作者 王琳 吕红斌 +3 位作者 霍碧君 张颖凯 梁国穗 秦岭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2006年第4期291-297,共7页
目的探讨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中新骨形成量和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5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1/3处横行截骨,切除远端1/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第8和16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组织学和新骨形成情况(X线摄... 目的探讨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中新骨形成量和力学指标之间的关系。方法15只雌性成年兔,在一侧后肢的髌骨远端1/3处横行截骨,切除远端1/3髌骨。将髌腱与髌骨断端连接。分别于术后第8和16周取材进行生物力学、组织学和新骨形成情况(X线摄片测量和骨密度测定)检测,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髌骨-髌腱结合部新骨面积、新骨长度及骨矿密度在第8和16周之间仍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但在第16周时的拉断载荷、极限拉应力和拉断能量均明显大于第8周;新骨面积与拉断载荷及极限拉应力呈显著性相关。结论新骨面积与拉断载荷及极限拉应力间显著相关,通过临床无创X线影像学对新骨面积的定量,可有效评估髌骨部分切除后髌骨-髌腱结合部愈合状况,为术后主动康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髌腱复合 腱结合部 力学测试 组织学 面积 矿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钛复合体骨内种植骨界面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9
作者 战德松 杨彦昌 +2 位作者 邹健梧 周兴泰 姜国峰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66-68,共3页
目的:为了寻找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种植材料,提高种植义齿的成活率,证实碳—钛复合体的优良生物相容性。方法:将C—Ti复合体和Ti两种种植体同时植入6条狗的双侧下颌骨内,共植入12个种植体。将动物分成3组,每组2条,分别于... 目的:为了寻找生物相容性更好的种植材料,提高种植义齿的成活率,证实碳—钛复合体的优良生物相容性。方法:将C—Ti复合体和Ti两种种植体同时植入6条狗的双侧下颌骨内,共植入12个种植体。将动物分成3组,每组2条,分别于术后1、2、4个月处死动物取材。通过扫描电镜,透射电镜等方法,根据骨界面结合的紧密程度,成骨细胞出现的早晚、数量、活跃程度确定C—Ti复合体的生物相容性。结果:碳复合体的生物相容性明显高于Ti。结论:由于C—Ti复合体可提前达到骨整合,生物相容性优良,应用于临床可缩短种植后的无负荷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内种植 界面 超微结构 义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钛复合体骨内种植的酶组织化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战德松 赵宝红 +1 位作者 阎丽华 杨彦昌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3期257-259,共3页
目的:证实碳—钛复合体(i-c)的良好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将i-c、TiN-Ti、Tic-Ti和Ti4种种植体植入6条狗的双侧下颌骨内,术后1,2和4个月处死动物,取材。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不同种植体骨界面处新... 目的:证实碳—钛复合体(i-c)的良好生物相容性。方法:分别将i-c、TiN-Ti、Tic-Ti和Ti4种种植体植入6条狗的双侧下颌骨内,术后1,2和4个月处死动物,取材。用酶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种不同种植体骨界面处新生骨的代谢程度。结果:i-c植入后成骨活动启动早,植入后2个月即基本达到骨整合。结论:i-c的生物相容性优于其它3种种植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 内种植 界面 酶组织化学 义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BMSCs与PLGA支架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组织 被引量:7
11
作者 梁耀中 查振刚 +7 位作者 郑力恒 谭文成 姚平 林宏生 夏吉生 张嘉晴 黄馨霈 屠美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168-173,共6页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到孔径和孔隙率不同且复合不同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支架上再种植到大鼠肌袋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复合BMP-2和... 目的:探讨同种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体外分离培养后种植到孔径和孔隙率不同且复合不同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支架上再种植到大鼠肌袋内构建组织工程化骨软骨复合组织的可行性。方法:制作复合BMP-2和Ι型胶原PLGA支架与复合bFGF、TGF-β1和Ⅱ型胶原PLGA支架后把两者用生物蛋白胶粘合形成复合支架,把体外培养扩增的BMSCs种植到复合支架上,植入实验组A组、对照组B组、空白组C组SD大鼠肌袋内,于术后4、8、12周取材,分别行大体观察、HE染色、甲苯胺蓝染色、Ⅱ型胶原免疫组化、ALP染色、扫描电镜、透视电镜观察。结果:实验组大体标本成骨区呈白色类骨样组织,质硬,成软骨区呈乳白色类软骨样组织,质较硬,两区融合;扫描电镜观察可见成骨细胞、破骨细胞及软骨细胞,透视电镜尚可见细胞浆内有大量的线粒体和内质网,并见大量胶原分泌,与对照组、空白组有明显区别,组织学评分表明A组较B、C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MSCs体外分离扩增后种植到孔径和孔隙率不同且复合不同胶原和生长因子的PLGA支架上再植入动物肌袋可构建骨软骨复合组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髓间充质干细胞 聚乙醇酸-乳酸共聚 诱导 复合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充填材料应用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山羊经皮椎体成形术后椎体的超微结构观察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宏建 杜靖远 +1 位作者 王义生 刘辉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在山羊骨质疏松症模型上,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磷酸钙人工骨(CPC)和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磷酸钙人工骨(rhBMP-2/CPC)3种充填材料充填后椎体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 目的:在山羊骨质疏松症模型上,观察经皮椎体成形术(PVP)中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磷酸钙人工骨(CPC)和复合重组人类骨形态发生蛋白-2(rhBMP-2)的磷酸钙人工骨(rhBMP-2/CPC)3种充填材料充填后椎体的超微结构变化。方法:6-8岁中老年雌性山羊8只,均行双侧卵巢切除术,术后4个月建立骨质疏松症模型。在C形臂X光机监视下,随机选取每只山羊的L2-L6的2节椎体行PVP,分别充填PMMA、CPC和rhBMP-2/CPC,保证每只山羊2节穿刺椎体的充填材料各不相同,术后4个月麻醉动物,活体取出椎体,行扫描电镜观察。结果:8只山羊16个椎体的PVP均成功,3种充填材料分布于椎体内,共出现4个椎体的渗漏。扫描电镜观察:PMMA呈层状黏附于松质骨表面,两者界限明显;pMMA表面有极少量的细胞成分存在,未见骨质长入PMMA和PMMA的降解;CPC呈松散的团状,渗透于骨组织中,与骨组织融合在一起,有新骨组织长入其内部,呈交错连接,无界膜形成,有不规则的互相连通的自然孔隙存在,细胞成分较多,可见CPC吸收;与CPC结构相比,rhBMP-2/CPC细胞.成分更为丰富,可见大量成簇的成骨细胞,并可见较成熟的骨小梁形成。结论:rhBMP-2/CPC和CPC均具有降解活性和骨传导活性,优于PMMA。rhBMP-2/CPC还具有诱导成骨活性,可能成为PVP中强化骨质疏松椎体的首选充填材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成形术 山羊 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磷酸钙人工 复合重组人形态发生蛋白-2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反应-扩散模型的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仿生方法 被引量:2
13
作者 开依沙尔.热合曼 买买提明.艾尼 《机械科学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14-1318,共5页
通过反应-扩散模型和有限元方法的耦合建立了骨重建数学模型。通过像素单元的添加和删除准则,把骨重建过程转化为材料形成和材料被吸收过程,对连续体结构提出仿生拓扑优化计算方法。再次对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中广泛被应用的Michell型结... 通过反应-扩散模型和有限元方法的耦合建立了骨重建数学模型。通过像素单元的添加和删除准则,把骨重建过程转化为材料形成和材料被吸收过程,对连续体结构提出仿生拓扑优化计算方法。再次对连续体结构拓扑优化中广泛被应用的Michell型结构进行拓扑优化计算,以及将其结果与其它几种拓扑优化方法进行比较,验证了文中方法的有效性。最终在两种不同边界条件下对长悬臂梁模型进行拓扑优化计算,获得规则性和对称性的拓扑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建 反应-扩散方程 有限元方法 连续结构 拓扑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疗效比较 被引量:5
14
作者 张其亮 滕学仁 《中国运动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523-527,522,共6页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 目的:比较分别采用自体骨-髌腱-骨(BPB)、四股腘绳肌腱、异体骨-髌腱-骨关节镜下重建膝关节前交叉韧带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06年1月至2010年1月期间获得完整随访的单纯前交叉韧带损伤患者159例,按照移植物不同分为3组:自体腘绳肌腱组、自体骨-髌腱-骨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回顾性分析三组患者术前、术后一般情况,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结果:三组手术前后各项指标有显著差异(P<0.05);术后膝关节活动度(ROM)、膝关节稳定性、Lysholm评分及IKDC评分三组之间未见明显差异(P>0.05);自体骨-髌腱-骨组髌前疼痛发生率为13.89%,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异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术后需行关节穿刺病例的比率显著高于自体腘绳肌腱组和自体骨-髌腱-骨组(P<0.05),异体骨-髌腱-骨组有1例发生严重感染。结论:三种方法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近期疗效相近,均可以作为前交叉韧带重建选择的移植物;若考虑患者髌前疼痛及感染等情况,自体腘绳肌腱移植物有优势。三种移植物重建前交叉韧带的远期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交叉韧带重建 -髌腱- 腘绳肌腱 移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被引量:2
15
作者 谭学莲 满毅 黄定明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81-391,共11页
上颌后牙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在解剖上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炎症易扩散引发牙髓源性上颌窦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常需联合进行显微根尖手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笔者将其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牙-牙槽骨... 上颌后牙是牙髓根尖周疾病的常见发病部位,在解剖上与上颌窦关系密切,炎症易扩散引发牙髓源性上颌窦炎。非手术治疗无效的难治性病例,常需联合进行显微根尖手术和上颌窦底提升术,笔者将其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手术的解剖学基础,本文结合文献回顾及临床经验,详细讨论了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应用场景及优势、适应证与禁忌证、治疗计划制定以及术式选择等关键问题,旨在探讨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在治疗上颌后牙牙髓源性上颌窦炎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为该技术的临床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进一步规范其临床操作路径和制订多学科联合管理策略打下坚实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牙-牙槽-上颌窦复合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 牙源性上颌窦炎 临床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的生物学基础 被引量:5
16
作者 黄定明 张岚 满毅 《国际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51-262,共12页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 上颌后牙缺失需行种植修复时,如果骨量不足,临床上常规采取上颌窦底提升术进行骨增量,以满足种植体初期稳定性的要求。上颌后牙的根管系统非常复杂,出现牙髓根尖周疾病时,根管治疗有可能无法彻底控制根管内感染,治疗后仍可能再度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解剖位置及其功能关系紧密,笔者将其命名为“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当上颌后牙发生慢性根尖周病变时,牙根进入上颌窦内或者病变扩散至上颌窦可形成牙源性上颌窦炎。采用显微根尖手术治疗这类患牙时,常通过上颌窦底提升术建立手术入路。笔者将这种为治疗牙源性上颌窦炎并保存疑难根尖周病患牙而采取的显微根尖手术联合上颌窦底提升术命名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该技术与牙种植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不同,是一种全新的治疗术式。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分析,结合临床开展该技术的经验和认识,从解剖学、病因学和病理学三方面阐述了该技术的生物学基础:上颌牙-牙槽骨-上颌窦复合体是该技术的解剖学基础,牙源性感染引起上颌窦疾病是其病因学基础,根尖周术区和上颌窦黏骨膜的感染性炎症反应是其病理学基础。本文详细解析上述三方面生物学基础,为牙保存相关上颌窦底提升术临床术式的设计、诊治流程的规范和诊疗路径的建立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颌牙-牙槽-上颌窦复合 上颌窦底提升术 牙源性上颌窦炎 感染 炎症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壳聚糖基水凝胶在口腔组织工程中的应用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宇洁 邹杰林 +3 位作者 蔡明轩 汪一帆 毛靖 石鑫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38-147,共10页
牙髓炎、牙周炎、颌骨缺损及颞下颌关节损害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然而传统治疗手段无法有效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氧化性、抗炎活性和广谱抗菌性,壳聚糖基水凝胶在口腔组织工程领域... 牙髓炎、牙周炎、颌骨缺损及颞下颌关节损害是临床常见的口腔颌面部疾病,然而传统治疗手段无法有效恢复受损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因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降解性、抗氧化性、抗炎活性和广谱抗菌性,壳聚糖基水凝胶在口腔组织工程领域展现出广阔的应用前景。季铵化、羧甲基化、磺化是改善壳聚糖基水凝胶理化性质及生物学功能常见的化学修饰策略,通过携载多孔性微球或纳米颗粒构建水凝胶复合体系能实现多种药物或生物活性因子的局部序贯递送,为实现缺损组织有序再生奠定坚实基础。化学交联法常用于制备不可逆永久性壳聚糖凝胶,而物理交联法有助于形成可逆性凝胶网络。作为适宜的生物支架材料,目前多种壳聚糖基水凝胶协同干细胞、生长因子或胞外体移植已应用于口腔软硬组织缺损再生修复的探索中,并在促进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骨质-牙周膜-牙槽骨复合体、颌骨再生和软骨再生方面获得显著进展。然而,壳聚糖基水凝胶的临床转化应用仍面临诸多挑战。未来可致力于开展基于口腔内复杂微环境的体内研究,并将壳聚糖基水凝胶与多种不同的活性因子、生物材料和先进生物制造技术相结合以实现多层次全面口腔组织再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壳聚糖 水凝胶 牙髓-牙本质复合再生 牙周组织再生 再生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D打印胶原基材料及其在口腔组织再生修复中的应用 被引量:10
18
作者 曾奕苇 刘海 +2 位作者 沙川路 周加境 李蕙 《皮革科学与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47-54,共8页
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精确控制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组成以及空间分布形态,制造用于促进组织修复再生的支架。胶原蛋白是动物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已经被用于多种组织再生的3D打印生物墨水。口腔及颅颌面组织的... 3D打印技术可以通过精确控制细胞和生物材料的组成以及空间分布形态,制造用于促进组织修复再生的支架。胶原蛋白是动物组织中细胞外基质的重要成分,因其优异的生物相容性,已经被用于多种组织再生的3D打印生物墨水。口腔及颅颌面组织的缺损会对患者的口腔功能和外貌产生巨大影响,然而,当前临床治疗方法并不能完全恢复其原有的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文章综述了当前常用的生物3D打印技术、胶原蛋白的来源及提取方法、载细胞与无细胞的3D打印胶原基材料的制备。同时,归纳了3D打印胶原基材料在牙髓-牙本质复合体、牙周组织、骨、软骨、皮肤再生等口腔医学中应用,对胶原基材料在口腔健康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3D打印 胶原蛋白 口腔组织再生 组织工程 牙髓-牙本质复合 牙周再生 再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