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0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乙醛脱氢酶家族18成员A1对结直肠癌预后的判断意义及其对骨髓细胞瘤原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郭玉峰 段江洁 +2 位作者 李琳 卞修武 余时沧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1期1911-1921,共11页
目的观察乙醛脱氢酶家族18成员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family 18 member A1,ALDH18A1,又称为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P5CS)]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预后判断意义,探讨ALDH18A1与骨髓细胞瘤原癌基因(mye... 目的观察乙醛脱氢酶家族18成员A1[aldehyde dehydrogenase family 18 member A1,ALDH18A1,又称为吡咯啉-5-羧酸合成酶(pyrroline-5-carboxylate synthetase,P5CS)]在结直肠癌的表达及预后判断意义,探讨ALDH18A1与骨髓细胞瘤原癌基因(myelocytomatosis oncogene,MYC)的相关性及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利用肿瘤基因组图谱(the cancer genome atlas,TCGA)和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ne expression omnibus,GEO),比较ALDH18A1在人结直肠癌和正常结肠组织的表达,列联表分析ALDH18A1与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Kaplan-Meier及Cox回归分析ALDH18A1的预后判断意义;四唑化合物(methyl-thiazolyldiphenyl-sulfophenyl-tetrazolium bromide,MTS)检测下调ALDH18A1表达对结直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分析ALDH18A1与MYC基因表达的相关性; 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敲低ALDH18A1后MYC基因的表达,基因集富集分析(gene set enrichment analysis,GSEA)探讨ALDH18A1与MYC下游靶基因活化的关系。结果 ALDH18A1在结直肠癌组织高表达,与其临床病理参数及预后相关(风险比为1. 996,95%置信区间为1. 012~3. 939,P=0. 046);下调ALDH18A1表达抑制结直肠癌细胞增殖; ALDH18A1与MYC表达正相关;下调ALDH18A1抑制MYC基因表达;ALDH18A1高表达患者中,c-MYC靶基因显著富集。结论 ALDH18A1可作为结直肠癌患者的预后判断因子,并可能通过调控MYC基因表达而抑制结直肠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 乙醛脱氢酶家族18成员A1 生存分析 细胞增殖 骨髓细胞基因 基因集富集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型E6和E7癌基因对鸡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1
2
作者 王宁 于莹莹 +4 位作者 王珊珊 乔书培 王伟 闫晓红 李辉 《东北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47-52,共6页
人乳头瘤病毒的16型E6和E7癌基因已广泛用于建立哺乳动物的永生化细胞,但能否用于建立鸡的永生化细胞尚不清楚。试验究克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和E7癌基因,分别构建这两个病毒癌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逆转录病毒颗粒,... 人乳头瘤病毒的16型E6和E7癌基因已广泛用于建立哺乳动物的永生化细胞,但能否用于建立鸡的永生化细胞尚不清楚。试验究克隆人乳头瘤病毒16型(HPV16)E6和E7癌基因,分别构建这两个病毒癌基因的逆转录病毒表达载体,包装成逆转录病毒颗粒,感染鸡前脂肪细胞后,采用MTT比色法检测E6和E7基因对鸡前脂肪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E7基因显著促进鸡前脂肪细胞增殖,而E6基因则作用不明显。本研究为E6和E7基因在鸡细胞永生化研究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病毒 E6基因 E7基因 细胞增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口腔鳞状细胞癌中人乳头瘤病毒16型转化基因E_7的检测 被引量:2
3
作者 王建广 黄洪章 李金荣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 CAS CSCD 2000年第S1期105-108,共4页
【目的】准确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粘膜中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的感染状况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16型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从 30例未经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 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口腔粘膜切... 【目的】准确检测口腔鳞状细胞癌及正常口腔粘膜中人乳头瘤病毒 16型 (HPV16)的感染状况 ,探讨人乳头瘤病毒 16型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之间的关系。【方法】从 30例未经治疗的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肿瘤组织及 30例健康志愿者正常口腔粘膜切取标本 ,液氮冷冻保存 ;常规提取组织DNA ,设计HPV16E7转化基因特异性引物 ,进行聚合酶链反应 ,对PCR结果进行检测 ,记录结果。【结果】 30例口腔鳞状细胞癌患者中检测到 11例HPV16阳性 ,感染率 36 7% ;30例正常对照组中检测到 4例HPV16阳性 ,感染率 11 1%。经 χ2 检验 ,两者差别有显著性。【结论】人乳头瘤病毒 16型与人口腔鳞状细胞癌有一定关系 ,但HPV16在人口腔鳞状细胞癌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病毒 口腔肿 基因E7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肠道B细胞淋巴瘤Epstein-Barr病毒感染与癌基因
4
作者 顾依群 刘淑云 +4 位作者 贾鲲鹏 李宁 李敏 钟博南 高子芬 《北京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74-177,共4页
目的 :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的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p5 3、p2 1ras基因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瘤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研究 ,CD2 0、CD45RA、CD79a鉴定瘤细胞的B细胞分化 ,CD45RO、CD3除外瘤... 目的 :研究肠道非霍奇金淋巴瘤B细胞型的Epstein Barr(EB)病毒感染、p5 3、p2 1ras基因表达及其相关性。方法 :应用单克隆抗体、免疫组化方法对瘤细胞进行免疫表型研究 ,CD2 0、CD45RA、CD79a鉴定瘤细胞的B细胞分化 ,CD45RO、CD3除外瘤细胞T细胞分化。同时用免疫组化方法 ,检测瘤细胞 p5 3基因表达、p2 1ras基因表达。EB病毒寡核苷酸探针 (EBER)原位杂交 ,观察瘤细胞EB病毒感染情况。结果 :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好发部位为回肠和结肠 ,以单发瘤结节多见 ,常伴有表面溃疡形成。 34例中 ,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 9例 (2 6 .5 % ) ,19例为惰性的边缘区B细胞淋巴瘤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型 (MZL MALT型 ) (5 5 .9% ) ,6例为MZL MALT型伴高度恶性转化(17.6 % )。EBV EBER原位杂交检测 ,全部病例为阴性。p5 3蛋白表达共有 2 3例 ,占全部病例的 6 7.6 % (其中高度恶性占 47.8% ) ;16例有 p2 1ras的表达 ,为 47.1% (其中高度恶性占 43.8% )。有 15例同时检出 p5 3蛋白和p2 1ras的表达 ,占病例数的 44 .1%。结论 :34例肠道B细胞淋巴瘤以惰性为多见 ,但恶性转化明显。EBV的研究提示肠道B细胞淋巴瘤有别于T细胞淋巴瘤 ,与EBV感染无关。p5 3蛋白的表达高于 p2 1ras,p5 3和 p2 1ras的共同表达检出率较高 ,提示癌基因 p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B细胞淋巴 Epstein—Barr 病毒感染 基因 非霍奇金淋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达Ki67-siRNA的溶瘤腺病毒抑制人肾癌ACHN细胞Ki67基因表达及增殖研究
5
作者 史震 郑骏年 +4 位作者 毛立军 郑宏祥 温儒民 李望 刘俊杰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90-793,799,共5页
目的:研究表达Ki67-siRNA的溶瘤腺病毒(ZD55-Ki67)对肾癌ACHN细胞Ki67基因表达及增殖抑制作用。方法:ZD55-Ki67、溶瘤腺病毒ZD55、表达Ki67-siRNA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Ki67感染人肾癌ACHN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E1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 目的:研究表达Ki67-siRNA的溶瘤腺病毒(ZD55-Ki67)对肾癌ACHN细胞Ki67基因表达及增殖抑制作用。方法:ZD55-Ki67、溶瘤腺病毒ZD55、表达Ki67-siRNA的增殖缺陷腺病毒Ad-Ki67感染人肾癌ACHN细胞。Western印迹法检测E1A表达;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Western印迹、免疫组织细胞化学法检测Ki67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细胞凋亡;MTT法检测细胞存活;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毒作用。结果:感染ZD55-Ki67、ZD55的ACHN细胞表达E1A;抑制Ki67表达作用依次为ZD55-Ki67>Ad-Ki67>ZD55。ZD55-Ki67、ZD55、Ad-Ki67感染的ACHN细胞凋亡率(%)分别为(56.3±3.1)、(25.3±2.5)、(37.0±3.0),均显著高于对照组(5.5±2.1)(P<0.01),每种病毒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存活率(%)分别为(40.9±2.2)、(71.3±6.6)、(86.8±3.1),每种病毒之间均有显著差异(P<0.01);对ACHN细胞的细胞毒作用ZD55-Ki67>ZD55>Ad-Ki67。结论:表达Ki67-siRNA的溶瘤腺病毒具有显著的抑制肾癌ACHN细胞Ki67基因表达、诱导凋亡、杀伤肾癌细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KI67基因 RNA干扰 ACHN细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鳞状细胞癌中人类乳头瘤病毒(HPV)与癌基因C-myc的相关性研究
6
作者 王继群 《暨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CAS CSCD 1998年第6期97-99,共3页
本文从分子水平对喉鳞癌的病毒病因学进行研究。旨在探索肿瘤病毒病因学机制,试图揭示喉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该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数。第一部分:采用DNADotblot杂交技术对21例喉鳞癌、4例喉乳头状... 本文从分子水平对喉鳞癌的病毒病因学进行研究。旨在探索肿瘤病毒病因学机制,试图揭示喉鳞癌的发生发展过程,为该病的预防、早期发现及治疗提供必要的参数。第一部分:采用DNADotblot杂交技术对21例喉鳞癌、4例喉乳头状瘤、2例喉角化症及6个正常喉组织进行HPV11和HPV16DNA同源序列研究。其结果为(1)两型HPV在喉鳞癌中的总感染率是6666%(14/21),4例喉乳头状瘤均有HPV感染,6例正常喉组织中仅有1例HPV11感染。喉癌及癌前期病变的HPV感染同正常喉组织相比差异显著(P<005)。(2)HPV16型为致癌的高危险性病毒,HPV11型为致癌的低危险性病毒。HPV16的感染率分别占喉鳞癌、癌前期病变及正常喉组织的3809%、25%及0%,这说明HPV16与喉鳞癌的发生有关。第二部分:采用PCR技术在HPVE1区设计包括13个亚型的公共引物(主要有6、8、11、13、16、18、30、31、32、33、45及51型)对25例喉鳞癌、9例鳞癌颈清淋巴结(病理证实5例有癌转移)、8例喉乳头状瘤、2例喉角化症及6个正常喉组织进行研究。结果提示与喉鳞癌有关的HPV亚型较多,HPV-E1片段可能参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乳头病毒 基因 C-MY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16基因、人乳头瘤病毒与外阴癌变的关系 被引量:5
7
作者 赵毅 武昕 +1 位作者 季鑫 吴爱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2-804,共3页
目的探讨p16基因表达缺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VINⅢ)、外阴鳞癌、外阴基底细胞癌及疣状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43例外阴鳞癌,23例外阴基底细胞癌,25例疣状癌,21例VINⅢ级和2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p16基因和... 目的探讨p16基因表达缺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与外阴上皮内瘤变Ⅲ级(VINⅢ)、外阴鳞癌、外阴基底细胞癌及疣状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方法检测43例外阴鳞癌,23例外阴基底细胞癌,25例疣状癌,21例VINⅢ级和20例外阴正常皮肤中p16基因和HPV16D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p16基因在正常外阴皮肤中的阳性表达率为100%,在VINⅢ中为61.90%,在外阴鳞癌中为27.91%,在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中未被检出,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HPV16DNA在正常外阴皮肤和外阴鳞癌中未被检出,在VINⅢ中为90.48%,在外阴基底细胞癌中为78.26%,疣状癌中为92%,它们之间的差异有显著性(P<0.05)。p16基因在外阴鳞癌Ⅰ~Ⅱ期中阳性表达率为34.62%,Ⅲ~Ⅳ期中为17.65%,差异有显著性(P<0.05);高分化中为42.31%,与中分化和低分化的10%及0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无淋巴结转移中为34.48%,与有淋巴结转移的14.29%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p16基因的表达缺失与外阴癌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与外阴鳞癌的临床分期、淋巴结转移及分化程度降低呈正相关;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的发生可能与HPV感染有关;VINⅢ可能进一步发展为外阴基底细胞癌和疣状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基因 人乳头病毒 外阴 外阴上皮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状瘤病毒HPV-CIP5及癌基因c-erbB-2与宫颈癌的关系 被引量:3
8
作者 刘素香 冯爱菊 +2 位作者 陈华 王贞 张连郁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5期369-371,共3页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CIP5及癌基因c-erbB-2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宫颈鳞癌76例、腺癌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 目的:研究人乳头状瘤病毒HPV-CIP5及癌基因c-erbB-2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应用免疫组化SP法对宫颈鳞癌76例、腺癌2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intraepithelialneoplasia(CIN)10例及正常子宫颈粘膜20例行HPV-CIP5及c-erbB-2染色。结果:上述各组织HPV-CIP5阳性率分别为724%(55/76)、409%(9/22)、80%(8/10)、35%(7/20),其中鳞癌及CIN中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的表达(P<001),腺癌与正常宫颈组织表达无明显差异(P>005);各组织中c-erbB-2阳性率分别为526%(40/76)、591%(13/22)、20%(2/10)、15%(3/20),其中鳞癌、腺癌中明显高于正常宫颈组织中表达(P<001);在鳞癌HPV-CIP5与c-erbB-2同时表达38例,占50%(38/76),即40例c-erbB-2阳性患者中有38例HPV-CIP5同时呈现阳性;在腺癌HPV-CIP5与c-erbB-2同时表达8例,占363%(8/22),即:9例HPV-CIP5阳性患者中有8例c-erbB-2同时呈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病毒 HPV-CIP5 基因 C-ERBB-2 宫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喉癌发生中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Langerhans细胞、p53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3
9
作者 李惠翔 王尧河 +2 位作者 高冬玲 张宏新 张云汉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1997年第3期224-226,共3页
目的:探讨喉癌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0例喉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Langerhans细胞(LC)及p53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26.7%的病例可以检测到HPV抗原成分。HPV... 目的:探讨喉癌的发生机理。方法:应用免疫组化LSAB法对30例喉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Langerhans细胞(LC)及p53蛋白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26.7%的病例可以检测到HPV抗原成分。HPV感染的癌旁粘膜内LC数量明显少于无感染者,且形态也发生改变。p53蛋白表达阳性率在HPV感染组(37.5%)明显低于HPV检测阴性组(83.33%)。结论:提示HPV、LC、p53在喉癌发生发展过程中起一定作用,且相互影响,HPV感染引起LC数量减少,局部免疫功能降低,HPV感染还可能通过表达的肿瘤蛋白或其他机制使抑癌基因p53失活,进而导致肿瘤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鳞状细胞 人乳头病毒 喉肿 P53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及癌基因在人生殖器癌发生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0
作者 刘元林 刘荣卿 陈鸿书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16-218,共3页
我们对生殖器疣与癌中人乳头瘤病毒型别分布及癌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①98例生殖器疣中HPV6、11的检出率为95%,43例生殖器癌中HPV16检出率为88.3%;②C-Ha-ras及C-myc癌基因在阴茎癌及宫颈... 我们对生殖器疣与癌中人乳头瘤病毒型别分布及癌基因表达进行了研究。结果:①98例生殖器疣中HPV6、11的检出率为95%,43例生殖器癌中HPV16检出率为88.3%;②C-Ha-ras及C-myc癌基因在阴茎癌及宫颈癌中表达较生殖器疣中均显著增强(P<0.001);③HPV6感染病例,ras、myc基因表达率分别为16.7%、6.7%,HPV11分别为10%、20%,HPV16分别为70%、68%。上述结果提示:特定型别的HPV及癌基因在生殖器癌发生中可能具有协同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病毒 基因 病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子宫颈、食管鳞状细胞癌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的比较研究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红彦 袁翎 +2 位作者 乔玉环 荆建红 张冬云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19-121,126,共4页
目的探讨同一地区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感染特征及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来自河南同一地区的75例宫颈鳞癌患者和78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来自同一地区的宫... 目的探讨同一地区人乳头瘤病毒在宫颈鳞状细胞癌的感染特征及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关系。方法采用PCR技术和快速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分别对来自河南同一地区的75例宫颈鳞癌患者和78例食管鳞癌患者进行HPV分型检测。结果来自同一地区的宫颈、食管鳞癌组织中,HPV16型阳性检出率均最高,分别为83%(58/70)和82%(49/60),其余阳性类型宫颈鳞癌中依次为HPV58、18、31、6、52、33、11,分别占14%(10/70),9%(6/70),7%(5/70),6%(4/70),6%(4/70),4%(3/70),4%(3/70);食管鳞癌中依次为HPV18、58、31、6、11,分别占15%(9/60),8%(5/60),7%(4/60),5%(3/60),5%(3/60)。对HPV16阳性的宫颈、食管鳞癌标本DNA进行HPV16致癌基因E6/E7扩增进行验证,阳性率为100%。结论同一地区居民宫颈(食管)鳞癌HPV感染亚型相似,提示HPV可能是这两种肿瘤的共同致病因素,HPV16可能在宫颈和食管癌变过程中起重要作用,也为其生物防治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 食管肿 鳞状细胞 人乳头状病毒基因分型 聚合酶链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宫颈癌组织中乳头瘤病毒感染及抑癌基因p53突变的检测 被引量:1
12
作者 周宁 于萍 +7 位作者 徐增祥 杨道理 克丙申 陈诵芬 李红 王保成 谢智农 陈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5期443-445,共3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及抑癌基因p53突变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及其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60例宫颈癌组织DNA进行检测,同时选择宫颈糜烂及正常宫颈各50例...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PV)16、18型感染及抑癌基因p53突变与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应用PCR及其单链构象多态性(PCR-SSCP)方法,对60例宫颈癌组织DNA进行检测,同时选择宫颈糜烂及正常宫颈各50例作为对照。结果:宫颈癌组织中HPV16感染呈明显梯度关系,且鳞癌组织中HPV16的检出率远比腺癌高(86.7%,33.3%,P<0.01),并高于CIN和正常宫颈组织;相反,腺癌中HPV18的检出率比鳞癌高(53.5%,6.7%,P<0.01)。PCR-SSCP研究涉及p53基因外显子5~8的突变,它主要在HPV阴性的宫颈癌中出现。结论:宫颈癌发生与人乳头瘤病毒感染及p53基因功能失活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宫颈肿 乳头病毒 基因 基因突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状病毒在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3
作者 崔广学 高晓磊 梁新华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87-191,共5页
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也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对人乳头瘤状病毒相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流行病学、致癌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 高危型人乳头瘤状病毒是宫颈癌的主要致病因素,近年来研究发现人乳头瘤状病毒感染与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发生也存在密切关系。本文对人乳头瘤状病毒相关性头颈部鳞状细胞癌的流行病学、致癌机制、诊断方法、治疗及预后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病毒 头颈部鳞状细胞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组腺病毒携带外源p16基因抑制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生长的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孙泽林 张云鹤 +3 位作者 戚晓渊 程爱国 朱军 李建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2期2216-2218,共3页
目的研究5型腺病毒载体(Ad5)携带外源p16基因对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TJ899和TJ905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P16蛋白表达,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系生长状态。结果重组体腺病毒能介导p1... 目的研究5型腺病毒载体(Ad5)携带外源p16基因对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TJ899和TJ905生长状态的影响。方法免疫组化(S-P法)测定P16蛋白表达,甲基噻唑基四唑(MTT)法和克隆形成实验测定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系生长状态。结果重组体腺病毒能介导p16外源基因在恶性脑胶质瘤细胞系TJ899和TJ905细胞中呈阳性表达,6 d时肿瘤细胞生长抑制率分别可达93.60%和98.28%。并且能显著地抑制肿瘤细胞的克隆形成能力。结论腺病毒介导p16基因能在肿瘤细胞中表达,并能明显抑制不同人脑恶性胶质瘤细胞系的生长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脑胶质 基因治疗 基因 P16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肠腺癌患者人乳头状瘤病毒感染与k-ras基因突变检测 被引量:1
15
作者 杨新辉 赵泽亮 +4 位作者 库热西 王海江 范川文 赵为民 孙振强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59-962,共4页
目的:探讨HPV感染及k-ras基因突变与直肠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75例直肠腺癌患者癌及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HPV DNA和k-ars基因第12、13密码子。结果:直肠腺癌组织中HPVDNA阳性检出率为73.3%(55/75),而正常黏膜未检... 目的:探讨HPV感染及k-ras基因突变与直肠腺癌的关系。方法:应用PCR/SSCP银染法检测75例直肠腺癌患者癌及相应正常大肠黏膜组织中HPV DNA和k-ars基因第12、13密码子。结果:直肠腺癌组织中HPVDNA阳性检出率为73.3%(55/75),而正常黏膜未检测到HPV DNA。HPV感染与患者年龄、Duke’s分期及淋巴结转移有关,而与患者的族别、性别、肿瘤直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及浸润深度无关。75例直肠腺癌组织中检测到k-ras基因突变34例(45.3%),均与患者年龄、肿瘤的大体类型、组织学类型、侵袭深度、淋巴结转移及Duke’s分期无关,且与HPV感染亦无关联(χ2=0.240,P=0.624,rP=0.056)。结论:HPV感染可能是导致直肠腺癌恶性表型的重要因素;而k-ras基因突变与HPV感染无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状病毒 直肠腺 K-RAS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感染与P53及肺耐药蛋白表达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郑少江 吴人亮 +2 位作者 郭峻莉 焦嫦亮 罗志飞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05年第6期494-497,共4页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及其与P53蛋白和肺耐药蛋白(lungresistanceprotein,LRP)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 目的:探讨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在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lungcancer,NSCLC)发生中的病因学意义及其与P53蛋白和肺耐药蛋白(lungresistanceprotein,LRP)表达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免疫组化方法(IHC)分别检测76例NSCLC组织中HPVDNA及其E6、E7原癌蛋白,P53和LRP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NSCLC中HPVDNA及其E6、E7原癌蛋白的检出率分别为40.8%、43.4%,2种方法检测的符合率为78.9%;P53和LRP的阳性率分别为63.2%、59.2%,且HPV感染阳性组中P53蛋白阳性表达率(75.8%)显著高于阴性组(46.5%)(P<0.05);P53蛋白表达阳性组中LRP阳性表达率(68.8%)显著高于阴性组(42.9%)(P<0.05);而HPV感染阳性组与阴性组间LRP的表达无显著性差异(P>0.05)。HPV感染与高、中分化程度的NSCLC及吸烟有关;结论:HPV感染可能是NSCLC发生的另一重要病因学因素,且HPV感染可能导致P53基因突变,同时基因突变的P53可能促进肺癌耐药性的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病毒 非小细胞 基因 P53 蛋白质P53 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组织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乳头瘤病毒16型 E7蛋白在子宫颈癌细胞内的定位 被引量:1
17
作者 徐钤 齐凤菊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08-111,共4页
应用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乳头瘤病毒(HPV)16 型 E7 基因.以所产生的 E7 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得抗 E7 蛋白抗血清.在子宫颈癌组织切片中用此抗血清作免疫组化染色(胶体金标记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癌细胞中存在 ... 应用重组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人乳头瘤病毒(HPV)16 型 E7 基因.以所产生的 E7 融合蛋白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得抗 E7 蛋白抗血清.在子宫颈癌组织切片中用此抗血清作免疫组化染色(胶体金标记染色法)。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癌细胞中存在 E7 抗原黑色颗粒,位于细胞核内.主要附着于核膜,可证明 E7 基因在 HPV16 感染的子宫颈癌细胞中有强烈表达;提示 E7 基因可能即为 HPV16的癌基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乳头病毒 子宫肿 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肺鳞癌抗癌基因P53突变与人孔头状瘤病毒感染的分析
18
作者 赵杭丽 蔡挺 +3 位作者 彭慧琴 朱有法 周琳 顾克洲 《浙江医科大学学报》 CSCD 1997年第6期252-254,281,共4页
本实验收集经病理确诊为肺鳞癌的标本6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到P53蛋白的阳性率为61.2%。同时结合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检出感染标本10例(14.9%),其中4例伴有P53蛋白阳性。表明肺鳞癌中存在着HP... 本实验收集经病理确诊为肺鳞癌的标本67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到P53蛋白的阳性率为61.2%。同时结合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检出感染标本10例(14.9%),其中4例伴有P53蛋白阳性。表明肺鳞癌中存在着HPV感染。本文结果也提示,P53基因突变与肺鳞癌的分化程度无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鳞状细胞 P53基因 人乳头状病毒 肺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瘤病毒中T癌基因与血管瘤模型 被引量:1
19
作者 贾俊 《国外医学(口腔医学分册)》 2002年第5期276-278,共3页
血管瘤是颌面部常见肿瘤,然而其动物模型的缺乏严重限制对该肿瘤的研究。最近研究发现多瘤病毒中T癌基因可致禽及鼠血管瘤模型,本文综述了多瘤病毒中T癌基因诱导血管瘤发生的机理、影响因素等有关问题。
关键词 病毒 基因 血管 动物模型 分子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rPB-DR(6)调控的溶瘤腺病毒对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 被引量:2
20
作者 付成伟 王洛夫 +3 位作者 江军 孙中义 兰卫华 张克勤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4期2659-2664,共6页
目的构建含rPB-DR(6)启动子和CD自杀基因的重组溶瘤腺病毒,观测其对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索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并包装出重组溶瘤腺病毒Ad5-rPC,纯化并扩增,... 目的构建含rPB-DR(6)启动子和CD自杀基因的重组溶瘤腺病毒,观测其对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探索雄激素非依赖性前列腺癌治疗的新方法。方法应用分子生物学技术,构建并包装出重组溶瘤腺病毒Ad5-rPC,纯化并扩增,测定滴度。采用PCR方法对重组溶瘤腺病毒颗粒进行鉴定并测序,Western blot检测E1A、CD蛋白表达,TCID50法检测重组腺病毒感染癌细胞后的复制能力,应用CCK-8法检测重组病毒特异性杀伤能力。结果经PCR及测序鉴定证实成功构建了包含rPB-DR(6)启动子和CD基因的重组溶瘤腺病毒Ad5-rPC,测滴度为1.1×1011pfu/mL。Western blot检测到E1A和CD蛋白阳性表达。Ad5-rPC病毒感染前列腺癌细胞系细胞产生的子代病毒滴度均大于3.0×106pfu/mL,CCK-8法证实重组腺病毒对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均具有特异性杀伤能力,杀伤能力均大于65%。结论前列腺特异性启动子调控的溶瘤腺病毒能在前列腺癌细胞内靶向复制,并对雄激素依赖性和非依赖性前列腺癌细胞均有特异性杀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 rPB—DR(6)启动子 CD基因 前列腺 基因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