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凝集素法测定骨性碱性磷酸酶及临床应用 被引量:5
1
作者 彭志英 东云华 +1 位作者 韦晓明 郑虎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448-451,共4页
选用凝集素分离法测定骨性碱性磷酸酶 (bonealkalinephosphatase,B ALP) .分别对健康男女儿童 12 3例和成人及老年 6 6例 ,进行B ALP和总ALP活性的测定 .结果显示 ,在儿童骨生长阶段B AL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到 14~ 16岁时开始逐渐... 选用凝集素分离法测定骨性碱性磷酸酶 (bonealkalinephosphatase,B ALP) .分别对健康男女儿童 12 3例和成人及老年 6 6例 ,进行B ALP和总ALP活性的测定 .结果显示 ,在儿童骨生长阶段B ALP水平随年龄增长而增高 ,到 14~ 16岁时开始逐渐下降至成人水平 ,男女间增高和下降时间有所不同 .同时对临床骨折病人 6 0例测定以上项目 ,表现为B ALP活性在骨折后一段时期内升高 ,提示骨形成活跃 .粉碎性骨折两周后B ALP活性有显著性差异 ,t=2 92 ,P <0 0 1,而裂缝性骨折三周后出现显著性 ,t =5 14,P <0 0 1.骨折病人自身比较 ,一周后出现显著性差异 ,t=3 5 1,P <0 0 5 .凝集素法操作简便、重复性好 ,高低浓度血清的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分别为 6 12 %、 8 5 %和 6 4%、 9 5 % .是临床观察骨代谢情况的一项有用指标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碱性磷酸酶 凝集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脊柱结核患者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龚德飞 刘茹 +5 位作者 张鸿升 刘锐 黄立 陈烨 魏纪湖 唐晓菊 《中国医学前沿杂志(电子版)》 2021年第1期98-102,共5页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 目的分析脊柱结核患者血清骨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LP)、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ic 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FGF)的表达情况及其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将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收治的128例脊柱结核患者纳入观察组,将该院同期128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检测两组研究对象血清BALP、bFGF水平,采用改良巴氏指数(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量表评价脊柱结核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脊柱结核患者血清BALP、bFGF水平与MBI量表评分之间的相关性。观察组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根据预后情况将其分为预后良好组和预后不良组,比较两组患者血清BALP、bFGF水平,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eceiver operator characteristic curve,ROC曲线)评价血清BALP、bFGF水平对脊柱结核患者预后的判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BALP、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脊柱结核患者血清BALP、bFGF水平与MBI量表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均P<0.05)。预后不良组患者血清BALP、bFGF水平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均P<0.05),MBI量表评分显著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血清BALP、bFGF水平预测脊柱结核患者不良预后的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分别为0.840、0.847,灵敏度分别为73.5%、77.9%,特异度分别为86.7%、83.3%;二者联合预测脊柱结核患者不良预后的AUC为0.902,灵敏度为92.6%,特异度为81.7%。结论脊柱结核患者血清BALP、bFGF水平均明显升高,二者联合可提高对脊柱结核患者不良预后的诊断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性碱性磷酸酶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脊柱结核 预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黎 金娟 +1 位作者 龚建光 何强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8期3070-3072,共3页
目的: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111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BALP、ALP及i 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Vitamin D(25-OH),进行相关性... 目的:探讨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的意义。方法:选择慢性肾脏病3~5期患者111例,均抽取空腹静脉血,分别测定BALP、ALP及i 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Vitamin D(25-OH),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比较透析患者与保守治疗患者的差异。结果:BALP与ALP、i 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呈正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0.686、0.443、0.405、0.399、0.309,P〈0.05);BALP与Vitamin D(25-OH)无相关性(P〉0.05)。透析患者血清BALP、ALP、i PTH、β-CTx、P1NP、N-MID osteocalcin均高于保守治疗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透析患者血清Vitamin D(25-OH)与保守治疗患者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BALP测定在慢性肾脏病患者肾性骨病诊断中有意义,是评估透析患者肾性骨病的非创伤性指标,指导临床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肾脏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尿脱氧吡啶啉及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在骨质疏松症中的临床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霍维玲 陈新军 +2 位作者 李香业 王建强 王继华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2期181-183,共3页
目的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排泄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其治疗前后进行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血BAP、尿DPD、尿Cr及跟骨密度(BMD)测定,并同... 目的探讨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P)及尿脱氧吡啶啉(DPD)排泄率对骨质疏松症患者的诊断价值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对73例骨质疏松症患者在其治疗前后进行血钙(Ca)、血磷(P)、血碱性磷酸酶(ALP)、血BAP、尿DPD、尿Cr及跟骨密度(BMD)测定,并同时测定50例正常健康人作对照。结果骨质疏松症患者BAP比正常对照组(213±8.13U/L 比142±6.69U/L)、DPD排泄率较正常对照组(6.11±2.14nmol/mmolCr比3.24± 1.62nmol/mmolCr)均明显增高(P<0.01),且治疗前后差异有显著性(P<0.01)。两者之间成正相关(r=0.52)。结论 BAP、DPD/Cr是监测骨质疏松症患者的敏感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质疏松症 临床意义 尿脱氧吡啶啉(DPD) 正常对照组 碱性磷酸酶 治疗前后 正常健康人 诊断价值 同时测定 敏感指标 排泄率 BAP 患者 相关 密度 显著 正相关 Cr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同功酶的分离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6
5
作者 汪萍 钱晓霞 沈霞 《临床儿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483-485,共3页
目的分离骨源性碱性磷酸酶(ALP)同功酶酶谱并进行半定量扫描分析,用以探索骨型碱性磷酸酶(B_ALP)与骨矿化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儿童血清B_ALP水平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方法①酶速率法(AMP缓冲液)测定ALP总活力;②麦胚植物凝集素(WGA)亲... 目的分离骨源性碱性磷酸酶(ALP)同功酶酶谱并进行半定量扫描分析,用以探索骨型碱性磷酸酶(B_ALP)与骨矿化度指标的相关性以及儿童血清B_ALP水平随年龄增长的变化趋势。方法①酶速率法(AMP缓冲液)测定ALP总活力;②麦胚植物凝集素(WGA)亲和电泳法分离血清中B_ALP;③定量超声法(QUS)测定新生儿胫骨中端的超声传播速度(SOS)。结果①肝型、骨型ALP同功酶得到良好的分离效果;②新生儿的B_ALP水平与SOS存在负相关性(r=-0.575,P<0.01);③正常儿童的婴幼儿期血清中的B_ALP水平较高,随生长发育逐渐下降,到达青春期时再次升高。结论经麦胚植物血凝素处理的琼脂糖凝胶电泳可有效分离肝型、骨型ALP同功酶;B_ALP同功酶是判断儿童骨质发育的一个良好的生化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同功酶 其临床应用 碱性磷酸酶 琼脂糖凝胶电泳 B-ALP 型ALP 超声传播速度 亲和电泳法 植物凝集素 定量超声法 植物血凝素 P水平 扫描分析 年龄增长 酶速率法 分离血清 分离效果 负相关 婴幼儿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骨源性碱性磷酸酶预测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再骨折的意义 被引量:40
6
作者 胡芯源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640-643,共4页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对预测再发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我院178例确诊的5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初次骨折时检测患者血清BALP水平、骨密度值(BMD... 目的探讨骨质疏松患者初次骨折后发生再骨折的影响因素,分析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对预测再发骨折的临床价值。方法前瞻性队列研究纳入我院178例确诊的50岁以上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初次骨折时检测患者血清BALP水平、骨密度值(BMD)、钙、磷及临床一般资料等,跟踪随访4年,以患者再发骨折为随访终点事件。采用Kaplan-Meier分析和多元Cox回归模型进行再发骨折的风险因素研究,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用于评判BALP的预测价值。结果 178例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4年内30(16.9%)例发生再次骨折。Cox回归分析结果显示BALP、年龄、性别和BMD是患者再发骨折的独立影响因素。以BALP为预测标准,ROC曲线下面积为0.757,诊断临界点为29.0μg/L,灵敏度及特异度分别为84.3%、63.8%。Kaplan-Meier分析显示BALP>29.0μg/L患者骨折再发率较BALP≤29.0μg/L更高(p=0.026)。结论骨质疏松骨折患者发生再骨折的风险较高,检测血清BALP水平是有效可行的预测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磷酸酶 质疏松 ROC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骨代谢水平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合并骨质疏松病情监测中的潜在临床价值 被引量:6
7
作者 林燕 付慧颖 +5 位作者 郑葳 吴思凡 谭立明 陈娟娟 李华 曹莉萍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3期2236-2240,2244,共6页
目的探讨血清骨代谢水平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合并骨质疏松(OP)病情监测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门诊及住院112例PBC患者纳入观察组,包括并发OP(OP组)45例,未并... 目的探讨血清骨代谢水平在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PBC)患者合并骨质疏松(OP)病情监测的潜在临床价值。方法江西省赣州市人民医院及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2014年10月至2017年7月门诊及住院112例PBC患者纳入观察组,包括并发OP(OP组)45例,未并发OP(NOP组)67例,未并发OP患者中PBC代偿期37例,失代偿期30例,同期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用电化学发光法(ECLIA)进行血清25-羟维生素D(25-(OH)D)、骨钙素(OC)以及甲状旁腺激素(PTH)检测,采用冷凝集亲合法检测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比较分析各项骨代谢指标与临床PBC患者合并OP的相关性。结果 (1)OP组患者血清各项骨代谢指标与NOP组和正常对照组均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NOP组中,代偿组和失代偿组25-(OH)D差异也存在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5);(2)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25-(OH)D与OC是PBC合并OP的保护因素,BALP与PTH是PBC合并OP的危险因素,四项指标均与PBC合并OP的发生具有密切相关性;(3)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BALP的曲线下面积为0.809,P=0.001,95%CI为1.022~1.062,对于PBC患者并发OP的诊断价值最高。结论 PBC患者血清25-(OH)D、BALP、OC、PTH水平与合并OP有较强相关性,临床上检测这四项骨代谢指标对于PBC患者合并OP的早期预防和有效治疗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胆汁肝硬化 质疏松 25-羟基维生素D 碱性磷酸酶 钙素 甲状旁腺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全身振动刺激干预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王兵 屈宏强 谷崎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477-483,共7页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 目的通过观察全身振动刺激对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密度及骨代谢的影响,探讨其防止过度训练导致雌性大鼠骨量流失的可能机制。方法 3月龄雌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n=13),全身振动干预对照组(WC,n=13),过度训练组(T,n=15)以及全身振动干预组(WT,n=15)。C组及WC组不参与运动,其中WC组仅作与WT组同样的振动刺激干预。T组及WT组均行6周大运动负荷的游泳训练,其中WT组每天训练后接受振动刺激干预。6周训练结束后观察各组大鼠的体质量、血红蛋白含量、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骨密度以及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及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训练期末,T组大鼠体质量和血红蛋白含量较对照组明显降低,且血清睾酮含量及血清睾酮/皮质酮比值均明显小于对照组,提示达到过度训练大鼠建模成功的要求。WT组大鼠的骨密度、碱性磷酸酶活性均明显高于训练前,且明显高于T组(P<0.01);抗酒石酸酸性磷酸性酶活尽管高于训练前,但明显低于T组(P<0.01)。结论全身振动刺激可有效防止过度训练雌性大鼠骨量的丢失,可能主要是通过提高成骨细胞成骨作用,同时抑制破骨细胞的活性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度训练 全身振动刺激 大鼠 密度 碱性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仙灵骨葆联合益生菌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愈合作用 被引量:6
9
作者 邓祖跃 黄俊俊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CAS CSCD 2018年第10期1126-1131,共6页
目的:研究仙灵骨葆联合益生菌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愈合作用。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常规骨折对照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仙灵骨葆组、益生菌组、仙灵骨葆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0只。除常规骨折对照组外,其余均切... 目的:研究仙灵骨葆联合益生菌对骨质疏松性骨折大鼠的愈合作用。方法:将雌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成5组,分别为常规骨折对照组、骨质疏松性骨折模型组、仙灵骨葆组、益生菌组、仙灵骨葆联合益生菌组,每组10只。除常规骨折对照组外,其余均切除双侧卵巢制备骨质疏松模型。6周后,每组均制备右侧股骨中段横型骨折模型。然后分别灌胃给予生理盐水、仙灵骨葆(250 mg·kg-1·d-1)及益生菌(12. 5 g·kg-1·d-1)。术后5周取各组右侧股骨标本,骨密度仪测量骨密度,CR摄片和Micro-CT扫描观察股骨相关参数。酶联免疫法测定大鼠血清骨源性碱性磷酸酶(BAL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显色法测定钙浓度(Ca),HE染色观察骨折骨膜组织病理变化。结果:与骨质疏松性骨折组比较,给予仙灵骨葆或益生菌组的BALP水平增高,TRACP水平降低,骨密度和骨痂量增多,骨折线模糊,骨小梁数量和厚度增加,骨小梁间隔降低,而仙灵骨葆联合益生菌组作用最明显(P <0. 05,P <0. 01)。结论:益生菌和仙灵骨葆均有促进骨质疏松性骨折愈合的治疗作用,联合用药有更佳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仙灵 益生菌 质疏松 碱性磷酸酶 抗酒石酸酸磷酸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