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羊繁殖性能在绵羊产业中有着重要意义,除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超数排卵等)之外,在目前已知的关于能够提高绵羊繁殖力的16个基因共20个突变体当中,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绵羊繁殖性能在绵羊产业中有着重要意义,除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超数排卵等)之外,在目前已知的关于能够提高绵羊繁殖力的16个基因共20个突变体当中,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pe-1B,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力的影响最大。BMPR-1B基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多羔主效基因,其编码区的A746G突变导致蛋白质序列中第249位的谷氨酰胺被置换为精氨酸(Q249R),最终能够引起绵羊排卵数和产羔数增加。作者介绍了绵羊多羔主效基因BMPR-1B及其突变体FecB(A746G)的发现与结构,简述了该基因分子方面的作用机理,对BMP/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以及与绵羊繁殖之间的联系,并简单分析了FecB突变后对绵羊卵巢、卵泡等组织细胞功能,激素调节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BMPR-1B基因的了解,为研究人员探明该基因诱使绵羊等动物提高产羔数的调控机制,相关配体、调控因子和上下游信号蛋白的影响以及加快哺乳动物高效育种繁殖、扩大种群规模和多胎品系的建立,增加养殖人员的经济收入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展开更多
首次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中克隆了骨形态发生蛋白I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ype Ⅰ receptor,cfBMPR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560bp,编码为519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eal-time qRT-PCR)分...首次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中克隆了骨形态发生蛋白I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ype Ⅰ receptor,cfBMPR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560bp,编码为519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eal-time qRT-PCR)分析结果显示,cfBMPR1基因在栉孔扇贝受精卵、4细胞期、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期、D型幼虫期和壳顶幼虫期等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胚胎时期表达量高于幼虫期,提示该基因在扇贝早期发育及幼虫形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成体组织,包括外套膜、鳃、性腺、肾、横纹肌和消化腺中也均检测到了cfBMPR1的表达,其中以性腺和横纹肌中表达量最高,暗示其参与了扇贝包括繁殖和肌肉生长发育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扇贝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展开更多
骨形态发生蛋白(BM P s)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最初因其能诱导异位骨形成而得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BM P s的功能不限于骨的发育和形成,而是涉及几乎全身所有系统,包括调节哺乳动物生长、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而且越来越多...骨形态发生蛋白(BM P s)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最初因其能诱导异位骨形成而得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BM P s的功能不限于骨的发育和形成,而是涉及几乎全身所有系统,包括调节哺乳动物生长、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BM P系统在调节雌性和雄性哺乳动物的繁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作者简要介绍了BM P s及其受体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并具体介绍了几种BM P s在哺乳动物繁殖中的功能。展开更多
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发生在儿童的一种罕见疾病,常伴随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 —1)。由于胫骨发育畸形导致胫骨成角、髓腔狭窄或囊肿,最终形成不愈合的假...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发生在儿童的一种罕见疾病,常伴随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 —1)。由于胫骨发育畸形导致胫骨成角、髓腔狭窄或囊肿,最终形成不愈合的假关节[1]。自 Paget 于1891年报道该病以来,其病因机制尚未阐明[1-3]。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尽管术式不断改进,但目前仍没有一种理想的术式,术后肢体短缩、成角畸形、再骨折不愈合等风险并未降低[4]。近年来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在骨缺损及骨不连中的应用成为热点,BMPs 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 —β)超家族中的一种蛋白调节因子,对于骨及软骨的形成与修复起着关键性作用[5]。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目前已批准人重组骨性态发生蛋白-7(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rhBMP —7)以及人重组骨性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 —2)用于成人脊柱融合手术、成人胫骨开放性骨缺损及胫骨骨不连等一些特定骨科疾病[6,7]。近年来 BMP -2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 BMP—2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中的应用综述如下。展开更多
文摘绵羊繁殖性能在绵羊产业中有着重要意义,除通过一些技术手段(如同期发情、人工授精、超数排卵等)之外,在目前已知的关于能够提高绵羊繁殖力的16个基因共20个突变体当中,以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1B(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type-1B,BMPR-1B)基因对绵羊繁殖力的影响最大。BMPR-1B基因是世界上第一个被发现的多羔主效基因,其编码区的A746G突变导致蛋白质序列中第249位的谷氨酰胺被置换为精氨酸(Q249R),最终能够引起绵羊排卵数和产羔数增加。作者介绍了绵羊多羔主效基因BMPR-1B及其突变体FecB(A746G)的发现与结构,简述了该基因分子方面的作用机理,对BMP/Smad信号通路的调控以及与绵羊繁殖之间的联系,并简单分析了FecB突变后对绵羊卵巢、卵泡等组织细胞功能,激素调节和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进一步加深对BMPR-1B基因的了解,为研究人员探明该基因诱使绵羊等动物提高产羔数的调控机制,相关配体、调控因子和上下游信号蛋白的影响以及加快哺乳动物高效育种繁殖、扩大种群规模和多胎品系的建立,增加养殖人员的经济收入等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文摘首次在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中克隆了骨形态发生蛋白I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type Ⅰ receptor,cfBMPR1)基因cDNA全长序列,该基因开放阅读框长1560bp,编码为519个氨基酸。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real-time qRT-PCR)分析结果显示,cfBMPR1基因在栉孔扇贝受精卵、4细胞期、囊胚、原肠胚、担轮幼虫期、D型幼虫期和壳顶幼虫期等发育时期均有表达,其中胚胎时期表达量高于幼虫期,提示该基因在扇贝早期发育及幼虫形态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在成体组织,包括外套膜、鳃、性腺、肾、横纹肌和消化腺中也均检测到了cfBMPR1的表达,其中以性腺和横纹肌中表达量最高,暗示其参与了扇贝包括繁殖和肌肉生长发育等在内的多种生物学过程。研究结果为进一步研究TGF-β信号通路在扇贝生长发育中的功能提供了基础数据。
文摘目的探讨全反式维甲酸(at RA)对小鼠胚胎腭突中骨形态发生蛋白受体2(BMPR2)表达的影响。方法通过at RA灌胃的方法建立at RA诱导的小鼠腭裂模型,取妊娠15 d(GD15)和17 d的(GD17)的胚胎腭部进行苏木精-伊红染色,并用免疫组织化学及逆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技术检测BMPR2在胚胎腭部的表达。结果 at RA诱导小鼠形成体积较小的畸形腭突和明显的中缝腭裂畸形。BMPR2在GD15和GD17正常胚胎腭部有高水平的阳性表达,但在腭裂胚胎腭部的表达水平明显减弱。正常胚胎腭部Bmpr2 m RNA在GD15和GD17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腭裂胚胎(P<0.05)。结论 at RA可导致小鼠胚胎腭突发育不良形成腭裂,并显著下调BMPR2表达水平,从而影响腭部发育的正常分子调控过程。
基金supported by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81070994)the Scientific Research Foundation for the Returned Overseas Chinese Scholars,Ministry of Education of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2009-08)
文摘骨形态发生蛋白(BM P s)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的成员,最初因其能诱导异位骨形成而得名。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BM P s的功能不限于骨的发育和形成,而是涉及几乎全身所有系统,包括调节哺乳动物生长、细胞分化和细胞凋亡,而且越来越多的研究结果表明,BM P系统在调节雌性和雄性哺乳动物的繁殖中具有至关重要的功能。作者简要介绍了BM P s及其受体的结构与作用机制,并具体介绍了几种BM P s在哺乳动物繁殖中的功能。
文摘先天性胫骨假关节(congenital pseudarthrosis of the tibia,CPT)是发生在儿童的一种罕见疾病,常伴随Ⅰ型神经纤维瘤病(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 —1)。由于胫骨发育畸形导致胫骨成角、髓腔狭窄或囊肿,最终形成不愈合的假关节[1]。自 Paget 于1891年报道该病以来,其病因机制尚未阐明[1-3]。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尽管术式不断改进,但目前仍没有一种理想的术式,术后肢体短缩、成角畸形、再骨折不愈合等风险并未降低[4]。近年来骨形态发生蛋白(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s,BMPs)在骨缺损及骨不连中的应用成为热点,BMPs 属于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beta,TGF —β)超家族中的一种蛋白调节因子,对于骨及软骨的形成与修复起着关键性作用[5]。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ood and Drug Administration,FDA)目前已批准人重组骨性态发生蛋白-7(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7,rhBMP —7)以及人重组骨性态发生蛋白—2(Recombinant Human 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2,rhBMP —2)用于成人脊柱融合手术、成人胫骨开放性骨缺损及胫骨骨不连等一些特定骨科疾病[6,7]。近年来 BMP -2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治疗中的应用取得了一定疗效,本文就 BMP—2在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中的应用综述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