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1篇文章
< 1 2 9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空间收敛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
作者 任晓松 梁宇琪 +2 位作者 赵敏 高彩虹 薛晓达 《环境科学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24-735,共12页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 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对中国有序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为了厘清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格局与影响路径,基于2012−2022年中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不包括西藏自治区和港澳台地区数据),构建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评价指标体系,利用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收敛模型和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了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时空演变特征、收敛趋势及其驱动因素。结果表明:①2012−2022年,中国建筑业减污降碳耦合协调水平持续提升,从勉强协调阶段逐渐过渡到中级协调阶段,处于中级协调阶段的省份数量占比由10%升至20%。东南沿海经济发达省份的协同水平高于其他地区,北京市和江苏省始终保持在中级协调阶段。②2012−2022年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呈现出明显的空间收敛趋势,以5.7%的年均速度逐渐趋于稳定状态并呈现空间溢出特征。③建筑业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密度、碳排放强度、能源消耗量、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污染治理投资额是影响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的核心驱动因素。研究显示,建筑业减污降碳协同效应逐渐增强,区域差异趋于缩小,各影响因素表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因此,建议统筹制定多维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政策,充分发挥北京市和江苏省的引领作用,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绿色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减污降碳 协同效应 收敛性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变化环境下西江干流水文情势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被引量:1
2
作者 李继清 刘佳利 +1 位作者 邓世浪 吴亮 《水资源保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18,共10页
为掌握变化环境下西江干流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通过识别径流序列突变点将径流序列划分为天然时期和变化时期,采用基于水文改变指标的变化范围法定量探究各水文指标改变度,借助水文变异程度和水文情势变化法(DHRAM)评估整体... 为掌握变化环境下西江干流水文情势演变特征及主要驱动因素,通过识别径流序列突变点将径流序列划分为天然时期和变化时期,采用基于水文改变指标的变化范围法定量探究各水文指标改变度,借助水文变异程度和水文情势变化法(DHRAM)评估整体水文情势改变度,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筛选最相关生态指标捕捉关键水文变量,并基于随机森林模型,结合残差分析法定量评估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对流域水文情势的影响。结果表明:西江干流4座水文站32个水文指标以中、低度改变为主,天峨、迁江、武宣、梧州站水文变异程度分别为64.70%、61.34%、51.70%、51.89%,基于DHRAM得到各站水文情势改变等级分别为3、3、2、3,综合判定4站整体水文情势改变度均为中度;中上游天峨、迁江站改变度比中下游武宣、梧州站高,应重点关注中上游生态保护;气候变化与人类活动均是西江干流水文情势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气候变化对天峨、迁江、武宣、梧州站水文情势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25.65%、60.07%、50.29%、55.22%,气候变化对于西江流域中下游地区水文情势的影响大于上游地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文情势变化 IHA-RVA 驱动因素 随机森林模型 西江干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1
3
作者 崔宁波 时骄禹 范月圆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2,共12页
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计量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2... 基于2007—2022年中国31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熵权Topsis模型、Dagum基尼系数、Kernel密度估计、空间计量模型、马尔可夫链模型及地理探测器模型,实证分析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发展水平、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结果表明:2007—2022年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同比增长62.89%,其中粮食主产区水平最高;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发展水平总体差异逐渐增大,总体基尼系数由0.2815提升至0.3358,区域间存在两极分化现象;粮食产业“三链协同”水平具有空间正相关性,全局莫兰指数介于0.20~0.35,存在空间集聚特征;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水平发展稳定,难以实现“跳跃式”增长;农户资本状况、自然资源禀赋、区域产业结构、政府支持力度等是驱动中国粮食产业“三链协同”的重要因素。据此,建议未来应重点聚焦于突破粮食产业发展格局和地域空间限制,分层次、分区域统筹协调粮食产业“三链协同”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食产业 “三链协同” 高质量发展 动态演进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及驱动因素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吴和成 王杰 李犟 《人民长江》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7-24,共8页
厘清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城市为样本,利用2012~2022年的统计数据,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理论框架,设计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描述指标,采用“逐层... 厘清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分异及驱动因素,对于生态环境精准治理具有重要意义。以长江经济带沿线40个城市为样本,利用2012~2022年的统计数据,基于“暴露度-敏感性-适应力”理论框架,设计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描述指标,采用“逐层纵横向”拉开档次法测度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运用莫兰指数法、Kriging插值法和地理探测器分析脆弱性时空分异特征及驱动因素。研究表明:①样本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总体呈明显改善态势,轻度和中度脆弱性城市数占比由45%上升至70%左右;脆弱性高度和重度城市数占比由55%左右下降至30%左右;高度和重度脆弱性城市主要在长江上、下游地区的对应城市,但以下游城市为主,这些城市脆弱性状态较为稳定且未见明显改善。②长江经济带沿江城市的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空间相关性,表现在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呈现空间聚集现象,邻近城市生态环境脆弱性具一定相似性特点。③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水平和科学技术投入是驱动生态环境脆弱性时空演化格局的核心因子,并且城镇化水平对生态环境脆弱性的影响力有所增强。研究成果可为长江经济带城市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政策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长江经济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射防护发展的驱动因素初探
5
作者 刘立业 王任泽 +3 位作者 于伟跃 安鸿翔 孙庆红 高泽全 《辐射防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97-206,共10页
为探究辐射防护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简要回顾了重要国际组织、核能先进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发展历程。由此,初步归纳得出辐射防护学科发展的五个重要驱动因素——辐射效应认识的深化、核设施与核活动的拓展、相关技... 为探究辐射防护学科发展的重要驱动因素,简要回顾了重要国际组织、核能先进国家和地区以及我国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发展历程。由此,初步归纳得出辐射防护学科发展的五个重要驱动因素——辐射效应认识的深化、核设施与核活动的拓展、相关技术的发展、社会因素的进步、全球化与自主化。在此基础上,初步分析了上述驱动因素的变化与阶段特征,简要梳理了国际组织、部分国家和地区在辐射防护领域的战略研究议程(SRA),并基于上述驱动因素初步分析探讨了我国辐射防护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以供学界参考和批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辐射防护 机遇与挑战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智能立体书库赋能区域联合馆藏建设:驱动因素与发展路径
6
作者 刘连生 陈颖仪 李欢 《图书馆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58-66,共9页
近年来图书馆普遍面临馆藏购置经费和储存空间的双重压力,开展联合馆藏建设与合作存储势所必然,智能立体书库可以为区域联合馆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借鉴TOE框架分析应用智能立体书库建设区域联合馆藏的驱动因素,针对当域联合馆藏建... 近年来图书馆普遍面临馆藏购置经费和储存空间的双重压力,开展联合馆藏建设与合作存储势所必然,智能立体书库可以为区域联合馆藏建设提供技术支撑。文章借鉴TOE框架分析应用智能立体书库建设区域联合馆藏的驱动因素,针对当域联合馆藏建设瓶颈,分析基于智能立体书库的解决方案与区域联合馆藏建设框架,在此基础上提出建设目标与路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联合馆藏 智能立体书库 驱动因素 解决方案 路径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区域演化特征及其驱动因素
7
作者 张宇飞 郑瑞涵 王子朴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08-326,361,共20页
基于涌现理论分析框架,采用CRITIC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从... 基于涌现理论分析框架,采用CRITIC法、耦合协调度模型、空间自回归模型、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对2012-2021年中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产业与文化产业、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水平、动态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进行研究。研究发现:(1)从时间维度看,3大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整体呈上升态势,各产业发展阶段可分为增长期、削弱期与回升期。(2)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总体表现为递升态势,经历了“平缓发展-加速前进-洪峰回落”3个阶段;从空间维度看,体文旅融合发展水平呈现出“西弱东强、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布,在东部和西部地区呈现出“高-高”和“低-低”的空间集聚格局,在西南地区出现“高-低”异常集聚区。(3)从驱动因素的空间关联作用来看,社会消费潜力、资本投入水平、地区人口密度、对外开放水平对本省融合发展水平具有促进作用,但对邻省存在负向的空间溢出效应;教育支出水平和科技创新水平对本省产生轻微抑制作用,对邻省则产生正向空间溢出效应。(4)从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作用来看,6大驱动因素对体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水平的影响,在作用程度和方向上均存在时空差异。据此提出建议:发挥体育产业核心优势,扩大融合规模效应;制定差异发展策略,形成区域联动机制;创新要素配置体系,激活梯度补偿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文旅 产业融合 涌现理论 区域演化特征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驱动因素及情景分析
8
作者 陈优良 陈琳 +1 位作者 权迎香 王兆茹 《环境污染与防治》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3-52,I0002,I0003,共12页
探究了中国1998—2020年省级乘用车各类塑料废弃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因子对塑料废弃量的驱动机制,预测了未来乘用车塑料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1998—2020年,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迅速增长,从5万t增长至175万t,年均增速17.5%,... 探究了中国1998—2020年省级乘用车各类塑料废弃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分析了不同因子对塑料废弃量的驱动机制,预测了未来乘用车塑料发展趋势。结果表明:1)1998—2020年,中国乘用车塑料废弃量迅速增长,从5万t增长至175万t,年均增速17.5%,在空间上,东部区域增长83.03万t,中西部分别增长45.07万、41.76万t,呈现“东多西少”的分布格局;2)塑料废弃量具有显著的空间正相关性,热点区域主要分布在以江苏为代表的东部省份,冷点区域主要分布在西藏等西部省份;3)年末总人口、国内生产总值(GDP)和城市客运周转量是主要驱动因素,因子决定力(q值)分别达0.861、0.822和0.642,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于乘用车塑料废弃量的空间分布;4)未来乘用车塑料废弃量将保持增长趋势,高保有量情景增速最快且增量最多,低保有量情景增速最慢且增量最少,聚丙烯(PP)在不同情景中废弃量均为最多。研究结果从多方面量化了乘用车塑料废弃量,为废弃塑料资源回收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提供数据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乘用车 塑料废弃量 空间相关性 地理探测器 驱动因素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分析
9
作者 陈皓锐 经思思 +6 位作者 叶苏蒙 代天金 吴立鹏 苗平 马红丽 吴雨箫 陈俊英 《农业机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24-433,共10页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 为探究库布其沙漠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et primary production,NPP)的时空演变规律及其气象驱动因素,利用2001—2023年的MOD17A3HGF NPP数据,采用趋势分析、稳定性分析、相关分析、重要性分析等研究方法,分析库布其沙漠年均NPP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与潜在蒸散发、降水量、相对湿度、温度、水汽压亏缺量、风速等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1—2023年库布其沙漠年均NPP为108.60 g/(m^(2)·a),范围为75.69~134.97 g/(m^(2)·a),整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空间上,植被NPP主要分布在呼和木独镇西北部、吉日嘎朗图镇北部以及独贵塔拉镇东北部和南部。库布其沙漠地区植被NPP总体上为极显著增加趋势,稳定性波动较大,空间变异性显著。未来趋势分析表明,73.58%植被NPP具有反持续性,揭示了未来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可能出现与当前变化趋势相反的情况。植被NPP与温度和降水量呈正相关的像元数占总像元数的比例最高,分别为90.56%和98.07%;植被NPP与风速和相对湿度呈负相关的比例最高,达60.57%和75.57%。潜在蒸散发和降水量为影响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变化的主导因子。库布其沙漠植被NPP存在较强的时空异质性。本研究为荒漠生态系统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布其沙漠 净初级生产力 时空变化 相关系数 气象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中平原城市群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及碳平衡驱动因素
10
作者 杨屹 苏越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034-4051,共18页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 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研究样本,在分析2007~2022年碳排放量和碳汇量时空分异特征的基础上,探讨了城市群内各城市的碳平衡类型,采用碳生态承载系数、标准差椭圆和重心迁移模型描述了碳平衡能力时空动态变化的特点,并运用时空地理加权模型探讨了驱动因素的时空异质性.结果显示:碳排放量变化呈波动增加的特点,由2007年的12881.57万t增加至2022年的38570.76万t,年均增长率为7.59%.碳汇量变化幅度较小,由2007年的1885.78万t增加至2022年的2176.11万t,年均增长率为0.10%.耕地和林地分别贡献了碳汇量的82.56%和17.01%,是影响碳汇水平的主要土地类型.碳平衡能力空间差异明显,呈西北高、东部低的特征,标准差椭圆呈西北-东南的分布格局,重心整体向东迁移.碳平衡能力的驱动因素存在显著差异,能源强度、产业结构、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化水平、人口密度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最为显著,降水和气温等气候条件的影响次之,而环境规制、绿色创新等治理因素的影响并不显著.研究强调从生产减碳和生态固碳的视角制定差异化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收支 碳平衡 时空分异 驱动因素 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空间分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11
作者 孙小龙 谢静 +3 位作者 齐雪 宋育典 卢嘉汇 詹晶萍 《贵州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7-116,共10页
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存在天然的结构互动关系,推动二者耦合发展对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贵州县域空间为尺度,运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分析贵州省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态... 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存在天然的结构互动关系,推动二者耦合发展对建设现代旅游业体系具有重要意义。研究以贵州县域空间为尺度,运用综合发展水平指数、耦合协调度、空间自相关及地理探测器,分析贵州省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态势及其空间分异特征,并对其驱动因素进行探测。结果表明:1)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综合发展水平滞后于旅游产业,旅游职业教育规模等级处于高值区的有9个区县,相比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水平有18个高值区,呈现倒“Y”分布,集中在黔中、黔北、黔南和黔西南4个区域。2)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协调度整体处于勉强协调等级,处于良好协调的有2个区县,38个区县处于勉强协调,而处于濒临失调的区县有7个。3)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呈现正相关空间集聚特征,集聚效应主要集中在黔中地区,7个区县表现为H-H集聚类型,5个区县属于L-L集聚,3个区县属于L-H集聚,仅有1个区县呈现H-L集聚。4)贵州省县域旅游职业教育与旅游产业耦合空间分异格局受到社会环境、经济环境、旅游发展水平及教育投入等4个维度的综合影响,14个因子的交互作用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职业教育 旅游产业 耦合 空间分异 驱动因素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驱动因素与政策选择
12
作者 张广婷 国胜铁 《求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5-97,共13页
国际产业转移是新兴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现状进行考察,发现本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主动和被动并存状态,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明显。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受到经济力量与政... 国际产业转移是新兴国家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和促进国内产业升级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现状进行考察,发现本轮国际产业转移呈现主动和被动并存状态,区域差异和行业差异明显。中国的国际产业转移受到经济力量与政治力量双重驱动,经济规律主导下,部分产业因比较优势变化产生成本驱动型主动转移;政府行为主导下,部分产业受地缘政治影响发生政治驱动型被动转移。为了更好应对全球贸易壁垒不断增加、产业科技创新支撑不足和国内统一大市场进程迟滞等挑战,建议加强全球贸易的规则制定和制度建设,优化国内外联动的产业链供应链布局,推动价值链引导的跨区产业集群建设和推动面向产业化的全链条全流程创新,从而推动中国产业升级并实现向全球价值链高端跃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际产业转移 产业升级 驱动因素 政策选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人口增减的时空演变及驱动因素分析
13
作者 侯力 阿儒汗 《人口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8,共18页
本文基于第五、第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数据,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全面考察我国区域人口增减的空间分布、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特征,进而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和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究人口增长率空间... 本文基于第五、第六、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县级数据,运用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和Dagum基尼系数等方法,全面考察我国区域人口增减的空间分布、动态演进和区域差异特征,进而使用多元回归模型和最优参数的地理探测器探究人口增长率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我国人口负增长现象在县区尺度上广泛存在,其中市辖区的人口增长态势明显优于县域单元,县域单元则普遍呈现人口缩减态势。与2000—2010年相比,2010—2020年人口快速减少型、中速减少型、缓慢减少型的县区数量均显著增加,快速减少型县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地区和黄河流域上、中游地区。核密度估计中,全国及各区域的核密度曲线呈现不同程度的左移、主峰高度降低且宽度加大态势,也有部分曲线出现多峰趋势,表明大部分县区人口增长率下降,且区域内人口增长率差距逐渐扩大甚至部分区域内部存在极化现象。Dagum基尼系数及分解结果中,全国层面的基尼系数上升表明人口增长率的总体区域差异呈现扩大态势,超变密度是造成这种差异的主要原因,但其贡献率呈现下降态势,而区域净差异的贡献率则明显上升,东北地区与其他地区、超大特大城市与小城市的差异正在迅速扩大,区域人口增减分化特征越来越显著。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地理因素、行政因素均会影响人口增长率,重构区域人口增减格局。各驱动因子对我国人口增长率空间分异的解释力具有动态差异性,解释力最强的因子已经从人均GDP转变为行政等级,创业活跃度的解释力逐渐增强,就业水平和医疗资源的解释力始终位居前列。同时各因子间存在显著的交互作用,交互作用类型均表现为双因子增强或非线性增强,解释力最强的几个交互因子组合从以人均GDP为核心的经济驱动型组合转变为以气温条件为核心的宜居性驱动型组合,行政等级与其他因子的交互作用大多属于双因子增强,解释力存在重叠效应。因此,各县区尤其是人口缩减严重的地区需要注重打造良好的宜居宜业环境,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优化资源空间配置,促进人口合理均衡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口增减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时空格局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14
作者 姜钰 王一童 +2 位作者 郑文欣 吉静一 刘雨萌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9-126,195,共9页
基于对2005—2021年东北三省及36个地级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的计算,构建碳足迹模型,分析碳吸收、碳排放与碳足迹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莫兰指数及ArcGIS 10.8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地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空间相关性;采用LMDI... 基于对2005—2021年东北三省及36个地级市农田生态系统碳吸收量、碳排放量的计算,构建碳足迹模型,分析碳吸收、碳排放与碳足迹的时空变化趋势;利用莫兰指数及ArcGIS 10.8分析东北三省及其地市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的空间相关性;采用LMDI模型对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驱动因素进行分解。结论如下:(1)从时间上看,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整体碳吸收量与单位面积碳吸收强度均呈先下降后波动式上升的态势。农业碳排放总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阶段性变化趋势。从空间上看,东北三省农田生态系统的碳吸收量与碳排放量均呈“中部高、四周低”的分布格局。(2)2005—2021年,东北三省的农田生态系统碳足迹在时间上呈现波动性上升的变化规律,同时也存在一定的空间集聚效应,全年呈现正相关,且局域空间自相关的显著区域主要集中于黑龙江省和辽宁省。(3)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业规模是影响碳足迹的关键性因素,其中前者表现为负向驱动作用,其提高对碳足迹呈抑制效应;后者则表现为正向驱动因素,其扩大对碳足迹呈促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田生态系统 碳吸收 碳排放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碳固存变化及其驱动因素
15
作者 郝旺林 李宗善 李彬彬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33-241,共9页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气候带土壤固碳速率变化,厘定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碳汇评估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最新的土壤固碳数据库,整合1992—2023年发表的100篇文献(... [目的]分析黄土高原区域尺度不同植被类型、不同气候带土壤固碳速率变化,厘定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对重要性,为黄土高原植被恢复过程中的土壤碳汇评估及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最新的土壤固碳数据库,整合1992—2023年发表的100篇文献(935条观测数据,55个地区),分析干旱半干旱黄土高原区域尺度植被恢复(人工乔木、人工灌木和撂荒草地)过程中土壤碳固存变化及其驱动因素。[结果]①人工乔木和灌木固碳速率均为0.30 Mg/(hm^(2)·a),高于撂荒草地〔0.10 Mg/(hm^(2)·a)〕;常绿人工林固碳速率〔0.45 Mg/(hm^(2)·a)〕高于落叶人工林〔0.33 Mg/(hm^(2)·a)〕,但后者具有更高固碳量,恢复约51 a后,常绿人工林具有更大固碳效益;②土壤固碳速率随降雨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变化程度受植被类型和恢复年限影响;③区域尺度上,土壤固碳速率先增加(<30 a)后稳定(>30 a),0~10 a,10~20 a,20~30 a,>30 a土壤固碳平均速率分别为0.02,0.13,0.19和0.18 Mg/(hm^(2)·a);④在植被恢复过程中,不同恢复阶段土壤碳固存的主要影响因子不同,总体来说,主要受气候因子调控(降雨和温度)。降雨量、温度、恢复年限、植被类型和初始碳储量对土壤碳固存变化的相对重要度分别为31.8%,16.3%,17.7%,15.9%和18.3%。[结论]建议建立基于固碳速率大小及固碳能力可持续性的生态恢复模式。通过可持续的科学管理增加植被数量和质量,可有效增加生态脆弱区土壤固碳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固碳 植被恢复 干旱半干旱 驱动因素 黄土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驱动因素分析
16
作者 陈优良 李芊芊 +1 位作者 范琴 王兆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252-3264,共13页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 长三角地区是继京津冀地区之后雾霾最严重的地区,PM_(2.5)作为雾霾的主要成分,探究其质量浓度变化趋势及驱动因素,对大气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基于2017—2022年长三角城市群监测站点和统计年鉴数据,采用空间自相关和时空地理加权等方法深入分析了长三角城市群PM_(2.5)时空异质性及其驱动因素。结果显示:(1)6 a间长三角城市群PM_(2.5)年均质量浓度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优良空气质量天数逐渐增加。(2)PM_(2.5)空间变化呈现显著的空间异质性,空间上大致呈现“西高东低,北高南低”的污染格局,西部地区PM_(2.5)质量浓度大多超过30μg/m^(3),且呈现连片污染态势。PM_(2.5)质量浓度的季均值和年均值在空间分布上表现出相似特征,质量浓度通常在冬季最高,夏季最低,而春秋季节则呈现过渡状态,月变化出现明显的“U”形曲线。(3)在2017—2020年,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在2021—2022年,聚集性减弱,PM_(2.5)质量浓度区域间差异降低。(4)社会因子中对PM_(2.5)影响最大的是公共交通载客量,自然因子中影响最大的是风速。疫情期间各社会因子出现明显省际差异,且人均GDP和工业用电量呈现“U”形变化趋势,二产占比、公共交通载客量、工业二氧化硫则呈现倒“U”形变化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PM_(2.5) 时空异质性 驱动因素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体育彩票地市层面销售增长的驱动因素
17
作者 李刚 单慧洁 付甲 《上海体育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74,共11页
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从地市层面计算环境、行业和机构等因素或因子对体育彩票销售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各年份或时期相关结果的异同,分析体育彩票销售与经济发展及福利彩票销售的关系。发现:经济... 使用对数平均迪氏指数法(Logarithmic Mean Divisia Index,LMDI)从地市层面计算环境、行业和机构等因素或因子对体育彩票销售增长的贡献度,比较各年份或时期相关结果的异同,分析体育彩票销售与经济发展及福利彩票销售的关系。发现:经济发展是影响中国体育彩票销售增长最为稳定和持续的因素,彩票行业并不存在“口红效应”;我国体育彩票较好发挥了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优势,在彩票监管部门支持下实现了较高速度的增长;我国体育彩票尚未与福利彩票形成明显的替代关系,但需避免出现此种情况。建议:体育彩票各级机构切实践行正确的销售政绩观,提升体育彩票公信力,扭转公众对彩票的误解,加强体育彩票理论研究,引领行业高质量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育彩票 地市层面 销售增长 驱动因素 对数平均迪氏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区域差异及驱动因素研究
18
作者 王慧 刘荣军 包乌兰托亚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8-23,共6页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 为了给黄河流域数字农业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构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以2015-2022年为研究期,基于黄河流域九省(区)面板数据,采用熵权法测度黄河流域各省(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采用泰尔指数和莫兰指数分析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的区域差异及空间自相关性,并采用地理探测器诊断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研究期整体呈平稳上升趋势,但区域间差异明显,黄河下游地区数字农业发展水平远较上、中游地区的高,上游地区的最低,各省(区)间差异较大且差异呈增大趋势;2)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水平在空间上表现出明显的低-低、高-高集聚且主要表现为低-低集聚,空间集聚模式在研究期较稳定;3)科技创新水平、农村基础设施水平、农村居民生活水平为黄河流域数字农业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各驱动因素两两交互的影响力明显较单因素的大,即数字农业发展应发挥各驱动因素的协同作用,尤其是农村基础设施水平与其他因素的协同作用。建议:1)加强区域间协同合作,确保黄河流域数字农业的均衡发展;2)流域内各地区依据资源禀赋、数字农业发展基础等,巩固优势、补齐短板,探索适合当地的发展新模式;3)加大数字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和数字农业科技创新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农业 发展水平 区域差异 驱动因素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甘肃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驱动因素研究
19
作者 任慧 马海霞 史宏龙 《寒旱农业科学》 2025年第4期379-386,共8页
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成为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明确农业科技产出与农业科技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指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012—2022年甘肃省农业科技产出成果和农业科技发展影响因子的关系做定量分析。... 农业科技高质量发展成为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了明确农业科技产出与农业科技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选出更为准确的评价指标,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对2012—2022年甘肃省农业科技产出成果和农业科技发展影响因子的关系做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第1对典型变量典型相关系数较高,表明甘肃省农业科技的产出成果与其驱动因子之间具有非常密切的内在联系,驱动因子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科技投入、农业土地政策、市场化进程、劳动力智力资源、财政支农支出等推进农业科技发挥着重要作用,直接影响着农业科技的进程和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提出了应不断加大人才力量的储备;全面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强化农业科技创新的战略地位,加快完善绿色农业科技创新体系,推进深度融合的协同创新体系;优化农业土地政策;加大财政支农支出等对策建议,这对于推动甘肃省农业科技的高质量发展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科技 典型相关分析 高质量发展 驱动因素 对策建议 甘肃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碳排放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研究
20
作者 孙欢 李春华 祖发杰 《山东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2-49,共8页
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与LMDI模型来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序特征来看,2000—2020年洞庭... 本研究基于2000—2020年洞庭湖生态经济区土地利用社会经济数据以及能源消耗数据,构建碳排放测算模型,并运用标准差椭圆分析法与LMDI模型来分析该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的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从时序特征来看,2000—2020年洞庭湖区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总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且不同县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对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和碳排放强度有显著影响;从空间演变特征来看,2000—2020年洞庭湖区域土地利用碳排放量空间分布格局稳定,但空间自相关性不显著,分布形状呈扁化趋势;从驱动因素来看,经济发展水平是推动洞庭湖地区土地利用碳排放增长的关键因素,能源消费强度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土地利用碳排放的增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洞庭湖生态经济区 土地利用 碳排放 时空演变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