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史学四大家为中心
1
作者 徐国利 《河北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21,共11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 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了一种新经世致用论。这种新经世致用论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与革命性相统一”的原则为指导,是对传统经世致用论批判与继承的产物,具体表现为史学求真与致用的统一,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理性精神。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都有实践理性精神,而传统经世致用思想则为马克思主义史家新经世致用论提供了历史解释的视域。马克思主义史家虽然认为革命性是以科学性为基础的,但往往为了革命性而忽视科学性。故史学要真正做到经世致用,必须以尊重史学科学性为前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家 新经世致用论 科学性 革命性 实践理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前期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先秦民主论——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中心 被引量:2
2
作者 徐国利 陈晨 《江淮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91-98,共8页
20世纪前期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先秦民主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结合具体社会构造和社会关系阐释先秦民主思想,其阐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人的发现、天民合一、赋民权利。在探讨先... 20世纪前期以郭沫若、吕振羽和侯外庐为代表的马克思主义史家以马克思唯物史观为指导对先秦民主思想做了深入研究。他们结合具体社会构造和社会关系阐释先秦民主思想,其阐释可以归结为三个命题:人的发现、天民合一、赋民权利。在探讨先秦民主思想产生的根源时,郭沫若立足于人民解放视角,吕振羽以阶级斗争作为维度,侯外庐主要从土地私有的显族历史进行说明。他们既肯定先秦民主思想对社会现实的超越和批判,又揭示其脱离时代的空想和局限。他们开创了先秦民主思想和中国古代思想史研究的新范式,但也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家 郭沫若 吕振羽 侯外庐 先秦民主思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的“学术中国化”——以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为视角 被引量:2
3
作者 于文善 《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113-117,124,共6页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起了"学术中国化"运动。随即,这场运动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运动的发起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大业和抗战文化事业的进展,也深深影响到了其后中国... 抗战相持阶段到来后,中国共产党在延安发起了"学术中国化"运动。随即,这场运动在抗战的大后方重庆得到了热烈的回响。运动的发起不但有力地推动了当时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战大业和抗战文化事业的进展,也深深影响到了其后中国的学术事业,且在中国共产党思想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战时期 “学术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抗战时期重庆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学术特点和风格
4
作者 于文善 《中共党史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45-53,共9页
抗战时期,作为当时马克思主义史学派的重要力量,重庆史家在其史学研究中重视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特殊性,关注史学研究的现实性和科学性,赋予史学研究的民族特色与爱国主义精神,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立场,其史学研究表现出独特的学术特点和风格。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史家 抗战时期 学术特点 重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史家的高校任教与学术研究
5
作者 叶建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28,共5页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进入高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唯物史观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个现象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不断扩大学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部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进入高校,在大学讲台上讲授唯物史观和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这个现象对于中国马克思主义历史学的学术发展和学科建设起到了十分积极的促进作用,成为民国时期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得以不断扩大学术影响的一个重要原因。一在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尚未明确形成的20世纪20年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20世纪三四十年代 马克思主义史家 促进作用 学术研究 学科建设 民国时期 讲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民国史家对唯物史观和马克思主义史学的评论和认识 被引量:4
6
作者 张越 《史学集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0-24,共5页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史坛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引起众多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关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看法或评论,虽角度不一、看法各异,却可看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所持的不同观点和...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初,40年代后迅速发展起来,成为中国史坛不可忽视的学术现象,引起众多非马克思主义史家的关注,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史学的看法或评论,虽角度不一、看法各异,却可看出对马克思主义史学所持的不同观点和态度,更可以从中一窥马克思主义史学在其形成发展过程中表现出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学术现象 马克思主义史家 民国 唯物 不可忽视 评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论史家修养 被引量:3
7
作者 徐国利 李庆祥 《安徽史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5-15,共11页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如果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 郭沫若、范文澜、翦伯赞、吕振羽、侯外庐被称为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五大家,他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结合现代史学发展要求,批判性继承传统史家修养论,对史家修养进行了比较全面的阐述。如果运用传统史学的才、学、识、德来概括和分析他们的思想,主要包括:关于史才,着重论述了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治史方法和撰述的技艺问题;关于史学,主要论述了专与通,拓展知识的途径,掌握外语的重要性问题;关于史识,主要阐述了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性及其学习和运用的态度与方法问题;关于史德,倡导树立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学术的民主作风,提倡谦虚谨慎和勇于学术创新的品质。他们的史家修养论是中国现代史家修养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当代史家提高自身修养有重要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五大 中国马克思主义 修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现代史家的传统史学观及其理性特征——兼论中国现代史家的流派划分问题
8
作者 徐国利 《安徽史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15,共11页
历史研究主要使用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不同理性的使用不仅是方法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观的差异。中国现代不同流派史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就反映出三种不同的理性特征和价值取向。新考据派史家审视传统史学时,强调科学精... 历史研究主要使用工具理性、价值理性和实践理性。不同理性的使用不仅是方法的不同,也反映了文化观的差异。中国现代不同流派史家对中国传统史学的认识,就反映出三种不同的理性特征和价值取向。新考据派史家审视传统史学时,强调科学精神和方法的作用,是工具理性的思维,将价值理性排除在外,是唯科学主义和西方中心主义的。文化保守主义史家大体主张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统一,对传统史学作了较全面的阐述和传承。但是,他们强调道德理性的主体性,体现了中国文化道德实践理性的特点,对传统史学的非科学性和专制性缺乏批评。马克思主义史家以实践理性看待传统史学,批判传统史学不适于革命的需要。不过,由于他们过分强调史学的革命性,其研究往往没有做到科学性与革命性的统一。其他派别史家评述传统史学时,具体认识虽然与上述三派多有不同,总体上仍是以工具理性的取向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考据派 文化保守主义 马克思主义史家 其他派别 传统学观 理性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分析与借鉴中提高中国史学的理论水平
9
作者 邹兆辰 《河北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2-114,共3页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 本组笔谈对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所取得的理论成就进行了探讨.李根蟠认为,中国的"封建地主制"理论的提出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取得的一个丰硕成果,它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封建观的新发展,在马克思主义史学发展史上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陈其泰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至今,关于民族理论问题的研究与探讨取得了重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关于历史上民族关系的主流问题、对中国史范围的处理和历史上民族统一的不同阶段问题以及"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理念等方面基本达成共识.张越认为,在中国历史发展阶段的探讨过程中,唯物史观所起的作用重大,意义深远.王志刚认为,"五四"时期形成的唯物史观传播热潮具有三个显著的时代特点:即力求对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基本理论进行系统介绍和全面理解;运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开始了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创建工作.张利认为,范文澜在历史评价问题方面贡献良多,主要体现在:以历史主义原则评价历史人物;从加强各民族团结友好的高度评价历史上的民族关系;以一种中国史与世界史联系的眼光对历史演进的一些重要问题加以评析,揭示其本质.张剑平对新时期以来中国史学界在历史认识论和方法论研究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自己的一得之见.许殿才从唯物史观与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的关系、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历史地位、如何运用与发展唯物史观以及史学与现实的关系等四个方面,对改革开放以来马克思主义史学理论在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理论成果进行了阐述.邹兆辰则认为,在中国史学理论水平的提高过程中,善于分析与借鉴,功不可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马克思主义 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家 "封建地主制"理论 民族问题 唯物 认识论和方法论 李大钊 范文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郭沫若亚细亚生产方式观点的形成与反响辨析
10
作者 刘超燕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02-211,256,共11页
在郭沫若的认知中,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他在实际处理中的化约思维和做法存在明显二重性。有消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忽视中国社会特殊性、论据单一等不足。郭沫若的观点招致中国社会史论战各方的贬损、曲解。托派借助亚... 在郭沫若的认知中,亚细亚生产方式不成其为“问题”。他在实际处理中的化约思维和做法存在明显二重性。有消解亚细亚生产方式概念、忽视中国社会特殊性、论据单一等不足。郭沫若的观点招致中国社会史论战各方的贬损、曲解。托派借助亚细亚生产方式否定中国存在奴隶社会,进而否定社会形态理论的普适性。其他马克思主义史家与郭沫若观点的主要分歧基本限定在学术层面。郭沫若“沉默”应对外界批评,并非认同他者观点,亦非外部条件干预下的被动选择。亚细亚生产方式问题论辩中充斥的盲从域外学者、宣扬国情特殊论等倾向,与郭沫若治唯物史观史学的旨趣相悖,应是他“回避”对话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郭沫若 亚细亚生产方式 托派 马克思主义史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