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84篇文章
< 1 2 25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与工业革命理论 被引量:2
1
作者 方汉文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72-178,共7页
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将《共产党宣言》的原德文"世界文学"一词新译为"世界的文学",并加以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未被"发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以"... 中文版《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将《共产党宣言》的原德文"世界文学"一词新译为"世界的文学",并加以注释,这是一个重要的未被"发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国化的创新。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以"第一次工业革命"为历史语境;编者注释说明"文学"包括"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论著",意在解释马克思所说的"精神生产"的整体性。《共产党宣言》发表于1848年,正是"第一次工业革命"的结束时期,综观四次工业革命的进程,正是马克思"世界的文学"揭示了全球化时代精神生产的实质与特性;部分西方理论家批评马克思"世界的文学"是"经济决定论"并不符合历史事实。马克思早就明确指出社会经济发展与艺术发展有"不平衡关系",否定了庸俗唯物论的经济决定精神生产的观念;工业文明时代的"精神生产"如马克思所指出,是民族文化的互相往来与互相依赖关系,而不是西方"世界经济体系"的一体化模式。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也并非美国学者的"世界体系化"理论所说的"资本主义经济扩展"的结果,而是工业革命进程中世界各民族的互相往来与依赖的共同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的文学” 工业革命 经济决定论 多元文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的文学”:中国化的新概念翻译与注解——马克思“世界的文学”理论札记之三 被引量:1
2
作者 方汉文 《中国文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16,共7页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将《共产党宣言》中原文“世界文学”一词译为“世界的文学”并加编者注。这一具有中国化创新的概念翻译及编者注一直未被学术界所“发现”,更没有专题研究。中文版新概念译注的价值在于将原文的“文学”解...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中文版将《共产党宣言》中原文“世界文学”一词译为“世界的文学”并加编者注。这一具有中国化创新的概念翻译及编者注一直未被学术界所“发现”,更没有专题研究。中文版新概念译注的价值在于将原文的“文学”解读为“泛指科学、艺术、哲学、政治等方面的著作”,实际成为“精神生产”在工业文明进程中的所指;马克思“世界的文学”是19世纪第一次工业革命与“世界市场”打破“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的精神生产新形态,同时又是“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形成世界化的“共同财产”的核心范畴;“世界的文学”概念中文版译注突出各国文学之间往来与依赖辩证联系的建立。当代欧美学者的“世界文学重构”值得肯定之处即为普世性与多元化,这也是马克思“世界的文学”理论所产生的历史影响。而“反世界文学”论对马克思学说的批评,则与近年来文化相对论及民粹思想的泛起有一定联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恩选集》中文版(1995) 《共产党宣言》 “世界的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现实的人”理论阐述中的话语创新——以《神圣家族》文学批评为中心
3
作者 刘永明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59-164,共6页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 “现实的人”最初是宗教批判和精神现象学上的一个重要概念,马克思很早也使用这个概念。从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看,“现实的人”的历史唯物主义内涵到《神圣家族》时已基本形成,这尤其体现在马克思的文学批评中。《神圣家族》中,结合对欧仁·苏《巴黎的秘密》的批评和对施里加《巴黎的秘密》评论的批判,马克思围绕着艺术主体是“现实的人”、如何表现“现实的人”和“真实地评述人类关系”等的理论阐述,创新了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的一些重要命题和话语,如人物的真实性和逻辑性、环境的典型性、世界观和创作方法的矛盾等,为后来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一系列新话语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也给我们时代的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话语创新带来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 现实的人 理论话语 《神圣家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拓展与升华 被引量:1
4
作者 付晓男 颜雨萱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87-90,共4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精准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凭借高度的历史自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价值指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洞察历史发展规律,精准把握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凭借高度的历史自觉,创造性地提出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为世界历史的发展指明了正确方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在方法论、价值指向、理想归宿等方面存在高度的契合性,是运用历史思维在洞察人类历史到世界历史发展过程中厘清历史大势,结合实际、科学审视现实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构建美丽世界的系列实践方略,是在主体、思维、实践三方面对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的创新升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拓展 升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的文明意蕴
5
作者 徐苗苗 《学习与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7,共8页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包含历史与人两个向度,一是以唯物主义的视角重塑历史发展规律论,二是在历史规律中探寻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正是在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方法论原则,...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中包含历史与人两个向度,一是以唯物主义的视角重塑历史发展规律论,二是在历史规律中探寻人的价值,实现人的发展。正是在历史规律与人的发展这一能动过程中,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以历史与逻辑相统一为方法论原则,反思了现代资本主义文明的得失,不仅揭示了“西方中心论”的思维定式对文明的多样性的消解,而且也阐明了资本逻辑的无限扩张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限制。在历史规律与人的价值的融通之处,马克思世界历史思想对于我们在“两个大局”背景下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具有重要的理论启示,既为人类文明的多样性奠定了唯物史观基础,也为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提供了价值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世界历史思想 交往实践 主体向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化学理化阐释--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构建为视角
6
作者 石德金 刘倩 《东南学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0-29,共10页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形成之初就是立足实践、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理论化体系化的科学理论,其内部的学理以体系性而深邃严整。然而,不少学者不仅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某些观点的断章取义而偏执地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意图抛弃理论化体系化的... 马克思主义哲学从形成之初就是立足实践、将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理论化体系化的科学理论,其内部的学理以体系性而深邃严整。然而,不少学者不仅基于对马克思、恩格斯某些观点的断章取义而偏执地认为他们从一开始就意图抛弃理论化体系化的哲学,而且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科书形式也横加责备,认为这将导致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教条化。故对马克思、恩格斯相关论述有必要进行耕犁澄清,并重新审视苏联教科书体系以及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化体系化建构历程,从而确证推进21世纪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体系化学理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为其体系化学理化提供理论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世界 方法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视域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内在逻辑、现实挑战与践行路径
7
作者 刘一凡 《领导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3-19,共7页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在逻辑机理和根本指向两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现实的回应和观照,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而提出的新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只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具有的内在规定性主要体现在逻辑机理和根本指向两个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现实的回应和观照,是面对国内外复杂多变形势而提出的新理念:顺应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趋势,只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对全球现代性问题的挑战,必须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适应中国主体性坐标的位移,需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当前,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面临着中西方国家意识形态歧见导致的“信任赤字”,西方霸权话语及强权政治催生的“和平赤字”,全球性问题凸显催生的“治理赤字”,传统国际社会零和博弈、“赢家通吃”发展观催生的“发展赤字”。为此,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应建立平等协商、合作发展的政治关系,共构普遍安全、公道正义的稳定格局,倡导开放创新、互利共赢的经济合作,搭建开放包容、形式多样的文化桥梁,构筑清洁美丽、绿色发展的生态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 人类命运共同体 可持续发展 经济全球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差异的交换:文明互鉴、世界文学与翻译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点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21,227,共6页
“Alterity”(他异性)的拉丁语词根“alter”意为“两者中的他者”,表达了本我与他者之间的某种相互构成意义。作为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他异性的概念是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一个述而不休的话题... “Alterity”(他异性)的拉丁语词根“alter”意为“两者中的他者”,表达了本我与他者之间的某种相互构成意义。作为当代西方文论的一个关键词,他异性的概念是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女性主义以及后殖民主义理论中一个述而不休的话题,跟当今关于比较文学和世界文学的讨论也有直接的联系。他异性可以看作是中心话语被解构之后所呈现的边缘痕迹。歌德“发明”世界文学的故事就是体验他异性的故事。他阅读翻译的中国小说,从而把自己带进了一个遥远的文学乌托邦,于是世界文学的二元对立的话语便开始了:自我和他人、民族文化和世界主义、国别文学和普世文学等等。然而,维持当今的“世界文学热”的动力不应再是歌德所代表的“欧洲中心主义”的大一同理念,而应是对他异性的全面张扬。依此而论,作为世界文学的文本基础,翻译不能是“等同论”的奴隶,而应是他异性的动态交换,从中寻求文化与自我之间同质和异质的永久对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 翻译 他异性 文本性 构建世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汤姆斯英译《花笺记》及其“世界文学”意义生成
9
作者 陈恩维 《学术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1-178,180,共9页
1824年,汤姆斯将广东木鱼书《花笺记》首次译为英文。他将原作的文体由木鱼书调整为西方人所熟悉的叙事诗,题材由才子佳人小说调整为英国流行的求爱小说(Courtship Novel),并对其中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浪漫主义重构,使之大体符合当时英国... 1824年,汤姆斯将广东木鱼书《花笺记》首次译为英文。他将原作的文体由木鱼书调整为西方人所熟悉的叙事诗,题材由才子佳人小说调整为英国流行的求爱小说(Courtship Novel),并对其中的景物描写进行了浪漫主义重构,使之大体符合当时英国文学的审美标准。经由汤姆斯的翻译操控,《花笺记》成功跨越文化边界进入了新的文化场域,不仅影响了歌德“世界文学”观念与创作模式的形成,而且在嗣后的多语种翻译中不断经历意义增殖和文本旅行,最终成为一部具有“世界文学”意义的经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汤姆斯 《花笺记》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及其世界文学价值
10
作者 刘洪涛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61,共11页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 中国现代诗人徐志摩形象的全球传播迄今已近百年,进入21世纪以来,更呈现出多线交织、蓬勃发展的新局面。徐志摩的剑桥史料考证与诗歌翻译都取得新进展,其文化身份与文学史地位得到进一步评价,其文学形象在海外传记、自传体小说中被多角度再塑造,“剑桥徐志摩诗歌艺术节”则成为跨文化遗产利用的典范。所有这些塑造出一个整体性的“徐志摩形象”,构建出一个活跃的世界文学网络。徐志摩形象所提供的世界文学价值是融入式的、亲和的、建设性的;其全球传播从东方出发,深入到西方文学的内部,打破了西方学界只有一个西方中心的世界文学体系的妄念,将世界文学引向多系统、多中心的格局,意义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徐志摩 世界文学 《再别康桥》 剑桥大学 中国文学全球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及其启示
11
作者 杨生平 《理论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12,共8页
西方中心论是近现代以来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有广泛影响的文化思潮,其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正是在不断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对作为历史观的西方中心... 西方中心论是近现代以来产生于西方社会的有广泛影响的文化思潮,其有多种不同表现形式。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和世界历史理论的创立正是在不断批判西方中心论的过程中形成和发展的。历史唯物主义创立标志着马克思对作为历史观的西方中心论以及作为政治观与价值观的西方中心论的彻底批判,但对作为思维方式与话语系统的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却有着一个不断发展和深化的过程。将世界历史发展区分为“西欧道路”与“东方道路”,既标志着马克思对作为思维方式与话语系统的西方中心论批判的深化与发展,也标志着马克思在发展道路问题上对作为思维方式与话语系统的西方中心论批判的基本完成。但是,马克思提出的社会发展的两条道路不是毫无关系而是密切相关的。对马克思社会发展道路的理解需要有辩证和科学的态度,既要反对西方中心论,又要反对“反西方中心论的西方中心论”。马克思对西方中心论的批判及其过程的重要启示意义,不仅表现在对中国发展道路的探索与完善上,还表现在对当前我国文化主体性建构及中华文化生命体的建构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 西方中心论 世界历史理论 文化主体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百年创新及其基本经验 被引量:5
12
作者 周丹 董键铭 《齐鲁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6-68,共13页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从党的百年奋斗历程看,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取得的伟大成就离不开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同时这也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不断中国化时代化的过程:先后形成了毛泽东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六个必须坚持”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集中体现,是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科学指南。在这一奋斗历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坚持、运用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形成了一脉相承、与时俱进、“两个结合”、活学活用等基本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 “六个必须坚持” 百年创新 基本经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期现代、《红楼梦》与世界文学
13
作者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2,共8页
文章涉及小说研究、世界文学、近代研究,以及全球现代性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分析了18世纪以来外部世界在中国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中的再现,将这部小说置于当时新生的世界文学语境,介入早期现代的东西方比较文学领域中。明清时... 文章涉及小说研究、世界文学、近代研究,以及全球现代性等多个领域的交叉,分析了18世纪以来外部世界在中国小说《红楼梦》(又名《石头记》)中的再现,将这部小说置于当时新生的世界文学语境,介入早期现代的东西方比较文学领域中。明清时期小说的发展证明了早期现代世界文学的多重起源和多元场所。小说中频频出现外来器物,隐约可见中西方的贸易往来,但作品始终保持着以中国为中心的世界观。与外来器物以及物质文化的碰撞是一个令人震惊且激动人心的发现,这在小说中有生动的细节描述。中国对于引进和接纳外来文化的矛盾态度,导致了世界文学在其土壤上的姗姗来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楼梦 早期现代 世界文学 跨文化交流 外来事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世界文学”观念的新阐释 被引量:8
14
作者 张荣兴 方汉文 《苏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65-172,共8页
美国"反世界文学"批评家曲解马克思的"世界文学",将其看作"世界权力中心观念",这种说法完全有悖于这一观念的能指与所指。马克思的"世界文学"不同于歌德创造的"世界文学"。马克思的&... 美国"反世界文学"批评家曲解马克思的"世界文学",将其看作"世界权力中心观念",这种说法完全有悖于这一观念的能指与所指。马克思的"世界文学"不同于歌德创造的"世界文学"。马克思的"世界文学"明确了工业化的世界市场使各国文学变为世界的"公共财产",这是世界文学的本体论观念。世界文学并非削弱各民族主体性,而是强调各民族文学精神财产的共享。马克思指出,世界市场所形成的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往来与互相依赖",所"依赖"的正是民族文学的独立主体性。这对全球化时代中马克思"世界文学"的阐释具有宝贵的现实价值,尤其是对世界文学的"互相依赖"与"互相往来"所形成的融新以及世界文学服务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学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世界文学” 公共财产 互相往来 互相依赖 人类命运共同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从毛泽东到习近平的世界文学观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宁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56-65,共10页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经过几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和“中国化”过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最近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 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以后很快就在中国得到长足的发展,经过几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者的努力和“中国化”过程,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独特形式,即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最近提出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革命的长期实践已经无可辩驳地证明,毛泽东思想实际上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直接产物。其在文学艺术上的遗产已经由新一代领导人继承并发扬光大。在今天的世界文学语境中,重读毛泽东的《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等一系列关于文学艺术创作和理论批评的著述,结合阅读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就能更为深刻地理解这两篇讲话的理论意义和对中国的世界文学研究的重要指导作用。毛泽东的讲话着重强调了特定时代文学的阶级性和民族性,而在今天的新时代,习近平的讲话则更加强调文学的世界性以及中国文学可能对世界做出的贡献。他们的讲话分别体现了不同时代的精神和历史的必然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世界文学 毛泽东思想 习近平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世界文学光谱与韩江获奖的极化现象——郝岚与金在涌教授的对谈 被引量:2
16
作者 郝岚 金在涌 《外国语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2-72,共11页
韩国作家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讨论,其背后的跨文化机制及世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讨论。对谈以韩江获奖为切入,围绕“新世界文学光谱”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变迁与非西方文学复杂的突围路径... 韩国作家韩江荣获2024年诺贝尔文学奖引起广泛讨论,其背后的跨文化机制及世界文学意义值得深入讨论。对谈以韩江获奖为切入,围绕“新世界文学光谱”这一新的理论框架,探讨全球化背景下文学评价体系的动态变迁与非西方文学复杂的突围路径,进而引出翻译问题在世界文学图景中的重要地位。郝岚教授强调,在“新世界文学光谱”中国际文学奖项作为认知工具折射出冷战结束后多元交织的世界文学面貌,而韩江的获奖则可以被视为“极化现象”,其女性身份、韩语写作及对历史创伤的诗性书写挑战了西方中心主义的传统评价标准。对其中的典范价值与机遇挑战,金在涌教授从韩国文学国际化机制切入,分析国家翻译支持对非西方文学全球化的推动作用,并指出韩江创作既根植于韩国女性主义文学传统,又通过叙事创新实现了本土经验与世界议题的融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世界文学光谱 诺贝尔文学 韩江 翻译 女性主义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艺术地掌握世界:论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及其审美价值指向——兼论马克思对亚里士多德实践哲学的继承与创新 被引量:3
17
作者 陈理宣 马毅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4-172,共9页
人类实践的本质是以生活为主题的社会活动。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建基于自古希腊哲学思想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哲学厚重的历史文化,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表征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确立了马... 人类实践的本质是以生活为主题的社会活动。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建基于自古希腊哲学思想及亚里士多德以来的西方哲学厚重的历史文化,揭示了实践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基础地位,表征了实践的主观能动性、客观物质性和社会历史性等,确立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历史观和生活实践观,对于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具有科学的指导意义。马克思生活实践理论以“艺术地掌握世界”为价值指向,形成了科学、生产和审美内在统一的生活实践理论。艺术地掌握世界,标志着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以及经济生活和政治生活等生活实践活动的统一整合,实现个体生命与类生命的全面、自由而自觉的发展,推动人类进步和社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克思主义 实践哲学 生活实践理论 掌握世界方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对《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呈现方式的考察
18
作者 罗炅 高玉海 《外语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06-112,共7页
了解《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呈现,是了解其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和评介话语,探究《西游记》在海外接受态度的变化;结合国内外研究,反思文学史集编者对小说作者及其思想艺术的评价... 了解《西游记》在英语世界中国文学史集中的呈现,是了解其在海外传播和接受的重要途径。本文通过梳理文学史集的编纂理念和评介话语,探究《西游记》在海外接受态度的变化;结合国内外研究,反思文学史集编者对小说作者及其思想艺术的评价;分析叙述特征和赞助机构的变革及原因。研究发现,《西游记》经历了从边缘到中心,再到被淡化的地位变迁;关注内容从情节介绍转向研究论述;编纂方式由独著转向合著;资金来源由官方扶持到商业运营。本研究再现了《西游记》在英语世界的接受历史,揭示了中国古典小说在海外传播的复杂性与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英语世界 文学史集 西游记 海外传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
19
作者 童一菲 李跃力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36-144,共9页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中国化实践不仅仅是将域外的理论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关联着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机制的构建、翻译工作者主体精神的重塑,以及翻译文本... 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的中国化实践是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发展历程中的关键一环。这一中国化实践不仅仅是将域外的理论文本进行单纯的语言转换,同时关联着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机制的构建、翻译工作者主体精神的重塑,以及翻译文本在本土语境中的创造性生成。延安时期的翻译机制具有组织化、系统化、意识形态化特点,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提供了有力的体制支撑;翻译工作者在战争环境下的空间位移中,经历文化磨合、冲击完成了主体精神重塑,为马克思主义文论中国化的推进实现了观念的扭转;在翻译文本的生产过程中,翻译工作者通过择取文本、语言转换和创造性阐释,推动了理论的本土化进程。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文论翻译实践结合了中国具体实际,为当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文论体系的建设提供了借鉴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延安文艺 文学翻译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 创造性阐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境遇 被引量:1
20
作者 晏扩明 《探索》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14,共14页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和把握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与前进方向,进而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即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及携手实现人类... 21世纪马克思主义面临的重要议题是如何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理解和把握21世纪人类社会的发展逻辑与前进方向,进而回答“世界向何处去”的时代之问,即在全球化与现代化相互交织的背景下为世界各国共同应对全球性问题以及携手实现人类共同发展愿景提供理论指导与价值指引。21世纪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面临着新的社会风险挑战,社会主义国家在现代化建设实践探索中面临新机遇与新挑战,“全球南方”对世界格局产生重要影响。面对“两个大局”,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创造性地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发展提供新境遇与新命题。从理论脉络上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是21世纪马克思主义对世界历史理论的时代叙事,是在全球体系失衡、生态边界逼近与技术伦理困境日益突出的现代化语境中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深度认识。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过程中,实现从资本全球化到劳动全球化、从西方现代化到全球现代化、从革命型话语到发展型话语、从一元价值中心到多元价值共识等诸多维度的理论转型,推动21世纪马克思主义长足发展,并实现对全人类共同价值的规范性重建,更好引领21世纪的全球化与现代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马克思主义 世界历史理论 全球化 现代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5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