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免疫学技术在食源性微生物检测中的应用综述 被引量:10
1
作者 胡金强 雷俊婷 +5 位作者 詹丽娟 纵伟 白艳红 景建洲 孙新城 董彩文 《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14年第3期7-11,共5页
对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食品中待检靶抗原的筛选与纯化、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及敏感性... 对酶联免疫吸附技术、免疫层析技术、免疫磁珠分离技术、酶联荧光免疫分析技术、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技术以及免疫传感器技术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进行了综述,并指出食品中待检靶抗原的筛选与纯化、免疫学检测方法的合理应用,以及敏感性和特异性这2个相矛盾的方面的统筹提高等问题有待解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免疫学 食源性微生物 食品安全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在食源性微生物生物膜形成中的作用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国丽 敖晓琳 刘书亮 《食品与机械》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94-198,共5页
生物膜(Biofilm)是由众多微生物聚集黏附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多种食源性微生物均能形成相应的生物膜,且该现象的产生对食品加工与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已被证明是调控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文章... 生物膜(Biofilm)是由众多微生物聚集黏附在物体表面形成的多细胞群体结构,多种食源性微生物均能形成相应的生物膜,且该现象的产生对食品加工与安全有着重要影响。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已被证明是调控生物膜形成的重要因素。文章主要介绍了群体感应对几种食源性细菌及真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作用,旨在为食品加工过程中微生物生物膜的控制与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 群体感应 食源性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群体感应抑制剂调控食源性微生物生物膜形成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3
作者 莫祯妮 熊盈盈 +1 位作者 邱树毅 曾祥勇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307-316,共10页
食源性微生物的生物膜是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具有空间组织的群落,因其能够附着在食品工业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表面,且对消毒剂和抗菌剂能产生抗药性,通常难以控制,被认为是造成设备损坏、能源成本增加、食物变质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 食源性微生物的生物膜是附着在固体表面上形成的具有空间组织的群落,因其能够附着在食品工业环境中的生物或非生物表面,且对消毒剂和抗菌剂能产生抗药性,通常难以控制,被认为是造成设备损坏、能源成本增加、食物变质和引起食源性疾病的原因之一,给食品工业带来了巨大的挑战。研究发现群体感应在生物膜的形成中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阻断群体感应系统来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因此,群体感应抑制剂可以作为控制生物膜形成的新策略,在食品工业中对控制生物膜的形成具有巨大潜力。本文综述了生物膜的形成、群体感应系统及其对生物膜的调控作用,介绍了群体感应抑制剂的调控机制及其分类,为通过群体感应抑制剂调控生物被膜的形成提供研究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群体感应 生物 群体感应抑制剂 食源性微生物 调控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微生物检测及溯源研究进展 被引量:6
4
作者 粟丽千 张伦 +1 位作者 王建 卢雪梅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9期352-360,368,共10页
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至关重要。传统的生化鉴定、抗生素耐性分析、血清学分型等方法已大量用于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 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技术在食品安全监管中至关重要。传统的生化鉴定、抗生素耐性分析、血清学分型等方法已大量用于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分析。随着分子生物学、免疫学、材料学、生物信息学等相关学科与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较传统方法更灵敏、专属性更强、通量更高的新型简易检测与溯源技术。本文就近几年食源性微生物的检测及溯源技术进行综述,以期为检测机构及相关研究人员合理选择检测溯源方法提供有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检测 溯源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5
作者 马丽萍 姚琳 周德庆 《中国渔业质量与标准》 2011年第2期20-25,共6页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影响全球食品安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贸易和健全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该项工作已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提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是影响全球食品安全和危害人体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进行风险评估是保障食品安全、促进食品贸易和健全食品安全体系的重要手段,该项工作已成为制定食品安全标准和提供食品安全管理措施的重要依据。本文简要介绍了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内容及分类,对近年来国内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并提出目前我国微生物风险评估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开展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定量风险评估的建议,以期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的开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险评估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食品安全 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6
作者 钱程 马晨 +1 位作者 汤永娇 李建国 《热带农业科学》 2014年第12期85-93,共9页
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增长态势,由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各国对于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也越来越重视。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相关的防控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果蔬中常见大... 全球食源性疾病的发生呈增长态势,由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发的疾病也在逐年增加。因此,各国对于果蔬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检测也越来越重视。目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快速检测和相关的防控技术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综述果蔬中常见大肠杆菌、李斯特菌和沙门氏菌的种类、特性、病症、检测方法及防控技术,为保障食品安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果蔬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耐药性 检测方法 防控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内外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预警开展现状与启示 被引量:35
7
作者 王琳 赵建梅 +1 位作者 赵格 王君玮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0年第4期65-71,共7页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组织以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纷纷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展开了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并建立了快速信息共享、紧急预防、快速反应的风险预警体... 近年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引起的食品安全问题已成为世界各国面临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国际组织以及欧盟、美国等发达国家已纷纷针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展开了系统、科学的风险评估,并建立了快速信息共享、紧急预防、快速反应的风险预警体系。我国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预警方面引入了微生物预测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多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评估研究;利用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与评估大数据,建立了基于风险评估要求的地理信息系统(GIS)可视化平台,用以探索风险预警与交流机制等。我国食品微生物预警研究已开展多年,但仍存在数据缺乏标准化、预警技术不完善等问题。未来需要加强部门协作,实现数据共享,并深入开展预警技术研究。本文为完善我国食品安全体系和开展风险预警工作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食品安全 风险预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下一代测序技术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和溯源中的应用 被引量:2
8
作者 刘云哲 王琳 +3 位作者 张喜悦 邹明 王君玮 赵格 《中国动物检疫》 CAS 2021年第10期37-44,共8页
下一代测序技术是一次性可对几十万到几亿的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高通量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为了解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本情况,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在... 下一代测序技术是一次性可对几十万到几亿的DNA分子进行序列测定的高通量技术,正广泛应用于生命科学各个领域。为了解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发展现状及应用情况,本文综述了下一代测序技术的基本情况,与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相比的优势,以及在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识别和溯源方面的应用,以期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风险监测和食源性疾病防控等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一代测序技术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风险识别 溯源 食品安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切生菜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侵染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牛璐 易欣欣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15年第1期132-136,共5页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侵染不但影响鲜切生菜的质量安全,还会危害人类健康。通过概述鲜切生菜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污染来源和种类,介绍鲜切生菜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侵染现状,指出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方法及展望。
关键词 鲜切生菜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侵染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0
作者 励建荣 檀茜倩 +2 位作者 王丹 崔方超 吕欣然 《食品科学技术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1-12,共12页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不仅会引起食品腐败,造成经济损失,也给人类健康带来很大威胁,因此亟需开发高效、安全、不影响食品品质的食源性致病微生物控制技术。益生菌是近年微生物和食品科研领域研究热点,益生菌除具有调节和改善健康功能,其本身及代谢物对微生物较强的清除和抑制作用,使其可应用于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控制。明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类型、潜在的抑制微生物机制以及应用现状对相关控制技术的研发至关重要。分析了现有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对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抑制机制,主要为破坏细胞结构、影响遗传物质复制、阻断能量代谢途径、干扰群体感应系统、控制生物被膜形成、竞争关键性营养物质等方面的单机制或多机制联合作用;同时基于目前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中的应用研究实例,探讨了其在果蔬、肉类等食品中的应用方式、应用条件,对货架期的延长效果等;分析了益生菌及其代谢物在抗菌效能提高、活性包装、与其他食品品质控制技术联用等方面研究的发展趋势。研究结果旨在为基于益生菌及其代谢物的食品安全和品质控制技术的开发和应用提供借鉴和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益生菌 代谢物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抑制机制 乳酸菌 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中4种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快速检测技术研究 被引量:35
11
作者 杨平 杨迎伍 +2 位作者 陈伟 王国民 李正国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90-94,共5页
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灵敏性差,难以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根据其特异基因设计出4对引物... 传统微生物检测方法耗时长、灵敏性差,难以满足食品安全快速检测要求,建立和完善食品中致病微生物快速检测技术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研究针对沙门氏菌、志贺氏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性李斯特菌,根据其特异基因设计出4对引物,通过对食品样品进行梯度离心处理、改良异硫氰酸胍法提取基因组DNA和多重PCR(multiplex PCR)条件的优化,建立了这4种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多重PCR检测方法.通过人工污染检测和市场样品检测,同时进行传统方法验证,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简单、快速、准确、灵敏度高,只需经过增菌4~8h其最低检出限可达1cfu/mL,具有较强的实际应用价值,可广泛应用于食品卫生检测和临床检验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多重PCR 快速检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装工程》专题征稿——食品包装与微生物安全
12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7期I0005-I0005,共1页
食源性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菌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核心原因之一。近些年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监测、预测评估及预警防控技术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也有很多与食品包装密切结合的领域和方向,特别是特定包装材料对食源性致病菌... 食源性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菌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核心原因之一。近些年食源性致病菌的检测监测、预测评估及预警防控技术都获得了较快发展,也有很多与食品包装密切结合的领域和方向,特别是特定包装材料对食源性致病菌的防控作用研究;特定包装条件下食源性致病菌的生长/残存/失活模型的构建和应用;在食品微生物方面,不同气调包装条件对食品货架期和保质期的品质控制;以及新型包装方式下食品微生物的风险评估及决策研究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菌 食品微生物 食品包装 食源性微生物 食源性疾病 包装条件 气调包装 失活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品包装与微生物安全专题序言
13
作者 董庆利 《包装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3期I0004-I0004,共1页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蔓延以来,生物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世界、全人类面临的重大生存和发展威胁之一,我国也已将生物安全作为国家总体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食源性微生物威胁食品安全,食源性致病菌也是导致食源性疾病的主要核心原因之一。
关键词 食源性疾病 食源性致病菌 微生物安全 食品安全 食品包装 食源性微生物 生物安全问题 全球蔓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鲜切果蔬中4种病原微生物多重PCR检测技术 被引量:19
14
作者 冯可 胡文忠 +4 位作者 姜爱丽 萨仁高娃 徐永平 司琦 马新秀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276-283,共8页
研发可同时检测鲜切果蔬中的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inl A基因、鼠伤寒沙门菌inv A基因、大肠杆菌O... 研发可同时检测鲜切果蔬中的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多重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检测方法。根据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inl A基因、鼠伤寒沙门菌inv A基因、大肠杆菌O157:H7 wzy基因、金黄色葡萄球菌nuc基因设计及筛选出4对引物。对多重PCR体系及条件进行优化。该方法对单核细胞性李斯特菌、鼠伤寒沙门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O157:H7的检出限分别为3.5×10~6、1.6×10~5、2.4×10~5、4.8×10~5 CFU/m L。将优化的多重PCR方法对不同接种量富集后验证,结果表明,经过9 h富集后,该方法检出限为1 CFU/m L。该方法在鲜切莴苣、鲜切黄瓜、鲜切木瓜、鲜切哈密瓜中应用同样可扩增出4条目标菌。因此,利用所建立的多重PCR方法对鲜切果蔬中侵染的病原菌检出限可达到1 CFU/g。该方法相较于传统的培养检测方法具有节约大量的劳力、试剂、时间等优点,检测时间也由原来的5~7 d缩短至9~11 h,对于企业或分析检验中心大批量样品的监测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重PCR 快速检测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鲜切果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噬菌体控制主要食源性致病菌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5
作者 曹振辉 金礼吉 +6 位作者 徐永平 李淑英 张建城 马永生 李化强 曹放 杨扬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274-278,共5页
食源性细菌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株出现,以及抗生素禁用,使得人们对食源性细菌疾病的控制更加困难。噬菌体是细菌的天敌,具有感染并裂解细菌的功能,与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制剂具有特异性... 食源性细菌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由抗生素滥用导致的耐药菌株出现,以及抗生素禁用,使得人们对食源性细菌疾病的控制更加困难。噬菌体是细菌的天敌,具有感染并裂解细菌的功能,与抗生素相比,噬菌体制剂具有特异性强、自我增殖快、抗菌能力强、研发时间短等优点,因此近年来有关噬菌体作为抗菌制剂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本文就噬菌体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噬菌体及其制剂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领域的深入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噬菌体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ACCP体系中应用噬菌体控制动物性食品中的食源性致病菌 被引量:3
16
作者 曹振辉 胡大勇 +6 位作者 金礼吉 徐永平 李淑英 曹放 李晓宇 杨扬 张建城 《肉类研究》 2012年第6期46-49,共4页
食源性细菌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屠宰前、后许多加工环节,动物性食品都可能被致病菌污染,这些环节成为HACCP体系中的关键控制点。近年来,有关噬菌体作为生物抗菌制剂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 食源性细菌疾病是当今世界上最广泛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在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屠宰前、后许多加工环节,动物性食品都可能被致病菌污染,这些环节成为HACCP体系中的关键控制点。近年来,有关噬菌体作为生物抗菌制剂的研究受到普遍关注。本文针对动物性食品生产过程中,应用噬菌体控制HACCP体系关键控制点中食源性致病微生物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噬菌体制剂在保障动物性食品安全领域中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危害分析和关键控制点 噬菌体 食源性病原微生物 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食源性大肠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7
作者 张春 《粮食与油脂》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18-20,28,共4页
介绍了大肠杆菌中的几种毒力基因,综述了几种检测食源性致病大肠杆菌的方法,包括PCR技术、LAMP技术、基因芯片技术和新兴方法等,并比较了各种方法的优缺点,以期为有关工作者在实际检测中选择相关方法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 食源性微生物 大肠杆菌 检测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冻肉中食源性致病菌的快速检测方法的研究
18
作者 赵静 唐怀志 +4 位作者 陈伊巧 马淑萍 王俊玲 孙丛芸 王子文 《现代农业研究》 2018年第5期7-8,52,共3页
本文以食源性致病微生物作为目标菌,利用PCR技术,建立一种快速高效检测冻肉中致病微生物的PCR反应体系。并对反应体系的灵敏度和特异性进行检测分析,得到最适合的快速检测食物中致病微生物的方法。
关键词 食源性致病微生物 PCR 灵敏度 特异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辐照杀菌技术在即时开袋类食品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邵琳 王浩 《安徽农学通报》 2010年第13期218-218,264,共2页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即时开袋类食品工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通过将辐照杀菌技术应用到即时开袋类食品加工中,并探索和解决加工中批量化、集约化的生产模式下,储存保质、营养成分缺失等诸多难题。
关键词 辐照杀菌技术 食源性微生物 辐照剂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光动力灭活在食品杀菌保鲜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0
20
作者 范宇航 周雅菲 +3 位作者 刘昊天 陈倩 刘骞 孔保华 《食品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7期373-381,共9页
微生物会引发食物腐败与浪费,甚至会诱发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与传统杀菌技术不同,光动力灭活是一种基于具有抗菌性能的天然物质在光源辐照下产生生物活性效应的非热物理杀菌技术。它的杀菌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友好... 微生物会引发食物腐败与浪费,甚至会诱发疾病,对人体健康造成威胁。与传统杀菌技术不同,光动力灭活是一种基于具有抗菌性能的天然物质在光源辐照下产生生物活性效应的非热物理杀菌技术。它的杀菌效果显著、操作简单、成本低、对环境友好,还可以很好地保持食品风味、颜色和营养价值。本文主要概述光动力灭活的相关原理,综述食品中的主要微生物及光动力灭活的抗菌机理,总结光动力灭活在食品中的应用现状,旨在为光动力灭活技术在食品领域中的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动力灭活 食品杀菌 食品保鲜 光敏剂 食源性微生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