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51篇文章
< 1 2 6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走向风俗治理:易地搬迁农户返迁倾向的影响因素与治理策略
1
作者 刘亚娟 赖先进 《党政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2,128,共11页
作为我国贫困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易地搬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区的部分易地搬迁农户在入住安置点生活一段时间后,滋生出返迁回原居住地的倾向,探究此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对于开展后续帮扶大有裨益。本文基于结构... 作为我国贫困治理的一个重要措施,易地搬迁在脱贫攻坚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些地区的部分易地搬迁农户在入住安置点生活一段时间后,滋生出返迁回原居住地的倾向,探究此种现象背后的深层影响因素对于开展后续帮扶大有裨益。本文基于结构—功能主义理论,通过先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后采用问卷调查和回归分析的探索性混合研究方法,考察了易地搬迁农户产生返迁倾向的主要因素。研究发现:风格独特的丧葬习俗对于易地扶贫搬迁农户返迁倾向具有显著影响,农户的个体特性对其返迁倾向具有调节作用。为此,建议在易地搬迁安置点的基层治理中,可以考虑将风俗治理和风俗相关教育列为工作内容,结合区域特点,尊重民族风俗,扬弃传统习惯,培育先进文化,逐步降低易地搬迁群众返迁倾向,以群众安居乐业巩固易地搬迁帮扶成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易地搬迁农户 返迁倾向 影响因素 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简牍私信中的书信礼仪与社会风俗
2
作者 李天虹 《人民论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10-112,共3页
书信作为中华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展读秦汉书信简牍,探究数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日常和家国情怀,可以体察到其时其地的社会风俗人情、社交礼节、“卑己尊人”的处世哲学,以及“... 书信作为中华悠久文明的历史见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距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展读秦汉书信简牍,探究数千年前古人的生活日常和家国情怀,可以体察到其时其地的社会风俗人情、社交礼节、“卑己尊人”的处世哲学,以及“见字如面”的脉脉温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简牍 书信牍 书信礼仪 社会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感官寓意?兼论17世纪荷兰风俗画解读的双重面向
3
作者 杨贤宗 王一凡 《南京艺术学院学报(美术与设计)》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3-69,I0001,共8页
“五感”作为一个传统母题,经历了由理论探讨到绘画呈现的物质性转变。荷兰风俗画中“五感”主题的图像表达,在图式与功能上则呈现出一种特有的二元特征。此外,感官所具有的生活感知与回忆反思的双重功能,同米歇尔·塞尔与阿斯曼夫... “五感”作为一个传统母题,经历了由理论探讨到绘画呈现的物质性转变。荷兰风俗画中“五感”主题的图像表达,在图式与功能上则呈现出一种特有的二元特征。此外,感官所具有的生活感知与回忆反思的双重功能,同米歇尔·塞尔与阿斯曼夫妇的理论立场相对照,从而使得对“五感”的探讨得以回溯至有关风俗画内涵的解读方法之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五感 感官 17世纪荷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风俗保群”到“文化寻根”——重审“寻根文学”中的文化再造问题
4
作者 钟媛 《扬子江文学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7,共8页
引言。1914年8月10日,李大钊在《甲寅》杂志的第一卷第三号上发表《风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从“风俗之力”论及“亡群”与“保群”的关系。他提出“夫群之存亡,非人体之聚散也……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制,因以成共是... 引言。1914年8月10日,李大钊在《甲寅》杂志的第一卷第三号上发表《风俗》一文。在这篇文章中,李大钊从“风俗之力”论及“亡群”与“保群”的关系。他提出“夫群之存亡,非人体之聚散也……群之分子,既先天后天受此力之范制,因以成共是之意志,郁之而为风俗,章之而为制度,相维相系以建其群之基。群,其形也;风俗,其神也。群,其质也;风俗,其力也”,并进一步主张,以“群枢”(也即知识分子精英)达到这一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群 寻根文学 李大钊 文化再造 文化寻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经由风俗之镜/径——杨志军《雪山大地》的历史意识与文化意涵 被引量:4
5
作者 王金胜 《当代作家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04-111,共8页
《雪山大地》以地方民族风俗为方法重塑民族记忆,重述国家历史,建构民族文化认同。风俗成为窥见民族生活、情感和精神的艺术之镜/径。小说既以风俗为镜,映照民族生活状态和时代流转;又以风俗为径,深入生活的细处和历史文化纵深,揭示民... 《雪山大地》以地方民族风俗为方法重塑民族记忆,重述国家历史,建构民族文化认同。风俗成为窥见民族生活、情感和精神的艺术之镜/径。小说既以风俗为镜,映照民族生活状态和时代流转;又以风俗为径,深入生活的细处和历史文化纵深,揭示民族精神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经由《雪山大地》中风俗的描述方式,可见新时代中国文学蕴含的历史意识及叙事美学的嬗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族文化认同 叙事美学 民族记忆 文化意涵 民族文化心理结构 描述方式 民族风 杨志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观风俗:19世纪欧洲中国小说阅读史的一个视角 被引量:1
6
作者 宋莉华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7-35,共9页
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 在中国不登大雅之堂的小说,自17世纪传入欧洲后却登堂入室,入藏各类图书馆,由私人藏书变为公共藏书,使中国小说文本得到妥善保存,传播范围不断扩大。19世纪随着东方学的兴起,中国小说以风俗志形式进入欧洲阅读史,东方学家认为小说比其他著作更具有观风俗的优势。中国小说以译本和中文刻本形式流通欧洲,看似其读者各有所属,实则他们之间相互交叉、影响,都以观风俗为阅读旨趣,并指向中国形象的建构。中国小说也以翻译、改编、戏仿等多种形式逐渐成为欧洲文学的一部分。19世纪欧洲的中国小说阅读史,体现了世界文学以一种渐趋融通的方式呈现和接纳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学。它促使我们思考如何理解中国文学的“世界性”和包容力,以更好地推动文明互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小说 阅读 观风 世界文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汉晋服妖叙事中的社会风俗变迁
7
作者 胡祥琴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57-164,206,207,共10页
从《汉书》、《后汉书》到《晋书》,其《五行志》所述服妖条下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汉书》所载均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皆因服饰的错穿、误穿,影响了政治生涯并终致失败;《后汉书》所载服妖,表现出某些新现象,透视... 从《汉书》、《后汉书》到《晋书》,其《五行志》所述服妖条下的内容表现出明显的不同:《汉书》所载均与重大的政治事件有关,其中的关键人物皆因服饰的错穿、误穿,影响了政治生涯并终致失败;《后汉书》所载服妖,表现出某些新现象,透视出服饰妆容方面的新变化,出现某些传统服饰未见的新元素,如木屐的流行,胡物、奇装的出现等;《晋书》所载服妖传递出其时服饰不仅种类繁杂,而且出现尚新、求美以及追求松弛自由的个性做派。这些新变化既是社会变迁在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上的表现,也是曾经占据统治地位的两汉经学逐渐式微的反映,同时也说明一种新的观念体系正在形成。汉晋三部正史《五行志》服妖叙事表明,作为维持社会秩序工具之一的服妖,本质上是以批判社会上异质服饰为目的,客观上却成为社会风俗变迁的晴雨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汉晋《五行志》 服妖叙事 社会风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俗变迁与时代精神:伏尔泰的风俗史及其社会学意涵 被引量:1
8
作者 李篡 《社会》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28-158,共31页
在批判并摆脱基督教传统历史神学模式的基础上,伏尔泰发展出了一种具有全新世界史与文明史视野的历史哲学,为法国乃至欧洲看待自身文明的构成、进程以及其他文明的历史定位提供了新眼光。从此,文明史不再是神意的展现,而是人类精神和心... 在批判并摆脱基督教传统历史神学模式的基础上,伏尔泰发展出了一种具有全新世界史与文明史视野的历史哲学,为法国乃至欧洲看待自身文明的构成、进程以及其他文明的历史定位提供了新眼光。从此,文明史不再是神意的展现,而是人类精神和心灵不断取得进步的风俗史。借助一种关于风俗变迁的历史与经验叙事,伏尔泰的理性哲学、自然神论、进步史观与他的人性论、社会学说等观念得以成为统一的整体。在他那里,“风俗”不仅是进入与理解文明和秩序问题的关键概念,而且是一种分析时代与民族精神、人类理性与心灵进步的新视角。尽管在社会学的风俗研究传统中,伏尔泰的观点并没有被尽数吸收,但他的风俗史研究却得到了适当的保留与转化。他还贡献了一种以风俗变迁考察和分析时代精神的历史比较方法。整体而言,独具性格、心灵和精神气质等内涵的风俗概念以及通过描述宗教、法律、科学和文艺等要素来把握时代精神之实质意涵及其变动的方法,正是风俗史的社会学意义之所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伏尔泰 变迁 时代精神 社会学的风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夷夏观念下地方志中“风俗”书写的演变——以贵州地方志为中心 被引量:1
9
作者 杨洁钫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04-115,155,156,共14页
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志中的风俗书写为中心,考察了有关苗人“风俗”文本的特点,分析了其历史背景与编修者的华夷观念。明初贵州建省之后,省志、府州县志编纂工作随之开始。在明代不同时期的官修贵州地方志中,苗人风俗的书写极其相似,而... 本文以明代贵州地方志中的风俗书写为中心,考察了有关苗人“风俗”文本的特点,分析了其历史背景与编修者的华夷观念。明初贵州建省之后,省志、府州县志编纂工作随之开始。在明代不同时期的官修贵州地方志中,苗人风俗的书写极其相似,而这主要表现在对苗人的“非人化”“非礼制”的描写,以及强调王朝直接统治之后、渐知仁义的教化效果。这种统一化的话语体系背后蕴含着很多原因,首先与当时任职贵州这一偏僻之地的官员以及方志编修者所持的华夷观念紧密相关,其次编修者缺乏实地考察,故而承袭前志记载。同时也与地方志“风俗篇”具有的教化功能有关。但统一化的描写之外也有意外出现,明代贵州巡抚郭子章的个人境遇使其私修的《黔记》呈现出非常野蛮、落后的苗人形象。而除传统志书之外,明清的士人也构筑了另一个更加自由的空间,苗俗的真实情况在这些空间里面若隐若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贵州方志 苗人 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根据地司法对风俗习惯的甄别、援用及其逻辑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文军 《思想战线》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7-149,共13页
为实现根据地的有效治理,根据地司法机关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甄别,并根据甄别结果作出相应处理。有的风俗习惯得到援用,或作为判决中的民事法源,或在案件的事实查明、法律发现、价值权衡、裁判论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有的风俗习惯则在甄... 为实现根据地的有效治理,根据地司法机关对当地的风俗习惯进行甄别,并根据甄别结果作出相应处理。有的风俗习惯得到援用,或作为判决中的民事法源,或在案件的事实查明、法律发现、价值权衡、裁判论证等方面发挥作用;有的风俗习惯则在甄别后被拒绝援用。根据地司法甄别风俗习惯时所秉持的逻辑,既遵循马克思主义认可习惯法权的立场,也对移风易俗的必要性和社会资源成本进行了考量。甄别援用风俗习惯需要司法者遵循唯物辩证法的司法方法论,人民司法的若干特征也因此而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根据地 习惯 甄别援用 唯物辩证法 人民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风俗”视野与“天下”想象的现代召唤——论废名1940年代后期的乡土书写转向 被引量:1
11
作者 崔文骏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2-29,共8页
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近来多被视为个人思想史性质的作品,在1940年代后期备受讨论则是由于其中“老百姓的生活”及“情绪”。小说的乡村呈现和废名1920年代的风景画式书写形成鲜明对比,既缘于对农村了解的加深,亦缘于儒家世... 废名的《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近来多被视为个人思想史性质的作品,在1940年代后期备受讨论则是由于其中“老百姓的生活”及“情绪”。小说的乡村呈现和废名1920年代的风景画式书写形成鲜明对比,既缘于对农村了解的加深,亦缘于儒家世界观的内化。作为小说叙事重心之一,“风俗”既非刚性制度,又不同于地方仪式,而是近于传统内涵;“风俗”改造超越了启蒙框架,指向介入现实的独特方式。通过描写农人的民族精神,小说确立“爱国”与“爱天下”、“救国”与“救世界”相统一的政治想象。这一想象有乌托邦性质但不乏现实根基,预示了废名此后的思想道路。和此前西方乡村文学潮流的模仿相比,废名1940年代的乡土书写揭示了另一种中国文学融入世界之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名 《莫须有先生坐飞机以后》 天下 乡土书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差异化习作教学探究——以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
12
作者 张静 《语文建设》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2期77-80,共4页
本文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群,以“统整融合”“搭建支架”“点评分享”的方式为习作教学基本路径,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差异化习作教学过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差异化习作教学秉持的... 本文以六年级下册习作《家乡的风俗》为例,在确定学习目标的基础上设计学习任务群,以“统整融合”“搭建支架”“点评分享”的方式为习作教学基本路径,探索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差异化习作教学过程。基于学习任务群的差异化习作教学秉持的理念就是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满足学生的个体需要,让每一个学生的习作能力真正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习任务群 差异化习作教学 《家乡的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欧洲启蒙运动:从中国戏曲找寻文明之光
13
作者 宋莉华 洪淑倩 《安徽大学学报(哲社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9-36,共8页
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智识革命。启蒙思想家在不断变化的知识潮流中,认识到世界其他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资源。儒家学说作为新的文明动力被引入欧洲,参与欧洲公众的启蒙对话。中国戏曲体现了世俗化的儒家思想,... 欧洲启蒙运动是一场智识革命。启蒙思想家在不断变化的知识潮流中,认识到世界其他民族精神和文化的价值,并将之作为思想启蒙的重要资源。儒家学说作为新的文明动力被引入欧洲,参与欧洲公众的启蒙对话。中国戏曲体现了世俗化的儒家思想,因而作为人类学、民族志、风俗志文本,被启蒙运动思想家输入和改编。中国戏曲成为诠释儒家思想、承载知识话语和进行思想启蒙的有效工具。围绕着儒家文化对于欧洲文明的启示作用,欧洲戏剧界一时间兴起了“中国风”,尤以法国、意大利为盛。启蒙思想家超越国家界限,吸收其他民族的优秀文化,体现了世界主义的理念以及人类追求进步和改善自我的信念。这也是启蒙运动为什么依然重要,在当今有必要重提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启蒙运动 中国戏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炎武精神”:抗战时期“民族魂”的一面旗帜
14
作者 周积明 《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6-107,196,共13页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从乾嘉时期的“多闻博学”、“考证精详”到嘉道时期的“讲求经世之学”到清季的“种族革命论”者、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其形象在后世一再嬗变。抗日战争时期,顾炎武又成为“一个光明磊落伟大堂皇的民族巨人”、“中国... 明末清初的顾炎武,从乾嘉时期的“多闻博学”、“考证精详”到嘉道时期的“讲求经世之学”到清季的“种族革命论”者、地方自治的倡导者,其形象在后世一再嬗变。抗日战争时期,顾炎武又成为“一个光明磊落伟大堂皇的民族巨人”、“中国唯一的民族诗人”、“一位民族运动者”、“一位革命的健儿”,成为“民族魂”。这一时期,顾炎武的学说被多方发掘,成为坚守气节、打倒投降主义的行为标杆,艰难贞固、终不失其态度的精神长城。他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呼号,也成为时代危机中保文化、保天下、保中国的有力思想资源。抗日战争时期顾炎武形象的彰显与精神构建,体现了儒家文化的中心价值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即使在最艰难的抗日战争时期,在“华夏民族及中国文化存亡绝续之秋”,也能发挥惊人的精神力量,成为鼓舞人们斗志、争取抗日胜利的一面旗帜。对顾炎武抗战时期形象的梳理和诠释,无论是对顾炎武研究还是抗日战争史研究,都是一个重要的兼具学术价值和政治意义的论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抗日战争 顾炎武 艰难贞固 改易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儒家中心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移民搬迁中传统风俗的重塑及其例行化——三峡库区GZ镇丧葬仪式个案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张大维 安真真 吴渊 《中州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98-102,共5页
社会变迁带动了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移民搬迁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乡土社会中的互助基础渐趋薄弱,移民搬迁与农村空心化共同构筑了传统风俗文化维系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常规行动的传统丧... 社会变迁带动了文化的变迁,这种变迁因社会环境的不同而呈现不同的特点。在移民搬迁中,由于人口的流动导致乡土社会中的互助基础渐趋薄弱,移民搬迁与农村空心化共同构筑了传统风俗文化维系的双重困境。在此背景下,作为常规行动的传统丧葬仪式发生了改变,丧葬的紧迫性、公共性催生了刚性的市场需求,多重因素相互交织产生了非常规行动——"仪式经济"。这种非常规行动通过例行化的逻辑产生新的风俗,从而完成了常规行动与非常规行动的交替过程,实现了传统风俗到新风俗的文化变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民区 传统风 丧葬仪式 文化变迁 例行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重饮食叙事中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以甘肃临夏州打平伙风俗为例 被引量:4
16
作者 薛晨浩 王生鹏 白永平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47-54,共8页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 打平伙是流行于我国广大民间的一种饮食文化,其不仅是劳动人民生存智慧的结晶,也是推动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地方文化要素。甘肃临夏回族自治州打平伙风俗蕴含着与区域内生态环境和谐共生的生态叙事、满足身体营养和邻里交往交流需求的功能叙事、传承饮食文化带动产业发展的文化叙事、促进各民族广泛交往全面交流深度交融的国家叙事。新时代,应充分挖掘打平伙风俗内含的文化价值,发挥其在促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中的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打平伙 饮食风 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临夏 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传统风俗观的历史研究与当代思考 被引量:47
17
作者 萧放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31-40,共10页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 “风俗”是中国传统社会大众生活文化特性的词语概括 ,在传统风俗观下 ,“风俗”是风与俗的合成词。“风”强调风土等自然地理条件对人的行为的影响 ,“俗”是一种习以为常的社会生活模式。风俗具有自然与人文兼备的二重性。古代学者的风俗观关注风俗发生的地域性与政治性 ,对风俗的教化功能有着特别的强调。近代社会发生了急剧变化 ,人们对风俗进行了重新的思考 ,认为风俗可以救世 ,虽然对待传统风俗的态度明显不同。传统风俗观认为风俗具有三种特性 :一、风俗具有较强的伦理品性。二、风俗具有流动贯注的传习性与扩散性 ,又有着难于变化移易的凝固性。三、风俗习惯虽然难于改变 ,但它还是能够移易的。当代社会是一个文化转型的时代 ,传统风俗观有关风俗的理解与评述对于当代社会的民俗文化建设以及民俗学研究仍然具有启示意义 ,我们的民俗学应该关注现实社会风气时尚的研究 ,从自己的学术立场出发 ,阐释自己对民俗文化价值的看法 ,区分民俗的美善与丑陋 ,注意与国家政府合作培育、提倡“良风美俗”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化 当代生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旅游目的地传统风俗影响因素与模型构建——以喀什地区为例 被引量:4
18
作者 由亚男 卢小静 张志敏 《干旱区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822-828,共7页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渐成熟,旅游研究定性分析的局限性也日渐显示出来,成为制约当今此类研究的瓶颈。基于上述考虑,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以喀什地区为示例,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家庭文化、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影响因素对传统风俗的... 随着旅游业发展的日渐成熟,旅游研究定性分析的局限性也日渐显示出来,成为制约当今此类研究的瓶颈。基于上述考虑,通过结构方程模型的定量分析,以喀什地区为示例,研究了旅游目的地家庭文化、道德规范、价值观念等影响因素对传统风俗的影响。结果表明:价值观念对传统风俗的影响显著,家庭文化、道德规范对传统风俗的影响并不显著,而是通过对价值观念产生正向和反向影响,外化为人们的行为方式间接对传统风俗产生影响。从而,为相关研究的定量分析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与尝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旅游目的地 传统风 喀什地区 结构方程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殖民主义文化霸权与近代中国风俗变迁——以近代上海公墓为中心的考察 被引量:9
19
作者 陈蕴茜 吴敏 《江海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31-136,共6页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均发生剧烈变迁,殡葬制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习俗制度,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浸润下亦出现前所未有的变迁。考察近代社会转型最为典型的城市——上海,从西方公墓在上海的... 近代中国社会处于传统向现代转型的初期,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均发生剧烈变迁,殡葬制作为与人们日常生活关系密切的社会习俗制度,在近代西方文明的浸润下亦出现前所未有的变迁。考察近代社会转型最为典型的城市——上海,从西方公墓在上海的兴建,殖民者在公墓问题上与华人的冲突,以及在此影响下华人公墓的兴起与发展,均可探究西方文明对于近代中国人日常生活及观念转变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式公墓 华人公墓 殖民主义文化霸权 变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理和宗教在藏族丧葬风俗中的作用 被引量:9
20
作者 焦治平 陈昌文 《西藏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58-64,共7页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 ,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 ,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 ,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 ?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 ,... 为什么全民信仰藏传佛教的藏民族 ,其丧葬的主要类型不是佛教所推崇的火葬而是天葬 ,为什么最高级的葬法是塔葬而不是最流行的天葬 ,为什么土葬的兴衰史与苯教的兴衰史相一致 ?文章从藏族的地理环境、宗教文化与民族史方面进行了论述 ,提出了藏民族葬俗双因素决定理论 :地理环境与宗教交互作用决定了藏民族的葬俗 ,地理环境在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宗教的决定性影响 ,特别是苯教所推崇的土葬和佛教所推崇的火葬的影响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丧葬风 藏族 地理环境 天葬 宗教文化 民族史 丧葬形式 苯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