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233篇文章
< 1 2 2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莫里亚克小说题材论
1
作者 古渐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1999年第1期66-70,共5页
关键词 莫里亚克 小说题材 资产阶级 以家庭为中心 小说创作 现实主义文学 波尔多市 西方社会 天主教 金钱婚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红色题材电影的基因谱系与时代新篇 被引量:1
2
作者 傅佐东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3-67,共5页
新时代的红色题材电影不断寻求外延和新的生长点,调适扩大它的生长空间。红色题材电影的基因谱系植根于革命理想信念基因、社会主义建设基因、文化自信创新基因,这些是红色题材电影的建构基础,也是红色题材电影一路奋进的核心支撑力量... 新时代的红色题材电影不断寻求外延和新的生长点,调适扩大它的生长空间。红色题材电影的基因谱系植根于革命理想信念基因、社会主义建设基因、文化自信创新基因,这些是红色题材电影的建构基础,也是红色题材电影一路奋进的核心支撑力量。新时代,红色题材电影要突破单一僵化、宏大疏离、输出受阻等局限,力求为人民发声、盘活新的文化传播生命力。因此,既要坚守红色电影的本真本义,又要扎根于时代,对影片的制作方式、叙事结构及美学观念鼎故革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色题材电影 基因谱系 局限 新时代 价值定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
3
作者 张伟 《中学语文教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0-35,共6页
教材选编的战争题材小说是革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是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实现的,只有把握战争题材小说表达美的特质,突破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难点,形成有关革命战争和正义战争的价值... 教材选编的战争题材小说是革命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具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育人功能。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是在审美鉴赏活动中实现的,只有把握战争题材小说表达美的特质,突破战争题材小说的审美难点,形成有关革命战争和正义战争的价值认同与价值共识,并据此升华价值观,才能促进学生的精神世界与文本的审美世界深度对接和有效转化,实现战争题材小说的育人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战争题材小说 育人功能 实现路径 《百合花》 《荷花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文化原型到电影银幕:神话题材动画电影中的仪式叙事
4
作者 李晓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5期56-60,共5页
神话题材动画电影通过时空压缩、象征强化与声画重构,将传统仪式转化为视听奇观,使其既承载集体无意识,又融入个体解放、身份重构等现代主题,有效引发观众情动效应与身份认同。从叙事层面看,仪式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实现角色功能转换的... 神话题材动画电影通过时空压缩、象征强化与声画重构,将传统仪式转化为视听奇观,使其既承载集体无意识,又融入个体解放、身份重构等现代主题,有效引发观众情动效应与身份认同。从叙事层面看,仪式成为推动情节发展、实现角色功能转换的核心动力,通过多层符号系统构建,完成传统文化的现代转译。在情感层面,仪式场景有效引发观众情动效应,构建起角色与观众间的情感联结,实现身份认同。新媒体时代的弹幕互动,进一步放大了这种文化共鸣。未来可通过跨国跨文化比较,挖掘不同文化背景下仪式呈现的深层逻辑,为传统文化在动画电影中的创新表达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话题材 动画电影 仪式 结构主义 身份认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讲述·符号建构·美学呈现:论贵州题材纪录片《万桥飞架》创作特色
5
作者 张波 顾洵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73-77,共5页
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纪录片日益增多,其中《万桥飞架》借助对贵州桥梁建设成就以及引发的山乡巨变的展示,生动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恢宏图景,受到广泛... 近年来,随着贵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贵州地区的历史、文化、自然景观和社会生活为背景创作的纪录片日益增多,其中《万桥飞架》借助对贵州桥梁建设成就以及引发的山乡巨变的展示,生动勾勒了中国式现代化贵州实践的恢宏图景,受到广泛关注。在创作特色上,该片多维度地讲述了贵州筑路修桥、因桥而变、化身成桥的故事,从科技符号、文化符号和精神符号等层次建构了贵州桥梁的符号内涵,并在影像表达上融科技之美、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为一炉,实现了思想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统一,为未来贵州题材纪录片生产提供了有益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万桥飞架》 贵州题材纪录片 故事讲述 符号建构 美学呈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故事新编与审美流变: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策略
6
作者 杨依依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08-112,共5页
神话故事是我国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来源,是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面对新的审美语境,要以经典的神话故事为创作蓝本,在保留神话故事架构及人物关系的基础上,聚焦社会审美流变,采用新颖、现代的叙事策略,将大众生活习俗、... 神话故事是我国动画电影叙事的重要来源,是观众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素材。面对新的审美语境,要以经典的神话故事为创作蓝本,在保留神话故事架构及人物关系的基础上,聚焦社会审美流变,采用新颖、现代的叙事策略,将大众生活习俗、社会话题等融入其中,赋予神话故事的时代新意,实现传统神话故事的创意发展。立足我国动画电影创作的发展变化,分析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现状、现实困境及方向,为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提供有效借鉴。通过文献研究法,对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历程进行分析,结合我国神话题材动画电影创作的文化语境,再对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价值、创作风险进行分析,根据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创作方向及审美流变,探寻利用神话叙事逻辑、创造神话题材动画电影的具体策略。通过回应、关切大众审美诉求,采用隐喻、再造等叙事策略,将神话人物、主题表达和美学意象等内容与时代新意相融合,在“复原”神话故事的同时,唤醒大众的情感共鸣,拓展我国动画电影的想象力,实现神话故事的时代延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故事新编 审美流变 神话题材 动画电影 创作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带一路”倡议下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全球叙事”与“复调叙事”探索
7
作者 刘慧慧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41-45,共5页
本文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全球叙事”与“复调叙事”作为研究出发点,从叙事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以及叙事手法剖析三方面着手,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在叙事层面的创新性特色和风格,以求探索未来相关题材的创作提供导向性的类型... 本文以中国军事题材电影的“全球叙事”与“复调叙事”作为研究出发点,从叙事题材选择、人物塑造以及叙事手法剖析三方面着手,总结并分析近年来军事题材电影在叙事层面的创新性特色和风格,以求探索未来相关题材的创作提供导向性的类型化框架,亦希望对相关题材的电影创作有所助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军事题材电影 全球叙事 复调叙事 多时空叙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符号表征与价值认同:文化记忆理论下长江题材纪录片的叙事创新
8
作者 王兴刚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83-88,共6页
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以“长江”为媒介,将技术美学与故事演绎相融合,将感性表达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既从微观视角观察并记录了长江沿岸群众的生活变化,又生动诠释了“人与长江和谐共处”的宏大主题,不仅生动复现了长江文化记忆,也实现了生... 长江题材纪录片通过以“长江”为媒介,将技术美学与故事演绎相融合,将感性表达与理性思考相结合,既从微观视角观察并记录了长江沿岸群众的生活变化,又生动诠释了“人与长江和谐共处”的宏大主题,不仅生动复现了长江文化记忆,也实现了生态题材纪录片叙事策略、影像美学及主题表达的全面创新。通过以阿斯曼的“文化记忆”理论及相关理论为研究基础,对长江题材纪录片的叙事“破圈”策略进行分析,从而在复现长江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的同时帮助观众重构长江文化记忆,并从长江文化记忆中获得价值指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记忆理论 长江题材 纪录片 叙事“破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情感处理与城市形象的再现——以六部上海题材小说的英译为例
9
作者 董琇 《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121,共12页
目前国内外对翻译中上海城市形象的再现关注较少,而上海形象的再现与国家形象的对外构建紧密相关。文章基于6部上海题材小说的英译本,运用情感分析的方法,考察翻译中译者具体的情感处理,捕捉英译本和汉语原著中所呈现的上海城市在经济... 目前国内外对翻译中上海城市形象的再现关注较少,而上海形象的再现与国家形象的对外构建紧密相关。文章基于6部上海题材小说的英译本,运用情感分析的方法,考察翻译中译者具体的情感处理,捕捉英译本和汉语原著中所呈现的上海城市在经济、文化和生活等方面形象的差异及其原因。通过对译文进行词语、句子和篇章层面的情感分析,发现译者对上海“金融投资气氛浓厚”“标新立异之风普遍”“生活节奏快、竞争气氛强烈”三方面的特征进行了正向提升,而对“‘流言文化’盛行”和“人情淡薄、人际关系冷漠”两方面的特征则作了一定程度的负向处理。其原因在于翻译中的情感处理与译者的文化身份有关。因此,我们可以考虑根据受众心理等具体情况在合理范围内进行译文情感色彩的合理调试,强化受众感兴趣及认同的中国城市形象、文化现象,并纠正一些不客观贬损中国城市形象的情感负面化处理倾向,立体、客观、全面地对外构建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城市形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海题材小说翻译 情感处理 上海城市形象 正向提升 负向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登山题材纪录电影:具身性的自我反射与自我疗愈
10
作者 郑伟 谢智敏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4-8,共5页
登山题材纪录电影是一种以影像记录真实登山活动的影片类型,通过展示登山者攀登的过程、克服面临的困难挑战等内容,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勇敢探索以及对征服顶峰的一种近乎信仰的执着追求。使用具身性(Embodiment)理论的视角,强调身体在认... 登山题材纪录电影是一种以影像记录真实登山活动的影片类型,通过展示登山者攀登的过程、克服面临的困难挑战等内容,体现人类对自然的勇敢探索以及对征服顶峰的一种近乎信仰的执着追求。使用具身性(Embodiment)理论的视角,强调身体在认知、情感及文化实践中的重要作用,可以探讨登山题材纪录电影中相关具身性的体验如何促进电影相关个体的自我反射与自我疗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登山题材纪录电影 具身性 自我反射 自我疗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活观照·悬疑叙事·精神感召:2024年革命题材谍战剧的叙事创新
11
作者 王兰侠 田晔 《电影评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3-19,共7页
2024年,以《追风者》《群星闪耀时》《哈尔滨一九四四》等为代表的革命题材谍战剧,通过多维度的叙事革新为类型剧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些作品在叙事维度上实现多重突破:叙事空间上开创“职场+日常”的双重场域,既以银行金融战、警察系统... 2024年,以《追风者》《群星闪耀时》《哈尔滨一九四四》等为代表的革命题材谍战剧,通过多维度的叙事革新为类型剧发展注入新动能。这些作品在叙事维度上实现多重突破:叙事空间上开创“职场+日常”的双重场域,既以银行金融战、警察系统周旋等专业场景构筑戏剧张力,又通过市井烟火与家庭伦理的细腻描摹,为信仰萌芽和建立提供具象化的现实土壤;在节奏把控上采用“悬疑驱动+情节爆破”的复合模式,以高密度的戏剧冲突设置,配合多线并进的蒙太奇剪辑,营造出令人窒息的沉浸式观剧体验;在人物塑造层面突破二元对立模式,通过双面间谍等复杂身份建构,将信仰成长史与谍战智斗戏巧妙编织,形成具有精神深度的成长叙事。这种兼具艺术创新与类型突破的创作实践,不仅重构了谍战剧的美学范式,更为革命历史题材的年轻化表达提供了可供借鉴的创作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革命题材谍战剧 叙事创新 生活观照 悬疑叙事 精神感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方言使用的文化张力
12
作者 线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148-152,共5页
方言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被赋予高度文化功能性,不仅承载着地域认同与社会记忆,还在声音符号系统中构建起对现实场域的感知机制。其在视听语言结构中的使用,强化了影片对地方身份的可视化编码、权力关系的审美显影以及跨文化语境中的... 方言在现实主义题材电影中被赋予高度文化功能性,不仅承载着地域认同与社会记忆,还在声音符号系统中构建起对现实场域的感知机制。其在视听语言结构中的使用,强化了影片对地方身份的可视化编码、权力关系的审美显影以及跨文化语境中的异质感建构。通过对方言与环境音、视觉图像及语言层级的策略性搭配,现实主义电影实现了声音真实感与艺术表现力的动态平衡,拓展了文化表达在全球传播体系中的多元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言符号学 地域性文化认同 听觉美学 现实主义题材 文化张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时期丝绸之路题材动画电影的美学意涵
13
作者 吉平 张斌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47-51,共5页
基于中国美学视域,新时期中国丝路题材动画电影通过三重影像阐释范式,构建起蕴含丝路文化意涵的美学体系。其一,意蕴阐释:以丝路沿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为基石,诠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脉和多元美学图景;其二,意境营造:通过“写实之境”... 基于中国美学视域,新时期中国丝路题材动画电影通过三重影像阐释范式,构建起蕴含丝路文化意涵的美学体系。其一,意蕴阐释:以丝路沿线的自然景观与人文风貌为基石,诠释丝绸之路的历史文脉和多元美学图景;其二,意境营造:通过“写实之境”“传神之境”“妙悟之境”的影像美学建构,实现从丝路地理空间到精神场域的审美跃迁;其三,意契天人:蕴藉人与自然、物质与精神的和谐统一,阐释“民胞物与”的生命诗学与“天人合德”的伦理向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时期丝绸之路题材动画电影 中国美学 意蕴阐释 意境营造 意契天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老年题材电影中的疾病关怀
14
作者 马琳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4期117-120,共4页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一部深刻探讨阿尔茨海默症对老年人及其家庭影响的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主观视角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认知丧失过程中的困惑与无力感,不仅引发了观众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共情,还推动了对社会关怀机制的...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是一部深刻探讨阿尔茨海默症对老年人及其家庭影响的电影,它通过独特的叙事结构和主观视角展现了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在认知丧失过程中的困惑与无力感,不仅引发了观众对阿尔茨海默症的共情,还推动了对社会关怀机制的讨论。从社会价值层面看,影片为公众提供了重新审视老年人权益和照护政策的契机,同时也为老年题材电影的艺术创新提供了具有启发性的创作范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困在时间里的父亲》 老年题材电影 疾病关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小学道德与法治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的优化路径 被引量:3
15
作者 黄越靖 《教学与管理》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0-63,共4页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用好历史类题材,旨在引导学生鉴往知来、知史明理、爱党爱国,培养政治认同。在小学阶段,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应从议题立意、议题情境、议题活动三个维度推进,组织学生开展议学活动,重构...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背景下,用好历史类题材,旨在引导学生鉴往知来、知史明理、爱党爱国,培养政治认同。在小学阶段,历史题材议题式教学应从议题立意、议题情境、议题活动三个维度推进,组织学生开展议学活动,重构议题立意,把握政治方向,突出价值引领,创新议题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真实情境,参与思考、体悟与建构,融合议题活动,具身学科实践,落实核心素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历史题材 议题式教学 小学道德与法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思政课”视野下中国教育题材电影的创作启示——以“教师成长”的叙事构建为例
16
作者 高翔 刘杰 +1 位作者 邢媛 洪宝生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2期126-131,共6页
在“大思政课”视野下,教育题材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教育的艺术表达,更是教育实践成果的体现。在教育题材电影创作中,叙事构建成为创作突破和创新的关键思维。创作应当在受众群定位、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模式创新和主题价值表达等关键点上... 在“大思政课”视野下,教育题材电影不仅仅是关于教育的艺术表达,更是教育实践成果的体现。在教育题材电影创作中,叙事构建成为创作突破和创新的关键思维。创作应当在受众群定位、人物形象塑造、叙事模式创新和主题价值表达等关键点上做好总结与探索。以“教师成长”主题的叙事构建为例,分析近年来相关的典型电影,运用叙事策略与市场定位,叙事“功能”理论等,探讨在“大思政课”视野下教育题材电影叙事构建的未来可能,能为我国教育题材电影创作提供有效借鉴和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思政课” 教育题材电影 教师成长 叙事构建 创作启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出走的决心》:女性题材电影成长叙事中的“让位”与“反抗”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菀芸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7-121,共5页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女性题材电影《出走的决心》通过敏锐且深刻的影像,展现了社会中长期被忽视的女性群体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影片运用成长叙事手法,从“让位”“觉醒”“反抗”三个层面,描述了传统女性在“现实与精神”双重压迫下逐步... 基于真实事件改编的女性题材电影《出走的决心》通过敏锐且深刻的影像,展现了社会中长期被忽视的女性群体所面临的真实困境。影片运用成长叙事手法,从“让位”“觉醒”“反抗”三个层面,描述了传统女性在“现实与精神”双重压迫下逐步蜕变的过程,以此对当代电影中“女性主体身份”的话语进行了重塑。这种多维度、全方位地展现女性复杂内心世界与成长历程的实践方向,不仅推动了女性题材电影的多样化表达,更推动了此类电影在叙事手法与思想深度上的创新性突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女性题材电影 成长叙事 让位 觉醒 女性电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从事件真实到艺术真实——阐释学视域下现实题材电影的真理性 被引量:2
18
作者 王晨雨 《电影文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46-52,共7页
近年来,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呈现复归和繁荣趋势,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鲜明体现了电影作为“现实的渐近线”,要求复原物质世界,从事件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的本体艺术特征。不是说现实事件在电影中完成同一者的重返,成为持存的符号,电影提供... 近年来,我国现实题材电影呈现复归和繁荣趋势,涌现了一批优秀作品,鲜明体现了电影作为“现实的渐近线”,要求复原物质世界,从事件真实上升为艺术真实的本体艺术特征。不是说现实事件在电影中完成同一者的重返,成为持存的符号,电影提供了再次观看现实经验的空间。在电影建立的世界里事件才脱离自我隐蔽的大地,敞开自身,观众方可参与到事件本身的解蔽过程,观看事件的是其所是。这个解蔽过程,电影所开显的现实事件的生发过程,便是真理的绽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实题材电影 阐释学 真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题材·意象·空间:嵩山诗歌山岳书写的三重维度
19
作者 王立 胡全章 《中州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3-159,共7页
嵩山诗歌的山岳书写反映着古代诗歌与山岳的双向互动关系。唐宋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绘与吟咏,构建了嵩山地理知识谱系,拓展了嵩山的情感表达功能。元明清诗人通过嵩山不断强化书写大一统思想与地方意识,嵩山诗作模式得以定型。在诗人的... 嵩山诗歌的山岳书写反映着古代诗歌与山岳的双向互动关系。唐宋诗人通过对嵩山的描绘与吟咏,构建了嵩山地理知识谱系,拓展了嵩山的情感表达功能。元明清诗人通过嵩山不断强化书写大一统思想与地方意识,嵩山诗作模式得以定型。在诗人的反复书写中,“嵩山”成为一种常见的诗歌意象,具有政治与隐逸的双重内涵,由其叠加而来的意象如“嵩洛”“嵩少”成为中州的象征。嵩山为文人雅集提供了公共空间,对于登临游赏的文人而言,嵩山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的交游体验,既是其诗歌创作的文化底蕴,又是其宣扬乡邦文化的途径。嵩山也为诗人提供了独抒性情的个体空间,不断丰富他们的诗歌内容与情感表达。从时间与空间维度结合的研究视角审视,嵩山诗歌不仅突显了嵩山融合政治、隐逸、家园的文学属性,而且反映了山岳诗歌书写的演变,展现出山岳与诗歌关系的多面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嵩山 山岳诗歌 题材 意象 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惯习拟合、日常生成与时空重构:乡村题材综艺与Z世代青年的国家认同构建
20
作者 张淦 俞虹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9-108,共10页
进入新时代,乡村题材综艺节目在Z世代青年国家认同的构建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从传媒艺术的媒介性出发,乡村题材综艺与Z世代媒介消费惯习在材料、形式和传播三个维度上逐渐呈现出拟合状态。作为文化材料,其通过“超文化”世代... 进入新时代,乡村题材综艺节目在Z世代青年国家认同的构建中展现出独特价值与深远影响。从传媒艺术的媒介性出发,乡村题材综艺与Z世代媒介消费惯习在材料、形式和传播三个维度上逐渐呈现出拟合状态。作为文化材料,其通过“超文化”世代的媒介在场性重构实现跨代际传播;作为内容形式,以“光滑”世代叙事策略回应重塑生活节奏需求;作为传播机制,依托“流动”世代的媒介实践完成共同体意识的数字化再造。借助乡村景观的空间隐喻、田野表演的惯习凝结、物质文化的历史唤醒及群体意识的情感建构,这类节目有效联结了青年受众的乡土情感与国家发展脉动。在视听媒介的时空重构中,日常美学将国家叙事转化为微观政治实践,地方性知识的媒介转译推动文化他者向主体性建构的范式迁移,最终形成文化传播与国家认同生成的双重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题材综艺 Z世代 国家认同 视听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