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旋风分离器内颗粒质量浓度分布数值模拟 被引量:15
1
作者 万古军 孙国刚 +1 位作者 薛晓虎 时铭显 《化学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0期41-44,51,共5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 采用颗粒随机轨道模型和单元内颗粒源法,对旋风分离器内不同粒径颗粒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粒径较小的颗粒(dp≤4μm)大部分在旋风分离器分离空间锥段进行分离,而较大颗粒(dp>4μm)大部分在环形空间与分离空间筒段即被分离。随着颗粒粒径增加,分离器外壁的颗粒质量浓度逐渐呈螺旋灰带分布,内旋流夹带减小,环形空间顶板下方出现顶灰环。升气管入口0.25D(筒体直径)附近的短路流对小颗粒的影响较大。在分离空间下部排尘口附近0.5D有明显的颗粒返混,返混量随着颗粒粒径增大而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旋风分离器 颗粒质量浓度分布 模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射流通风房间悬浮颗粒质量浓度分布特性的数值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左滨 钟珂 +1 位作者 朱辉 亢燕铭 《东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69-375,共7页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夏季供冷工况下人员行走行为导致的悬浮颗粒物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内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特点,并与其他送风方式下的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不同粒径悬浮颗粒对室... 采用数值方法研究了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夏季供冷工况下人员行走行为导致的悬浮颗粒物的空间分布,分析了碰撞射流通风房间内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特点,并与其他送风方式下的室内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进行了比较.给出了不同粒径悬浮颗粒对室内呼吸高度平面以及其他重要位置处颗粒物质量浓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射流通风 悬浮粒子 排污效率 呼吸平面 颗粒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90°弯头上下游风速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特征与测量
3
作者 林秀丽 樊敏 +1 位作者 杨津硕 柳静献 《东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3-125,共13页
为解决在通风系统的非理想测试断面处难以进行通风参数的准确测量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管径、风速、曲率直径比、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密度等因素对90°圆形弯管内气流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等面积圆环法... 为解决在通风系统的非理想测试断面处难以进行通风参数的准确测量问题,基于数值模拟方法,探究了管径、风速、曲率直径比、颗粒物质量浓度、粒径、密度等因素对90°圆形弯管内气流及颗粒物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并分析了等面积圆环法和中心点法对非理想测试断面的测量误差及规律.结果表明:弯管内风速分布仅受曲率直径比的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受曲率直径比、粒径和密度的影响.等面积圆环法测得的弯头出口处风速误差最大值为7.8%;曲率直径比一定时,各测量断面误差同管径之间存在函数关系,管道中心风速与断面平均风速之间存在线性关系.等面积圆环法测得的弯头出入口颗粒物质量浓度误差均在10%以下.本研究可为在非理想测量断面进行风速和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值模拟 90°弯管 风速分布 管道风速 颗粒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 被引量:15
4
作者 程穆宁 崔云霞 +4 位作者 陆春松 沈众 何卿 程钟 顾钧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46-151,168,共7页
文章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和苏州市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见度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的速度越来... 文章利用江苏省常州市和苏州市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和相对湿度的观测资料,研究了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PM10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对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能见度随着PM2.5质量浓度的增大而减小,但减小的速度越来越慢,为了定量描述这种现象,文章定义了一个新的敏感性参数。能见度的减小速度存在一个临界点,该临界点把能见度与PM2.5质量浓度之间的关系分为2部分。这2部分的敏感性参数在常州相差27倍,在苏州则相差16倍。由于颗粒物吸湿增长的作用,临界点所对应的能见度和PM2.5质量浓度随着相对湿度的增大而减小,临界点两侧敏感性参数的差异增大。因此,相对湿度大的地区(如沿海地区)能见度的治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也拥有更好的机遇。此外,与粗粒子相比,细粒子对能见度的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质量浓度 能见度 相对湿度 敏感性参数 临界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卫星数据和地面观测结合的珠三角地区颗粒物质量浓度统计估算方法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良富 陈水森 +2 位作者 钟流举 陶金花 王子峰 《热带地理》 2015年第1期7-12,共6页
利用卫星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和模式模拟数据,与地面颗粒物观测资料结合,探讨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估算方法。具体包括:利用区域气侯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对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垂直订... 利用卫星观测的气溶胶光学厚度资料和模式模拟数据,与地面颗粒物观测资料结合,探讨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的估算方法。具体包括:利用区域气侯模式RAMS(Regional Atmospheric Modeling System)模拟的边界层高度对气溶胶光学厚度进行垂直订正,获得近地面颗粒物消光系数;利用模式模拟的相对湿度和颗粒物吸湿增长经验模型对消光系数进行湿度订正,获得近地面颗粒物干消光系数;并基于干消光系数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地面站点资料建立的统计关系估算获得每个像元的颗粒物质量浓度。利用地面站点观测的颗粒物浓度资料验证表明,基于卫星资料可以获得近地面颗粒物质量浓度,而且细颗粒物质量浓度具有更好的估算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珠三角地区 气溶胶光学厚度 消光系数 颗粒质量浓度 边界层 RAMS模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用光学粒子计数器测颗粒物质量浓度和能见度 被引量:16
6
作者 阎逢旗 胡欢陵 虞统 《量子电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1期98-102,共5页
2001年夏季和冬季,在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能见度仪和颗粒物质量监测器对近地面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大气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和PM1.0)等进行了联合观测实验,取得了大量相关资料。本文通过对不同... 2001年夏季和冬季,在北京市大兴区榆垡镇,利用光学粒子计数器、能见度仪和颗粒物质量监测器对近地面大气气溶胶粒子数密度、大气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PM10、PM2.5和PM1.0)等进行了联合观测实验,取得了大量相关资料。本文通过对不同尺寸大气气溶胶粒子的数密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大气能见度的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给出了利用粒子数密度计算PM10、PM2.5、PM1.0和大气能见度的经验计算公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学粒子计数器 大气气溶胶 粒子数密度 大气能见度 颗粒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波段激光雷达颗粒物质量浓度探测方法 被引量:7
7
作者 饶志敏 何廷尧 +1 位作者 华灯鑫 陈若曦 《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25-1030,共6页
为了获得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廓线,提出一种基于多波段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与颗粒物质量消光效率相结合的新型算法。该方法利用覆盖紫外到近红外波段的激光雷达作为遥感探测工具,获取气溶胶的消光与后向散射系数,反... 为了获得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廓线,提出一种基于多波段激光雷达回波信号的大气气溶胶消光系数与颗粒物质量消光效率相结合的新型算法。该方法利用覆盖紫外到近红外波段的激光雷达作为遥感探测工具,获取气溶胶的消光与后向散射系数,反演得到气溶胶粒子谱分布;同时,根据米散射理论算出气溶胶消光效率,结合粒子谱分布,提出颗粒物质量消光效率模型,从而建立基于消光系数与质量消光效率相结合的反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新型数学模型与算法。采用该算法对两组不同天气条件多波段激光雷达实测数据进行反演,并与地表采用的颗粒物浓度对比,证明该方法的可行性,为实现颗粒物质量浓度空间分布的探测提供科学依据和方法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溶胶 多波段激光雷达 质量消光效率 颗粒物的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滤膜形变对β射线衰减法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及修正 被引量:5
8
作者 贺振怀 王杰 《矿业安全与环保》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52-56,共5页
为解决固定污染源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过程中单一光散射法因仪器漂移和光学窗口易污染等而造成的频繁人工标定问题,实现光散射与β射线衰减联用法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的自动标定技术,通过研究负压作用下滤膜形变对β射线衰... 为解决固定污染源颗粒物排放连续监测过程中单一光散射法因仪器漂移和光学窗口易污染等而造成的频繁人工标定问题,实现光散射与β射线衰减联用法的颗粒物质量浓度连续在线监测系统的自动标定技术,通过研究负压作用下滤膜形变对β射线衰减法颗粒物质量浓度监测结果准确性的影响,在提出厚度影响因子的计算方法基础上完成了对原颗粒物质量浓度计算公式的修正。实验结果表明,与标准称重法相比,修正后的平均相对误差由原来的8%下降为3%,在相关性系数达到0. 988的同时,截距从4. 935 4降低为1. 012 7,进一步提高了β射线衰减法在低浓度环境下的测量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监测 滤膜形变 β射线衰减法 颗粒质量浓度 自动标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浊度法测定悬浮液中固体颗粒浓度的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郑博 唐晓津 +1 位作者 李学锋 张占柱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78-81,共4页
采用浊度法分别对9种含有不同颗粒的悬浮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悬浮液的浊度(T)同颗粒质量浓度(C)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性常数τ与颗粒平均粒径(d32)无关而与颗粒密度(ρs)有关。通过浊度法,采用所得到的关联公... 采用浊度法分别对9种含有不同颗粒的悬浮液进行检测。结果表明,在实验浓度范围内,悬浮液的浊度(T)同颗粒质量浓度(C)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相关性常数τ与颗粒平均粒径(d32)无关而与颗粒密度(ρs)有关。通过浊度法,采用所得到的关联公式可以比较准确地计算悬浮液中的颗粒浓度,相对误差在25%以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浊度 悬浮液 颗粒质量浓度 Sauter平均直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地区城市绿地内不同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时间变化特征及相关性分析
10
作者 刘秀萍 李新宇 +1 位作者 赵松婷 王行 《北京农学院学报》 2020年第3期69-75,共7页
【目的】为更好掌握北京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长期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城市绿地内在线环境颗粒物监测仪从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时监测的ρ(PM10)、ρ(PM2.5)和ρ(PM1)数据,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间... 【目的】为更好掌握北京地区空气颗粒物污染的长期变化特征。【方法】利用城市绿地内在线环境颗粒物监测仪从2015年1月1日-2018年12月31日实时监测的ρ(PM10)、ρ(PM2.5)和ρ(PM1)数据,对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的时间变化特征进行分析。【结果】北京地区2015-2018年ρ(PM10)、ρ(PM2.5)和ρ(PM1)历年年均值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变化趋势,超标天数逐年减少;季节变化中,ρ(PM2.5)和ρ(PM1)最高的均是冬季,最低的是夏季,而ρ(PM10)最高的是春季,其次是冬季、秋季、夏季;日变化中,三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总体日变化趋势为白天低、夜间高;相关性分析中,PM10、PM2.5和PM1之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北京地区2015-2018年空气颗粒物污染情况改善程度十分明显,空气质量显著提高。三种空气颗粒物质量浓度夜间高于白天,他们间具有极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京地区 城市绿地 空气颗粒质量浓度 长期变化 相关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和气象要素的相关分析 被引量:33
11
作者 张剑 刘红年 +3 位作者 唐丽娟 朱焱 周志恩 蒋维楣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982-987,共6页
利用苏州市2009年9月─2010年5月的颗粒物(包括黑碳,PM2.5和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气温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ρ(黑碳),ρ(PM2.5)和ρ(PM10)与能见度... 利用苏州市2009年9月─2010年5月的颗粒物(包括黑碳,PM2.5和PM10)质量浓度、能见度、相对湿度、风速、风向、气温等观测资料,分析了苏州城区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象要素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ρ(黑碳),ρ(PM2.5)和ρ(PM10)与能见度的r(相关系数)分别为-0.465,-0.359和-0.238,这3种颗粒物中,能见度与ρ(黑碳)的相关性最显著.当相对湿度≤60%时,ρ(黑碳),ρ(PM2.5)和ρ(PM10)与能见度的r分别为-0.675,-0.411和-0.364.相对湿度较低时,颗粒物与能见度相关性较好.能见度与温度、风速的r分别为0.132和0.188,与相对湿度的r为-0.632.用颗粒物质量浓度和气象要素建立的能见度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效果不好,在该模型基础上用ρ(黑碳),ρ(PM10)和相对湿度建立了能见度的多元二次回归模型,R(复相关系数)达到0.865,R2(复决定系数)达到0.74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质量浓度 相关性 回归模型 苏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生物柴油后喷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粒数粒径及质量的变化规律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许扬 卫将军 +1 位作者 吕刚 宋崇林 《燃烧科学与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1-267,共7页
基于全气缸取样平台,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对近后喷和远后喷策略下生物柴油和柴油后喷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粒数粒径分布、总粒子数密度及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后喷燃烧过程中各阶段,生物柴油和柴油所产生的颗粒... 基于全气缸取样平台,在一台高压共轨柴油机上,对近后喷和远后喷策略下生物柴油和柴油后喷燃烧过程中颗粒物的粒数粒径分布、总粒子数密度及质量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后喷燃烧过程中各阶段,生物柴油和柴油所产生的颗粒物的粒数粒径分布、总粒子数密度及质量变化规律相似.颗粒物粒数粒径均呈类似对数正态分布,生物柴油的峰值粒径范围为39.2~69.8,nm,柴油的峰值粒径范围为60.4~93.1,nm.与柴油相比,在相同后喷燃烧阶段生物柴油的颗粒物的总粒子数密度较高,但质量浓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气缸取样平台 生物柴油 柴油 后喷燃烧 粒数粒径分布 颗粒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沈阳一次雾霾天气颗粒物浓度及光学特征变化 被引量:17
13
作者 赵胡笳 马雁军 +1 位作者 王扬锋 朱轶明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288-1296,共9页
利用2011年10月17~22日连续在线观测沈阳地区大气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10)、ρ(PM2.5)、ρ(PM1.0)、以及通过太阳光度计测量数据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数据,结合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 利用2011年10月17~22日连续在线观测沈阳地区大气能见度、颗粒物质量浓度ρ(PM10)、ρ(PM2.5)、ρ(PM1.0)、以及通过太阳光度计测量数据反演得到的气溶胶光学厚度、Angstrom波长指数、气溶胶粒子谱分布数据,结合相对湿度、风速、温度等气象资料,分析了2011年秋季沈阳一次雾霾天气过程中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及气溶胶光学特征变化.结果表明:相对温度偏高、小风天气以及颗粒物质量浓度累积是造成沈阳能见度下降、引发雾霾天气的主要因素;雾霾期间细粒子所占比例较高,ρ(PM10)、ρ(PM2.5)、ρ(PM1.0)平均值分别为138.8、103.3、94.9μg/m3,比雾霾过程前均增加约2倍左右,PM2.5/PM10和PM1.0/PM10分别为74.7%和68.6%;当RH<80%时,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相关性显著(R2>0.90),RH>80%时,能见度与颗粒物浓度间的相关性减弱;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明显增加,雾霾前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平均值分别为0.82和0.94,雾霾期间气溶胶光学厚度和Angstrom波长指数平均值分别为1.42和1.25;雾霾天气过程中,细模态粒子的峰值浓度约是雾霾前细粒子浓度的2倍,说明沈阳地区大气污染物以细粒子为主,进而影响气溶胶光学特征发生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质量浓度 气溶胶光学特性 雾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状腐蚀产物在水跨临界区域近壁面传质特性的模拟 被引量:2
14
作者 王超 侯天琦 +1 位作者 李鸿源 徐鸿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85-90,共6页
为研究(超)超临界机组汽水系统中腐蚀产物在跨临界区域内的沉积特性,以Fe3O4颗粒为典型腐蚀产物,采用RANS-DPM方法中SST k-ω湍流模型对腐蚀颗粒在直管内跨临界湍流中近壁面区域的传质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了颗粒传质随入口温度、热流密... 为研究(超)超临界机组汽水系统中腐蚀产物在跨临界区域内的沉积特性,以Fe3O4颗粒为典型腐蚀产物,采用RANS-DPM方法中SST k-ω湍流模型对腐蚀颗粒在直管内跨临界湍流中近壁面区域的传质特性进行了模拟,分析了颗粒传质随入口温度、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最高近壁面温度的位置与超临界层的厚度有关;超临界层接近近壁面区域的边界时,近壁面颗粒质量浓度达到峰值;热流密度和质量流量的增加阻碍了颗粒向近壁面传质,而近壁面区域边界上的跨临界现象有利于颗粒向近壁面的传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临界湍流 近壁面流动 腐蚀 颗粒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喷汽油机燃用丁醇-汽油混合燃料超细颗粒排放特性 被引量:2
15
作者 计维斌 楼狄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5,共6页
对某未做任何结构调整的电控进气道多点喷射汽油机燃用国-Ⅳ汽油和纯丁醇,以及丁醇体积比分别为10%、15%、20%、50%、85%的汽油-丁醇混合燃料的超细颗粒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特性及负荷特性下,与纯汽油相比,随所燃... 对某未做任何结构调整的电控进气道多点喷射汽油机燃用国-Ⅳ汽油和纯丁醇,以及丁醇体积比分别为10%、15%、20%、50%、85%的汽油-丁醇混合燃料的超细颗粒排放特性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外特性及负荷特性下,与纯汽油相比,随所燃用的丁醇-汽油混合燃料中丁醇含量的升高,该机的超细颗粒物排放的总数量浓度和总质量浓度均有所增加,且在接近最大扭矩转速和试验转速的高负荷时最明显;超细颗粒物排数量增加主要是由其中的核模态颗粒排放数量增加引起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电喷汽油机 丁醇混合燃料 颗粒数量浓度排放 颗粒质量浓度排放 颗粒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家庄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污染及相对湿度的关系 被引量:6
16
作者 关亚楠 张博信 +6 位作者 倪爽英 王洪华 卢晶晶 韩静 赵玉广 段二红 侯立安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2001-2008,共8页
利用2016年10月—2017年6月石家庄市能见度、相对湿度、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时观测资料和同期颗粒物膜采样数据,分析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污染及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的关系。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 利用2016年10月—2017年6月石家庄市能见度、相对湿度、颗粒物质量浓度逐时观测资料和同期颗粒物膜采样数据,分析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污染及相对湿度(Relative Humidity,RH)的关系。结果表明,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与颗粒物质量浓度呈幂函数关系,且二者相关性呈现季节变化,影响从高到低依次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与相对湿度呈指数函数关系。细颗粒物质量浓度与相对湿度共同影响石家庄市大气能见度变化,较低相对湿度下(RH<80%),能见度主要受PM2.5质量浓度影响;较高湿度条件下(RH≥80%),能见度恶化主要是由于RH增加造成颗粒物吸湿性增大,导致其散射效率非线性增大。观测期间,石家庄市大气消光系数年均值为(653.5±521.9)Mm-1,有机物(Organic Matter,OM)、元素碳(Elemental Carbon,EC)、NH4NO3、(NH4)2SO4对大气能见度消光贡献率年平均为33.3%、8.3%、25.7%和32.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大气能见度 颗粒质量浓度 相对湿度 大气消光 石家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效应监测与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7
作者 申红彬 徐宗学 +1 位作者 张勤 张书函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641-647,共7页
在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是判别污染物沉淀削减效应相对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颗粒物低质量浓度入流条件下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效果开展实验监测,分析了不同种类污染物质量浓度、总量削减率与... 在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过程中,颗粒物质量浓度是判别污染物沉淀削减效应相对重要性的一个重要条件.通过对颗粒物低质量浓度入流条件下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削减效果开展实验监测,分析了不同种类污染物质量浓度、总量削减率与径流、颗粒物质量浓度、总量削减率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草沟径流、颗粒、污染物总量削减效果明显,但颗粒与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复杂,并对提高总量削减效果预报精度具有重要影响.颗粒物质量浓度变化主要与进口颗粒物质量浓度、出口流量、径流总量削减率等因素有关,经过多元回归建立了植草沟出口颗粒物质量浓度计算表达式.污染物质量浓度变化规律更为复杂,通过理论简化分析,建立了污染物总量削减率与径流总量、颗粒物总量削减率之间的二元线性关系,经回归分析表明,在颗粒物低质量浓度条件下,污染物总量削减率均主要与径流总量削减率有关.这主要与颗粒物质量浓度较低、对污染物吸附作用较小、污染物主要呈溶解态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草沟 污染物 沉淀削减效应 颗粒物低质量浓度 溶解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露天煤矿低温采场气象因子分布规律及颗粒物演化特征 被引量:3
18
作者 程鹏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S02期85-90,共6页
我国大多数露天煤矿位于北纬38°以北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冬季温度低、无风频率高,加上露天煤矿高强-扰动下产生的大量粉尘,导致冬季采场粉尘污染十分严重。针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采场的粉尘问题,采用监测点实时数据分析的方... 我国大多数露天煤矿位于北纬38°以北的干旱半干旱气候区,这些地区冬季温度低、无风频率高,加上露天煤矿高强-扰动下产生的大量粉尘,导致冬季采场粉尘污染十分严重。针对哈尔乌素露天煤矿采场的粉尘问题,采用监测点实时数据分析的方法,明确了采场气象因子的分布规律与颗粒物周期演化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低温条件下,采场内部存在周期性的长时间大气逆温现象;采场无风频率高,风流集中出现在每天的12∶00至16∶00,风速主要集中在1.5m/s以下,风向主要为西北风和北风;采场颗粒物在正午前后出现显著降低趋势,颗粒物主要为PM_(10),其中又以PM_(2.5)居多;颗粒物质量浓度仅和湿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且颗粒物在东风、东北风、西北风风向下污染严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露天煤矿 气象因子 颗粒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渗透油藏有效注入水水质界限 被引量:3
19
作者 熊生春 储莎莎 +2 位作者 赵国梅 何英 窦景平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00-105,共6页
注水是低渗透油藏补充地层能量的主要方式,而注入水水质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水质推荐指标中没有注入水矿化度的相关指标,且对渗透率低于10×10-3μm2的储层没有进一步的划分。通过恒速压汞实验,分析... 注水是低渗透油藏补充地层能量的主要方式,而注入水水质是影响注水开发效果的关键因素。在低渗透油藏注入水水质推荐指标中没有注入水矿化度的相关指标,且对渗透率低于10×10-3μm2的储层没有进一步的划分。通过恒速压汞实验,分析喉道分布差异及主流喉道对渗透率贡献程度,剖析不同渗透率级别储层影响注水效果的关键喉道区间;通过室内岩心水驱物理模拟实验,定量分析粘土微粒运移与水化膨胀对渗流能力的影响程度,结合喉道分布特征,初步提出了低渗透油藏不同渗透率储层注入水矿化度、颗粒粒径和颗粒浓度的水质界限。研究结果表明,岩心渗透率越低,注入水矿化度越接近地层水矿化度;岩心渗透率越低,注入水颗粒粒径越大,对储层渗流能力伤害越大;岩心渗透率越低,注入水颗粒质量浓度越高,对储层渗流能力伤害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渗透油藏 注入水水质界限 喉道半径 粘土矿物 颗粒粒径 颗粒质量浓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三角秋冬季节长时间灰霾污染特性与成因 被引量:16
20
作者 区宇波 岳玎利 +3 位作者 张涛 周炎 袁鸾 谢敏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16-20,共5页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 利用珠三角大气超级站2012年10月与2013年1月能见度、不同粒径颗粒物与BC质量浓度、气溶胶光散射系数、O3、相对湿度等在线监测数据,分析秋冬季节2次持续时间超过10 d的长时间灰霾过程污染特性与成因。结果表明,冬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3%和67%;PM2.5、PM1占PM10质量浓度分别为66%和39%;较高的PM2.5与BC日均浓度相关系数(R2=0.88)体现了一次排放对颗粒物质量浓度及能见度的显著影响。秋季灰霾过程中气溶胶吸光系数和光散射系数对大气总消光系数的贡献分别为11%和69%,由BC导致的吸光效应较冬季下降了约20%;PM2.5和PM1占PM10质量浓度比例分别为68%和45%,均高于冬季;O3浓度日最大小时值的平均值接近冬季的2倍;二次来源对PM2.5浓度升高和能见度下降起主导作用。来自不同方向的2种气团在珠三角僵持,大气扩散条件差是导致这2次灰霾过程的重要外在条件,应成为灰霾预报预警的重点关注对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见度 颗粒质量浓度 消光系数 大气氧化性 气团来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