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轻型车10 nm颗粒物数量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研究
1
作者 丁建 吉喆 +1 位作者 姚灿 李继鑫 《专用汽车》 2025年第1期94-97,共4页
选取一辆符合国六B排放标准的轻型车,在CVS定容稀释取样排放转鼓试验室进行5次世界轻型车测试工况(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WLTC)的常温下冷启动后排气污染物排放测试,对10 nm颗粒物数量排放进行测量。通过对10 nm颗粒物数量排... 选取一辆符合国六B排放标准的轻型车,在CVS定容稀释取样排放转鼓试验室进行5次世界轻型车测试工况(World Light Vehicle Test Cycle,WLTC)的常温下冷启动后排气污染物排放测试,对10 nm颗粒物数量排放进行测量。通过对10 nm颗粒物数量排放的影响因素和不确定度来源进行分析,结合测试理论建立相应数学模型,得到了不确定度的评定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0 nm颗粒物数量排放 不确定度评定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生物柴油发动机的不同后处理装置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 被引量:10
2
作者 姚笛 楼狄明 +1 位作者 谭丕强 胡志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2,19,共6页
基于一台燃用生物柴油BD20的发动机开展台架试验,利用EEPS粒径谱仪研究了发动机无后处理装置及使用DOC、DOC+PO(:和DOC+CDPF等后处理装置时排气颗粒物数量和粒径分布等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DOC主要可降低粒径30~50nm的细小颗... 基于一台燃用生物柴油BD20的发动机开展台架试验,利用EEPS粒径谱仪研究了发动机无后处理装置及使用DOC、DOC+PO(:和DOC+CDPF等后处理装置时排气颗粒物数量和粒径分布等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DOC主要可降低粒径30~50nm的细小颗粒物数量,POC在DOC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降低细小颗粒物数量,但对粒径较大颗粒物数量的控制作用不强,CDPF可明显降低粒径大于10nm的颗粒物的数量;DOC、DOC+POC和DOC+CDPF均降低了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对颗粒物数量的转化率分别为5%~35%、15%~35%和80%~99%,其中POC和CDPF所分担的转化率分别为5%~25%和55%~95%,采用CDPF是全面高效降低生物柴油发动机颗粒物数量排放的后处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生物柴油发动机 后处理 柴油机催化氧化器 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车颗粒物质量排放和颗粒物数量排放的转鼓试验 被引量:6
3
作者 张凡 杨正军 钟祥麟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90-197,共8页
为了定量评价国产轻型车的颗粒物排放,测量了55辆中国内地轻型车的单位行驶里程颗粒物质量(PM)排放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使用激光凝聚颗粒物计数和滤纸采样称重方法,对于轻型柴油车、缸内直喷(GDI)汽油车和多点电喷(MPI)汽油车,在转... 为了定量评价国产轻型车的颗粒物排放,测量了55辆中国内地轻型车的单位行驶里程颗粒物质量(PM)排放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使用激光凝聚颗粒物计数和滤纸采样称重方法,对于轻型柴油车、缸内直喷(GDI)汽油车和多点电喷(MPI)汽油车,在转鼓试验台上进行循环工况试验。结果表明:汽油车的颗粒物排放水平明显低于国4柴油车,汽油车的PM和PN排放平均值分别约为国4柴油车平均值的6%和5%。MPI汽油车的PN排放值低于GDI汽油车约1个数量级。"全球统一轻型汽车测试循环(WLTC)"的高车速、长加速的工况条件,会加剧MPI和柴油车的颗粒物数量排放。GDI汽油车在冷机阶段的PN排放峰持续时间长,在后续的加速动态工况条件时会出现明显的峰值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车 排放 颗粒物质量(PM) 颗粒物数量(PN) 转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六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测量结果的不确定度评定 被引量:6
4
作者 张凡 李昂 于津涛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0年第6期52-57,共6页
根据试验程序和测量方法建立了国六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的数学计算模型,通过理论方法对模型中测量重复性、颗粒计数器精度、部分流稀释系统精度和测功机系统精度等各种参数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颗粒物数量排放的不确定... 根据试验程序和测量方法建立了国六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的数学计算模型,通过理论方法对模型中测量重复性、颗粒计数器精度、部分流稀释系统精度和测功机系统精度等各种参数的相对标准不确定度进行了分析,得到了颗粒物数量排放的不确定度评定结果。通过采取温度和压力控制参数优化、更换滤芯和计数单元重新标定等改进措施,颗粒物数量比排放量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为4.82%,满足国六标准对颗粒物数量测量的精度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六标准 柴油机 颗粒物数量排放 不确定度评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HTC循环的柴油机颗粒物数量峰值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熊兴旺 高俊华 +1 位作者 周涛 于津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1-385,共5页
在一台京五柴油机上,燃用国五柴油,进行了原机的瞬态加速、减速试验和WHTC冷热态试验。为便于分析,引入"流量积"概念(进气量和燃油流量之积)作为一个变量。在瞬态加速和减速试验中,颗粒物数量与流量积变化趋势一致,颗粒物数... 在一台京五柴油机上,燃用国五柴油,进行了原机的瞬态加速、减速试验和WHTC冷热态试验。为便于分析,引入"流量积"概念(进气量和燃油流量之积)作为一个变量。在瞬态加速和减速试验中,颗粒物数量与流量积变化趋势一致,颗粒物数量的变化时刻滞后于流量积的变化时刻。WHTC循环试验中颗粒物数量峰值和相应的流量积峰值呈正相关关系,颗粒物数量峰值出现的时刻与相应的流量积峰值出现的时刻间存在滞后时间,该滞后时间与流量积峰值大小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数量排放 瞬态工况 进气量 燃油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五和国六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测试影响因素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凡 郭冬冬 +1 位作者 李昂 于津涛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2年第3期51-57,共7页
分别使用部分流颗粒物采样系统和全流稀释定容采样系统进行了颗粒物数量(PN)排放测量,对比了颗粒物计数器在发动机排气中直接采样和在稀释排气中采样的差异,进行了不同测试循环的台架排放试验,研究了发动机在使用不同后处理系统时,颗粒... 分别使用部分流颗粒物采样系统和全流稀释定容采样系统进行了颗粒物数量(PN)排放测量,对比了颗粒物计数器在发动机排气中直接采样和在稀释排气中采样的差异,进行了不同测试循环的台架排放试验,研究了发动机在使用不同后处理系统时,颗粒物计数器的稀释比对PN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使用全流稀释定容采样系统时,颗粒物计数器的测试结果要大幅度高于使用部分流颗粒物采样系统时,略高于在发动机排气中直接采样。随着颗粒物计数器的稀释比增加,PN排放有降低的趋势,但是降低幅度较小,而凝聚颗粒物计数器(CPC)的测量值基本上随着稀释比的增加呈乘幂关系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五和国六柴油机 颗粒物数量排放 影响因素 采样方式 稀释比 进气条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车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李国栋 郭晓鑫 +2 位作者 赵硕 魏有杰 陈美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1年第5期48-51,共4页
介绍了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以及轻型汽车颗粒物组成、产生机理及处理方案。通过选取不同配置轻型车以及不同初始状态进行国六常温冷起动后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针对颗粒物排放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轻型车在国六排放标准不同工况及不同负... 介绍了轻型车国六排放标准以及轻型汽车颗粒物组成、产生机理及处理方案。通过选取不同配置轻型车以及不同初始状态进行国六常温冷起动后排气污染物排放试验,针对颗粒物排放数量进行分析,可以得出轻型车在国六排放标准不同工况及不同负荷下的颗粒物数量排放水平,在加速及高负荷工况下,颗粒物数量排放偏高,配置GPF轻型车颗粒物排放整体优于未配置GPF轻型车;冷起动工况下,颗粒物排放整体上高于热起动工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数量 轻型车国六 排放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国六发动机细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 被引量:10
8
作者 汪晓伟 凌健 +3 位作者 景晓军 张琳 高涛 李刚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3,90,共7页
选取了满足目前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冷热态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同时测量直径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s with diameter above 10 nm,PN10)和直... 选取了满足目前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冷热态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同时测量直径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s with diameter above 10 nm,PN10)和直径23 nm以上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s with diameter above 23 nm,PN23)。结果表明:该柴油机的PN10比排放比PN23高35.3%~105.4%;而天然气发动机PN10比排放较PN23高84.8%~1400.0%,PN10和PN23的瞬态排放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天然气发动机冷起动时排气温度较低,且混合气加浓导致PN排放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于高热值天然气,冷态WHTC下10 nm~23 nm的PN排放占总PN排放的93.3%,天然气发动机细颗粒物数量排放亟待进行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天然气发动机 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颗粒物与细颗粒物数量排放测量不确定度研究 被引量:4
9
作者 刘康 李娜 +2 位作者 郭亚辰 闫鹏勇 吴春玲 《内燃机》 2023年第4期1-8,共8页
选取一台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发动机,在全流稀释排放系统台架上进行了5次世界统一稳态循环(World Harmonised Steady State Cycle,WHSC)和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orld Harmonised Transient Cycle,WHTC)的冷热态测试,并分别对排放颗... 选取一台符合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发动机,在全流稀释排放系统台架上进行了5次世界统一稳态循环(World Harmonised Steady State Cycle,WHSC)和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orld Harmonised Transient Cycle,WHTC)的冷热态测试,并分别对排放颗粒物和细颗粒物数量进行了测量。通过对颗粒物与细颗粒物数量比排放的不确定度来源和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合相关理论,建立了数学模型以评定各影响因素的不确定度。通过计算,得到了颗粒物与细颗粒物数量比排放的合成相对标准不确定度,并对这两者进行了对比分析,最终计算出了扩展不确定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数量 不确定度评定 影响因素 国六排放 数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控参数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生成的影响规律研究 被引量:2
10
作者 尹宝智 任尚峰 秦克印 《汽车科技》 2016年第2期70-73,共4页
主要介绍了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成分、生成机理以及颗粒数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调整电控参数进行柴油机颗粒物数量(PN)排放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索轨压、喷油提前角、预喷油量及预喷间隔等参数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生成的... 主要介绍了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的主要成分、生成机理以及颗粒数测量系统的工作原理。通过调整电控参数进行柴油机颗粒物数量(PN)排放试验,并对试验结果进行分析,探索轨压、喷油提前角、预喷油量及预喷间隔等参数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生成的影响规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轨压 提前角 顶喷 颗粒物数量 PM2.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柴油对柴油机细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研究
11
作者 郭亚辰 隋航 +1 位作者 吴春玲 景晓军 《汽车实用技术》 2023年第16期86-90,共5页
论文选取一台满足现行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使用B7柴油、B20柴油两种燃料,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污染物排放测试,重点对细颗粒物数量(PN)排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B7柴油和B20柴油,各国六循环的PN10比排放量较PN23高72%~132%,与用... 论文选取一台满足现行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使用B7柴油、B20柴油两种燃料,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污染物排放测试,重点对细颗粒物数量(PN)排放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使用B7柴油和B20柴油,各国六循环的PN10比排放量较PN23高72%~132%,与用柴油为燃料时规律近似。随着该两种生物柴油体积比提高,各循环PN23和PN10基本呈下降趋势,但粒径10~23 nmPN排放占比依然较大。在冷态世界统一瞬态试验循环(WHTC)的启动阶段B20柴油较B7柴油的PN10更高,这可能与生物柴油密度和运动粘度均高于石化柴油有关,当使用生物柴油时需考虑对喷油器雾化进行进一步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机 生物柴油 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DPF后颗粒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12
12
作者 王建海 熊兴旺 +1 位作者 于津涛 高俊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5,共5页
在一台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上燃用国Ⅴ柴油,带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进行了欧洲稳态循环(ESC)、欧洲瞬态循环(ETC)、全球统一稳态循环(WHSC)和全球统一瞬态循环(WHTC)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循环的瞬态过程中,发动机排气经过DPF... 在一台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上燃用国Ⅴ柴油,带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进行了欧洲稳态循环(ESC)、欧洲瞬态循环(ETC)、全球统一稳态循环(WHSC)和全球统一瞬态循环(WHTC)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循环的瞬态过程中,发动机排气经过DPF后,较大的排气背压变化率绝对值峰值仍会导致排气中出现颗粒物数量浓度瞬时峰值。ESC循环试验中平均粒径[50nm,8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90%,WHSC中平均粒径[60nm,11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87%,ETC在平均粒径[10nm,7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80%,WHTC在平均粒径[10nm,40nm]和[50nm,6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 颗粒物数量浓度 颗粒物平均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的喷油参数对共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楼狄明 胡磬遥 +1 位作者 胡志远 谭丕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2,共7页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对影响高压共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多次喷油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了轨压、主喷正时和预(后)喷间隔、预(后)喷油量各喷油参数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浓度、核态颗粒物数量浓...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对影响高压共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多次喷油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了轨压、主喷正时和预(后)喷间隔、预(后)喷油量各喷油参数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浓度、核态颗粒物数量浓度比例和颗粒物粒径分布形态等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力度、影响方式和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主喷正时、轨压、预(后)喷油量、预(后)喷油间隔均会对共轨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特性产生不同显著水平的影响。主喷正时提前能够降低颗粒物数量浓度,低转速时主喷正时提前会提高核态颗粒物比例,中高转速反之;提高轨压会使得颗粒物数量下降,核态颗粒物数量比例上升;提高预喷、后喷油量会导致颗粒物数量浓度上升,核态颗粒物数量比例下降。各喷油参数使得核态颗粒物的比例上升在颗粒物粒径分布图中的表现为小粒径峰值与大粒径峰值之间的差变小,分布曲线由双峰分布更趋向于单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偏最小二乘法 共轨柴油机 多次喷射 颗粒物数量浓度 核态颗粒物 变量投影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喷射对增压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献军 席光维 +2 位作者 李儒龙 王友恒 袁锋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基于某款增压直喷汽油机分别采用燃油单次喷射策略和二次喷射策略,利用DMS500颗粒分析仪对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研究不同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后的发动机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的变化,选取二次喷射策略的适用工况... 基于某款增压直喷汽油机分别采用燃油单次喷射策略和二次喷射策略,利用DMS500颗粒分析仪对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研究不同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后的发动机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的变化,选取二次喷射策略的适用工况.研究表明:当二次喷射策略运用于增压直喷发动机,二次喷射比例和二次喷射相位的合理优化能有效降低燃油消耗率和颗粒物排放;比较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两种喷射策略颗粒物粒径分布均呈核态与积聚态的双峰分布,而在转速小于3 000 r/min、转矩大于105 N·m的工况条件下,运用二次喷射策略后燃油消耗率和颗粒物数量浓度相对于单次喷射均有明显降低,其中核态颗粒物占比增大,颗粒物平均几何粒径减小;其他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策略的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发动机 多次喷射 颗粒物数量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直喷汽油机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侯宇旭 葛蕴珊 +3 位作者 王欣 苏盛 谭建伟 郝利君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29,37,共7页
在一辆国六增压直喷、未安装颗粒捕集器的汽油车上分别采用常温(23℃)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常温(23℃)RTS95和低温(0℃)实际道路排放(real drive emission,RDE)测试循环对粒... 在一辆国六增压直喷、未安装颗粒捕集器的汽油车上分别采用常温(23℃)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常温(23℃)RTS95和低温(0℃)实际道路排放(real drive emission,RDE)测试循环对粒径在23 nm以上和10 n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排放进行了同步测试研究,以研究增压直喷汽油车的细小颗粒物(粒径10 nm~23 nm)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在常温WLTC、RTS95及低温RDE循环测试中,10 nm以上颗粒物的数量排放比国六标准规定的23 nm以上颗粒物分别高32.4%、30.4%和15.6%。无颗粒捕集器时,急加速、减速和怠速工况细小颗粒在总颗粒物排放中的占比明显增加;冷起动和暖机阶段细小颗粒物的排放占比很低。细小颗粒主要在车辆充分暖机和三元催化器(three-way catalyst,TWC)起燃后产生;较低的环境温度并未引起细小颗粒物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汽油点燃压燃模式颗粒物排放特性试验 被引量:1
16
作者 刘尚 范钦灏 +3 位作者 王巍 张昊 肖建华 王志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1,共9页
为了获得点燃压燃(SICI)模式下乙醇汽油颗粒物排放的规律,通过一台直列4缸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研究了空气稀释和废气稀释条件下SICI模式颗粒物数量(PN)的排放特性,探究了乙醇体积分数对PN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点火时刻可以直... 为了获得点燃压燃(SICI)模式下乙醇汽油颗粒物排放的规律,通过一台直列4缸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研究了空气稀释和废气稀释条件下SICI模式颗粒物数量(PN)的排放特性,探究了乙醇体积分数对PN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点火时刻可以直接调节爆震强度及燃烧相位;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0和1.2工况下,使用体积分数少的乙醇汽油会导致核态PN排放的大幅增加;强爆震会导致核态与凝聚态PN排放急剧恶化,但其粒径分布向凝聚态偏移;中等负荷下废气稀释对燃烧的抑制作用占主导,爆震强度和PN排放降低,小负荷下废气稀释对瞬时放热率和缸内压力影响相对较小,但核态PN排放大幅增加;从降低PN排放的角度,乙醇汽油更加适合一定程度稀燃、中等比例废气再循环(EGR)策略调控下的SICI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汽油 点燃压燃 颗粒物数量 稀燃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动机在环的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7
作者 汪晓伟 景晓军 +3 位作者 高涛 谷雪景 张佑源 吴琳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3,72,共7页
本文中选取了一台7.8 L的重型柴油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WHSC(世界统一稳态循环)、冷热态WHTC(世界统一瞬态循环),并通过发动机在环的方法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PEMS)循环,采用能够同时测量PN10(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和... 本文中选取了一台7.8 L的重型柴油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WHSC(世界统一稳态循环)、冷热态WHTC(世界统一瞬态循环),并通过发动机在环的方法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PEMS)循环,采用能够同时测量PN10(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和PN23(23 nm以上颗粒物数量)的颗粒计数器等设备测量了细小颗粒物排放。结果表明:PN10和PN23的PEMS工况瞬态排放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N10的比排放比PN23的比排放高。重型车PEMS中高速高负荷区间PN排放增加很快,且此时排放的颗粒物粒径较大,PN10和PN23的差异不明显。在中速区间,PN10的排放显著高于PN23。WHTC和基于EIL的PEMS两种测试工况的发动机运行工况点差异很大。基于EIL的开发方式能够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整车PEMS颗粒物排放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实际道路 发动机在环 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喷油策略对直喷汽油机油耗和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18
作者 牛贝妮 段伟 +1 位作者 解方喜 洪伟 《小型内燃机与车辆技术》 2022年第3期1-5,共5页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和油耗标准要求,合理优化喷油正时和喷油压力已成为降低排放和油耗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某小型直喷增压汽油机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喷油压力和加大喷油提前角,可有效降低PN排放和油耗,喷油提前角过大或者过小... 为了满足日益严格的排放和油耗标准要求,合理优化喷油正时和喷油压力已成为降低排放和油耗的关键措施之一。在某小型直喷增压汽油机上的研究结果表明:适当提高喷油压力和加大喷油提前角,可有效降低PN排放和油耗,喷油提前角过大或者过小都会使PN排放升高。在冷机(冷却水温度为40℃)工况,喷油压力和喷油提前角对PN排放和油耗的影响趋势一致。在3 000 r/min以下,优化的喷油提前角为280~300°CA BTDC;在3 000~5 000 r/min,优化的喷油提前角为300~320°CA BTD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喷油正时 喷油压力 排放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六柴油机不同粒径颗粒物排放特性差异 被引量:3
19
作者 李劲松 吴春玲 张琳 《汽车实用技术》 2022年第15期113-119,共7页
基于发动机台架同步测量了一台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在稳态工况和国六标准循环试验中PN10(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和PN23(23 nm以上颗粒物数量)的排放,并分析了稀释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物的排放数量高度依赖后处理... 基于发动机台架同步测量了一台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在稳态工况和国六标准循环试验中PN10(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和PN23(23 nm以上颗粒物数量)的排放,并分析了稀释比对测量结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物的排放数量高度依赖后处理的碳累积状态,稀释比的变化会改变核态颗粒物的粒径分布;冷启动瞬态标准循环试验中,10 nm~23 nm细小颗粒物的占比在循环开始时处于最高水平,且在最初的150 s,因为油气燃烧不充分使得这一阶段的PN排放贡献了整个试验的80%以上;稳态标准循环试验中,PN10和PN23随工况的变化趋势一致,满负荷工况中对应最经济运行区的中等转速PN排放较小,偏离这一转速会导致PN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机 台架试验 颗粒物数量 细小颗粒物 稀释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降低粒子数量试验研究 被引量:2
20
作者 闫广义 张汉桥 +2 位作者 蒋茂玎 钟秋月 马标 《内燃机与动力装置》 2020年第2期66-71,76,共7页
为应对国六排放升级,满足粒子数量(particle numbers,PN)的排放限值要求,在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WLTC)下,以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GPF布置位置、... 为应对国六排放升级,满足粒子数量(particle numbers,PN)的排放限值要求,在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light-duty test cycle,WLTC)下,以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asoline particulate filter,GPF)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GPF布置位置、涂层上载量、壁厚3种因素对PN排放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GPF涂层上载量和壁厚不变,GPF布置方式由紧耦合式变更为底盘式时,PN排放试验结果与排放标准限值的比例由365%降低至281%;GPF布置位置和壁厚不变,GPF涂层上载量由75 g/L提高到100 g/L,PN试验结果与标准限值的比例由150%降至85%;GPF布置位置和涂层上载量不变,GPF壁厚由0.2032 mm增加到0.3048 mm,PN试验结果与标准限值的比例由150%降至7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六排放标准 颗粒物数量 汽油机颗粒捕集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