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7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生物柴油发动机的不同后处理装置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 被引量:10
1
作者 姚笛 楼狄明 +1 位作者 谭丕强 胡志远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8-12,19,共6页
基于一台燃用生物柴油BD20的发动机开展台架试验,利用EEPS粒径谱仪研究了发动机无后处理装置及使用DOC、DOC+PO(:和DOC+CDPF等后处理装置时排气颗粒物数量和粒径分布等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DOC主要可降低粒径30~50nm的细小颗... 基于一台燃用生物柴油BD20的发动机开展台架试验,利用EEPS粒径谱仪研究了发动机无后处理装置及使用DOC、DOC+PO(:和DOC+CDPF等后处理装置时排气颗粒物数量和粒径分布等排放特性。研究结果表明:DOC主要可降低粒径30~50nm的细小颗粒物数量,POC在DOC的基础上可进一步降低细小颗粒物数量,但对粒径较大颗粒物数量的控制作用不强,CDPF可明显降低粒径大于10nm的颗粒物的数量;DOC、DOC+POC和DOC+CDPF均降低了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对颗粒物数量的转化率分别为5%~35%、15%~35%和80%~99%,其中POC和CDPF所分担的转化率分别为5%~25%和55%~95%,采用CDPF是全面高效降低生物柴油发动机颗粒物数量排放的后处理技术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生物柴油发动机 后处理 柴油机催化氧化器 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轻型车颗粒物质量排放和颗粒物数量排放的转鼓试验 被引量:6
2
作者 张凡 杨正军 钟祥麟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7年第2期190-197,共8页
为了定量评价国产轻型车的颗粒物排放,测量了55辆中国内地轻型车的单位行驶里程颗粒物质量(PM)排放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使用激光凝聚颗粒物计数和滤纸采样称重方法,对于轻型柴油车、缸内直喷(GDI)汽油车和多点电喷(MPI)汽油车,在转... 为了定量评价国产轻型车的颗粒物排放,测量了55辆中国内地轻型车的单位行驶里程颗粒物质量(PM)排放和颗粒物数量(PN)排放。使用激光凝聚颗粒物计数和滤纸采样称重方法,对于轻型柴油车、缸内直喷(GDI)汽油车和多点电喷(MPI)汽油车,在转鼓试验台上进行循环工况试验。结果表明:汽油车的颗粒物排放水平明显低于国4柴油车,汽油车的PM和PN排放平均值分别约为国4柴油车平均值的6%和5%。MPI汽油车的PN排放值低于GDI汽油车约1个数量级。"全球统一轻型汽车测试循环(WLTC)"的高车速、长加速的工况条件,会加剧MPI和柴油车的颗粒物数量排放。GDI汽油车在冷机阶段的PN排放峰持续时间长,在后续的加速动态工况条件时会出现明显的峰值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车 排放 颗粒物质量(PM) 颗粒物数量(PN) 转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汽油车颗粒物数量及可溶性有机组分排放特性 被引量:6
3
作者 胡志远 夏孝程 +1 位作者 宋博 全轶枫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095-1101,共7页
以一辆国V排放缸内直喷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NEDC、FTP-75和WLTC对该车颗粒物质量、23nm~2.5μm固态颗粒物数量、5.6~560nm超细颗粒数量及粒径分布、颗粒物有机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NEDC、FTP-75、WLTC颗粒粒径分布基本相同,均... 以一辆国V排放缸内直喷汽油车为研究对象,试验研究了NEDC、FTP-75和WLTC对该车颗粒物质量、23nm~2.5μm固态颗粒物数量、5.6~560nm超细颗粒数量及粒径分布、颗粒物有机组分的影响.结果表明:NEDC、FTP-75、WLTC颗粒粒径分布基本相同,均呈对数双峰分布,在9nm和60nm两个粒径处出现峰值;5.6~23nm颗粒物数量排放占5.6~560nm颗粒物数量的43.1%~57.7%;与NEDC比较,加减速比例高、瞬态性强的FTP-75、WLTC循环的颗粒物质量、23nm~2.5μm固态颗粒数量、5.6~560nm颗粒数量排放增大;缸内直喷汽油车的颗粒物可溶性有机物组分占颗粒物的20.5%~27.9%,可溶性有机物主要为C16和C18的脂肪酸、C20~C29烷径和5环以上的高分子量多环芳烃,测试循环对颗粒SOF排放及组分产生影响,瞬态性强的FTP-75、WLTC的PAHs比例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缸内直喷型汽油车 颗粒物质量 颗粒物数量 粒径分布 可溶性有机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Ⅴ重型货车尾气中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孙龙林 张妮娜 +2 位作者 黄文伟 高谋荣 苗领 《安全与环境工程》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77-84,共8页
基于颗粒物实时分析系统(SEMTECH-CPN),通过对深圳国Ⅴ重型货车在城市道路行驶工况下尾气中颗粒物(PM)排放数量进行测试,分析了不同尾气温度、节气门开度、行驶速度和比功率区间下国Ⅴ重型货车尾气中PM数量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国Ⅴ重... 基于颗粒物实时分析系统(SEMTECH-CPN),通过对深圳国Ⅴ重型货车在城市道路行驶工况下尾气中颗粒物(PM)排放数量进行测试,分析了不同尾气温度、节气门开度、行驶速度和比功率区间下国Ⅴ重型货车尾气中PM数量的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速率随着尾气温度升高和节气门开度增加而相应上升,在150℃以上尾气温度区间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150℃以下温度区间内数值的18.8倍和84.7倍,在90%~100%节气门开度区间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0%~10%节气门开度区间内数值的4.1倍和23.8倍;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速率随着行驶速度增加而相应上升,在高速区间(60~90km/h)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为低速区间(0~30km/h)内数值的10.0倍和25.5倍;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因子随着行驶速度增加先下降再上升,在低速区间和高速区间内1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中速区间(30~60km/h)内数值的2.3倍和3.7倍,在低速区间和高速区间内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为中速区间内数值的2.0倍和6.6倍;国Ⅴ重型货车PM数量的排放速率和排放因子在负比功率区间内变化不大,而在正比功率区间内逐渐上升,在正比功率区间内1、2号车PM数量的平均排放速率分别是负比功率区间内数值的2.9倍和10.2倍,而在正比功率区间内其PM数量的平均排放因子分别是负比功率区间内数值的1.9倍和5.6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Ⅴ重型货车 颗粒物数量 排放特性 排放速率 排放因子 实验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WHTC循环的柴油机颗粒物数量峰值的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熊兴旺 高俊华 +1 位作者 周涛 于津涛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381-385,共5页
在一台京五柴油机上,燃用国五柴油,进行了原机的瞬态加速、减速试验和WHTC冷热态试验。为便于分析,引入"流量积"概念(进气量和燃油流量之积)作为一个变量。在瞬态加速和减速试验中,颗粒物数量与流量积变化趋势一致,颗粒物数... 在一台京五柴油机上,燃用国五柴油,进行了原机的瞬态加速、减速试验和WHTC冷热态试验。为便于分析,引入"流量积"概念(进气量和燃油流量之积)作为一个变量。在瞬态加速和减速试验中,颗粒物数量与流量积变化趋势一致,颗粒物数量的变化时刻滞后于流量积的变化时刻。WHTC循环试验中颗粒物数量峰值和相应的流量积峰值呈正相关关系,颗粒物数量峰值出现的时刻与相应的流量积峰值出现的时刻间存在滞后时间,该滞后时间与流量积峰值大小呈负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数量排放 瞬态工况 进气量 燃油流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型国六发动机细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 被引量:10
6
作者 汪晓伟 凌健 +3 位作者 景晓军 张琳 高涛 李刚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78-83,90,共7页
选取了满足目前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冷热态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同时测量直径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s with diameter above 10 nm,PN10)和直... 选取了满足目前国六排放标准的重型柴油机和天然气发动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冷热态世界统一瞬态循环(world harmonized transient cycle,WHTC),同时测量直径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s with diameter above 10 nm,PN10)和直径23 nm以上颗粒物数量(particle numbers with diameter above 23 nm,PN23)。结果表明:该柴油机的PN10比排放比PN23高35.3%~105.4%;而天然气发动机PN10比排放较PN23高84.8%~1400.0%,PN10和PN23的瞬态排放变化规律基本一致。天然气发动机冷起动时排气温度较低,且混合气加浓导致PN排放非常严重。尤其是对于高热值天然气,冷态WHTC下10 nm~23 nm的PN排放占总PN排放的93.3%,天然气发动机细颗粒物数量排放亟待进行管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天然气发动机 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不同碳载量DPF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特征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王浩浩 肖有强 +3 位作者 薛振涛 王建东 张瑜 谭建伟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210-215,共6页
为研究沉积在DPF孔道内碳载量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的影响,将车载PEMS路谱在台架复现,分析了4种碳载量下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瞬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DPF的PN排放随着碳载量的升高而升高;在新鲜DPF情况下,PN瞬时排放较高部分集中于... 为研究沉积在DPF孔道内碳载量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排放的影响,将车载PEMS路谱在台架复现,分析了4种碳载量下颗粒物数量排放因子、瞬时排放特征。结果表明:DPF的PN排放随着碳载量的升高而升高;在新鲜DPF情况下,PN瞬时排放较高部分集中于市区工况且持续时间较短,而在含有碳载量DPF情况下,PN瞬时排放较高部分集中于高速工况且持续时间较长;在高速工况下,随着DPF孔道内碳载量的不断积累,PN瞬时排放与碳载量呈现一定的正相关性。此外,DPF内部孔道的变化情况直接与颗粒物数量排放特征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 颗粒物数量 排放 碳载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驾驶循环制动工况下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葛蕴珊 谢汶峰 +4 位作者 李家琛 马尧 王宇 王亚超 王昌钰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402-408,共7页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 为探究基于制动惯性实验台的不同驾驶循环刹车颗粒物排放特性,在密封采样仓内分别进行WLTC循环和US06循环等效制动排放试验,测量了10 nm~10μm粒径范围的刹车颗粒物排放.研究发现多次US06循环测试中,每次循环前四次工况排放的100 nm粒径以上的颗粒物数量结果重复性差,且行程动力学参数(v·a)增大会导致所有粒径的颗粒物生成数量的稳定性变差;100 nm粒径以上颗粒物对刹车颗粒物质量浓度的贡献大,而刹车颗粒物数量浓度排放则更多由10~100 nm小粒径颗粒物决定.研究还发现颗粒物的生成与工况的加速度和速度密切相关,在车辆实际驾驶中,较高的行驶速度以及较大的刹车加速度都会促进100 nm以下小粒径颗粒物生成,而100 nm以上大颗粒的生成主要受到较大刹车加速度的影响,保持车速低于100 km/h、加速度低于2 m/s^(2)生成的大、小粒径颗粒物较少.对比US06循环和WLTC循环的高速度段与超高速段颗粒物排放数据,制动工况更为激烈的US06循环倾向于生成更多大粒径颗粒物,而WLTC循环超高速度段在小粒径颗粒物生成上更为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动颗粒物 驾驶循环制动工况 颗粒物数量 颗粒物质量 粒径分布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热启动状态下WLTC工况的细小颗粒物排放研究
9
作者 肖克青 张鹏亮 +3 位作者 孙城 黄金秋 曾坤 郭恒 《农业装备与车辆工程》 2025年第2期44-48,共5页
为探究不同启动状态下的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选取一辆轻型汽油车,开展冷、热启动状态的Ⅰ型试验。采用EPC测量原理的AVL(PN10∕PN23)PEMS设备与CPC测量原理的HORIBA CVS(PN23)设备同时采集细小颗粒物。数据分析结果表明,EPC测量原理下... 为探究不同启动状态下的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选取一辆轻型汽油车,开展冷、热启动状态的Ⅰ型试验。采用EPC测量原理的AVL(PN10∕PN23)PEMS设备与CPC测量原理的HORIBA CVS(PN23)设备同时采集细小颗粒物。数据分析结果表明,EPC测量原理下的颗粒物数量要高于CPC测量原理下的颗粒物数量;EPC与CPC测量原理的PN23冷、热启动状态的排放因子表现为冷启动大于热启动,而EPC测量原理的PN10冷、热启动状态的排放因子表现为热启动大于冷启动;10~23 nm易生成于低速段的工况下,PN23与PN10的WLTC工况下瞬时排放的变化规律保持一致,随着车速的提升,PN10与PN23的排放差距在不断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汽油车 冷热启动 细小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物叶面滞留颗粒物的数量和质量特征及方法比较 被引量:9
10
作者 杨佳 王会霞 +2 位作者 谢滨泽 王彦辉 石辉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440-444,共5页
为定量认识并寻找可能方法来弥补或修正目前常用的水洗-滤膜法测定植物叶面滞尘能力的不足,更加直观和准确地反映叶面滞尘能力,选择北京市相对清洁的北京植物园和污染严重的国贸桥2个地点,利用环境扫描电镜测定了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 为定量认识并寻找可能方法来弥补或修正目前常用的水洗-滤膜法测定植物叶面滞尘能力的不足,更加直观和准确地反映叶面滞尘能力,选择北京市相对清洁的北京植物园和污染严重的国贸桥2个地点,利用环境扫描电镜测定了大叶黄杨(Euonymus japonicas)、国槐(Sophora japonica)、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银杏(Ginkgo biloba)和紫叶李(Prunus cerasifera)5个树种的上、下叶表面滞留的颗粒物(PM)数量和粒径组成,计算出单位植物叶面积滞尘量,并与水洗-滤膜法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植物叶面滞留的颗粒物数量以PM<10(粒径<10μm的颗粒物)为主,占总数的90%以上;污染严重的国贸桥叶表滞留的PM<2.5数量高于相对清洁的北京植物园;采用颗粒物计数法与水洗-滤膜法测定得到的叶面滞尘量之间存在显著线性关系,但两者数值相差很大。有必要进行严格的控制实验来确定导致差异的主要原因与机制,并藉此提出水洗-滤膜法的修正技术或发展多种方法的联合运用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物数量 滞尘能力 水洗-滤膜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Ⅵ直喷汽油机颗粒数量及微观形貌排气输运演变特性
11
作者 胡志远 高鑫舜 +2 位作者 陆张颖 谭丕强 楼狄明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628-636,共9页
开展了某一国Ⅵ直喷汽油机三元催化转化器(TWC)前、TWC后、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后3个位置的颗粒物采样及微观形貌研究,分析了发动机工况、TWC、GPF对国Ⅵ直喷汽油机尾气颗粒数量、粒径分布、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直喷汽油机尾... 开展了某一国Ⅵ直喷汽油机三元催化转化器(TWC)前、TWC后、汽油机颗粒捕集器(GPF)后3个位置的颗粒物采样及微观形貌研究,分析了发动机工况、TWC、GPF对国Ⅵ直喷汽油机尾气颗粒数量、粒径分布、微观形貌的影响。结果表明,该直喷汽油机尾气颗粒数量排放整体上呈单峰分布,低转速小负荷工况下,粒径<23nm的颗粒数量较高。随着发动机转速和负荷的增大,峰值粒径向大粒径方向移动。直喷汽油机尾气颗粒物由“核‒壳”结构基本碳粒子堆积形成,呈链状、枝状、簇状等结构;负荷增大,颗粒物尺寸略有增大,基本碳粒子重叠度增强,分形维数增大;转速增大,颗粒物尺寸减小,基本碳粒子重叠度减弱,分形维数减小。随着排气输运的进行,颗粒数量逐渐降低;TWC不影响颗粒的粒径分布形态,颗粒数量净化效率41.6%~94.2%,对<23 nm的小粒径颗粒净化效果较好,低转速小负荷工况的颗粒数量净化效率较高;GPF的颗粒数量净化效率约80%,23~100 nm颗粒数量净化效率较高,对粒径<10nm的颗粒净化作用不大。TWC和GPF不影响颗粒物结构形式,TWC和GPF后颗粒物基本碳粒子重叠度减弱,分形维数减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喷汽油机 颗粒物数量 微观形貌 排气输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油机DPF后颗粒物排放研究 被引量:13
12
作者 王建海 熊兴旺 +1 位作者 于津涛 高俊华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81-85,共5页
在一台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上燃用国Ⅴ柴油,带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进行了欧洲稳态循环(ESC)、欧洲瞬态循环(ETC)、全球统一稳态循环(WHSC)和全球统一瞬态循环(WHTC)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循环的瞬态过程中,发动机排气经过DPF... 在一台满足欧Ⅵ排放标准的柴油机上燃用国Ⅴ柴油,带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进行了欧洲稳态循环(ESC)、欧洲瞬态循环(ETC)、全球统一稳态循环(WHSC)和全球统一瞬态循环(WHTC)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试验循环的瞬态过程中,发动机排气经过DPF后,较大的排气背压变化率绝对值峰值仍会导致排气中出现颗粒物数量浓度瞬时峰值。ESC循环试验中平均粒径[50nm,8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90%,WHSC中平均粒径[60nm,11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87%,ETC在平均粒径[10nm,7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80%,WHTC在平均粒径[10nm,40nm]和[50nm,60nm]区间内总颗粒物数量排放占全部颗粒物的8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DPF) 颗粒物数量浓度 颗粒物平均粒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PLS的喷油参数对共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影响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楼狄明 胡磬遥 +1 位作者 胡志远 谭丕强 《内燃机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56-62,共7页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对影响高压共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多次喷油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了轨压、主喷正时和预(后)喷间隔、预(后)喷油量各喷油参数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浓度、核态颗粒物数量浓... 基于偏最小二乘法(partial least-squares regression,PLS)对影响高压共轨柴油机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多次喷油参数进行了回归分析,研究了轨压、主喷正时和预(后)喷间隔、预(后)喷油量各喷油参数对柴油机颗粒物数量浓度、核态颗粒物数量浓度比例和颗粒物粒径分布形态等颗粒物排放特性的影响力度、影响方式和解释能力。研究结果表明:主喷正时、轨压、预(后)喷油量、预(后)喷油间隔均会对共轨柴油机的颗粒物排放特性产生不同显著水平的影响。主喷正时提前能够降低颗粒物数量浓度,低转速时主喷正时提前会提高核态颗粒物比例,中高转速反之;提高轨压会使得颗粒物数量下降,核态颗粒物数量比例上升;提高预喷、后喷油量会导致颗粒物数量浓度上升,核态颗粒物数量比例下降。各喷油参数使得核态颗粒物的比例上升在颗粒物粒径分布图中的表现为小粒径峰值与大粒径峰值之间的差变小,分布曲线由双峰分布更趋向于单峰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燃机 偏最小二乘法 共轨柴油机 多次喷射 颗粒物数量浓度 核态颗粒物 变量投影重要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次喷射对增压直喷汽油机颗粒物排放的影响 被引量:6
14
作者 侯献军 席光维 +2 位作者 李儒龙 王友恒 袁锋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17-24,共8页
基于某款增压直喷汽油机分别采用燃油单次喷射策略和二次喷射策略,利用DMS500颗粒分析仪对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研究不同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后的发动机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的变化,选取二次喷射策略的适用工况... 基于某款增压直喷汽油机分别采用燃油单次喷射策略和二次喷射策略,利用DMS500颗粒分析仪对颗粒物数量浓度和粒径分布进行测试,研究不同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后的发动机经济性和颗粒物排放的变化,选取二次喷射策略的适用工况.研究表明:当二次喷射策略运用于增压直喷发动机,二次喷射比例和二次喷射相位的合理优化能有效降低燃油消耗率和颗粒物排放;比较单次喷射和二次喷射策略,两种喷射策略颗粒物粒径分布均呈核态与积聚态的双峰分布,而在转速小于3 000 r/min、转矩大于105 N·m的工况条件下,运用二次喷射策略后燃油消耗率和颗粒物数量浓度相对于单次喷射均有明显降低,其中核态颗粒物占比增大,颗粒物平均几何粒径减小;其他工况下采用单次喷射策略的发动机经济性和排放性能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压直喷发动机 多次喷射 颗粒物数量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长度对其捕集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楼狄明 决坤有 房亮 《同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S01期39-42,共4页
基于轻型柴油机台架试验平台,研究了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长度对其颗粒物捕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DPF长度的增加会略微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且会降低发动机排气背压及温度,但长度进一步增加时,排气背压及温度变化不明显.增加... 基于轻型柴油机台架试验平台,研究了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长度对其颗粒物捕集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CDPF长度的增加会略微影响发动机动力性及经济性,且会降低发动机排气背压及温度,但长度进一步增加时,排气背压及温度变化不明显.增加CDPF长度可增加其对颗粒物数量(PN)的捕集效率,从颗粒物逃逸率角度考虑,当PN逃逸率为2.7%时,增加CDPF长度0.25倍,可降低PN逃逸率50%以上.CDPF长度的增加对积聚态颗粒物捕集效率的提升较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催化型颗粒物捕集器(CDPF) 捕集率 逃逸率 颗粒物数量(P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压直喷汽油机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11
16
作者 侯宇旭 葛蕴珊 +3 位作者 王欣 苏盛 谭建伟 郝利君 《内燃机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24-29,37,共7页
在一辆国六增压直喷、未安装颗粒捕集器的汽油车上分别采用常温(23℃)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常温(23℃)RTS95和低温(0℃)实际道路排放(real drive emission,RDE)测试循环对粒... 在一辆国六增压直喷、未安装颗粒捕集器的汽油车上分别采用常温(23℃)全球轻型车统一测试循环(worldwide harmonized light vehicles test cycle,WLTC)、常温(23℃)RTS95和低温(0℃)实际道路排放(real drive emission,RDE)测试循环对粒径在23 nm以上和10 nm以上的颗粒物数量排放进行了同步测试研究,以研究增压直喷汽油车的细小颗粒物(粒径10 nm~23 nm)排放特性。结果表明,在常温WLTC、RTS95及低温RDE循环测试中,10 nm以上颗粒物的数量排放比国六标准规定的23 nm以上颗粒物分别高32.4%、30.4%和15.6%。无颗粒捕集器时,急加速、减速和怠速工况细小颗粒在总颗粒物排放中的占比明显增加;冷起动和暖机阶段细小颗粒物的排放占比很低。细小颗粒主要在车辆充分暖机和三元催化器(three-way catalyst,TWC)起燃后产生;较低的环境温度并未引起细小颗粒物的明显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机 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缸内直喷汽油车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李家琛 葛蕴珊 +4 位作者 王欣 蒋平 王显刚 曾军 徐长建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569-2576,共8页
选取三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常温冷启动WLTC循环排放试验,研究不同车辆排放的粒径在23nm以上的固态颗粒物、6nm以上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的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缸内直喷汽油车排放的6... 选取三辆满足国六排放标准的缸内直喷汽油车进行常温冷启动WLTC循环排放试验,研究不同车辆排放的粒径在23nm以上的固态颗粒物、6nm以上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组分的颗粒物数量排放特性,并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发现,在缸内直喷汽油车排放的6~30nm范围内包含挥发性/半挥发性物质的细颗粒物主要产生在WLTC循环减速段、高速段和超高速段;30~2500nm范围的挥发性/半挥发性的颗粒物主要在超高速段生成;其它工况下,23nm以上固态颗粒物在颗粒物数量排放中占主体.试验研究还发现GPF对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捕集效果不佳,并且GPF再生时会产生高浓度6~30nm大小的细颗粒物排放.颗粒物碳质成分分析表明挥发性/半挥发性细颗粒物对法规测量的23~2500nm颗粒物的数量排放影响甚微,但对颗粒物质量排放影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型车 缸内直喷汽油机 细小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乙醇汽油点燃压燃模式颗粒物排放特性试验 被引量:1
18
作者 刘尚 范钦灏 +3 位作者 王巍 张昊 肖建华 王志 《内燃机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33-41,共9页
为了获得点燃压燃(SICI)模式下乙醇汽油颗粒物排放的规律,通过一台直列4缸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研究了空气稀释和废气稀释条件下SICI模式颗粒物数量(PN)的排放特性,探究了乙醇体积分数对PN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点火时刻可以直... 为了获得点燃压燃(SICI)模式下乙醇汽油颗粒物排放的规律,通过一台直列4缸汽油缸内直喷(GDI)发动机,研究了空气稀释和废气稀释条件下SICI模式颗粒物数量(PN)的排放特性,探究了乙醇体积分数对PN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控制点火时刻可以直接调节爆震强度及燃烧相位;在过量空气系数为1.0和1.2工况下,使用体积分数少的乙醇汽油会导致核态PN排放的大幅增加;强爆震会导致核态与凝聚态PN排放急剧恶化,但其粒径分布向凝聚态偏移;中等负荷下废气稀释对燃烧的抑制作用占主导,爆震强度和PN排放降低,小负荷下废气稀释对瞬时放热率和缸内压力影响相对较小,但核态PN排放大幅增加;从降低PN排放的角度,乙醇汽油更加适合一定程度稀燃、中等比例废气再循环(EGR)策略调控下的SICI燃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醇汽油 点燃压燃 颗粒物数量 稀燃 废气再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发动机在环的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细小颗粒物排放特性研究 被引量:9
19
作者 汪晓伟 景晓军 +3 位作者 高涛 谷雪景 张佑源 吴琳琳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58-63,72,共7页
本文中选取了一台7.8 L的重型柴油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WHSC(世界统一稳态循环)、冷热态WHTC(世界统一瞬态循环),并通过发动机在环的方法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PEMS)循环,采用能够同时测量PN10(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和... 本文中选取了一台7.8 L的重型柴油机,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WHSC(世界统一稳态循环)、冷热态WHTC(世界统一瞬态循环),并通过发动机在环的方法在发动机台架上运行重型柴油车实际道路(PEMS)循环,采用能够同时测量PN10(10 nm以上颗粒物数量)和PN23(23 nm以上颗粒物数量)的颗粒计数器等设备测量了细小颗粒物排放。结果表明:PN10和PN23的PEMS工况瞬态排放的变化规律基本一致。PN10的比排放比PN23的比排放高。重型车PEMS中高速高负荷区间PN排放增加很快,且此时排放的颗粒物粒径较大,PN10和PN23的差异不明显。在中速区间,PN10的排放显著高于PN23。WHTC和基于EIL的PEMS两种测试工况的发动机运行工况点差异很大。基于EIL的开发方式能够在发动机台架上进行整车PEMS颗粒物排放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型柴油车 实际道路 发动机在环 颗粒物 颗粒物数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非道路柴油机对瞬态排放的研究分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薛梦 何乃鹏 +1 位作者 孙业军 杨扬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2024年第1期8-11,共4页
瞬态工况是非道路移动机械整车常用工况,能够更好地反映整车工况。目前我国非四瞬态排放仅有NRTC一种,但西南研究院制定了新的瞬态循环LLAC(Low Load Application Cycle)。本文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分别运行NRTC和LLAC两种循环测试,研究... 瞬态工况是非道路移动机械整车常用工况,能够更好地反映整车工况。目前我国非四瞬态排放仅有NRTC一种,但西南研究院制定了新的瞬态循环LLAC(Low Load Application Cycle)。本文通过柴油机台架试验分别运行NRTC和LLAC两种循环测试,研究两者的不同,着重对NO_(x)和颗粒物测试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NRTC测试结果具有更好的稳定性,LLAC循环由于负荷低、排温低,发动机频繁进出热管理,导致排放不稳定,结合整车路谱,NRTC更具代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道路 瞬态排放循环 NO_(x) 颗粒物数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