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增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研究 被引量:6
1
作者 肖睿 章名耀 刘向东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70-376,共7页
在内径200mm,高35m,60°“V”形布风板试验装置上,以平均粒径20mm玻璃珠为物料,粒径范围15~25mm,针对增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特点,采用新的颗粒循环量测试方法和CO2气体示踪技术,对常压和压... 在内径200mm,高35m,60°“V”形布风板试验装置上,以平均粒径20mm玻璃珠为物料,粒径范围15~25mm,针对增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特点,采用新的颗粒循环量测试方法和CO2气体示踪技术,对常压和压力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进行了试验。结果表明,在常压和压力下,导向式喷动流化床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均受到床几何结构和操作参数的影响,颗粒循环量和气体旁路特性紧密相关。在大量试验的基础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流化床 颗粒循环量 气体旁路 循环发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颗粒循环量对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性能影响的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林 李明 +1 位作者 邵媛媛 纳克拉.乔治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61-65,70,共6页
采用100 g/d(阶段I)、50 g/d(阶段II)和200 g/d(阶段III)这3种不同生物颗粒循环量V_s操作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CFBBR)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通过380 d的实验测试其处理合成废水的效果以及不同V_s对该反应器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3种V_s对... 采用100 g/d(阶段I)、50 g/d(阶段II)和200 g/d(阶段III)这3种不同生物颗粒循环量V_s操作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CFBBR)去除污水中的碳和氮,通过380 d的实验测试其处理合成废水的效果以及不同V_s对该反应器的性能影响。结果表明,3种V_s对CFBBR处理合成废水中的碳和NH_4^+-N基本无影响,其去除量分别稳定在95%和98%;而TN的去除率随着V_s的提高而略微增加,3个阶段分别为85.1%、88.8%和90%。V_s对硝化过程影响不大,所有阶段基本上都接近于完全的硝化反应。但对反硝化过程影响较大,低的V_s会降低缺氧床的反硝化效率,同时还发现生物膜厚度到达一定程度时,好氧流化床中可以发生同步硝化反硝化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颗粒循环量 生物膜 生物颗粒 循环流化床生物反应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流管的不同形式对喷动床颗粒循环量的影响 被引量:1
3
作者 白锋 李金来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87-90,共4页
对于导流管喷动床,导流管的形式对颗粒物料的循环量影响不能忽略.研究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导流管在导流管不同的安装高度、不同的床层料位高度以及不同的吹松气量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床层料位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导流管安... 对于导流管喷动床,导流管的形式对颗粒物料的循环量影响不能忽略.研究了四种不同形式的导流管在导流管不同的安装高度、不同的床层料位高度以及不同的吹松气量对颗粒循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加床层料位高度,在一定范围内增加导流管安装高度和吹松气量,会增大颗粒循环量;导流管形式对颗粒循环量影响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床 导流管形式 固体颗粒循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导向管喷动流化床固体颗粒的循环量 被引量:4
4
作者 靳凤民 陈松 康仕芳 《天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23-126,共4页
在内径为182 mm的导向管喷动流化床中,用平均粒径为2.2 mm的尿素为物料,对喷动流化床固体颗粒循环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对导流管安装高度、喷动口直径和物料床层高度的变化对固体颗粒循环量的影响.实验中发现了当喷动流化床环形区处于移... 在内径为182 mm的导向管喷动流化床中,用平均粒径为2.2 mm的尿素为物料,对喷动流化床固体颗粒循环量进行了研究,考察了对导流管安装高度、喷动口直径和物料床层高度的变化对固体颗粒循环量的影响.实验中发现了当喷动流化床环形区处于移动床状态时,导向管安装高度越高、喷动口直径越大、物料静止床层高度越高,固体颗粒循环量也越大;当环形区处于流化床状态时,喷动口直径和导向管安装高度对固体颗粒循环量影响不大,而物料静止床层高度越高,固体颗粒循环量越大.结果表明,在环形区处于移动床和流化床两种状态下,导向管安装高度和喷动口直径对固体颗粒循环量的影响是不同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动流化床 导向管 固体颗粒循环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不同ANN模型对流化床颗粒内循环量的预测研究 被引量:3
5
作者 陈鸿伟 梁锦俊 +2 位作者 宋杨凡 刘博朝 刘玉强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120,共8页
双循环流化床的颗粒内循环量直接决定了副流化床内的传热效果。为了解双流化床在其他工况下的传热效果,采用多种ANN模型对颗粒的内循环量进行预测。以一种新型双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的60组工况运行结果作为数据来源,采用5种不同的人工神... 双循环流化床的颗粒内循环量直接决定了副流化床内的传热效果。为了解双流化床在其他工况下的传热效果,采用多种ANN模型对颗粒的内循环量进行预测。以一种新型双流化床冷态实验系统的60组工况运行结果作为数据来源,采用5种不同的人工神经网络(ANN)模型对颗粒内循环量进行预测,并同各个工况下的实验数据进行对比。采用主流化床流化风速、炉膛隔墙高度、主流化床初始床层高度这三个因素作为模型的特征值,将颗粒内循环量作为输出目标,以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和均方根误差作为评价指标。结果显示GA-BP、SVM以及ELM三种模型具有比较理想的预测精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流化床 颗粒循环 遗传算法 支持向 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循环型高通量输送床的建立与控制 被引量:1
6
作者 孙光 蒋国祥 +2 位作者 刘新华 孙国刚 许光文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1期2774-2780,共7页
密相输送床气化和双流化床气化是基于循环型流化床反应器发展起来的两种新型煤和生物质气化技术,根据这两种技术对流动的要求,提出了在循环流化床的下行床底部耦合一段移动床,为输送床内的流动提供足够高的驱动压力而提高颗粒循环量的... 密相输送床气化和双流化床气化是基于循环型流化床反应器发展起来的两种新型煤和生物质气化技术,根据这两种技术对流动的要求,提出了在循环流化床的下行床底部耦合一段移动床,为输送床内的流动提供足够高的驱动压力而提高颗粒循环量的技术思想。在根据该思想而建立的直径90 mm的输送床实验装置上的实验研究表明,利用所提出的床型构造可在表观气速9.6 m·s-1下实现400 kg·m-2·s-1的颗粒循环量。输送床的一次风速和移动床松动风速是影响颗粒循环量和输送床内颗粒浓度的主要因素,但循环量随输送床一次风速的增大而增加的走势弱于普通循环流化床。移动床松动风速在小于颗粒最小流化速度的范围内轻微变动即可显著改变颗粒循环量和输送床内颗粒浓度。在保持输送床总气速不变的前提下,通过二次风可在40%的比例范围内调节颗粒循环量,且调节作用随二次风位置的增高而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通输送 双流化床气化 颗粒循环量 循环流化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HDLDG-06粉体流量计在提升管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7
作者 王芬芬 鄂承林 卢春喜 《电子测量技术》 2016年第5期127-133,共7页
在一套高约18m、内径为100mm的提升管冷态实验装置上,根据容积法测量的颗粒循环量对HDLDG-06粉体流量计的测量准确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粉体流量计的测量准确性与提升管颗粒循环强度大小间的关系不大,而与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大... 在一套高约18m、内径为100mm的提升管冷态实验装置上,根据容积法测量的颗粒循环量对HDLDG-06粉体流量计的测量准确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粉体流量计的测量准确性与提升管颗粒循环强度大小间的关系不大,而与提升管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大小有直接关系。在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小于6.9kg/m3时,粉体流量计的测量准确性较好,在截面平均颗粒浓度大于6.9kg/m3时,粉体流量计的测量准确性较差。根据相关实验数据,建立了HDLDG-06粉体流量计在提升管中应用的校正关系式和适用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流化床 颗粒循环量 粉体流 容积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密度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反应器内的气固流动行为 被引量:9
8
作者 李志强 吴昌宁 +1 位作者 魏飞 金涌 《化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816-822,共7页
在新提出并建立的“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与提高一次风率相比, 提高二次风率(二次风与一、二次风之和的比值), 有利于提高颗粒循环量. 当颗粒循环量达到400 kg·m-2·s-1时, 第一... 在新提出并建立的“下行床提升管”耦合循环流化床装置上进行了实验研究, 研究结果表明, 与提高一次风率相比, 提高二次风率(二次风与一、二次风之和的比值), 有利于提高颗粒循环量. 当颗粒循环量达到400 kg·m-2·s-1时, 第一提升管出口处的固含超过了20%, 此时下行床内充分发展段的固含超过了5 5%,即高浓度颗粒充满了整个循环流化床系统, 并且第一提升管内的颗粒径向浓度分布趋于均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反应器 颗粒循环量 固含 提升管 下行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