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71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模态超声参数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LASSO回归分析
1
作者 张清 张玉君 +2 位作者 陶冶 胡冬梅 张超学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2期11-17,29,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等多模态超声参数,利用LASSO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220例P...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等多模态超声参数,利用LASSO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220例PTM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LNM组和非CLNM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年龄、结节最大径、微钙化、被膜侵犯、增强均匀性和弹性评分6个关键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该模型在预测CLNM时,AUC值达到0.825(95%CI:0.769~0.873),敏感度为81.10%,特异度为71.90%。结论: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PTMC患者的CLNM风险,为临床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超声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罗杰 耿成义 罗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9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观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观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肿瘤直径、原发病灶、形态、边界、包膜侵犯。结果: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6例,占31.28%;未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23例,占68.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形态和边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诉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为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受多因素影响,其中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为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单侧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灵川 陈斌 +1 位作者 朱张茜 徐琦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1期1673-1675,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的超声影像与病理结果,根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无转移组,比较两组PTC颈部中央...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的超声影像与病理结果,根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无转移组,比较两组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超声征象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PTC病灶的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病灶形态、PTC是否突向甲状腺包膜、病灶内是否存在微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PTC病灶突向甲状腺包膜为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C超声征象可以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能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 超声征象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8
4
作者 王晨 张国梁 张守亮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10期821-822,共2页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362例PTM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362例PTMC患者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32例(36.46%),单因... 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回顾性分析362例PTMC患者临床病理资料,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362例PTMC患者中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32例(36.46%),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性别、年龄、肿瘤直径、侵犯包膜、多灶及双侧病变与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侵犯包膜是PTM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风险因素(P<0.05)。年龄<45岁、肿瘤直径>5 mm、肿瘤侵犯包膜的男性PTMC患者更易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建议术中进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 转移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CT影像组学模型可术前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5
作者 黄国慈 曾凤霞 +4 位作者 潘德润 冯晨雅 林志萍 文戈 陈卫国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2年第5期643-647,共5页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 目的 探讨临床、CT影像组学及融合模型等6个模型术前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价值。方法 纳入103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无CLNM组(n=50)和CLNM组(n=53),比较组间临床资料及CT征象差异,按7∶3比例随机将各组分为训练集及测试集,提取训练集CT影像组学的特征,构建临床模型、平扫期(NP)模型、动脉期(AP)模型、静脉期(AP)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模型的效能的评价标准为AUC、敏感度及特异性。结果 两组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在CT征象中,两组间病灶直径(P=0.001)及甲状腺包膜侵犯(P=0.024)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在NP模型、AP模型、VP模型及NP+AP+VP模型这4个组学模型中NP+AP+VP模型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最佳。比较临床模型、NP+AP+VP模型及融合模型的预测效能,融合模型表现最佳,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均具有最高的AUC、敏感度和特异性。结论 融合模型在训练集和测试集中预测PTC患者发生CLNM的效能均最好,有望对术前评估PTC患者CLNM提供有效的辅助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转移 影像组学 预测模型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定量参数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
6
作者 马蓉 邵春晖 +2 位作者 罗永科 吕品 魏格格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4期502-508,共7页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特征及定量测值参数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4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7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弹性平均值(... 目的探讨多模态超声特征及定量测值参数在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10月~2024年10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17例PTC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剪切波弹性成像(SWE)弹性平均值(E_(mean))与弹性比(ER)、应变弹性成像应变平均值与应变比(SR)、超声造影(CEUS)时间强度曲线(TIC)的上升斜率、峰值强度(PKI)、上升时间、达峰时间、平均强度、时间强度曲线下面积(TIC-AUC)等各定量参数检查结果。以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未转移组和转移组,比较各定量参数在两组间的诊断价值。采用单因素及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两组间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因素。结果颈部淋巴结转移组中男性、结节边缘模糊、结节内细小钙化及结节侵犯被膜占比均高于未转移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多模态超声各定量参数中,未转移组中应变弹性成像应变比SR与CEUS定量参数PKI及TIC-AUC与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最佳界值SR≤2.77、PKI≤14.00 dB、TIC-AUC≤1668.09 dB·s时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越大。多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结节内细小钙化、结节侵犯被膜及CEUS参数PKI、TIC-AUC为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男性、结节内细小钙化、结节侵犯被膜及CEUS参数PKI≤14.00 dB与TIC-AUC≤1668.09 dB·s在预测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具有一定价值,能为临床决策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剪切波弹性成像 应变弹性成像 超声造影 细针穿刺细胞学检查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T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卢梦雅 张博 +5 位作者 曾琪 方飞 李洪涛 黄帅 刘义康 吉六舟 《中国医学工程》 2025年第2期64-68,共5页
目的 探讨CT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孝感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初次就诊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T合并PTC的82例患者,根据颈部是否有LNM分为有LNM... 目的 探讨CT成像对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淋巴结转移(LNM)的预测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孝感市中心医院2018年1月至2023年3月初次就诊行手术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HT合并PTC的82例患者,根据颈部是否有LNM分为有LNM组与无LNM组,分析两组性别、年龄、肿瘤个数、肿瘤最大径、平扫期HT区CT值、动脉期HT区CT值、静脉期HT区CT值以及不同期相HT区CT值的差值,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LN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诊断效能。结果 82例患者中,37例有LNM,45例无LNM。有LNM组与无LNM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肿瘤最大径、平扫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最大径、平扫CT值是颈部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肿瘤最大径ROC的AUC最大为0.791,敏感度为83.8%、特异度为32.8%,此时诊断阈值为0.85 cm。平扫期HT区CT值ROC的AUC最大为0.699,敏感度为94.6%、特异度为60.0%,此时诊断阈值为72.16 HU。肿瘤最大径联合平扫期HT区CT值的ROC的AUC最大为0.835,敏感度为81.1%、特异度为80.0%。结论 肿瘤最大径、平扫期HT区CT值是HT合并PTC患者颈部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联合平扫期HT区CT值对HT合并PTC患者颈部LNM具有较好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计算机断层扫描 桥本甲状腺炎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分析
8
作者 刘昊磊 刘超 +2 位作者 杨立洲 陈德强 寇介丽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5年第2期24-28,共5页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并分析其联合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1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54例、非转移组59例。比较两组超声检查... 目的探讨超声联合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作用,并分析其联合应用优势。方法选取本院11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颈部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分为转移组54例、非转移组59例。比较两组超声检查特征表现、CT特征表现的差异,并分析超声检查、CT检查与联合应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价值。结果相较于非转移组,转移组内部微钙化、边缘缺损、淋巴结形状≥2 mm、纵横径之比<2 mm、门部回声不均匀、回声特征均匀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较于非转移组,转移组颗粒状钙化、淋巴结内囊变坏死、淋巴结边缘强化、淋巴结与周围组织边界不清、淋巴结形态不规则、淋巴结长径线≥5 mm率均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中,超声检查、CT检查的敏感度分别为87.0%、77.8%,特异度分别为88.1%、93.2%;联合评估敏感度为98.1%,特异度为88.1%。超声检查、CT检查与联合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与病理检查相比,Kappa值分别为0.752、0.733、0.859。联合应用漏检率明显低于超声检查、CT检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CT检查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均具有一定价值,联合应用评估准确性更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超声检查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造影结合血清SCC、CYFRA 21-1对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的价值探讨
9
作者 杨文丽 李六一 +1 位作者 胡秋菊 曾钦静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1期137-144,共8页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seru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21-1,CYFRA 21-1)在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结合血清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serum squamous cell carcinoma asso-ciated antigen,SCC)、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cytokeratin 19 fragment 21-1,CYFRA 21-1)在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20年4月至2023年8月收治的164例食管鳞癌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学检查分为转移组(n=58)和未转移组(n=106)。所有患者术前均行超声造影检查及血清SCC、CYFRA 21-1水平检测。比较两组的超声造影参数(峰值强度(peak inten-sity,PI)、达峰时间(time to peak,TTP)、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血清标志物水平,并通过ROC曲线分析诊断价值。结果:转移组PI、MTT及血清SCC、CYFRA 21-1水平显著高于未转移组(P<0.05),而TTP显著低于未转移组(P<0.05)。超声造影三项参数联合诊断的灵敏度、特异度和AUC分别为79.31%、81.13%和0.821;与血清标志物联合后,灵敏度提升至96.55%,AUC提升至0.913(P<0.05)。结论:超声造影结合血清SCC、CYFRA 21-1能够显著提高食管鳞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诊断效能,为临床个体化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造影 鳞状细胞癌相关性抗原 细胞角蛋白19片段21-1 食管鳞癌 淋巴结转移 诊断价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
10
作者 程剑峰 周琰 +1 位作者 汤铖 黄政坤 《中华老年多器官疾病杂志》 2024年第1期54-58,共5页
目的探讨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收治的LLNM-PTC患者127例,根据其是否发生Cont-CLNs转... 目的探讨伴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对侧中央区淋巴结(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2018年7月至2022年7月江苏省原子医学研究所附属江原医院收治的LLNM-PTC患者127例,根据其是否发生Cont-CLNs转移,分成转移组(n=68)和非转移组(n=59)。收集患者的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肿瘤大小、肿瘤回声、血流信号、有无微钙化、肿瘤数量、病变腺叶、结节性甲状腺囊肿、被膜侵犯、有无桥本甲状腺炎以及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与喉前淋巴结转移发生率与术后并发症情况。采用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LLNM-PTC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影响因素。采用SPSS 20.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根据数据类型,组间比较分别采用t检验及χ^(2)检验。结果转移组男性、微钙化、多发性肿瘤、被膜侵犯占比分别为75.00%(51/68)、47.06%(32/68)、55.88%(38/68)、47.06%(32/68),高于非转移组的37.29%(22/59)、16.95%(10/59)、18.64%(11/59)、15.25%(9/59),且转移组肿瘤最大径大于非转移组(P<0.05)。转移组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气管前淋巴结、喉前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51.47%(35/68)、44.12%(30/68)、50.00%(34/68),高于非转移组的20.34%(12/59)、15.25%(9/59)、16.95%(10/5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肿瘤太大、微钙化、多发性肿瘤、被膜侵犯、患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气管前淋巴结转移、喉前淋巴结转移是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LNM-PTC患者发生Cont-CLNs转移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性别、肿瘤大小、微钙化、肿瘤数量、被膜侵犯以及患侧中央区、气管前、喉前的淋巴结转移,日后诊疗中需引起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超声图像表现在预测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度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1
11
作者 刘杰 于景超 +3 位作者 王猛 李卫 鲁金乐 陈雅婷 《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 CSCD 2024年第7期470-473,共4页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图像表现在预测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e cervicalregion Ⅵ,CLNM-Ⅵ)危险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6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 目的 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超声图像表现在预测颈部Ⅵ区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in the cervicalregion Ⅵ,CLNM-Ⅵ)危险度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022年4月~2023年6月在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接受手术治疗并经病理证实的350例PT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将患者分为CLNM-Ⅵ组和非CLNM-Ⅵ组。收集并对比两组术前超声图像表现及临床病理特征,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PTC患者CLNM-Ⅵ危险因素,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PTC超声图像表现对CLNM-Ⅵ的预测价值。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CLNM-Ⅵ组男性、实性或囊实性、年龄≤45岁、低回声、甲状腺背景正常、点状强回声的构成比均大于非CLNM-Ⅵ组(P均<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实性或囊实性、年龄≤45岁、低回声、甲状腺背景正常、病灶内可见点状强回声是CLNM-Ⅵ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进一步经ROC曲线分析显示,以上预测CLNM-Ⅵ的AUC分别为0.565、0.580、0.529、0.585、0.582、0.582,联合预测AUC为0.708。结论PTC超声图像表现在CLNM-Ⅵ风险评估中具有重要意义,可为PTC的预后判断提供一定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Thyroid Neoplasms) 超声检查(Ultrasonography) 风险评估(Risk Assessment) 预测(Forecasting) (regionⅥof the neck) 淋巴结转移(lymph node metastasi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在甲状腺乳头状癌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中的价值 被引量:3
12
作者 邵春晖 李培英 +2 位作者 罗永科 赵君智 马爱荣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7期707-712,共6页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比(SWE-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87例共93个癌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为... 目的探讨常规超声征象与剪切波弹性成像弹性比(SWE-ER)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被膜侵犯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风险中的价值。方法收集2022年6月~2024年3月在宝鸡市人民医院经术后病理证实的PTC患者87例共93个癌结节。根据术后病理分为CLNM组和未发生CLNM组,回顾性分析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关系常规超声图像特征(癌结节与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情况、被膜侵犯范围)及SWE-ER值,以病理诊断为金标准,绘制SWE-ER、结节与被膜关系不同界值下的ROC曲线,比较不同界值下预测颈部淋巴结转移风险的价值。利用二元Logistic回归方程计算发生CLNM患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发生CLNM组癌结节经线高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发生CLNM组的被膜接触情况、被膜连续性及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与未发生CLNM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发生CLNM组的SWE-ER低于未发生CLNM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为金标准,绘制不同截断值下评估CLNM风险的ROC曲线,其中以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为截断值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756(95%CI:0.652~0.859),诊断效能最高。二元Logistic回归多因素分析显示,甲状腺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SWE-ER和癌结节被膜是否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甲状腺癌结节与被膜的关系,尤其是对甲状腺癌结节被膜侵犯范围在超声预测CLNM中有较高诊断价值;被膜中断、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4~1/2、被膜侵犯范围占癌结节周长≥1/2均为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而SWE-ER和癌结节是否与被膜接触不能作为PTC发生CLNM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被膜侵犯 淋巴结转移 常规超声 剪切波弹性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碘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赵雯 董珍林 +7 位作者 单海燕 柯腾飞 吴岩 唐小楠 赵子茜 胡兴月 赵仁杰 韩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7-1010,1023,共5页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实为PTC且同时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CLN)清扫术的患者。由放射医师分析CT图像,未检出颈部CLN转移者共120例。其中病理证实中央区OLM+76例、无转移(OLM-)44例,在碘图上测量动、静脉双期PTC癌灶的碘浓度(IC),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肿瘤-动脉碘浓度增强分数(TAIF),分析OLM+、OLM-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动静脉期PTC病灶在OLM+、OLM-组中,IC_(动脉期)、IC_(静脉期)、NIC_(动脉期)、NIC_(静脉期)分别为4.23±1.90、3.43±1.50,3.50±0.61、2.56±0.70,0.54±0.16、0.45±0.15,0.69±0.21、0.61±0.25;其中IC_(动脉期)、NIC_(动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4、3.860,P均<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2、0.668;IC_(静脉期)、NIC_(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LM+、OLM-组中PTC病灶的TAIF分别为0.32±0.19、0.0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0,P<0.05),曲线下面积为0.839,当最佳临界值为0.185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7.3%、82.7%、82.3%。结论PTC病灶的TAIF预测颈部CLN隐匿性转移的准确度较高,可为是否行颈部CLN清扫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结转移 中央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Ⅳ区阳性(Ⅲ区Ⅴ区阴性)时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研究
14
作者 徐胜前 朱国华 +1 位作者 程剑峰 周琰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2024年第12期943-947,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Ⅳ区阳性(Ⅲ区Ⅴ区阴性)患者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评估术中行超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PTC颈Ⅳ区阳性(Ⅲ区Ⅴ区阴性)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Ⅳ区阳性(Ⅲ区Ⅴ区阴性)患者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评估术中行超选择性颈部淋巴结清扫术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73例PTC颈Ⅳ区阳性(Ⅲ区Ⅴ区阴性)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研究患者年龄、性别、肿瘤大小、肿瘤部位、颈Ⅵ区及Ⅳ区淋巴结转移数等相关因素对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结果:颈Ⅱ区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为19.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肿瘤单发灶、下极部位肿瘤、下极肿瘤且肿瘤长径<1.0 cm、Ⅵ区+Ⅳ区淋巴结转移数<2个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均呈负相关(P<0.05);中央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肿瘤大小+Ⅵ区淋巴结转移数、性别、年龄、肿瘤大小以及Ⅳ、Ⅵ区淋巴结转移数与颈Ⅱ区淋巴结转移无关(P>0.05);进一步分析发现肿瘤长径<1.0 cm且中央区淋巴结无转移时,Ⅱ区淋巴结未发现转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上极部位肿瘤是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OR=8.023,P<0.001);当肿瘤位于中极(OR=2.014,P=0.207)、多发灶(OR=2.163,P=0.083)时,颈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更高;存在中央区淋巴结跳跃性转移时,颈Ⅱ区淋巴结转移风险较低(OR=0.316,P=0.100)。结论:下极部位肿瘤且肿瘤长径<1.0 cm、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PTMC)不伴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颈Ⅳ区淋巴结单个转移不伴CLNM的PTC颈Ⅳ区阳性(Ⅲ区Ⅴ区阴性)患者,颈Ⅱ区淋巴结转移率相对更低,可以考虑行超选择性颈淋巴结清扫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的列线图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2
15
作者 张晓梅 李巧莉 +3 位作者 葛肖艳 石丽楠 康燕飞 李军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8-33,41,共7页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 目的基于常规超声联合超声造影(CEUS)指标,构建预测临床淋巴结阴性(CN0)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9月—2022年3月于石河子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甲状腺手术及预防性颈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单发CN0 PTC 359例,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LNM阳性组116例与阴性组243例。记录患者性别、年龄、结节常规超声及CEUS指标,筛选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并比较预测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选取最佳预测模型构建风险概率列线图,分析列线图模型的预测效能及临床适用性。结果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P均<0.05),5个指标联合建立预测模型1的AUC为0.753,剔除CEUS指标建立预测模型2的AUC为0.704,两者AU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473,P=0.013)。选择预测模型1构建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概率列线图,模型的C-指数为0.753,校准曲线结果表明一致性良好,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表明阈值概率为10.7%~81.5%时,列线图模型可获得较好的净收益。结论性别、年龄、结节最大径、被膜侵犯及CEUS强化方式是CN0 PTC发生CLNM的风险因素,以上指标联合建立的列线图模型可有效预测CLNM的发生概率,且CEUS指标可显著提高模型的预测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乳头状 中央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超声造影 超声检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模态超声联合细针穿刺特征构建列线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 被引量:1
16
作者 孙静 汪珺莉 +2 位作者 许导靖 强邦红 张涛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4年第9期962-966,共5页
目的分析多模态超声联合细针穿刺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8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以术后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为标准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筛选预测甲状... 目的分析多模态超声联合细针穿刺特征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我院8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资料,以术后颈部淋巴结病理结果为标准分为转移组和非转移组,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筛选预测甲状腺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以构建列线图。校准曲线、Hosmer-Lemeshow检验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列线图的校准度及临床应用价值。结果性别、弹性评分、结节边缘、结节最大径、血流分级、A-SD、弹性比Shell/A、穿刺位移为筛选后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列线图曲线下面积为0.975(95%CI:0.944~1.000),敏感度为90.01%,特异度为100%,准确率为95.39%;列线图=5.885×弹性评分-3.201×性别+0.158×结节边缘+6.718×血流分级+0.37×结节最大径+0.481×A-SD+0.901×穿刺位移-40.165×弹性比-Shell/A。HL检验、校准曲线显示模型具有良好的校准;决策曲线分析表明在相同的预测概率下列线图的临床效能最大。结论构建列线图预测甲状腺癌淋巴结转移有助于临床诊断和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甲状腺乳头状癌 列线图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2
17
作者 徐余兴 帅剑锋 +4 位作者 汪会 汪晓明 鲁长文 高翔 孙康 《安徽医学》 2020年第12期1375-1378,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 目的探讨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在安徽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76例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根据术后病理分为中央区淋巴结阳性组(32例),中央区淋巴结阴性组(44例),通过单因素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年龄、性别)、影像学资料(肿瘤位置、边界形态、是否钙化、纵横比)、病理资料(病灶数目、包膜侵犯、周围肌肉侵犯情况)及实验室检测数据[术前促甲状腺激素(TSH)、抗-甲状腺过氧物酶抗体(ANTI-TPO)和抗-甲状腺球蛋白抗体(ANTI-TG)水平]等指标的差异,对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发生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通过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计算危险因素预测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曲线下面积(AUC)。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肿瘤最大径、年龄、肿瘤位置、术前TSH值以及是否多灶是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预测患者出现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AUC分别为0.689、0.672、0.700,截点分别为0.85 cm、41.5岁、1.35 mIU/L。结论患者肿瘤最大径、术前TSH值、年龄、肿瘤位置、是否多灶是单侧cN0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肿瘤最大径、年龄、术前TSH值可用于预测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央淋巴结转移 cN0甲状腺乳头状癌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分析
18
作者 杨新蕾 韦效松 +1 位作者 姜苏苏 景斐 《山东医药》 CAS 2024年第10期71-75,共5页
目的 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行甲状腺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321例PT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术前均被定义为cN0期。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目的 探讨cN0期甲状腺乳头状癌(PTC)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行甲状腺手术并经病理证实的321例PTC患者的病例资料,患者术前均被定义为cN0期。根据颈部淋巴结转移情况进行分组,回顾性分析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结果 321例PTC患者,共96例发生淋巴结转移,校正混杂因素后分析发现,年龄≤45岁(OR=2.057,P<0.05)、BRAF基因型(OR=3.060,P<0.05)、结节直径大(OR=4.340,P<0.05)、ACR TI-RADS评分高(OR=1.241,P<0.05)、结节内有钙化灶(OR=2.596,P<0.05)是发生隐匿性CLNM的危险因素,HDL-C高(OR=0.397,P<0.05)是保护因素。构建BRAF基因型与其他因素的相加交互模型,发现BRAF基因与结节直径之间存在协同交互作用,而年龄、性别、超声表现等因素的变化对结局无显著影响。结论 BRAF基因型、年龄、癌灶直径、ACR TI-RADS评分、HDL-C水平可用于预测cN0期PTC患者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隐匿性淋巴结转移 BRAF基因突变 交互作用 主动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影响因素分析及清扫意义
19
作者 刘经全 《中国实用医药》 2024年第12期17-21,共5页
目的 分析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清扫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9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存在多发病灶、是否存在包膜侵犯、是否存在桥本甲状腺炎和中... 目的 分析影响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因素及清扫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收治的597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直径、是否存在多发病灶、是否存在包膜侵犯、是否存在桥本甲状腺炎和中心淋巴结转移等情况。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597例患者均行病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转移161例,占比26.97%;无转移436例,占比73.03%。年龄≤45岁236例,占比39.53%;>45岁361例,占比60.47%。肿瘤直径≤0.5 cm 322例,占比53.94%;>0.5 cm 275例,占比46.06%。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患者的年龄≤45岁占比57.14%、男性占比22.36%、肿瘤直径>0.5 cm占比62.73%、有包膜侵犯占比56.52%、多灶性占比38.51%均高于无转移患者的33.03%、13.76%、39.91%、42.89%、22.4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转移和转移患者的有无桥本甲状腺炎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多灶性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无关,男性、年龄≤45岁、肿瘤直径>0.5 cm、多灶性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转移 多因素 清扫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0
作者 丁贵坡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第17期107-108,共2页
目的探讨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原发灶根治联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 目的探讨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6例经手术病理检查确诊的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均行原发灶根治联合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治疗,术后随访观察患者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以及术后并发症。结果 46例患者中,21例患者发生中央区域淋巴结转移,转移率为45.7%。术后1例患者发生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未治疗,2个月后自行痊愈,3例患者发生甲状旁腺功能减退,经补钙等对症治疗后恢复正常。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出现复发转移或死亡。结论颈部中央区域淋巴结清扫术在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治疗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应在切除原发灶的同时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转移 并发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