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多模态超声参数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LASSO回归分析
1
作者 张清 张玉君 +2 位作者 陶冶 胡冬梅 张超学 《影像科学与光化学》 2025年第2期11-17,29,共8页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等多模态超声参数,利用LASSO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220例P...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基于常规超声、剪切波弹性成像及超声造影等多模态超声参数,利用LASSO回归分析和Logistic回归构建预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PTM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LNM)的模型。方法:选取2022年6月至2024年6月期间收治的220例PTMC患者,根据术后病理结果分为CLNM组和非CLNM组,通过LASSO回归筛选出年龄、结节最大径、微钙化、被膜侵犯、增强均匀性和弹性评分6个关键因素,并构建预测模型。结果:该模型在预测CLNM时,AUC值达到0.825(95%CI:0.769~0.873),敏感度为81.10%,特异度为71.90%。结论:基于多模态超声特征构建的预测模型能有效预测PTMC患者的CLNM风险,为临床精准治疗方案的制定提供有力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超声 多模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5
2
作者 罗杰 耿成义 罗斌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20年第9期704-707,共4页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观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 目的:探讨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点及影响因素。方法:选择2015年3月-2019年3月攀枝花市中心医院收治的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观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情况。采用单因素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收集资料包括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肿瘤直径、原发病灶、形态、边界、包膜侵犯。结果: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179例,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56例,占31.28%;未发生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123例,占68.72%。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性别、年龄、吸烟史、饮酒史、合并基础疾病、形态和边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上诉单因素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为影响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论: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较高,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受多因素影响,其中肿瘤直径、多发病灶和包膜侵犯为其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单侧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临床特点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3
作者 刘灵川 陈斌 +1 位作者 朱张茜 徐琦 《浙江临床医学》 2020年第11期1673-1675,共3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的超声影像与病理结果,根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无转移组,比较两组PTC颈部中央...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与超声征象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8年6月195例PTC患者的超声影像与病理结果,根据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情况,分为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无转移组,比较两组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超声征象的差异。结果单因素分析:两组PTC病灶的前后径、上下径、左右径、病灶形态、PTC是否突向甲状腺包膜、病灶内是否存在微钙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均为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分析:PTC病灶突向甲状腺包膜为PTC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PTC超声征象可以预测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能为临床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一定影像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TC 超声征象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能CT碘图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被引量:3
4
作者 赵雯 董珍林 +7 位作者 单海燕 柯腾飞 吴岩 唐小楠 赵子茜 胡兴月 赵仁杰 韩丹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1007-1010,1023,共5页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 目的通过双能CT碘图定量参数,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部中央区隐匿性淋巴结转移(OLM),为临床手术方式的制订提供参考。资料与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2020年12月在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及云南省肿瘤医院行双能量CT扫描,病理证实为PTC且同时行颈部中央区淋巴结(CLN)清扫术的患者。由放射医师分析CT图像,未检出颈部CLN转移者共120例。其中病理证实中央区OLM+76例、无转移(OLM-)44例,在碘图上测量动、静脉双期PTC癌灶的碘浓度(IC),并计算标准化碘浓度(NIC)、肿瘤-动脉碘浓度增强分数(TAIF),分析OLM+、OLM-两组间各参数的差异。结果动静脉期PTC病灶在OLM+、OLM-组中,IC_(动脉期)、IC_(静脉期)、NIC_(动脉期)、NIC_(静脉期)分别为4.23±1.90、3.43±1.50,3.50±0.61、2.56±0.70,0.54±0.16、0.45±0.15,0.69±0.21、0.61±0.25;其中IC_(动脉期)、NIC_(动脉期)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3.414、3.860,P均<0.05),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602、0.668;IC_(静脉期)、NIC_(静脉期)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OLM+、OLM-组中PTC病灶的TAIF分别为0.32±0.19、0.07±0.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590,P<0.05),曲线下面积为0.839,当最佳临界值为0.185时,诊断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77.3%、82.7%、82.3%。结论PTC病灶的TAIF预测颈部CLN隐匿性转移的准确度较高,可为是否行颈部CLN清扫术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淋巴结转移 颈部中央区淋巴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