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患者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关联研究
1
作者 刘淑珍 王俊 李纪男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61-667,共7页
目的:探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系统性地探究其危险因素,构建精准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预测模型,为临床诊疗、预后、手术实践决策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 目的:探究桥本甲状腺炎(HT)合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侧区淋巴结转移(LLNM)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通过多维度、系统性地探究其危险因素,构建精准且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预测模型,为临床诊疗、预后、手术实践决策评估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4月至2024年6月锦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甲状腺外科收治的201例HT合并PTC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患者是否发生LLNM,分为转移组(n=82)和未转移组(n=119)。对比两组患者相关临床指标,采用单因素、多因素分析影响患者发生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建立预测模型,并评估预测价值。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TSH值、结节位置、结节回声、形状、边界、纵横比、肿瘤直径、多灶性、微钙化、结节富血供、ELN、CLNM、包膜侵犯、ETE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肿瘤直径、CLNM、结节富血供、多灶性及TSH均为影响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多灶性、CLNM、结节富血供及TSH的曲线下面积(AUC)依次为0.613(95%CI:0.533~0.693)、0.656(95%CI:0.578~0.733)、0.694(95%CI:0.619~0.768)、0.622(95%CI:0.543~0.701)和0.588(95%CI:0.510~0.667),灵敏度依次为72.20%、69.60%、65.80%、60.80%和41.80%,特异度依次为45.90%、62.30%、73.80%、60.70%和83.60%。结论:肿瘤直径、多灶性、CLNM、结节富血供及TSH与HT合并PTC患者发生LLNM显著相关,其中肿瘤直径、多灶性对于LLNM的灵敏度相对较高,对HT合并PTC患者发生LLNM具有一定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PTC) 桥本甲状腺炎(HT) 颈侧淋巴结转移(llnm) 列线图 危险因素 验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5
2
作者 方芳 陈晓林 +5 位作者 陈剑平 汪向明 殷照才 吴正清 于昌盛 梅振宇 《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71-577,共7页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 【目的】探究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皖南医学院附属弋矶山医院2011年6月1日至2018年5月30日收治的PTC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本研究共纳入241例病例。术后常规病理证实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73.44%(177/241)。与颈侧区淋巴结无转移的PTC患者相比,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PTC患者年龄偏小,多为女性,癌肿直径较大,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较多,超声及CT检查积分更高。而BMI指数、桥本氏甲状腺炎病史及甲亢病史对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率无显著性影响。【结论】患者为年轻女性、超声及CT检查积分≥4,并术中病理提示癌灶直径≥2.0cm,中央区淋巴结转移数目大于等于5枚时,应高度怀疑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建议行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侧淋巴结 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胡代星 周静 +7 位作者 苏新良 吴凯南 何伟 曹益嘉 任浩宇 毛雨 窦怡 彭杰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1141-1145,共5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淋巴结跳跃转移(中央区无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有淋巴结转移)的规律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6年12月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521例行甲状腺全切+中央区及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PT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跳跃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PTC跳跃转移率为8.3%(43/521),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OR=3.401,95%CI:1.770~6.536;P=0.001),年龄>45岁(OR=2.856,95%CI:1.488~5.482;P=0.002),单侧癌(OR=3.424,95%CI:1.182~9.920;P=0.023)是PTC出现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本研究比较c N1b的PTC患者和肿瘤位于甲状腺上极的c N0 PTC患者跳跃转移情况,发现肿瘤位于上极c N0的PTC患者出现潜在跳跃转移的可能性高于c N1b患者(P=0.022)。结论:PTC颈侧区淋巴结跳跃转移并不少见,术前、术中针对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状态的评估很重要,尤其是肿瘤位于上极,年龄>45岁的单侧PTC患者,必要时需行患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 颈侧淋巴结 跳跃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刺洗脱液甲状腺球蛋白浓度对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 被引量:6
4
作者 范若鑫 李竹瑶 卢秀波 《郑州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697-700,共4页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侧区淋巴结穿刺(FNA)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FNA-Tg)浓度对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肿大患者的48枚颈部侧区淋巴结行FNA细胞学检查及F...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颈侧区淋巴结穿刺(FNA)洗脱液中甲状腺球蛋白(FNA-Tg)浓度对儿童甲状腺乳头状癌(PTC)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3例年龄在18岁及以下的PTC伴颈侧区淋巴结肿大患者的48枚颈部侧区淋巴结行FNA细胞学检查及FNA-Tg浓度测定。以术后病理为金标准,绘制FNA-Tg浓度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结果: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41枚,未转移7枚。FNA细胞学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为82.93%,特异度为57.14%,约登指数为0.401。根据FNA-Tg浓度诊断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ROC曲线,确定诊断界值为55.1μg/L,此时灵敏度为92.68%,特异度为85.71%,约登指数为0.784。FNA细胞学联合FNA-Tg(55.1μg/L)诊断的灵敏度为97.56%,特异度为57.14%,约登指数为0.547。联合法灵敏度高于FNA细胞学(χ2=4.170,P=0.041),但与FNA-Tg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00,P=0.480)。结论:FNA-Tg诊断儿童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界值可选55.1μg/L。FNA细胞学联合FNA-Tg可提高儿童PTC患者术前颈侧区淋巴结转移诊断的灵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儿童 颈侧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侧甲状腺乳头状癌对侧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袁欣越 姚瑶 +2 位作者 程帅 郑鑫 张园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619-628,共10页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讨论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CLNM)及影像学怀疑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 背景与目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淋巴结转移时会对患者预后产生不良影响,本研究旨在讨论单侧PTC发生对侧中央区淋巴结转移(cent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CLNM)及影像学怀疑同侧颈侧区淋巴结转移(lateral lymph node metastases,LLNM)时发生对侧LLNM的相关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2021年12月于江苏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同一治疗组行手术治疗的526例初治的行甲状腺全切及双侧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术后病理学检查确诊为单侧PTC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发生对侧淋巴结转移的相关高危因素。结果:526例患者中,295例为CLNM,其中272例存在同侧CLNM(含同侧和双侧),129例存在对侧CLNM(含对侧和双侧);165例存在LLNM,其中同侧129例,对侧和双侧转移均为18例。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central lymph node dissection,CLND)的365例中65例(17.8%)出现对侧CLNM;治疗性CLND的161例中68例(42.2%)出现对侧CLNM。单因素及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CLNM数量≥6枚、多灶、无桥本甲状腺炎及肿瘤外侵与对侧CLNM有关(P均<0.05);肿瘤最大径≥2 cm与对侧LLNM有关(P<0.05),而淋巴结外侵及癌灶侧淋巴结转移是发生对侧CLNM与对侧LLNM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随访显示5年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为97.9%,无病生存(disease-free survival,DFS)率为97.5%。结论:单侧PTC患者存在多灶、无桥本甲状腺炎、肿瘤及淋巴结外侵、癌灶侧CLNM、年龄<55岁、肿瘤最大径≥2 cm、CLNM数量≥6枚等高危因素时更易出现对侧CLNM,临床上对出现上述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考虑行双侧CLND以降低肿瘤的残留复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中央淋巴结清扫 对侧中央淋巴结转移 对侧颈侧淋巴结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术前超声联合NLR、Ctn、CEA水平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分析
6
作者 严姗姗 张慧宇 +2 位作者 顾军 张衎 赵瑜 《实用医学杂志》 2025年第18期2859-2864,共6页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Ctn)、癌胚抗原(CEA)水平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10月医院收治10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病例组,经手术病理确诊颈侧... 目的 探讨术前超声联合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NLR)、降钙素(Ctn)、癌胚抗原(CEA)水平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选取2021年10月至2024年10月医院收治103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作为病例组,经手术病理确诊颈侧区淋巴结转移34例作为转移组,69例未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患者作为未转移组,选取同期收治的良性甲状腺结节患者103例为对照组。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临床资料、超声特征及NLR、Ctn、CEA水平,转移组和未转移组超声特征及NLR、Ctn、CEA水平,并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超声特征及NLR、Ctn、CEA水平联合检测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预测价值。结果 较对照组,病例组超声特征中微钙化、血流3级的患者占比更高,NLR、Ctn、CEA水平也均更高(P<0.05)。较未转移组,转移组超声特征中微钙化、血流3级的患者占比更高,NLR、Ctn、CEA水平也均更高(P<0.05)。将转移组纳入阳性,未转移组纳入阴性,超声特征(微钙化、血流分级)及NLR、Ctn、CEA水平联合检测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的AUC高于各项单独检测(P<0.05)。结论 术前超声联合NLR、Ctn、CEA水平检查对甲状腺乳头状癌颈侧区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预测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颈侧淋巴结转移 超声 中性粒细胞与淋巴细胞比值 降钙素 癌胚抗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