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显微外科治疗31例报告 被引量:1
1
作者 季建伟 张峰 +1 位作者 李子强 陈世伟 《中国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03-104,共2页
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3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 总结31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神经影像学特征及显微手术治疗方法。全切除27例(87.1%),大部切除3例(9.7%),部分切除1例(3.2%)。30例患者术后症状明显改善。显微手术治疗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是更为安全和有效的方法,未完全切除者术后放疗,疗效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显微手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CT与血管造影表现
2
作者 庄颂宜 刘子江 《中国医学计算机成像杂志》 CSCD 1995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目的:描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作者对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作了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结果:CT平扫,瘤体表现为略高密度,瘤周有低密度小区。病灶可有出血或/和钙化。肿瘤有占位表现。造影后有增强。脑血... 目的:描绘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影像学表现。材料和方法:作者对9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作了CT扫描和脑血管造影。结果:CT平扫,瘤体表现为略高密度,瘤周有低密度小区。病灶可有出血或/和钙化。肿瘤有占位表现。造影后有增强。脑血管造影,动脉期即见肿瘤染色,轮廓清晰,并压迫周围血管使之移位:毛细血管期和静脉期则密度降低并轮廓模糊不清。结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鉴别诊断主要是颅内高密度结节或肿块,有占位表现,造影后可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CT 血管造影 影像学表现 鉴别诊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例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治疗及护理
3
作者 陈莉萍 《激光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79-79,共1页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方法对1993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16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位于脑叶内7例,病灶均全切;位于脑干3例,2例全切,1例部分切除... 目的探讨颅内海绵状血管瘤的临床表现、治疗及护理。方法对1993年~2006年我院收治的16例海绵状血管瘤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6例均行手术治疗,病理确诊为海绵状血管瘤。其中位于脑叶内7例,病灶均全切;位于脑干3例,2例全切,1例部分切除位于海绵窦内3例,2例部分切除,1例仅取活检,行栓塞术;位于颅底3例,2例全切,1例部分切除。术前头颅CT和MRI增强扫描提示肿瘤呈均一性显著强化,边缘清晰。其中13例行MRI检查,10例考虑为海绵状血管瘤;15例行CT检查,显示为占位性病变。手术无1例死亡,疗效较满意。结论手术是主要的治疗方法,术后严密监测意识变化及生命体征,有效预防脑血管痉挛是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成功痊愈的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治疗 护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弥漫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误诊为脑囊虫病1例 被引量:3
4
作者 朱运辉 宋萍萍 +2 位作者 刘容容 许佳敏 张玉生 《中国卒中杂志》 2021年第2期194-199,共6页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A)是中枢神经系统隐匿性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组成。根据尸检和颅脑MRI研究结果,ICA人群发病率为0.4%~0.8%,占脑血管畸形10%~15%[1]。多发性ICA是...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A)是中枢神经系统隐匿性血管畸形的一种,由众多薄壁血管组成的海绵状异常血管团组成。根据尸检和颅脑MRI研究结果,ICA人群发病率为0.4%~0.8%,占脑血管畸形10%~15%[1]。多发性ICA是指存在≥2个互不相连的ICA病灶,临床上较少见。本文报道1例临床罕见的多发性ICA病灶呈弥漫性分布,且长期被误诊为脑囊虫病的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该病的认识,以减少或避免误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脑囊虫病 磁共振成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1基因第12外显子及其5'端内含子新突变位点(摘要)
5
作者 谢峥 《复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7-17,共1页
目的探讨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2年6月~2003年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ICCA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DN... 目的探讨CCM1基因突变在中国人颅内海绵状血管瘤(intracranial cavernous angiomas,ICCA)发病中所起的作用。方法收集我院神经外科2002年6月~2003年2月收治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1例ICCA患者及15名正常健康对照者,从外周静脉血中提取DNA,PCR法扩增CCMl基因第12外显子及其两侧部分内含子序列,应用DNA直接测序技术对扩增产物进行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外显子 突变位点 基因 CCM 手术病理 外周静脉血 内含子 DNA 扩增产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法医学鉴定1例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森 朱晔 王飞翔 《法医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1期99-102,共4页
1案例1.1简要案情许某,男,48岁,某年2月25日因纠纷遭他人殴打致额面部受伤。3月12日某鉴定机构鉴定许某因外伤致颅内(右侧颞叶底部)出血构成轻伤一级,其左额面部软组织创、左额面部软组织挫伤已分别构成轻微伤。同年4月12日委托人要求... 1案例1.1简要案情许某,男,48岁,某年2月25日因纠纷遭他人殴打致额面部受伤。3月12日某鉴定机构鉴定许某因外伤致颅内(右侧颞叶底部)出血构成轻伤一级,其左额面部软组织创、左额面部软组织挫伤已分别构成轻微伤。同年4月12日委托人要求对许某损伤程度、因果关系进行法医学重新鉴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法医学 创伤和损伤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损伤程度 重新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窦内海绵状血管瘤的显微神经外科治疗 被引量:2
7
作者 赵保钢 孙智宏 +7 位作者 关永春 韩光 刘家明 付辉 贾兆坤 宋超强 冀方愿 李宝华 《中国脑血管病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173-174,共2页
关键词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 神经外科治疗 海绵窦区 颅内脑外海绵状血管 海绵状血管畸形 显微 神经外科技术 血管错构 引流静脉 供血动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DCD10):不仅与细胞凋亡相关 被引量:2
8
作者 马曦 赵红珊 马大龙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781-790,共10页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最初被称为TFAR15(TF-1 cell apoptosis related gene 15),是在1999年运用cDNA-RDA技术首先克隆得到的一个新基因,早期研究提示与凋亡抑制功能相关.近期国外多项研究证明,PDCD1...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最初被称为TFAR15(TF-1 cell apoptosis related gene 15),是在1999年运用cDNA-RDA技术首先克隆得到的一个新基因,早期研究提示与凋亡抑制功能相关.近期国外多项研究证明,PDCD10基因的缺失和突变与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的发生密切相关,CCM的第三个致病基因CCM3即为PDCD10.此外,其他研究表明,PDCD10受到严格的表达调控,在多种肿瘤组织中表达明显上调,提示可能在肿瘤的信号转导通路中起重要作用.最近通过对PDCD10相互作用蛋白的分析和研究,首次证实了PDCD10可以和Ste20激酶家族成员MST4相互作用,增强其激酶活性,并进而通过对ERK-MAPK通路的调控,促进细胞增殖和转化.以上研究证明了PDCD10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并提示其在血管生成和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 相互作用蛋白 MST4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DCD10,一个新的多功能信号转导调节分子 被引量:2
9
作者 黄东宁 赵红珊 《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306-310,共5页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Homo sapiens 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最初被称为TFAR15(TF-1 cell apoptosis related gene 15),是由撤除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凋亡的人红白血病细胞系TF-1中克隆得到的1个凋亡相关基因....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分子10(Homo sapiens programmed cell death 10,PDCD10),最初被称为TFAR15(TF-1 cell apoptosis related gene 15),是由撤除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诱导凋亡的人红白血病细胞系TF-1中克隆得到的1个凋亡相关基因.后来发现它的突变可引起散发性或家族性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erebral cavernous malformations,CCMs)的发生,为CCMs的第3个致病基因,所以又被叫做CCM3.近年来研究发现,PDCD10能够和GCKⅢ蛋白、γ-PCDH、CCM2、VEGFR2、ERM等众多蛋白相互作用,并能调控ERK-MAPK通路,增加MST4/VEGFR2的稳定性,增强相应的信号转导,促进细胞的增殖、分化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与癌症的发生相关,还能调节细胞的凋亡.以上研究证明了PDCD10的多种生物学效应,并提示其在血管生成、氧化应激、肿瘤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10 相互作用蛋白 颅内海绵状血管瘤(CCM) GCK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