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55篇文章
< 1 2 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无水酒精神经阻滞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观察 被引量:3
1
作者 侯方 李海涛 云淑伟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318-318,共1页
关键词 顽固性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神经阻滞治疗 疗效观察 无水酒精 带状疱疹神经痛 神经阻滞疗法 持续时间 发病率 患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根碱调节CXCL12/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研究
2
作者 田佳玉 冯丹 +3 位作者 胡焓 张书力 童胜雄 李少军 《中国免疫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2,共6页
目的:探讨血根碱调节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根碱低剂量(50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组、NU... 目的:探讨血根碱调节C-X-C趋化因子配体12(CXCL12)/C-X-C趋化因子受体4(CXCR4)信号通路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大鼠的治疗作用及机制。方法: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血根碱低剂量(50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组、NUCC-390(CXCL12/CXCR4信号激活剂,2.2 mg/kg)组、血根碱高剂量(100 mg/kg)+NUCC-390(2.2 mg/kg)组,每组10只,模型组和药物处理组大鼠腹腔注射树脂毒素(RTX)建立PHN模型,对照组大鼠腹腔注射等量含10%Tween 80和10%乙醇的生理盐水,血根碱和NUCC-390处理后,检测大鼠长时程自发痛、机械性痛觉过敏及热痛觉过敏症状,比较自发缩足反射次数、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WMT)、热刺激反应潜伏期(PWTL);TUNEL染色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ELISA检测大鼠脊髓组织及血清炎症因子TNF-α、IL-1β、环氧化酶-2(COX-2)水平;免疫印迹法检测各组大鼠脊髓组织CXCL12/CXCR4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PWMT显著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显著升高(P<0.05)。与模型组比较,血根碱低、高剂量组大鼠PWMT均升高(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均降低(P<0.05);NUCC-390组大鼠PWMT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升高(P<0.05)。与血根碱高剂量组比较,血根碱高剂量+NUCC-390组大鼠PWMT降低(P<0.05),自发缩足反射次数、PWTL、脊髓神经细胞凋亡指数、脊髓组织及血清TNF-α、IL-1β、COX-2水平、脊髓组织CXCL12、CXCR4蛋白表达升高(P<0.05)。结论:血根碱可通过下调CXCL12/CXCR4信号通路降低炎症因子表达,进而阻止PHN大鼠炎症反应发生,抑制脊髓神经细胞凋亡,减轻大鼠长时程自发痛、机械性痛觉超敏反应和热痛觉减退症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根碱 CXCL12/CXCR4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治疗作用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联合穴位贴敷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1
3
作者 朱世壮 宋庆雨 +1 位作者 刘长玥 杨佃会 《世界中医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3-308,共6页
目的:观察电针华佗夹脊穴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T细胞亚群分化群3(CD3^(+))、分化群4(CD4^(+))、分化群8(CD8^(+))和疼痛因子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PHN... 目的:观察电针华佗夹脊穴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及对血液T细胞亚群分化群3(CD3^(+))、分化群4(CD4^(+))、分化群8(CD8^(+))和疼痛因子P物质(SP)、β-内啡肽(β-EP)的影响。方法:将100例PHN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0例。观察组给予电针患侧相应神经节段的华佗夹脊穴联合消肿止痛贴^(+)中药细粉穴位贴敷,贴敷穴位为三阴交(双侧)、神阙穴、阿是穴(两处),对照组给予口服加巴喷丁胶囊。观察治疗前、治疗4周后2组患者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T细胞亚群CD3^(+)、CD4^(+)、CD8^(+)及疼痛因子SP、β-EP含量的变化,并评定2组临床疗效。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2组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PSQI得分及CD8^(+)、SP水平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CD3^(+)、CD4^(+)、β-EP含量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74%,高于对照组的77.08%(P<0.05)。结论:电针华佗夹脊穴联合穴位贴敷治疗老年性PHN气滞血瘀型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加巴喷丁胶囊,在减轻患者疼痛症状、中医证候及提升睡眠质量方面疗效更佳,且可降低血液CD8^(+)、SP水平,提升CD3^(+)、CD4^(+)及内源性镇痛物质β-EP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华佗夹脊穴 穴位贴敷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加巴喷丁胶囊 T细胞亚群 疼痛因子 疗效观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莲蛇草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状况及心理状况的影响
4
作者 朱国佳 侯淑杰 +4 位作者 徐哲 杨丽 刘婵 李艳红 郝巍 《中华中医药学刊》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0期251-255,共5页
目的 探究双莲蛇草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状况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1日-2023年12月1日疼痛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口服西药,试... 目的 探究双莲蛇草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疼痛状况及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2年6月1日-2023年12月1日疼痛科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9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对照组,两组各45例。对照组予以单纯口服西药,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予以双莲蛇草汤。以10 d为1个疗程,共治疗3个疗程。对比两组疼痛评分、中医症状积分、负性情绪、生活质量评分、临床疗效。结果 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疼痛评估指数(pain rating index, PRI)、视觉模拟评分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现时疼痛强度(present pain intensity, PPI)、疼痛总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后1~3个疗程试验组PRI、PPI、VAS、疼痛总分均较低,随着疗程增加PRI、PPI、VAS、疼痛总分均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后1~3个疗程试验组中医证候评分均较低,生活质量评分均较高(P<0.05);随着疗程增加中医证候评分降低,生活质量评分均升高(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后1~3个疗程试验组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均较低,随着疗程增加焦虑评分及抑郁评分降低(P<0.05)。与治疗前比,治疗后两组依从性及满意度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比,治疗后1~3个疗程试验组依从性及满意度评分均较高,随着疗程增加依从性及满意度评分升高(P<0.05)。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1~2个疗程后有效率较对照组较高(P<0.05);两组3个疗程后有效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双莲蛇草汤干预可提升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疼痛等症状,患者恢复快,生活质量改善,值得推广与应用,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治疗起到了很好的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莲蛇草汤 带状疱疹 后遗 神经痛 疼痛状况 心理状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针调控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
作者 辛欢 邹璟 乐薇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医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59-165,共7页
目的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通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目的探讨电针(electroacupuncture,EA)通过高迁移率族蛋白B1(high mobility group Box 1,HMGB1)/Toll样受体4(Toll-like receptor 4,TLR4)/核因子κB(nuclear factor kappa-B,NF-κB)通路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进而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机制。方法将50只SPF级SD大鼠分为:对照组(Vehicle组)、模型组(RTX组)、假电针组(Sham-EA组)、电针组(EA组)、电针+通路抑制剂组(EA+Gly组)。通过机械退缩阈值检测、热缩足反射潜伏期检测和斜板实验进行大鼠行为学检测。苏木精-伊红(HE)染色检测脊髓背角组织病理形态变化。TUNEL实验检测脊髓背角组织细胞凋亡。ELISA法检测疼痛敏感相关物质前列腺素E2(PGE2)、P物质(SP)、神经激肽1(NK-1)水平,以及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Iba1表达。蛋白印迹法检测HMGB1/TLR4/NF-κB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结果与Vehicle组相比,RTX组大鼠机械退缩阈值降低,热缩足反射潜伏期缩短,在斜板保持平衡的角度减小;脊髓背角组织结构被破坏,神经纤维排列紊乱,出现炎性细胞浸润,细胞凋亡率上升,小胶质细胞活化增多,PGE2、SP、NK-1、IL-6、IL-1β、TNF-α水平升高,HMGB1、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上调(均P<0.01)。与RTX组相比,Sham-EA组无显著差异(均P>0.05),EA组大鼠机械退缩阈值升高,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延长,在斜板保持平衡的角度增大,脊髓背角组织中神经节细胞损伤得到缓解,排列较为整齐,炎性细胞浸润减少,细胞凋亡率降低,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PGE2、SP、NK-1、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HMGB1、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下调(均P<0.01)。与EA组相比,EA+Gly组大鼠机械退缩阈值升高,热缩足反射潜伏期延长,在斜板保持平衡的角度增大,脊髓背角组织中神经细胞损伤和紊乱程度减轻,细胞凋亡率降低,小胶质细胞活化减少,PGE2、SP、NK-1、IL-6、IL-1β、TNF-α水平降低,HMGB1、TLR4、NF-κB p65蛋白表达下调(均P<0.05)。结论EA通过抑制HMGB1/TLR4/NF-κB信号通路激活影响小胶质细胞活化,发挥对PHN的治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迁移率族蛋白B1/Toll样受体4/核因子-κB 电针 小胶质细胞活化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免疫机制及相关治疗靶点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2
6
作者 刘勇 边鹊桥 关艳敏 《临床皮肤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83-188,共6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持续疼痛后遗症,病程可持续多年且治疗效果差。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概述了神经免疫系统及外周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是带状疱疹后一种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的持续疼痛后遗症,病程可持续多年且治疗效果差。目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清楚,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其与免疫系统密切相关。本文重点概述了神经免疫系统及外周免疫系统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并进一步探讨相关治疗靶点,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治疗提供新的理论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机制 免疫 研究进展 治疗靶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疼痛矩阵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7
作者 刘秋平 刘涛 张雪竹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872-880,共9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均被认为参与了PHN,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脑网络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临床镇痛药物及其他干预策略的研究。近年来,疼痛矩阵相关脑网络的研...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HN)是一种典型的慢性神经性疼痛综合征,外周和中枢神经系统作用机制均被认为参与了PHN,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脑网络结构和功能尚未完全阐明,限制了临床镇痛药物及其他干预策略的研究。近年来,疼痛矩阵相关脑网络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疼痛的中枢神经系统调节机制,但PHN疼痛矩阵的研究报道较少。现就近年关于PHN疼痛矩阵的研究进行综述,回顾性分析疼痛相关具体脑区的功能及结构变化,旨在为探索高效靶向的镇痛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疼痛矩阵 脑区 中枢神经系统 疼痛综合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及对Th1/Th2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 被引量:19
8
作者 杨小珍 林道强 +2 位作者 李仕妹 王春晓 陈之虎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60-63,共4页
目的研究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Helper T cell 1,Th1/Helper T cell 2,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影响。方法选取琼海市中医院内二科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 目的研究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及对辅助性T细胞1/辅助性T细胞2(Helper T cell 1,Th1/Helper T cell 2,Th2)细胞因子的变化影响。方法选取琼海市中医院内二科2021年1月—2022年6月收治的78例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为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营养神经、止痛等常规治疗)和汤剂组(常规治疗联合桃红四物汤)。比较治疗前、治疗8周后疼痛介质、Th1/Th2细胞及疼痛评分、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评分的差异。结果汤剂组总有效率为92.31%(36/39),高于常规组的74.36%(29/39),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介质、Th1/Th2细胞因子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β-内啡肽(β-Endorphin,β-EP)、5-羟色胺(5-hydroxytryptamine,5-HT)、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治疗后升高,且汤剂组治疗后更高(P<0.05)。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下降,且汤剂组治疗后更低(P<0.05)。两组治疗前疼痛评分、PSQ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两组疼痛评分、PSQI评分下降,且汤剂组治疗后更低(P<0.05)。结论桃红四物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调节β-EP、5-HT、Th1/Th2细胞因子的表达水平,减轻疼痛程度,改善睡眠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桃红四物汤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5-羟色胺 疼痛 睡眠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模型大鼠中枢神经系统Th1/Th2/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刘姣 林采玥 +4 位作者 梁弘 赵明阳 范小婷 方刚 林辰 《世界科学技术-中医药现代化》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1749-1764,共16页
目的探究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大鼠的干预效果及对中枢神经系统中Th1/Th2/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空线点灸组)、阳性对照组(普瑞巴林组)和... 目的探究壮医药线点灸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大鼠的干预效果及对中枢神经系统中Th1/Th2/Th17细胞平衡的影响。方法将50只SD大鼠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阴性对照组(空线点灸组)、阳性对照组(普瑞巴林组)和壮医药线点灸组,每组10只。除空白组外均予以单次腹腔注射树脂毒素(Resiniferatoxin,RTX)诱导PHN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各组给予相应处理21天,于造模前3天、造模后第1、4、7天以及干预后第3、7、14、21天检测大鼠的缩足机械痛阈值(Mechanical pain threshold,PWT)和大鼠热缩足反射潜伏期(Thermal withdrawal latency,TWL)。干预结束后,取脊髓组织,检测Th1/Th2/Th17细胞比例变化及γ干扰素(Interferon-γ,IFN-γ)、白细胞介素-2(Interleukin-2,IL-2)、白细胞介素-4(Interleukin-4,IL-4)、白细胞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白细胞介素-17(Interleukin-17,IL-17)、白细胞介素-22(Interleukin-22,IL-22)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阐明该疗法对此平衡机制的调控作用。结果树脂毒素造模后大鼠的PWT呈下降趋势,而TWL呈上升趋势,表现出热痛分离,契合PHN的临床表现。壮医药线点灸后,PHN大鼠PWT上升、TWL下降,改善了热痛分离趋势;阴性对照组、阳性对照组和壮医药线点灸组均能通过促进中枢神经系统中Th1的应答,升高脊髓组织中CD4+IL-2+细胞比例以及IFN-γ、IL-2的含量,上调IFN-γ、IL-2 mRNA的表达以及其蛋白活性,同时,抑制中枢神经系统中Th2、Th17的应答,降低脊髓组织中CD4+IL-4+、CD4+IL-17A+细胞比例以及IL-4、IL-10、IL-17、IL-22的含量,下调IL-4、IL-10、IL-17、IL-22 mRNA的表达以及其蛋白活性,且阳性对照组与壮医药线点灸组在纠正中枢神经系统Th1/Th2/Th17淋巴细胞失衡方面疗效相当,均优于阴性对照组。结论壮医药线点灸可改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大鼠热痛分离趋势,这可能是通过调节Th1/Th2/Th17细胞平衡及相关细胞因子水平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壮医药线点灸 中枢神经 Th1/Th2/Th17细胞平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规范化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例报道 被引量:7
10
作者 王家双 张雪丰 +4 位作者 黄穗翔 吴秋韵 汤达承 魏星 杜雯琼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9期714-716,共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老年人群最有代表性的疼痛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属于难治性的疼痛疾病,目前欧、美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诊疗指南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国际疼痛研究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评价有关微创介入或交感神经...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是老年人群最有代表性的疼痛疾病之一,在全球范围内仍然属于难治性的疼痛疾病,目前欧、美有关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诊疗指南仍然以药物治疗为主,国际疼痛研究会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别兴趣小组评价有关微创介入或交感神经治疗由于缺乏有力的临床证据而需要进一步研究[1~3].本文报道的病例就是在此方面的临床探讨,目的在于探讨我国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介入治疗的临床有效性,期望成为控制顽固性疼痛疾病临床诊疗的新亮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 规范化治疗 顽固性 神经病理性疼痛 疼痛疾病 临床证据 老年人群 药物治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西医结合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季淑娟 吴纪利 +4 位作者 王丹丹 黄礼兵 徐晓红 陈燕 崔苏扬 《临床麻醉学杂志》 CAS CSCD 2007年第2期153-154,共2页
关键词 带状疱疹神经痛 中西医结合治疗 临床观察 顽固性 生活质量 皮内注射 心理治疗 疼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超声引导肋间神经阻滞联合射频热凝治疗顽固性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13
12
作者 易端 贾东林 +1 位作者 崔立刚 李水清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7年第12期950-952,共3页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周围神经后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常表现为疱疹消失后原发疱疹皮损区出现的持续性自发痛、痛觉过敏和(或)感觉异常,临床上以肋间神经为最...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周围神经后发生的一种复杂的神经病理性疼痛综合征,常表现为疱疹消失后原发疱疹皮损区出现的持续性自发痛、痛觉过敏和(或)感觉异常,临床上以肋间神经为最为常见的受累部分[1]。PHN发病率以及严重程度与年龄呈正相关,老年病人带状疱疹后发生PHN几率高达20%~30%[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肋间神经 超声引导下 疱疹神经痛 PHN 射频热凝 带状疱疹 顽固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风险因素的研究 被引量:79
13
作者 梁豪文 熊东林 +5 位作者 肖礼祖 张强 郑虎山 罗裕辉 廖翔 张德仁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87-289,共3页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可能;I起带状疱疹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我科2... 目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带状疱疹最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了解其发生的原因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的作用,本文旨在对可能;I起带状疱疹发展为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方法:通过收集我科2009年1月至2011年3月共101例住院带状疱疹患者信息,定义PHN为出疹90天后仍有疼痛。将年龄、性别、早期治疗、疼痛程度、疱疹面积、高血压、糖尿病、免疫疾病等列为自变量,建立logistic回y-S模型,利用向前逐步法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结果:研究数据的logistic回y-5分析显示,风险因素中年龄(尸〈0.0001,OR=1.125,95%CLl.062-1.191)、疼痛程度(P=0.0003,OR=5.598,95%CL)是带状疱疹后神经痛发生危险因素;疱疹位置(P=0.0069,OR=0.131,95%CL0.030-0.573)、早期抗病毒治疗(P=0.0059,OR=0.019,95%CL0.001-0.321)、抗病理神经痛治疗(P=0.0190,OR=0.136,95%CL0.026-0.720)为有利因素。结论:重视高年龄、头面部带状疱疹的患者,早期进行抗病毒、抗病理神经痛治疗能有效预防疱疹后神经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风险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经阻滞治疗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及其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1
14
作者 刘军超 谢平 +6 位作者 陈付强 时飞 王英 王昕 于洋 刘慧松 艾登斌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1期698-700,共3页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据报导,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带状疱疹患者发展... 临床上认为带状疱疹的皮疹消退以后,其局部皮肤仍有疼痛不适,且持续1个月以上者称为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据报导,带状疱疹发病率为人群的1.4‰~4.8‰之间,约有20%的患者遗留有神经痛。带状疱疹患者发展成PHN(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比例是随着患者的年龄增加而增加,50岁以上的患者中有25%一50%发展成PHN,而年龄超过70岁的患者中,发展成PHN的比例则高达75%[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神经阻滞治疗 免疫功能 带状疱疹神经痛 老年 PHN 疼痛不适 局部皮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39
15
作者 袁燕 申文 +4 位作者 刘功俭 曹君利 梁栋 殷琴 许恒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473-475,共3页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60例胸背部PHN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n=20)为经皮胸椎旁选择性神经根复方倍它米松阻... 目的:观察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的临床疗效分析。方法:60例胸背部PHN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为单纯口服药物治疗组,B组(n=20)为经皮胸椎旁选择性神经根复方倍它米松阻滞联合药物口服治疗组,C组(n=20)经皮胸脊神经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口服药物治疗组。观察并比较三组术前、术后1周、4周、8周、及12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结果:三组治疗后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所下降(P<0.05)。与A组相比,B组和C组在术后VAS评分明显下降(P<0.05)。C组与B组术后VAS评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经皮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药物可有效治疗PH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 脉冲射频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连续硬膜外镇痛及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 被引量:28
16
作者 杨立强 朱丽萍 +3 位作者 倪家骧 何明伟 张春雷 刘京杰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1期1020-1021,共2页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硬膜外置管连续镇痛;B组(22例)连续硬膜外置管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手术。采用视... 目的:探讨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方法:选择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48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26例)硬膜外置管连续镇痛;B组(22例)连续硬膜外置管镇痛后行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手术。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法),分别测评术前、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的VAS评分,同时评估两组的疗效和并发症。结果:出院时及出院后6个月时,A、B两组的VAS评分均较术前有显著降低(P<0.01);两组间VAS评分比较,出院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后6个月时B组较A组显著性降低(P<0.05);出院时B组病变区域麻木发生率明显高于A组(P<0.01)。结论: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连续硬膜外腔镇痛后神经根热凝射频毁损方法疗效明显优于单纯连续硬膜外腔镇痛方法,其主要并发症为射频毁损神经支配区域麻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续硬膜外腔镇痛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热凝射频毁损 麻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背根神经节射频热凝对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疗效的影响 被引量:28
17
作者 金文哲 任婷婷 +2 位作者 李仁淑 张广建 邱德来 《中国疼痛医学杂志》 CAS CSCD 2015年第1期69-71,共3页
Ma Ke等胸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取得了良好的疗效,Kim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明显缓解了PHN患者的疼痛,凌地洋等选择性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袁燕等经皮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加... Ma Ke等胸神经脉冲射频治疗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取得了良好的疗效,Kim等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明显缓解了PHN患者的疼痛,凌地洋等选择性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普瑞巴林、袁燕等经皮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联合加巴喷丁治疗PHN,迅速缓解了患者的疼痛症状,改善了睡眠质量.PHN是一种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性疾病,背根神经节脉冲射频同传统射频比较,哪一种方法更有效呢?为了评价两种方法的疗效,本研究收集了60例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患者分两组做了比较,为PHN的治疗提供新的治疗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根神经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射频热凝 疗效 带状疱疹神经痛 脉冲射频治疗 老年 疼痛症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 被引量:42
18
作者 吴鸥 刘益明 +2 位作者 田艳会 夏青 李修洋 《中华中医药学刊》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101-104,共4页
目的分析温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温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 目的分析温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对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9月收治的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80例,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温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分析两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0%(37/40),对照组为75.00%(30/40),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视觉模拟(VAS)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3 d、7 d、14 d后VAS评分(6.58±1.14)分、(4.21±1.18)分、(3.41±0.85)分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10(IL-10)、β-内啡肽(β-EP)、环氧化酶-2(COX-2)水平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β-EP水平高于对照组,IL-10、COX-2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表(PSQI)评分组间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PSQI评分(5.26±2.05)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龙胆泻肝汤治疗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可减轻患者疼痛,调节IL-10、β-EP、COX-2的表达水平,改善睡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针灸 龙胆泻肝汤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睡眠 疼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脑基础活动改变的功能核磁共振研究 被引量:15
19
作者 廖翔 陈富勇 +4 位作者 陶蔚 刘颖 张寒 李勇杰 臧玉峰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947-954,共8页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postherpetic neuralgia,PHN)是临床上一种慢性顽固性神经病理性疼痛,然而,对于其潜在的中枢机制还知之甚少.为了进一步探讨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相关脑区活动,利用功能核磁共振成像低频振幅振荡(ALFF)技术观察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的基础脑区活动.8名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患者与8名性别、年龄相匹配的健康者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f MRI)成像扫描,用SPM8中的多重回归分析,在控制被试年龄、性别、教育年限的影响下,将每个体素的ALFF值同每个被试的病程、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 scale,VAS)进行相关分析.与健康志愿者相比,PHN组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11/46/47)、右侧顶叶(BA40)、右侧舌回(BA17/18/19);与VAS评分相关的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右侧颞中回(BA21)、左侧舌回(BA17/1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后扣带回(BA30/19)和右侧中央前回(BA3/4/6);PHN组与病程相关的ALFF值增高的脑区有:右侧小脑后叶、前额叶背外侧区域(BA9/10/11/47)、左侧颞上回(BA38)、右侧顶叶和右侧舌回(BA17/18/19);与病程相关ALFF值降低的脑区有:左侧海马旁回(BA28)、右侧小脑前叶、左侧扣带回(BA24)、右侧颞上回(BA13)、左侧中央前回和右侧顶下小叶(BA39/40).研究结果提示,涉及疼痛的情绪、警觉行为、注意的脑区在带状疱疹后遗痛慢性疼痛的产生和维持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 功能核磁共振成像 低频振幅振荡 脑活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血清miR-21、缺氧诱导因子-1α水平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变化及评估后遗神经痛的分析 被引量:11
20
作者 袁峰 张书力 +5 位作者 李少军 李敏 胡焓 童胜雄 田佳玉 冯丹 《实用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64-368,共5页
目的 探讨血清miR-2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变化及对发生后遗神经痛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我院带状疱疹患者183例,其中122例作为训练组创建模型,另61例作为验证组评判模型,同时选... 目的 探讨血清miR-21、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水平在带状疱疹患者治疗前后变化及对发生后遗神经痛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2019年6月至2022年4月我院带状疱疹患者183例,其中122例作为训练组创建模型,另61例作为验证组评判模型,同时选取健康体检者61例作为对照组。带状疱疹患者均常规治疗。三组均检测血清miR-21、HIF-1α水平。分析训练组发生后遗神经痛的相关因素及血清miR-21、HIF-1α水平对发生后遗神经痛的评估价值。结果 训练组治疗前、治疗1周血清miR-21、HIF-1α水平高于对照组(P <0.05),训练组治疗1周血清miR-21、HIF-1α水平低于同组治疗前(P <0.05);血清miR-21、HIF-1α水平仍为带状疱疹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影响因素(P <0.05);Logistic回归模型在训练组评估发生后遗神经痛的AUC为0.876,验证组中评估发生后遗神经痛的AUC为0.869。结论 血清miR-21、HIF-1α在带状疱疹患者中呈高表达,经治疗后其水平明显下降,且miR-21、HIF-1α水平升高为患者发生后遗神经痛的独立危险因素,基于二者水平构建的风险模型具有较高的评估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小RNA 缺氧诱导因子 带状疱疹 后遗神经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